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为了阻止国家民族的分裂,我会去抛头颅洒热血,但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假想过如果真正到了战场上,面对杀死诸多同胞的敌人,我会退一步以换取和平吗?
在杀红眼的那个疯狂时刻,我会毫不犹豫的举起枪扫射,鲜血肆意的飞溅...敌人是否也会如此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是可以想象的,珍惜和平。
查理兹塞隆依然美貌,里琼斯老了,却越发的成为一个戏精
本质上是一部反战和爱国主义影片,用了犯罪悬疑的外壳来包裹,很感动,特别好。
故事讲述一位父亲与一位女警探携手调查这位父亲刚从伊拉克归来的士兵儿子被人分尸焚尸的凶杀案。
影片跟随这位父亲的脚步,以他私人体制外的视角来解剖案件。
他也在军队服过役,有着敏锐的直觉和他所处的军队环境下的价值观,他以他的不同于现在军队调查处的方式参与寻找凶手。
在这期间,暴露出了军队的腐败欺骗与调查不力,是对军队的一次鞭笞。
除了对体制的反抗,父子关系与人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讨论。
父亲眼中的儿子乖巧善良,而事实中的他却脏话连篇,情绪消极而暴力,甚至接触毒品,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士兵都是这样。
这是一群为国家服务,代表国家形象的群体,却大大地背离了所谓的正统价值观。
而这一切的缘由呢?
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即伊拉克战争的非正当性。
影片的片名很有意思,它来自于这位父亲对女警探的儿子讲述的一则睡前故事,一位勇士在以拉谷这个地方以非凡的勇气击败了一位巨人,赢得了尊严与力量的双重胜利——这也让这位小男孩被注入了一次非凡的勇气之针。
这个插曲看似与主线没有关系,却仍是美国主旋律的一次变奏。
所以影片唯一给我不舒服的细微一点是,导演把伊拉克这个地方塑造成邪恶的土地,戕害了美国士兵。
好像去过伊拉克人民能顺从地接受侵犯,就不会对美国士兵有这种腐蚀性的伤害。
即便如此,导演也终究让美国国旗出现在相框的背景里,飘荡在天空中,不再落下。
最近发现人真的是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以前的某个地方看完后被影片结尾的那首歌吸引,查询后得知这首歌叫"Lost",一个可以概括这部电影主题的歌名.演唱者是Annie Lennox.初次接触她是从<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的那首"Love Song for a Vampire".同一个女人的两首歌相隔了十多年把我抓到. 我逃过了<指环王>中的Into The West,没逃过这次.
你从小受到的教育,所有的都是好的,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长大后你看到的世界,成长过程中你看到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SOME,象你曾经学习的那样,按你所学,按正确的作法做,就OK了。
SOME,不应该去做,但不得不去做,没有道理能够讲得通,只是不得不去做,那你就做吧,OK吗?
SOME,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没有是,没有非,或不知是,或不知非,你如何做?
OK吗?
SOME,大家开始这样做,明白是,或明白非,但我不这样做吗?
我只有这样做,OK吗?
SOME,大家都这样做,明白非,但我该怎么做,心中的是我该怎么做,心中的非我该怎么做?
我只能这样做,OK吗?
SOME,我心不想这样做,但这样做了,我心无法承受,但做的多了,心就疲惫了,心还能清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吗?
战争,把更多这样的问题放在了一群年轻人的身上,从此以后,何为是,何为非,好象已经模糊了。
有点害怕,如果我有儿子,我不会让他加入到军队中,我不敢想象他是通过怎样的炼狱磨炼成为一个钢铁战士的。
我绝对不会。
(芷宁写于2008年2月20日)不论《In the Valley of Elah》被直译为《决战以拉谷》,还是演绎为《进退维谷》、《震撼效应》,都有那么点怪,如果就发现儿子迈克的死因真相及其因伊战而形成的人格改变,所带给父亲汉克·蒂尔菲尔德(汤米·李·琼斯饰演)的震撼而言,《震撼效应》这个译名还算靠谱。
影片英文名出自《圣经·撒母耳记上》的第17章,3000多年前,以色列人和腓利士人交战于以拉谷,以色列牧羊少年大卫凭借勇气机智和沉着,用五粒石子打败了巨人歌利亚,当汉克将这个故事当作睡前读物讲给警探艾米丽·桑德斯(查理兹·塞隆饰演)的儿子戴维听时,小孩反问道:“为什么国王会让一个孩子去决斗?
