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柱

동주,乱世诗情(港),东柱:时代诗情(台),Dongju: The Portrait of a Poet

主演:姜河那,朴正民,韩昌贤,成泓日,崔正憲,郑浚远,李嫔娜,尹正日,金仁宇,金正碧,朴泰山,崔嬉序,闵镇雄,崔钟律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6

《东柱》剧照

东柱 剧照 NO.1东柱 剧照 NO.2东柱 剧照 NO.3东柱 剧照 NO.4东柱 剧照 NO.5东柱 剧照 NO.6东柱 剧照 NO.13东柱 剧照 NO.14东柱 剧照 NO.15东柱 剧照 NO.16东柱 剧照 NO.17东柱 剧照 NO.18东柱 剧照 NO.19东柱 剧照 NO.20

《东柱》长篇影评

 1 ) 东柱

《东柱》是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挺喜欢结尾的,情理之中。

 2 ) 黑白世界

看电影前根本不知道东柱是谁,只知电影是讲述日据时代的朝鲜,朝鲜自己民族的名字、母语统统不被允许的黑暗年代,通过文学激励鼓舞这一代的事故;作为一个并不是十分了解日据时代朝鲜历史的中国人,看罢此片,会有重新的认识;全片镜头黑白,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这样能让我们观影时更加代入自己进这段已经久远的时代,甚至可以称为历史的时代,好像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或者并没有存在过似的,只是存在影视作品里面。

特别是现在21世纪的生活方式与之对比,那个时候住在矮小的房子,没有电灯,夜晚用蜡烛照明,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唯一能充实心灵的寄托物,就是书籍。

唯一能跟世界联系上的,也是书籍;主人公其实有两位,尹东柱和表哥宋梦奎戏份都差不多;宋梦奎 不安现阶被压迫,想解放,想突破,有口才有感染力,文章被登报,家人雀跃,父亲见到学文还是有用处,为面子,望子成龙,特意对宋梦奎许诺读到什么学位都花钱供他,不必担心财政状况;尹东柱,安分,喜欢写诗,却在这个年代没有任何用处,被家人教育去学医学法,未来才有出路;两个同样出色的年轻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用自己全部生命,贡献给朝鲜,这个悲怆,一直被欺压的民族,最后在日本的活体试验中,殉国死在监狱里;1.关键字:审讯室 东柱与日本人对峙,该有的信念和对未知未来的憧憬已经消失淡然,他已经不是个诗人了,甚至在以前对诗人这个称呼东柱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在别人面前放进自己身里,他现在甚至不是个大学生,他心里清楚,他是一个将死之人;2.关键字:北垦岛 龙井 家乡 朝鲜黑白画面印出的乡村街道,路上两旁的植物有规制的并排,只有一点点能清晰进入眼球的小石子,堆在一起却能看到每个都有秩序的对排好坐在地上,成为景物拉远后平坦的街道,显现出中间这条不算宽大的土路,还算笔直。

画面中的路和树木的任何地方,都没有繁乱的垃圾,很干净,不像是我们理解的乡村。

房子就在这些路边,树木旁,不规则的站着,全部都是木制的房子,房子的四方都是近半米的脚插在地上,这个区域好像是朝鲜传统用来堆放东西的,进出的门是向左右拉开的木门,进出必须脱鞋,房子内部大家都是坐在地上的榻榻米,读书写字都是桌子放在榻榻米上,正跪或盘腿坐在榻榻米上。

睡觉也是睡在榻榻米上,很难看得出这个地方是日本还是朝鲜,所有的都很相似;很喜欢家庭一起吃饭的镜头,大家围坐在榻榻米上,不管外面多么动荡,这个小小的地方,可以成为我们幸福的世界,在面里只需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烦恼,可以忘记这小小6平外的世界,在发生什么;3.关键字:学校 老师 国土 国民 主权老师说李光洙是反叛分子,不要让同学读他的著作了,而后宋梦奎被老师问到,成为一个国家要有什么,宋梦奎若有所思,并不敢太确认,生怕再说错话让老师不开心,说出:国土 国民 主权 六个字,老师说我们是没有主权的。

宋梦奎请老师教他如果才能回复主权!

