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池崇史较真你就输了。
这个老妖精什么时候在意过真实性?
血洗观众眼球的《恶之教典》、还原度高过头的《逆转裁判》、用日式英语谋杀观众耳朵的《寿喜烧》还有那部传说中的gay片《46亿年之恋》,哪部真实了?
相比之下,正因为《稻草之盾》太真实了,才招致那么多较真的人以漏洞太多来论证该电影的失败。
警方在押送清丸之前为什么不以教唆杀人罪逮捕蜷川呢?
以国家权力冻结蜷川的财产宣告杀人赏金无效难道比调动那么多警力还难?
警方把清丸安全押送到清丸就安全了吗?
既然清丸在警方手中也有生命危险,那么清丸在检方、法庭任何地方都不安全。
蜷川既然有这么大本事影响警方高层,会没本事影响判决,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收买陪审团判死刑也比悬赏十亿杀人来得简单吧?
何况既然目的是杀死清丸,何必在网站上规定那两个条件呢?
(PS:如果这个故事改成一个有钱没处花的老头扔出十亿来嘲笑法律、制度与人性,或许不错)所以说,这本就是一个从根本上不合理的故事,计较它的真实性根本毫无意义。
原作之所以要这么写、导演之所以要这么拍,只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极端的环境,讨论极端的问题。
只有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极端一面才能得到表现,才能表现得紧张好看。
偶然或者必然,《草莓之夜》、《脑男》和《稻草之盾》,今年日本连续三部映画都触及了警察身上的矛盾,反映的其实是制度与人性的冲突。
日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执着,个人认为,是因为日本人极端重视制度与规则,当规则出现不合理性(与人性的冲突)的时候,日本人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挣扎与矛盾。
《稻草之盾》正是如此。
放在美国,警察会开枪,即使是出于一时冲动(参考《七宗罪》),有些原罪是无可避免的,无需纠结。
放在天朝,特别罪犯早就特别处理了,因为大局当前,规则可以被打破,因为老马教育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放在哪里都不会像日本人那样纠结。
个人认为,《稻草之盾》的根本是一个规则至上究竟至上到什么程度、规则和人性的冲突之下究竟何者优先的问题。
如果警察遵守规则、将清丸移交司法,意味着正义的警察要白白牺牲、更多的无辜少女可能受害,这样的情况下警察还应该忠于职守吗?
无罪推定和废除死刑之所以合理是在被告存在无罪的可能、被告存在悔过的可能的前提下,但是当嫌疑人有罪的可能无限大、悔过的可能无限小的时候呢?
三池为什么要把清丸塑造得如此十恶不赦?
看到少女就起贼心、杀死正义的女警、毫无悔过之意,三池之所以反复强调清丸的恶就是要设定一个极端到极点的情况,试探警察,也试探观众。
《稻草之盾》最大的问题在于立场不明。
本来大泽隆夫枪指藤原龙也,吼出自己编造妻子临终遗言自欺欺人的那段是神来之笔,但是最后又上演了一段大泽隆夫感化被害者家属、以身挡刀的狗血桥段,让神来之笔毁于一旦。
就好像前一秒还告诉观众,警察不过是在靠规则自欺欺人,后一秒却告诉观众,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规则都应该被维护。
与其纠结来纠结去,还不如给个痛快。
但是要给个痛快谈何容易,《稻草之盾》的原罪就在于提出了一个精彩却无解的问题,提出问题是无比震撼,解决问题却无比纠结。
就像电影本身的节奏,前半段的押送场面引人入胜,后半段无论给出怎样的回答都无法令观众满意。
善恶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人类为了方便制定了规则。
可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命偿一命的规则一定比现代社会的司法规则更加邪恶更加不合理吗?
于我,大泽隆夫最后说服蜷川老头的话是最伪善不过了。
“知香酱真的希望你杀掉清丸吗?
”你又不是知香酱,你怎么知道她不呢?
清丸国秀最后说他很后悔,在反省。
早知道还是判死刑的话,不如再多杀几个人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对社会极度仇恨或者绝望的人渣的正常反应。
我也不明白,似乎这有点像大逃杀里面出来的人啊。
最后心里就扭曲了,反社会了。
但是还是正常的。
片子里面最不正常的应该是铭苅,其他好像白岩之类的都是打份工而已,他们是正常人。
而铭苅就是扭曲的,非常有自毁倾向的偏执狂。
说句不好听,国秀执着于他的恶,铭苅执着于他的善而且他们都是不顾一切地去执着比如白岩最后给国秀枪杀了,正常的警察在刚接完那个电话后,都会拔枪毙了国秀最后铭苅还是揍了国秀一顿,然后又继续带他上路了我觉得,人,是不能承受这样的痛苦的他是在享受这个过程吧。
纯善,或者纯恶,都是一样可怕啊而其他为钱而来到国民,还有尽忠职守的白岩。
他们,是正常人吧....
