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过年,就是浓浓的东北大碴子味。
以前不经人事,觉得乡村爱情是场闹剧,咋咋呼呼,围绕一个屁大的事,能拍出一堆屁大的事。
可是随着跨入30岁的行列,突然感觉,原来这荒诞的背后,藏着生活的真实。
乡村爱情里的刘能广坤赵四,斗来斗去,鸡毛蒜皮。
可是我们身在职场,出入写字楼,很多时候,或明或暗,或多或少,不也在为蝇头小利而憋火纷争。
觉得刘能广坤赵四斗的不值,难道我们斗的就值得吗?
乡村爱情里的爱情,确实很闹剧,分分合合,兜兜转转,磨磨唧唧,看得人好生折磨。
可是现实中呢,有谁的爱情能说出道理,讲出规律,得出理性,细究下来,不同样是无数闹剧的大集合,不管如何经营,最终又有几个人逃出了凑合过的结局。
乡村爱情里的故事,确实很乏味。
没对象的着急找对象,找到对象的催着结婚,结了婚的生不出孩子,这些都是乡村爱情的主线故事。
但是换个环境,换个人物,这样的故事上演的还少吗。
如果你觉得少,只能说,你还不懂真正的生活。
现在有一种趋势,在点评电视剧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全知万能,仿佛看穿了电视剧里所有人的拙劣把戏。
然而,我们也许看穿了把戏,但是电视剧更摸透了我们。
真实的生活,哪一天不比乡村爱情更荒诞呢。
让我想起了男妇女主任的结尾,苍老中又蕴含着蓬勃的活力与生命力,虽然这个剧实在是太烂,但是真的好喜欢这个结局还有第二部的结局。
总觉得宋晓峰这个人物是在嫉妒张中维,怕自己被取代。
张中维好像是个误入奇怪世界的正常人,但是这个奇怪世界不讲道理。
宋晓峰在嫉妒张中维的学识和能力,因为自己什么也没有,离开山庄便什么也不是了,于是越发排挤张中维,以此让别人臣服于他那统治下。
我认为我不是一个俗人,我也知道这部电视剧制作并不是那么精良,演员演技也很尴尬,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想给这么一个很俗的电视剧打满分!
我就是喜欢那几个老头儿整天叽叽歪歪吵吵把火儿!
我就是喜欢那满嘴东北大碴子味儿(我是陕西人)!
都第十季了,哪部国产电视剧能拍这么多年?
这可是陪我长大的电视剧啊!
满分!!!!
记得当初是从乡爱3开始看的,然后才恶补了乡爱1+2,紧接着一路追到了现在的乡爱10。
对爱情我没有过很彻骨的感受,只是依昔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某晚作梦,梦到同班的一个男生说喜欢我,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那个男生,自己都有些鄙视这样的我。
作为一个典型的射手座,我很喜欢虐人的感觉,所以在那个男生遇到麻烦或者有人欺负他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暗喜(不要说我变态,这种心理我也理解不了,哈哈),同时特别希望对方能找我帮忙,或者是我主动的去给对方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想象总是很美好,现实却。。。
对方会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冷漠的人,久而久之,我们的同学之情越来越远,到最后遥遥无期!
那时候最害怕周末,最害怕寒暑假,恨不得每个假期都能得到学校补课的通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深入骨髓!
如果暗恋算初恋的话,那这个男生就是我的初恋,初中4年,高中3年,大学3年,直到毕业工作后2年的某一天,通过腾讯朋友圈有陌生人加我好友,在看到备注的时候我的手显然控制不住的抖,我猜想可能是重名吧,心中那团曾经燃烧的火又重新燃烧起来,这么多年我以为我已经放下,谁曾想,只是被我暂存于某个地方罢了。
慌张地通过验证之后,输入了一行客套的问候“Hello,老同学,多年不见啊!“从此,对方的头像便在我的QQ通讯录中失去了颜色,也正是在那一天我得知了对方早已结婚,并且就在那天晋升为人父。
说不清自己当时是什么心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太多的感伤,毕竟已经好多年了,虽然我放不下,但是情感仍然有些淡然了,我在心里衷心地祝福那个男生幸福!
我的这段暗恋不曾告知对方,也不曾告知过所有人,只有一本私密日记,记满了我对他所有的想念,我无法确定我对他是单纯的喜欢还是深刻的爱直到看了乡爱后,才能够稍微地理解了些爱的真谛,它是包容,是无私,或许还有更多吧剧源于生活,剧中的生活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包括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被表现地淋漓尽致,这是本剧的成功之处,虽然偶尔磨叽,也丝毫不会影响整个乡爱故事的延续。
所有的男女主角因爱情而合,又因爱情而分,正是如此,生活不是才如此的更加真实嘛!
