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really fall for the prologue speech made by Oliver Tate: My Dear Americans, The film you are about to see is a biopic of my life. The events take place, not so long ago, in a proud land called Wales. Wales is next to England, a country you pretend to treat as an equal. My homeland has produced Catherine Zeta-Jones, Tom Jones and some other people. You have not yet invaded my country and for this I thank you. Submarine is an important film. Watch it with respect. Fond regards from your protagonist, Oliver Tate.And during the film, there's something that is referred to the beginning speech." I wish life would be more like American soap operas. Then whenever things get dramatic, you can just fade the picture down and gets up again later." And later when Oliver thought his mother was having something with Graham, who, here, is a symbol of American man, he said " I don't want a misty Ninja to be my stepdad, I don't wanna to be from a broken family like chips when he tracks and tops, sipping cokes and taking gain-weight drugs in shopping malls..." All these teases are all right up my alley.And the way they filmed the super-8 footage is cool too. And I love the dogs and the seas so much, and the colors that stand for the characters.
我成为了 奥利弗之后一直重复 这首{it is hard to get around the wind}唱片B面 用来失落时听 放好唱片 看到乔丹娜送来的 圣诞礼物和卡片 我觉得很失落 或者说 失落期开始我漫不经心的躺下 周围的一切变身 汪洋大海 电视机和床头柜 迅速下沉 一切都不存在了 只剩下我和床漂流在大海上 而且天气很阴 海水汹涌起伏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幸免于难 我打电话给乔丹娜 可她始终不接 我去了我们之前一起划火柴的河堤边 又一个人躺在我们曾经玩耍过的废弃浴缸里面 目光呆滞 一言不发 我站在窗前看着你 你也看到了我 可是目光充满轻视 实验课 你在和别人玩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 我还是一言不发 我在想 也许38岁的我 将对这些事释然我希望可以写张这样的纸条:“尊敬的 Davey先生 请允许奥利弗离开课堂 因为他小小的心已破碎 你真诚的 奥利弗 泰特”在爸爸的工作室 小心翼翼的摆放实验瓶 喝柠檬水 看贴满一整墙 那次我们一起在桥下拍的宝丽莱 对着鱼缸发呆 坐在游泳池边很久很久 突然而又毫无征兆的起身 越过门栏 选择最偏僻的一角 优雅的纵身一跃 而起来时候 却在浴缸里面 面无表情 又躺下 将水面拨乱 在另一个一再出现的梦里 我偏执的将结局反复上演 在那个梦里 天色渐暗 我错把一个女孩 当作乔丹娜 一个和她有着一样身材和发型的女孩 但当她转过身来 我却发现 她和乔丹娜没有一丝相像 她问道{我认识你吗?
} 我一脸失望的说{不认识 你不认识我 你根本不认识我} 我想即使等到我38岁的时候 对这些事仍不会释然 乔丹娜 等我长大 依然会想着她 我一个人在不明亮的下午 穿过操场 吃饭的时候 点了土豆泥 我很认真地看着它 但仍然无法下咽 直到我写下 我自杀的理由{1 事情一团糟 2 让父母痛苦 3 再也见不到乔丹娜}
孤独的人就像在六英尺的深海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水艇,即使无限近,即使想要相救,都无能为力,我们不知道旁边那个潜水艇里发生了什么,即使那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爱人。
人类听不见超声波,听不见他人脑袋里的想法。
母亲经常说,如果你到了38岁,你就不会这么在意了。
父亲听到儿子有女朋友后,拿来自己年轻陷入爱恋时所听的音乐,似乎他有预感,"你知道,有时候,音乐更具体”它能把我们带到六英尺的孤独海底,沉在那里,无人相救。
尤其是分手时,激情不可能一直持续的,彬彬有礼相敬如宾的父母,对于爱情的失去无奈又理解。
我喜欢怪人,因为世人眼中的怪人都有着一个独特的世界。
他想象着自己死后的样子,同学恸哭,父母仍旧淡定,举国哀悼。
然后带着更强的能量和惊讶震撼,重新复活在所有人面前。
青春期的幻想还未显示出危险的特质,因为现实不过是幻想一种。
在其中优游偷窥监视,不过是课堂传纸条之外的另一个游戏。
初尝爱情之后,家庭关系的动荡让一切显得真实急迫,你不明白红衣服女孩在想什么,不知道父亲脑袋里是什么,母亲脑袋里又是什么。
你看到他们生活在你眼前,在你面前交谈,你知道他们之间出了问题,你想要救他们,就像问父母的那个问题,如果失火,父亲会先救谁?
