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蓝天举杯致意的那段,本该算作是电影的点睛。
自由、梦想、远方;——“去他妈的命运。
”然后,杨骑着车,为了自己的自由,带着蓝天的梦想,去了远方。
借此,一部纪录片下锅,加了三碗鸡汤,端上来就成了剧情片。
主线剧情是杨的穿越,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想起那天阳光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第二部分:《狼图腾》;第三部分:人性拷问(划掉)主角不死。
感情线穿插其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好作文的第一要素——虎头;第二部分:木叶流之忍者奥义——幻术;第三部分:低分作文的共通病——蛇尾。
主线除了口述笔记外,多是画面。
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天高地远,宇宙无穷。
诺大的场景里,杨或推车或骑车,什么喜乐、哀恸、癫狂,尘埃罢了,粒子罢了。
境由心生,从大幅的仙境来进入羌塘,再合适不过了。
可惜,这些华丽的场景,都被讲糟的故事浪费了。
然而接下来的“二狼传”就让人不敢恭维了。
两个狼眼中的镜头,是二狼的出场;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尾行,狼和人都无比耐心;最后,连藏棕熊都没能把它们赶出剧情的二狼,完成了为小狼铺垫的使命,直接蒸发了。
杨在整个穿越中,除了以肉投狼趁机缩回帐篷以外,其他时候都热情满分、蛮劲十足、看天吃饭。
作为一个打算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横穿的旅行者,即使不是最最出色的探险家(其实他就应该是),也至少该展现对地理、户外等全面而深厚的知识。
可惜,除了介绍了一下装备(还丢了俩驼包)以外,这方面乏善可陈,也使得整个电影过于倾向情怀,少了太多内容。
小狼的出场应该是高潮,电影能拉到两个小时,多亏了这一笔让观众重燃兴趣。
可惜再次被浪费。
无人区,没有人,也就意味着现代规则的真空,甚至是道德伦理的界外。
若是两人结伴,陷入绝境,可以有一出人性的大戏;哪怕一人独行,断水绝粮,也有内心的拷问(这一点在饮食崩溃上有所表现)。
影片中一人一狼,除了中间闪烁的火光和随后几秒的假象外,就只剩下“你走”和“我不走”了。
此处仅是一例,其实整部影片在碰到有可能深入挖掘的话题时,都浅尝辄止了。
再说二位出世高人的感情戏。
大段铺垫,突兀转折,莫名相爱,不知所终。
几处暗示都很明显,每当蓝天的人生背景又要加上一块拼图的时候,就差在演员的脑门儿贴张条儿,写上“此处又是我的故事”了。
杨在穿越途中遇险,每次都是恍惚中看见蓝天,搞得好像完成这次穿越是因为爱情的支撑。
总之,这部电影——有素材,有画面,有内涵(可挖掘),却讲了个糟糕的故事,把前三者都浪费了。
看过珠峰以后,杨靠在蓝天的车上,潇洒地说,喝水可以,喝鸡汤就不必了。
然而剧本自己打脸的速度太快;按蓝天的车速,到实现全面小康时恐怕都追不上。
再回到两个人坐在湖边的场景。
一个表面豁达内心痛苦,一个表面木讷内心坚韧,人物差一点就要立起来了。
结果喝了一瓶烈酒,吐出三碗鸡汤,一下又浪费了。
至于点睛么,我倒觉得电影中也有来着。
杨说的,大概意思是——无非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如此观之,那位藏族老队长,年轻时做大地测量,年老后在客栈当个义工,都一样太酷了。
——去他妈的反抗命运吧。
我的国真的是强大了。
强大有个很刺眼的特征,就是不给理由,做事爱谁谁。
《七十七天》里,自行车男要横穿羌塘无人区,没有原因,这么想就这么做了。
这种拿美好的生命不知如何是好的精神,在《荒野生存》里有过,在《摩托日记》里有过,在《七十七天》里也有。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不给前史,自行车男是离婚了也好,是丧爱了也好,是买房限购受刺激了也好,是完成朋友的遗志也好,电影都不给交代。
自行车男拿生命死磕这个世界,在羌塘发现自己残存的野性,这理由就足够刺激了。
当自行车男遇见轮椅女,这个楔子也很不错。
两个人结伴上路,他帮她实现了高原看星空的梦想,她把他载到了无人区的起点。
接下来自行车男遇见的是荒野主题电影里常见的桥段:饿狼跟踪、洪水来袭、粮食短缺、自制力失控……《七十七天》的结构不错,自行车男与轮椅女的呼应,让叙事显得更加有节奏感。
不过自行车男的塑造还是有点粗糙:他可以是一个精打细算的行者,每天的食物、饮水、里程都经过精细算计;也可以是一个狂热的动物权益保护者(宁可舍身饲兽),或者是功利主义户外活动家,或者是暗存死志的伤心人。
现在电影里的自行车男,就是一个见招拆招的常人,没有更强大的内在驱动,他的旅程虽然艰难,却找不出内在冲突的亮点。
对大自然来说,人类的存在几乎毫无意义,这个道理在荒野里更加明显。
实际上,这个世界对人类恶意满满,不论是在有地铁和24小时热水的城市,还是在饿狼尾随、喝尿舔瓶盖的戈壁,这种恶意都触目皆是。