要把朝鲜比作一个人的话,他无疑肯定是底层人士,这就是朝鲜一直以来的命运,自从有朝鲜就一直徘徊在三个大国中间,被中国征服,被俄国欺负,到现在被日本殖民,无法正真摆脱无主权这个噩梦,更要被禁止教学自己的语言文字,对于生为悲怆朝鲜人而言,这比死亡更痛苦;4.关键字:大学 延熙大 郑芝溶老师 初恋上延熙大,想创办文学杂志,见到偶像诗人郑芝溶老师,遇见喜欢自己诗的宥真(应该算初恋吧)又能怎么样,郑芝溶老师也无法改变日本殖民的道路。

这个时段过后宥真也无缘无故消失了,这个地方应该也是导演刻意安排了,毕竟那个动荡的时代,这样的发生才更加合理;5.关键字:创氏改名 平沼东柱完全把朝鲜并入日本,主要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刺了,朝鲜人名字都要改成日本四个字名,所谓创氏改名,我作为中国人真的不知道还有这么恶心化的,还美其名创氏的羞辱朝鲜人民的方案;尹东柱变成平沼东柱6.关键字:留学日本 高松老师 爱情没想到两个主人公逃避的方式就是去殖民国日本留学,当然宋梦奎是为了更了解日本,如何才能打倒这个国家,但尹东柱这里还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文学才来日本留学;尹东柱遇到了留英的,思想进步的高松老师,鼓励他创作更多诗,也遇到了高松老师收养的女儿久美,他的爱情在这里发生,但在这样历史背景电影里,女性角色已经是处于边缘化,也跟宥真一样,成为东柱涅槃的推助手;为逃日本兵役,东柱从东京去京都找宋梦奎,并参加反叛起义;7.关键字:京都 朝鲜留学生 武装起义宋梦奎强烈的发表革命演讲,我们这个起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告诉所有的留学生,日本已经被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打的节节败退,演说自信慷慨激昂,仿佛宋梦奎是军队强大的指挥官一样意气风发,但是,被捕后在在墙下与东柱对话时完全变了一个样,那种恐惧、不知所措,像小学生做错事情的样子的那种反差,是否也在说明对这种小打小闹武装起义,无法改变命运的一种自说自话的催眠呢?

这个问题,我无法解答;8.关键字:合法程序 自卑感日本人说逼他们招工是符合法律程序,符合国际法,这样自欺欺人说法来自已经确认自己国家注定失败恐惧带来的自卑感,他们的自圆其说,为自己犯下滔天罪行找到合理借口的理由罢了,被尹东柱和宋梦奎一语道破,日本军官无法回应,只能逼着他们签下认罪书,把军国主义的魂催眠自己放进解放亚洲的痴人梦话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我在荧幕前都能强烈的感受到;东柱已经被注射很多东西进入身体,无论其他狱友如何说战争快要结束了,撑到那个时候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用文字说话的人,这一切就算过去,他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他感到羞耻,他为没有一开始就奋力去为国家革命羞耻,为幼稚的觉得文字能改变世界而羞耻。

但对于审讯招认签字,他完全不同意并撕毁,他不怕承认,却不敢承认,不敢承认这些他一开始就没有想去做的事情,他能用自己一个单独的人去轻视日本军国主义,但却不敢签下他没有做过的事情,他多么希望下笔能像写诗一样思绪泉涌,但真的做不到,用语言、轻视和最后个人生命,去单挑这个所谓民主的,被魔鬼附身的日本军国主义;宋梦奎看到认罪书上罗列的种种罪行,鼓动留学生,组织武装起义,他签字,不是因为承认罪行,而是因为这一些都还没做到就被逮捕了,如果这一些能做那该多好,他没有做到,感到非常抱歉,因为不够有罪而签下名字,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人,一个投身革命的学生,一个选择文学的学生,在这个无法掌握命运的时代,殊途同归,一起走上为国家牺牲的道路;9.关键字:写在餐纸上的朝鲜语 天空 风 星辰和诗 东柱最后用朝鲜语对久美女孩说:天空 风 星辰和诗我也写一首诗,叫黑白世界夜空中,能信手拈来的星星在耳边呼吸着等待我去采摘,我却分不清它是街灯还是星星风起了,我缓缓的飘荡,躺在印象中原是黄色的飞艇中,包裹温暖间放开思绪去阅读黑的文字白的书本瞬间幻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好像我记忆中人们扮演的戏剧,不断的变大不断的变小我看到你出现你在黑白中独自被色彩包围住,仰望着那通向银河系无边的灯塔你望向远方,微笑着,对话着你的微笑,你的开心,让围绕的色彩也逊色了些许多你止于我的,像是一个梦境,我不想醒,却不能不醒风停了,我转身,回到黑白中,这个我已经习惯的世界嘴上若有所词的说不管你是真实还是梦,不如成熟的表现,不如不见附上东柱的诗图片

