冬去冬又来

冬去冬又来,活下去,Winter After Winter

主演:颜丙燕,高强,刘頔,杨帆,张志勇,袁利国,日比野玲,李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冬去冬又来》剧照

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7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8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9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0

《冬去冬又来》长篇影评

 1 ) 黑暗的尽头没有春天

看电影之前我做好了心情抑郁的准备,但开头并且贯穿全片的东北话还是一下子把我带进那个“真实”的故事里。

整个影片用黑白色调和不多的台词生动立体呈现了那个特殊历史背景年代下,女人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不公。

她善良、隐忍、会观察生活、有冲动、有爱。

但更多的是被当作“生育工具人”仿佛她才有价值。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活着,即使在历史洪流中有家破人亡,也有老二这样充满希望的存在。

整部片子里有很多历史真实故事和背景,值得细细品味和琢磨,比如转圈儿检查呕吐物,还有经济巡查这种职位在是因为伪满洲国建立了米谷管理法,看看电影了解了解历史也挺好。

刚才看其他影评我才理解日军投降后说着俄语的人把冰尕带走时候是啥意思,这是第二个冬啊!

 2 ) 个人年度观影国产惊喜之作。

1944老东北伪满区,黑白片,又是日本兵又有翻译,无法控制的去往《鬼子来了》想,剧情更接近老流氓柯俊雄强迫舒淇拍的《浴女》,开片一个二十分钟手持跟拍长镜头让我就很喜欢,老演员高强的五官总觉得和史泰龙很像,又有喜欢的颜丙燕(化妆很细致,连脸上的皴都做了)。

颜丙燕演的真好,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全靠眼神,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去刻画一个北方农村妇女愚昧憨直善良又怯懦的形象,压着演,让你几乎完全忽略她这个女一的存在,但你细思考后又觉得这个角色的控诉性是那么的强,将女性受到的压迫表达尽了。

配乐用笛子和二胡分别演奏北方儿谣《月儿明,风儿静》但演奏的如此的悲凉绝望。

个人今年观影很喜欢的一部,当下还有如此认真制作电影的国人让人尊敬。

庆幸北影节,上影节都错过的这部2019的片总算在院线补上了。

要说不足,结尾用开拓团队长的女儿有点生硬,抄《辛德勒》的红围巾也不太高明。

 3 ) 《冬去冬又来》:有深沉的故事,也有黑色幽默的荒诞

黑白摄影、自然光、大段长镜头、极简对白,构成了《冬去冬又来》的影像基础。

影片开头,是一个17分钟的长镜头。

摄影机跟随着片中人物从屋内到屋外,再回到屋内,最后又回到屋外,完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镜头调度。

在这17分钟时间里,片中角色几乎全部登场,每个角色的性格和人物关系通过极简的影像传递给观众:

乾老四是中国封建家庭的父权代表,女性在他眼里只是生育机器,老大不行,老二上,给祖宗传递香火才是首要任务,老三被日本人抓走之前,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儿子的安慰,而是一直追问和大嫂的事儿“成没成?

”老大在乾老四的口述中被认为“不行”,片中直接也剥夺了说话的权利,被日本人打死都没一句台词;老二性格“倔强”,有着强烈的传统伦理观,被乾老四逼着续香火,果断拒绝,“那可是我大嫂,这事儿,我不干”;老三性格“懦弱”,不想离开家,在爹面前哭着说害怕,和大嫂续“香火”时,一声枪响就瘫在地上了;而金鸡奖影后、华表奖最佳女主角颜丙燕,饰演的女主角坤儿,在片中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不仅遭受战争摧残,还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压抑,她在片中完美诠释了表演上的极简主义,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只靠表情、眼神与肢体语言推动情节,于无声中打动观众。

一位画家说过:“你留在画布上的东西越多,留给观众的东西就越少”。

导演邢健深谙此道,极简叙事,画面之外的内容留给观众去思考。

作为近年来业内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邢健导演凭借处女作《冬》一战惊人,揽下第3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成为该电影节诞生至今继陈凯歌、张艺谋等之后第七位获奖的中国导演,也是至今第一位以处女作入围主竞赛并获奖的电影导演。

作为导演“冬”主题系列的又一新作,《冬去冬又来》无论是在故事叙事还是主题表达上更加成熟完整,逐渐形成自己的作者风格。

抗日战争末期的东北农村,被日本占领的伪满洲国,再加上东北冰天雪地的凛冽天气,就注定这是一个深沉压抑的故事。

不过,影片没有展开那种家国仇恨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家庭的命运变故去讲述那段历史,战争背景下,一个家庭为了延续香火,不仅要和日本人斗智斗勇,还要和自己的同胞相互“欺骗”,这就让故事多了几分黑色幽默的荒诞味道。

