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现场的混乱不堪入目,但是看到男主苦等一个小时拿到相机驾驶救护车一路疾驰到拍摄现场,忽然觉得一切值了。
夕阳下相拥而吻,蝴蝶落肩头,成就瞬间的永恒之美。
在拍摄现场被问为什么能一秒流泪,“因为我会时常想起家乡”,人只活一瞬间不是么。
女主疯疯癫癫的证明想自己可以与响尾蛇决斗,结果被咬,现场一片恐慌。
Fay沉着思索,毅然决然的砍断蛇头,吸出蛇毒,酒精消毒伤口,Laroy感动到与其相吻,可能是为了补偿那个聚会上被强行打断的未完成之吻吧。
……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朋友圈,说去西部支教,本来抱着改变当地教育的理想没想到被学生给改变了,有个男孩天天台球喝酒骑摩托,也考上了高中放假蹭车去拉萨,像武侠小说里的人一样边玩边结识朋友他们没有什么见世面的需求,在小县城的生活也一样生命力十足这几年经历这么多事,很多人对于所谓“做题家”改变命运早就嗤之以鼻一方面是客观上不太可能,“过上好日子”再也没有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对好日子的定义也越来越分裂,到底什么是幸福、满足、快乐大家都在寻找答案,再进一层,我问过朋友,快乐一定是要正面的嘛?
如果我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我可以尽情放纵吗?
也许这是个伪命题,再往下讨论更没完没了回到巴比伦,比好莱坞往事更加浅薄张狂,电影艺术的理由让一切人物的疯狂有了支撑但我觉得和电影没太大关系,这拨红楼梦中所称的清气和浊气中的人,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 套用一句最俗套的话,他们不疯魔不成活,他们要创造、要表演、要把自己的灵魂大开大合能量则来自疯癫、酒精、赌博和性他们是火,要把自己的命快快烧掉,这样过一生,也可以吧?
所以那些都不是没意义的对吗?
在我推着大象走山路的时候,在我来回穿梭于荒唐派对的时候,你还是会从贫民窟出发,开着盗来的车闯进我的生活对吗?
在我哭出一颗眼泪的时候,在他们说我是个婊子的时候,你还是会斩掉那条蛇,成为我不为人知的爱人的对吗?
在我听到他们笑我的时候,在我只能去替补烂戏的时候,你还是会对我说,一百年之后,我们都会在银幕上重生的对吗?
梦的背后,都是荒唐,是片场起的火,是纽约下的雨,是往胸上贴的冰,是往脸上抹的灰,是我自杀的老友,是我疗养院里的母亲。
可这一切都没关系的对吗?
毕竟一百年之后,真的会有人想象我们。
那天傍晚是他拿上了2709,开着救护车追逐日落;那天在海边他问过化妆师,“我们一起拍了多少电影”,82部;而那天晚上他们路过舞会,她又跳起她的舞,在他说了无数次“我爱你”之后,她说,好,我们去墨西哥。
所以这些都不是没意义的对吗?
毕竟一百年之后,还是没多少人看易普生和尤金奥尼尔。
更多的人走进了电影院,看黑客帝国和阿凡达。
他们不是那些酒会上高谈阔论的混蛋,他们是穷小子。
他们的生活也和我们的一样,还是那些狂欢,还是那些落寞,还是想着逃离那些操蛋事,去另一个世界里躲三个小时。
就像你说我们会过境我们会结婚我们会生很多小孩,可哪怕我就是那样走了,这一切也都不是没意义的对吗?
作者:Tamera Jones / Collider(2022年12月21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在达米恩·查泽雷全明星阵容的新片《巴比伦》中,观众被带到了旧好莱坞时代,当时电影刚从无声过渡到有声。
《巴比伦》以20年代的洛杉矶为背景,详细呈现了当时闪耀的群星成名和坠落的过程。
查泽雷的最新作品充斥着奢华、放荡和挥霍无度,无疑会让观众惊叹。
查泽雷是一位奥斯卡获奖导演和编剧,他2016年的作品《爱乐之城》一举获得了14项奥斯卡提名,并将其中6项大奖收入囊中。
在他的好莱坞职业生涯中,其作品经常受到好评,并以时髦的主题和演员阵容为特点,但据本刊的编辑罗斯·伯纳姆说,这次「查泽雷创造了一场恣意的狂欢会——无论是从字面还是隐喻的层面来说。
」正值《巴比伦》登录各大影院,本刊主编史蒂夫·温特劳布采访了查泽雷,谈论制作这样一部电影所需的庞大工程。
在采访中,查泽尔分享了他所做的研究,并解释了他是如何对好莱坞的极端情况「只触及表面」。
他还谈到了这部电影所尝试一些疯狂的特技,导致《巴比伦》三小时片长的剪辑过程、删减的场景,以及他如何决定第三幕的特别情节。
关于所有这些以及更多,请阅读下面的访谈实录。
问:你是否享受谈论自己拍电影的过程,或者你希望自己能像库布里克那样,直接说:「都给我去他的。
」?
查泽雷:看情况吧。
我本身确实会时不时地回顾,其实这种心态跟拍电影时有点像。
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些部分我很喜欢并为之而活,有一些部分则是我讨厌的。
我认为访谈、宣传什么的也是如此。
有一些对话的确非常有趣,但是,这有时候也可能成为苦差事。
总而言之,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问:可能有一些观众从来没有看过你的作品。
对于那些听说过你的名字,但也许还没有看过任何你的作品的人,你希望他们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为什么?
查泽雷:第一部……嗯,我不太确定。
可能是现在这一部,我的意思是,我现在只希望观众去看《巴比伦》。
问:我可能没有表达清楚,这个问题更偏向于从你整个……查泽雷:考虑所有的作品?
问:没错。
查泽雷:在我正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这个大纲的时候?
