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部由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实验电影以惊艳的视觉美学震撼影坛,却又以晦涩的剧情令人迷惑、敬而远之。
不过,这部影片倒是轻易俘获了影评人的欢心,在那年登上不少年度榜单。
如果说当年这部《皮囊之下》没能让普通观众真正领略到非人类对情感与人性的好奇与追寻的话,那么今年一部同样惊艳的作品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只不过将其主人公从外星异形替换成女巫。
女巫题材的影片近年来风靡影坛,因其奇幻诡异的情节成为惊悚恐怖类型的标配,也因其女性身份的内涵诞生出不少探讨女性主义的佳作。
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的《你将不再孤单》出色地抓住了这个题材的类型属性与潜藏的女性意识,令人眼前一亮。
故事讲述在19世纪的马其顿地区,经常有“食狼女”(即女巫)出没,她靠吸食婴儿之血维持生命。
一个农妇的女婴被女巫看中,农妇将女婴藏在深山洞穴里直到其十几岁,结果被女巫发现带走。
女孩跟随女巫学习生存本能,在不同动物、女人,男人的皮囊之下满足其好奇心并体验到人类的情感与爱。
表面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巫养成记。
尽管有不少茹毛饮血、挖取内脏的惊悚情节,但全程配上诗意的旁白、空镜头与优美的摄影光线,浮现出有别于常见类型片的温情脉脉的气氛。
电影大师泰伦斯·马力克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辈,而斯托列夫斯基对马力克风格的模仿并非重点。
他借助这个女巫故事来揭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从懵懂与好奇,到学会爱与复杂的情感,有了孩子后逐渐获得母性,懂得宽容与摒弃嫉妒心理,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理性的人类。
相比于《皮囊之下》里的外星女主角,这个年轻女巫同样对人类保持着好奇的态度,不过她并不像外星人一直利用性感女人的外表去捕猎男人。
这个女巫先后换上动物、女人和男人的皮囊,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引发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平权等话题的思考。
剑走偏峰的导演将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的山村,看来是有道理的,这个愚昧落后的地区充斥着各种贬低和歧视女性的行为:比如女人在有男人在的场合不得说话,要在男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吃,被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反观,男人被赋予了刻板的性格形象要求,要保持阳刚之气,导致有毒的男子气概盛行,家暴行为给女性身心留下了可怕的烙印。
女巫先后换上女人和男人的皮囊,体验性别差异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透过性别互换的视角去审视性别刻板印象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根源,无疑给当下不少热点问题引出有趣的思考角度。
而关于母爱的探讨也呈现出立体复杂的一面:一个是呵护备至不让孩子接触外界的生母,一个是放归自然让孩子自力更生学会生存能力的养母,哪种母亲才能真正培养独立的孩子,相信看完影片观众自会有答案。