不知道大家为啥评这么低的分儿?
先排除我是菜菜子的脑残粉。
然后,我觉得情节很紧张啊!
到后来有点儿慢了,可是也ok哦。
逻辑不明?
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逻辑问题呀。
大爷有钱,为了报仇,把全国人民都卷进来了,这分明是不对的。
警察叔叔阿姨们,就要拼死了保护嫌疑人呀。
唯一的逻辑问题,就是,为什么非得押送到东京送检。
我也不太懂日本的法律,反正没解释清楚。
我觉得表达的挺好,一是罪犯“恶”到极端的表现;另外一个是十亿元的赏金,这两样东西加起来就会令一些人作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而这里面更重要的就是十亿元的因素。
就像男主对芯片男说的,你一说钱怎么就觉得其他的话特别苍白呢。
其实罪犯的恶只不过是众人的贪的接口罢了。
戏剧冲突就是为啥好人要为了恶人牺牲生命。
很straight forward。
难道我要求太低了?
开始以为是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虽然四个字只有一个“之”字是重复的。
但竟连主题都那么像啊!
后来发现两者形似而实质太远,东野讲的是程序性正义的可疑性,而三池老妖虽然画面更火爆激烈,却比东野想的更简单,他讲的是程序性正义的正义性。
为什么?
从“如果”谈起。
a 如果被悬赏追杀的清丸不那么罪大恶极,甚至根本就是个好人呢?
清丸的人物设计严格遵循了一个基本点,就是——人渣,完完全全不可救药,想饶了他都不好意思。
这个设计很具迷惑性,客观上给了众多极不专业的杀手和摇摇晃晃的蜷川老爷子行事的合理性。
但是!
我相信如果蜷川老爷子出10亿悬赏的是铭苅,也会带来全民总动员的效果。
毕竟,促使清丸成为全民公敌的是10亿悬红,而不是他犯的罪。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一:私刑包含了太多个人主观性因素,无法对一个人是否该死做出相对公正的判决。
b 如果”杀手们“不是急需用钱的话 电影里提供了一个反证,即女出租车司机。
她明明白白知道清丸脑袋价值几何,但却不动心。
根本原因在于开出租车可供她衣食温饱,没必要为了给一糟老头子报仇而惹上牢狱之灾。
我妈告诉过我:钱不是好挣的。
而地铁站的大叔杀手,为了杀清丸——获奖金,甚至以挟持女童为威胁,本质上,已经和清丸等量齐观了。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二:任何企图动用私刑的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更直接点说,动用私刑,无论是否触犯法律,都是对社会公权的侵犯和损害,只有将决定死刑的权利公摊,才能将个人利益的公摊为群众利益。
c 如果清丸杀的不是蜷川老爷子的孙女,或蜷川老爷子不是那么有钱的话?
关于这一点,电影里也提供了一个反证,即惠美的父亲。
一样是被虐杀的小女孩,惠美的死亡却没带来这种“全民办奥运”式的集体狂欢,我相信惠美的父亲曾经无数次想杀清丸,却只有在清丸杀了蜷川的孙女时才能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为什么?
无非是钱作怪。
所以,三池讲程序性正义的论据之二:允许个人有权利动用私刑,实际上是认同了某些个人的权利高于法权和公权,是以必须将动刑的权利交给法律和群体,才是实现最大范围的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综上所述,三池这片确实论证的是程序性正义的正义性。
但是,但是,我的话还没说完。
d 如果清丸没被判死刑怎么办?
