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即是投降日,经过4小时短暂战斗,丹麦就向德国投降。
本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天的战斗。
”由于投降及时,所以二战中伤亡最小(丹麦驻华大使馆语)”,但代价是冰岛从丹麦独立。
由于同属北欧日耳曼民族,丹麦语基本上和德语差不多,丹麦人对是不是被德国人统治并不在乎。
当时丹麦也有不少狂热的纳粹分子。
在二战中甚至在党卫军中有丹麦的军团。
丹麦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德国与其说是要进攻丹麦,不如说是要通过丹麦进攻挪威。
挪威人对德国人似乎并无好感,抵抗也比丹麦人激烈多了。
苍蝇虽小也是肉,仗没怎么打,好歹也算抵抗过,值此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也值得大书一番。
电影表现的基本上就是个班排战斗,没有战壕,没有大炮,但战斗虽小,拍得却很细致。
服装道具、武器都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有勃格曼手枪、康斯贝格步枪、麦德森机枪。
其中麦德森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也是一代名枪。
中国政府也曾从丹麦购买引进过麦德森机枪。
可惜图纸和全套设备被日军炸毁,所以未如捷克轻机枪那样被大量制造,在中国也就没那么知名了。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
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
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
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
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
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
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
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
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
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
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
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
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
真的能抵抗成功吗?
阵地真的能守住吗?
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
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
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
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
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
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开战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政府当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
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
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
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
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一九四○年四月九日破晓时刻,丹麦人已不再拥有自己国家的主权。
德国军队于前一天晚上侵入丹麦,迅即横扫西兰岛(原文是哥本哈根岛感谢鸥兄指正)、日德兰半岛,以及菲英岛等地的丹麦守军。
首都也在转瞬之间陷落。
运兵船「汉撒丹泽号」长驱直入市中心,德国部队也在五点前攻占俯瞰港口的古老要塞「堡垒」,不费一枪一弹即捉拿了七十名丹麦士兵。
就在地面部队入侵之际,德国轰炸机也低空飞越丹麦首都,连居民都可看得到机身上的纳粹空军标志。
从轰炸机上投下的传单声称德军前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英军入侵」,不过这个举动主要是要吓唬当地居民,使其臣服于德军的占领。
丹麦军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战爆发之后,丹麦是全欧州唯一裁减军力的国家。
在德军入侵的那一天,丹麦军队人数总计不到一万五千人,仅为原本数量的一半稍多而已。
因此,小小的“接触”中,仅16个丹麦士兵死亡。
两小时后,丹麦政府投降。
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数字,在入侵波兰过程中,伤亡人数不超过50人,多为事故造成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为名,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的装甲兵越过了丹麦和日德兰半岛的防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战略要地投下了伞兵,登陆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陆。
同时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
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急忙召开内阁会议,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只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
到上午8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丹麦人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
就这样,德军花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丹麦全境。
---因此,结论是,本片为“纯励志”而已!
我在演习般的战斗场景描绘中,睡着了!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候,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这真的让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的水平,瞬间关掉不想看了,这也太不严谨了吧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