荒野电影的两大固定高潮,一是在行者脱落城市人的身份,变成荒野生物的瞬间;二是在走出荒野,由野性动物变成两足高级生物的瞬间。
走进荒野,是为了更细腻地体验人类在聚居地的脆弱的权能,这一点,《七十七天》做的不够彻底;自行车男最终没有把小狼吃掉,这是自杀。
《七十七天》的豆瓣评分只有6.8,这个分数还算公允。
如果将来出一个导演剪辑版,我建议把所有台词、对白音轨去掉。
自行车男和轮椅女的每一句对白,都铺向“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烂梗。
如果去掉对白,自行车男变得缄默、英武、强悍,轮椅女更加执拗、喜怒无常。
对于荒野电影来说,不解释、零对白,可能是更加贴近荒原本意的状态。
上映时看了一遍,不明觉厉,在西藏待过几年后再看,明白了,其实这个影片也不需要那么矫情。
没去过的人看西藏,那是雄伟壮丽,心驰神往,有一种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奔跑征服每一个石头和土地的地方。
可以为了心里的信仰,也可以就是想一步步丈量西藏的土地,往危险的方面说,甚至是想要体验濒临死亡时感悟出的哲理,或者说对世间事再无希望而去必死的决心做这件事从而激发对生的渴望。
但你不能说是为了“自由”!
甚至说这个“自由”太模糊了,因为你不能因为经历了一件事就感觉自由了。
独穿任何一个危险的地方都是值得敬佩的勇气,但要把目的搞清楚,你要确定你需要得到什么。
对西藏好奇,对一切事好奇,所以去接触,但对危险的事好奇,你要做好必死的决心去接触。
不能因为好奇危化品的味道而不顾生命的去接触危化品,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对生命本身不尊重。
在西藏高寒无人区,一个小小的轻症感冒,如果没有及时的医疗救治就很容易失去生命,因为无人区就是荒无人烟,开车很久都找不到居住区,更不用说医疗条件好的医院。
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究竟为何?
西藏虽美,但她有时也像剧毒致命的玫瑰,令人心驰神往却又不可染指亵渎。
江一燕零片酬出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证明杨最后他没有死。
影片最后说的好户外探险,量力而行。
电影的题材为当下最火的西藏为背景,这一年西藏背景的电影真的特别多。
但是电影并不是只看风景,更主要的是内涵。
西藏真的很神秘,这次选择背景为无人区,更神秘。
电影肯定会有不合理的元素出现,毕竟这是根据现实改变的,并不会天马行空的多离谱。
最主要的是狼出现后的片段,总觉得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过这个同样的片段。
影片在江一燕从坡上滑下来的时候到达高潮,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有太多的无奈。
没想到江一燕可以适合那么多角色。
真心赞。
影片的导演也就是男一号,之前都是饰演那种坏角,感觉跟江一燕搭戏有点美女与野兽的感觉。
也许多年沉淀终于有朝一日翻身做主。
把一个穿越羌塘这种原始生态的无人区的行者内心体现出来。
电影也很不错,之前奔着江一燕看的。
断断续续看了两遍,后来被吸引。
在现在商业片横行的时代,这部电影也算是一股清流。
记得是25岁去的西藏,当时对大自然还不太有敬畏之心,只觉得很美很震撼,路上还收获了一枚不出意外一生的挚交好友,后来也有一起旅行,今年更是共同喜得贵子。
2012年末日说前夕,在纽约经历美国数年来第二大飓风sandy,纽约州是重灾区,接近零度的气温,800万户居民断水断电,上万人失去家园在救灾点生活,机场地铁公共交通全部瘫痪,华尔街都被淹了。
我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储备食物和水,就按计划吃点过期的干面包,一条面包吃了七天.. 纽约的冬天很长,每天晚上就点着蜡烛饿着肚子盼着电来,后来陆续恢复供电,有电的人家就会从家里接出很多根接线板到街边供大家使用,可加油站还是一直没油,每天每家都大几十辆车排队,跑都跑不了。
那是第一次不是在灾难片里看灾难,就切实的发生在眼前,每天都在饿与渴,害怕失去光亮和更害怕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中度过,可美国人面对灾难的乐观精神真是让人很温暖,公寓楼上邻居还在家开party在楼梯贴告示说带薪休假邀请大家过万圣节,街上互不认识的人们也都主动互相帮助。
今天看了<七十七天>,让我想到当时那一段,对自然心生敬畏,感受更加强烈了。
这是部有美景有音乐有情怀有正能量的好片,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会更感同身受,它让我真正看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坦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命运的不妥协。