除了出色的美学风格与深邃迷人的主题,影片还汇聚了一批跨国演员阵容,瑞典女星劳米·拉佩斯(《龙纹身的女孩》)最为瞩目,连同葡萄牙男演员卡里托·科塔(《一千零一夜》)、大导演简·康平的女儿爱丽丝·恩格勒特、法国新晋男星费利克斯·马利陶德(《每分钟120击》),以及饰演老女巫的罗马尼亚演技派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四月三周两天》),各位演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一部女巫题材的恐怖片却在不断突破类型的限制,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与意想不到的女性话题思考,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
说不好看的、没看懂的,我们换一个方式理解一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如同一部艺术片,给予我的思考空间及厚度,是无法预见的。
这几乎像是一部无声电影,缓缓道来的女声内心低沉的独白,伴随着看似阴森血腥却令人惊恐不已的镜头,让你有一种在看艺术纪录片的错觉。
刚出生的女婴被女巫盯上,母亲允诺16年后将女婴献给女巫,女巫让在女童身上做下了标记,女孩从此无法发出声音,而后母亲将女儿藏入神圣的山洞中躲避女巫16年后,女巫还是找到了母女,将女孩变成了女巫,并短暂占据了母亲的身体。
女巫教授女孩吃生肉、喝血水,借此告诉女孩,女巫的宿命,就是不断占据别的生物的身体以此存活年轻的女孩,眼睁睁的看着女巫对一只狼开膛破肚,而后变成了一只狼就这样,女孩便开始了无奈的杀戮。
男人、女人、女童,已经去世的,或者活着的,被女巫尖锐的黑指甲划过胸膛,掏出内脏放入自己的身体,而后变成他们年轻的女巫不断尝试别人的人生,却从未停留。
她可以成为万物,却唯独找不到自己她不断更换着肉体,体验他们的生活,家人的温暖,伴侣的抚摸,却没有一种感觉,让她想持续保留当时的肉体。
这样我想到《环形物语》这部北欧的剧集,渴望别人的人生和事业,交换了身体的朋友,最终发现别人的人生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自己的阅历也无法匹配,于是带着别人的身体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们都幻想着谁谁的爱情甜蜜,谁谁的婚姻幸福、谁谁的事业巅峰,殊不知,我们的人生积淀其实还没有到达匹配那些生活的厚度,而我们的人生也有自己还未察觉的小确幸。
我不劝大家去看。
但如果,你看完我的分享,能有足够的勇气去欣赏这样一部孤独的电影,我想,这是否已经是你人生里的小确幸了呢?
贴着恐怖片的标签,却讲着女性成长的故事,婴儿内维娜被女巫选中,母亲将她藏到了所谓的“圣地”,自以为无法被女巫发现,并因对失去孩子的恐惧而严厉禁止她离开山洞,16岁的内维娜不知言,不知礼,不知德,圣地山洞就像是母亲的子宫,杀死她生母并带她走出山洞的女巫在那一刻反而更像是她的母亲,此时才是她的初生,作为女巫的出生,她像一个新生儿对一切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无太多的防备心。
她好奇女性的分娩,通过成为妇人,男人她才觉醒了自己的性别意识,正如学前的幼儿,而在此前,被关了16年的内维娜是没有性别概念的,她杀死农妇的丈夫,杀死尾随她的男人,都不是因为他们压迫,欺辱女性,只是她觉得他们在伤害她而产生的动物本能,而最后的碧丽娅则是她完整地经历了作为女孩—妻子—母亲的身份转变,这个过程中她从一个需要被“母亲”玛利亚引导和保护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反抗玛利亚的母亲。
“当与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玛利亚是内维娜的镜子,她一开始都是在模仿玛利亚,后来内维娜变成了玛利亚的镜子,她拥有玛利亚作为女巫从未有过的幸福和顺遂,甚至内维娜的生母也是内维娜和玛利亚的镜子……。
片名《你将不再孤单》,不再孤单的不仅是内维娜,更是她的孩子,她将不必经历那16年孤独的囚禁,她将会有一个全心全意保护她,爱她的妈妈引导她成长。
但内维娜是否又会成为她孩子的镜子?
谁又知道呢?