嗯,我想你完全可以从头开始,按部就班。
我一般要么按时间顺序来了解一位导演,要么就完全跳着来,比如从《巴比伦》开始,跳过早期的作品。
因为我的早期作品都在《巴比伦》里面可以看到,算是买一送三。
问:在你所有的电影中,你都完成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镜头。
回顾包括《巴比伦》在内的所有电影,你认为哪个镜头是最难完成的,为什么?
查泽雷:这很难说……有一种情况是,你试图拍一个大场面的镜头,或者你本能地知道自己正在处理一些要花很多时间来拍摄的东西,但其实你不需要有那么大的覆盖面,一旦你拍了这一个镜头,就相对于拍完了整个场景。
但随后你还得仔细地处理各种细节,你可能在一个镜头上要花两天时间,但它实际上只会用到5分钟。
《爱乐之城》的开场可能算是其中之一。
以及开场不久后迂回蜿蜒的聚会段落。
那大约花了几天时间的排练、一整天的拍摄——或许一天半。
我想说在某些方面,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来说最艰难的任务,但就单一镜头的拍摄难易度而言,你或许可以说:「好吧,这是最难的单镜头。
」有很多场景都包含多个镜头。
这可能更加困难。
我仍然认为,从技术上讲,《登月第一人》中的一些太空镜头可能是我所做过的最困难的。
或者,《巴比伦》中一些以特技为噱头的场景,例如在大象卡车上拉屎。
战场上有各种混乱元素,我们试图将其与日落之吻、蝴蝶以及所有这些东西结合起来。
所以,这些都是一些例子,并不是说某个特定的镜头是一个突破口,更应该从整个段落着眼。
问:我看过了这部电影,而我期待着再看一次,研究你是如何完成其中一些镜头的原因在于,我当时在看的时候,特别是战场上的镜头,我在想,「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不是我通常会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
我认为你完成得很棒。
好莱坞二三十年代发生了许多人们不知道的疯狂的事情。
我知道你研究过这个时代的好莱坞,以便在你的电影中让它们复活。
有没有什么你了解到的过于疯狂或恣意的事情,以至于你会想,「我甚至不能把它放进电影里,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它是真的。
」?
查泽雷:嗯,我想有很多例子,我读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它确实成为一个特定的问题——它必须适合电影。
我认为我们只触及了表面,例如,电影人所拍摄的所有极端情况。
例如,在那个时代拍一个战场的场景,有时会以实际可能伤亡的人数为标准。
如果你看看《党同伐异》的制作,或者再晚一点,看看迈克尔·柯蒂兹的《诺亚方舟》的制作,你就会看到其中一些场景的伤亡人数的规模。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显然,我们在影片中呈现了很多毒品,但我还是要说,特别是当它涉及到电影制作时,无声电影时代的幕后可能比你在影片中看到的某些情况下更加充斥着毒品。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角色都死于吸毒过量,尽管在那个年代,他们的许多同龄人和同行确实死于这种情况。
我的意思是,当时有这种毒品流行的疯狂趋势,其中很多毒品仍然是合法的,人们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以教训和错误的方式发现了它们的问题。
这正好与电影界的一切发生了碰撞,虽然结果令人难以接受。
我们只是想弄清楚:那些具体的事情是什么?
可能会追溯到:他们是如何为《党同伐异》中的战场场景找到足够的临时演员的?
《党同伐异》拍摄于《巴比伦》的故事所发生的时间之前,但它成为了我们的灵感来源。
因为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做的,从贫民区拉来瘾君子,给他们一份盒饭,把他们扔到片场,给他们一把长矛,告诉他们去攻击对方,就是这样。
这就是它的拍摄方法,而观众花钱去看人吃老鼠。
诸如此类的事情,你读到这些东西后会想,「这太疯狂了。
我们能在电影中呈现这个吗?
」有些人可以接受,有些人则不能。
问:这部电影三小时出头。
我是一个喜欢长电影的人。
我很好奇,终剪之前的剪辑版本有多长,会让你心想,「我怎么才能把它变短?
」查泽雷: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发生了我之前没有经历过的拉扯过程。
我记得,我和剪辑师汤姆完成了初剪之后,我们觉得,「好吧,让我们把这个给别人看看,给制片人看看。
」这个版本稍短一点,大约是170到175分钟,为了达到这个长度,我们删掉了很多场景。
但那是我们的第一个感觉像电影的剪辑版本。
然后,当我们得到制片人的反馈,并通过他们的视角来看它——有时,你只是想坐下来看着别人看你的电影,你会有一种感觉——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剪掉的一些东西,有些是恰当的,而有些看似是必要的,但实际上我们因此失去了人物的密度和丰满。
那些会被留在剪辑室里的东西中有一些是我最喜欢的片段。
例如布拉德·皮特在电影结尾去世前在海滩上拍摄一部有声电影,或者坐在剪辑室里看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试图判断它是否足够好。
像这样的时刻,对于剧情本身来说并非不可或缺。
我们删掉了很多这些镜头,但如果没有它们,你就失去了影片所需要的这种维度和性格丰富的人物,可能是这样。
我们后来又把这些东西都放了回去。
然后,电影变得太长了。
它延长到了210到220分钟。
于是我们开始逐步删减,最终它抵达了某个中间点。
就像你说的,三个小时出头。
它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有了我们想要的恰到好处的密度和人物的丰富特质。
同时,它仍然节奏紧凑。
我们绝对不希望它感觉像一部三个多小时的超长电影。
我们希望人们在看完电影后,感觉就像坐上了一辆一往无前的过山车,然后惊讶于它的长度。
问:你完全做到了。
有没有任何机会——对于我和这部电影的所有影迷来说——可以看到影片的删减片段或加长版?