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许多国家都拍摄了相关影片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由丹麦拍摄的《开战日》(9. April )以其独到、新颖的视角在这批数量众多的二战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影片上来就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战争的结果,这种看似标新立异的拍法恐怕也有导演的苦衷,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在1940年4月9日的丹麦战役只持续4个小时就以丹麦宣布投降告终。
作为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战场上的胜负早早失去悬念,因此导演把镜头聚焦到被德军击溃的丹麦军队下辖的自行车连队的一支六人小分队,用这六个人的生死逃亡侧面描绘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影片可以分成两条线索:一条是战争线,讲述六人小队在抵抗德军进攻时节节败退的过程;一条是人物线,讲述指挥小队的少尉由坚持抵抗到选择投降的内心变化。
这两条线既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战局的走向影响了少尉的心理;少尉的心理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战争的结局。
对于战争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弃子。
所谓弃子,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牺牲的代价。
影片中,导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三层弃子关系:丹麦是整个欧洲战场的弃子;自行车连是整个丹麦军队的弃子;六人小分队是整个自行车连的弃子。
而就是这弃子中的弃子要抵抗的是强大德军战备精良的装甲部队的第一波冲击,这种敌我实力极其悬殊的对比就构成战争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人物线,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抉择。
影片巧妙地选择少尉作为观众视角的切入点,让观众与少尉一同经历一场无比纠结的生死抉择。
少尉作为军人,自然要服从军队的命令,同时他还是统治阶级的边缘群体,依然保有传统贵族的骑士精神和家国荣誉感。
军人的职责和贵族的使命感都使他倾向于抵抗到底;然而,他又是六人小队的直接领导,他每坚持抵抗一秒,下属存活的几率就下降一些。
这种对上要对国家和军队负责与对下要对士兵生命负责的冲突就构成人物线上的主要矛盾。
对于少尉由“战”到“降”的人物弧光,影片巧妙地通过三场战役、三条生命和三次相互呼应的散烟戏加以刻画。
三场战役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平原阵地战、公路阻击战和城市街道战。
战争的走向从荒野到人烟稀少的农村最后指向人口聚集的城市,这既是小队逃亡的线路,也是德军一步步蚕食丹麦国土的代指。
而三场战役分别对应三条生命,他们对于少尉内心转变的影响是逐步加强的。
第一个死去的士兵对于少校还是模糊的面孔,死在战场上也本是军人的天职;第二个被误杀的孩子对少尉的刺激无疑会增加,如果不是自己坚持选择在公路设卡,孩童应该很大几率不会被误杀;而最后一个士兵之死最终促成了少尉的心理转变,当跟你经历九死一生的兄弟,已经开始畅想退役后的幸福生活,转眼之间就死在你面前,或许再宏大、再崇高的概念在此刻都变得虚无缥缈。
少尉的这种心理转变是通过三次散烟戏表现出来。
第一次散烟对象是同僚。
少尉与摩托车连的指挥官进行战前沟通,两个人一个是有烟无火,一个是有火无烟,既从侧面展现了丹麦军队物资紧张的窘状,又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对敌心态。
这时的少校还是坚定的抵抗派,而对照的摩托连队长却是片中少有的务实派。
正是这位队长在发现德军过于强大后选择第一时间撤退,保留自己连队的有生力量;第二次散烟对象是长官。
在经历一场惨败后少尉带领小分队与自己的首长汇合,长官一面要求少尉坚决抵抗,一面拿出自己的精装铁盒烟派发给少尉以示笼络。
这时的少尉已经对抵抗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但基于军人的责任感依然决定服从长官的命令,才有了后面的城市保卫战;第三次散烟的对象是部下。
投降被俘后的少尉将身上仅有的香烟分派给活下来的每名士兵,这里少尉的心理已经完全站在基层士兵的同一阵线,因此当德国军官提出让少尉坐他的车前行,少尉坚持选择与他的士兵一起步行。
三场散烟戏,展现了少尉从坚持大局至上到坚持生命至上的人物弧光。
海报影片开始的傍晚,一列士兵在野外轻松的演习,装弹射击拆卸自行车说笑吃饭,士兵相互打趣说德国军队不会打到丹麦,只会打到挪威,一派轻松的氛围。
松散的训练和射击技术差的士兵组成了弱势的军队力量。
吃到一半,侦查兵传来前线德国车队正在逼近的消息,长官让中尉通知士兵们立刻停止进食,整理好行装,准备睡觉。
每个人发了40枚子弹,每个人都一样。
在寝室,年轻的士兵在看着未婚妻的照片写信,室长大声阻止了射击准的士兵向枪法差的士兵索要子弹。
夜深了,敌人逼近的消息再次传来。
长官下了命令坚守阵地,士兵们骑着自行车拿着枪支向南部出发。
自行车排到了前方,自行车排遇到骑摩托车往回返的士兵,他们要去后方建立新的阵地。
中尉没有接受邀请,还是和排里的士兵去野外进行伏击,架起机枪。
德国的装甲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长官发出了攻击的命令,敌我太悬殊,激烈的战斗中自行车排失去了一名战士。
迫不得已,中尉命令自行车排撤退了。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一场对战。
之后自行车排剩下的6个人。
天亮了他们又累又饿,躲避敌人的追击进了女人的房子。
女主人给士兵清洗了伤口,想让他们躲在自家的草棚,中尉拒绝了。
女主人说藏起来可以拯救年轻战士的生命,但他说战争还没有停止,士兵还要战斗。
途中遇到了中校得知后方的支援不会到了,他又带领自行车排去了内陆的防线支援。
军营的通讯设备被破坏,他们收到的讯息比较滞后。
又遇到之前返回的摩托车队,他们在公路上架起了简单的防御,可还是挡不住德国装甲车的进攻,流弹射死了一个向自行车排战士销售牛奶的孩子。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二场战争。
最后的一场的防卫战,为了不再有士兵受伤死去,中尉无奈向德国军队投降。
最后的德国中尉问,为什么你们可以抗击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投降了。
在押回军营的车上,看着人民和德国军队的互动,中尉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短短几个小时,从反抗到投降,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几场对战,以弱对强,但等到的是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
战场上,他们只能听从长官的命令,投降后,他们在想什么呢,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松了一口气。
《开战日》,1940年4月9日,德军凌晨进入丹麦,当日上午,丹麦政府投降。
这也能拍成电影,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
影片讲述丹麦边境线上的一个自行车班。
初次阻拦德军,战死一人,逃走。
二次在小镇阻拦德军,再次逃走。
第三次在城市拦截德军,未有一人阵亡,就选择了投降。
然后,德军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为啥还抵抗那么久...那么久...我不知道应该佩服这个自行车班班长,还是应该嘲笑他。
不过,用自行车抵抗机械化德军,也算他们很“了不起”了吧。
有一种感觉叫做:汗!
