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评#《座头市》盲侠座头市、筹钱给妻子治病的剑侠、为复仇化装成艺妓流浪卖艺的姐弟,三段关系交织于小镇的两位恶霸。
北野武的武侠梦电影。
北野武仍旧把他的冷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连木屐踢踏舞都搞出来了,然而1.主角完全成了浅野忠信,也就是过去座头市系列中的黑帮杀手,和北野武决斗的角色2.刀光剑影飞舞爽快连杀,被取代为一刀一刀地拆解镜头和电脑特效,完全失去了剑戟片的快感,比同类型电影差太多。
一场打斗拆成几十个镜头剪在一起,一刀砍一人给一个特写,然后就是电脑特效做的刀穿透和喷血,过于无聊。
3.动机完全不明,座头市毫无理由帮路人复仇,座头市从头到尾就是机械降的那个神4.好几段日本民俗歌舞,实在是给威尼斯电影节洋人猎奇贩卖的
北野武的座头市似乎被认为是对这个历史悠久系列的一种颠覆。
尽管从座头市大战独臂刀这种东西已经可以猜出这个所谓的系列估计本身内部也鱼龙混杂,但是北野武的座头市确实也是极其明显有很多反传统的,新颖的,甚至是实验性的东西。
虽然没有看过最初的座头市,无法真正做出一种类型片惯例和创新之间的对比,但是已经有很多讨论的趣味。
基本的偏好给我留下的印象和看坏孩子的天空时是一致的:单场景内的镜头调度偏好;场景/人物视角间剪辑是一个比较高自觉,偏全知的镜头逻辑;完整的叙述(即没有很多造成模糊性的间隙)中有许多似乎是不必要的独立段落,他们似乎落入了波德维尔引述的克里斯丁汤普森的“过剩”概念的范围内。
有些情况下这一概念有助于分析影片的形式表现,我认为或许就是现在了。
存在一个非常恼人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以上对北野武的偏好的认识,在本片中的具体形式表现和坏孩子里存在很大差异的。
要讨论这种形式和传统任侠片的形式惯例关系和在北野武本身作品形式惯例的定位,实际上需要先再看很多片,但是这个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于是只能先尝试描述本篇是怎么处理的。
首先,不少室外场景本身因叙事的需求就对长镜头调度提出了挑战,例如夜间有人埋伏于树后想拿座头市试刀那段,但是北野武基本都是选择了以镜头运动来完成调度。
而其他一些镜头,无论叙事还是风格上都使得必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前景被部分人体遮挡的大体机位,比如赌场,比如黑帮老大接受汇报。
黑帮老大接受汇报是比较一个典型的例子,老大的身份是一个需要最后才揭示的悬念,在这个地方无数可以想到的拍法中,北野武采用了这么一个维持老大作为模糊不清的前景遮挡物,而镜头微微缓慢移动,在汇报的两个干部中间游离。
当然了,作为一个动作片,在实际座头市开始一刀必杀时,必然是非常短的镜头。
我大概估计动作部分的这种处理是来源于类型片惯例,但是至少在本片中和常态的镜头足以在对比中构成张力的。
同样本片也有实验性质的尝试,即座头市想象中的打斗模拟,采用了慢动作加CG模拟肢体的,虽然效果一般,形式上也构成了差异。
不过在最后和保镖的对决中,与想象中对决不同的实际对决扔如之前所有动作部分那样一瞬间结束,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而在场景/视角的剪辑上,由于本作同样涉及很多不同的人物视角,也有频繁切换的需求。
无论是单纯切换视角也好还是讲两个对应场景(例如座头市在赌场杀人,姐弟在跳舞)用剪辑联系起来,基本都切的比较干脆直接。
其次,本篇的叙事一方面是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正典的故事,但是另一方面,但是在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的零碎的片段,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实验或者趣味。
他们不仅在叙事上没有提供多少整个系统来说有多少意义的信息,同时也不是都能构成内部的风格变化,甚至大部分在影像风格上和其他正常部分是一致的。
他们似乎完全是叙述系统外的过剩,并且似乎也无法互相融洽的形成一个额外叙述。
1.开头的暴力场面蒙太奇以及随之后镜头切换并聚焦到的田野中的稻草人画面,让我以为是一种对时代背景的叙述乃至于对暴力的普遍性的“导演评论”,但是这些主题(包括稻草人这个意向)并无后文的发展,并且很难把他和最后的群舞融贯在一起。
