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全片符合历史的应该有两点:首先,确实有个飞行员叫里希特霍芬;第二,他确实在一战为德二服务。
汤上的姐妹做的meme 我:好骂如果拍成架空我应该只会辱骂导演你不懂感情又不懂飞行员那拍个几把空战电影,但这东西出现在历史传记的分区里,那我就非常真情实感地渴望扬了马勒舍的骨灰。
历史上的洛塔、里希特霍芬家次子、曼弗雷德的弟弟、11中队队长和后来的第一联队队副,Lothar-Siegfri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大概是怎么个样子呢:重度兄控,把我哥说的都对挂在嘴边;恋家缅因,行军时抱着姐姐的信读得太入迷以至于被暴雨泼成落汤鸡;飞行天才,第二次任务就首开记录;绝佳队友,因为性格太小太阳所以一来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成为沃尔夫等人的指定哭诉谈心emo对象;恪守原则,在战友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坚持善待战俘。
…嗯,电影里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截然相反。
天知道我简直被电影里这个同名角色气得发笑。
里希特霍芬家的两个孩子在他们的妈妈看来亲密默契到“分享同一颗心脏与同一个灵魂”,导演为了所谓的戏剧效果把洛塔塑造成被惯坏了的愚蠢小少爷,全然不顾他是开战伊始就上战场的龙骑兵,20岁生日在炮火连天里度过,后来跟着哥哥转入陆航团,一边做观察员一边考飞行执照,早在1917年去11中队报到前就已经见了不知多少生与死。
——这样子的洛塔依旧是心怀善意与尊重的洛塔。
乌德特在自传里回忆,洛塔坚持不让大家监视被俘的英国飞行员。
于是对方投桃报李,哪怕守备松弛也没有逃跑。
鞭尸落败对手的情节彻底毁了这部本就垃圾的片子,只能说明马勒舍根本不愿了解这个角色本身,对飞行员更是一窍不通。
噢顺便洛塔其实有185+,全队海拔之最的棕虎斑缅因大猫猫,曼弗雷德才是不到170的小矮子,圆眼宽脸金渐层,洛塔能把他哥按在胸口一通rua。
而弗斯只有20岁,是小天才也是风流爱玩的小公子哥,电影里看起来没有四十也有三十九。
他不是曼弗雷德的下属,他们都是波尔克带出来的ace,算同门师兄弟,弗斯一直单独带队,从未和洛塔共事过。
沃尔夫是11中队的土著,比曼弗雷德来的还早,他是洛塔最好的朋友。
沃尔夫战死的时候洛塔还在养病,听到消息一言不发,在窗前枯坐一夜直到天亮。
后来洛塔用“沃尔夫-曼弗雷德”为自己的孩子命名。
——电影角色做了什么?
在沃尔夫死后戴着蓝马找哥哥炫耀。
可见真没有泉下有知这回事,不然轮不到洛塔,曼弗雷德和沃尔夫先把导演半夜套麻袋痛打一顿。
全片充斥着导演的高高在上的想当然价值观,馊不可闻。
出现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全被捏成了妈不认的工具人,类比国内大概就是xx三国那一类的电子废料,手贱误点进去看两秒就要捂着眼睛惨叫逃离,然后用余生艰难调理猝不及防被qj的无辜大脑。
呕。
且不论影片什么剧情、深度、制作之类的,光是渗透全片的浓浓古典气息和主角的贵族气质,就让影片在我眼前一亮。
没有跌宕的情节,平铺直叙,但是人物的性格在冷冷的情节中却反应恰到好处。
这是一部可以让热血男儿落泪的电影。
直到现在,影片完美的原声还在脑中回荡,带我进入一次大战。
他驾者艳红的战机腾空而起,嘴边划过一丝微笑,这是自信的笑,在天空,红男爵便是主宰。
对于那些脚踩污秽的泥土,带着防毒面具,脚踩尸体碎骨与敌人肉搏,不管是生还是死都如蝼蚁一般的陆军士兵而言,头顶千尺之上的空战宛如众天使之战,拥有战神天使的一方是幸运的,他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希望。
