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氧气危机》,并没有觉得多么惊艳,这部冷门科幻片其实并不是太空版《活埋》那么夸张。
影片一开始就是压抑的黑暗环境,女主在狭小的休眠舱内挣脱纳米茧的束缚,好不容易挣脱开来,却被舱内的人工智能告知氧气含量仅有35%,此时女主的心情绝望到低谷。
女主甚至不记得自己是谁了,其实影片前半部分很大手笔用在了女主向人工智能询问身世的方面。
女主查看自己的屡历 还有一点,影片中有多个闪回画面出现过白色小老鼠,片头、中间部分以及女主的回忆中均有出现,我想小白鼠不仅是想表达小白鼠足女主的职业(好像是低温学学家)的实验对象,还想表达女主在压抑的空间内就像一只奄奄一息,“躺"以待毙的小白鼠吧。
小白鼠在走迷宫 后来女主得知自己是克隆人莉兹后,好像也释怀了许多,她身处太空,她身旁也有上万个休眠舱,这都是克隆人的聚集地。
女主在眺望太空 最后,女主把一个仪器戴在了头上,氧气慢慢耗尽,女主吩咐人工智能帮自己打了镇定剂后,人工智能慢慢用纳米茧把女主包裹好,进入了休眠状态。
女主闭上眼睛
氧气耗尽 这部《氧气危机》并没有把太多手笔聚焦在“氧气、危机”这一主题上,更多的是把“幽闭空间恐惧"描述得具体,本片并没有说太空版《活埋》那么夸张,本片在小成本科幻惊悚片中值得一看。
可以说,《氧气危机》这部片子比起恐怖,更多的是科幻、惊悚、压抑和幽闭恐惧,本片确实值得一品!
女科学家Elizabeth Hansen(简称Liz)在休眠舱中醒来,发现氧气已经不足,于是尝试依靠逐步恢复的记忆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帮助来脱离困境。
在与外界取得联系的过程当中,Liz发现其实自己并非女科学家本人,而是被植入了记忆的克隆体。
在地球上人类因为无法克服的病毒而陷入灭绝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和科学家们实施了一项克隆人类的星际移民计划,要把一万个克隆体发送到距离地球14光年的一颗宜居星球上,女主也就是Liz的克隆体Omicron267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遭遇了小行星的意外撞击,少量休眠舱和克隆体损坏,也造成了女主267休眠舱的失氧。
在搞明白情况后,267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氧气并进入休眠,最终成功抵达目标星球。
典型的欧式科幻风格。
场景简单,占用绝大部分时间的场景就是休眠舱内部,穿插少量的记忆闪回,影片最后才出现飞船和太空的整体形象,目的星球更是只有一个简单的海边场景。
人物角色简单,只有女主露脸和有台词,女主记忆中的老公只露脸没有台词,电话通话的政府部门和Liz本体,只有声音而不见人。
节奏不太快,如果是习惯了美式科幻惊悚片,很难忍受影片中段的慢剧情,而且女主人设里阶段性的癫狂状态也让人有点昏昏欲睡,甚至到后半段与Liz本体通话过程中那个墨迹劲更让观众有点无语。
整体表现一般般,中规中矩,女主的演技不错,但是影片的科技硬核逻辑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整个星际飞船几乎就是个休眠舱大挂件,出了休眠舱几乎就是直面外太空了,这种设计理念看似整个飞船比那种全封闭型的低碳环保一些,似乎在经受局部撞击损坏时候降低了整体的影响。
对但增加了每个休眠舱的设计防护要求,对于细小太空物质撞击的耐受度,对于太空中低温和进入大气层高温的温差耐受度,对于太空射线的防护程度,等等。
维持休眠舱内生命体的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设计也符合当下欧洲环保大逻辑,把环保减排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个体上,而不太注重整体科技的创新。
而好莱坞的星际长途旅行中,更倾向于采用整体封闭的船舱,于相对简单的休眠舱组合的方式。
在运输途中,遇到一些小意外的化,不至于一出休眠舱就马上被太空中的超低温冻成冰棍。
当然,好莱坞式的封闭空旷太空舱也更容易营造一些未知生物或精神恐惧的氛围。
除了典型的新旧《异形》系列,还有《深空失忆》《黑洞表面》等让人印象深刻。
更有经典游戏《死亡空间》系列,把那种大型飞船里的空旷和恐惧演绎到一个极致。
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文艺范儿的可能还是更喜欢类似本片的欧式科幻风格。
但欧美科幻题材里有个点始终有点get不到。
在很多影片里,人类即将灭亡时候,要运输带有植入记忆的克隆人或者人类胚胎送去遥远外星做殖民用。
延续人类这个物种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首先,送出去的无论是克隆人还是胚胎那都不是自己了,而是可能拥有和自己差不多记忆思维的另外一个生命体,对于即将灭亡的自己有什么意义吗?