不过说实话,我对这种冗长平缓的电影一直不太能沉浸,看得昏昏欲睡,不是电影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男人是天,天不怕地不怕,但会死在女人的指间。
女人是光是电,离开她们,世界如何运转。
化作羊化作犬,冷静地看这世界,没有爱,怎会恨,不相信人类到永远。
经历了生死别离,离合悲欢,终于了解爱是拯救自我的唯一源泉。
即使失去一切语言,但只有爱才会让人充满希望,这一次,你将不再孤单。
这次的你十分新鲜,没有心怎么把所有事物体验,看着过去慢慢走远,这一次,你再也不会孤单。
恐怖外衣包裹下的女性成长电影。
还是老生常谈的「女巫」题材,但除了嗜血以维持生命这一设定之外,不再有外界的超验力量干预人世,力量之源的恶魔始终未出场,而女巫的“邪恶”力量似乎也不曾反噬自身,倒更像某种内在于身、没有代价的异能,而一切的报应似乎只是族群规约强加于异端个体的社会性惩罚。
女巫的诞生类似一种vampire的转化机制,不同的是,它的传染源是“女巫的口水”,涵指“唾弃”、“肮脏”等针对女性的污名化操作。
这种祛魅的「女巫」的设定将诸原型故事中子虚乌有的原罪取消,将「女巫」还原为「女人」,电影始终兜转于人类社会圈子的内部问题。
电影中的「女巫」更多在于一种历史意义,而非象征意义,是纵贯父权制历史惨遭猎杀的诸女性的集合代词,是其思想独立性与身体欲望性的集成,因此,电影的进程应当被概括为女性认识身体、争取身体、运用身体的独立成长史。
然而电影仍萦绕着浓厚的男性视角,作为具有摧枯拉朽之革命强度的女巫力量,竟源自一种渴望繁衍的生育「本能」,诚然,它拥抱了女性的身体性欲望,并也将身体与性的支配权最终还给了女性,但这却是在受到男性肯定的前提下方才成立——影片结尾,男孩对女巫利爪的接受寓意着一种美好愿景:女性自身的价值在于被男性无条件的接纳;而(前任女巫,或母亲)愿景的破灭则促使她报复性的杀死年轻女巫的丈夫,这看似是一种摧毁性强大力量,却仍不脱于某种「非理性」的妒忌与歇斯底里——所谓女人“天生”的病症。
似乎,女巫的五次变身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妻子(接近男人)—狼狗(旁观男人)—小伙(成为男人)—女孩(陪伴男人),女性的成长全部诡谲地围绕男人展开,最终,女巫披着丈夫的肉身过活,这一雌雄同体之态将导演的调和主义主张显露至致。
这也是电影的短浅所在了,导演无能于探讨为何父权针对女性的宣誓统治会以如此惨烈的猎巫方式展开等深层问题,因此,无论在拍摄技法上多么用力,整部电影还是流于空洞的形式。
限于篇幅,我择取费德里希于《卡列班与女巫》中的观点供参考:猎巫从根本上摧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力量和斗争赖以维系的生活、实践、知识和自我组织系统,实现了对女性身体、劳动和生育更加彻底的征用和统治,这种从女性手中掠夺生产资料的父权原始积累,将女性的家庭劳动被贬为一种免费的、义务的再生产(reproduction),这一过程中,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附属地位,劳动的性别分工和等级观念也因此得到强化。
“当你和女人们在房间时,你的嘴就合不拢了。
当你和女人们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
当她的眉梢抬起,你也会抬起你的眉梢。
当她的双眼睁大,你也会睁大你的双眼。
对于女人而言,你是玻璃。
”食狼女可以成为任何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
老玛丽亚(老狼女)在成为食狼女的时候,她看见她的上一任狼女趴在马厩吃动物,所以她习得的本事就是吃血肉。
她快要死了的时候她就去吃动物,直接导致被人当成巫女上火刑。
新一代食狼女从小在山洞里长大,造就了她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什么特别的坏心眼。
和老玛丽亚相处的日子里,她学到的不止是吃血肉挖心肝,还有一整个新鲜的大自然。
老玛丽亚的习得是不吃血肉可能会死,所以她不断地寻找血肉填补内心的空缺。
但是看新一代狼女,她缺乏的是爱和生活经验。
所以她不断地变成其他人,去体验生活。
她似乎不吃血肉也能活下去,她吃的是人类的食物。
女性的习得非常重要。
女性是经验主义者,采集者,家庭主义者。
老玛丽亚是新狼女心里的一个声音,一种自我审视。
这种内在的审视是丑陋的,焦灼的,悲观的,极度不自信的。
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你等着吧,他们会把你撕成碎片。
”当你安于当一个家庭妇女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你等着吧,你以为你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吗?
”当你找到真爱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你等着吧,他会亲自送你上刑架。
”这个世界是很残忍的,这个世界很荒凉,一切都那么奇怪,不是么?
所以当新狼女把自己的女儿变成了食狼女,把老玛丽亚解决了的之后,她终于可以成为她自己了。
然后呢?