儿子还是妻子?
母亲会先救谁?
丈夫还是儿子?
他们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自己缺无法回答,先救谁?
他想救父母两人,谁都不失去。
却无能为力。
语言只言片语,你能理解吗?
我们像在深海里的潜水艇,面对面,在各自的世界交谈。
就像那个一模一样的背影转过身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结果吧。
这一看就是文艺小清新到让人牙龈酸软的海报把姐观看的时间一直延后到实在于同个时间档没有其他选择了才入场。
看那个发型,那身制服,还有那个标题,有点历史的老家伙自然就会联想Beatles那部超朝代的cult片yellow submarine(cult片不等同于血腥暴力卖肉好么,亲)。
坐下来一看,果然就是岛国出品,具体事发地点请恕我地理不好,没有概念,只是那个口音就连能无字幕啃下Black books身为Simon Cowell同好会的某只也深感错乱,三不五时地借助字幕。
故事地点本人不详,年代则是电影中不详,其中有一段男主角自拍的video用的是super 8(我就说现在已经进入80后老屁股们集体怀念青葱岁月的档期了),家中放歌用的还是卡带(我人生最后一盘卡带购买于1997年,张雨生最后一张专辑),故此大约可将故事安放到80年代,虽然其实影片中发生的事件无关乎时代,但是给出这种带点间隔的背景,会有一种“(伪)自传”的错觉,而我等老屁股除了安享那份“真情实意”之外还可以借这点微光伸去手去翻摸记忆的仓库,偶尔触到G点,自会颤抖不已。
海有多深——至少一万里么,儒勒·凡尔纳写的。
男主角的爸爸说有1000 miles(要死了,不会换算公制)。
这件事在影片中很重要,因为男主角最后问女主角说“你知道海有多深么”?
然后着红的女生与穿蓝的男生,手拉手,走到海水淹没膝盖的位置。
大海是生命,极深处是没有生命可以承受的黑暗压力,人生就是那一艘潜水艇,在青春期的时候,它决定启航,嗯,不多不少,先下潜个0.5米好了。
青春期有什么重要的事呢?
那就是恋爱,恋爱,以及恋爱。
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恋爱,恋爱以及恋爱——纯纯的爱,接近大人世界的爱,以及大人的爱。
怎么爱上的?
谁还记得,而且who cares?
重点是那个女生梳妹妹头,穿鲜红的大衣,配蓝紫色的legging,命令你跪下!
闭上眼!
然后按住你的头吻上去。
十年后那艘潜艇下潜到1000米2000米的时候都不会忘记。
人生课堂lesson1:做错了事要诚恳的道歉,会有好报的哦爱了之后就是做(不仅单指床上)——爱可以凭本能,不用书本不消学习不要人教,做,可是经验的一部分。
本片男主角最大的特质,就是在镜头落到他身上之前,其人生经验是一片空白(他向老妈宣告自己有女友的时候,他妈那个表情整个就是“我一直以为你是gay啊”的样子,笑倒一片观众),潜水艇还只是他墙上的一副画。
他用来面对现实事务的手段就是——书本,而这位“人类最好的朋友完全靠不牢”的印象只怕也同样印刻在很多人年轻的记忆里。
于是有了诸多笑料。
破处那一天男主角搬出各种老套桥段大串连(姐笑得都要昏过去了有没有,这一幕如此熟悉啊我的妈!