其次,在可知的地球历史里,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远超史上出现的任何物种,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了。
难道那些所谓的科学家们觉得人类祸害一个地球还不够?
还要把这种毁灭性的物种发送到别的星球上去?
万一成功了,让别的星球上的土著生命体也无路可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异形也好,变异尸怪也罢,都是潜意识里对人类这个物种极度自私行为的一种惩罚。
再怎么挣扎,命都是定数,越折腾只能完蛋的越早。
3星,未来太空高科技版的活埋,跟活埋比起来,这个版本同样是全程躺着就演完了。
但棺材换成了医疗舱,背景也是外太空,一下子就洋气了不少,整体故事非常高大上,有悬疑,有科学,有环保,有爱情,有人生,有人性,有自救,有反思人类在未来社会里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窘迫生存问题。
虽说是小成本电影,但深刻体会到了幽闭空间的感受。
《氧气危机》,一部可吹可弹的电影,喜欢的人可以给好口碑,不喜欢的人可以说闷,沉闷到看不下去。
是不是好片子呢?
算是,最高可以到7分,美术还是可以的,故事的悬念推进也可以,伏笔的兑现也有。
但全片没玩出新意,都是珠玉在前的创意混杂的故事。
我看了一下短评,以下有书名号:活埋、太空运输、太空旅客、地心引力(我觉得勉强)、月球(克隆人概念,也勉强,我觉得讲克隆人伦理问题,更像逃出克隆岛),以上电影,都可以在这部片里看到影子。
也就是编剧在有意无意弄个创意跨界,就成剧本了,当然悬念和反转还是很合理的,看不出大破绽。
以下内容有剧透。
避雷请观后讨论。
华丽丽分割线既然可吹可弹,那说说优点:①出现的悬念和反转可以。
至少只一舱一人的情况下可以吸引人看下去。
地球、太空、警察、政府、身份,亲情爱情,这些悬念和要素足够支撑片长。
②克隆人伦理问题,严肃话题性得到保证。
③抛出一只首次就能出迷宫的克隆白鼠理论,记忆即脑内化学成分在硬科幻方面撑住了。
④光影美术不错。
有虚幻美感。
槽点来了,大多数基本属于导演和编剧的细节不够注重。
缺点:①人工智能太木呆,像豆瓣短评最高赞说的,坏掉的舱里有氧气的,判定输送到缺氧舱里很难吗?
这不是轻易就能想到的办法吗?
看来这个男siri没更新几代。
②太空舱能帮隔空定位扫描人体健康等程式,有自动成茧程式,却没有自动为人体插管的程式有点迷,更像是为了增加点点主角自己手动插管的痛感惊悚情节。
难不成当初一万人都是手工插管,需要外人操作?
