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日本电影比较关注的方面,这部由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主演的《死亡护理师》侧重点则更为尖锐,它即是译文纪实出版的《看护杀人》的生动诠释。
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以常规逻辑,站在道德的高点,简单粗暴地施与批判,就太轻视不得不长年累月在精力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下照顾着失能失智的家人的人所承受的压力了,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他)们也还要面临自己也在逐年老去,并可能生病的现实。
而这部令人痛心的电影其实也从侧面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以什么在维系爱、维系感情,情爱关系对此尽管有诸多浪漫主义的看法,但就其本质来说,真正锁定关注的永远是一个人的人性的部分,是使其个性和思维模式成立的那一部分,人对人的深层赞同与欣赏不管处于何种层次,都建立在其基础上。
如果严格一点,甚至也包括身体构造永续的部分,比如举止。
所以照顾失能老人尽管也痛苦,但照顾失智老人的痛苦最终都会变得不堪重负,就是因为支撑情感的人性部分会被病痛蚕食,身体的残疾和变形则让情况更加雪上加霜,而失去互通的精神底蕴的滋养,关系就容易流于空洞,不管这关系是浪漫关系、亲情关系还是友情关系都一样。
是这种记忆与失去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崩塌。
至于说“看护杀人”的层面,其实不该也不能被置于个体层面讨论,而应该置于公共教育和政策法规的层面。
亚洲社会首先应该引导和培养公开谈论死亡的文化,不能再将其视为不吉利的禁忌,然后再在公民对生老病死持更开放、更理智的认知基础上,探讨安乐死的可行性,生命不该成为不能承受之轻,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变得难堪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个体生存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达有更深刻的理解。
每个人经过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都是一次单向的经历。
无论男女、老少、富有、平凡、贫穷、安逸、忙碌。
而陪伴这一次经历的有父母、爱人、孩子、亲戚、朋友、同事,还会有,陌生人。
对于陌生老人都如此热心的斯波是一家护工企业的员工。
他与他的同事对于未有家人一直在身边的老人进行看护照料。
与此同时女检察官大有患有阿尔斯海默症的母亲在养老院得到细致的照顾。
在两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一切都与亲人的死亡有着联系。
而死亡究竟是护理的一部分,还是愧疚的一面,随着影片的进程在不断拉扯。
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有着太多的老人需要照料,有的老人可以有子女的照料,子女无暇顾及的老人要么聘请护工进行陪护,要么送去养老院接受全天候照料,子女空闲的时候可以去探望。
当然,还会有一直独居的老人,直到走向终点数日后才会被发现。
而这样的一幕,就发生在了大有的父亲身上。
大有没能照顾自己的父亲,从影片的一头一尾便可看出。
杀死自己父亲的斯波是个杀人犯,但作为检察官的大有没有照顾父亲,最终父亲以那样的模样离开,与杀人犯斯波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难道并不类似么?
护工斯波年纪并不大,却早已斑斑白发。
与大有的母亲类似,斯波的父亲也患有阿尔斯海默症,并且完全生活失能。
生活并不宽裕的斯波并没有能力送父亲到养老院,只能奔波照料父亲。
其中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要去方便的父亲在起身行走时失禁,斯波习惯性的拿着抹布准备收拾,转眼间,父亲就把打开的牛奶打翻在地。
从最初的耐心照料到父亲到因为父亲打翻了一杯水而大打出手。
斯波对于自己的斥责与动手在父亲反复的“发作”中来回拉扯。
“求求你了,杀了我吧。
”这种难以想象的诉求出自父亲的口中,难得清醒的父亲能做的似乎只有让斯波结束这一切,从而解脱于此。