60集的剧啊看完了就觉得管啥玩意没讲,好像自己去隔壁村溜达一圈,看看人家村里的热闹。
这剧的亮点在于战线长啊!
只要它想拍就一直能拍下去。
看这个剧就是打发时间看个热闹,如果你非要较真它的逻辑可行性或者艺术性,那你已经失去看它的乐趣了。
这就好像茶余饭后我们坐在树荫下,听隔壁老王吹牛,图的就是一乐!
过去的一年里,“东北”是一个搜索的重点词,除了花样百出的老铁,这片土地也是刑侦推理题材网络剧最喜欢的故事背景地之一。
全国各地人民对于东北多少情感都有点复杂,但东北俗文化仍然在民间层面向全国强势输出,就连网络综艺《偶像练习生》里,99个预备役偶像中就有20个东北人,占比例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总体上形成了一种难以逆转的“文化贸易逆差”。
作为东北文化最后的倔强,还有最长寿的国产电视剧之一《乡村爱情》系列。
在被“现代都市情感”题材霸占的影视市场里,现代乡村生活因罕见而变得珍贵。
《乡村爱情10:协奏曲》进行到这一步,人物最初的许多设定都很难绷住,许多角色多少有点崩了。
这几乎是所有不以角色成长为表现主题的电视剧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爱情”这个大的标题下,还要组织村民搞对象谈恋爱,为了保证有故事可讲,对人物特质的牺牲在所难免。
演了九季的故事,能谈恋爱的角色基本都有了稳定的情感关系,到了第十季没搞对象的角色又大多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或许有“爱情”,但“乡村”感不足。
而《乡村爱情》主要是靠老观众和老观众们熟悉的人物维系热度的,为了让这些老人物能有更多活跃的机会,同时保证“爱情”这条线不断,只能一手靠村里的老一辈紧抓大龄青年婚恋问题,一手给谢腾飞定娃娃亲。
不定娃娃亲还好,一定娃娃亲惊人。
谢腾飞从“谢飞机”这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跌落到了代表马斯洛需求最底层的“大面包”。
按照这个思路演下去,下一季很容易从《乡村爱情》变成东北乡村版《成长的烦恼》。
东北乡村当然不能像美国都市青春电视剧那样随意在人物之间搞排列组合,靠不同的组合模式顺带前度故事撑过一季又一季,虽然也没少美国言情剧“恋爱-分手-复合-结婚-离婚-复婚”的剧情,但在情感模式上总归是非常传统的。
一方面是乡土社会封闭性仍然很强,人口流动性小,即便时代不同了,乡村情感模式仍然偏向保守。
另一方面,只有相对单纯的情感关系模式才能保护住人物的那点“可爱”。
如果十二年间不间断地观看乡村爱情系列,不难发现乡村里的爱情关系谱十分复杂,但是随着人物的“凋零”,复杂程度也在随之降低。
除了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传统模式,角色的成长也多少让乡村爱情变得太过现代,以至于丧失了《乡村爱情》的独特性。
时代印在《乡村爱情》里的烙印远比“现代都市情感”更加深刻,在当代国产现代都市情感题材电视剧里,角色思维方式仍然颇为复古,《乡村爱情》反而更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这些时代性在女性角色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上一季中口红在村里还是件稀罕物,不是人人都敢大涂大抹的,涂个口红甚至也要拿到故事里被当成戏剧性的笑料。
这一季一开篇,赵四家的女人们就抹着新鲜颜色的口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痛斥老谢家张罗给自家“大面包”定娃娃亲没安好心。
乡村的良性情感选择上也不再偏重外在条件,更加强调纯粹的情感,独立、有事业心的女性更能博得男性的好感,女性魅力也没有因事业上的成功而被削减。