 3 ) 一个诗人的“耻辱时代”

(文/鬼脚七)2014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上映,影片以萧红的一生来展现破败时代中的黄金岁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影片很难说完美地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许鞍华的风格尝试仍然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而今年,韩国导演李濬益的新作《东柱》让人很容易联想起那部两年前折戟的同类型影片,同样的以一个写作者的跌宕一生作为影片主线,同样的与飘摇时代惨烈地对抗,同样的高傲而寂寥的结局。

然而不同的是,萧红尚且可以有能自己决定“怎么爱、怎么活”的自由的“黄金时代”,到了《东柱》当中却成了连选择都变得奢侈的遗憾和荒谬。

对于诗人尹东柱来说,生命当中从来没有过“黄金时代”,而只有难以言说的“耻辱”。

影片的主人公尹东柱是一个诗人,这是我们能给与他的最纯粹的定义;然而现实往往无法容忍纯粹——他是一个朝鲜诗人,但他是一个生活在日治时代的朝鲜诗人。

身为诗人的“小我”与身为民族一员的“大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贯穿了尹东柱的一生。

28年的岁月,是一场在异国、异族、异文化中的漫长征途。

历史上的尹东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被贴上了“爱国诗人”的标签,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一生,却始终都是在逃离和回避残酷的现实,始终都在朝着“救国”的道路愈行愈远,从“满洲”到朝鲜,从朝鲜到日本,他违抗父命不学医而学文、背离朋友放弃“运动”而沉浸于文字、不青睐革命而醉心于爱情,甚至,为了更好地追逐梦想,宁可屈辱地按照日本的政策“创氏改名”,以“平沼东柱”的身份去往东京,这一切,都离我们想象中振臂高呼、启发民智的“爱国诗人”相去甚远。

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政治并不感冒的尹东柱,却因为政治罪名被捕、被虐待而死在狱中,继而被冠以“爱国诗人”之名加以纪念,历史的诡谲和无稽往往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尹东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影片并没有急于就做出结论,而是将这种生活流离的若干片段穿插在尹东柱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回忆当中。

如果说,《黄金时代》是通过当年人物的“出镜讲述”来重新拼凑了一个第三者眼中的萧红,那么《东柱》同样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展现的却是一个从没被人看到过,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在时代风云中的尹东柱。

影片随着在尹东柱被捕之后在狱中接受日本军官的拷问开始,每一个对于他罪名的指责都以他回忆中的真实状况相对比,是的,这些罪名颇有一些“欲加之罪”的影子:他所热爱的诗人因为身为左派,使他也被打上革命者的烙印;他出于友情而关心朋友,自然也被当做谋反的罪证——但是导演并不是在这里批评和暗讽日本殖民者的歹毒和凶恶,而是在这种反差当中,尹东柱的一脸惶然更为摄人心魄。

《东柱》通过这种反差,完成了《黄金时代》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尹东柱的形象得到了重塑,他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爱国诗人”,而更多的是一个莫名其妙成为“爱国诗人”的无知青年。

影片在碎片化了尹东柱一生经历的同时,给尹东柱的给一段人生都打上了一个问号,在日本军官的责难与尹东柱自身回忆的罗生门里,他究竟做了什么,成为了影片所追寻的根本问题。

