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劇透】
《動物園長的夫人》(The Zookeeper’s Wife)的主角是一對管理動物園的夫妻,他們在戲中的所作所為,可說是「以追求其心目中的理想……而肆意作出違法的行為」,是「公然蔑視法律,不但拒絕承認其違法行為有錯,更視之為光榮及值得感到自豪的行為」。
動物園的男主人Jan Żabiński 一度參與破壞社會安寧的暴力行動,被拘捕判囚,而其妻子Antonina則繼續進行始終沒被發現的「罪行」--在納粹管治期間窩藏並協助約三百名猶太人逃離希特拉的屠殺。
他們就是名正言順「違法達義」的「有識之士」。
很多電影都號稱「改編自真人真事」,但有多少是真,多少是改編,不同電影的相異程度甚大。
例如同期上映的韓國電影《軍艦島》基於史實的只有相關的地理及歷史背景,而主要角色與情節皆是虛構的。
看過《動》的觀眾大概也會有類似的疑問:Żabiński夫婦真的在動物園保護到那麼多猶太人?
戲中Antonina母子有驚無險,皆因接管動物園的納粹軍官心軟,現實的納粹黨不是很殘忍的嗎?
Żabiński真是波蘭抵抗軍的成員,並在被捕囚禁後倖存到戰後與家人團聚嗎?
……因為以上的情節太富戲劇性了,即使我們相信世上真有如Żabiński夫婦一般善良並勇敢的人,他們所做的事情,難度實在太高,其順利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主角在電影中彷彿總有幸福之神眷顧,加上多種可愛動物輪番出場,不禁令這齣戲帶著一種童話感覺,直覺上與納粹屠猶的殘酷觀感相悖,亦挑戰著常識中對於「甚麼事情是可能/不可能達成」的慣性判斷。
作為一齣荷李活製作,《動》的確有不少戲劇化的改編,例如Żabiński夫婦和納粹軍官Lutz Heck之間的爭風呷醋,以及Żabiński從隔離區偷運猶太人的具體細節,皆屬虛構。
戲中的三角關係,亦有「肥皂劇化」之嫌,干擾了沉重歷史題材的嚴肅題旨。
不過,若觀眾把劇情與歷史資料比對,便會發現史實中,Żabiński夫婦真的奇蹟地拯救了約三百個猶太人;Żabiński真的參與了起義、被囚,卻倖存到戰後一家團聚;主角家裡真的住著各種動物,伴著其孩子長大,猶如童話故事--甚至結尾Antonina一度以為她的兒子被槍殺的緊張情節也發生過,只是開槍的另有其人。
換言之,若Żabiński夫婦按「常理」去生活:面對現實、安份守己、遵守法律(不論法律的內容是甚麼及如何改變成甚麼)、把握機遇……這個故事便不會出現。
Żabiński夫婦事實上所做的,就是把按「常理」而言不可能達成的事情達成了。
使人超越常理的是希望。
絕望是一種意識,希望卻不是一個轉念或覺醒,而是義之所至、理所當然的行動。
他們所作顯然違法,而他們所違反的法律,是當時掌握權力的人所訂下的規條;然而他們相信並踐行的,是比眼前的法律與權力更高尚的價值和道義。
電影所展現的這些價值和道義並非雄辯滔滔的哲理,而是一種道德情感。
飾演Antonina的Jessica Chastain為角色設計了一把柔弱的聲線,突顯了Antonina這溫柔女子在亂世中的掙扎。
她本是個孤兒,對強權心生畏懼,但當她看到那些被欺淩的、更弱小的的人時,勇氣便由此而生。
憐憫在一些人眼中是弱者的情感,其實那本是剛強的根源。
權力與法律必須予以實踐,才會成為真實,希望亦須在行動中體現。
然而有些人降服、有些人反抗,箇中差異源自其內心最柔軟之處:在於他們是否感到,自己與更弱者同為軟弱之同時,也因為憐愛弱小而剛強膽壯。
(原載於《時代論壇》1566期。
)
这个春天,和以往没什么不同,该开的花开了,该流的泪也流了。
一个人在小城的日子,我重读红楼梦,在里面沉沉,不愿醒来。
我依然日复一日的容易感伤,一个故事,一句话,一首歌,一部电影轻易就能让我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小马哥常说我的骨子里有善思抑郁的气质 小马哥在客厅看诗词鉴赏类节目,我窝在书房想起这部电影,泪点有几: 1、被德军强奸的女孩,在被救出后PTSD一直不说话。
安东尼娜用耐心,以小动物和粉笔画(相当于今天的艺术治疗领域的绘画治疗)为媒介一点一点让她走出阴影,融入到动物园的生活当中。