查泽雷:是的,当然还有很多花絮。
实际上,我现在还在研究某些被剪掉的场景或是超长的场景,我认为它们收录到蓝光光盘和DVD中会很有趣。
我不太喜欢在事后回到某部电影中去进行修补。
我不确定是否会有更长的电影版本,我认为这没有必要。
我觉得目前的版本就是这部电影的正确长度。
但是,有一些被删除的场景,就其本身而言,我感到自豪,并认为非常有趣,但只是在电影的背景中不太合理。
我认为这些场景作为独立的片段来说就很有趣。
至少对我来说,作为一个电影人,当我看到其他电影人的电影中被删掉的内容,并试图找出其被删掉的原因时,我总是能从中学到很多。
问:没错,我想自私地提出这个请求,请务必在蓝光光盘中收录这些被删掉的片段。
我真的很想看看。
查泽雷:没问题。
问:我觉得你有趣的一点在于,你不是那种会宣布大量未来项目的人,包括你正在开发的项目或其他的东西。
你是故意这样做的,还是你的心态一直如此: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而不去考虑可能发生的其他事情?
还是只是因为这从来没有被媒体报道过?
查泽雷:我很难做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而且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极限,我一直在努力克服,因为如果我也希望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但我专注于每个项目时几乎都目光狭窄。
因此,总会有一些事情是我正在开发,或者是在某个地方酝酿着的。
我很难完全投入,直到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结束了前一个项目的工作,才会着手处理下一个项目。
对我来说,通常是逐个去处理多项工作。
问:对我来说,在第三幕有一个非常酷的段落,涉及剪辑过程和其他电影,我很好奇这个想法来自哪里,以及你如何挑选你想呈现的内容。
查泽雷: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剪辑中诞生的想法。
因为这个场景最初比较简单。
迭戈·卡尔瓦扮演的曼尼在观看《雨中曲》,带着一种痛苦的缓解和顿悟的混合情绪,以及他在那一刻对自己的生活的投射,也许是第一次接受了生活。
在剧本中,这个场景的描述非常简单。
而在电影中,它需要多一层维度。
基本想法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外化表现,更明确的展示,因为在此之前影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情绪。
那时正是长达三个小时的、繁复的、放肆的电影的尾声,而这个结局太平静了,以至于可能让人感觉电影是在呜咽中结束的,而这是一部需要以一声巨响结束的电影。
我们最终秉持了完全相同的想法,基本上与剧本中的内容或我们拍摄的内容相同,但不是纯粹通过一部电影来传达我们想要传达的情感,而是,「让我们用这部电影来打开一大批其他的电影,以及大量的记忆,而这最终只是归结为我所说的基本构件——电影的原子,色彩和音乐,或色彩和声音。
」最终都会归结到这一点,灯光和声音的表演。
这个基本的想法,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我的意思是,很明显,你可以争辩说,在电影诞生之前,这种表演的存在远远超过了一百年。
我想说的是,它将会继续下去,远远超过一百年。
无论是在洞穴绘画时代,还是在电影院时代,在墙上闪烁的影像有一种原始和永恒的特质,我认为它永远不会消失。
这是我在某种程度上的顿悟。
不是说我想把它简化为文字,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更宏大的东西只能依稀地掌握,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只能依稀触摸到。
我们都只是这个大轮子中的一个小齿轮,而它的生命显然比我们都长久。
问:我真的认为这部电影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是谈及了好莱坞作为一个「造梦机器」,而且无论如何它都会继续下去。
它一直在炮制各种各样的人,不是吗?
查泽雷:是的,它是残酷无情的,但你必须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接受它。
否则,你注定要失望。
原文链接: https://collider.com/babylon-director-damien-chazelle-interview/
4形式整整齐齐的三幕Decadence消亡史:第一幕是一体荒淫奇观的两面并置———淫趴是群戏调度自如、在爵士乐和舞者间摆动的低俗影像,拍无声电影是不计成本的露天精神淫趴,both不计后果,而后果被男主Manny安顿妥当;一颗金老鼠屎掉进一锅大象屎粥,前者闪闪发光,而后者在倾覆时总能稳重地压住锅底。
第二幕便变了天,荒淫的乐章进了胶片声轨便是上了台面。
彼时politique des auteurs还未现身,Theater就迫不及待地以上流姿态教化这尚未开化的第八艺术。
本性难移的无声时代明星只是分解组合地重演《雨中曲》,成为影片中观众而非影片观众的笑柄,再被一尾蟒蛇诅咒了喉咙。
从有声影像获利的音乐家也不能得意,他们只是在剥削,仍给你拷上无声时代种族的枷锁。
第三幕为了集体消亡,即便个体角色塑造信服力不足,时代弄潮儿也得被爱拖下水去;而另一面,才华横溢却为Hollywood辜负的远走艺术的欧洲。
至此,Cornad前两次劫后生还的侥幸不再,终于死在自己的枪口下,而Nellie第三次在虚焦中恍惚,终于对Te amo的而非I love you虚浮的爱幡然醒悟(此条感谢某位友邻)。
最喜欢的部分,是在主角穷途末路之际,Chazelle以戏谑的口吻打开历史的天眼,把我们习以为常的血浆与怪胎安插入LA奇观地下世界———那是电影的一条先锋通路,我们被带到一种戏说历史的角度上,看到局限于历史的主角只得沦为此种影像中逃亡的角色,白白地浪费解决最终戏剧冲突的天赐良机,最终安逸地坐在cinema流下百感交集的泪水。
以《雨中曲》收束整整一部由繁华逐渐衰亡的感伤,是再合适不过的保守却足够真挚动人的选择,再让身处当下的观众联系到如今电影的困境———我们仿佛亲眼看着电影的棺材板慢慢合上。
此时自信的Chazelle出其不意,怕电影没死透,打出一套Whiplash+La la land两部精彩结尾技术结合的电影史回顾组合拳,反倒将营造出的元电影沉浸共感彻底击碎,且若是站在Manny角度,看到百年历史中后半部的大胆实验与革新,不是反倒把电影整活了吗?
There isn’t a thing called smoking time. You literally can’t spend time smoking. If you think about it, any cigarette takes absolutely zero time being smoked. It’s an instantaneous thing, it’s time travel. From blaze to burial, your cigarette burns an Einstein-Rosen wormhole. 看过巴比伦感觉像抽完一根烟:持续三小时的此刻。
抽任何一支烟的时间都是一刻。
派对之前,运大象上山,派对之后,各自回家,狼狈,说违背命运的漂亮话,摔进泳池。
派对中间也会有人死,但时间压缩到无限短之后,死数是不计的。
Fuck sounds. 将来的人值得更好的东西,会有更丰富的维度和标准,拿来笑我们。
但去你妈的!