天空的搏斗往往充斥着追逐,腾挪,捕杀,但并非致命,如骑士间不间断地冲刺,人与神之间的高度决定了,天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对手是值得珍惜的。
这可能是战争历史上最后浪漫和优雅,无论你是翱翔,抑或是滑落…然而一战的结果终究不是欧洲皇室和空中武士们能决定的,是钱,是科技。
红男爵参透早已胜利的诀窍,伺机而动,只打有把握的对手,否则就逃跑,这不是因为怯弱,而是精密的计算和权衡。
他算到了这场战争会失败,将军们也算到了,只是没有他上天入地般的洒脱,毕竟战败的代价过于沉重,红男爵只是筹码,将军贵族们才是赌徒。
一个猎手的嗅觉警醒他:战争应当结束了核心引擎的落后,亲密战友的陆续死亡,加重了他的不安,然而战争的机器却无法轻易停止运转。
他自己甚至被过度宣扬成不败战神:只要不出击,当然也就不败。
红男爵小时候骑马,在光芒和发动机的轰鸣中追逐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将崛起于天,注定陨落于天。
这一战他必败,因为他代表的东西太多,他能承受与平衡的却又太少,既然他只想简单地飞翔,那便永远在天空飞翔吧,他要告诉士兵的是神也会死,德意志也会崩塌,这场战争毫无荣耀可言。
“We just need an excuse what we do because without it we would see who we really are.”男爵平静地对德皇这样说。
Richtofen有不会因任何人改变的原则,光明磊落的作战风格,尊重对手,战争也可以带着礼节进行。
不仅是战士,更是团队的领袖。
结尾女主去墓地看望他“Our friend ask me why I have to come here.I said because I love you.Did I tell you before?”感人至深虽然故事叙述平淡,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值得我把这部电影列为我心中最佳10部影片之一。
这部电影,呃,你说它有什么错误之处能圈点勾画的?
——很遗憾,这些奇葩的东西在这片里随处可见!
所以这里只能先挑几点说说。
有什么观影建议?
如果你是马提亚斯颜粉放心脑子一抛食用即可,如果你想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实故事?
两字箴言——快跑!!
首先,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德国导演制作的德国军事传奇人物电影,要用英语拍。
而在叙事结构方面,《红男爵》这部电影就没有做到基本的连贯性,非常跳跃。
如,影片中时常出现上一段镜头的空战刚刚开始一会,下一个镜头立马切到人物地面的闲谈的情况。
这令人相当困惑。
但是和其他问题比起来还是太小巫见大巫了。
脱离角色原型的剧本塑造是本片一大硬伤。
以男爵的弟弟洛塔尔举例,他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的体现不能说是遵照史实,只能说是完全割裂且崩坏。
真实的洛塔尔·西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家族中另一位王牌、飞行天才,作为战争刚开始就参战的龙骑兵军官,洛塔尔在飞行方面的技术并不逊色于其他人——在一战结束时他获得了40架击坠数的漂亮战绩。
(要知道后来二战时赫赫有名的空军元帅戈林都只有22架击坠)同时,洛塔相当尊敬和深爱自己的兄长,他会记得小时候和哥哥玩过的试胆游戏,还笑着纠正了母亲叙述中关于哥哥的年龄错误,会因为今天长机是哥哥而骄傲开心。
他们的兄弟情天地可鉴,曼弗雷德会为了保护被四架敌机围困的弟弟只身前去1v4单挑,洛塔担心哥哥受伤不顾自己的机枪报废也要和哥哥并肩作战。
因此,他怎么可能会像电影里一样随随便便就对着哥哥趾高气扬的说话和哥哥吵架,更不可能说出“你就不能为我的升迁庆祝一下吗,我可是你弟弟!
”这种话。
导演你糊涂啊!