2.而全片中有很多典型的北野武式“喜剧表演”镜头,无论是开头小兵拔刀撞到队友,座头市和农妇在屋内由于房梁前景遮挡和两人台词造成的一种“误解”情景,在青楼的单人喜剧表演,赌客在前景研究如何听到骰子的独角戏式表演,赌客后面以为自己懂了去赌博输的精光的部分,赌客和弟弟在澡盆里的对话,房子被烧后重造的情景,甚至最后的舞蹈。
这些部分是我喜欢北野武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确实也是“过剩”概念的绝佳例子之一了。
延续之前坏孩子天空的评论的话题,我认为在单纯用一种艺术动机去分析外,似乎确实是叙述了一种对现实中的喜剧性时刻的确信(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悲伤,复仇的任侠剧中)3. 完整的各类舞蹈的展现,有日式传统的舞姬的舞蹈,比如弟弟跳的,把舞蹈整个拍出来这种做法很明显存在异质性和实验性。
例如雨天里泥地的舞蹈,其叙述指向是难解的。
片末的集体舞,更是极其大胆的颠覆。
4.各种实验性的风格尝试,除了模拟战斗部分的慢镜头加CG断肢外,盲人的两次主观镜头(第一次和保镖对决和最后),第一次提到赌客时,赌客赌博的镜头和当时镜头的叠化。
将他们列举出来后,更能看出互相之间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即使有一部分能纳入所谓北野武的一贯趣味,但是其他很多别的部分,目前来说只能认为他将本片作为了一种“实验场”。
2003年的电影如此,真的不可思议。
我觉得其中几个特点可以进行赏析。
一个是动作,作为一个盲人,座头市和所有武士出刀动作都不一样,是把剑立在面前拔出,而普通人是在左腰处抽刀,很新颖,斩杀的动作行云流水,不给丝毫生还的机会,片中人物被砍杀的时候都有飙血的画面出现,比较符合暴力美学,也比较符合北野武的影片作风,暴力,血腥,沉默。
再说音乐,虽然没有什么很恢宏的音乐,但是全片有多处利用工人和农民劳作的声音作为节拍引导出一段节奏感极强的交响乐,实在是妙不可言,结尾时还有一段所有人在一起共情舞蹈的片段,虽然没有特意安排音乐,但音乐其实贯穿全片,包括鼓点对事件即将发生的预告,所以从音乐上来说也很棒。
再说人物,座头市,一位盲人(片中称呼为按摩先生),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内心比谁都清楚,这个混沌的时代,任何人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其实提防所有人,但是老妇抚子和佳吉让他感受到世间还是有善良的人,所以他保护他们,艺伎姐弟也让市产生了共情,所以他在本地除尽恶霸混混,所以他的本性也是善良的,片头那个孩童拿走他的剑杖的时候他没有抓住小孩,证明他有怜悯之心。
全片总体看来节奏紧凑,情节起伏,人物关系明确,确实是一部佳作。
ps:结尾市踩到石头滑倒还是调皮了一下,看清世间万物却还是被大自然摆了一道哈哈。
比起昆汀·提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我更偏爱北野武《座头市》的暴力美学。
故事很简单,和很多同类型牵涉黑道的动作片一样,行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复仇。
北野武饰演的“盲侠”座头市正是肩负除暴安良的使命,为逼成艺妓的“良”报仇。
该片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尤其武士之间的对决更是拍得唯美。
静态的构图涌动着无穷的张力——对决双方谨慎地揣测对手的步法、刀法——气氛悬于一线,弦松,则转至动态的手起刀落,“秒杀”一打左右的凶徒。
血肉逼真的音效造成的感官刺激,使人两股战战。
在赌场,座头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卸下侍应的手腕,慢镜头跟踪一蹦三丈高的手腕,随之而出的鲜血在空中绣出优美的弧线。
在这部血浆好像不用本的电影里面,却处处体现日本人向佛的理念:刻画在木柱的菩萨、白莲,庭院的莲花灯……在冤冤相报、因果循环,飞溅的血浆如遍地红莲的画面,竟然还以静态、空灵的方式循循善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箴言。