谁醉着爬上峰顶,万众接吻过,蝴蝶也停上肩,谁被众人举起过,吐过。
只要摄影机还在摇,此刻就还连绵着。
侏儒、手表、换一百种方法哭,苍天在上,所有这些周折。
就为了能印在胶片上。
胶片也会坏,你,大明星,也会被人忘记,烟也会熄。
一切凭证都将丧失效力,除了你所庆祝的此刻。
此刻,好似生死都眷顾你,生同意你跳进荣耀的大瀑布,死答应无论如何把你接住。
Manny最后那个含泪笑容,不能是为了告慰离去的人。
如果“总有人正年轻”这一套能让Jack释怀,你问问他给过小费之后为什么还开枪。
你问问Nellie为什么跳着舞消失掉。
能放下something bigger的人,对它没有近似自私的贪婪的人,从头也不配得到它。
(想想梅西发了多少条ins,想想刘慈欣的匿名贴吧帖子。
) 相反,Manny笑是欣慰所有后来者:卡梅隆不必急,终结者也会死、阿凡达也会死的。
你也会得到你公允的一份死,就像你曾那么不公平地得到你的此刻。
放轻松,那么多光芒万丈的人也死过,默片也死过,恐龙也死过,那么多部电影都放完过,宇宙抽了一地的烟。
看完回家路上,uber司机(又一个)盘问出我的学校和分数,然后行驶过程中频繁危险回头:我现在要好好看看你,小姐,你将来会当个大律师,你将来要当总统,我要记住你长啥样。
我一边笑,一边反过来记住他的脸,黑暗里眼睛闪烁。
我将来会成什么角儿谁知道but 此刻 may come in handy one day. 我会活,然后死,我会吞吐明灭。
唉写到这里,不知所云不知所雾不知所烟。
1.8.2023 at 3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56169/以上西野的内容是我在此电影下看到的少有的夯实的影评,因为这个电影就是由好莱坞的各种历史梗组成,如果不知道这些,或少部分知道,不是说不能评判,而是一定会出现偏颇。
由于这个电影充满了好莱坞历史的梗,既是拍给业内人和深度票友看的,也是拍给大众看的,只是呈现出的是两个面相,对大众呈现的不是深度,探讨和隐喻,而是劲爆和癫狂,嘛,两个面相,正如一些孩童产品的广告,短短十几秒,儿童和成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个也没有褒贬之分。
由于历史梗太多,所以导致有些梗简单交代就过去,嘛,毕竟电影已经三小时不可能再加一个小时。
说说粗浅还不完善的评价这个片子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次是邪不压正和让子弹飞,而不是好莱坞往事。
太升是梗王,而此片前后的梗加起来就少很多,以我粗略的目测,大概二十来个,更资深的票友可能还会看到更多。
在此片中仅仅看到批判好莱坞电影中的异化,是不足的,此片中有些隐喻并不方便在豆瓣展开,只能浅浅说一说浅尝即止,事实上LA作为当今左派的大本营,本片对左派是有隐晦的批判,谈不上借古讽今,但在政治正确下表达下不满哼哼几下还是有的,而洛杉矶在历史上并非一直都是Democratic Party的拥趸,却是自1903年以来一直是好莱坞的摇篮,1923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师“好莱坞的奠基人”西席·地密尔,他设立了制片公司,以自主独立的形式为派拉蒙公司拍片,而本片叙事年代恰恰是1926年开始,公司也恰好是派拉蒙影业。
本片所批判的也不只在电影业发展的本身上,洛杉矶有天堂,也有地狱,天使之城神所不及的地方,是放任的自由,是撒旦的诱惑,撒旦所及的便是地狱,这里是不能展开的隐喻,看得懂的自己看便是了。
说几点疑惑或猜测吧,一是这电影是不是冲着拿奖去的,如果业内叫好,那么你懂的。
我也不说这电影好不好,更好奇的是业内怎么看,是如何的评论与解析。
二是此片好不好可能今年的评价和几年后的评价会很不一样,不管是业内还是大众。
三 不觉得很像昆汀的风格,也没想到要和昆汀的电影做对比,这点参考开头说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这部电影很多手法还是很规矩的,非但规矩,而且力求经典和致敬,只是镜头语言和叙事上加快了节奏提高了“饱和度”,从所要表达的东西上来看,反而很规矩。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拿来和昆汀比,个人认为完全是两种风格。
四,此片,对曾经的不留恋(个人观点且坚持),对新生的不赞美,只是一种冷眼的陈述,也许要表达的是,人面对时代潮流的奔涌,是无力的,但人们却有着叙述和陈述时代的愿望,并不因为无力而悲哀,反而因为参与和经历甚至知晓回看思考而窃喜。
最后,本人真的不评价这部电影好坏和好看不好看,只是把看到的说出来,好坏倒是很想听以后各媒体出的业内的评价。
另外看到有些评论把布拉德皮特说得一无是处,其实人家是真正的传奇好吧,说行走的活历史都轻了,是行走的传奇,抛开燃情岁月不谈,从大河恋,到Friends,从再见艳阳天,到12只猴子,到十一罗汉,到本杰明巴顿,到搏击俱乐部,对了还有夜访吸血鬼,和七宗罪,哪部不是典中典,然后在豆瓣此片下就被说成了是“曾经皮囊还不错,却真的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正常人”。
是的,这些他主演的经典都是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者演的。
也许这就是不爱来豆瓣的原因,真正愿意深入了解电影的人少了点,了解得少但要胡说的人多了点。
最后,任何自媒体如需引用本评论内容做文案的请标明出处和告知,因为我自己的自媒体以后可能也会用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谢谢大家。
以默片为代表的爵士时代过渡到以有声电影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一曲华丽挽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鲁赫曼曾说过,没有比爵士乐更能展现美国禁酒令时期的年代感了。
爵士乐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更是一个时代符号,而《巴比伦》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通篇配乐均以爵士乐为主,用尖锐的爵士小号贯穿全片,把好莱坞爵士时代的疯狂、浮华、亢奋彰显的极尽夸张。
而《巴比伦》的开场派对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氛围 ——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爵士时代,同时也为后续时代终结时的落寞做足了铺垫。
派对上好莱坞名流人人都沉浸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小人物也在跃跃欲试,梦想着一炮而红,一幅关于20、30年代好莱坞的辉煌画卷随着一场派对缓缓展开。
20年代初期,电影业已经趋于完善,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好莱坞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发达的工业体系让电影业宛若一台不断进化并高速运转的机器,如果有哪个制片厂最能代表此时好莱坞的繁荣,那一定就是狮子头MGM,《巴比伦》中的人物也大都取材自当时米高梅的真实签约演员(玛格丽特·罗比 —— 克拉拉·鲍、布拉德·皮特 —— 约翰·吉尔伯特、黄柳霜,除了以上主要人物,还提及了嘉宝、基顿、诺玛·希拉等一众米高梅30年代明星)。
