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北斋的纪录片,今天看女儿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就是——Kurara: The Dazzling Life of Hokusai's Daughter。
她的人生确实够眩。
嫁给了绘师第三代堤等琳的门人南泽等明,不到三年即以离婚告终,原因是她一直瞧不起南泽的美术造诣。
性情上与父亲北斋相似,不同的是应为有抽烟喝酒习惯,曾误让烟草弄坏了北斋的画作而一度尝试戒烟。
更是因为嗜酒而自己取过醉女这样的笔名。
影片中的北斋评论这个名字:相当出世的了。
那时的北斋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啊,中风之后还以富岳三十六拯救了江户的出版界。
她的一生是痴迷光与影一生。
有着与父亲北斋相似的创作画法,并也使用明暗对比等方式来表现绘画的立体感。
影片着重介绍了她三幅作品的创作经历。
夜樱美人图(Cherry trees at night)
吉原格子先之图
三曲合奏图。
宫崎葵的眼神灵动有神,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两个外景的俯拍非常漂亮。
夜晚桥边,本身就像一幅画了。
除了北斋和应为两个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其他角色也都很超逸,妈妈像个神仙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之前的唠叨也很可爱。
泷泽马琴是当时的作家,与绘师之间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恋爱对象溪斋英泉,出生于江户的下级武士家庭,原先家族姓氏为松本,随父亲改姓后,名字改为池田义信,另外多以善次郎为称呼。
20岁后溪斋英泉开始向绘师菊川英山学习绘画技法,同时也常与葛饰北斋往来交流。
之后溪斋英泉因擅长描绘春宫图而受关注,并开始著作情色文学及提供相关类型读物的插图,其中《闺中纪闻 枕文库》曾被作为性知识入门书,作家曲亭马琴曾邀请溪斋英泉替他的戏作文学《南总里见八犬传》绘制插图。
在风景题材方面的创作,溪斋英泉曾与另一绘师歌川广重携手绘出中山道一带驿站为背景的《木曾街道六十九次》(木曽街道六十九次)。
晚年溪斋英泉所著作的《无名翁随笔》(无名翁随筆)则成为后人研究浮世绘的资料来源之一。
剧中英泉评价应为与父亲合作的画,一下子就说中了哪部分是她的手笔。
是文艺少女大杀器吧,容易引起那种”知己“感。
好在,应为的心里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感觉她也不是不想要爱,只是太容易分心。
结尾弟妹一下子就落回俗世了。
不过真实的应为在父亲去世后离开浅草的居所后,出家了。
影片大概是用弟妹来衬托应为的超凡脱俗吧。
就是这电影长度,不长不短的,浮光掠影科普一下就完了。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想错过。
这是浸润着绵延百年的艺术之心的影片,我想制作者们和演员们都是怀揣着为葛饰北斋和阿荣深深震撼的心情来雕琢打造它的。
万物神情,山川风月,光影色彩......画家是观察者、记录者、创造者、表达者。
艺术总是没有尽头的,纯熟的画技已需要长年累月的点滴积累,而在此过程中煎熬自己的心,享受这痛苦,沉醉又抽离,反反复复,不断追求着更好。
作品是他们灵魂燃烧的光,跨越时空长久闪耀的光。
曾经偶尔画画、写故事的时候,我会有类似的、没有剧中人们那样强烈的“走火入魔”的投入感。
在那样的状态里,时空的概念会消失,生理上的感官逐渐麻木,只剩下不断收缩的心脏跳动之感,还有神经的紧绷感。
伤神、累、超越一切的幸福。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天赋,但是有那样一个美好的目标在,好像人生才有意义。
第一次看见《富士越龙图》的时候,看那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上旋起一条龙,感受到了全身的颤抖和流泪,说不清为什么,根本没有具体的理由;在我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解读画面的时候,我的视觉刚刚把色彩传递到我的大脑里的时候,我已经被它征服了。
像是一种奇妙的共振。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不同的美术馆艺术馆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为此我愿意不断读书学习,跋山涉水,只为那些流泪的时刻。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葛饰北斋,是他的「神奈川冲浪里」,如此超凡脱俗的浮世绘作品。
记得在美国时,住在肖恩家前后一个月,说起他对日本艺术的沉迷,第一话题就是这幅图。
电影的中心人物是葛饰北斋的女儿荣。
荣作为女画师,名字是葛饰应为,一派豪气。