),最后还是一封很幼稚但真挚的信让他顺利摆脱了“青头仔”的身份。
人生课堂lesson2:任何装模作样的猴把戏都比不上诚恳的一句话。
然后就像最近如粤语长片般演到观众都个个犯困才落幕的xx离婚事件——没在一起的时候,媒体希望他们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媒体希望他们快结婚,结婚了之后媒体就等他们什么时候离婚了。
媒体里的故事都这样。
影片的第三part包括了两层危机,男女主角puppy love的终结,和男主角父母之间已经被时光磨光棱角的婚姻关系的破裂。
而偏偏,这两层危机是交叠在一起的,男主角在影片开始时幻想着山寨耶稣的“死而复生”场面,而going男主角母亲的那位“忍者”似乎某个乡下教会的教宗(对那个“上帝之眼”我实在吐槽无能)。
在决定两段关系未来的时刻,两个男人选择坐下来喝茶吃面,也不愿意勉力伪装起来去充充场面——当鱼还是比当潜水艇容易多了吧。
一件明明很小的事,你知道很关键,却总是无法迫自己去做。
父子两静静默默的时候,男孩开始变成男人的征程于是后来有了小说里,电影里都没有,当然字典里就更加不会有转折。
男主角在担心女主角“以后再也不会烧我腿毛”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会演变到他穿着老爹款浴袍像失业时患忧郁症的老爹一样狂饮热柠檬水的情景。
人生中的事故,没有写在剧本里,谁说得定的呢(当然本片的编剧还是对男主角很好的)书本说要杀死女友的狗让她先经历过一次死亡的冲突之后再来第二波会比较容易点,书里说要拉拢夫妻间的关系就要blahblahblah,这死孩子读书已经读到傻冒了么?
书里面的不是人生啊。
还好没有真的赐你一个小说式的结局。
本来是厌烦了,以为有突变会更好,到真的临头,仍然希望“一切都不要改变”,无论父母之间还有什么样的感情,还在一起就好,那个女孩还是梳一样的头发穿一样的衣服转过头来看她就好。
女主角想必也有一样的心情,所以明知对狗过敏,还是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牵了新养的狗在海边散步——喜欢就好。
即使闻到过死神的味道,毕竟还没有会面,即使会出“我和爸爸/妈妈同困于火海,你会先救谁”这样狗急跳墙的题目毕竟还没有逼到墙角,还在不需要想太多的年纪,先下潜0.5米吧。
为了这种“青涩”的感觉,影片放弃了一切让它可能会显得“专业”的因素,而特意弄得好像“学生作业”一般,更添一分“纯真”的风味,这样两个人互相追打,在烟花中骑行而过,这些场景就不会“假仙”得好像什么俗套的偶像剧,而似发生在你我年轻时代的二百五故事(男女主角非常普罗大众的颜对这种“真实感”亦有所贡献)。
至于男女主角的父母应该就是明白(甚或今时)的你我。
其中的笑料既有出位的,亦有隐晦地,分布均匀停当,算是让人看得很落胃的小品。
我太喜欢了!!!