铭苅教训奥村时有一句台词很有力道——真有意思,当你一提到钱,好像所有的理由都成为了借口。
但奥村有一句话,也是很凶的——如果清丸死不了…… 我顿时觉得中国的死刑制度绝对英明神武,清丸这种人渣,如果都不死,再培养俩“模仿犯”的话………… 清丸在电影里是死了的,但是,依照日本那几乎是名存实亡的死刑制度,……我真是不敢想象。
——清丸敢自首,多半也是看准了日本对于死刑的暧昧态度,在政府手里,没准自己还能留一条活路。
《彷徨之刃》中长峰重树之所以亡命天涯,只身寻仇,就是因为按日本法律,强奸虐杀自己女儿的两个人渣,压根死不了。
要是想要这片子将程序性的可疑性写的更狰狞残酷,就该写经历了漫长的司法取证,马拉松式的庭审,以及法庭外的争辩、示威。
最后给清丸判个无期甚至二十年有期徒刑。
但是—— 我知道这样写悲剧性更大,拷问更深刻,但还是喜欢将清丸判处死刑的这个结局。
最后我还得PS一句,穿白衬衫的菜菜子大姐,很美。
她不再拥有鲜活俏丽的容颜,然而她还是那么的,美。
我的评分:6.5影评:一起惨绝人寰的虐杀女童性侵案,凶手警方很长时间也没抓到。
女孩的爷爷悬赏10亿日元来杀死这个凶手,很快这个凶手就被“金钱”扒出来,他的室友想捷足先登杀死他。
这个凶手受伤后去投案自首。
刑警都要杀他,最终日本警察为了荣誉,打算把他送到东京去审判。
一路上千辛万苦死了不少警察,都为了保护这个杀人凶手,而这个小子在路上还企图要强奸小女孩,最后一个不注意,还杀死了他们一个女警,就是这样还是保护他,一直到东京,没有被杀死。
最后仅剩一个警察在交接时,还被他捅了一刀,生死不明。
这个电影就是为了讴歌日本的政府日本警察的正义。
但有人说只是讨论人性的片子,我看这里边一点没有人性人,什么叫人性,人性是利益为上,人性是贪婪的,在能够拿到钱,又不被别人谴责的时候,站里道德制高点的时候,又有哪个人不出手去拿这十亿元?
贪婪才是人之本性。
电影的立意很清晰——一个人渣在受审前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还想捎带讨论一下死刑存废的问题。
但是电影把情境设置得太极端,反而不能给人思考的余地。
清丸在电影里就是彻头彻尾的人渣,视他人如草芥,对自己则无比爱护。
这种人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死了比较好,他活着只会让好人受罪。
这样的设置让观众一进来就站在了清丸的对立面,拼命维护的主角们反而看起来像精神病。
虽然电影强调要让清丸受法律的审判,但是实际上在清丸出场的时候,这个审判就已经在观众心里完成了。
先告诉你这个人罪大恶极,死十次都不解恨,然后又大义凛然地说没受审的时候这个人没有罪,必须保护他什么的也没有用了,只会让人觉得法律是个屁,自己复仇来得多痛快。
在电影里,真相可以展示给我们,但是现实中我们就只是听说而已。
既然是听说,就有误传、歪曲的可能性。
就算把所有证据客观地摆在面前,人仍然有可能判断错误,更何况是平日里我们接收的信息离全面客观还差得远呢。
正是因为真相永远都是以模糊的形式出现,一个人有罪没罪才需要审判。
还有审判的时候清丸说的话,我觉得根本不能当做死刑存废的理由。
他的话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不过只能作为死刑应该慎重的理由,而不是废除死刑的理由。
废除死刑不是判断对错,而是价值取舍。
无论是存还是废,都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冤狱无法杜绝,这是审判这个制度本身造成的,除非造出时间机器能让警察回到过去调查,否则真相永远不会再现。
但是如果有那种东西,警察就可以在案件发生之前制止,死刑就更没有用了。
死刑存在,就会有人枉死。
死刑废除,很多不知悔改的变态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正义没法伸张。
这件事恐怕永远分不出对错,大部分还是要靠民众的观念来决定。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赞同要凶手死而后快的做法,我也一样。
但是我同意“南奈里”讲的要坚守道德的底线,看片时我联想到前几年的药家鑫杀人案,从民众到媒体都是一面倒的杀而后快,仿佛不需要审判,只想要结果,在大多数人看来不需要知道真正的过程,当人人都认为法律没有存在意义的时候,社会就会失去最底限的正义。
片中老人的悬赏就如同一颗炸药将正确与人性中的原始欲望的边界炸的一干二净,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凶手杀人偿命,证据确凿,法律必然会给他应得的下场,这一点神箸知道,白岩知道,铭苅更知道。
所以他们才会把自己的职责、国家的权利放到第一位,甚至会为此而牺牲!
请不要说他们傻,他们何尝不是普通的人,听他们最终的言语,哪一个不是有决不能死的理由,但是他们知道自己首先是执法者,只有他们能够做到,不让个人凌驾于国家之上,这是他们的职责。
国家及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人都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不受模糊的道德以及私欲的侵害。
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决定他人的生死,那他和片中的杀人犯有什么区别?