同样是二战中的一幕,丹麦军队连战壕都没挖过战事就结束了,同时也就创下了被德国用最短时间打败一个国家的纪录:4个小时。
后来历史对这一段的评述是:由于丹麦的及时投降,整个二战中伤亡极少。
看过一些老照片,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这仗也真没法打。
老兵们回忆的一段令人感慨万千,毕竟他们还是开过枪、付出过生命代价的。
抛开剧情,逻辑,演员什么不谈,只想吐槽这片子的立场——看似客观实则胆怯。
怎么看怎么觉着三观有问题。
丹麦对德国的战力等同于同时期(二战初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步兵对抗机械装甲部队(日本拿得出手的也没几个装甲军团),怎么中国国军就能整团整装师的拼掉了,马革裹尸;片子里的丹麦军队一个小排而已,开始到结束总共就挂了2个人,立马缴械投降了,还整的满脸的痛苦状。
相较之下,深感中华儿女抗战的可歌可泣(特指国军,你懂的)。
这种片子丹麦人自己看看了解下自己的对敌斗争历史也就罢了,真别拿出来给打过大仗的国家看了,丢人。
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对于国家领导人,抵抗与投降不过是一纸政令,对于士兵却是生与死的距离
一般般,把丹麦军力描述的太强。德军优待俘虏优待到大巴车上
这个色调的战争片深得我心,第一次看丹麦视角的二战题材
3星, 小打小闹的战争片,非常真实,小国的无奈和无力尽收眼底。
从德军发起进攻到丹麦政府投降用了 259 分钟,拍这电影的时间应该够德国击败丹麦几百次了,好家伙仗打成这样也要拍一部电影出来真的尽力了。丹麦军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意军对垒的话不知道谁能赢
看了1个半小时的奋
开战日就是投降日。片中长官和农妇的那几句对话是经典。
惊诧于二战中小国士兵的军事素养,整齐划一。其他的不谈了,一贯的欧洲风格,自然淡定地推进记录的镜头。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童话小国极其短暂又“漫长”的二战回忆……没有无畏的抵抗,全都是无谓的牺牲,“丹麦版兄弟连”展现的是别样的震撼………8.4/10。(村里通电真的太重要了。。
其实整个国家,从政府到军队,根本就不想抵抗,拖四个小时再投降也算是意思意思吧!别再强调敌人有多么强大!你们装备有多差!丹麦制定过抵抗计划吗?有临战物资准备吗?有居民疏散方案吗?国境线地区布过地雷吗?至少你们挖过一条像样的战壕吗?
一部能够紧紧的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战争电影
并没有看完,绝对对于战争理解有问题
德军当年入侵丹麦一共死了两个人,这电影实在是233333
自行车步兵排对阵2号坦克 老旧的麦迪森机枪散发着悲壮气息 二战史告诉我们德军几次闪电式袭扰就让纵深极浅的丹麦全境投降 4个小时土崩瓦解 1940.4.9开战日也是沦陷日 然而小国就没有军人吗?实力悬殊就完全放弃抵抗吗?并不!这片是彻底的群戏 冷静克制的摄影 北欧风很浓 评分太低了
白打了。。。
我怎么觉得这片儿没啥意思
渐亮天光下缓慢地骑行机动,类似《锅盖头》里科威特油田大火的诗意。
就这样反侵略?。。。。
很一般,主要是内容不够,也缺乏冲突。
小国的悲哀、战斗了十几个小时死了十几个士兵的战争应该是世界战争史最小规模的战争了、不过此片描述了丹麦在应对德国的开战前的那种小心翼翼、到开战后只能给每个士兵准备40发子弹、而且用自行车去应对坦克还有那不娴熟的布防工事、印象最深的是德国军官没有收主角的配枪保持了贵族的身份、个人再英勇也无法改变大局、德国军官说你们国家都投降了十几个小时了。你们还顽抗什么、你说爱国究竟是爱什么、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