好电影难得,可惜没有好排片,我总是想为这些电影呼吁票房,可艺术本就不应该与数据挂钩不是么,真正的艺术家在意的应该永远只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其他。
电影让我想三十五岁再去一次西藏,带上小孩,那时他四岁,跟乐嘉带女儿穿越沙漠76公里一样大,男主角穿越的理由是“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样才不会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吧。
感谢杨柳松写<北方的空地>, 感谢赵汉唐三进三出羌塘自编自导还主演,感谢江一燕零片酬出演,给了我这么美好的晚上! 良心推荐!
终于看完了期待已久的《七十七天》,以杨柳松作为拍摄原型,所以我不太喜欢个中参杂的与蓝天的暧昧情绪。
想要单独横穿羌塘的人,一定是内心足够坚毅、疯狂和纯粹的。
不过我对电影的期待,本来也不是故事上的编排。
当男女主人公面对岗仁波齐一醉方休时,他们说:为了心中的自由,为了远方,去他的命运。
我并没有被这句台词打动,杨说自己过了大半辈子,就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到这里我内心觉得很可悲。
前半辈子你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你又在为谁而活?
每个人拥有选择出牌的顺序,请不要把自己的牌技怪罪于社会的胁迫,这会让人内心舒服一些,但依然是逃避呀。
于我,我想说我对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责。
我想到了其他一些文艺作品。
电影into the wild 书籍刀锋,这些都是在找寻自我,找寻人生的意义,试图脱俗。
包括杨柳松等一些户外探险家,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这类主题从来不曾缺席过。
直到现在,我也还时常在追问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
这些问题从来不会有答案,可是人类还是忍不住沉思。
我曾经一度拒绝市俗化的生命,做过一点抗争,后来我发现,这简直徒劳无功,因为人生来就俗,这是与生俱来的特征,为什么不去承认自己的平凡与庸俗呢?
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要去荒野里寻找生命的答案。
我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回归母胎的行为,人其实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社会化让我们戴上了太多的标签、面具,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以后,我们才回归到自我的真空状态。
当然每个人去荒野探险的动机不尽相同。
发着烧瑟瑟发抖躲在被窝里看七十七天,感受着杨柳松在高原上趟水失温,我觉得生命其实非常脆弱。
最后三图男主反而对横渡羌塘没那么执拗,反而释然了,说走出去后回去过好每一天。
我在海拔4700的高原上徒步时,遭遇脚伤复发,生理期,高反,淋雨失温,和外界没有办法任何的通讯。
当我每天要去勘测不错的地方大小便害怕被动物袭击,我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牦牛藏獒凶猛地牟叫,听着外面不远处石头从山上落下来,柴火不够身体缺温,每天有走不完的路……我的愿望就是回到文明社会好好洗个澡,有张床可以躺着。
可是即便这个过程这么难,杨他在遇到狼袭击差点丧命时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害怕过。
但是,我们都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流浪,但是,我们需要偶尔一次让自己的身心灵在大自然中彻底地放松。
结尾我想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生而孤独,努力做很多的事情试图打发它而已。
但是生命也并非因此这么的消极,至少要为美和爱过好这一生。
看了下国家地理杨柳松的原文,发现其实这个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尽可能的去还原了。
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迎合观众的喜好,而是尽力去寻找当年真实的足迹,但是其实作为一个拍摄难度极大,拍摄本来就是一次冒险来说,已经不易。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的军人送药,一开始我以为是为了过审才加的暖心片段,没想到是真实故事,还有我看到很多人吐槽没有对狼只有狼群,真实情况是“这次旅程当中遇狼七次,五次是对狼,基本是“神雕侠侣”模式,集团军似的狼群很罕见了。