这还是像21世纪初的人民医院啊。
③成型出现的白鼠好萌,不可怕ʚ(◜𖥦◝ )ɞ。
④太空船没外壳,看起来像一个螺旋大吊灯,不加外壳好吗,宇宙中那么多小陨石群,撞击总会有吧,或者加个五毛特效的光电罩罩也好。
当然,编剧可以圆可以扯是有隐形的罩罩,但,编剧你就是不愿意编是么。
当然也说了出发没多久就故障了,但是为太空旅行发明的超长途宇宙飞船没那么不严谨的吧。
好,优缺点说了,回到本文主题,如何再取巧一点让《氧气危机》更受欢迎或票房更高。
①卡司选角工作可以更好些。
用名气更大颜值更高的女主,顿时吸引人了,毕竟是个单场景独角戏戏份那么重的电影。
打个比方,就像看纯视觉不论音乐的mv,你喜欢看伍佰的还是蔡依林的。
养眼的出名的肯定更能吸引观众,女主换珍妮弗劳伦斯,暮光女,寡姐,任意一个,整部片热度和养眼性话题性就出来了。
比如寡姐的《皮囊之下》换个不知名女主演,还有那么多人关注吗?
好莱坞大牌请不来?
那法国本土的碟中谍007双料女郎蕾雅赛杜也可以了吧。
这样一换角,顿时就能热。
看,假如换女主,是不是感觉顿时真香↓
同理,男主戏份基本就等于客串的戏份,那就来个名气更大的男星也花不了什么大钱。
同样增加热度和话题性。
毕竟本片单场景已经很省钱了。
②转场镜头可以花更多心思,毕竟闪回和舱内的转场超级多而且贯穿整部电影,这里可以更加出彩更让人印象深刻。
③克隆人明白自己身份之后的那种崩溃和怨恨的情节不够震撼,拍得不够崩溃,窒息和歇斯底里可以更加大戏份,毕竟克隆人伦理这属于严肃话题,拍好了,可以成为经典。
以上,如果可以,麻烦点赞鼓励。
Identity :《银翼杀手2049》实际上,identity这个话题总是与复制人(克隆人)的话题密不可分。
无论是《银翼杀手2049》中的男主K,还是《月球》替身流中的男主,都是在意识到自己是复制人中的一员后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不同的是前者受到了巨大的来自一种identity虚无感的冲击,而后者则选择了通过主动逃离的方式来抗争。
而本片中的女主在影片中后期发生了觉醒,从她片刻的拳打脚踢之中可见她一开始是无法接受自己是复制人的事实的,开始咒骂可悲的科技伦理,而后冷静下来的她实际上正是突破了克隆人固有的“人性”的局限性,向一向被视为真正的人类才具有的标志——理性 过渡。
尽管求生本能是所有生命体的普遍,更是最基本的特征。
然而,求生也是择手段的,从愤怒向思考的转变才是本片最大的亮 点。
密室:毫无疑问,密室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具/载体为本片内核的呈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点。
与一般意义上的逃离密室作为终点不同,本片另辟蹊径选择了另一种“逃离”,即再次进入休眠状态。
而从物理层面上逃离密室的手段,和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元素所提供的智能层面上的手段,分别代表着感性的逃离与理性的逃离两种目的相同,但本质迥异的方式。
借助AI医疗管家这种象征绝对理性与绝对冷静的配置,密室对于人本身正常情感的剥削性与压迫性得到凸显。
记忆转移(嫁接?
):说实话,观影过程中,我一开始始终没有往记忆转接方面去联想。
虽然片中多次有记忆闪回等类似的处理手法,但我都略失敏锐地把它们一概归位由略微缺氧环境下所客观造成的人体大脑机能下降所造成的精神失常来处理。
事实上,随着影片推进,一系列的事实矛盾得以涌现与众口不一现象的出现,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存在记忆转接(与conspiracy)的痕迹。
星际殖民:Conspiracy :谈到conspiracy,相信这也是众多以星际殖民为题材的科幻作品所运用熟稔的处理手法。
类似的以自身作为直接或间接实验对象的还有《Just like a dog》,科技伦理/复制人(克隆人):这个好像没什么好评价的。
比较:《Voyagers》 《黄金原野》 《Passengers》我觉得《黄金原野》这部作品可以单独拎出来说一下?