这些在现代都市情感电视剧里反而较为罕见——都市情感电视剧的常规叙事模式是,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通常伴随着空虚寂寞冷的个人情感生活。
《乡村爱情》的长寿秘诀不在于村子里那些有的没的情感故事,在于人。
小人物在这乡村脚踏实地地生活,思想上称不上深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的架空性也是有的,好在人物还很鲜活,“鲜活”意味着生命力,正是人物的生命力支持着这部反映东北乡村生活的电视剧长长久久地走了下来。
能在荧屏上看到一群通俗但不庸俗、不恶俗的小人物实在难得。
总需要有一些不虚高的、贴近生活的角色提醒大众,社会中还有这样的人,他们还在努力地爱着、活着。
跟屯儿里的乡亲们学“做人” —— ——《乡村爱情协奏曲》给我的一点启示 写这篇文章时,受到了一点阻拦。
朋友们认为我不能没有底线地俗。
但我却偏想用这篇文章证明,很多时候要打破刻板印象,表面上看着或一听就俗的东西,未必不能给你带来营养。
大文豪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提出过这样的思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母校的文艺学专家王一川教授也曾说过:“大众文化是垃圾堆,但是里面能翻出来金蔷薇”。
深以为然。
今天,我就想当一个翻垃圾堆的人(我指的不是《乡村爱情》,而是大众文化整体。
莫误解),跟大家分享一下,从“乡爱”第十部象牙山的乡亲们那里学到了哪些“做人”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妈妈小时候告诉我们要诚实善良守信的大道理,而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社会中的生存甚至成功之道。
跟刘能学小计谋能叔在这一季的表现的比较可爱。
能成事而不坏事儿。
帮人谈恋爱环节智商在线。
他跟广坤虽然境界差不多,但性格和智商还是有差别。
广坤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帮方正出馊主意,用家庭条件忽悠女方家长,同时弱化方正个人的存在感,最后女方家长见到方正本人时瞬间被“丑晕”,最后导致方正和李老师这段感情彻底破产。
身处绝境的方正转身倒戈刘能。
刘能虽然也将帮方正找到对象视作奇功一件,但他不蛮干。
他心明眼亮——知道李老师根本看不上方正。
于是,他在发现方正爱情理想的严重不现实性之后,并不急于促成这段恋情,而是试图劝说方正改变目标。
并且,为了令人信服,不惜拿自己的青春往事现身说法。
同样都是目的性强的人,刘能就能认清局面,广坤终因只盯住目标而不考虑目标的可行性、缺乏头脑而屡屡失败。
能叔结巴但比谁都会说话跟王木生学当 “社会人儿”社会人儿,圆熟,精明,懂得长幼尊卑。
势利眼是社会人儿必备属性。
你以为他尊重未来女朋友的叔叔,开始见面时高规格迎接、款待,其实他尊重的是那个他以为的跟他同样有钱的叔叔。
得知叔叔是假大款以后,木生并没有破口大骂—— 聪明的社会人儿永远不会把事情做绝,而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自己反过来像长辈一样苦口婆心地劝叔叔:“你快点走吧,以后长点脑子,省点心。
喏,再给你一万块钱。
”有里有面。
待叔叔东山再起时,再把脸翻回来也容易些。
跟宋晓峰学拍马屁前几天,刚刚跟闺蜜通电话。
她说,拍马屁这事儿一般都能接受,也能理解。
拍得有水平的咱都想给人鼓掌。
但是,当场下跪管人叫爹的这种人你能忍么?
我以为她在夸张。
结果今天就在电视里看见宋晓峰为了拉拢王大拿董事长,一言不合就下跪,给人当干儿子。
还要改姓,改名。
开始要根据金吒木吒哪吒改名为“王哪生”,如果不让改姓就叫“宋哪生”。
后来王大拿说这个名是对晓峰自己母亲的不尊重——仿佛他妈在生他的时候充满了疑惑:往哪生啊?
送哪生呢?