对狼通常是一前一后的基本战略,一只佯攻,一只在后面守着。
面对这种模式,不要紧张,不要后退,也不要做过多的肢体语言,因为紧张的气息,狼会感受到,而后退就是承认自己是猎物。
这时可以与狼对望,互相凝视,僵持几分钟或者半小时后,狼觉得你没有危险,就会两只汇集到一处走开”这是原话。
还有过冰河的时候,说不想再过第二次,再过第二次会死,都是原汁原味的原话。
还有就是盐碱地和盐湖取水,很多人吐槽说不会取水,但是事实就是亲身经历者就是不会,觉得自己会的人可能更适合这趟旅程吧,有人还吐槽说喝尿,没有水哪有尿,且不说没有一点生物学常识,真实情况,杨柳松就是这么过来的,很多人在电脑后面猜测怀疑,如果听不进真正的科学,不如去了解实情。
一夜得雪,醒来仿佛收到了上天的馈赠,原来影片中这一幕也是还原了作者杨柳松的奇遇,不是什么什么艺术效果,主人公光环,这,就是事实。
可能因为导演组没有遇到野生动物群,所以拍不出杨柳松当年和动物的互动,但是熊是遇到的,遇到了5次,所以男主遇到熊没事,也就不用大惊小怪了。
中途北上是因为遇到了河流,在自然面前,河流确实是人无法逾越的额,在古代,一条大江就是南北朝,所以杨柳松北上,而男主说的是想回到城市,想活着,其实差不多。
车况的问题影片中没有详细说,但是大家都猜得到,车子肯定出了很多问题,真实的情况杨柳松把车就是作为一个滚动的承重装备,在考虑到自己能快结束旅程的时候,就弃车了。
在75天的时候遇到了人,是越野车,然后车开了2天才出去,最后阶段步行确实也出现了幻觉,这点作为影片结尾,也是可以的。
中间确实出现了饮食失控,这点在影片中也获得了很好的还原,为什么还有人说这个影片不好呢,我觉得它不好看,但是很真实很还原。
综合来说很不错的电影,对于没有机会去体验和欣赏的我们来说,这个电影很不错 了,写出了探险家杨柳松的心境,也拍出了当时的感觉,觉得不好看,只是不够热爱,或者说破坏了徒步探险在心中的神圣形象,其实不神秘也不神圣,生活就是这么真实,枯燥,残酷,但是又是那么美丽最后贴个地址,大家可以去看看国家地理写杨柳松这段旅程的: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350c3d884ac991.htm 致敬每一个对探险充满热爱的人,无论是拍摄者,观影者,还是亲历者
刚看完电影,看得不爽,风景索然无味,剧情太单一了。
14年时候在8264看过杨柳松的原帖,当时几天几夜的看,看得梦里都会做梦的那种,被那种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心理挣扎所震撼。
后来也看了他雅鲁藏布江穿越的那本书。
看完电影有些失望,电影我觉得动机没有交代清楚,故事没有冲突,看完没有很大的触动。
看它的时候我总想到《荒野生存》这部电影,它可以把男主出发的动机解释得清楚,也可以把那句“最高级的快乐就是分享欲”讲得众人皆知。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是人在荒野中穿行,为什么穿行,他来自哪里,这些动机都没有交代清楚。
老杨在西藏干这样的事情挺多了,动机就是冒险,就是好奇,人的天生本能,就是探索极端环境下人的生存能力。
没有讲这个动机,没看原著的人就看得云里雾里,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人去西藏遇难的挺多,很多人傲慢的说这人就是作死。
或者这部电影像《荒野猎人》一样,讲讲人和自然的矛盾,和赫尔佐格一样,也让男主角77天不洗澡,往死里虐,极大程度还原人在羌塘的生存环境,靠极致的表演打动观众。
可惜,都没有。
还是两条线穿插的讲述,我刚被带入羌塘情节了,切回到江一燕……没法看进去。
另外,对白太弱了,听得我像快进。
千万别浪费时间看电影《七十七天》,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且从导演到编剧、演员一无是处,三俗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荒野里内心独角戏的张力才是好电影的核心,这些导演演员完全驾驭不了,就知道特效战狼,特效龙卷风。
还强化普及了大量错误的户外常识,与作者小说完全背道而驰。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让人敬仰,远不止是自力徒步羌塘第一人,虽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全能的行动力让人惊叹。
户外牛人很多,但通透有深度又能以淡然笔触将荒野和人生娓娓道来的寥寥无几。
七十七天的日记看似琐碎重复,其实恰如跬步成千里的任何一种伟大壮举。
无论是在都市感知幸福,还是在野外突围存活,核心都是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孤独寂寞、随波逐流都是直面自己的难。
作者在控制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堪称登峰造极,冷静客观的强大,浪漫幽默的乐观,低调淡然的执着,让他一次次把握生命和幸福的主动权。
致敬不简单而自由的灵魂!