杀死了42位老人的斯波太了解被拉扯的境况,所以在斯波的想法里,他让老人的儿女得以解脱,作为老人来说,也免的再因麻烦儿女而自责无奈。
而也确实有些人得到了解脱。
法庭上老人儿女的怒吼,同时也说明了斯波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以何种理由。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41名老人一般的家境,这一点是将这一切水落石出的大有原先无法理解的。
过去的已经是过去式,理解的结论永远不会对等,只是这一段死亡护理告一段落罢了。
#第25届SIFF# ,我的2023上影节收官了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好哭,男主和男主父亲的戏份很有情绪共鸣,我眼眶湿润了,有听到影院里哽咽和拿出纸巾的声音我其实很喜欢看日本社会议题电影,因为发展原因,他们或多或少会比我们早几年遇到一系列东亚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老龄社会的困境,3个护工+1个家人的配置也远远不够照顾一个失去自理能力并失智的老人,除了财力体力上的消耗外,还有更多是情绪压力。
人道主义的确高尚,但现实不是满嘴主义就完事了,很多问题执行起来自有它的困难男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暴力and原始,并没有从制度根源上起到什么作用,但多数家人的确也有了这类想法,“久病床前无孝子”,如何在制度上去保障老人呢并且不只是照护老人,还能让他们享有生的尊严女主和男主两个阶级对立,一个主张程序正义按部就班,一个则是自行行使“正义行为”。
他们之间的argue撑起了电影的一半,不过内容并没什么深度,可以很快讲清楚,却拖了很多时长有钱人跟穷人可能都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安全区的人无法理解各种困难之人的无奈铃鹿央士好帅呀片尾曲很好听
非常喜欢大友检察官与斯波对于斯波做法辩论的那段,两个人说的话似乎已经没有谁对谁错,都有自己的道理,谁都说服不了谁,或许斯波的做法是自以为是的偏激,他的救赎一说对于普世价值只是谋杀的洗白说法,他没有权利妄自结束他人的生命,但也如剧中的那位家属所说,她确实有解脱的感受,加上斯波对于老人生前的善待,这位家属对斯波的恨也就没那么多了。
斯波的犯罪事实初见端倪的时候,我想起了小雀斑的电影,良心护士,那部影片中没有解释他为何要杀死那么多病人,但对原型当事人的采访有说他认为是在进行安乐死,那与这部片子的男主角是很相似的,良心护士真实原型的幼年不很幸福,本片男主无原型,孩童时代的斯波除了没有母亲的陪伴,在爸爸的身边感觉还是比较幸福的,心里可能也相对健康。
所以两者虽有相似之处,感觉人物品性还是有很大区别。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对于这个老龄化的世界有深层剖析,诚然父母体谅子女,活着毫无尊严想要放弃,但真的到了那一步,哪位子女能真的下得去手呢,受托杀人也是杀人啊,涉及到伦理道德。
安乐死是个选择,我希望能有选择的权利。
内心还有很多想说的,无从组织,就写这么多吧。
这个题材我愿先加一星,一个很新的社会话题,对于日本应该是社会大痛点问题个人觉得整个电影真正打动我的是父子相处的戏份。
其他的话,更像是为营造一种探讨的语境。
经对峙之口传达导演的中心思想我更愿意这是一部不是杀人狂魔的审讯故事。
虽然我也不是编剧,但我看的很割裂诶,一开始包装这个杀人犯,有着曲折艰辛的护理父亲故事做背景,又有因此成为社区护工对与之类似处境的人及其体谅,对自己工作着魔的认真,认真到偷听和真心付出,还感染到身边人,有了迷妹。
但最后庭审还是有亲属完全失控,破口大骂,表达没有感同身受,更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大骂主人公是杀人犯诶。
那他到底是真天使,还是只是自我感动的自以为是天使行为的恶魔啊······这点,我没从电影中看清楚同时,剧中说为什么还会连续犯案,他说因为没被抓到····唔,我真的无法感同身受诶,他又不是先天有嗜杀人倾向,没被抓就一直杀的吗?
只是在父亲有寻死意愿,在一种饥寒交迫的状况下,满含亏欠的安乐死了父亲而已。
这是正常人的一种反应啊,本质并不享受杀人的过程啊,他杀人是排斥的痛苦的啊·····怎么过几年就变成了比亲属还亲的护工····同时,还自作主张的杀了41个人(太多了吧·····多少有点自我感动了吧。
我想说,真的有那么多像你主人公一样的极端的案例在你这个社区护工机构吗??
你都在偷听器里听到了老人给子女下达了请让我死的意愿书吗?