”这个问题让汉克无法回答,就如他无法回答儿子迈克的质变和战争之间的关联一般。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片名还是有点意思的。
本片是自《撞车》后,保罗·哈吉斯执导的第二部作品,他也是本片编剧,自去年编剧创作《硫磺岛来信》与《父辈的旗帜》后,哈吉斯再一次将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和思考,结合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光影手法呈现出来。
总感觉哈吉斯是个有点“贼气”才华的影人,善于把握严肃题材,巧妙地通过个体的遭遇、命运和情感来反应一个大的命题,从而激发众人做广泛的思考,并能很好的权衡片中各个理性与感性的层面,让说教气息不明显,也没让情绪飙得收不住,且其中每个细节的设置也都是意味深长的。
在这部《决战以拉谷》中,哈吉斯的创作态度依旧严肃,还启用了对的演员担任对的角色,采用层层剖析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呈现得颇有冲击力,准确而舒缓地把思考和反问传递到观众那里,不矫情刻意也不强势逼人,却极具说服力。
该片情节的取舍设置也做的颇有技巧:虽没直接狠挖军方内幕,却让观众了解到它问题连连;也没任何直接的反战言论,几乎所有有关战场真实情况的叙述以及对战争不满的台词都出自士兵的口中,显得客观而可信;更没有正面表现战争场面,所有有关伊战的模糊画面都是通过迈克手机里的视频来表现的;影片甚至没有直接挑明战争与改变人性之间的关系,貌似只是触及了周边,但其用意不言而喻,反而令其所营造的批判氛围更浓了。
哈吉斯慧眼独具的选中了曾刊登在《花花公子》杂志上名为《死亡与耻辱》的文章作为影片的雏形,《死亡与耻辱》讲述了一名伊战大兵刚刚回国就惨遭杀害的真实事件,其父随即展开调查,最终查明凶手竟是儿子的三个战友。
并非特意营造迷局,在将这个真实事件用电影手法再现时,哈吉斯耍起了排查“不同嫌疑对象”,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解析方式,从而步步惊心地反映出美军中存在的诸多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心理超负荷的大兵们表现的十分变态,不论毒品依赖还是军纪败坏,不论在伊拉克时的虐俘,还是归国后的肆意找乐子,一旦出了问题,上面还利用职权扯谎包庇。
当一个年轻人的内心由单纯转为惊惧继而沦为暴虐后,所造成的残酷真相令人触目惊心。
影片多次运用了比较手法来再现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格转变,从战场上返回的儿子却在美国国内驻军基地附近变成了支离破碎的“烤肉”,汉克寻求儿子死因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儿子到底变成了怎样一个人的心痛过程,战争对那个居家大男孩进行了可怕的“改造”,在调查过程中,他的丑陋逐渐浮现,通过修复的手机视频,汉克看到了儿子对受伤伊拉克人的欺凌,借他人之口,他得知儿子变得十分冲动,爱说脏话,还总出入色情场所。
当女警探艾米丽怀疑起迈克的战友时,曾当过军警的汉克予以了强烈的反驳,在他看来,一同经历过生死的战友是不可能杀掉彼此的,然而事实证明他太纯洁了,当罪魁祸首最终认罪时,其中那个曾帮汉克修过车并和他一起抽烟聊天怀念迈克的士兵潘尼显得十分坦然,他表示他不讨厌迈克,但事情就是这样失控的发生了,他是第一个拿刀捅向迈克的,如果这事儿不发生,没准哪天迈克也会杀了他,因为他们常常“在上一秒欢笑,下一秒就恼怒”。
那夜,这些大兵们在一场因口角而起的打架中捅了战友迈克42刀,并在野外把他肢解了、烧焦了,一任之后野兽撕啃,而后,他们居然能堂而皇之地拿着迈克的信用卡去买霄夜吃,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影片后段,当汉克回到家中,打开早先儿子从伊拉克寄来的邮包时,看到了儿子寄给他的照片,照片上的迈克和后来杀他的战友们一起坐在军车上灿烂的笑着,这张摆拍的作秀照片,和汉克在儿子手机中看到的照片风格完全不同,正如那些大兵所言“不想让父母看到我们这样”,变化了的儿子依然希望老爸心目中的他还是美好的。