音乐每个都可以单曲循环。
三个转场绝了,帽子转场,医院转,浴缸转。
非常奇怪的男孩女孩还有一条狗,大海。
台词太赞了。
潜水艇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电影真的很牛皮,不愧是个综合艺术,看书的人不一定会拍电影,但是片电影的人一定会看书(这里的电影指的是好的导演和电影)美术道具音乐构图审美三观,在没有比电影包含的东西多了。
理查德艾欧阿德被誉为是英国的韦斯安德森,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标记很多想看的但是我竟然没有看过一部,惭愧。
这个电影主要的亮点是配乐,音乐素养很重要,会影响电影的感觉,每一首配乐都是可以单曲循环的。
色调色调冷色调偏蓝,全片都是蓝色的感觉好喜欢。
人物设定奇怪两个人。
副线副线也好。
台词台词好。
转场的流畅让我看的时候直接叫了出来,我也想这样。
这个电影现在已经进入我最喜欢的心中前三。
分段式。
胶片感。
老电视的画框。
拍立得的信物。
插入短片的颗粒感。
奔跑。
烟花。
他和她和狗。
大海。
(影像的拼接)(结构的花样)。
画外音,定格,子弹时间(超级慢镜头,用照片拼接),强化环境音,闪回。
改变画幅,画框。
少年心事如潜水艇,藏在六英里深的海底十五岁的恋爱总是格外简单,满腹心事的奇怪的男孩一直独来独往,发现一个女孩好像和自己一样特别,于是就格外关注。
男孩说,绝不能让原则毁了我的求爱计划,我一定要妥协。
男孩被校园霸凌时会示弱承认自己是基佬,但就是不愿骂女主,因此被暴打。
然后人尽皆知,他保护了她。
她也终于承认了他。
海边的花火,铁道边的废弃浴缸,她红色的胶鞋在沙滩上飞奔而过,依偎在老工业区的深吻,和男孩被女孩用火柴烧焦的汗毛。
男孩的爸爸也很可爱,知道儿子恋爱后在送给儿子的磁带里还加上了几首失恋的歌,告诉他世事无常,虽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这个,但是激情难以维持啊。
男孩在第一次时穿上正装坐在家门口焦急的等待,甚至连事后信都写好了,你说十五岁的男孩子怎么能那么可爱。
其实是因为OST才去看的电影,Alex真的是月球上的男人,温柔到骨子里。
🌙1. Glass In The Park2. Piledriver Waltz3. Stuck On The Puzzle4. It's Hard To Get Around The Wind5. Hiding Tonight
少年心事如潜水艇,藏在六英里深的海底十五岁的恋爱总是格外简单,满腹心事的奇怪的男孩一直独来独往,发现一个女孩好像和自己一样特别,于是就格外关注。
男孩说,绝不能让原则毁了我的求爱计划,我一定要妥协。
男孩被校园霸凌时会示弱承认自己是基佬,但就是不愿骂女主,因此被暴打。
然后人尽皆知,他保护了她。
她也终于承认了他。
海边的花火,铁道边的废弃浴缸,她红色的胶鞋在沙滩上飞奔而过,依偎在老工业区的深吻,和男孩被女孩用火柴烧焦的汗毛。
男孩的爸爸也很可爱,知道儿子恋爱后在送给儿子的磁带里还加上了几首失恋的歌,告诉他世事无常,虽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这个,但是激情难以维持啊。
男孩在第一次时穿上正装坐在家门口焦急的等待,甚至连事后信都写好了,你说十五岁的男孩子怎么能那么可爱。
其实是因为OST才去看的电影,Alex真的是月球上的男人,温柔到骨子里。
🌙1. Glass In The Park2. Piledriver Waltz3. Stuck On The Puzzle4. It's Hard To Get Around The Wind5. Hiding Tonight
想去看《潜水艇》这部电影,百分之八十九点六二的原因都应该归咎于Alex Turner的配乐。
故事很简单,除去开头和结尾,影片分成三段,分别讲述了男主人公和女友Jordanna的爱情,男主老妈婚姻生活中外遇Graham,以及这两段危机的爆发跟平复。
除了影片镜头真的很美之外,打动我的,应该是我或者大多数的观众都能够在男主人公Oliver身上找到一段呆头呆脑的过往吧。
普通、平庸,整个人都乏善可陈。
但偏偏是这样的一个人,恰好处在一个中二的年纪里,总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所以总会去幻想自己死后的情景,幻想人们因自己离去泣不成声,又因为自己的复活欢欣鼓舞。
期待过高总会带来失望,就像影片中的Oliver期待有一个不断拉高的电影镜头抓拍他,却因为制片方经费不足,只能得到一个不断拉长的镜头那样,令他失望。
电影如此,人生更甚。
在现实生活中,Oliver只有一个爱捉弄他的小痞子作为朋友,永远不了解他,却永远都在教唆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在学校里,女生缘差到同学们都认为Oliver是个同性恋;在家里,默默监视父母,发现他们两人的婚姻趋近破裂……时间好像就打算这么一直折磨他,直到他变成一个成熟的男人,学会了与麻烦朝夕相处,然后像他的父亲那样,漠然地说出一句“Everything will just be OK”。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女孩Jordanna。