影片当中通过画外音独白所确立的诗人身份,通过回忆所展开的青年生活,以及在现实中的囚犯处境,形成了相互交缠、抵消、矛盾的不同方面,作为一部同样试图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寻找定位的影片,《东柱》并不是以丰富和补足我们印象中的尹东柱为起点,而是选择以模糊和消解他的固有形象为切入的。

在这种略显混乱的模糊性中,我们关注得以和影片中的所有人一样,从完全陌生的角度去接近和了解尹东柱。

影片的这种立意也在形式上得到了某种恰到好处的应和。

《东柱》采用了双主角的结构(虽然片名叫做《东柱》,至少我们很难分清两人之间谁的戏份更多),这一点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导演的上一部影片《思悼》,少年时代的尹东柱和他的挚友,同时也是表兄宋梦奎一起出生在中国,这是一个远离了他们故土的地方,兄弟两人一个热爱诗歌,一个擅长散文,双双沉醉于文学的汪洋之中,成长后的二人回到朝鲜就读,进而考入东京的大学深造。

本来亲如手足的他们却因为观点的分歧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正如鲁迅和周作人的多年恩怨一样,尹东柱将诗歌看做纯粹的情感抒发,他既不理解政治,也不愿参与其中;而宋梦奎则顺应时代投入到学生运动的洪流,办杂志、创社团,像每一个爱国青年都曾热血沸腾过的那样,为了朝鲜的独立而四处奔走。

决然不同的两人在影片的叙事进程当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尹东柱的不同可能:他究竟是一个不谙世事、单纯幼稚的天真诗人,或者是一个在宋梦奎的反衬当中超脱现实的遁世青年,他的边缘人处境,究竟是一种不屑的叛离,还是被时代放逐的无奈。

和《思悼》当中所描写的父子二人实际上共同构成了在特殊的无奈环境中的男性形象相似,《东柱》也显然将尹东柱和宋梦奎的并置变成了一种象征,他们成为了一整个时代青年的两面,一面是民族解放祖国光复的历史使命,另一面却是个人梦想爱恨情愁的自我尊严,特殊的时代肯定了前者,却否定了后者。

正如尹东柱自己所说,他成梦奎的“影子”,成了历史背后的鬼影憧憧。

或许我们会问,哪怕国难当头,难道就不允许一个敏感而细腻的青年只写下温柔的诗歌,而不追求热烈的辩论吗?

或许可以,然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善待。

不参与政治的尹东柱也难以逃脱“被政治参与”的命运,在日本求学的他遭到日本军官的羞辱,被当众剃掉头发,在这一刻,极具象征意义的,我们看到这种两面性被暴力方式所整合,追求个体价值的文学青年被扼杀,而被强迫地“变成”追求民族大义的革命青年——尹东柱无路可逃,只能回头去找曾经的伙伴,而且表示自己愿意像他一样,参与革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这种转变如此突然,却也如此顺理成章,影片在前半段所一分为二的两条线索在这里重新纠结成为一股。

事实上,剃掉尹东柱头发的,与其说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军官,不如说是在二战当中裹挟朝鲜的世界局势本身,正如前文所说,导演在《东柱》当中并不仅仅想要表达被侵略的民族如何在一个柔弱的诗人身上折射出力量和信念,而更重要的是,在尹东柱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无法抗拒的时代所扭曲的诗人之魂如何怆然地消失。

影片并不着力地心系国族命运,而更关注个体生命的沉浮。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东柱》最终将时代青年的两面糅合在一起,展现给我们的,是混合着尹东柱和宋梦奎各自特点的朝鲜青年,在祖国沦陷的岁月中欲求报国无门,欲求避世而不可的窘境。

在这里还很值得一提的是,尹东柱找到梦奎,表示想要加入革命,而此前一直批评东柱“过于感性”的梦奎这时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

这对看似水火不容的兄弟,表面上相互指责对方的生存方式,这些指责却事实上建立在无比深刻的相互理解之上,梦奎何曾不理解东柱的文学梦想,他甚至一眼就能看穿东柱的脆弱和痛苦,因此他才知道东柱更适合的是什么。