2、年轻的犹太医生担心安东尼娜夫妇救了他并收留他给其带来麻烦,等他到达动物园时,发现里面有一群被夫妇救助收留的人。
3、犹太籍校长一直陪着所有学生,本有机会离开却没有,他把机会留给了孩子,未救出的孩子在惨遭屠杀前他还一直编织故事缓解孩子们的恐惧。
4、动物园的午夜音乐会——安东尼娜端坐在钢琴前演奏,她儿子用小小身躯,不太娴熟地动作端出咖啡让一群苦难的人在危险的境地以艺术和彼此有尊严的陪伴当慰藉。
5、杨每次以去拉猪饲料的由头可以救出一些人,但他救不了所有人,深感无力。
6、每以为杨已死后的安东尼娜夫妇重逢。
今天是小马哥妈妈的生日,伊人已逝,马叔叔、小马哥和我还是以她生日的名义去滇草香聚了餐。
上周收了一笔款,提前跟小马哥讲好今天我请客。
吃完饭我想吃冰淇淋,我们仨又移驾来到哈根达斯。
我去柜台点了一个覆盆子单球,刚落座,马叔叔去上洗手间,小马哥又厚脸皮地在微信在转帐给我,还威胁我说发了一个吉利数字,如果不收,就没办法发财了。
善良的他总是这样,一边照顾我的面子,一边呵护我的钱包。
谈笑间,透过落地玻璃窗,我看到外面有一乞丐老者坐在角落一张一张认真清点面额不大的钱,然后缓缓拿着一个面包在没有水的情况独自噎下,心酸也无助。
那瞬间,我竟莫名有些惭愧......在战争年代,苦难有源头,你尚知敌人是谁,斗争对像是谁,去恨谁.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苦难,却不知去怪谁。
我只有每天流着藉藉无名的泪,既无法减轻世人苦难,也无法减轻内心的负担。
原来,最可恨的事情是我谁也不恨!
影片看似的在讲动物园,其实和动物没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讲人心,讲在战争的摧残下,一对普通的动物园园长夫妇,如何尊重生命,拯救那些战争牺牲品的犹太人。
而动物,最多起到反衬的作用。
全片几乎没什么高能,也没什么太大转折与起伏,却因为其题材的厚重,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一个很好的题材,本可以拍成《辛德勒的名单》那种经典作品,却因为剧本的瑕疵,导致影片成片不尽如人意。
但整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片名为动物园长的夫人,但其实和动物没多大关系,很多人说,为什么动物的戏份很少呢?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啊!
动物园只是杨和妮娜工作的地方,动物园长和园长夫人,是他们的身份!
而动物的出现,为妮娜的善良做了铺垫,也是为了和人形成对比,动物园为后来成为纳粹军营地和救人提供了场所,这就够了!
因为妮娜幼时也曾遭遇过动荡,这在妮娜和那个被士兵凌辱的女孩对话时,我们可以知道,所以她喜欢动物,而且极其善良。
片头她和各个动物如同家人一样的相处,包括她冒着生命危险去大象的园子里救小象,也都为她的善良做铺垫。
因为她善良,所以她才会提出,帮助第一个女人躲藏!
那个时候,身为丈夫的杨,为了自己一家的安全考虑,还在犹豫,而妮娜却没有丝毫动摇!
而短暂出现的动物,则和人形成对比。
一方面和战争中受迫害的犹太人形成对比,这些犹太人像动物一样,以动物为名字,藏在笼子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过得还不如动物一般舒服。
另一方面又和那些凶残的士兵形成对比,动物们还尚且那么温柔善良,他们却在那块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动物都不如!
当然其实这也不能都怪士兵,一切都是因为战争这个罪魁祸首!
杨的朋友,另外一个动物园园长卢兹,对妮娜的好感,则为杨和妮娜后来能够以开办养猪场为掩护,救助那些犹太人做了铺垫!
事实上从一开始在聚会上,已经说明了一切。
卢兹在聚会上说自己杀了动物,救了几个动物幼崽,除了说明他对动物有野心,为后来准备制造出消失的动物品种做铺垫,还暴露了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有多爱动物,他天性里有杀戮的本性!