没有的话···这真的判断不了你这一单到底正义不正义了哦。
还有甚者,调研不全面,其实没符合“条件”的老人被你为了满足KPI似的,休假就得死1个指标,误杀,最后导致庭上亲属破口大骂,你说不是一厢情愿咱都不相信啊····多多少少主观意识偏差所以综上所述,这个剧就应该去掉连环杀人的设定·····我觉得,主人公从得知父亲得病要陪护开始,就是描写一个本来朝气蓬勃,工作积极,孝顺老人的年轻人,一步一步堕落,到无法工作,领低保金,再到弑父的简单故事,依我看剧里的动人程度,肯定就很好看
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这跟战争杀人无罪论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我杀的,还是国家杀的,都是人的性命。
像你这样在安全地带说漂亮话的人,只会更加折磨我们这些在坑底爬行的人。
家人之间重要的牵绊,不应该被我切断。
但是牵绊有时也是束缚,死亡护理,是从自己无可奈何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的唯一手段。
那些爆发的,无情刺痛人心的话语,那些哭喊声,争吵声,那些深深的叹息,那些从紧咬的嘴唇间逸出的呜咽,都是现实。
他们必须要为了亲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吗?
让他们脱离为人父母,为人亲眷的身份,有什么不好。
这个世间,有时需要明灭罪恶感去杀人。
2024-6-3
看着老人还想进监狱,感觉挺心酸的,但是对于她来说,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有时候会想,国家有那么多花钱的地方,怎么顾得过来一个人,还是把希望放在自己的身上比较靠谱。
护理院的员工斯波宗典 与 女检察官大友秀美 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父母是否有做够的钱养老,男主的父亲没有足够的钱,男主也没有机会找到工资比较高的工作,养老真的是问题。
女主的母亲靠做生意赚了钱,给自己的养老积累够了钱,所以女儿会轻松一些。
女主的父亲和母亲的养老差距也很大,就是有钱和没有钱的差距真的挺大的,看着真的会有淡淡的寒意,感觉什么都不重要,只有钱最重要。
但是目前我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女主面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合作,就是要把老人死的原因找到,还不错。
男主面对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是迁就,一直在委屈,所以最后只能通过宗教获得解脱,可能一直的委屈让自己心很痛苦了,看真还是很心疼的。
里面没有男女间的爱情故事,但是感觉男女主都是园艺故事,爱情是需要不断的付出,他们被自己父母的无私付出感动了。
《死亡护理师》国内不可能看到的片子。
人无法选择出世方式,大多数人也无法选择死亡方式。
老龄化的社会,未来是否会走向日本一般,大概率可能还不如日本。
日本是一个割裂极其严重的社会,所以童真,纯爱,变态,善良,邪恶各种反差在日本的电影里都能演绎极致却不违和。
总觉得电影应该超脱现实,而不只是描述现实。
人性很复杂,人的本性也从来不是善,很多事情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人的自私会习惯性合理化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拼凑缘由,理顺逻辑,告诉自己我没错,即使看起来是错了,也是迫于无奈别无选择,所以,我还是没错。
所以当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之后,大多数不太与运气挂钩的事宜,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选择的时候,有没办法去想象和推测后来的一切并评测自己的承受阈值,就成了人和人面对事情态度的区别,也成了人和人的区别。
这也就是所谓的成熟和成长,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学习。
以前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思考,他们没有追求,人生没有目的的吗?
后来发现当有思考却没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还不如没思考能力。
人生不短,不容易过,得一天一天过,一步一步走,大多数人如果想太清楚,会变的寸步难行。
得过,且过。
扯远了,电影或者显得无聊,却让我认真的看完了。
就像网上调侃的一般“L最终还是变成了夜神月”
本片是典型的日式社会派电影,有罪案但无悬疑,有凶杀但难断善恶。
一位老者和看护中心所长惨死家中,检察官大友秀美(长泽雅美 饰)在调查中发现看护斯波宗典(松山研一 饰)有很大嫌疑,审讯过程并不复杂,斯波很快交代了事件过程。
深夜,所长因经济拮据准备偷盗,被斯波撞见,扭打中所长意外身亡。
为什么斯波要深夜潜入?