看完这部《氧气危机》,并没有觉得多么惊艳,这部冷门科幻片其实并不是太空版《活埋》那么夸张。
影片一开始就是压抑的黑暗环境,女主在狭小的休眠舱内挣脱纳米茧的束缚,好不容易挣脱开来,却被舱内的人工智能告知氧气含量仅有35%,此时女主的心情绝望到低谷。
女主甚至不记得自己是谁了,其实影片前半部分很大手笔用在了女主向人工智能询问身世的方面。
女主查看自己的屡历 还有一点,影片中有多个闪回画面出现过白色小老鼠,片头、中间部分以及女主的回忆中均有出现,我想小白鼠不仅是想表达小白鼠足女主的职业(好像是低温学学家)的实验对象,还想表达女主在压抑的空间内就像一只奄奄一息,“躺"以待毙的小白鼠吧。
小白鼠在走迷宫 后来女主得知自己是克隆人莉兹后,好像也释怀了许多,她身处太空,她身旁也有上万个休眠舱,这都是克隆人的聚集地。
女主在眺望太空 最后,女主把一个仪器戴在了头上,氧气慢慢耗尽,女主吩咐人工智能帮自己打了镇定剂后,人工智能慢慢用纳米茧把女主包裹好,进入了休眠状态。
女主闭上眼睛
氧气耗尽 这部《氧气危机》并没有把太多手笔聚焦在“氧气、危机”这一主题上,更多的是把“幽闭空间恐惧"描述得具体,本片并没有说太空版《活埋》那么夸张,本片在小成本科幻惊悚片中值得一看。
可以说,《氧气危机》这部片子比起恐怖,更多的是科幻、惊悚、压抑和幽闭恐惧,本片确实值得一品!
Oxygene,网飞自制法语原声电影刚巧看到朋友圈有人推荐,吃饭的时候点进Netflix主页第一个就看到它了刚开始女主撕缠裹在身上的布那里有一丢丢恶心[捂脸]但是后续真的是看下去发现很不错的一部低成本高质量片子了整个故事其实场景始终围绕着女主被困的冷冻仓在叙述,论成本的话是真的挺省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过像这种也真的对演员要求很高啦从头到尾对故事情节的把控,演员情绪的变化,节奏的轻重缓急,都需要演员有很强的功底才能把看官的情绪带动起来故事本身嘛,也还不错,一个人类新型?
科技技术的脑洞还涉及到一点关于人生如果只剩最后三分钟你会给谁打电话这个问题的延伸女主后期得知真相哭着在空间站撕心裂肺的喊,我就是个太空垃圾的时候,真的有点让人挺难受的哦😯毕竟,人类造自己克隆人的时候,其实从来都不会考虑一个长成的有情感和思考的克隆人她们的感受呀总体来说暂时没发现什么特别大的技术性bug😂是部还不错可以看看的片子啦也不知道国内啥时候也能拍出来这样的低成本好片子,感觉国内演员的话这方面真的是个难题哦,能从头到尾两个多小时全程情绪把控到位一个人演独角戏不让观众出戏的演员,有点难哦😂
终于有空能看部电影了,感谢大家不弃之恩。
下面就来说说这部《氧气危机》。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
给小编的感受就是那种“弃之无味食之可惜”的感觉。
你要说不好看吧,也不是,说它好看吧,又差点意思,就很尴尬。
No.1 “活埋”危机
低温舱里意外醒来的女主,失去记忆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同时系统MILO提示氧气余量不多。
狭小的空间里,只能绝望的自救。
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着急、焦虑、哭泣可以表现的,而演员将这一出独角戏演得很完美。
从起初惊慌、强制冷静、思考出路、小崩溃、尝试自救等,一系列操作很符合“普通人”的反应,切合现实,这一点要给个赞。
No.2 故事体验感强
全片将近90%都是女主的画面,中间穿插着她所闪现的零星记忆,我们和她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只能靠着那一闪而过的画面去猜测。
小女孩是她的女儿?