PS:不知道董洁和田震看过此书没有,若是知道各自也算尽过绵薄之力,该是如何欣慰。
也如同杨柳松这本书,应该也激起过多少人在荒野户外或工作生活的绝境中突围的勇气。
电影《七十七天》根据杨柳松真实经历以及由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讲述了主人公77天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冒险之旅的故事。
影片中呈现出的壮美风景的背后,是一支80余人的电影团队,历经三年,三进三出世界第三极——羌塘无人区,才拍摄完成这部影片。
赵汉唐接连负伤,江一燕零片酬出演,李屏宾带病坚持,全组上下置身于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途经可可西里,格尔木温泉水库,那陵格勒河,羊卓雍湖,普若岗日冰川,卡若拉冰川,冈仁波齐等各种复杂地貌,用探险的无畏与勇敢精神诠释中国首部户外探险电影的极致匠心。
虽然经费紧张,但为了拍摄效果导演赵汉唐仍然请来了国内最强的制作团队,电影由七获金马奖的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
说起当初请李屏宾老师加入《七十七天》拍摄,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导演介绍拍摄外景地的条件后,李屏宾老师听完介绍,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到洛杉矶,在家里后山上爬了一星期山,坚持锻炼身体,觉得自己身体可以应对严酷的环境,才决定进入剧组在极地高海拔无人区进行拍摄工作,这也是电影前辈值得敬佩的品德。
这样一部电影,就算再苦,他也想参加。
最后一次进藏区拍摄前,李屏宾老师就有轻微咳嗽,在高原地区身体出现问题,病情很容易加重并不容易好转,很长一段时间李屏宾的咳嗽都非常厉害,他不但拒绝了大家让他去平原休息的提议,甚至为了拍摄效果,多长时间的镜头都强忍着咳嗽,每次导演喊“咔”,他都会长时间咳嗽不止。
摄影大师李屏宾向来拍片就很少用大量的器材,这次的拍摄环境非常辽阔,加之运输、发电都比较困难,他最终只带了索尼F65摄影机,一台升降机和2盏4K,还有一些电瓶灯和小灯。
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更喜欢最真实的自然光线,一条镜头尽可能拍的比较长,后期可以用一整条也可以剪碎分开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一些场景上拍摄日期不同导致光影的不衔接,其实这也不是大问题,很多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如果没有光影上的变化整个影片也会显得更平淡。
李屏宾在采访中说:“因为整个拍摄环境都很辽阔,所以去重现这个情境之间的动感很重要。
整个故事都是在往前走,如果采用一般的移动方式是看不出当地特色的,所以即便困难我们仍坚持带了一台升降,在沙漠或者是山野里,不容易去找一个高点,而这个升降机和航拍无人机就变得尤为重要,他可以从高处看得更远,把更多层次呈现出来,所以升降机大部分取代了我们的移动轨道。
”
电影《七十七天》的航拍部分先后由两组队伍完成拍摄。
2014年,风语文化的航拍导演聂运兴带领航拍A组前往可可西里地区进行作业。
2015年7月剧组第二次进藏拍摄,之后由无人机飞行员寇起、云台摄影师刘明瑞率航拍B组完成拍摄。
为此,大疆创新赞助剧组两套S900定制无人机,挂载GH4相机,搭配奥林巴斯12mm(等效24mm)镜头。
对于高海拔航拍来说,如此恶劣的环境因素很考验无人机,所以平时对无人机的保养也尤为重要。
高海拔作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人机动力不足,经常在拍摄中做大动作的时候会出现掉高问题,这必须计算好提前量,否则会影响你的构图。
每次起飞之前都务必要重新换一块电池,当时用的是16000mAh,22.2V的电池,每个起落只有8-9分钟的时间。
在每次降落之后,检查无人机的每个部件,擦拭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飞尘比较多的沙漠、土丘环境下。