而他在聚会上维护妮娜,妮娜听了他话不小心把托盘打翻,也都暗示着接下来两个人会有暧昧!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动物园里,妮娜每天早上骑着单车,和每一个动物们问好,喂他们一个苹果,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轻轻抚摸它们,然后和丈夫一起干活,一切都是如此的安宁平和。
可是战争瞬间席卷而来,一切都不复存在!
动物园毁了,所有的动物都面临灭顶之灾,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疯狂猎杀犹太人,让他们干重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一向善良的妮娜,在杨的朋友让他们帮忙保存标本时发觉,他们家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帮助犹太人藏起来,于是有了第一个!
之后两人商量着,可以以开办养猪场为理由,借着出去拉犹太人废弃食物喂猪的时候,让那些在外面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躲进来。
而之所以能开养猪场,除了因为卢兹对于培育绝种动物品种的野心,还因为卢兹一直对妮娜有好感,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
对于战争的残忍的刻画,片中没有太多直白的描述,一切都是隐忍地带过。
如那个被士兵凌辱的女孩,只是演出了被凌辱前两个士兵的试图凌辱的意图;再比如下令清除犹太人区的时候,没有出现杀人的镜头,而只是烧房子的镜头……所以对于战争的残忍,其实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深刻。
反而士兵们屠杀动物园的动物时,才隐约体现出了这场战争的残忍。
还有那些吵闹着要离开这片土地的拥挤人群,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情。
杨看到妮娜和卢兹的暧昧,莫名吃醋,晚上回去后,近乎发泄一样和妮娜为爱鼓掌,因而还生下了小女儿特丽萨。
其实这段戏完全没什么作用,但是特丽萨的到来,是否象征着新生?
象征着战争即将结束,这些人终于看到希望?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外面炮火横飞,里面却一个个都以动物为名,白天躲在地下室不能出声,晚上所有人都走了,才能出来短暂活动。
到处都是绝望的情况下,他们倒也其乐融融,大家一起坐在火炉边聊聊最近的形势,听听妮娜为大家谈的钢琴,为那些死去的同胞默哀等,日子倒也安静而又怀有希望。
仿佛外面的炮火与牺牲和这里都没有关系。
没有看过原著,不明白原著对于卢兹的刻画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原著对于妮娜和杨开办养猪场,如果不是因为卢兹对妮娜有好感,那是以什么原因通过的,但是单就影片来讲,卢兹和妮娜的暧昧并没有什么不妥!
虽然这点轻浮的剧情对于厚重的题材来讲,有点亵渎,但是如果不是卢兹对妮娜有好感,他们怎么会到处都能行方便呢?
但是光有暧昧就够了吗?
这一点的确让人质疑,一个士兵军官,要什么女人没有,就只是和一个有妇之夫摸摸手就满足了?
难道不会想要杀死杨,将妮娜占为己有吗?
劳模姐在片中的演技,的确让人有点出戏,虽然大多数时候都觉得挺好的,但总有几场戏,觉得她演的十分不走心,说话声音也格外做作!
最后妮娜的儿子明明可以走,却偏偏任性,不走,差点被卢兹打死,之前不在家好好待着,跑到街上被卢兹看到,差点害了大家,这也是够作的!
最后妮娜打扮地那么好看,为的不就是去找卢兹献身,救自己的丈夫,卢兹要和她进一步接触的时候她反而抵抗了,我也是有点不懂……儿子小时候那么可爱,长了几岁变得一脸臃肿,看得很不舒服啊!
至于说英语及口音的问题,我感觉没什么,全程看完,并没有太大感觉,对于我这种平时几乎接触不到英语口语的人来说,也几乎听不出来。
而且影视作品本来就是为了传播的,有时候语言会不按照当时或者当地的语境,这很正常。
难道古装剧要说文言文吗?
难道外星人要说没人懂也没人知道的外星语吗?
一场战争,一对普通的夫妇,因为善良,他们站了出来,冒着随时会被发现的危险,拯救了这么多人的生命。
平凡的他们,在收留第一个女人的时候,就迈出了走向伟大的那一步!
这一步看起来很轻松,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说,那有什么啊,如果是我,我也会那样做的!
可是真的面临那么多士兵,面临枪林弹雨,你真的能迈出那一步吗?
战争是无情的,人却是有情的,我相信不光是动物园园长夫妇,还有那个说是来看动物标本的,其实是过来帮忙的男人,甚至在其他各个战争中,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人!
