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时,是极容易带入主人公的处境,并与之共情,从而义愤填膺,从而悲从心生。
但,也不得不说,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我的理性与感性,冲突且对立着,无限胶着中。
时而,感性战胜理性,愤怒当道,执拗地认为必须抗争到底。
时而,理性又战胜感性,利害权衡,冷静地觉知适时止损的必要。
置身于主人公的遭遇,我怕是没办法像他那么平静去面对,与处理。
可,这是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人啊!
他身上已然具备一切生存必须的隐忍,与克制。
也许,这样一个人物被艺术化塑造后,变得不那么真实,成了一种身份符号。
毕竟,处于底层,如此艰困的他,身上有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无法想象在现实中有着类似境遇的人身上会存在的。
比如他对待流浪狗的态度与方式,他自己都缺吃少喝的,他还能想着关照流浪狗。
对于流浪狗的意外,会给予他的怜悯与尊重。
比如他面对陌生人送来的盒饭,虽饥不择食地吃着,却也失声痛哭,倍感凄楚。
他是贫穷,可也有自尊心啊!
一个失业打零工的父亲,一个家徒四壁,贫穷且无助的父亲,一个连家庭都养不起,却爱家爱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为他讨薪而自焚,两个孩子被福利院送去给寄养家庭,他却连见孩子一面都难。
贫穷是罪吗?
不是。
但它是枷锁,困人于其中,形同牢舍。
失去孩子抚养权的父亲不是不愿意去赚钱,是国家地区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工厂倒闭,他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生活艰困,而无人扶助。
在电影中,让人气愤的是政府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腐败懒政。
从而,也让人心中对一个政治清明,且执政为民,又一心着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消除贫困,打击腐败的政府,产生强烈的期盼。
通过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也让人意识到政治与经济对民生的重要性。
电影看完后,我觉得[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拍得很好,克制冷峻,其开放式结尾,更具现实意义,我也喜欢。
另外,演员是演得真好,尤其是主演,自然且真实,话虽不多,但那些微表情,神色,肢体动态,都非常到位,准确,对一个底层穷苦人的刻画如此之精准形象,让人叹服。
像这样现实题材的电影,应该多些,再多些,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能忽视,漠视,无视他们的存在。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载!!!
看完电影之后,久久无法平静……海报说“一贫如洗的家,一分不少的爱”。
我却不是那么的赞成!
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揭不开锅的家庭,一个食不果腹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很心疼,就像快30岁的我,越来越心疼小时候的自己。
完全能想象到,孩子过得怎样的生活,吃不饱,睡不好,这是笼统的描述。
真实的呢,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贫穷,对钱也没有概念,可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慢慢的不敢要……我记得小时候,看到电视里的人的冰箱总是好多吃的,牛奶呀面包呀,那些只在电视里见过,导致现在的我,买它们总是买一堆,尽管我并不喜欢吃。
七岁那年,想要一双新的拖鞋,哭了一下午,结果还是没有……小学三年级,家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和我说没钱买教辅书,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学二年级,因为穷的揭不开锅,四处借粮食却一无所获……种种种种难以忘怀。
贫穷是对孩子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家长却不自知。
可能我说的比较偏激,可是不富足的物质生活,必然成长不来精神丰裕的孩子。
我常常想,为什么小时候不把我抱走送人,让我过那种日子,就像我被抱养的同学们,在我看来她们是幸福的,我感受到的不是她们被亲生父母抛弃,而是亲生父母给她们找了更好的家。
说我无情也好,那我冷血也罢,一路走来,多少酸楚只有我自己知道。
吃不饱的时候,没人会想要爱。
最基础的爱,不就是生存,不就是吃饱吗?