每个片场每天都有数十场戏在同时拍摄,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大众视野,让人目不暇接,成为了人们派遣孤独、消解寂寞、沉溺幻想的主流文娱方式,银幕前的观众拍手叫好,银幕后的片场也忙得热火朝天,制片、导演、编剧、大咖、群演、舞美、化妆、全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一颗躁动的心。
长镜头下,片场里各类型影片的拍摄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史诗、西部、东方、冒险、爱情…梦想与工业并存的片场更像是一出时代的舞台剧。
而随着大萧条的到来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的诞生,使得行业发生巨变,歌舞片一度成为爆款,也让身处电影行业边缘的乐手短暂崛起(片中黑人乐手),相反默片则逐渐淡出人们得视野,这导致默片时代的很多演员都无法适应和顺利转型,从而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片中皮特所饰角色)。
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发生在两个时代交界点的前后。
影片的结构紧凑工整,节奏明快平滑,叙事手法也很娴熟,通过前后两段、平行四线的叙事方式:前半段用戏谑的方式构建,后半段用残酷的方式打碎,再在结尾处缅怀与升华,做到了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艺术特点。
影片的前半段,在故事正式发展之前秉持着高潮迭起(3分钟一个小高潮)的叙事特点, 3分钟内一定会有一场高潮戏瞬间吸引观众眼球(《疯狂的麦克斯4》用过类似的手法),让观众时刻保持在一个亢奋状态的同时,也让观众迅速融入影片的时代氛围。
所以电影开篇就用一场眼花缭乱的淫乱派对快速交代所有主要人物(教父式的开场)。
用大量长镜头(派对和片场中)交代时代背景和大环境,用大量蒙太奇加快影片节奏和营造氛围。
四个主角,四条故事线,工整的平行叙事与交叉剪辑,相互独立又互生交集,用环境的浮华奢靡和影人的一朝成名,构建了一个好莱坞繁荣昌盛的时代。
片长约189分钟的电影,恰好于94分30秒,影片行进一半时,用皮特的一场凝视戏将整部影片一分为二,皮特在忧伤婉转的配乐中默默注视着眼前这鼎盛而又荒唐的一切,似乎象征着这是享乐主义最后的狂欢,也暗示着默片时代即将落下帷幕,电影在此时此刻到达全片高潮,同时也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之后故事便极盛转衰,剧情也随之急转直下。
影片的后半段,繁华过后一切终成泡影,随着时代的变化四个人的命运殊途同归:女主无法接纳被扼杀的自我、无法忍受资本家的虚伪而自暴自弃;男主身为执行制片,为爱苦心经营的一切因女主的堕落而前功尽弃,只得狼狈逃离;自视甚高的皮特无法适应有声电影而被时代抛弃,心灰意冷无法接受强烈的反差最终举枪自尽;黑人则是内心以音乐家自居,无法认同演员身份,无法忍受种族主义而主动退圈。
四个人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时代下集体崩溃,终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影片通过描绘默片时代的土崩瓦解,人物经历的大起大落,将影片前半段构建的一切和谐景象彻底打破。
影片过大半时为追求荒诞的喜剧效果加入了黑帮老大托比·马奎尔的段落,这让影片存在节奏的紊乱和剧情上的割裂,好在没跑偏太远很快回归了正题,后续情节仍按照影片正常的节奏和逻辑进行。
影片结尾当男主回想起曾经那份对待电影事业的赤诚之心,无数美好回忆随之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自己也曾是个怀揣着对电影纯粹的爱,努力跻身好莱坞的热血青年,与影片开头首尾呼应。
结尾时值50年代,默片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经历过默片时代洗礼的男主重回影院观看了一部《雨中曲》,此情节颇令人唏嘘。
因为米高梅的《雨中曲》象征着电影不再是纯粹的表现主义,更是声与影的结合,《雨中曲》是一部关于影人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关电影的电影。
《雨中曲》承载着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变革,主题与人设与《巴比伦》不谋而合,而与《雨中曲》不同的是《巴比伦》多了一种小人物身处时代洪流,时而为梦想激流勇进,时而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无力感:纵使能风光一时红极一刻,最终也不过成为资料馆内的几帧胶片、电影史里的几页史料。
《巴比伦》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四个种族、身份、地位不尽相同的人于好莱坞内起起伏伏的故事,致敬和缅怀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年代,诉说了电影人对于电影真挚的爱。
影片的主题往小了说是转型期的优胜劣汰,往中了说是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往大了说是个人之于时代的关系,如果过度解读一下,可以认为每个人之于时代,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和被淘汰者,影人们终被时代所淹没,但整个故事的起源却是对电影这一行业的热爱与追求,是他们对于电影纯粹而真诚的爱造就了这首时代之歌。
美国梦下的好莱坞既是大明星的舞台也是小人物的跳板,任何人都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梦似乎是可以被短暂触及的,然而梦终有一醒,待到梦醒时分所有光环与成就皆成过眼云烟,仿佛一切都宿命般的淹没在时代的交替与变革之中。
PS:结尾的终极混剪很有特点,从卢米埃尔到梅里爱,从格里菲斯到希区科克,从威廉·惠勒到布努埃尔,从美国好莱坞再到欧洲新浪潮,几乎把电影史剪了个大概;又从《电子世界争霸战》剪到《阿凡达》,把CG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扒了个遍。
这段强行混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虽然与影片格格不入,但个人看来却是加分项,颇有种包罗万象,一眼万年之感,把男主对女主的个人之爱上升到了对电影广博的爱,手法虽然刻意,但也确实升华了电影主题。
演员方面则乏善可陈,皮特依然饰演一个自鸣得意的业界大佬,玛格丽特罗比依然饰演一个性格乖张的疯逼美人,男主的表演十分僵硬和木讷,全程面无表情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与其他演员的差距一目了然,黑人小哥戏份略少也无惊艳之处。
托比·马奎尔的表演是亮点,邪淫的角色颠覆了以往阳光男孩的形象。
提示:本文口味略重,小伙伴们请酌情观看纸醉金迷的好莱坞有多肮脏?