为了不让日本人抓去当壮丁,老三藏在地窖里,和坤儿续下了香火,乾老四找来老先生的傻儿子背锅,没想到“傻子”不傻,都是为了活命。

片中角色的名字很有讲究,高强饰演的乾老四,与颜丙燕饰演的弃婴坤儿,构成一个“乾坤”关系,也就是天与地。

虽然影片是通过一个女性、一个家庭的故事进行讲述,但重点不在于像观众传递女性命运、女性觉醒或是家庭兴衰,而是要展现一个时代留在土地上的印记,同时探讨生存、天与地的概念,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展现一个时代的故事.

 4 ) 看完很想说点什么

今天有幸在映后见面会上跟导演交流了。

开始不太明白他到底写什么,花了那么长的篇幅讲怀孕,结果....只是我喜欢他后来说的那句话,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温暖。

不喜欢那个结尾,在那么多的伤害和伤痛之下,为什么要体现一种母爱?

也许我对这个历史背景不太清楚,他又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一部好片子,在一些手法上符号的语言,摄影的镜头,还需要更多细细的解读。

 5 )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

一部纯粹的文艺片,为11月不景气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导演现场分享交流

英皇电影城 按照以往的抗日年代题材,伪满洲国的矛盾一般都是打打杀杀,你死我活的日军和老百姓冲突,然而本片却温和了许多,刻意避开了老二抗日,老大被杀的叙述,用乾四爷担忧传宗接代的家庭困境贯串全片,给坤儿扣上生儿育女的使命,看似一个农村家庭伦理剧的结构,却栩栩如生的呈现了伪满洲国背后的政治生态、残酷命运和杀戮。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独特风格的影片了,全片极具黑白的影像画面、不到十个场景的空间叙述、女主无台词的精彩演绎,还有不时的伴随着日本歌曲的吟唱、用一个东北农民家庭和一个日本军人家庭的生动描写,直至最后的反目和杀戮,到最终以女人坤儿救助日本孤儿的视角结束,看到了导演的人性表达和反战思考。

导演现场交流刻意否定了创作上没有参考借鉴影片,但是电影片头黑场字幕伴随的音乐、还有摄影风格和场景布置,还是能感受到日本五六十年电影的味道。

 6 ) 一种传统的,纯粹的,电影的东西,还存在着。

这个时代敢这样去拍电影,我觉得很需要勇气,因为这个时代的观众是有史以来最没有耐心的观众。

剧本被打磨得非常简单,一个特殊抗日时期一个小家庭在特殊背景下生存和命运,这个背景下“传宗接代”所担负的不仅仅是它所承载的一种生育执念,更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艰难的生存一种凝聚,为什么在这个背景下要强调这种传宗接代,因为在它之下引出了一个家庭,一个父辈,三个子辈,一个童养媳。

从父辈执念,到执念成真,再到执念破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存与命运,而善良的“坤儿”更是传统人格的一种纯粹代表,她只是生存,善良的生存,也在公公传宗接代执念下付出着,又破灭于她对日军的援手。

颜丙燕的表演没令我失望,国内目前比较好的演员其实都在收着演,很有分寸的演,这种演法对电影没有任何僭越,难得。

镜头和电影最终成像感也很接近电影的纯粹感,演员被非常克制的限制在电影框架里,导演也很有定力。

从大众角度,或许会觉得故事过于简单,但电影可以这样简单,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得同样的套路轮回一遍,那是拍给被主流晃花了眼睛的观众。

我可以预料主流市场会如何诋毁这类电影,但在我看来这是为数不多国内还知道电影该是怎样的人拍出来的东西,它是可贵的。

当然,它受限于制作成本,无法极其完美的将它更深入的拍。

你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电影里头一种纯粹的善良吗?