她的「吉原格子先之图」,则是浮世绘的一抹异色。
宫崎葵的演技让人惊喜和赞叹。
松田龙平就不说了,从他的「编舟记」开始,真心实意喜欢他。
他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温柔体贴,却绝尘而去。
特别精彩的一场戏:荣的母亲离世后,善次郎和荣在河边。
几乎没有台词。
镜头里,人物特写,肢体语言。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里,记录三场死亡:荣的母亲;善次郎;葛饰北斋。
所以,看电影,你要去看有漏皆苦,去观人生无常。
你要懂得:盛极必衰。
在轮回里,没有究竟的快乐,一切都如阳焰,都是海市蜃楼。
人生就是浮世绘。
每个人画自己的浮世绘。
那就是梦幻,就是告诉你,一切如梦幻泡影。
“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
”电影开头,善次郎唱给荣听。
善次郎死后,孤独苍老的荣,唱给善次郎听。
电影的画面,唯美。
在被生活琐碎纠缠的平凡日子中,每每会被这种为某一事物投入全部的人所震撼,又会重新思考起生命的意义这个大命题。
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那种活法,活着可能就是活着,不管如何还是活着,继续活着,活着好像就是生命意义的本身。
但是人好像总是不满足于此,想要赋予新的定义,更加个人的定义,好像这才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过。
但是好像不完全如此,葛饰北斋以及北斋之女好像都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才是个人的画风,个人的印记,好像只要不断的画,不断的研磨自身的技艺,就好像是生命本身了。
现在好像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确认自身的位置,获得认可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真的能成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说世俗定义上如此,那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如此吗?
一直疑惑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活过吗?
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活过,被记住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个人是活过的?
这么说好像子嗣这种生物学上的延续是最真实,也是最容易本记住的,这是不是很多长辈为子女而活的根本?
这样的揣测好像听起来有点自私和牵强,因为即便如此,几代人以后相关记忆可能也不复存在了吧。
回想那些如今还为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人物,好像都是因为留下很多不为时间所磨灭的东西,比如思想。
所以有的时候贪心地想想,这可能是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东西。
这何等之难,绝大部分人好像都只是芸芸众生,拿什么的去证明自己存在过。
即便是北斋之女,连拍摄她个人的影视也是因为北斋,要是没有她父亲北斋,她真的能为人所记住么?
片中提到的其技术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一再受到外界的否定,观影下来能记住的也不是其作品,而是她作为一个天赋并不佳的画艺上的求道者的形象。
不过求道与否好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她为此燃尽了一生,不知道这样对她来说是否够了,这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也可能根本没什么准确的答案,能做的就是挣扎吧。
不过很幸运看到片中的两个谈话内容,对于一个迷茫的摄影爱好者而言。
其一: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净是痛苦。
” “别说是你,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再好一点,再一点,再一点,虽然总在祈祷着,但在想出来之前,灵感已经逃走了。
” “过了这个桥就忘了吧,忘掉它,然后我们重新开始挣扎,挣扎,不停地折腾吧。
” 其二: “就算是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选手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专业的人要像这样忍受耻辱,就算是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世人的目光!