如座头市把银藏和扇屋及满屋的手下杀得片甲不留的那个段落,血液随刀光一挥喷薄而出,座头市的后景现出案头圣洁无暇的白菊;待座头市借用完一已死的武士的刀,则飞刀入鞘,物归原主,尊重武士“刀与人共命运”的尊严。
刚柔并济,盈于一屋之内,日本菊与刀的民族图腾跃然屏幕。
这大概也是似乎能闻到血腥味的该片,不令观众反感、恶心反而觉得清丽的原因。
《座头市》并非冷酷到底,相反,较多着墨于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节,民风民俗,从中流露着默默温情:梅夫人姑侄之间,被迫伪装成艺妓的姐弟之间,为给妻治病铤而走险当保镖的浪人夫妻之间。
如浪人与座头市对决之夜,妻子明知丈夫并非座头市的对手,独自在客房内对镜化妆,准备殉情。
此处导演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叙述同生共死的忠贞爱情:胸有成竹的自负浪人被座头市秒杀,顷刻倒地身亡;镜头切换到浪人妻子用匕首自尽,俯拍,逐渐拉远,女人孤零零地倒在房中,腹部流出的鲜血流泻成绚丽的红莲,安静地绽放在白色的榻榻米中央,营造出东方的、有涅槃意味的悲剧美;镜头再切换到海边,浪人的尸体被浪潮推揉着,即将吞噬。
影片甚至洋溢着搞笑元素,虽然出现于如此沉重主题的电影,却无不协调、格格不入之感。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配乐的渲染功效。
开篇四农夫在田野锄地的声音,中篇同样的四农夫如祈雨的巫人般随暴雨在泥泞的田野上狂舞,尾声重建家园的工匠们的磨刀霍霍,无一不踏着配乐的节奏,强调生命的力度以及生生不息。
连梅夫人的侄子练武的片段都敲出了一段滑稽的打击乐。
及至片末,众人跳着日式踢踏舞和乐师打击日式爵士鼓的现代气息更使观众经历了115分钟的紧张随一笑而出。
该片悬念设置特具东方特色:究竟指使杀害艺妓全家的幕后老大是谁?
影片毫不忌讳地从开始就指明老大,不过一直以背影示人,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让观众心痒。
已知老大名为久治明波,日语延伸即蛇的意思。
于是导演有意识地不断引导观众参与到影片的叙述当中,分析、推测幕后主谋。
依次发现了手臂上、背部有蛇纹身的boss,但都由后一个怀疑对象的出现而推翻了之前的猜测。
最终,老大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
他处心积虑、多加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藏身于不起眼的小角色。
不过高手不愧为高手,双方(座头市和久治明波)对峙时,道出彼此第一次接触就以及察觉对方的实力和底细。
最后,座头市浪迹天涯,并且抛弃一直以来的伪装——原来他并非双目失明,仅是个有只玻璃眼球的独眼龙,而迫使自己像盲人般行动可令感觉细腻敏感,正是他不败的秘诀。
结果,座头市睁着眼走夜路被区区石子绊倒。
镜头定格在夸张狼狈的脸部大特写,一贯北野武的幽默风格。
“即使我睁大眼,也什么都看不到。
”其实透过本片,中国电影应该受到某些启示:如何将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元素融合到电影当中。
而并非受降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制式,一味向老外谄媚,结果是丢了大批熟悉应有文化内涵的中国观众,还严重打击了中国影迷满腔期望。
张艺谋的《英雄》起码还拍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灵和“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取舍大义;但时隔四年,虽号称截止到当年为投资额最大的华语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却沦为黄金堆砌而成的彻头彻尾的垃圾商业片,里外不讨好。
另一方面,韩国林泽民的《春香传》《醉画仙》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而日本以清水崇为代表的“午夜凶铃”系列刮起的东瀛鬼风,阴风阵阵,经久不息,刮到大西洋彼岸,使猎犬一样洞察商机好莱坞乐于复制出美国版的——只是主角的肤色变了,而剧情只字不改——“咒怨”。
要的正是这样,把本土文化推向海外,形成反倾销之势,同时诱使好莱坞为首的海外电影商反过来购买我们的创意。