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别人。
看到最后一家人团聚时,莫名感动!
虽说强行大团圆结尾有些套路,但一想到片头那句根据事实改编,就不忍心觉得套路!
再多套路又怎样,如果事实能多活一个人,再多几个套路也没什么!
死亡的人数千千万万,也许他们拯救的三百个人微不足道,但是对于这三百个人来说,却是拯救了自己的一生!
在那个年代,能多救一个就很了不起了!
看到最后的字幕,华沙动物园直至今日依然开放,瞬间泪目了!
挺好的题材,却因为剧本不够成熟,有很多瑕疵,而显得十分可惜。
但影片拍出来让我们看到,让这种精神得以传达,这本身就已经够了。
平凡和伟大看似只差一步,但是在面临生死关头你会发现,其实差的还有很远!
向伟大的扎宾斯基夫妇致敬!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二战题材不算,还基于真实故事改编,我只能说这么好的都被浪费了么。
整个节奏缓慢,部分情节刻画过于细腻缓慢。
女主角感觉就是傻白甜,头天晚上说,我不要一遇到事情就逃跑,第二天全家人想坐火车逃离。
还想用自己的身体和纳粹换取丈夫的消息,你就不怕他站完便宜以后什么都不告诉你?
更逗的是,似乎你爱我,我爱他的三角关系恋贯穿始终!
还来一段尺度大的缠绵戏催出二胎。
真是不知道真人看到这些会不会把鼻子气歪。
动物园里没有动物,二战特殊时期 这个没有动物却藏匿着人的动物园,变成了犹太人的庇护所。
虽然白天黑夜颠倒着,虽然到处弥漫着死亡气息,虽然不知道何时是尽头,可这里是可以活下去的渡口,是被救赎的归处。
弥漫着的恐惧气氛下,毛茸茸的兔子、园长夫人的钢琴声、女孩在墙上画的星星…犹如黑暗里的光亮,给予活下去的信念。
那只柔软的兔子,不仅治愈了那个被纳粹士兵凌辱的女孩,画面里延伸出的触感也温暖了屏幕后的灵魂。
园长夫人那让人安静下来的钢琴声,让充满枪声的华沙有了一处悠扬的角落。
每每听到动物园长夫人那可以安抚心灵的琴声,似乎被纳粹笼罩的恐惧便会稀薄些 活着的信念有如在夜晚会升起一轮明月让每个人有所期盼。
札宾斯基夫妇是如此的善良、勇敢、大义。
在纳粹笼罩的恐惧的空气里,他们也会崩溃窒息,却依然会尽可能的救助那些无辜的生命。
那些被纳粹通缉的犹太人在他们眼里却是平等的生命 ,正是对生命的尊崇,他们没有将自己和家人置身事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藏匿在自己动物园里 给他们提供庇护所。
从园长夫人不计后果的把自己的好朋友藏匿在家中,到她和自己的丈夫开始救助更多的犹太人。
一次次感铭于夫妻是要有共同信念的伴侣。
最后的字幕里有这样的字眼“6%的华沙人活了下来” 不禁静肃,那段时光是个怎样的人间炼狱?
札宾斯基夫妇在战争弥漫的年代的义举不仅伟大,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女主没表情,男主看不清,动物去哪儿了,儿子到底是哪个?
😳口音奇怪的英语既为难了演员也为难观众,为啥呢?