……晓峰只好保持原姓名。
这一片段,看的时候差点把我笑疯。
佩服编剧找“包袱”能力的同时也佩服宋晓峰可以将常人难以开口、做到的事情做得非常自然。
那种从心底把老板当亲爹的感觉,热乎乎的劲儿,不容拒绝的无理要求……真的,走这一路线的,都应该好好学学。
前脚刚拜了干爹,后脚又为对付假想敌张中维、建立统一战线而与干爹的亲家、上文说的那位假大款叔叔“拜把子”。
辈分乱了不是事儿,重要的是,死乞白赖总能跟人套上近乎。
这里很想把王木生与宋晓峰两个人物作一比较。
他俩有共同点:都很识时务,见人下菜碟,势利眼玩得飞起。
但是,王没有宋让人觉得可爱。
想想原因,大概是因为前者为土豪二代,天生的优越感让他永远都可以保持那种乜斜眼打量人的姿态;而后者,出身贫苦,人生经历也比较坎坷。
经常在保安与老板身份之间瞬间转换而没有安全感,因此还时不时露出一些人性中的真诚。
跟四哥学装逼不露馅装逼这件事,很多人都会。
在真正牛逼的人出现之前,可以说怎么装都不过分。
怕就怕有一天打脸,潮水退了,谁没穿裤衩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装逼之难,难在知进退:看得清潮涨潮落,适可而止。
四哥在装逼这件事上体现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智慧。
从南方坐灰机灰回来之后,他坚持在入秋的东北农村穿沙滩服,哆哆嗦嗦冻感冒了也不脱这件标志性服装,而是在外面直接披了一件军大衣,时而像发哥一样洒脱地甩掉大衣——尽管自己也经常感觉到忽冷忽热的;早餐不能用筷子了,改用刀叉——虽然不解风情的美兰同志只能提供给他菜刀和粪叉;平日没事儿就喝喝茶,养养茶宠,练练茶道。
到了晚上还得找人按脚。
尽管从里到外的装了个全乎,当宋晓峰提出请他帮忙为宋富贵作形象设计以配合相亲需要时,四哥还是在关键时刻“刹住了闸”。
看看人家有修为的人是怎么做的吧——并不直接承认自己不懂穿搭(心理素质要好,要稳住),而是非常含蓄地表示:我的主业不在此。
还是请高人——城里来的陈明星来帮忙吧。
看,真正会装逼的人,不仅内心清楚自己的局限,关键时刻不耽误正事。
还会识人,知道谁是真正的内行。
四哥飞行员造型跟史太松(大个儿)学自信大个儿是典型的犯罪心理学上的“钟情妄想”患者—— 无缘无故地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思。
我一度怀疑他的扮演者付滃(同时是这部戏的导演),为给自己加戏不惜把这个人物变成了一个精神病。
一个微笑就等于爱情。
没有当面拒绝就等于接受。
坐人玉红家不走,玉红起身想劝他离开,却被他误以为要“乱来”——近乎胡搅蛮缠的自信属实有些讨厌。
更无耻的是,还在全村宣扬他跟玉红已经在谈恋爱了。
后来又不小心把自己弄伤,还欺负玉红、小梁两口子共同照顾他,蹭吃蹭住。
说是追别人,却让别人搭钱又搭时间、精力——不能说不高明。
用我姥的名言来说:“往里彪不往外彪”——意思就是,看着疯疯傻傻的,实际上他的疯傻只帮助他占了便宜,不吃亏。
大个儿不仅在爱情上自信满满,工作上亦如此。
跟他说啥都没用,在他心里他最棒!
明明是好不容易找个保安工作,被开除以后未来挺堪忧的。
可人家找工作的心态是:哪个单位快黄了让我去拯救一下吧。
好生经营的地方我都不稀罕去——体现不出我大个儿的价值。
这世界从来都是要脸的哄着不要脸的。
明明没什么本事的大个儿一直也没机会体会到生活真正的残酷与艰辛。
到哪儿别人都得让着他。
在真实生活里,真的有这样的人。
他们如果没被人打死,一般都成功了吧。
跟谢广坤学 “爱自己” 和 讲歪理本来觉得谢广坤身上能学的东西比较少。
静下来想想,他这么倔强招人烦地活到十季,满满的存在感,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
想来想去,他的“道”就是把讲歪理,把自私坚持到底。
因为太想争名夺利(主要是名),经常顾不得“布局”、设计,而是直接找每个人“谈话”。
想促成高飞和他女朋友的婚事,在“大龄青年理事会”工作中立头功,他不惜赔钱赚吆喝,组织家庭会议号召全家人凑钱帮高飞买房,自己家一堆儿孙却无心顾及。
他总是有脸提出各种非分要求,而要脸的人却不好意思拒绝。
这也是他在大部分情形下容易得手的原因。
但是由于他过于专注于自己的目的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原则、处境与感受,很多大事他还是办不成。
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除了胡搅蛮缠死缠烂打以外,广坤还特别会在失道寡助的时刻找到一些说辞让自己心安理得。
比如,当他把方正的婚事彻底搅黄还不死心,不想让刘能接手时,理事会所有成员都选择支持刘能听而不是他。
他反过来突然指着王老七说:你看人家,亲家(指刘能和赵四)之间多团结。
你怎么不分里外、丝毫不讲情分?