所有电影都在类型之中,包括传统意义的作者电影。
当然这里的作者电影和电影类型两个重要概念都亟待更新。
越来越多的新作者在不断认知探索类型片的边界。
部分运镜和林间漫步画面以及贯穿全片的内心呢喃,受泰伦马力克的启发,如《生命之树》,对奇妙生命之礼赞成为本片主题之一。
男人女人共生共存是女性独立的基础,这一思想和2021《钛》不谋而合,甚至包括2018年北欧背景的《边境》。
很难评估谁借鉴谁,西方影人的创作共识更说明:新思想需要新故事和新的形式,恐怖及相关的惊悚奇幻类型,包括超现实主义在电影发展的地位等都需要重新定义。
德莱叶1943年《复仇之日》,伯格曼1957年《第七封印》早已被誉为伟大的作品。
两部影片对被施以火刑的女巫给予极大的同情,女巫成为女性受害者的象征。
本片的女巫也是女性受害者,但与前辈影片中的宿命不同,通过生命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体验,三代进化就完成神性向人性的回归,最终获得女性的生存自由。
(ps:女巫火刑不是如圣女贞德般绑于火刑柱,而是绑缚于扶梯吊入火堆。
《复仇之日》《第七封印》均有呈现类似场景。
推测编导名字似有东南欧渊源,否则为何首部长片选用巴尔干地区背景和马其顿语?
)
《你将不再孤单》为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Goran Stolevski)的长片处女作。
故事讲述在19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个生活在森林的年轻女巫对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她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然后用这位村民的皮肤装扮成了人类,这也完全激发了女巫的好奇心,她想要装扮成不同的身份来生活,在扮演成妇女、狗、男人、少女的过程中,她渐渐领略了老女巫玛丽亚一辈子都不曾理解的爱为何物。
镜头与色调影片定位为恐怖文艺片,但实际上片子中恐怖的元素并不多,至多就是女巫在变换身份时将人内脏掏出来可能会有些许令人惊恐,但看第二次的时候就不会有过多波澜了。
本片更多是以恐怖为表象,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浪漫的生活解读,核心依旧偏向文艺。
电影使用了大量手持摄像镜头,摇晃的画面和现场收音给人一种纪实感,使观众能够代入主角的视角来感受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文艺感。
本片的用光用色中规中矩,但也承担了明显的表意作用。
当年轻女巫受到来自男人、同村村民等的恶意时,影片的色调是晦暗无光的,当女巫成为小女孩,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悉心教导时,整个画面逐渐明亮温暖了起来。
色调不仅仅是影片表面上的转变,它仍隐喻着年轻女巫心态由迷茫无望至积极阳光的转变。
成长故事本身有着双层隐喻,暗喻着两个不同年代女人的不同心态。
老女巫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出困住她16年的洞穴,实际上是女婴从母亲子宫出生的过程。
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向森林,教她在森林中茹毛饮血的冰冷生活方式,不过多久就不被年轻女巫所接受,两人从这时开始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代表着在成长过程中上一代的思想不被新一代人所接受,新一代的人希望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老女巫之所以会被烧伤成那副可怖的模样,是因为即便她经历了这么多,她仍然没有找到使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她沉浸于自己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没有向前看的勇气。
与此同时,她对年轻女巫的感情又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她有着成为一个母亲的愿望,由于可悲的前半生,玛丽亚渴望被爱和获得爱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懦弱,她在受到伤害以后不再敢于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她只敢将自己的期望托付于年轻女巫身上,但当她看到年轻女巫勇敢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结婚生子获得幸福以后又嫉妒得无以复加,愤怒之下杀死了年轻女巫的丈夫,还伤害了年轻女巫的孩子。
成长后的年轻女巫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玛丽亚。
在生命的最后,玛丽亚才领略到生命的真谛,不是伤害、不是嫉妒,而是保护和传承。
性与爱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导致两代女巫走向不同道路的分岔路口。
老女巫玛丽亚想要个孩子,但因为村中再没有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她被带到了另一个村庄。