因为他要帮老人解脱,帮他的家人解脱。
斯波平时会监听和观察他负责看护的老人家庭,挣扎在病痛中的老人同样也把家庭拖到泥潭里,当所有人都难以承受时,他会用注射的方式,让老人安静离开。
已经有41名老人以这样的方式离世。
斯波讲述他的故事时非常平静。
他的父亲(柄本明 饰)罹患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斯波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他,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父子关系愈发紧张,两个人都面临巨大的生理和精神压力,斯波已经无法正常工作,维持一段时间后无以为继,申请低保又被拒绝。
父亲明显感受到了斯波的煎熬。
口齿不清、偶尔清醒的父亲哭泣着对斯波说:“是我把你害苦了,我都这样了,不想再活着了。
”“我想保留人的尊严去死,死的像个人。
”父亲“求死”是全片最催泪的段落,老戏骨柄本明的表演非常震撼。
父亲深爱儿子,却又拖累着他。
儿子深爱父亲,却无力照抚他。
兑现不了的爱变成抚平不了的伤口。
父亲成为斯波“送走”的第一个人。
正因此,斯波非常能体会绝望老人的心理和绝望家庭的感受,他更懂得做抉择的艰难以及做了抉择之后挥别不去的阴影。
他选择“牺牲”自己,去“帮助”困境中的家庭做抉择。
“杀人就是照顾,是我救了他们。
”所以斯波自称“死亡护理师”。
检察官认为斯波是为了逃避照顾的义务,这种质疑可能代表大多数人朴素的道德观。
电影开篇不久,一位老太太去世,她的女儿是单身妈妈,一个人扶老携幼极为辛苦。
在葬礼上,斯波的两位同事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年长的替女儿庆幸,老人走得很安详,女儿也轻松了,年轻的不以为然,不接受这样的说法,母亲去世了怎么能“轻松”?
久经世事和涉世未深看待世界的角度显然不同。
“这个社会存在深坑,只要你掉进去,就别想轻易爬上来。
如果你四肢着地跪在深坑里,试图托起亲人,终有一天会发疯。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斯波觉得和检察官观念最大的不同在于自己代表在“坑”里的人,对方代表着在“安全地带”的人,在“安全地带”的人不会懂得在坑里的人的痛苦。
当一个家庭因老龄化和经济困难陷入困境时,国家和社会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甚至会用道德武器捆绑限制他们。
斯波提出了一个至今仍有争论的难题:为什么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
一个人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国家却因为有人帮助他决定自己的生命而剥夺帮助者的生命,哪个更恐怖,哪个更荒诞?
检察官大友秀美也并没有完全处在“安全地带”,她的母亲早年离异,独自抚养她长大,年轻时有了些积蓄,所以当母亲腿骨折又患老年痴呆症后,不想给女儿添麻烦,自己主动进入养老院。
养老院舒适,专业,安全,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享用到。
但这是母亲想要的吗?
大友秀美真得看不出每次去探望时母亲的强颜欢笑吗?
斯波的痛苦、反思、质疑让大友秀美开始窥探自己。
她的父亲去世前三个月曾多次联系她,被她拒绝,不久被发现独自死去,现场无法直视。
或许,他们成功联系上父亲就不会这么凄凉地死去。
她对父亲的“狠”,对母亲的“表面”孝顺,斯波对父亲的投入和果决,哪个是更真实的“善”,哪个更接近“恶”?
电影没有直接呈现法庭的判决,但显然斯波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无论他个人如何“辩解”,在那些被害人的大多数家属中,在那些关注新闻事件的民众里,他就是一个刽子手,死不足惜。
大友秀美带着负罪感,向母亲坦白,向父亲道歉。
她将这一切告诉斯波,想让斯波知道他的思考是有意义的。
电影试图用一个很小的切口去关照一个颇为宏大复杂的问题,关于生命权,关于老龄化,关于法制与道德,但电影还是太力不从心了,当问题稍微铺开后,就转向对私人情感的关注,用主角的父子情、母女情收尾,温情有余,力道不足,有些浪费如此好的题材。
当问题成为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
“人呢,也许不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问题,而是想看见和不想看见的问题。
”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最近突然就开始思考有关家庭、家人的事,一想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司用3-5年为单位做目标计划,人生用10年为单位来衡量,年纪越大越发现其实20年的单位才是如常。
而我们短暂的一生,也只有4个20年的里程碑。