文化侵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形势,但是就中国来讲,尤其电影业,还是欠缺招架之力,甚至几乎没有过招的资格。
迪士尼的《花木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等竟然出自好莱坞,就足以令国人汗颜、叹息。
不知道下一部他国又会取材于哪个我们熟视无睹的民间传说,引发全球的票房高峰。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竟无人能取一瓢饮。
有人说过,本土电影如果连本都丢了,那剩下的就只有土了。
北野武的片子总是让人带着一种很矛盾的心情去看,就像拆礼物,想得到惊喜,但是又怕不喜欢,呵呵。
不过,《座头市》确是一件很好的礼物。
从大逃杀里的冷血无状态老师到导演万岁里的那个无状态的没落导演。
直到现在的座头市。
每一个影片都是那种无状态。
这种无状态并不是不入戏或者是不情绪。
其实这种无状态就像是你在看一场平实的电影,但是激动的确实自己的内心,我更喜欢吧这种感觉归为无状态电影。
《座头市》就是这种很典型,盲侠生活在别人的人生里,正在发生着别人发生的事情,但是,结局偏偏是由那种无状态的人掌控。
结局也是那种让人觉得导演的内心的调侃,是哇,不管怎么睁大眼睛,看不见就是看不见。
确实,就像事实的真相,有时候我们怎么睁大眼睛看不见就是看不见,只能闭上浮华,用心去发现,呵呵。
喜欢看剧中那个拿这竹枪不停的围绕房子奔跑的八嘎,哈哈。
喜欢那种无状态,在这里,真的是无状态,但是对于复杂的人生和复杂的生活来说,谁说无状态不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你想呈现的东西往往不能让别人完全理解,这个时候只要用心去体会,那种“状态”。
奔跑吧,呆着梦想,爱情,和状态。
片子的节奏还是很舒服的 总觉得里面的血太晶莹剔透了 也许这是导演的意思吧,让人远离血腥,只剩下美的暴力
喜欢看武侠小说,尤其喜爱古龙。
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也看了不少,最接近古龙风格的,却是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座头市》。
故事酷似古龙。
浪迹四方的盲剑客,出手如电,剑光闪处,血光飞溅。
男扮女装的艺伎,手挥五弦,目露杀机。
落魄的武士,为了心爱的女人,忍辱求生,甘为鹰犬。
平静的小镇,破败的小酒馆,被人呼来唤去的驼背老酒保,竟是黑帮的老大,当年灭门血案的元凶。
海边,盲剑客和武士的决斗,一剑判生死。
北野武对侠的理解也酷似古龙。
古龙笔下的侠和金庸笔下的侠不同,金庸的侠是一种圆满,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大侠的过程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渐趋圆满的过程,侠带给一个人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声名、威望与财富,是世人眼中的追求与奢望。
古龙笔下的侠却是一种残缺,如同盲剑客之盲一样,是一个不得不背负的命运,纵使有盖世的武功,也无法借助功力逃脱自己的宿命,超凡入神的武功带给侠的,不仅不是幸福,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孤寂和悲楚。
盲剑客座头市剑法绝世,却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武士服部空负惊人武功,却只能屈居为奴,最终死在盲剑客的剑下,妻子也自杀而亡。
从灭门血案中侥幸逃生的姐弟,执着于复仇的使命,在强颜欢笑中扭曲着自己的天性。
反倒是那些普通的农人,生活得安逸快乐。
走出黑帮争斗的小镇,远离砍砍杀杀的械斗,那几个田中耕作的农夫,不管风雨阴晴,都给让人看到劳作的快乐,尤其是雨中耕田那一场,竟是在舞蹈了。
而所谓的武士精神,却成了乡间一个疯子的把戏。
城镇和乡村在各个方面都对比鲜明,色彩,音乐,节奏,忽而是田园诗,忽而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暴力与宁静竟可以结合得这样天衣无缝。
最后造屋时的一段舞蹈更有意思,怎么看都象现代的踢踏舞,欢快而热烈。
镜头一转,漆黑的小路上,盲剑客被路上的小石块绊倒在地,徒劳地睁着一双视而不能见的眼睛。
利落的剑法,喷溅的鲜血, 有人称之为暴力美学这让我想到了西索。。。
(汗!