Jordanna是一个同Oliver的性格格格不入的女生,她其貌不扬而且个性乖张,她的乐趣就是在无人的角落里,点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去烧Oliver的腿毛。
在这段感情靠近的时候,Oliver始终只是被动接受,因为他找到了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于是奋不顾身,全身心投入其中。
一个抱着辞典啃的奇葩男孩子陷入了爱情这一情节,让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爱了费尔明娜五十七年的书呆子弗洛伦蒂诺。
多愁善感的年轻人们在爱情来临的时候,总会将自己从书中或者电影里捕捉到的女性光辉建立成一个模板,然后再去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载体,在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分享爱情的甜蜜与苦痛。
毫无疑问,爱情也是会生老病死的,五十七年的痴迷,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所以,我也不太确定Oliver与Jordanna之间的究竟是爱情还只是因为孤单而抱团取暖,因为Oliver为了完善自己的理想中的伴侣,也为Jordanna买了书,想培养她同自己共同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影片中Oliver的父母十几年平淡生活的陪伴算不算爱情呢?
Oliver的母亲同她的情人又算不算爱情呢?
好像所有的感情都无法被否认,但是又好像离所谓的爱情都差那么一点点。
那么什么是爱情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爱情归根结底只是被虚构出来的一个概念?
影片中,所有的矛盾爆发在第三部分,Oliver同Jordanna的感情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濒临破灭。
在Oliver奔向海边的时候,看见Jordanna在同自己的替代品在一起,自己的母亲同外遇对象奔向了卡车的后座,好像一时之间所有的一切都抛弃了自己,压抑到如同沉入了六英里的深海中。
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Oliver同自己的父亲对待感情问题的不同,面对着妻子的离去,虽然十几年来自己依旧爱的炽烈,但是他只是淡淡地坐在餐桌旁边,一个人流泪,任她离开。
或许是因为几十年生活的经验告诉父亲:他并非是世界的中心,人力能改变的事情很少很少,所以他接受了边缘化的角色。
但是Oliver却不信邪,他扮演成了一个救世主般的角色,不仅要挽回自己的感情,还要挽回父母的婚姻。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母亲安慰失恋的Oliver时说:到了你38岁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是Oliver却在失眠的夜里冲进了父母的房间里说道:我想到了38岁的时候,还是会感到遗憾吧!
那么,回到刚刚的问题:爱情是否只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呢?
我想,38岁的人与15岁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吧,15岁的Oliver就拒绝承认这种虚构。
在这样的一个年纪里,我们做到坐怀不乱处变不惊,做不到不悲不喜不寂寞,不知道拥有只是片刻,失去才是永恒,所以无法淡然地说一句“Everything will just be OK”。
在那个年纪里,浓墨重彩地大悲大喜,但是成长就像是能够透支人身体中的能量一般,38岁的Oliver,一定会怀念那些风风火火的曾经吧。
就像15岁的Oliver与Jordanna不断地看海、不断地流泪、不断地去搞怪,成熟年纪的你或许会去嘲笑这些孩子气的举动,但是很多事情,是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提不起精力去做了的。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如何去看待爱情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是否年轻。
对于成年人来说爱或许是奢侈品,但是因为一个女生就会改变自己颜色的少年,没有爱是活不下去的。
年轻真好。
我是先被他的OST迷倒后再去看的电影。
我们有的人总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开始幻想死亡,幻想自己的死亡,周围人是怎么样的反应,平日里的老师,自己周围的同学,朋友,兄弟,自己偷偷喜欢的人,偷偷喜欢自己的人,还有平常一成不变的父母,希望看到他们的表情究竟会是什么样,然后再哄的一下rebirth。
Become new and improve。
而这个故事的发展也如我们的所谓的青春期一样蛋疼。
(蛋蛋发育时开始生长而且我们无所适从的疼痛)15岁,我们15岁时究竟在干些什么呢?