其实已经看不到了,这部电影里还保留着这种最质朴,传统的,坚守着的善良。

 7 ) 人呐!(That’s Life)

接近片尾,中村躲在老乾家里,父亲乾老四叹了一句“人呐”,英文字幕将其翻译为“That’s Life”,很是精妙,适合作为本片的总结。

本部电影构建于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以乾四爷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代表,展示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状况。

作为文艺电影,保持了典型的慢节奏,并广泛运用长镜头构成画面展示。

这部电影还延续了导演邢健偏好的黑白视觉语言,以及近乎默片的语言表达风格。

日据末期、黑白影像、始终盖着雪的冬日、没有青壮年男子的村子、不能吃大米和白面的年代、迷恋生殖和家族延续的乾四爷、无法言语但善良的老大媳妇坤儿、憨厚却因护着三弟被枪杀的老大、正直勇敢但不敢玷污坤儿的老二、自私又胆小的老三、装傻的傻子、世故的老先生、对民众严酷但对家人温柔的中村、流离失所失去双亲的中村的女儿、其实还有那段历史中被日本抛弃的开拓队的子女......日本宣布投降后,出现的是说着俄语和日语来“拯救”中国的军人。

全程看得压抑又伤感,到结局,只得叹息一声,人呐......命呐。

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类人的缩影,没有谁在那个时代真正获益。

这部电影的最大惊喜是,导演把他对时代的认知和对剧中人物宿命的理解,变成了无数的精心的设计(彩蛋),值得去探究和品味。

比如片名中的两个“冬”字含义的不同,第一个“冬”指日军,第二个“冬”是苏军。

“乾”老四把捡回来的女孩子取名为“坤”儿,取乾坤、天地之意。

男为天,契合当时的男女地位。

坤儿的失语,暗示着女性的集体失声。

三儿拿着“被杀死的公鸡”,意味着“没有明天”,也暗示了三儿接下来的命运。

逃回家躲在地窖里的三儿,穿着的是国军的军装,意味着他从被抓走的壮丁变成了逃兵。

门前贴上对联中的“当归”和“茴香”,暗含的期盼。

从普通装束到身着军装,中村后来参加了二战。

作为黑白中唯一色彩的围巾,兜兜转转暗示着宿命的轮转......对于本片我唯一的痛点可能是黑白影像造成的,过暗的色调让片末人物结局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建议能酌情微调下。

不多见的大荧幕下的文艺片,应获得尊重支持与鼓励。

P.S.生于大东北的导演邢健,真心对“冬”有着无比的情怀,映后访谈透露下一部影片叫《秋后》......依然有种冬来的萧肃感。

#桃花岛观影团#

 8 ) 值得回味

新锐导演邢健继《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片采用了黑白影像,直接奠定了这部电影悲凉的基调,女主人公坤儿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颜丙燕老师教科书式的演技,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面对“延续香火”传统观念的压迫毫无能力反抗,只能艰难喘息的女性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谱写出一首凛冽的女性悲歌,值得回味。

 9 ) 电影之外:映后与我思

一、映后放映结束后,导演首先补充了大量的东北历史背景,原来电影因为审查只拍了“冬去”,“冬又来”并没有完全呈现,只简单地表现一点苏军的影子,所以可以理解多数观众看完之后无感。

实际上,导演想说日军并非完全在摧残东北,因为有殖民意图,所以也用心建设基础设施。

中村八郎也不是一个军人,而是被委派过来的退伍兵,电影特别呈现了中村八郎对妻子的爱护,体现导演超越民族的关怀,中村八郎也是人。

导演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展示一般官方历史书遮蔽的事实,日军之后苏军对日军的掠夺可能更残酷。

所以标题就暗示了一个历史循环的悲观叙事(少台词与循环意象,很容易让人想起金基德,我结束后简单地问了一句是否受金基德影响,也承认受其前期电影影响),甚至指向当下东北的没落。

一位老师直接给出了叙事学(编剧范本)、符号学(公鸡、绣鱼、三个儿子、围巾……)、新历史主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精神分析(乱伦、冬天原型)、女性主义(坤儿的失语/被说,行为的反抗)、东方美学(沉默、留白、黑白)等角度的简单评论。

虽然导演也明确表示喜欢符号学,毫不反对这些解读,不过也让我放弃了这些谁都能想到的理论。

二、我思我还是觉得有些刻意的设计,一方面确实明确了电影的深度,一方面也有一些概念先行的问题。

人物性格符号化(大哥武大郎,二哥武松、三弟西门庆、执着于香火的父亲),虽然鲜明了、典型了,也难免有些失真。

这是我从另一种真实性的角度提出的一点苛责,因为我觉得电影更应该表现真实的、复杂的、生活的人,却被戏剧性简化了、抹平了。

想想父亲说的话就是不断反复香火的执念,其实是另一种深层次的失语,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重复传统的观念,不断自我生产出空洞的意义。

乾四爷可以说是导演反对传统生殖欲望(香火、血缘)而塑造的稻草人,甚至毫不顾忌“礼”,表明了导演的批判与反对,却依然可能引发现代观众的强烈反感:怎么还在批判这个?