请不要为了塑造红男爵的伟岸形象就把弟弟反而写成娇纵的小少爷,让我们为洛塔花生好吗……顺便,请无偿归还洛塔185+的身高,其实有趣的是曼弗雷德真正的身高只有165左右,而在影片中完全反了过来,小鸟依人的变成了洛塔。
以及,另一位角色沃纳·弗斯,在历史中身为第一飞行中队的另一位超级王牌,年仅二十岁,与曼弗雷德同为奥斯瓦尔德·波尔克(电影里波尔克活在了台词里,逃离了ooc的命运)门下的学生,而在选角时却严重忽视了这个年龄问题,非常意义不明。
(当然没有说演员不好的意思orz)而其他优秀的队员们被边缘化处理了。
男爵本人被过度神化的事情老生常谈,总体概括就是电影里对他战争反思一面的塑造过多代入了21世纪的战争观,显然不符合历史上的情况。
在当时的帝德,作为一个军队上长了个国家的神奇地方,冯老爷们身为贵族对战争定义,个人觉得是当成工作,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已。
他们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为了胜利牺牲是必须的。
曼弗雷德上过普鲁士军官学校,他经历过骑兵们还没有完全丧失职能的时代抛头颅洒热血过,当然知道战壕里面发生了什么,但普遍观点都是如果你不去我不去,那么谁还会去打仗。
他是职业军人,不是什么都不了解的义务兵。
但电影中描绘的他是什么样的呢:看过一次战地医院里的伤残士兵们就被吓的天旋地转?
这显然很不合理。
他在影片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不成熟的小男孩,而不是一名有职业操守的军官。
正是这份认知和操守,他更不可能去和兴登堡说“战争应该停止”之类,这份英雄主义是很突兀且无用的。
其次其实空战发展初期的“骑士精神”定义和现在我们熟知的很不一样,有必要纠正的是“不能朝着坠落的飞机再补枪/不能攻击跳伞的飞行员”这一点没有资料表明红男爵本人说过或者立下了队规,或者他这么干过。
这是一条一战时期各国飞行员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定,一是因为训练飞行员成本太高,二是因为对对手致以敬意。
在实战中,他本人在战斗早期也会经常朝着敌方飞行员攻击,但这也只是标准的战术手段而已。
他获得“红男爵”称号更多是因为对他实力的肯定,而非所谓“骑士美德”。
同时,虽然曼弗雷德在战争期间确实与一位护士有过绯闻传言,但是不可能进展到了电影中“敌机来偷袭了!
看一眼不管,继续亲完”的夸张程度,引用里希特霍芬家后人的评价吧——“如果他有挚爱,那一定是飞行。
”故而他也不太可能说出“你是我最大的胜利”这样的词,太肥皂剧了。
本来希望这部电影能叙述真实的红男爵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故事。
好吧,如果作为战场青年爱情故事它还不错,但是坏就坏在,它叫《红男爵》。
导演我祝你成功吧。
这部电影首先让我记住的就是王尔德那句:Patriotism is the virtue of the vicious,配上贵族们闹着玩儿,士兵们洒热血的一战背景,无比的讽刺。
开头驾着飞机去给牺牲的英国军人(其实大家祖上都认识)送花圈,主角很有风度,很顽皮桀骜,很贵族。
空战对他来说更像是一场奥林匹克,各国之间竞分出输赢即可,“永远不要向坠落的敌机开火”,他一直坚持这点。
然而他的形象却和圣母不搭边,他就像一只刚会狩猎的小豹子,乐颠颠的把战利品挂在墙上,立志要成为王牌,踌躇满志。
这段小马哥把少年感演到了极致,在酒馆里跟朋友开玩笑结果把东西扔在了上级脸上,那个小样子特别可爱。
心疼上级,不能把这帮讨人厌的贵族子弟怎么样,只能默默喝几杯。
小少爷还特别喜欢给别人点烟,很会照顾人,很会带兵。
最善良的人往往戴着最狰狞的面具,就像那些寺庙里的罗汉。
他把飞机漆成红色,用以吓退敌人,看起来很嚣张,可是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敌方的伤亡,红男爵来了,就不要派弱鸡们当炮灰了。
而红男爵的传奇被传唱后,偶像效应不止束缚了他多飞行生涯,更误导了为国家拼死拼活却被蒙在鼓里将士们。
在这时候,冯·李希斯托芬又一次展现了贵族的品质,当面拒绝了皇帝的提拔,戳破了皇帝的幻想,坚持回到空军战斗,果真有种!