生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死亡却是不得已,不受控那般丧失对人生的掌控力,丧失对一生的记忆。
古话说“养儿防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枷锁,但这也许就是家人之间的牵绊和责任。
妈妈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人,而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能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才知道这样长年累月的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伴侣。
“伴侣”这个词可能比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词汇更准确。
选择一个人意味着选择承担必定会发生的这一切——要面对丧失行动力最失去尊严的一面,要面对最不受控制的一面,以及繁琐且不能摆脱的照料。
谁和谁在一起,无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给我添的麻烦,即便是痛苦的,因为想你在一起,而愿意去承受未来的这份痛苦。
”看完电影只想和爸妈在一起。
我们终究都会迈向这份不得已,但无妄这一生来到世界走一遭,相遇相爱共同快乐和拥有过彼此。
嘴炮电影。大篇幅的对白,俩主角辩论。这能叫电影吗,我要看辩论我不如直接看辩论赛。
可以拍的更好
以温吞的节奏,弱化的推理过程,早早揭露凶手,来探讨一个沉重的社会议题,剥开医疗制度,养老诉求,阶级差异的现状痛点,通过男女主之间大量繁杂冗长的对话,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换位思考,呈现价值观的碰撞思辨,并抛出诸多痛点下的责问,如何体面的离开世界,谁有权利决定生死,如何看待挣扎里的解脱与救赎,凶手是恶魔还是天使,电影给了个开放式的结局,一个永远无法解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一个你无法批判又无法认同的灰色地带。★★★
千纸鹤与《入殓师》里的小石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殺人亦可是拯救,羈絆或也是束縛,人性複雜幽微處,難言對錯。老齡化社會國家失職,讓個體承受所有責任痛苦,早晚都會走到這一步。拍得四平八穩,無過無失,但也了無新意。這類題材還是想看今村昌平或十幾年前的是枝裕和來拍。
太平了,动机也立不住。
这么好的题材被辜负了,整个片子几乎没有起伏,情节和台词又过于完整直白也苍白,完全没有留白和余味的空间,后半段几次感觉可以收尾都还在继续叨叨……没看过书,可能书好些吧
长泽雅美演技被吊打,柄本明求死一幕直可封神
电影节跑错电影院…结果只看了后半部,松山研一的演技好赞55,麻酱也不错!可惜最后是典型的日式温情结尾,削弱了追问,其实无解的问题不回答还更好些。以及电影节上映后这片子的评分涨了
电影探讨了一个日本社会现实。虽然中国也逐渐进入深度老龄化,但我不认为影片中的事情会发生在中国。退一万步来说,老人非死不可吗?如果他自己决定去死,有他的自由(虽然这一点我也不认同)。蝼蚁尚且偷生,没理由为了一个人过的好就要另一个人死亡为代价。我看很多人提到子女照顾老人带来生活的沉重负担,但是这是自己的决定。老人怎么生活也是自己的决定。这个社会没有清晰的人与人的边界,这是我们中国与影片反映的日本社会不一样的地方。通俗点说就是“中国有人情味”。坏的老人是有的,坏的子女也有的,甚至坏的小孩子也是有的。别忘了,好的也有,还更多。不是不体谅他人的苦,苦是相对的,付出才是绝对的。你看他人照顾老人辛苦,他人看你无父无母孤独。这种电影的价值观,我就特别不认同。
题材好,卡司强大。拍得还是挺普通的。
正在间接经历所以更能共情,法律可以审判罪过,但安全地带的人没有完全的资格去审判在坑底托举重负的人。
老龄化社会下,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增多,低收入家庭又要如何兼顾护理老人和自己的工作呢,非常现实的议题,剧情不断给人强大的压迫感,人人都可能是要掉出(安全区)的下一个。
前半段还蛮好的,只有前半段已经足够有表达力了,后半段的煽情纯纯的画蛇添足凑时长
有意义的社会议题,但是导演手法太中学生了,从第20分钟开始就差不多把谜底揭晓了,观众失去了怼剧情的期待,后面就全是对社会议题的讨论,说教意味太浓。而且有非常大的刻意煽情的嫌疑,把镜头怼脸一直让演员抒发感情,感觉是学生作品。套着悬疑剧外衣的说教片,可能对于从未对这个话题有关注的人来说很新鲜但是我觉得比较乏善可陈。
安乐死没那么容易
基本跟原著一样
前天还在与同事讨论,人无论什么年纪失智失能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悬疑杰作搞出来成了社会现实流水,制作上又达不到要求,女主一眼出戏,差。如果照小说拍,再怎么说也比这个好。
社会抛弃了穷人,还怪他们不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