)要是让他见着了 这么个场面不知道要多么热血沸腾了 乒乒乓乓,叮叮当当—— 节奏感的四人组贯穿始终, 是生活?
是复仇?
腥红色的拐杖,蛇一般的眼睛, 按摩师的眼睛睁开的刹那,我知道了, 看不见的眼睛更能洞察人心。
踢踢踏踏,踢踏舞的步伐, 踏出人生的华章, 当所有活下来的人一起愉悦舞动, pia!
tang!
座头市的跟头做了最秀逗的收场 人。
生。
如。
戏。
正如彼得·杰克逊记得他九岁的时候看着金刚死去的感觉。
北野武也一定永远都记得少年时座头市这个传奇盲剑客带给他的那份遐想。
当他有机会向整个世界展示他心中的影像时,除了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还需要面对的是之前26部有关“座头市”的作品,在60、70年代塑造经典“座头市”形象的胜新太郎……当然,最困难的要数去挑战整个民族的印象与记忆。
听说日本观众曾联名抗议,担心北野武毁了座头市。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觉得这种担心实在太多余……诚如北野武之前的影片,强烈的个人风格色彩弥漫在屏幕上。
他放弃了彩色拍摄技术,代之以土黄色的主色调,加重了整个影片的年代感。
尽管色彩不足,但是凭借山本耀司和黑泽明的女儿担纲的服装设计,整体的美感就出来了。
比之胜新太郎塑造的“胖和尚”形象,北野武给出的座头市形象自身就有很大的可对比度,首先外形显得很扎眼,一头金黄色的短发,篮色的武士服,略显精致的手杖剑……这颠覆了大多数人的对于盲侠的想象。
可是座头市一动,这些扎眼的行头又马上被北野武惯有的偏头习惯和走路方式中和掉了。
动静之间,座头市也在两个极端变化,一会儿他只是一个盲人,喜欢赌牌,会按摩……过了一会儿他又凝神静气变成了一个快剑客,出手狠辣无比。
我尤其喜欢北野武在座头市拔剑之前加入的那个吞咽的动作,这个动作就像是平常人的眼神一样,是座头市心理波动的一种流露。
北野武赋予座头市性格的方式,是用粗线条的勾勒配合小范围的点睛。
片头很直接,一上来就让还在坐着休息的座头市瞬间进入战斗,夺剑回击,干净利落。
以后一些打斗场景延续了北野武的暴力美学风格,加以CG动画做出来的血喷效果,没费多少功夫就让人领教了座头市的性格中那种强烈的回击欲望,就像是在酒馆那场戏,当服部推剑出鞘的那一瞬间,座头市的剑就已经顶上去了。
不过当座头市知道服部的剑术之后,问自己和他黑夜交手胜算如何以及在最后面对鸟羽岸时故意睁开眼睛这两个细节还是刻画出了他粗中有细的一面。
当然最最精彩的地方出现在座头市和服部的决斗那场戏,高手过招的戏,肯定要保持极简,一击结束战斗,但是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用尽量少的动作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想象空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但是北野武很聪明,他用服部的心理想象填补时间,引人走神。
紧跟着就是座头市的闪电一击,太快了,太刺激了。
就象是两个人在下象棋,虽然最后都是挪个棋子把别人将死,但是这个过程中脑子里走过的招数才是重点。
服部变反手出剑,以及座头市在最后时刻翻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这个电影另外几个出彩的地方在于:1:小尾跳舞那场戏,虚实结合,镜头在成年小尾和少年小尾之间不停的切换,时空的转换让人一时间有点恍惚,配合着少年脸上的那份严肃以及成年后的那份泰然,一段普通的日本舞蹈带来了不一般的冲击力。
2:一部拍盲剑客的片子,北野武在配乐上很下功夫,尤其是打击乐声贯穿整个影片,从一开始的锄地声,到最后类似踢踏舞的合跳场景,到处都是有节奏的打击声,这样的听觉刺激配合弱化的影像色彩让所有的观众得以进入座头市,这个盲人所体会到的世界。
3:北野武特有的幽默感:总是绕着房子转想当武士的傻子、无所事事的新贵一,还有最后抖包袱的那句:“不管眼睛睁得有多大,看不见就是看不见”……都很有意思。
经典是对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经典的背叛。
北野武继承的很好,但是背叛得更漂亮!