正如战况每况愈下,整部电影也变得十分深沉,男爵的好友纷纷战死,两个弟弟也加入了他的大队并且满腔热血…男爵变得十分沮丧。
唯一庆幸的就是负伤后,和女主终成眷属,打针那段特别有爱。
这部片子里Lena的表现和演Cerci时完全不同,演出来了一个我认为稍微有点圣母但是十分有性格的战地小护士。
就在这段后就迎来了一个这电影的第一个泪点,我觉得特别神奇,明明是男爵掀翻了部下的吊床和部下们嬉笑打闹的温馨场景,却把我看哭了。
或许是因为这相似情景里的故人已经不在了,或许是这忽然明媚起来的气氛暗示着男爵可能要牺牲了,又或许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那些牺牲了的和准备上前线的战士们也都只是孩子而已。
电影的最后稍显仓促,但是仔细想想十分有道理。
首先,男爵的死是谁造成的确实至今不明,拍出来可能会误导观众;其次,战争中生死本身就是弹指一挥间决定的事情,谁也不能预料,故而我们看到,男爵和往常一样,穿着粉色睡袍剃胡子,穿上旧夹克,登上了红色战机。
然而白围巾,和最后看女主的眼神无一不暗示着,这是最后一面了。
尾声,女主在男爵救过英国军官的帮助下去协约国看男爵的墓地,男爵花圈上写的our friend and enemy 都是对男爵骑士精神的最后点题和呼应。
这部电影里贵族精神(骑士精神,君子之风)是主题,和这场战争相比,紧随其后的二战显得无比残酷暴虐,而如今的和平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吃兴奋剂,耍无赖的某些人和国家更是吃相难看。
不想说现在这个社会缺少骑士精神,只想像男爵一样,挺直了脊背做个绅士,直至最后。
红猪和《红男爵》宫崎峻的动画片《红猪》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156626-1-2.html有人说原型出自红男爵,于是找来看看,果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宫崎峻加入了很多浪漫色彩、反战思潮等!
一战德国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这位德军王牌飞行员“红男爵”Manfred von Richthofen,因把机身漆成红色而得“红男爵”之名。
一生击落敌机的官方记录是80架。
1918年4月21日阵亡,享年25岁。
演员和本尊,还是很像!
德国人啊,确实很多方面,过于精英于地球人了!
有部纪录片《“历史谜团”:红男爵之死 》,说最后男爵死于一名普通士兵,这名士兵连照片都没留下…… 不过值得一看的是,片中采访了许多见证人,包括里希特霍芬家族的后人、红男爵之死的最后见证者104岁不过,这些其实没多大意义,就像片中引用红男爵和英国空军的加拿大飞行员亚瑟“罗伊”·布朗交谈的那样,欧洲国家之间,不乏父亲、儿子、叔叔、侄子之类的皇室关系,他们发动一场场战争,死亡的是普通民众与士兵,换来的是皇室游戏或者利益交换!