片中的汉克是个相信勇气的人,因为相信,他讲少年英雄大卫的故事给小孩听,他也是个以从军报国奉献国家为荣的退伍军人,并以儿子继承父职为傲,在他的军人长子大卫10年前因军用飞机失事而亡后,他没有如妻子琼安(苏珊·萨兰登饰演)要求的那样“至少把迈克留给我”,继续毫不犹豫地支持小儿子从军。
然而,事实真相颠覆了他以往的价值观,他不得不苦涩地接受儿子被改变的事实,也不得不重新评估他的信念和价值观。
影片有个比较匠气的对比反衬,开始不久便设置了汉克纠正某人升星条旗时将旗拖在地上的不敬做法,并告知其绝不能挂倒国旗,因为倒挂国旗表示已陷入危机需要国际援救,片尾,汉克将一面破旧的国旗倒着挂上去,其用意昭然若揭。
这部流露着反战情绪的影片整体基调显得十分低调朴素,从而留给了演员们很大的表演空间,而该片的演员也都十分出色,不论影帝影后们还是无表演经验的参演大兵们。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点“专注的演员和出众的剧本让本片远远超越了《撞车》。
”特别是汤米·李·琼斯那水过无痕的表演功力十分了得,他将这位外表坚强遭受丧子之痛的老人塑造得丝丝入扣,将那逐渐递进的情绪拿捏的举重若轻,有媒体如此评价——“汤米·李·琼斯足以问鼎最佳男演员。
”只是这次最佳男主角的竞争似乎较激烈,汤米最强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血色降至》的丹尼尔·戴-刘易斯。
由主张反战女演员的苏珊·萨兰登来演士兵的母亲似乎再合适不过,她出场的戏份不多,却十分抢眼,不论初闻噩耗时的撕心裂肺,还是认尸时的悲愕过度——当看儿子那没留下什么的尸身时,母亲伸出手,触摸着隔离玻璃,呐呐地问:“只剩下这些了?
”查理兹·塞隆的表演自然内敛,给予了属于女警探这个角色所需的戏份,当她向汉克表示,在汉克给她的儿子讲了大卫的故事后,小孩想要一个弹弓,“这样下去,我是不是还得给他买个玩具手枪?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对白却暗含着教育方面的隐忧。
汉克一直以勇敢正义爱国这样的信念来教育儿子们,然而在伊拉克,迈克遭遇了噩梦,因惧怕遭遇恐怖袭击,美军士兵手册上规定,巡逻时遇到有人挡在前面,哪怕是小孩,也要快速开过去。
就这样,迈克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孩被撞死,他的信仰坍塌了,他打电话给汉克,痛哭流涕地说:“爸爸,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然而,电话那头于睡梦中惊醒的汉克却没能听出儿子那岌岌可危即将失控的情绪,没找到情绪出口的迈克很快挂了电话,接着,这个单纯而脆弱的美国大兵在信仰崩盘后,开始如其他人一样沉迷于毒品和变态行为,所有这些容纳在影片里的丰富信息,令人难免想起小孩的那句提问:“为什么国王会让一个孩子去决斗?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101623_d.html)
决战以拉谷尽善尽美,悬念吊着一点点解开串起来,主题又够深刻,也论证展现有力。
Shit world, all fucked up.动物一样,饥饿、暴力、冲动,束缚、发泄。
战争的反思,扭曲人性。
把一个孩子交给你。
So mad, get me out of there.站岗,冻得要死,穿丝袜最保暖,但你绝不想那样被打死,太丢人了。
警察鼻梁的瘀痕是被帮助抓罪犯的人打的。
虐狗的退役兵杀死了他小孩的妈。
战争后国家不断降低征兵标准,毒贩子没重大犯罪也行。
国王为什么派小孩去迎战巨人呢?
都是错乱的烂事。
反思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感觉是最有力度的,比现代启示录强。
最后倒挂的旧国旗是平民对国家的哭诉,no more wars?
关于反战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只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对剧中几个人物的感觉。
1、女警: 不知道大家对片中的这个女警角色感觉如何,一个正义的,帮助老人把案子查到水落石出的好警察?