电影一开始,座头市走过四个农夫挥锄劳作的田间和结尾处真吉家建造木屋,配乐和剪接让人叹为观止。
斗剑的场面以静制动,以快打慢,一招制敌,干净利落,比起来,中国的武侠片打起架是永远的拖沓。
对了,除了何平的《双旗镇刀客》。
忽然想到,《双旗镇刀客》和《座头市》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妙处或许正是中国的侠义传统和日本的武士道之间的重叠和渊源所在。
如果你看过黑泽明的武士片,就会觉得这部剧情太老套了。 北野武还是黑帮片可以,武士片不行
死亡好像随处可见 以至于见怪不怪 好像北野武就是为了死亡而死亡 不像花火和奏鸣曲去深刻思考死亡意义 血色单薄 武打精细
日本文化 坚忍?奇异?酒店老头还以为猜错了 最后还是对了 结尾是贺岁片吗
白发北野武圆了一回武士梦,刀剑特效略假
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多画面还历历在目
仅仅是些个元素实在难掩商业气息,这部之于其他作品格调不高。但很难在别处看到如此美丽的喷血!太漂亮了!
每次鲜血喷涌而出的时候都觉得很惊艳啊!里面的笑料也很多,尤其是座头市被点睛后的样子,瞬间我就“噗”了。重点要夸奖一下最后穿和服跳踢踏舞那一段真是创意啊~o(≧v≦)o~
本来想给个三星的,但结尾那段跳舞实在是不明所以,再加上最后老大是谁的那段,基本上用点心看的人都能看出来老大就是那个老头,搞得好像反转不断,实际上毫无意义。放在20年前的片儿的标准来看也就是5分左右。
盲剑客帮孤儿复仇的故事。没了北野武标志的浅蓝色调和省略过程的削减美学,转而展现暴力的瞬间,仿佛尝试了自己的另一个极端。盲人视角里劳动的声音和音乐结合是一大亮点
原谅我真的不懂欣赏你的幽默,讲故事的生硬感觉像喉咙里梗了一块鸡骨头。但是歌舞与场景又做得那样棒,弟弟你舞姿如此妖娆,女人们都别活了。
太凌厉了!好看的武士片,要的就是除暴安良。音乐和画面的搭配也很逗
蠢蠢的装瞎子,打斗就摆个架子一招搞定,感觉就是北野武的道具陪练
惹?今天还是北野武的生日哦😊 最喜欢这一部了,真素好暴力噜。
盲侠各种杀招犀利无比,一招一式好比古龙的武侠世界,极快极狠。
太失望了,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动机驱动薄弱,这些东西原本以为可以做到很好的,另外日本人假装害怕的样子过于搞笑
找个好点儿的武指和特效团队会为片子增色不少,北野武似乎想营造盲侠和护卫肃杀伶俐的动作风格,但是我看的到只有僵硬;片尾的反转犹如鸡肋。
影片的斗剑场面给人带来的气势与凌厉并重的感觉。
我真是对喷射的血浆无感 但是动作设计倒真是一流 座头市每次挥刀干净利落 一击致命 几场动作戏都是以极快的节奏完结 很是畅快 中间叙事那一段艺妓姐弟的回忆 也是给电影增色不少 多了一些阴柔 结尾半小时最是精彩 服部和座头市的决斗 加上精彩的配乐 和穿着和服的踢踏舞 真是一点也不违和
有些幽默就是这样,你get不到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喜剧????插进这么多音乐舞蹈画面有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