最后,电影只是电影,电影之外的补充其实已经不属于电影了,而是导演的想法,想法自然总是更完美,可还是要看现实的结果。

导演说的越多,反而越显得现在的电影充满遗憾,而迫切地想说出来、说清楚、说完整。

导演还极力地补充细节,填补观众的疑问,说老三回来时穿的是国军的衣服,暗示老三被国军所救而后又逃回家。

可是黑白片谁看得出来啊?

这个细节的设置我觉得非常失败。

还反对看到红围巾就想到《辛德拉的名单》,认为自己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这是难免的,观众的观看经验决定了这个简单的联想,我觉得应该可以更淡然地回应这个问题。

其实好电影不需要导演多说什么。

进一步想,电影中女性的失语,也是导演的失语。

导演不能在电影中充分表达自己,所以要在电影外说,或许这就是传统的香草美人隐喻在当下的延续。

对此,我觉得应该予以一些理解与支持,客观地打三星应该是没问题的,四星是鼓励。

 10 ) 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个傻子

昨天晚上,因为看错电影院地址,所以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我着急忙慌地找到位置坐下,却发现我的椅子坏了。

我环顾左右,好像就我一个,我试着站高一点,前五排依然没有人,我认真看了看整个电影院,可以容纳两百号人偌大的一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

这是周六的晚十点半场,可以算是每周当中最强的晚十点半场,这个影院所处的商圈,可以算是这个1000万人口二线城市的最强商圈之一。

楼下海底捞人流如织,不是没有人出来消费。

对于我这个经常趁着孩子睡着出来看夜场电影的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电影院怎么赚钱呢?

这么大的场地,赚我这优惠后十几块的票价,肯定是暴亏的。

放场大明星出演的商业电影,它不香吗?

那创作团队怎么赚钱呢?

截止目前票房还没有过10万块。

对,你没看过,10万块都没过。

很多时候,这个钱可能还不够学生拍个习作。

用爱发电,不可以吗?

太可以了!

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公益价值,更没有商业价值,只有主创的自我满足价值。

短片,慢节奏可以更有意蕴。

但是你这次长达110分钟。

黑白电影,可以突出主体,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灯光和调色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角可以被拍的长时间看不清脸。

玩隐喻、填充历史细节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拯救整体的乏味与冗长。

颜丙燕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被安排成一个符号。

冬去冬又来,小鬼子走了老毛子来。

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还要捡另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儿,正如当初被捡回来的自己那样。

全体男性在被侵略的家园故土上,装疯卖傻,四处躲藏,哭着喊着要回家,学日语当汉奸,这些刻意的人物设置,注定影片厚重不起来。

和那条红围巾一样,只能是不合格的模仿者。

玩概念不耽误讲好故事,有内涵不等于放弃宣传,价值是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牛叉全盘丢过来,观众就得叫好。

院线电影,不需要观众询问细节设置,你却说别人没看懂的高冷。

《冬去冬又来》短评

有时候对一部分华语电影我的心情是崩溃的 导演不是没追求 也算懂技法心态也很真诚把观众当个人 演员也很敬业演得也很卖力 但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行 观影体验就是很差 一个文艺片涉及那么一点敏感性的东西我看着都庆幸能上映算是给影迷一点喘息的机会给导演一点光明的未来 看完我又心疼我的票钱和时间有这点成本不能在家看点三大圣丹斯么为啥非要赔一晚上

6分钟前
  • 星竹
  • 还行

被低估的探索佳作,可惜生不逢时,唯一缺点是部分演员方言的跳戏

9分钟前
  • 宁夏
  • 推荐

压抑,苦难,无声

13分钟前
  • 推荐

邢导拍的还挺有意思的一片...鬼子来了痕迹很重...