我们有没有做一个拯救者?
爱慕者?
还是故意装作成熟并对泡妞的技巧熟练至极然后到处炫耀自己的幼稚?
我不记得了,我不记得我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喜欢过人,有没有做个英雄,那些过去的往事就像是沉淀到了海底6英里下,不见天日。
当一切开始变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手足无措?
还是从未在意,就让一切伴随时间的流失,我不知道。
现在的我太过迷茫而导致丧失了自己的光芒,海浪汹涌着,那6英里的海底下到底有什么?
爱你,如6英里的海底一样深沉
电影《Submarine》很有性格,讲的是在普通不过的年轻男孩爱情、家庭的琐碎事,但胜在玩弄电影手法玩得出神。
画外音、定格、子弹时间、强化环境声、闪回、画幅改变种种形式上的手法,都运用得巧妙。
大小演员的幽默表演拿捏准确,并不居高临下的英式幽默带来此起彼伏的笑声。
细节天衣无缝地贯穿影片,在关键时刻推动情节并促进着人物关系的改变。
最后的无声的结尾,男女比赛似的一步一步从沙滩走向海浪中,画面美丽和表达含蓄,实在难得!
最后不得不补充的是开头男主角对自己葬礼的幻想,看着实在是过瘾——因为我也这么想过!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如果被别人看到了我的幻想,是一件幽默好笑的事情!
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影片很好的呈现出了青少年的主观世界,描述了属于那个年纪的情感、烦恼、各种欲望及幻想。
看片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不自觉的回忆起过去,尽管已经非常久远了,但还是会勾起些相似的情绪:一点忧郁、透明的喜悦、莫名的伤感,还有对未知的迷惑和恐惧。
片中的音乐和风光,很好的烘托出了氛围;戏剧化的视效和节奏,也把男孩头脑里的想象表现的生动可爱。
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时期:对外部世界疏离,对自我感到陌生,最可信赖和能驾驭的,就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
而情绪,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似的。
所以影片看着丝毫不会觉得幼稚,反而因有共鸣更能体会出真实和丰富。
关于影片片名《潜水艇》,也是个非常有趣的意象,在片中多次出现,每次都代表了不同的东西。
一总放在一起,大概就是表达了青少年时期的那种,类似于潜伏在这个属于成年人的世界之下的、还不能浮出水面时的复杂感觉吧!
The Ocean is 6 miles deep.对了,一向演技派的Sally Hawkins,在本片中饰演的母亲反而平淡,确少母性感,有点违和。
这片应该喜欢的人很喜欢,无感的人很无感,我属于后者。
#61st Berlin#+#26th Sundance# 处女作 复古镜头 颗粒感 英式小清新 初恋
不喜欢
开头关于个体和葬礼的想法还蛮特别的,之后就...越来越可怕。男女主太丑,扣分。
小P孩子的心思也太细腻了,GAY化了
没劲
ost嗲!!
也太小清新了吧,实在看得我闷死了
有點意思,但也還好。
这就是所谓的独立小清新呗?见过古怪的,做作的,矫情的,这样一部行云流水般的还没见过!小桥段、小景别都很可爱!连ost都这么棒!
做作...导演还是去演喜剧吧
厌恶女主,再怎么样都是徒劳
看睡着了
趣味小清新非常对我的胃口,看到结尾才发现原来导演是IT Crowd里的Moss,狂笑不止。女主角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姑娘。
就是一部小清新到不行的電影而已=。=很多拍攝技巧在別的電影看過,不過還是很喜歡~大愛萬花筒看Jordana那個鏡頭!
下载错了勉强一撸太小清新承受不了表示一般
英国小清新
入门文青深夜必备
英国小清新爱情电影,看着很舒服。格调很好,情节上有很多其他同类型电影的影子,还算不错,3.5星~
确实没想到Moss极客二愣子的外表下是一颗文艺小清新的心,这算是个惊喜;但我完全忍受不了本片这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傻屌模样,再华丽的形式感也掩盖不了无病呻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