前一秒还是上得厅堂的场面话——为了理事会的形象,为了大龄青年的幸福,后一秒马上田间地头里招呼,指责别人分不清里外。
到底是讲理还是讲情,全看怎样对他谢广坤有利。
跟广坤学,不能保证你成功。
但是能保证你明明输惨了还带着孤胆英雄的微笑,藐视一切。
看见他我就头疼……以上,就是我看得懂却学不会的做人道理。
现在,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乡村爱情》了吧。
* 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上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截图
感谢阅读!
这不是一个专为迎合某一群体用户而订制的公众号。
有故事、有评论:内容多样、种类繁多……或许不符合分众营销的规律。
但是,如果你希望了解 她个人的、负责任的观点,分享她的生活、审美体验,请关注这个成长中的个人原创文字类公众号:玩玻璃球的荒原狼更欢迎将本公众号中一切文章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当中!
有矛盾才会有故事。
作为一个原来陪家里人看的,到后来打发时间再到后来带着耳机放着电视剧做别的,乡村爱情1-9也算过了3,4遍了。
如今出了10,确实很失望。
前边9部都有各自的矛盾,不管矛盾的发生是因为什么,但是有矛盾就会有故事,就会有出彩的地方。
这一部就是撮合大龄青年婚姻,完全没有矛盾发生,开头刘能谢广坤黄世友打架就直接没下文了,腾飞兰妮儿娃娃亲就只是给赵四媳妇上位垫了脚,其余的矛盾甚至比这还小。
就一根主线一点波澜没有演了30集,带着耳机听这部电视剧感觉很失望。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82年的分产到户开始,农民从一穷二白到自给自足到富甲一方。
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不愁三保障。
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互为因果,不可偏废。
很显然,在这部剧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村子的发展并非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并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
这个村子的文化距离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距甚远,这个村子的信仰也并非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
首先强调一下,这不是一篇严肃的探讨型学术文章。
纯粹是因为春节期间闲的无聊。
仅供娱乐。
=================================================2018春节到了,《乡村爱情10》开播,我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追《乡》。
生平讨厌追剧。
10年内就追过两个电视剧:一个是《来自星星的你》还有一个是《来自象牙山的你》(学名《乡村爱情》系列)。
从2006年开始的《乡村爱情》第一部,一直追到2018的第十部。
虽然演员越来越胖,剧情越来越扯淡,但是追《乡》已经变成了习惯。
《乡村爱情》中,故事的主线一直是由男性来推进。
比如年轻人中的谢永强、赵玉田、李大国等。
比如中年人中的谢广坤、刘能、赵四等。
其中,女性仅仅是起到辅助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乡村爱情10》开始,新晋女F4粉墨登场,以前作为陪衬的中年女性角色慢慢地开始展露。
温故而知新,我开始从第一季回看,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从第一季开始,没有孩子的女性都是有姓名的。
比如:王小蒙、刘英、王香秀、谢小梅等。
王云虽然人到中年,因为一直没有孩子,即使嫁给了刘大脑袋,她的称呼还是沿用了原名。
(这里说的有没有孩子,是指这个角色第一次出现的时候。
随着剧情的发展,王小蒙和刘英她们都有孩子了,但是为了剧情衔接,就沿用原名了。
)这里有个特例,就是作为村花的谢大脚。
谢大脚虽然没有亲生孩子,但是剧中也没有出现过她的原名。
笔者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谢大脚的原名叫做“谢红”(百度百科)。
有孩子的女性几乎都没有姓名。
比如:刘英娘、玉田娘、小蒙娘、永强娘。
刘英娘和玉田娘的姓名第一次出现在第三部,刘英怀孕庆典上。
刘能为了介绍双方父母,大家才知道,刘英娘叫做李秀莲,玉田娘叫做王秀美(第十季改名叫“王美兰”。
编剧是不是脑子坏掉了)。
在这之后,一直到第九季结束,她们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
姓名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在中国的大城市,女性的姓名就是自己的固定称呼,很少会被冠以“某某娘”、“某某媳妇”、“某某家闺女”。
这是因为城市女性一般经济独立,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身份。
所以,她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名字。
而在中国的农村,很多女人还保持着“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风俗。
所以女人从一开始就不具有独立的人格。
尤其结婚之后,就放弃了自己的姓名,完全冠以夫家的称谓,变成了附属品。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农村妇女都没有自己的名字。
比如:《乡村爱情》里,王秀美就被称为“赵四媳妇”或者“玉田娘”。
有趣的是,在第十部中,由于赵四被导演发配去南方学习了,玉田娘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人物,她开始主持家里的大小事务,并且参与到村里的工作。
与此同时,她自己的名字被重新启用,谢广坤对她的称呼也变成了“美兰同志”。
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甚至是拥有自己的姓名。
如果在经济上是从属地位,那么就会被冠以从属型的称呼。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女性要努力向上的原因。
不过,据说有些人看到香港还有人冠夫姓(比如陈方安生),美国和日本也有冠夫姓的传统,认为中国女性不冠夫姓是对传统的不尊重。
说这些话的人不是脑子坏掉了,就是心眼坏掉了。
中国女性好不容易争取拥有了自己的姓名,难道又想回到大清朝吗?