非也,她只是一个很平庸,没有什么本事,靠着与队长的关系而当上刑警的女人,因为如此,她渴望能有所建树,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歧视眼光,所以,她才会在遇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如此地拼命。
仔细回想几个细节就能清楚这点,和老人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老人很快看出了杀人的地点以及拖尸的路径,还有绿色车实际上是蓝色车,还有后边他追墨西哥人时候的笨拙,整个查案过程可以说都是老人在带着她走的。
和我们常见的那些正义女警不同吧,这正看出了导演、编剧的水平,他们想要表现的就是真实,或者说现实的生活。
2、老人:从最初看到儿子尸体的悲伤,到认为找到真凶时凶狠地棍击其头部,到最后听到真凶非常平静地述说杀人过程的无语,以及最后把国旗倒挂。
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清晰而自然,李.琼斯的演技没得说。
3、杀人凶手panning:看看战争把人变成什么了,杀人机器?
变态?
他对于自己杀人完全没反应,特别是他有几次大笑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怎么也不能把他和杀人凶手联系起来,这就是战争,无比肮脏的战争。
我想,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能看到更多更多。。。。
01美国的反战片是那样的沉闷,从音乐到画面再到整部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总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此后,似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安放在自由和平时代飘荡已久的心了,我们尝试去查阅历史资料,尝试用眼泪感受战争环境下的那些心酸,但,那些被海水没过眼睛时的恐惧、子弹掠过头颅时对生的贪恋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斯人已逝,很多东西无从说起,遗憾这件事情却永远留在人的心头,夜夜回响。
我看保罗.哈吉斯导演的《决战以拉谷》,这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冠以犯罪/悬疑标签的影片。
以前艺考时期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觉得算是喜欢,但还称不上爱,《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成为我心里的第一名。
我也未曾想到,看到片名以为画面会是血肉横溅、子弹横飞的电影,121分钟里,我看到更多的却是一种残忍的沉闷。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退伍父亲汉克接到儿子失踪的电话,抱着希望寻找儿子迈克的下落。
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父亲无所不能,最后找回自己的儿子。
但是,却在电影开始没多久,我们就被告知这位老父亲的儿子死亡,并且死得惨烈,凶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迈克的尸体被肢解。
02这或许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让人很压抑的原因了,死亡在一开始就笼罩在观影者的心头,更藏在老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里,这个时候的他,是无比落寞的。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后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儿子。
汉克的妻子声嘶力竭,眼睛红肿。
“汉克,我们生了两个儿子,你原本是可以给我留一个的。
”“迈克是自己想当兵的,这件事上我没有鼓动他。
”“在这个家里,他如果不走出去,他永远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男人。
”汉克的人物角色很鲜明,在导演的安排下,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都在像我们表现他的刻板、严谨、一丝不苟、规律、警惕。
部队生活多年,条例的灌输已经深入了他的骨髓,同时,汉克带进了自己的生活里,也涉及到了他的家人。
我们从而得知,其实,迈克的一些行为是可以从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的。
他去参军是一种证明,也是尊严的体现,只是,他远不了解的是,部队既可以有光荣、有尊严、有权利,还有的是他不曾真正触及过的黑暗面。
当然,部队只是一个载体,最终的原因是战争,这是一个反战片本身所想告诉我们的——战争摧毁人性、人比任何时候都贪恋安宁、更渴望权利和金钱,再者,世界是需要和平的。
死亡比任何时候都多,死亡也比任何时候都令人恐惧。
03父亲汉克在寻找迈克的过程里,一直在儿子生前拍摄的视频里寻找线索,那些晃动的镜头,模糊不清的影像,影像里变形的人,其实都是当时那个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映射。
在伊拉克的时候,迈克是混乱的,是充满恐惧的。
那个时期的他昏暗迷茫,他不想打仗,抗拒待在伊拉克这个地方。