酒池肉林,百人银趴,一眼望去,所见之处,都是赤裸扭动的身体和纵情肉欲的疯狂。
在这里,吗啡、鸦片、乙醚、海洛因、可卡因等禁品应有尽有,在这里,年轻女人和肥胖男人贴脸输出,然后离奇死亡……
不仅如此,现场还有爵士乐队吹奏助兴,有从外地运来的大象从乱入其中。
如此惊世骇俗的情节,出自一部新近R级大作,别说少儿不宜,成年人看了都会被惊到,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它——《巴比伦》
影片由拍摄过《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自编自导,主演是布拉德·皮特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阵容可以说相当不错。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主要围绕着1920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展开。
我开头提到的羞耻大趴,发生在1926年,是好莱坞内部的一个私人派对。
彼时是默片的黄金年代,不少人在影视圈一夜暴富,名利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当时美国的禁酒令颁布没几年,但人家好莱坞这帮人有着特权,根本不怕这茬,该喝喝该玩玩,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道德粪坑”。
在电影公司打杂的曼尼听从老板的安排,负责搞一头大象到派对上。
在他运送大象的途中,还发生了非常令人不适的意外,大象现场表演了一出真·喷粪。
对于好莱坞人的无底线趴体,作为下人的曼尼早已见怪不怪。
趴体上唯一让他开心的,就是出来透气时认识了令他心仪的女孩内莉。
内莉没有演过电影,但自信心爆棚且天赋极高。
在曼尼的帮助下,她如愿进入趴体,还因为性感狂野的舞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好巧不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个女演员因为嗨过头被送去了医院,明天无法照常拍戏,制片人当场决定,由内莉顶上。
片场中,内莉的表现非常令人惊艳。
如何变换跳舞节奏,是哭是笑是调情还是挑逗,眼泪要多少,卡到几秒流下来,她都能够精准把控。
咱就说,就这业务能力,她不火谁火?
没过多久,内莉就成为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星,令其他有着同样梦想的女孩们羡慕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
时间来到192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出现了。
一时之间,人们为之疯狂不已,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默片行将就木,无数的影视新星逐渐涌现,默片演员们开始遭遇职业危机。
他们或是无法适应有声电影的拍摄手法,或者台词功底不行,天生的音色也不怎么“悦耳动听”。
内莉就属于后者,她的声音有些粗犷,被业内人士形容为难听,像驴叫。
尽管她很努力地去调整状态,但仍然无法阻止星途走向暗淡。
此时,一直喜欢着她的曼尼,经过一路摸爬滚打,成为了一个制片人。
为了帮到内莉,他又是给内莉打造与默片时代截然相反的“淑女”人设,又是带着她去参加名利场上的聚会,讨好上流社会。
结果,内莉装了一会儿淑女就是在演不下去了。
她受不了这帮人的性骚扰,受不了他们背地里胡搞瞎搞,人前道貌岸然的样子。
最后,她不仅开麦狂怼,还表演了一出令人生理不适的当众狂喷:
此后,内莉就好像失踪了一样,几年都没出现。
当曼尼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走投无路,在赌场里欠下了黑帮大佬巨额债务,因为清楚曼尼是唯一关心自己的人,所以这次上门来找他求助。
没有办法,谁叫内莉是自己的软肋呢。
哪怕再愤怒,看到内莉可怜的样子,曼尼还是决定要帮内莉解决困境,找朋友想办法筹钱。
没承想,朋友竟然带着拍电影用的道具钱,领他去见了黑帮大佬的中间人。
曼尼发现带的是假钱,本想赶紧离开。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中间人非得拉着他去地堡找黑帮大佬,想让他见识见识那个全城最刺激的地方。
有多刺激?
提醒一下,胆子小的小伙伴请快速划过,接下来,你将看到腐朽恶心到极致的一幕。
这里养着鳄鱼,锁着性奴,表演着你死我活的困兽之斗,回荡着纵情欲海的鞭打呻吟声,有儿童声在唱下流的歌曲,还有畸形人在进行羞耻的人体运动。
最最可怕的是,还有一个强壮的面具男,抓活老鼠生吃,以此给看客们带去兽性的原始兴奋!