电影到最后,还是没有拿回抚养权。
虽然很难过,但是也很庆幸,至少孩子们能吃个饱饭。
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爱,也不懂爱…………
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
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
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
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
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尘烟》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
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
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后者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
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
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
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
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因为更真实。
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穷人也许连生活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
粗粝的画质。
开头被福利机构审核有没抚养资格,想起《婚姻故事》。
后来的剧情有点公路片的意思(但当成公路片就俗了),有《雾中风景》的感觉。
整个故事又像个反向成人版《何以为家》,至于有人说是塞尔维亚《秋菊打官司》,也好吧。
最后家里可怜的家当还被邻居们洗劫,简直是悲剧版《霍比特人》。
片中的声音值得注意,比如反复出现的引擎轰鸣声:三个花花公子在加油站戏弄加油工,几个小镇少年在骑摩托兜圈子。
还有多次出现的关车门声,花花公子、最后儿子的养父一家,一声声“砰砰砰”,直击心灵。
背后体现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富悬殊。
此外,尼古拉为了节省电和话费舍不得用的老式手机(仍然欠费停机了),对比光鲜帅气的部长助理手没停过的新式智能机,还要发推。
不多赘述了。
还有三种动物的意象:狗(后来男主回家,有只小黑狗也跟着他跑了一阵)、群狼(片尾他的老家,不仅有犬吠,时不时也有狼嚎)、兔子。
最后找回东西,其实没有全部拿回来,最重要的找回了桌子凳子锅碗瓢盆孩子玩具,也是找回家人的象征,寄托了一种仪式感。
我觉得,这是男主要振作起来的象征,为了赢回家人的新起步。
加之女工作人员出于同情让他下周去找她,也是给了希望。
所以,这不是个bad ending。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的现在也丝毫不夸张,联系最近的社会事件,甚至有种荒谬的现实感,穷人或者说平凡如尘埃的我们,能否在脚下的土地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
当身穿防护服的人们为了所谓的人民去猎杀“人民”的猫狗时,当大人们都告诉你”灵活点,和领导们搞好关系”,此时的我们是否还是那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
男主走到首都用了三天,坐车回到家中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而人们想要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的路又要走多久呢?
联想到传言要统一tw,很多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谁想到如果真的发生,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毕竟,我们应该爱具体的人啊
2020塞尔维亚剧情片《漫漫寻子路》,又名《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豆瓣评分7.8,IMDb评分8.3,于2021年11月2日引进国内上映。
这是我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的电影,超级冷门片,本片在国内上映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地定档也就罢了,没有任何宣传推广也就罢了,可是连猫眼上都没有购票信息,似乎只有一张定档海报和豆瓣影片信息才证明了本片的存在。
我猜想很可能是政治往来产物,所以才如此不考虑票房,仅仅代表“存在”罢了。
这是一部风格质朴、故事平缓的剧情片,台词很少,几乎没有配乐,演员很少,故事也不复杂,在朴实无华中讲述了一个妻离子散的父亲长途跋涉征求子女抚养权的故事。
影片对政府部门给予了讽刺和鞭挞,当地福利中心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县官不如现管”,算不上欺压百姓那么严重,但至少也是打着福利的幌子以权谋私。
塞尔维亚首都的部长助理,虽然批评了当地的官僚主义,虽然举手之劳地帮助了男主,但他故意和男主拍照发推特的行为,说明也是个浮夸的政治作秀人物。
本片说明了媒体参与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当地报纸报道,如果不是吸引了首都电视台,不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当今,很多在现实中无计可施的人选择在网上曝光,我认为是对的,只有唤起大众舆论的力量,才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从而推进事情的发展。
男主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个农民工,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知识文化,寡言少语,窝窝囊囊,默默无闻,被拖欠工资,头脑一根筋。
这种人在现实中很受欺负,权益很难保障。
男主到首都递交起诉书,用中国话来说叫做信访户,地方政府特别看重本地居民是否有出外上访的情况,这是给当地抹黑。
男主回到当地,福利中心领导将男主视作钉子户。
片尾男主回到家后,家被洗劫一空,男主挨家挨户去拿回被盗的物品,这个剧情令人叫绝,前所未见,极度写实,雪上加霜,非常虐心,更加突出了男主的艰辛和不易,那些邻居不拿白不拿的小人做法真是令人心寒。
好在男主的物件很少,心里有数,所以走家串户找回来了。
全片围绕的是男主争取抚养权的故事,最终福利机构的女工作人员良心发现,想帮助男主,让观众见到了一丝曙光。
但是男主被拖欠工资两年的经济问题,本片没有给出答案。
男主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就算接回了两个孩子,同样很难继续生活下去,未来仍然是个未知数。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男主的手机是二十年前的诺基亚按键手机,堪称一代经典,如今早已消失无踪,影片用这个细节刻画了男主的贫穷。
男主为了节约用电,手机平时关机,只在要用时才临时开机。
如此细节,非常虐心。
结尾,画面定格在找回家具的男主孤零零地吃着面包,如此定格了好几分钟,这一手法让我想到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结尾定格男主孤独地哭泣。
这种长达几分钟的定格,让观众仿佛就在主人公的身边,与主人公的命运融为一体,可以让观众明显感受到浓浓的忧伤。
Nikola的妻子:我注意到她一开始把汽油朝孩子撒了一点,后面实在不忍,剩下汽油从头到脚都给了自己——是啊,哪里舍得让两个年幼的孩子受苦呢,来讨薪不就是为了他们吗?