这种环境下如果在便携箱上起飞还是会吹起大面积灰尘的话,汽车的车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时灯光组的黑旗也是解决问题的不错道具。
电影中的航拍片段都是实景拍摄,其中两个涉及到鹰和狼的镜头是实景拍摄加后期处理的。
这种无实物拍摄更考验无人机飞行员和云台摄影师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对画面构图的想象力。
无人机飞行员寇起在采访中提到在拍摄主人公去洪水中救小狼的片段中,他们采用了垂直正扣的角度去呈现这个画面,这样的视角有利于展现洪水的湍急,以及人类在大自然瞬息万变中的渺小,最终给观众传递主人公坚韧的意志力,不是谁都可以面对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横穿无人区。
在真实的拍摄中,这个镜头是正扣平推过去的,完整的记录了演员从入画到出画的全部过程。
这就涉及到了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预判演员入画时的构图,甚至湍急的洪水还会造成视觉干扰,你的无人机必须得对得准。
无人机下方就是洪水,演员在这种环境下也很难坚持太久给摄影机太多纠错的机会,当时的心里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这个镜头只拍摄了三次就完成了想要的画面。
大概会让我怀念起在8264上追大神帖子连载以及后来自己也浪得飞起的岁月
情节的编排有问题,很多地方太快就过去了。不过也不错了。当然,就个人来说,总觉得户外这些人愚蠢而无脑。但不妨碍电影可以看一看。至少当风光大片看。
勇气!
感谢摄影团队在大荧幕上展现出来可能此生都无法亲身体会的羌塘美景,但不代表这是部优秀的电影,明明是一部公路纪录片,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强行加入的与狼搏斗戏,你都不明白这个长得像秦昊的主角到底怎么逃脱的。但是有幸能看到那羊湖,冈仁波齐,戈壁,海天一色,我愿意我这种诚意买单。
2014年就拍了,捂到现在也算能收七八千万了……强行加一个女主基本把原著毁得差不多了(虽说剧作因此还有了一点结构),更别提那些花了几年弄出来的三毛钱特效。论这XJB搞的剪辑真是应该送一星的,好歹宾哥颇有几段拍得蛮好看(可是论拍明信片看看人家[皮绳]好吧……宾哥再好架得住这种后期吗?)。
所以没有特效师的话男主应该不会遭那么多罪,没有摄影师的话男主也活不满77天吧。
剧情台词都很弱,唯一看点就是李屏宾的摄影了。
多多少少还是有打动人的地方,但是导演手法地稚嫩和几乎程序化的表达完全看不到这个作品独特的地方,只能说拍得还算漂亮,讲得就一般般了。
很美的景色,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能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梦想和自由,勇敢、拼命地去追寻是他们最想做的。
用别人视角看自己刚看过的风景是很烦躁的,但居然很快就不烦了。回来一看惊呆了风评这么差,这都嫌矫情,我还想说没有人物背景煽情什么的去戏剧化很赞,跟小清新的《转山》比,人间没有贝爷。比《冈仁波齐》好
为了我小江儿那个去TM的命运表情看的emmmmm
大型风光ppt
没想到江一燕这么有文艺气息
画面5星,剧情和故事性1星,加了很多特效和戏剧性剧情但不知和主题有什么关联?当纪录片不够写实,当剧情片没故事,当探险片没有展示正确应对无启迪性.
中国少有的类型,必须鼓励。应该还有更多的好故事等着去拍。
风景很漂亮,剧情一般
三分全都打给李屏宾老师,在我心里是十分的。摄影真的好美啊,原来好多好看的电影都是李老师掌镜。至于故事情节,真的不怎么样,太故意拔高了,特别又参杂了莫名奇妙的爱情故事。。但是狼群的那些拍摄还是用了些心思。但还是救不回来。当风景记录好了。
电影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大的惊喜是男主最后被狼吃了,打破了国产电影大团圆结局的魔咒
或许有这么一群假文艺的人,文艺女青年才听起来这么廉价吧。
战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