或者小女孩就是她自己?
男人是她的丈夫?
……比起多角色的电影,这种“独角戏”更有代入感,像是单机游戏剧情,第一视角那种。
相应的,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很正常,有得必有失嘛,看自己喜好来喽。
No.3 AI不行啊
低温舱的AI怎么说呢?
明明智能化十足,人类技术都已经发展到低温复活技术这种程度,AI也很智能,但就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让打电话打不了,但偏偏不重要的电话就能打出去,还能接听(看完你会觉得更扯了,这里不剧透哈);各种偏路子让AI查跟自己相关的资料,就是查不出来,还得女主自己想出个法子,才知道自己叫伊丽莎白,是个生物学家。
就这,不叫AI好嘛?
No.4 科幻还是可以的,就是太后面了
这部电影主基调是科幻,可能看前面你不太感觉得到,但后面就有了,就是有点太后面了。
具体哪些科幻元素,只能透露有记忆置换、低温复活、太空这种,关键的不说,不过大家应该猜得出来。
No.5 总
看小编这次写得这么少,就知道确实亮点不多,并且难得的亮点有又不能剧透,只能干巴巴的凑一凑。
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看看,虽然科幻确实很后面,但可能是为了产生更强的冲击感,故事也偏向于平和风,至于之后会不会来一出星球大战的续集,就仁者见仁了。
第一时间先来看了下,整体观感打个三星。
影片节奏有点慢,回闪过多,紧张感营造不如活埋。
影片过半开始变得有点意思,高概念科幻片感觉有了,但总感觉缺了点东西就结束了。
科幻片的低成本制作也让人想到月球,但这片子主题的深刻程度没有让人为之一振,却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而且这个新瓶也没有多新。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这应该是亚历山大·阿嘉的转型之作,也应该是他的翻身之作,因为之前拍了太多烂片。
刚开始以为是《活埋》的情节,后来看到了《地心引力》的影子,由短小精悍的惊悚片变成了宏大叙事的科幻片。
其中涉及的元素包括亲情、爱情、科幻、人性、人工智能、惊悚、伦理、推理等,是一部非常合理且精致的科幻惊悚片。
片中的一些桥段令人印象深刻:1.女主的清醒时间是102分钟,正好是本片的影片时长;2.为了避免紫外线对生物体的危害,人工智能开启了光致变色紫外线过滤器,人类的视觉能力受阻于该过滤器,因此女主无法通过欧米克朗267机茧的光学玻璃看到太空中的影像;当女主要求人工智能关闭滤光器后,女主终于了解到了自身的处境;3.女主是个克隆体,其主体老女博士为了延续自身的生命与生活,克隆了女主,并将自己的思想、记忆也移植到了女主身上,最后将女主放入机茧,送往一个类似地球、离地球14光年的星球沃夫1061C;在女主主体老女博士的一次关于克隆技术的演讲中,可以看到观众均带着黑色口罩,说明致死数百万人类的病毒已经开始蔓延(影射了当下的新冠疫情),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从地球发射10000个欧米克朗机茧的原因,每个机茧里面可以搭乘一位乘客,这其中就包括女主和女主主体老女博士的情人里奥,由老女博士的身份可知,这10000个人均是地球上的精英人士,可惜由于与小行星X375碰撞,有433个机茧损坏,女主的机茧虽然损坏,但女主还在拼命地自救;4.人工智能及其不靠谱,甚至会杀死人类——导演似乎传递了这样一种观点。
从整部影片来看,观众会发现解决氧气危机的方法其实极其简单,不需要打电话向人求救,不需要费劲巴拉地改变设备运行的优先级来延缓氧气的消耗从而维持生命,只需要将其余432个欧米克朗损坏机茧中的尚存氧气转移到欧米克朗267机茧即可。