17分钟前
  • 影君子
  • 推荐

2019北京国际电影节

19分钟前
  • 薛定谔的喵
  • 还行

电影聚焦在抗日背景下农村一家人的生活,很棒的选题。黑白片的运用加深了人物对生活的无力感。影片对话很少,尤其是坤儿几乎没有台词,就仿若她的命运一样,没有自我的选择,只有无奈和逆来顺受。

20分钟前
  • 桃子哈
  • 推荐

既是儿媳又是妻子又是嫂子,家里操持一切出事了还要背骂名是克夫。其实这里面男女都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把你从死人堆你捡回来就是做牛做马,死了几个儿子不要紧,只要有人射出那精子到子宫里。嘴上说着对不起你,转头就感谢祖宗显灵保佑。给丈夫带上的围巾,最后变成弟弟想要杀死自己的凶器,最后唯一的颜色出现在了给日本遗孤带上的围巾上。编剧避开了在中国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时代背景是在日本统治的伪满洲和苏联反攻的背景,但其实都是一样的,既是现在也一样。黑白不无聊,还有点美。支持颜丙燕

25分钟前
  • 妻夫木向森
  • 推荐

用力用不到对的地方,别扭又逞强。

26分钟前
  • 棠歹塘
  • 较差

本以为稍显压抑的故事会整篇沉闷,但没想到导演还会在里面放几个笑点,也是很可爱了。可能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颜丙燕,这个电影里没有一句台词却让大家心疼至极的女人。失语,寄人篱下,过着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生活,甚至最后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孩子,但还保持着人性的善良,尤其是整篇黑白里的一抹红,带来了希望。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看到老二回来,甚至想带着包袱和他走,然而留给她的只有背影,这个镜头真的触动我。看完这部想要去补回导演的处女座《冬》以及颜丙燕的《万箭穿心》了,得安排上。

30分钟前
  • 張小豚
  • 推荐

4.5

33分钟前
  • NV-97119
  • 力荐

黑白调色不对,没有复古的感觉,调的很假。开场尴尬的台词和表演,标准的普通话十分出戏,果然十分钟之后我走出了影厅,俩人解衣服这段戏无聊到想按四倍速

38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很差

三星半。电影做的最好的一点是人物塑造,导演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的形象都立了起来,主要人物坤儿,乾四爷自不必说,我们还清晰的看到了老实疼爱小弟弟的老大,有反抗精神的老二,自扫门前雪的先生和傻子,有小奸无大恶的冰尕~ 镜头运用也很有特点,大量的中远景,以及像是第三者窥视的角度,从中可以感受到导演的客观企图~ 但黑白,少台词,缺乏冲突三管齐下,让观影过程时有难以抑制的疲惫,毕竟电影所有地方都做减法并不是最高明的选择~ 即使是黑白,也希望调色能调整一下对比度,好多地方都黑乎乎一片真是让人眼疲劳啊~ 支持年轻的邢导,希望这次电影节能有所收获~

43分钟前
  • ColdSummer
  • 推荐

颜丙燕有莫名的吸引力对我。黑白故事在一个小院子里娓娓道来。

44分钟前
  • 利巴霍巴
  • 力荐

想法很吸引我的,看完却觉得格局实在太小,承载不了时代的体量。活菩萨人设我已经哭不出来了。#hkiff43#

45分钟前
  • nöui
  • 较差

太多的没必要,貌似很深刻,只是貌似。

47分钟前
  • 较差

4.25南开主创见面会 沉闷又无聊 充满了尿点和睡意 听导演讲完 以为确实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过于含蓄和符号化很难真正地传递 就像人很难真正地去理解任何人 无论你隐晦地释放了多少信号

48分钟前
  • bayonne
  • 较差

2.5,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第二场,有些长镜头真没必要,台词极简,前面剧情又太冗长,没有太多推动的意义,只有一些对比的地方还是比较深刻,后面才有点意思起来,所有人为了生存与家族传家装疯卖傻,如果整体保持后面的剧情那就非常不错了。配乐与乾爷的演技不错。红色的围巾只在最后出现了一下,其实可以在前面就开始设置。导演交流会:我寻思导演说这个剧本构思了五年?有点不懂为什么。改个分,听导演说了一下,发现是自己不懂历史,一些隐喻的地方给忽视掉了。

49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电影拍的还可以,但不是我喜欢的

52分钟前
  • 荷叶
  • 较差

啧 长镜头黑白画面人物简单 但就没啥味道 寡淡的雪水

54分钟前
  • 木竹由
  • 较差

院线上一部满洲国背景的电影好像还是《青禾男高》。开拓团之歌、满映露天电影、经济警察检查呕吐物,时代细节还原得不错,表演也比较贴近时代。最后中村八郎为亡妻翻脸杀人一段很《鬼子来了》。剧作是软肋,每个人物都很单薄,符号化,每场戏都主题先行,缺乏丰厚的生活肌理。跟大多数国内艺术电影一样,这恐怕不好甩锅给审查制度。

5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