她本身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自己的未婚夫,但当她见到自己未婚夫是个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男人时,她挣扎着不愿与这样的男人发生亲密关系,却被男方的父母强行控制住与未婚夫发生了亲密关系。
她所遭受到的性,是残暴的、是无情的,而由于她前半生的迷茫,她并没有拿起武器捍卫自己,而是选择了默默忍受,甚至在最后被架上火刑架时都没有选择争取自己本该有的权利。
至此以后,她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爱,她选择进入森林,过着周围无人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年轻女巫与玛丽亚截然不同,虽然玛丽亚把她带出了森林,但她没有盲从玛丽亚的行为,而是保有一颗对不同生活的好奇心,虽然过程中受到许多伤害,但她仍然愿意去体验,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
由于年轻女巫从小时候就被玛丽亚拔去了舌头,她不会说话,全程只能用内心独白来进行表达,所以在影片中她更像是人类的观察者。
她感受过三段不同的性,当她作为受虐的妻子时,性是残暴的,所以她杀死了侵害她的男人;在她作为一个男人,被女人骑在身上时,她意识到性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后当她与一位男子相爱,新婚之夜体验的性是甜蜜而舒适的。
在受到虐待时,她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也没有学会流泪,但当她知道爱是什么后,她学会了流泪,也学会了保护自己爱的人。
最后她生下自己孩子的时候才与这个世界有了联系,是爱的力量将她留在了这个世界里。
是爱,让人们不再孤单。
可能被低估的电影,从一个异常的角度,从小女巫变成女人、男人、女孩的过程,讲述男权统治下的女性生存,值得细细观赏。
开篇那个女婴被母亲雪藏保护十六年终于还是被老女巫带走,这时应该是女性最原始没有被教育的状态吧;然后从女人到男人,最感人的是看到落崖而死的女孩,毅然变身;再从女孩成长到女人,直到怀孕,可以说这是女人最幸福的阶段;但男人的离世、孩子的出生、老女巫的再次出现将女人生命中的困苦再次一一揭示,片中女主最终选择杀死老女巫,打破魔咒了吗,观众自己去体会。
这是一部带有轻微恐怖(主要是血腥)元素的女性成长片,说是女性主义可能有些过,应该说是一部具有女性色彩的文艺片。
片中的女巫和村民口中的食狼女皆是历史中所有曾经受过父权‘剥削’的女性缩影。
而影片通过安排老女巫将‘女巫之力’赋予女主,使其有机会可以一次次地‘转换身份’,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女人用其一生可能遭遇的经历待遇:被囚禁于深坑(过度地保护)、女性意识地初步觉醒(自我身份的找寻)、被欺凌被羞辱、被当作欲望的对象‘欲望的容器’、被压抑、遇到了爱人(爱情)又失去了爱人、怀孕、生产、成为母亲…期间女主脑海中不断闪现的老女巫形象,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某种对‘女性命运’/‘女性末路’的感知与召唤,一种被命运的或者说被这个社会的凝视,而把老女巫看作是早期时代的女性牺牲品,代表着所有因迫害而心生绝望的女人。
其中,女巫需要饮血续命(?
)的设定也很有意思,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初期时与自然(自然本我)的一种对立/决裂,片中老女巫‘教导’女主杀生嗜血其实就可看作是一种由外界塑造的‘女性/独立/自我意识’对女性的支配,这种力量促使女人‘和男人一样’,以另一种形式剥削自然/剥削自我,是一种对本性的冷漠,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冷漠。
此外,片尾老女巫对女主说“为什么(女巫血脉的传承)对你来说如此简单”也很有意思,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老女巫与女主实质意义上的交流。
因为在老女巫看来,只有一次的‘传承’应该谨慎使用,而女主为了挽留自己的孩子不加思考地给了出去,是一种轻率,一种不负责的体现(对自己的)而这对于女主而言却是一种决绝,也是一种对于所处生活/时代的信任,对于自身(女性)命运的信任,所谓‘为母则刚’,可以说生育从某种程度上为母亲带来了希望,在片中看来则是为女主看似迷茫的生活带去方向。
最后,片中的女主也有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女人们的地方,这在于她有机会在男人的躯壳里感受女人、体会女人、思考女人,这是处于男人视角下、世界中的女人的‘另一面’,而在经历种种之后,女主依旧选择做回了女人,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片名‘你将不再孤单’也可以有很多层的寓意,可以是基于同情、基于共情、基于爱情、基于亲情,很棒的一部电影。
女巫换装秀以及欧洲原野风光摄影,外加一点看似高级,内核却空洞的女性主义,以及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一言以蔽之,不如咱的《聊斋》。
在灼烧与刺痛的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流动。是一个奇情故事,但又感受到了生命与爱,很奇观化的叙事和风格杂糅,不过不算我的菜。
哎真是给你们惯的不想说啥了
披着惊悚片外衣的文艺片,我能说我没看懂么...