在这种拒绝背后,影片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完成了兄弟两人的和解,也最终呈现出这些青年们永恒的矛盾和悲哀——在民族解放的重任面前,个人的梦想不值一提,然而“不有行者,无以图未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梦奎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文学,而保护着东柱的文学。

在无法选择的命运中,这些文弱的青年们,只能用近乎惨烈的方式,来保护他们当中最美好和最纯粹的那份梦想。

这种带有强烈悲壮感的和解方式,与导演李濬益去年的《思悼》中的处理如出一辙,在《思悼》中的一对父子通过生死的诀别最终完成了对话和理解,而在这里,走上不同道路的兄弟最终通过相互的成全来完成了对他们所代表的群体的和解。

相似的不只是导演所采用的手法和方式,而同时也是我们随着影片节奏被调动起来的情感。

可以说,在经历了影片前面近乎冗长和碎片化的细枝末节之后,结尾部分的情感宣泄成为了我们最终理解尹东柱,以及与他感同身受的关键部分。

李濬益所采用的这种先抑后扬的叙事技巧,无论在《思悼》还是在《东柱》当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便在《东柱》当中,黑白的画面和零散的故事线多少会在影片开始阶段让部分观众难以适应,但是这些缺憾都在影片结尾得到了圆满的补偿。

影片通过这样的取舍,来重新呈现了一个无法选择命运的亡国诗人的命运起落,它最终也没有划定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尹东柱,但是,却的确勾勒出那些被忽视和被放逐的时代青年们的悲哀身影,而这正是《东柱》借尹东柱的经历所折射和传达的无力喟叹。

影片结尾部分,宋梦奎和尹东柱被要求在供认书上签字,梦奎看着纸上罗列的种种罪行:煽动学生、传播违禁书籍、组织叛军、意图叛乱……他签字了,不是因为屈服,而是因为“如果这一切我都做了该多好,我没做到,我很抱歉”;而东柱却拒绝签字,也并不是因为对抗,而是“出生在这个世上,我却只想写诗,我很羞愧”。

如此荒唐,如此无奈。

一个投身于革命的青年因为自己不够“有罪”而痛哭,一个远离政治的诗人因为自己没有参与革命而羞耻。

选择不同道路的两人最终因为这尴尬的时代而殊途同归,走上了殉国的道路。

多年之后,尹东柱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他真的“爱国”吗?

是的,只不过他不是以一种热血的呐喊在爱国,不是以一种主义和口号在爱国,而他的的确确是在用每一个字、每一行诗来爱着他那个深受创痛的祖国的。

而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的这份爱,却让他深感遗憾,却让他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以写诗为羞的“耻辱时代”。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06月号

 4 ) 战争

在日军统治时期的朝鲜,所有民众连名字、语言、梦想都被加于规条,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在一起出生和长大的同岁表兄弟尹东柱(姜河那饰)和宋梦奎(朴正民饰),东柱一心梦想着成为诗人,用笔的力量为国家尽力,而总是行动派不顾一切的梦奎虽然一直在身边却是像一个最高障碍物。

在“创氏改名”(强行要求韩国人更名为日文名)的国家受难日子里,东柱和梦奎也不得不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后梦奎更是一心投入独

 5 ) 难逃一死

什么叫绝望,绝望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怎么逃避,你怎么反抗,你依然难逃一死,依然看不到希望。

在只有黑白两个色调的电影里,两位男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失败和死亡。

青春的艳丽从来不曾真正的进入这两个男孩的内心,他们或者抗争或者逃避,或者埋头写诗或者醉心运动,但是在时代的巨大阴影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他们无法解救自己——而事实上直到接近死亡时,他们才明白他们真的无法亲自解救自己这个悲惨的事实。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是脆弱的、无效的;死亡是冷酷的、肮脏的。