在西宁小住了一周,晚上无事,忽然想下些电影看,1军说云中强烈推荐红男爵这部片子,于是我决定下了看看。
片子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最后一战红男爵跟女友告别,即将登机起飞的时候,我实在不忍看下去,按下了暂停键,在群里跟1军他们聊了会,情绪稳定些,又继续看。
导演处理的很讨巧,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场面始终没有出现。
不知不觉中,片子就结束了。
后来又看了几遍,是的,我很少能坚持把一部这样长的片子反复看几遍,今年另外一次大概是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确实很耐看。
当然,红男爵对后世的航空迷有多大的影响,有些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了解的。
但是,即便你对航空、一战都没有兴趣,或者说缺乏认知的话,也仍然可能会喜欢上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拍得真的非常美。
《红男爵》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于 “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将军
一直喜欢看这种电影,描写那些个确有其事和确有其人每每看到诸如 由真实事件改编 或是 以此片献给。。。。
肾上腺素便会迅速爆棚有的是看了电影之后再去查史实有的则是因为知道了某些事情才去看片子(铁达尼号 空战英豪 GLORY 刺杀希特勒 兄弟连。。。。。。。。。。。
)RED BARON忘记了是从哪里知道 红男爵 这个绰号了 依稀仿佛是随着那架红色的三翼飞机逐渐开始了解这个人一个空战的神话 击落敌机80架的神话靠着电驴小水管,下了两天两夜把片子整好然后花了不到1个小时匆匆快进的看完片子总体只能说是尚可,流水般的把Richthofen的生平介绍了一下,虽然小H深知,艺术往往是会高于生活的但是没想到有的时候竟比生活本身还可怖R的女人,就是那个护士,在片尾的黑白照片里明显是很漂亮的,小H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找一个小四十的女人去演这个角色。。。
战争片都是这样比较文艺的说法是:战争题材的影片用描绘残酷战争场面的手段来表现反战的内容,借以呼吁人们和平相处翻译成大白话揍是:拍的男主角周围的人都死光了,然后他会忽然顿悟战争的可怕姑且不说现实生活中Richthofen有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作为战争的参与者可以把战争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片子里仅仅看了战地医院,觉得很血腥就产生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个BUG记得原来看资料 说他的死一直是个谜加拿大方面说是Brown将其击落英国方面声称是英军用步枪和机枪扫射致命不论怎样片子里没有出现所谓的及其盛大隆重的葬礼是绝对不应该的协约国厚葬一个敌军高级将领德国曾想动用武力抢回R的尸体这些都很有料有时候,片子结尾的点到为止很好但有的时候,片子结尾也能迸发高潮总的来说这片子不失为一部了解一战,了解空战史的入门之作小H推荐:标清 720P
很好的题材,可是演员太嫩了,女主也太烦人,如果拍成五六十年代那种风格就好了
不抓人
浪漫,绅士的大男孩。对战争的思考,对人的成长的表现…方方面面都是一部好片,配乐不用说,大赞!德国人确实优秀,一声叹息。
德国人的制服诱惑啊~~~
骑士精神80架——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战绩了~~
琳娜·海蒂好美
豆瓣的剧情简介都比电影有意思
一直说英文也是服了
补遗。发觉那时候我看片好随便。
帅哥多也拯救不了这部片!
"你击中了她""为什么这么说""过去的几个星期她一直在骂你"
空泛的德国英雄传记片。男女主角不搭调。
传奇飞行员的经历,很美的画面,很美的音乐,导演镜头用的非常好
真是乏味啊
桀骜不驯,倜傥不羁,令人闻风丧胆的“红男爵”。小马哥柔婉动人,笑靥如花,堪称倾城美人!男版“美人”和“瑟曦”谈恋爱简直了……彼时的Volker Bruch非常嫩。为什么偏要一大班德国演员几乎全程说英语??!大段的英语对白看得非常不舒服。影片剪辑怪异,本该是最惊动心魄的空战场面寥寥掠过。
3.6 一战
看不下去,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德国演员要用英语演,虽然是我喜欢的根据事实改编电影,但这部实在拍的不行
最后的骑士道。电影比较糟糕,三星都是鼓励分。珍珠港水平的感情戏,还姐弟恋,日了狗。Melodrama有红猪了,整个屁的的感情戏啊,蛋疼。重要对决还全数掠过。开头移花接木献花圈的对象应该是兰诺·霍克。
姓冯的都是德国贵族,那时的作为战斗机的小飞机太牛了,不是怕别人看见,而是怕别人看不见!
女主是莎拉康纳阿姨?就不能找个和男主年龄相近一点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