很快,因为假钱被发现,曼尼不得不带着内莉逃跑。
但此时的内莉心理清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于是便找机会偷偷离开,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后来,报纸上一个角落里,出现了她死亡的新闻。
同内莉一样,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走向悲剧的,还有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中年男演员杰克。
默片时代,杰克是好莱坞最卖座的超级大咖,开头咱们提到的那场趴体,他也参加了。
后来,还是在他的引荐之下,曼尼一个打杂的,才有了到电影拍摄现场工作的机会,渐渐成为制片人。
有声电影出现后,杰克的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明明他在银幕上深情款款地说着“我爱你”,可观众们看了之后,只觉得他的发音实在是过于滑稽可笑了。
几年后,一次次婚姻生活(结过好几次婚)的不顺,挚友的死去,事业的暗淡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令杰克已经没有任何留恋。
所以最终,他悲壮地选择了开枪自杀。
影片结尾,1952年,曼尼来到电影院。
迷迷糊糊中醒来的他,看到了《雨中曲》,看到了过去的很多电影,也看到了未来几十年中的种种影片,整个人泪流满面。
近些年来,或许是因为创作力匮乏,或许是单纯的情怀使然,不少大导都把视角对准了好莱坞本身,向电影递过去一封又一封的情书。
2017年,有詹姆斯·弗兰科的《灾难艺术家》;2019年,有昆汀《好莱坞往事》,2020年,有大卫·芬奇的《曼克》;2022年,有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
这部《巴比伦》非常具有达米恩·查泽雷个人的特色。
躁动的气氛同《爆裂鼓手》如出一辙,舞蹈与运镜的设计,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乐之城》。
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记录了好莱坞种种丑闻的《好莱坞巴比伦》。
因此,对于好莱坞十级学者来说,本片最大的乐趣,就是发掘角色们背后的原型,看些八卦段子,找找片中都cue到了哪些演员和作品,以及包含着哪些迷影的彩蛋。
对于这一块,我就不做详细说明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我简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内莉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性感偶像克拉拉·鲍,杰克的故事参照了默片时代的风流男演员约翰·吉尔伯特。
在现实中,约翰·吉尔伯特同葛丽泰·嘉宝等很多女星谈过恋爱,还娶过四个女演员为妻,这桥段在片中也有类似呈现。
影片开头的大趴上,肥胖男演员和年轻女人开车导致女人死亡的事件,其原型是当年好莱坞的著名谐星罗斯科·阿巴克尔,此人和卓别林合作过很多次。
1921年,一个小明星参加了他的狂欢酒会后死于膀胱破裂,罗斯科·阿巴克尔被指控与死因有关。
当时的媒体为了新闻效果,称因为他的肥胖和体重,导致小明星在和他鼓掌时膀胱破裂。
这个丑闻,真实情况无法考证,却断送了他的电影事业。
再比如,片尾曼尼看到的那些电影画面,有非常多的影史经典。
包括《火车进站》《月球旅行记》《党同伐异》《惊魂记》《假面》《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终结者》《阿凡达》等等。
喜欢深挖这一块的小伙伴,相信可以收获非常大的满足感。
从电影本身的层面来看,影片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呈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疯魔的癫狂。
除了曼尼这个非常接近于观众视角的角色,更多人的行为举止,是用一种极度夸张抓马的方式来进行诠释的,仿佛就是上了发条、磕了猛药的躁动机器。
酒池肉林的银趴如此,腐败肮脏的地堡如此,人们在片场拍片时的状态也是如此。
这种处理,让影片的观影体验就如同被打了一剂肾上腺素一般。
看的时候,你会很嗨很兴奋,也会感觉到切实的难受和恶心。
整部影片中,猎奇荒淫的视觉奇观疯狂拉满,低俗下流的台词比比皆是,不少人物要么只剩下兽性,要么假模假式没有灵魂。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片子长达188分钟,导演才故意设置一场又一场的惊人戏码,进而维持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能够坚持到最后看到他的真正意图。
应该说,影片确实有着打造史诗的野心,展现了一代电影人的荣光、迷失与宿命,同时表达了对电影真诚的热爱。
这种热爱,往往是通过角色的台词直接呈现出来,单独拎出来看,表演十分动人。
与此同时,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对于电影人和时代的一些讨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数族裔的处境和同性恋群体的遭遇。
有个华人歌唱家,在这个圈子里那就是暖场子的,平时在只能负责写字幕。
后来,她和内莉的关系过于亲密,为了内莉的事业,曼尼就干脆解雇了她。
她的原型黄柳霜曾在好莱坞备受歧视,明明最适合演关于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改编的电影,可出于种族主义,好莱坞最后还是找了白人来出演。
《大地》有个黑人爵士乐小号演奏家,肤色比其他黑人浅。
于是,为了打光后站在黑人堆里不像白人,满足白人老爷们和黑人不是一个档次的心理,就被逼着要往脸上涂软木炭。
如此种种,沉重又真切。
总的来说,如果你认为导演就是在兜售恶趣味,贩卖视觉奇观,那么我是不认同的,如果你单纯地不喜欢这种处理,那么我也能理解。
喜欢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丑陋与花边,真真假假,癫狂过火,更能诠释好莱坞的一体两面,突出好莱坞戏里戏外的梦工厂属性。
而反感的人则可能会认为猎奇戏码喧宾夺主,情怀部分浮于表面,最后那么一个大混剪,多少有些突兀和刻意。
其实,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所有人满意。
千千万万个观众,有千千万万个喜好,做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梦,允许别人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许也是一个观众走向成熟的标志。
认同我说的,就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查泽雷的电影存在一种连续性,这点显而易见。
但《巴比伦》同他以往的电影有一点显著不同,那便是叙事视角的扩张,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画方式使得整部电影抻得很长。
对比罗伯特·奥特曼等人的电影便可发觉查泽雷在群像处理方面的稚嫩之处。
当然这并不重要,如果查泽雷选择拍一部关于当下的、而非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说不定会更好(这部电影也会像是《爱乐之城》的另一面),然而这并非他本人所能决定。
电影中多次借角色之口表达对电影的迷恋,但相比《爆裂鼓手》的疯狂和《爱乐之城》的甜蜜,这部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感伤中,或许这也对应着导演本人成名后的惘然。
保持激情地生活和创作很容易燃烧殆尽,就连最初光彩熠熠的好莱坞也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单调中——陈词滥调正是它的主题。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好莱坞也和一百年前一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如同周而复始的生活——永远没有什么something bigger, Manny最终的和解不过是一种宽慰,真正的结局只可能是奔赴死亡。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Manny可能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相比之下皮特饰演的Jack Conrad直到最后一刻才在评论家的话中认清现实。
在这个人人都渴望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好莱坞——尽管Manny自己也这么说,但他后来追寻的实际上仅仅是Nellie的爱,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呢?