烈士的死亡并没有唤醒民众,活着的村民依然唯唯诺诺。

青春的力量被暴徒狠狠的砍成两截,一截被随意的抛进烂泥,一截还在努力向天空摸去,只可惜还是跌落深渊。

在这个世界里,努力是可笑的,才华是无用的。

你每往上爬一步不是对敌人的削弱,是目睹到更强大的敌人,上天对你每一次努力没有赐予救赎而是赐予折磨——通过一次次目睹敌我差距巨大的事实来折磨你。

这是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世界,世界是阴暗的,青春是短暂的,绝望才是永恒的。

天空、风、星星还有诗,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干净和自由。

但是在那个时空里,它们都是稀缺的,稀缺到一个人都无法拥有。

影片的最后一分钟里,终于出现了彩色的片段,在这个片段里东柱和梦奎还过着无忧无虑的青少年生活,在村子里他们欢笑,他们打闹,他们还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可以说最后的色彩是对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也是对主题的一次升华——对于主人公及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美丽是短暂的,黑暗是永恒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朝鲜,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

只不过我们国人从来耻于言及那种绝望,那种挫败,因此我们总是选择性的忽视了这种绝望,在我们的影片里青年都是热血的,都是阳光的,都是积极的,即使不幸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铡刀下,他们也用鲜血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而不像东柱和梦奎——死得无声无息,死得毫无价值。

事实上,少有人死得重于泰山,恰是很多人死得轻于鸿毛——无论他是凡夫俗子还是才华横溢,都死在了污秽的烂泥里,不见光明。

 6 ) 仅仅想成为一名诗人

影片全部是黑白色调 用以描绘那个黑暗又充满斗争的年代 东柱是位诗人 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国家战乱 深受民族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扰下 他是一个影子一般 不敢靠近真实的光 却渴望用诗表达去向往 节奏很慢 情节是由东柱的诗和他的心绪所串联起来 不断地闪回 回到现实 再闪回 宋梦奎与东柱之间在审问的结尾部分 蒙太奇的剪辑将两者和而为一 但又表现了二人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根本不同 宋梦奎是火热的 充满着斗志与意愿 而东柱是一本诗集 翻起来薄薄的几页 读起来却知内心的疑惑、迷茫、困扰、羞愧与坚定 记忆深刻的是对二战时日本人的形象塑造 有清醒却无力的反军国主义者的教授 也有极度自卑与自信渴望胜利到狂乱的军国主义者 表面上谈着解放亚洲 但意义何在 或许只有他们内心的欲望可以解释吧最后 东柱的诗集叫作《天空 风 星辰 和诗》 他说自己身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仅仅想成为一名诗人是羞愧的 但正是因为国家民族的危难 才赋予了他诗的内容与思想以及对自我和民族身份的追寻

 7 ) 东柱

作为片名的引导性总偏见的渴望在描绘东柱这个人物身上多花点功夫一直被认为做宋梦奎的影子的东柱偏移却又努力朝着宋的方向靠拢以至于最后悲惨害至死 而对于历史知识的缺失关于政治在历史上的转变有些难以疏通 但在人物塑造上面双主人公个性分明 哪怕此前的东柱一直为了远离宋而压抑自己的想法可面对死亡却是他最勇敢的一面

 8 ) 하늘과 바람과 별과 诗

首尔三清洞正读图书馆墙壁。

几年前在三清洞赏枫叶🍁,偶然看到正读图书馆墙壁上的诗篇,觉得这个诗人看待世界是如此的温柔,后来在教保文库看了他的诗集,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尹东柱,于是把这部《동주》看了,一个无比丰满的青年诗人形象瞬间形成,那些逝去的岁月再遗憾,再伤感,也掩饰不住东柱对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时代的洪流不能抵抗,但自己内心的善良一定要坚持。

东柱的文字有如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愿每个人心底都永存一份美好,哪怕世界是如此的冷酷无情。

 9 ) 为姜河那能够演这个角色感到开心

 10 ) 文字狱么,不过这是在抗日期间,被镇压!

文字狱么,不过这是在抗日期间,被镇压!