现在,就算是具有悠久冠夫姓的历史的日本女性,也在开始慢慢恢复用自己的姓名。
这是因为日本从金融危机开始之后,经济一直不景气,男性无法一个人养家糊口,所以女性开始出来工作。
她们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之后,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沿用自己的原名。
在美国,虽然还沿袭着冠夫姓的传统,但是如果女方是博士(doctor),就可以沿用自己的姓名。
这还是说明,如果你的社会地位足够强大,你就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姓氏。
我一直认为,不冠夫姓是中国女性取得的最大胜利。
我被冠上从属型称谓的唯一一次,是参加我丈夫的公司年会。
因为这件事情,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乌龙。
我姓王,丈夫姓肖。
签到处,没找到自己的名字,遂去问身边的丈夫。
丈夫指着他名字的下面说:“你的名字在这里,肖太太。
”我听完,大笑。
丈夫问为什么笑,我说:“我还以为自己是‘王太太’。
”这是因为太习惯了平时被别人称呼“王女士”“王律师”“王老师”。
人一辈子,从出生带到坟墓里的只有姓名。
所以,《千与千寻》里,千寻才要拼命记住自己的原名,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小白龙因为忘记了自己的姓名,而迷失了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农村人口结构的变更,中国农村女性地位正在逐渐提高。
在《乡村爱情》里面,通过姓名称呼,对中国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现状可见一斑。
随着《乡10》中女F4团体(刘英娘、玉田娘、小蒙娘、永强娘)的成立,她们以前对老公唯命是从,现在敢于反抗老公的命令,一起喝酒一起狂嗨。
当谢广坤想拉媳妇回家,被其他姐妹狂扁的时候,我哈哈大笑。
如果导演能按照这个剧情推动下去,效果肯定不错。
2018年大年初四,不会打麻将的我真的是太无聊了。
抱着猎奇的心态看了几集,大概就知道前前后后这么多季在讲什么了——转来转去这么几个人,鸡毛蒜皮一件事能拍好几集,人情世故磨磨唧唧讲了一大堆,并不适用于讲述效率的现代生活。另,几乎每家一个小规模甚至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不知道是不是东北农村常见的经济形态?这令我好奇。
这一季成立的大龄青年未婚理事会,乡村逼婚故事!
这编剧写的也太差了吧。不是说把每个家庭写的都混混浊浊的一堆乱事儿内容太丰富。这么写反而看着没劲,很烦
前三部都是佳作,后面是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最近两部,加的大个子新人物实在是太特么讨厌了,还有那个什么二丫、崔姐、小宇之类的,也不讨喜
我就觉得导演和编剧是对香秀有仇吗,爱情得不到圆满.
解压良药
乡村爱情系列,不知不觉拍到了第十季了,堪称经典。家人们都很喜欢,在春节假期一起观看,笑点满满。
东北F4,Female。
就是乐呵一下的事情
什么玩意儿这一季,一群大爷真是闲得没事儿干了。导演图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导成一个sb?
国产电视剧在情感表达上最克制的一款,甚至优于有些时政节目
看不够系列
一转眼 都过了十年了…… 剧的好坏其实早就无关紧要了
正确打开方式1.5倍速
一转眼到第10季啦,感谢这么多年的陪伴。虽然很多点确实很烂俗,但美好的、感人的地方也很多。希望继续拍下去。
乡村爱情系列一直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电视剧 不知道还能拍多久 但希望一直拍下去
怎么越拍越没意思……
结局太仓促了 为啥不让前面紧凑一点 最后拍的happy ending好敷衍 不过年年看这个已经是一种情怀了啊
赵四没了,白清明和陈艳兰又在一起了,谢永强、王小蒙、谢飞机、谢广坤又胖了,香秀和李大国又没羞没躁的生活在一起了,宋青莲移情别恋了,宋晓峰又没对象了,王大拿又生了个儿子王金生,重要剧情都在这里,其他的纯扯淡。
这一部最搞笑的就是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