查泽雷的电影总是关于孤独的人,唯独《爱乐之城》是个例外,每每回望这部电影都会觉得无比纯真。
那里也有想要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人,也有梦想向现实的妥协,但却在四季流转的瞬间中意外地创造出了永恒。
《巴比伦》是一部关于物是人非的电影,查泽雷像费里尼在《阿玛柯德》里回忆童年那样“回忆”了自己曾经理想中的乐园,十年过去(对于查泽雷自己的执导生涯而言),彼时的风流倜傥已成为梦幻泡影,任何没能理解这一变化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希望,而此刻的好莱坞已经失去了希望的眷顾。
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讲一个这么满的故事啊,感觉被导演晃着肩膀质问“看懂我的意思了吗!” I’m exhausted.
最好的关于电影本身的电影,全然没想到查泽雷能把整个30年前后好莱坞世界的台前幕后还原得如此好(全怪瑞恩·墨菲害我太深)。中间的《爵士歌手》已然高潮,而结尾的《雨中曲》更是神来之笔:你习惯性地把前面Jack和Nellie的“I love you”三连当作致敬,但现在它们成为了《雨中曲》的致敬本源——还有比这更巧妙的将虚拟角色融入现实历史的处理手法吗!而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查泽雷真的爱电影,当然他最爱米·高·梅·歌·舞·片!“终有一天胶片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但每当电影放起,我们的聚会便会再次开始……许多年以后,孩子们会看到你的电影,把你当作他的朋友,尽管他出生时你早已驾鹤西去”。我们都是那些孩子,感谢所有造梦之人|Ps.有趣的细节致敬实在太多了,但短评已然写不下了……
2.8 三小时时长ppt 毫无逻辑 毫无重点 用力过猛
原来真的是屎尿屁呕吐物谱成的一曲献给电影的爵士情歌啊,希望导演扛起拯救好莱坞大旗,离我的眼睛远一点,给电影哭丧的都去死吧,雨中曲和片尾的电影经典彩蛋的出现令人愤怒,现在开始理解那些骂拉拉蓝和爆裂鼓手的人了。
“100年后,当你我不在人世,后人们放映我们的电影时,我们又都活了过来。”查泽雷是我极其喜欢的一个八零后导演,la la land曾经在大银幕看过三遍。但是几部成名作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庆幸好莱坞还有伍迪艾伦、东木大爷这样的豆腐匠),如果少一些恶趣味和过度致敬的迷影梗,这片可以打五星。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爵士小号手,你不必在星光艳丽、莺歌燕舞、声色犬马的聚光灯下出卖自己的才华,乡村里不起眼的一家咖啡馆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NOGRP/12.9GB】
我现在对这些过于艺术表达的东西都想问一句:真的有浪费钱的必要吗?首先这是一个剧情片,你的剧本扎实再谈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由此可见,导演的水平原形毕露,很烂的程度,好莱坞的导演真不要正事不做老搞一些经典摇滚乐,经典电影剪辑来给自己抬咖了,显得自己没啥墨水儿。
虎头蛇尾
总体无感,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胜败,在历史的纵向观,不值一提。生嚼活老鼠还是恶心到了
女影评人那段话真是让人绝望又安详,人们可以接受自己未曾成功,但无法接受自己曾经成功。娱乐产业所带的来的巨大光环才是他们宁可毁灭也截断不掉的药
艹,这不就是资金和制作水准高的逐梦演艺圈么?但是毕导用了一个半小时讲了十几个人物线,D导的编剧水平真心不如人毕导。整个片子的剧情是解构了雨中曲,塞了无数影迷彩蛋,借此给电影哭个丧,可是电影还没死啊,哭个什么丧啊。玛戈演疯婆子演过多了,已经到严重损害演员的境地了,再看她演疯婆子只剩下烦了。最后导演麻烦你,自我致敬少点,很多配乐太接近lalaland了,甚至后面还用了city of stars的钢琴曲…您还没到那个腕儿,先别这么急,好嘛?显得好像没下部似的。
越走越窄的套路-12/25/22 at AMC Empire 2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伟大功业的开创,正如古巴比伦城曾经存在的宏伟的空中花园一样,是堆积在尸骨和牺牲之上的。#Babylon LA首映式,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查导的电影(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都错过了),当最后的雨中曲的画面亮起,鼓点声响起,第一幕的狂欢重现,仿佛重读了一遍《百年孤独》
没有拍出年代感,色彩有些饱和过头。
超豪华阵容班底打造的怀旧cult重口猎奇片,三个小时全程疯疯癫癫的,布拉德皮特的角色让人唏嘘不已,这是本片中我唯一喜欢的地方
形式和长度上跟《金发梦露》也算是珠联璧合了,不看会难受,看了也难受。调度也难看,开场银趴前景都没人走动,这合理吗?导演连柯西胥都不看吗?而且拍的是电影行业的声色犬马,跟“电影”有任何关系吗?只会令人想念《不羁夜》阿,至少那片子坦然将阳痿的阳具摆在银幕之上,不像导演只会敢躲在镜头后边。
Mediocre
我看她平地起, 又看她轰然崩塌
反映好莱坞生活的电影随便拍拍都好看,毕竟名人生活谁不想看呢,连索菲亚科波拉都能把这个题材拍好,可想而知多容易拍。所以这片子这么难看就让人分外不解。捧新人吧,也不说捧个好看点的,就他那朝天鼻,镜头怼近一点都能看到鼻毛。
说好的写给电影的情书呢?这完全是粪坑啊 属实没必要
看得anxiety att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