但女主竟然花了几乎整部影片的时长才从人工智能口中得到这个答案,即使在最后关头,人工智能还要“出于安全考虑”限制氧气转移的功能,好在女主命令人工智能将自己调整到深度休眠状态(不需要氧气),这样就可以忽略上述的限制,用大概14227分钟即大约四天的时间将氧气从损坏机茧中转移过来,从而确保女主有足够氧气到达沃夫1061C星球。
——但凡人工智能有点“智能”,女主只要要求氧气足够,人工智能就应该立刻将氧气转移过来,当然这样就没得拍了😂;5.结局实现了大团圆,老女博士的克隆体女主带着前者的思想和记忆与情人里奥在新的星球继续生活,但地球上的人类该怎么办就管不着了,突然发现该片其实是一部精英奋斗史啊😀。
这位以暴力血腥题材出名的法国导演在好莱坞溜了一圈后回归拍摄法语片,却以一个密闭空间的科幻惊悚故事令人大呼意外。前半段的悬疑感营造得相当漂亮,一直错误引导主人公和观众朝着《活埋》类型情节上猜测。后半段揭秘之后的气氛绷紧感泄去不少,太空殖民的构想跟好莱坞科幻大片相差无几,创意感有所打折。当然,由梅拉尼·罗兰一人撑全场的表演相当有看头,如果记忆闪回的情节再节制点,影片的节奏和质量会更令人满意。这算是Netflix近期最像样的电影了。
40分钟删
别和《月球》比,会误导的,比《月球》差远了。人工智能的智力和克隆人的权限成谜,没有一个好的设定,怎么编都有理,也怎么编都是胡闹。
小成本电影,拍的还行
加塞了太多有的没的概念性的东西,观感很一般,惊悚和紧张的程度远不如《活埋》。
补一下阿嘉。狭小空间内情绪调度的能力简直爆炸。可惜深空失忆的本子太多了就反转来说较乏善。这么大的计划由一个人工智障来领航你们居然能活着抵达真是不容易。
三星
三星半吧
一个人的文艺科幻电影,克隆人的求生欲望与本能,自我的价值与觉醒。好评!太空展示那段让我惊艳
不能说是毫无惊喜,只能说是——毫无惊喜……
6.6/10 在极端条件下从本能自救到探寻自我身份的转折算是一大惊喜,但是这种廉价的太空末日设定实在过于草率,不过放在今年,还算是一部佳片。
故事是好故事….为啥要把人写得那么聒噪啊?
5.9/10。
曾经红火过的密闭空间独角戏电影放到现在来看,有点像近年流行到令人反感的桌面电影反转后的形态,只是不再由观众注视屏幕,而是由屏幕注视观众。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些保守了,走向“扎实”的阿嘉正在失去那些本属于他自己的珍贵特质。
看来这片是真没制作费,片中的男演员长得实在是太没说服力了。
7.1分。一出太空《活埋》,主角失忆并通过一系列自救的过程中找回记忆的套路已经屡见不鲜。但是本片依旧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让情节跌宕,让剧情转折。然而,过多的背景故事的引入,身份谜团等等,稀释了作为有限空间恐怖电影的紧张感。虽然片名叫《氧气危机》,其窒息感不及《活埋》半分。而完全没有必要的大团圆结尾也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格调。尽管本片算不上出色,但导演亚历山大·阿嘉通过《巨鳄风暴》和《氧气危机》已经证明了他完全有能力在有限的小格局空间里出色地讲好故事,他的业务能力爆杀现在在好莱坞混迹的大多数对Jump Scare,宗教驱魔,和模仿高格调恐怖电影极度依赖的一众庸才。他接剧本的品味也表现了其完全不屑于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恐怖类型中。PS:若《掠食》拍成电影,一定要考虑阿嘉。
太空科幻版活埋,看下來還可以不過沒什麼驚喜
确实是活埋加月球!最后到达的时候能用特效展现出来就好了!
memory is just a lie, love is just a fantasy,
可能有点套路,但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