影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思考底线存在的意义,而执法者就是这条底线最后的守护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SP们做到了。
《稻草之盾》很具启示意义的电影,拍摄方面一般。
但是必须说下,这个电影的选材很好,极具现实启发。
很多人说的是法律的虚伪,但是我认为这恰恰是法律当中掺杂了太多个人感情的原因。
现实中往往也是这样,法律恰恰因为其道德和善良,在处理中往往倾向于罪犯的权益,而没有过多考虑的受害者和家属。
原因是,很多警察和法官会这样认为——应该以活着的人为优先。
不管罪犯犯下何罪,但毕竟人还活着,他的生活还要继续,要给他机会,让他继续走下去。
而受害人和其家属呢?
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已经那样儿了,即便再怎么过多的追究犯人也无法挽回,于事无补。
再怎么惩罚也没用了。
往往就是这种心理。
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善良的心理。
导致了一种伪公平。
这是法律不能轻易讲情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法律是正义的,它讲道德,讲正义,有很多考量。
而犯罪者则是邪恶的,他没有那么多顾忌。
其实,我倒是觉得,影片中唯一做得对的是那个女警察。
首先,在罪犯性命遭受重大威胁的时候,保护和押解他是正确的。
因为法律要维护它的权威,不能随便容许滥用私刑。
只有这样,法律之盾才能更好的保护其他人。
其实这个决定其实没问题的。
其次,虽然要维护法律的权威,但是,也要顾及实际方面的问题。
法律不是万能的,他只能做一个大面上的规定。
不能顾忌到发生的任何一种具体情况。
像影片中,牺牲那么多人去保护一个罪犯,最后这个罪犯还是判了死刑,公正吗?
合适吗?
不合适。
这时候需要人去主动的调节。
比如,那个女警提出来,在路上让受害人的家属杀死犯人,拿到10亿补偿。
然后对外说是押解失败了。
表面上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暗地里由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可能是更好更正确的做法。
但是这样的做法存在风险,如果泛滥,也可能会毁掉法律这个盾牌。
所以现实是有风险的。
这个电影的评分不该这么低吧!
或许影片的节奏确实安排得有硬伤,但人物的形象、故事的主题都是很棒的。
我甚至觉得影片的思想性不是我这种文盲可以随意置喙的!
五个生活迥异的警察为了押送一个心理扭曲的虐杀童女的罪犯而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之中有人因意气而丧生、有人因过失杀人而被拘、有人因欲念而背叛、有人因疏忽而被杀、更有人因为职业道德而生死未卜。
影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当道德情感与职业操守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选择?
这五个警察都有杀掉罪犯的理由:或见过不忍直视的女童尸体而义愤填膺,或家有幼女而有情感的迁徙,或有妻女被罪犯一样的刑满释放者撞死……总之,如果卸下警徽,他们每个人都会对罪犯深恶痛绝恨不得杀之已平民愤,可是当组织的任务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只能违背情感本能而选择职业道德吗?
第二个问题是:个人意志如何对抗全民意志?
读过《乌合之众》的人都知道,当全民情绪被点燃时,那种可怕的理智崩溃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被虐杀的女童的祖父悬赏高额奖金的举动刺激了全民的欲望,负债者、被裁员者的家人…纷纷拿起刀枪,为了亿元奖金不计生死前赴后继……甚至在他们之中,不少本是善良的民众,可是生活的压力扭曲了理智。
这不由让我再度感慨:陶渊明式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已经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了。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似乎一直把消灭等级、抹杀贫富差距、终生平等作为目标,可事实上,占有永远是人类的本能,物质极大富裕的结果只可能是人性欲望的不断滋长,共产主义只是童话!
第三个问题:人是无法被改造的……吗?
前段时间和一个信佛的朋友瞎扯,她说发达的医学让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出生率极大增长,导致转世投胎的魂灵“供给不足”,于是很多畜生都转世来投胎做人了,也无怪乎现在社会上畜生不如的人渣越来越多了。
影片中的鬼畜罪犯清丸不就是这样的典型吗?
这种人经历过家庭教育——却把生母逼到自杀,经历过学校教育——却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经历过牢狱教育——有什么用?
出狱后继续犯罪。
这种人,能被称作人吗?
我不觉得他的心灵变态是由于社会问题而造成的,而是一种人性本能的东西。
在他听到母亲自杀的消息时,他流下鳄鱼的眼泪,使旁人对他放松警惕,又伺机杀掉一路上冒死保护他性命的白岩。
而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大婶好丑”,在他行刑之前,他说的话是“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杀一些人”。
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家校纠纷,矛头一致指向学校教师,学生学不好,就是教师没教好。
得,以后啊,那些贪官污吏都送学校来教育得了!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很难改造甚至是无法改造的,气质与性灵是与生俱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清丸真的犯下那些罪行吗?