你们有时间后悔,不如感觉着手下一份工作。
”
自然,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还是因为对小葵的热爱,而不是我有多么关心艺术,这种感觉就是,啊,好久没有见到她了,好想念,终于有了新的作品,迫不及待的想要见一见,电影反而更像是一种见面的方式,喜欢一个人时间久了,仿佛真的能够超过角色,也超过了演员本身,所有的角色都成为了她的一部分,就像是生命中的一段经历,那个观看的我也像是陪她一起经历过,而那个我所不了解的生活中的她,也只是她所有角色中普通的一个,只是一段我所不了解的经历。
这次的小葵化身成为了北斋的女儿荣,一个江户时期画家。
开始的场景是介绍了北斋教小时候的荣画画,然后时间就到了荣被休妻回娘家,回到了父亲的画室。
我几乎是怀着看纪录片或者传记电影的心态去看的,所以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荣的个性,像个懒散的公子哥一样,还有言语里面甚至有些刻薄的,不符合当时儒家文化背景下温良恭俭让女性气质的作风,这些仿佛都说明了,她是很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人,就像她对于被休妻回家表现的一脸不在乎,穿着和举止也很任性,对于乱糟糟的画室也习以为常,还有去看失火时的一脸兴奋,感慨被火染红天空颜色的美丽……我几乎已经相信小葵就是真实的荣了。
说回来,其实我一直很讨厌把艺术家神秘化或者另类化的倾向,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画家等,往往被神化,成为一种符号,仿佛已经成为了艺术的指代。
而我对于艺术的看法却是日常的,就像所谓绘画,其实不过是在没有摄影技术之前的一种记录现实的方式,画家更应该称为画匠,只是在绘画这种媒介上能够有表达的自由,甚至能够创造不同的风格,艺术这回事仿佛就多了更多想象和阐释的空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就像现在很多UP主上传的自制视频,美颜P图,还有表情包等,也都是一种新时代的艺术风格,只不过身处当时的人难以感觉到其中的光环。
还好,这部电影表现出来了这种日常,满地纸屑乱糟糟的画室,邋遢的画家,三言两语日常的对话,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一个忙碌的画室的场景,彼时的艺术家更像是普通人,更准确说,是一群工匠,他们最忧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完成客户的订单,就算偶尔不能达到心目中的理想,也仍然会选择交付不完美的作品,而不是耽误工期,面对客户也更像是要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使命,如果要做一种比较的话,我能想到的和现在最相似的职业大概是平面设计师了。
说回来,其实我并不想谈关于艺术的事情,那些都只是在知识的范畴,比如关于艺术的演变或者艺术家的传记,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或者说,它们已经有无数人鹦鹉学舌一样说过无数次,而我也并不想重复。
我所感觉到有些不同的,也是我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是个人与某种技艺的关系,或者说是个人与某种事业的关系,比如绘画之于荣。
在我的理解里面,荣之所以不在乎家庭,不在乎自己的丈夫,是因为她内心有另一套价值,包括后来荣出入声色场所,醉心于观察光影的变化,而不在乎别人的世俗眼光,也是因为内心有这样一种支撑。
我记得一个场景是荣的父亲病倒的时候,荣最担心的不是父亲生病本身,而是父亲不能再画画了,她要拯救父亲的方式,是让他回到一个画家的身份,如果只是躺着维持生命,那和死了有什么不同。
于是她被母亲指责为不孝,毕竟在一般的眼光里,生命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但我是理解这种想法的,我也一直渴望自己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技艺或者事业,一种真正能够超越自己生命的东西,如果找不到,那么仿佛一生都会是暗淡的,仿佛都像是蝼蚁草木一样,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这样的技艺,仿佛黑暗中的亮光,茫茫大海上的小船,没有它们,生命将陷入无边的虚空之中。
于是,在某些瞬间,从别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感觉到了这样的东西,也许是一段演奏,一幅作品,甚至是一身衣裳,是一种纯粹的,至善至美的,仿佛陷入永恒之中,这是一种让人恨不得想死的感觉。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画画的习惯,我把大部分空闲的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而我所画的,基本上都是小汽车和轮船飞机等,我记得从小开始我的几乎所有课本的空白地方都被我画满了,我记得自己一整天都在画,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眼睛开始变得不舒服,画画的习惯大概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到后来越来越追求尺度的精确,细节的到位,用尺子圆规,从平面图到立体图……心里一直想要成为设计师,但是后来却记不清为什么就放下了,甚至忘记了。
这大概就是我每每看到那些极致的东西,感到羞愧的原因吧,我心中曾经也有那样一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丢失了。
荣的心中大概也有这样一颗种子,是被他父亲种下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潜力去做好一项技艺,之所以没有做到,只是因为机缘巧合,这根先天没有多少关系,就像我也不相信我画画的种子是自己从内心就有的,只是记不清来龙去脉。