说实话,就是被倭寇镇压了,杀害了。

在韩国的政治生活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与反日联系在一起的。

为不忘“亡国”之耻,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韩国始终抓住两条线不放:一是清算历史,铲除“亲日派”,为抗日功臣正名。

在韩国,凡是“亲日”派人物,一律不许进入政界。

在国家机构中,政府专门设有一个特殊的部级机构“国家报勋处”。

其职责是表彰在抗日独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这些人在乘坐飞机时可拿经济舱的票坐头等舱,还可以免交高速公路费和停车费等。

《东柱》短评

姜河那的声音好适合念一些悲伤的诗,他的睫毛好像都在流泪。

8分钟前
  • azzyako
  • 还行

看完后看了一圈生平……一部电影能想让人多了解点这个人,已经算是成功了。

11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7分 黑白摄影导致有点脸盲 分不清谁是谁

16分钟前
  • 采蘑菇的小姑娘
  • 还行

纯黑白的电影,朝鲜抵抗日本的殖民统治,这种片子,拍得那么闷,浪费了。

17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開始一直不喜歡東柱,直到最後的懺悔錄、死亡、詩集名。非常喜歡東柱的詩,喜歡夢奎。有過一樣的歷史,很多感同身受。黑白攝影畫面太美,難以忘懷

21分钟前
  • 素心rectina
  • 力荐

如果有喜欢的字幕组能好好翻译这些诗就好了,有点可惜。

22分钟前
  • 喵咪。
  • 还行

3.5

25分钟前
  • 别惹小白兔
  • 还行

我应该没有办法全看完 很压抑的一部片 演员很精彩

2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隐忍的韩国历史片。

31分钟前
  • dikseg
  • 还行

简单又有质感,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高级。不过分渲染,将诗人尹东柱和独立运动家宋梦奎的故事娓娓道来,穿插诗句独白,搭配黑白画面,恰到好处。姜河那和朴正民,两位的演技都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结尾审问时交替剪辑的对话片段让人忍不住落泪,试想我们要是生在那样的黑暗年代,会写诗、举枪还是从医么?

33分钟前
  • purelan
  • 推荐

面对各种叛乱的指控,一个革命者痛哭“如果这些都成真了多好,我没做到,我很抱歉”,一个诗人自责“生于这样的时代,我却想写诗,我很羞愧”。非常别具一格的切入角度和落点,比《思悼》更冷静也更惨烈,李濬益近几年的片子简直水平直线上升。

3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七月在延边参观了尹东柱故居,读了写在石头上的诗作,八月就赶上韩国文化院放映这部片。尹东柱和宋梦奎这对表兄弟,在性格和人生抉择上都形成了完美的对照关系,电影也紧紧抓住这一点,在克制的黑白影像下,把宋的坚定行动主义立场,和尹作为诗人的敏感与“愧疚”对照起来拍,在结尾审讯戏获得了相当动人的力量。

39分钟前
  • DreamReaver
  • 推荐

男一男二的演技,需要打磨。对民族主义意识流的渲染,疲惫。

42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身为延边的朝鲜族 看他们说我家乡话 无比的尴尬 没法继续看下去了

44分钟前
  • Ricky欧巴
  • 很差

淡淡的美

45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东柱啊,你还是继续写诗吧,我来举枪”黑白影调和干净明理的服道化让我很难进去,一股现代感。ps.看得时候总是想到二十世纪初那批文人,君生多难~

47分钟前
  • 浅笑一生诺
  • 还行

细腻的黑白历史史诗

51分钟前
  • 灮。
  • 还行

二战期,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与独立运动家好友宋梦奎的故事。全片黑白,画面就如流动的诗,空镜头很有意境。虽然个人力量只如螳臂挡车,历史洪流中洗涤了爱国之心。没有刻意煽情,懦弱里磨砺出坚强,死亡里开出灵魂之花。

56分钟前
  • JuneYale
  • 还行

东柱写的是诗,也是尊严与不屈服。青春,请长久地留下。 7.7

5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李睿益就是素媛和思悼的李睿益,从黑白色调的电影基调就看出花了心思。但是即便如此 也是喜欢不起来。翻译翻得乱七八糟是影响观影效果的原因之一,把「创氏改名」译成了「创世改名」害我糊涂好久。历史背景过于雄厚 淹没了故事和情感本身。上世纪40年代的韩国,爱国青年的脚本却没有绘出一番荡气回肠。

59分钟前
  • 曼靑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