他是不是被冤枉的?
他谁的那些恶毒的话是出自本意吗?
还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向社会反抗吗?
他逃到一家门口,盯着屋内熟睡的小女孩的下身时真的是想在死前“快活一下”吗?
他听到母亲自杀后流下的眼泪是真的的话……那么这又会说另一个故事了吧!
谁说不会呢?
在一个警察高层会集体受贿的社会是非黑白本就已经不存在了吧!
故事最后,铭苅的上司喊着:救活这个男人,他说国家的尊严!
我只是觉得好笑。
三池崇史这几年保持着极高创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创作质量。
因为情节本身的超现实,所以里面主要人物的定位显然也有其超脱的部分存在。
但并没有削弱影片从故事层面和人性社会层面都挺虐的效果。
统治阶层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力,利益集团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其矛指向的以及盾所保护的都不是简单某个群体。
影片的文学基础至少是涉及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
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 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人渣已经杀女警察了 男主还不动手 那人渣要是能打的话 是不是得等他把人杀光 枪里没子弹了 再去抓他 借用刑法罗翔老师的话 法律怎么能保护人渣呢?
很不错,有场面有内容有反思,法律和道德的冲撞
三池还是三池 藤原龙也还是变态 菜菜子和大泽桑也就这样 总之就是大家都很本分 所以也不出彩嘛 原著么 又是日本人一贯的思维呀 特别是我坐的位子不大好(……影响心情= =木有满足我的期待 预告片就是电影的全部
不作死就不会死... 显然我是作死的节奏...
哈哈。我直接一星当弱智笑话看。观众是能跟变态共情还是能跟圣母共情?这个伦理梗畸形的好像受了辐射似的。零分!
三郎一拍个正儿八经的商业片就不行了,不好玩儿了啊
法律要求的正义是既要结果正义也要程序正义的正义,是从一而终、绝无例外的正义,是永不被金钱、情感和舆论左右的正义。
不知道在搞啥
为什么鬼子拍的片总有点怪怪的
乍一看满屏bug,越往后越深刻。这个世界就有一种性本恶的人,这种人属于人类的残次品,应该出生的时候就掐死。希望以后科技可以发展到:小孩一出生,就能准确无误的测出它是否携带恶魔基因。
真心难看到想吐 日本演员 你们能够少点咆哮么
这片的逻辑反正还是有点问题的,不过这也能忽略;比较在意的是既然三池你要拍正片就应该找靠谱点的演员啊,总有个演戏用力过猛随时让人出戏的人存在特别烦。
拖泥带水,啰哩吧嗦,表现力平平,这样的片子进戛纳主竞赛单元,不是走后门都说不通。神奇的是,台湾资金都掺了一脚进来,图啥。最后,论万年包子脸演技的可能性,约等于无,先去整容扣掉娃娃脸吧。
本以为是警察和土匪 警察和人民的枪战片 没想到是讲人性的
这么有趣的设定被拍成这个屎样子...
太鸡巴扯了 倒是可以看看
(23/2晚)原本兴趣不大也没抱期望,结果看完觉得还挺不错。开头看到一个叫蜷川的老头要追杀饼哥觉得实在太恶意了XDD,接着看下去意外发现是我喜爱的人性题材。我们的世界充斥着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而这个故事还给这种正义感标上价值十亿的价钱牌,加上清丸从头到尾不狡辩不装孙子更不改变态本色,让这份正义感更”合理化“,但这一切都正如司机大妈说的,是有钱人玩弄穷人的游戏而已,而这时跳出一个铭苅来告诉大家原来还有像他这种捍卫尊严的生存方式。风光片公路片的既视感,却有绝赞的表演,从主演到配角甚至群众演员,至少在这个片里三池能把最出色的表演都用镜头框起来。P.S.再次证明,没有饼哥演不好的人渣,赞。
7,这个故事大框架记得没错的话西村京太郎应该也是写过的,当然本质上还是现在三池最擅长的漫画式电影,特别是加上藤原龙也那张咆哮脸,怎么夸张怎么来。不过电影这个程序正义是否适用于死刑犯的讨论其实还蛮有现实意义的,很多日本推理小说其实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电影本身应该是对此持质疑态度的,这也比较符合三池一贯的尿性、整体上这样一个商业类型片能入围戛纳主竞赛,基本就是靠这层伦理、制度的表达吧,福茂有的时候确实是对类型片有偏爱。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彻底没有人性的两种人是如何走到最后的
三池崇史你依然好残暴啊,没有血花满天,这回是心理上的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