3.5,低走高开,电影假借超自然女巫外衣,内核导向人文情怀故事。逆光拍摄,大段意识流自白,充满全片的背景音乐,概念呈现就没少学泰伦斯·马力克吧。文本聚焦多种身份导向的个人意识成长,超自然概念就创造了这一外来客体的台阶,社会与人类之外的客体升华投射出人性光辉。但文本形式与视听概念,马力克构造的内核更加深入。且这部真是制作到位吧,一众脸熟的欧洲各国卡司。
想看个恐怖片,没想到是文艺闷片
不应该以恐怖题材为噱头,而应该强化影片内核表达。
中世纪乡村版Poor things ,美轮美奂的女性主义八股文。女性被强奸是悲愤的是要杀死对方的,男性被强奸是爽到高潮迭起的。傻子找到另一个傻子同类就能证明造物主是错的,只有当条狗偷看男人偷看女人打飞机才是轻松愉悦的
玛利亚在小女巫每次适应一个新角色过得幸福的时候便出现来嘲讽一番“你永远融入不了人类的圈子” 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心酸 玛利亚她只是嫉妒 或者说更是孤独。所以啊她不断地找小孩子当继承人 大概她只是希望有个人可以陪在自己身边 什么女巫血统她根本没有很在意 那么强大的她那么轻易就被小女巫杀了自己 那是放下了戒心罢了——那一刻我想她终于也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错了的 女巫也可以成为人类 只要有爱 也将不再孤单了。
看不下去。就是长的难看点,也没啥恐怖感。
看着类型是恐怖片,其实是文艺片。讲的一个中世纪的小山村里,一个女巫的成长故事,恐怖就是这女巫杀了几个动物和村民吧。几处风景很漂亮,貌似就是在某山区拍摄的。
海报满分,犹如一本神秘小说的封面。电影三颗星。令人眼前一亮的女巫故事,或者说是一部披着恐怖片外衣的女性视角文艺片。奈何结尾稍显遗憾,走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路数,针对全片集中讨论的有关人在不同身份下的自我认同与外部世界联系这一话题,导演没能给出更具想象力的答案。
humanity in the pov of witches 最喜欢她感受生活的部分探索玩乐体验 活久了感觉每一天都一成不变 these scenes remind me what a joy it is to be alive and things i can do different ways to be 另noomi能打
#Sundance 2022 美丽,悲伤,震撼,人生之诗。虽然节奏慢,但是很沉醉,有种“鬼魅浮生”的伤感,旁白的絮絮低语也带有种历经沧桑后依旧迷茫的困惑。
小森林式“自然主义”奇观?这和马力克有什么关系
不要被血浆吓退错过一部好片,其实是把自我意识觉醒,巧妙地套上一个女巫传说的背景,设定特别棒。女主用心声感受外界一草一木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
"My life is like a river.It flows and flows, and still it stays in the same spot."女性与女巫何尝不是一体的呢?
她把唯一的女巫唾液给了她的孩子,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和《女巫》在主题上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子,借用恐怖片外壳,讲述一个女巫怎样在不断“借尸还魂”的过程中产生人的种种品质。内心独白则是在明示这种变化,拍的挺文艺,却没什么新鲜的地方。
2022观于北市。黑天鹅?屠龙少年终究变成了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