🤔写不出140字了怎么办😭😭😭😭😭浪费了好题材啊啊啊啊啊啊啊不知道为什么叫动物管理员的老婆,动物管理员表示自己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部分时间唯一的动物就是一只小兔子,感觉宠物店老板娘更合适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了两次才看完。
所以,槽点有点多。
很多电影,要么直接就是大烂片,根本就不会打开看,或者是坚持五分钟都会异常困难的那种,反而是极其容易处置的。
丢弃它,心里不会有任何波澜。
然而,处于不好不坏位置的电影,总是容易让人心生遗憾。
吐槽也不能尽兴,因为它有自己的亮点,但是要说好吧,不过就在及格边缘。
所以要写這篇影评,还是蛮纠结的。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都集中在片头半小时内。
第一幕,片头几分钟,画面和画面所描述的生活都美到爆。
经营着一所动物园,里面有各种稀奇的动物品种。
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是完美的夫妻档。
每天早上,杨先起床,清理动物们的宿便。
安东尼娜会在床边静静的坐一会儿,注视着熟睡中的孩子和两只奶气的小豹子,发一会儿呆。
之后会起床帮杨一起清理,打扫园区卫生。
一切准备就绪,夫妻两人一左一右的站在大门边,欢迎新的一天入园观赏玩耍的大人和小孩。
如果生活星级评分最高是5颗星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在这些场景如诗如画徐徐展开的时候怒刷个5颗星。
可惜,并不是酱紫。
意外平静的美好,总是在大战和杀戮突然爆发的那一刻形成极强的戏剧张力。
在情绪铺陈上,并没有什么错。
《珍珠港》、《战马》等战争题材的电影无外乎都是这样的操作手法。
惹人吐槽的是,编剧大大强行把一个记录性质的题材变成了一个玛丽苏画风的奇怪东西。
在原著(《动物园长的夫人》)与原型人物中,安东尼娜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杨。
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经营一个动物园,他是完全专业的。
而在电影中,却把杨的戏份和角色都弱化掉了,扎家的顶梁柱变成了安东尼娜。
以至于全片两个多小时看完我都没确切搞明白杨的职业。
存在感弱的还不如被编剧拉来和安东尼娜组CP的罗茨。
刚出生的小象,差点窒息而死,在安东尼娜的抢救下和杨远远的观看下,这个电影的主角易位了。
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大肆屠杀犹太人,本来应该大放异彩的杨,会在枪林弹雨中揭开自己的另一重隐秘的身份——特工。
可是剧情的走向,却是狗血八点档。
作为动物研究专家的罗茨,摇身一变成了德国军队新宠,手握华沙犹太人生死。
安东尼娜以保护犹太人为名,委屈的半推半就的和罗茨搞起了暧昧,什么一前一后体式共同拉野牛啊,蹲在水盆边一起洗手哇,应急状况下还搂搂抱抱外送亲亲呐。
花样戏码,玩的那叫一个666。
一边是面对地下室藏着的百十来号犹太人,苦情又励志,彼此取暖鼓励;一边是在杨的醋味下表示无辜,在罗茨的步步紧逼下婉转拒绝。
所以,电影从前面半小时的美好场景到人物出场,到炮弹来袭,一片恐慌。
场景不同、桥段不同,解决方式基本都是围绕着安东尼娜和罗茨,一个小绵羊式的求救,一个实权大佬式的护佑。
扎家成为这场血洗屠杀中的幸存,且用微弱的力量拯救了两百多名犹太人。
就酱,平凡人用平凡的力量,在民族危难面前,拯救了自己的同胞。
虽然电影解读的异常让人愤慨,把一个女性的角色抬上了神圣的高位,忽略现实事件中的脉络,这样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因为这个电影,让很多人找来原著寻求真相,倒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杰西卡·查斯坦演技很棒,从发型到说话语气,分分钟的小雀斑即视感。
从《星际穿越》中库伯的女儿墨菲到《火星救援》中的梅丽莎,杰西卡一直扮演着线条硬朗在性别指向上偏中性的角色。
这次的动物园长夫人,虽然角色改编被诟病,但是她释放出了女人的柔美和坚毅。
p.s.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开场画面打开的,请默默举手
F65:《动物园长夫人》~导演:妮琪.卡罗~波兰华沙,一个动物园,整个跨越二战期间,挽救犹太人的美丽故事~主演杰西卡.查斯坦 和 丹尼尔.布鲁尔,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导演给了很多劳模姐展现的机会,她的表演可圈可点,如果能够更多的展露柔的一面就更好了~很多的桥段,可见导演非常的用力,桥段与桥段之间衔接会有些疏忽,但是不影响电影的可看性~一段悲惨中的温暖故事,影片色调为历史中的亮暖,画面很漂亮,应该结合上更好的配乐才是,导演应该也是很注重影片的配乐了,可是还不够,音乐中的暖味偏多了一些,音乐没有更好地踩到情节的点上,比如片中他们决定重开动物园去寻找丹尼尔.布鲁尔那段上楼,用上了竖琴,竖琴的声音其实是带点轻轻的欢靓的色彩,也不是一个坚定的声音,如果用大提琴轻奏出他们坚定而又忐忑的温暖,会更好;犹太女孩歌声那段,要把歌声调高一点,多么美的悠扬啊,贯穿在几个片段的连接处,才绰绰有余。
很多的地方,都可以让大提琴慢慢漫出转徊,美的故事,需要动人的音乐~
华沙动物园至今仍在开放。
很喜欢很喜欢最后一幕场景,因为女主人很喜欢男主人,所以最后重逢的,女主人冲了上去拥抱男主人,那么多的热泪盈眶,那么多的亲吻,如果不是真的很爱很爱那个人,是不会有那种冲动,去拥抱这个人,诉说这段时间的离别相思。
很抱歉,我就没有那种幸运,有幸遇到这样的人,你说,如果遇到了,就是多吃些苦,受些累,又何妨?