战争的残酷和该死的规定都导致他看到更多此前不曾了解过的人性,战争面前,不分善恶,也没有对错的比较;有人要生存,有人就必须死亡。
恐惧、贪婪、命运在蹂躏和考验着每一个人。
在那个大环境下,没有人能逃过这样的考验。
迈克在生前和战友一起去酒吧、去挑逗舞女、嘴巴里说着污秽的词语,抓到伊斯兰教教徒后,更是肆无忌惮的折磨他们的伤口,把快乐建立在放纵自己上,只为求得内心的一点愉悦;但是,他们都知道,在当时,那种体制里,快乐太昂贵了。
他们更是永远无法得到。
这一切都充满了表面的恣意,迈克不知道怎么在那样压抑的环境里向上生长,于是堕入深渊。
04整部影片最残忍的设定:迈克是被曾同生共死的战友杀死的,并肢解焚尸。
“我们以为有人在烧烤。
”也真是一句极为讽刺的话语。
真相常常让人无法接受,潘宁平静的讲述着一行人如何杀死迈克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怯懦,一种麻木的勇敢让人觉得害怕。
“我们本来想把他埋了,但是太晚了,我们都饿了。
”“我们在炸鸡店买了吃的。
”“我们都喜欢迈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迈克总会拿刀捅向我。
”后知后觉,残忍的不是战争,而是在战争下日益麻木的人心。
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格外的冰冷;生亦生,死亦死,我们似乎都在被迫勇敢着,在人生这座修罗场里,每一个人留下更多的终将是遗憾。
本片取材自真实事件。
伊拉克步兵麦克•德尔菲尔德(乔纳森•塔克 Jonathan Tucker 饰)的父亲汉克•德尔菲尔德(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 饰)某天突然接到儿子回国后失踪的消息。
老兵汉克驱车来到军营亲自调查,从儿子手机的影像中一点点了解到了麦克在伊拉克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没多久警方发现麦克遇害,并被肢解焚尸。
汉克的妻子琼(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饰)得知噩耗后悲恸万分,不能自己。
汉克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探员艾米莉(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二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并一步步接近事件的真相。
本片获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汤米•李•琼斯),并获第64界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大奖及金狮奖提名。
人自出生,便被教化。
我们有个国家,有个地球。
路上有车要小心,森林里有老虎要恐惧,我们都没体验过,因为体验过的人,都死了。
mike有幸体验了一把被迫的爱国,很不幸,死掉了。
我们的勇敢从何而来?
我们发自内心的要去战场保家卫国吗?
不是的,因为从小到大的书本上说我们要爱国,要爱家。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国家比生命还要重要。
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在大大的意识形态网下进行,看到老虎会害怕,因为我们在书上电视上看到老虎吃人,谁都吓的不敢体验了。
看到国旗就爱得不行,因为从下我们就被教化要爱国家。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都是浮云,想想,有几件事是我们能真实感知到感触到的?
无非就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爱人,孩子和朋友。
所以,珍惜该珍惜的,其他的,都fuck off吧。
fuck off 浮云们。
悬疑外壳下的反战片。影片的表达方式肤浅到令人生厌,或者说是生搬硬套的圣母思维。
非常抑郁的电影。汤米老啦~~
长一个脑袋的看过此片不会理解剧情与片名有what联系,感觉较为平淡和乏味,还有压抑。
反战影片。
唠唠叨叨
需要坚持看下去的片子,后半的分量比前半的温吞重太多
无特别惊喜之处;本人豆瓣上的1500部
通过一个罪案抽丝剥茧地剖析和反思战争,很新颖的手法
需要一点耐心,才能看完的片子
让人心碎。
我想这都是战争的错。如其小故事让小孩去战胜巨人,需要战胜自己巨大的恐惧,伴随着要有发泄的途径。故事不断的探索,娓娓道来很不错。汤米•李•琼斯-mark
伊拉克戰爭的電影
爱国主义的老兵标签,几乎就是保守主义风潮回流的象征,以此来挖掘军队内部的丑闻,更多则是「小骂大帮忙」。
美国的入侵伊拉克绝不是正义,输送民主和马克思挡的解放全人类同样蠢,那个大卫名字出处的故事也不入流,整体全片不值一看,越是宣扬的越应该鄙弃,正能量的下流故事。
不喜欢这个类型。编剧很好吗,我怎么看着电影语言都工整成上下文有关语言了,没意思。
挺好看,剧本很赞。老爷子表演巨牛逼。
Anti-war is the strongest plot I ever see before.
忘记mark.
冠以医生之名,犯下恶魔之行。天真的孩子身上布满车轮印,迷途的士兵梦里都有惨叫声。面对无数死亡都不曾后退,喝下一瓶洋酒却眼眶发红。蓝色的汽车在路灯下会变成绿色,温暖的灵魂在退伍后只剩冰冷的躯壳。正义可以伪装,战争从不说谎。热忱与理想在无情的炮火中崩塌,颠倒的旗帜在愤怒的国度里飞扬。
美国人杀了别人后,还说自己好难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