Nikola临行前去看望妻子,伸手去触碰妻子的时候被躲开了。
“你退后半步的样子认真的吗”,可贫贱夫妻百事哀,温情脉脉也换不来面包啊……地方审查委员会头头:在Nikola出发之前的很长一段剧情里,我一直担心他会对头头动手,我一直觉得头头只是庞大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直到……4万第纳尔大约是2500人民币,30个孩子,30%的抽成;对比之下塞尔维亚近年来人均年收入约18000人民币。
他在拆这铜墙铁壁的墙角。
他在Nikola回来之后的言语,让中国观众很难不产生一丝丝熟悉的感觉吧?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男性:贡献了全剧最为荒诞的部分。
一位工人的遣散费和工钱被拖欠2年没有人管——即便他的妻子采用了非常极端的方式;但用心装饰房子、接通水电、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却要因为卫生间没有暖气、自己没有全职工作而被迫和孩子分开。
是的,跟头头相比他确实是个螺丝钉,但人不是钢铁,人可以选择自己投身刀刃还是螺丝钉。
地方审查委员会年轻女性:从开始就对她有所期待,委员会三人组中只有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明确表达出了对Nikola一家的同情。
很可惜但可以理解,她能做的有限。
至于下周一她能怎么帮助这一家人,导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她是铜墙铁壁上一丝小小的锈迹,但就是这丝锈让人还不至于太过绝望。
地方审查委员会保安:他知道,他没有办法,但他尽力保留了自己的善良。
邻居大叔:一开始很奇怪为什么Nikola不叫他的名字,但想想大家都差不多的穷,Nikola又长期外出伐木,疏于邻里关系也正常吧。
他提供了水电,没有加入另外那群邻居,已经是最大的善良了。
高速警察:谢谢他没有因为五千第纳尔的罚金把Nikola扣下。
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罚款指标吧。
开卡车的Nikola朋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厢式卡车上面印着”GORAN“,主角Goran Bogdan的名字。
陪伴Nikola一晚的狗:整部电影第一处泪点。
偶遇的温暖、信任,但转瞬即逝命如草芥,说的又何止狗呢。
山上4头狼:听说狼喜欢成群结队攻击落单的动物,在这里,虚弱生病的Nikola不是心中充满坚定信念,有可能已经葬身狼腹了吧。
医院邻床大叔:好家伙我很久没见过拖着氧气瓶抽烟的勇士了。
有四个子女但孤独地住在医院里忍受疼痛,偶尔抽支烟看看下面年轻人欢快的婚礼,回首往事觉得人间不值得,也罢。
试图偷包的流浪汉:就像流浪狗,不,流浪鸡鸭兔子——本身就那么虚弱,没有什么攻击性也没什么恶意,生存本能而已。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只是肉。
加油站小哥:你看,大家的生活都很不容易。
他有工作有地方住心地善良,但仍没办法拥有尊严。
社会保障部窗口大姐:意外地有些许人情味,本以为Nikola不肯在窗口交出上诉信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呢。
雨夜开车来看Nikola的路人:本片第二个泪点。
没有姓名,没有正脸,仅仅是看了电视报道,就雨夜驱车来到社会保障部门口,留下食物和祝福转身离开——这是大多数人想做而且能做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真的去做。
社会保障部部长助理:也许他有类似的经历,不然也不会问Nikola是否经过某个城镇;他确实客客气气接待了Nikola,写了建议信,给了他力所能及的钱,他说贫穷不是罪恶,穷人也有权利生养孩子;他也没有多做什么,而且拍照发了twitter。
铜墙铁壁上坚实的一块。
Nikola周围的一群邻居:说他们像一群秃鹫吧,他们穷困虚弱、没有什么强大的力量,面对走进自己家的Nikola甚至不敢说话;说他们是一群兔子吧,他们作为Nikola的邻居,在他家庭出事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几乎搬空了家具,甚至没有放过刀叉碗碟。
他们究竟是什么呢?