昨天一打开这部电影,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是我的菜,我很喜欢的类型,讲的也是1939年波兰的犹太人被关押的事情,因为《钢琴家》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钢琴家也是最终得救,但是钢琴家只有自己一个人得救,而动物园长和他的夫人前前后后拯救了三百多个人。
因为行善,所以最终也得到了善报。
我刚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小动物们就生活在他们家的床上面,小时候的小老虎那么那么可爱,而动物园长夫人也丝毫没有对于动物们的厌恶,她爱动物,就像是爱护自己的孩子们一样。
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小象的鼻子被吃的东西堵住了,然后就快要死去了,大象妈妈很着急但是束手无策,动物园长夫人直接上手,也不顾自己穿的还是礼服的裙子,也不顾大象的住处有多么地肮脏,到底多爱这些动物,才能够这般付出。
然后继续往下看,犹太人被抓,所有人都被抓到了这个地方。
钢琴家....然后被送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生活的那个地方,作恶者,有恶报。
战乱时期,自保已然十分困难,但是动物园长一家人还是救了那么多的人,就是有一些人,比我们想象的勇敢,而且还要勇敢很多很多;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做不到。
你说,动物园长把人装进剩饭桶,过安检的时候,内心深处一定一定很忐忑吧,我看的时候就在内心深处祈祷不要被抓到,不要被抓到,一定不要被抓到。
幸而救了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幸而大家都是善有善报。
这真是一部被严重低谷的电影。
原本被我打5星,想了想又打了4星,觉得拍的不够丰满。
先说个搞笑的事吧,zookeeper是动物园管理员的意思,并不是动物园园长。
电影名字直译是动物园管理员的夫人。
这个zookeeper名字取的真好,确实管理了大象和猪,就差蜜蜂🐝了。
**由于时间有限,先说最大的感受吧,后续陆续补充**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动物学家luze hack (不知道是否拼错了)。
这部电影是大女主的电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如果问谁是男主,大概不是动物园园长,而是前动物学家luze,后来的纳粹军官。
而这个luze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战争爆发前,作为动物学家+柏林动物园的owner,luze是个体面而有才华的人,非常精明,但不失体面。
在动物园园长的聚会上,luze帮助女主救活了刚出生的小象,得到了女主的信任和好感。
是的,其实女主原本对luze是有好感的。
luze也是这个时候就爱上了善良的女主。
luze把华沙动物园里的动物骗走,其实一部分原因也是作为动物学家,觊觎华沙动物园的珍惜保护动物已久,想占为己有,一部分原因也确实是不希望珍稀动物在战争中丧命,而他的理由也确实成立,华沙被侵略后,别说动物,就是人食物都供给不上,这个时候体现出了他的精明。
而成为纳粹军官被希特勒赏识之后,他提出要杂交野牛来得到已经灭绝的品种,这个想法是个大胆的尝试,在当时肯定引起动物学家们的反对,然而不得不说是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如果有条件,为什么不试呢?
luze在当上军官后,大胆表露出对女主的爱意,而第一次表露的时候,女主为了掩饰地下室难民儿童的哭声,和他热吻,这也让luze误会可能已婚有娃的女主也喜欢他。
luze怀疑动物园园长夫妻做了反纳粹的事,去质问他们儿子Ryse, Ryse喊出了希特勒是大坏蛋,而luze当作没听见坐车走了---第一次放过ryse。
当女主哭求luze去救她老公的时候,主动宽衣解带勾引luze,luze要发生关系的时候,女主却拒绝,说他让她觉得恶心。
这时候luze才恍然大悟,原来你这么看待我(之前luze一直以为女主也喜欢他)。
luze立即意识到女主之前百般掩饰,其实是另有目的,于是赶紧驱车到了动物园,第二次放过ryse。
luze开枪的片段让我很困惑是否真的杀了ryse。
luze不是个坏人,但他是纳粹军人,有自己的职责。
女主有点婊,所以她丈夫也误会了她,但也是阴差阳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