片尾Nikola从两个小女孩身边拿走属于自己孩子的玩偶时竟有点像是在抢,坐在自己从一个个邻居家里搬回的家具中间,吃着要费很大力气撕下来的面包,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往身上浇汽油的母亲,声嘶力竭的索要薪资,资本下竟掩藏着那么多的无奈。
也许这就是底层人的决心,徒步300公里,傻得可爱?
异想天开?
那个频繁现身的一次性水瓶,盛装着男子活下去的希望,也晃动着满满的无奈。
流浪狗的死去终于撼动了男人最后的防线,也唤醒了内心深处的爱和良善,想到都是如无根浮萍般的悲惨,忍不住的失声痛哭。
路途上的艰辛不只有食物,还有夜晚的栖息、小偷及狼群。
当然也会有些许温暖,比如福利社人员的捎带、便利店员工的施舍和信徒的祝福。
当别人问起报纸上那个人是不是自己的时候,可以看到男主并不以此为荣,他只想要回孩子。
穿越山巅,以苦难的方式换取关注,并非心甘情愿……辛苦拜见的高级领导,只是简单写了一封建议信,就拉着拍照发社交软件。
男主回到家后发现房间的物品被村民搬空,只能自己一件件的找回,人性的弱点可见一斑。
某些方面,这个父亲非常的失败,性情懦弱、没有正式工作、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生活条件差。
就这个而言,也许放手是一种解脱。
但是,这并非最优的选择,男主需要清醒,需要当头一棒,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缺憾。
“贫穷也是针对孩子的一种暴力。
” 想起《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一个生而不养,一个养而不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但是从父母手中夺走孩子的福利院就一定正确吗?
没有家人的陪伴 ,生活也谈不上幸福快乐吧,又何曾在乎过他们的感受?
男主在这份执着下,使反对者的声音变得微弱,越来越多的人从情感上予以支持……想对那个父亲说:为这个家庭解决生计,努力的坚持下去吧,没有人可以战胜那份爱意。
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说“不”的权力。
批判官僚,腐败,但重点是对坚毅的赞扬。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来,镜头在父亲吃一块难啃的面包时戛然而止。
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似乎又在暗示: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当然更可以。
也许很难,但对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亲来说,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样。
这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最后十分钟面对福利院那个脸上长了一颗令人恶心的痦子的男人,我差点以为电影会以他的曝尸而告终,但是父亲用他坚毅告诉我们,椅子已经摆好。
他们终将团聚。
虽然很艰难,但终将团聚。
从金鸡奖颁奖名单关注到的这部电影,电影译名让我很自动地代入现在在做的寻亲群体相关的公益项目,也导致我看电影的时候会自动联想到《失孤》[允悲]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寻子是一位父亲对不公的抗争,孩子必须要留在自己身边生活。
开头蛮讽刺的,官员给这位父亲提了很多要求,他回家每一样都照做了,最后家访的时候却被为难“你应该有一份工作”、“孩子们应该有一台电脑,这都21世纪了”????
看似为了儿童权益,面对一个失业的家庭、妻子还因为讨薪想自杀,你跟我提这个??
达不到要求,孩子就这么被带走了。
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跟权力抗争?
那就得是最极端、意想不到的方式,所以他徒步5天去了首都,一个塑料瓶子在水龙头接水路上喝,带的吃的每天咬一口,数着吃……所以引起媒体关注,上了报纸上了电视,也因为这些报道才被接见,得到了自己以为有用的建议。
可是这些都没办法管到地方政策,最后他只见了孩子一面,没办法从养父母身边带走。
影片最后也挺可笑的,回到家里,邻居们以为这个父亲回不来了,所以把家里的东西都拿走了,他一一去每户人家要回了桌子椅子碗筷各种东西,重新把家里弄好,最后坐在餐桌上吃起面包,慢慢嚼着,然后电影就结束了。
我还在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完整版,再想想,结束得也挺符合现实的:普通人的抗争,不是一时半会能胜利的,但也别小看这位父亲。
火边拿回来的凳子是烧伤的媳妇,人家拿回来的两个凳子是寄养人家的孩子,道边退回来的凳子代表从贝尔格莱德回来的自己,最后一家团圆!
太无聊了,不是什么资深观影人不推荐了吧,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虽然途中发生了很多,但是不影响我看睡着了
婚礼还是那场婚礼,塞尔维亚早已不是库斯图里卡的塞尔维亚。90年后老牌南斯拉夫同盟国解体后,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狂奔,经济萧条、高失业率、贫富悬殊、城乡差异大、腐败等问题通过公路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于是个人寻子转为在恶劣环境下与表面怀柔的()()对抗。镜头的克制,原来一步步为结尾的心酸幽默铺陈。90年代同盟国解体,千禧年第三个十年轮到个体家庭“解体”——家被偷空、家人离散,而促成这次解体的是从上而下的冷酷和信仰崩塌。这位父亲挨家挨户把自己的物品抬回家,接下来他要怎么办,其实问的是塞尔维亚的未来在哪里。
片名即剧情,好处是导演非常克制,刻意淡化剧情,反而重点在人物的状态上,塑造出一个偏执懦弱,却善良正直的父亲,而正因为前面的克制,使结尾的力量一下了起来了;不仅是富人对穷人的剥削,甚至穷人本身亦相互觊觎,仿佛穷真的就是原因,家(人)被社会力量所拆散,而另一个家(具)亦被贫穷及贪婪所拆散,男主最后努力地凑够一个“家”所需要的东西,然而只有孤独一人啃着干面包,前路无比绝望。7.8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太太太老套了…
没工作不应该是你的错,穷人不应该没资格抚养孩子,贫穷是对孩子的另一种暴力!
演得好啊 克制 有力
三星半。比起全片极力烘托男主演的表演秀,我更喜欢妻子的演员一开场自焚的表演,是一种惴惴不安的绝望,因为她的表演才很好的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更加凸显了男主人公的意志。这同时也是一部《秋菊打官司》式的电影,由个人不屈的意志+难以言述的背景组成,基本上这两样组合在一起都是十分有效的,所以我更加在意人性的蔓延和思索的况味,我觉得这部电影差了一些,不过它仍旧是一种集中了注意力的关注和表达。
非常扎实的影片。如果放在30年前可以归入真实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官僚体制的荒诞,可惜,这不仅来自前社会主义兄弟,主题词我们甚至连提都不能提。整个故事最喜欢最后一段,路程结束以后,前路仍然暗淡未定,男人回到被搬空了的家里,默默地从同样贫穷、沉默的邻居家一一搬回自己的家具用品,一个人坐在餐桌前,用力地、用力地咀嚼着面包(那一个镜头很像阿城的某篇小说)。幕落。片尾曲一级棒。
唉
充满力量的控诉
這類被結構性矛盾壓在底層的民眾,連吼怒的方式都消失了——其實在對岸的大佛 PLUS也有類似角色。父親以事先張揚的五百里行走方式,希望被聽見和被看見,結果,卻是於事無補的家徒四壁。但無論如何,他付出了行動和努力。跑得快的媒體記者,依然有巧合設計感,然而不吱一聲,抬回桌椅的結尾還是充滿憤懣無奈的影像力量。
社会问题太多了,但贫穷是更加贫穷的导火索。
人家至少媒体是独立的,可以报道。[B-]
无望的世界,唯有与流浪狗互相取暖;儿子投入父亲怀抱的那刻令人有锥心之痛。
“善意欠薪”不处理,“恶意寻娃”被嫌弃,黑狗狗活着陪男主多好,看见它撞死我哭昏,像《老人与狗》不让人好过,也不让狗好过,连条狗都容不下吗?看多了外国电影真的没法说张艺谋的电影是在“黑”中国,毕竟他的同题材电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里大多数人是乐于助人的好人,甚至秋菊持之以恒想状告的村长在秋菊要生产时还冒着大雪抬着她去医院,而且事情往往最后是圆满解决的,但或许《寻子之路》的官员推诿要挟、媒体闻风而来及开放式结局才符合现实状况,如此说来张艺谋不仅没有刻意丑化还自动美化了一番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漫漫寻子路,殷殷老父情。开篇即是“弱者有理”的伪命题,然后全片大部分时间都在着重表现父亲如何排除万难地想要接回自己的孩子。且不说没有交待父亲经历了什么灾难沦落到如此穷困潦倒的境地,也不用责问政府的所作所为,何去何从,难道不该先问问孩子们的意见吗?避重就轻,有投机取巧之嫌。穷山恶水出刁民,最后的几分钟打破了我对东欧的美好想象。“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力”?电影局也有鼓励全民生三胎的KPI所以才引进这片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