现在的我变得浮躁,每天除了工作的时间都变得很空虚无聊,更准确说,其实并不是空虚,因为每天都在接受无数的信息,从一个视频跳到另一个,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仿佛像个木偶一样,心情和思绪都被牵在别处,但是到后来,仿佛又变成了过眼烟云,偶尔停下来,仿佛心中有无限感怀,却不能说出一句话,或者什么想法都没有,只剩下一片茫然。
也许在荣那个时代,时间是慢的,因为人每天都在做一件事,一件事做完了,一生也就过去了。
而现在的我,仿佛每天都在做无数的事情,又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常常会有重复之感,仿佛已经活过了无数次,也明白了生命的全部可能性,了然了世界的全部秘密,不再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现在的我,仿佛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早一些的离开,理解了死亡来临之时的平静和安然,理解了所谓生命长短,果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在过去,仿佛是不可思议的,我一直在寻找,在等待那种能够让我可以轻视生死的事物,也许就像绘画之于荣,也许我早就找到了,并且找到了不止一次,但又都被遗失了,或者,我又改变了看法,不再像当初那样的珍视,甚至不再相信了,现在的我,即使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仿佛也不再感觉十分遗憾了,就像已经错过了时节。
我记得一个场景,晚年的荣在画画,而她的弟弟在抱怨她不顾忌别人的眼光,损害家里的名誉,希望她不要去不该去的地方,但她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仍然只是在画画,她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光和影,那样的光和影,今天仍然留在纸上,我看了很多次,想要理解她的心情,但能感觉的也只是自己的心情,那终于还是她自己的世界。
不只北斋父女两个逐光者是耀眼的,本片几个重要人物都呈现了一生中耀眼的、生命燃烧的时刻。
江户的大火与疾病像命运一样骤不及防,那未曾说出口的,就永远没有机会再说。
母亲,她一开始抱怨的是阿荣的奇异行为,但当阿荣把画笔递到中风的北斋手上时,她抱怨的是阿荣的不近人情的残酷,这残酷正是身为画家的决意的证明,这孩子跟她父亲是同一种人。
即使并不赞同,她对阿荣的理解也是不断加深的,此时她定已意识到,作画是阿荣一生的志业,绝非一时兴起的奇行。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试图与女儿和解,把北斋托付给她,留下神秘的微笑与背影。
老对头马琴在北斋病榻前大喊,我可不要像你这样死去,我还什么都没有写,还没有写出能让我满意的戏剧。
葛饰北斋!
你已经满足了吗,你想画的、想挑战的,不是还堆积如山吗!?
善次郎(溪斋英泉),相对于沉默寡言一心向道的阿荣,他是轻快洒脱如随风飘荡的佳人,让她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仰望的存在,鼓励她一直画下去。
他过世时北斋对阿荣说,如果不好好为他送行,你永远都会被他牵连着的。
北斋乱头粗服感觉再拿根竹棒提个葫芦就能当丐帮帮主,北斋的画室散落凌乱画稿,作画时吃南蛮点心。
本片借他之口说出,画家无论怎样磨练技艺,也会有下笔无法捕捉灵感的苦闷,与不得不将低完成度的画作展示给世人的懊恼;后人眼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宗师生平,在当事人身上都是前路未卜的挣扎前行。
被画魔缠身的人好像不会老去,北斋父女都是如此,北斋年过七十仍是一头灰发;但在北斋看到阿荣自成一格的夜樱美人图之后,仿佛生命的一个阶段结束了,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得到了传承,让北斋不可避免地衰老下去,再次出场已是白发萧然。
大限将至的北斋将最后的生命力挥洒为富士山顶的跃龙,他干枯的手爪像老树的秃枝,又像是飞腾而上的龙的躯干。
直到去世,北斋的手中仍紧握画笔。
穿过吉原花街的阿荣的面容也逐渐显出风霜的蚀刻,但仍不知疲倦地描绘着心中的光影,她终于像北斋一样,成为了一个令人生畏的怪物。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创作者的历程,如果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如何找到灵感,如何突瓶颈,追求创作质量是无底线的自虐……让我有很多切身感受。
1,光与影影创造了色与形。
女主带着如何更好的画好西洋画这个问题,在生活的体验中观察然得到了这样的灵感。
如果细心观察,到处都有颜色的深与浅。
所以说灵感有时候是怎么来的?
就是你琢磨一个问题,然后去进行其他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的。
你闷在家里可能得不到。
2,绘画不仅是逼真,还要有生趣有意境。
关于艺术的解读也是如此。
3,何为专业?
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强,因为专业画家要忍受耻辱 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诗人的目光,有时间痛苦,还不如赶紧去做下一个工作。
这个让我想到如果自己要做专业的内容,那么哪怕自己并不不满意,也要按时按量的发出去。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尽是痛苦。
”在追求记忆卓越的路途上总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80分到90分92分永无止境的。
4,北斋中风之后有一个画师来看望他,一直在用一种精神理想鞭策他,你怎么能睡着,你不觉得你还有作品没有完成吗?
很然的那种激励,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有追求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然后背在真的就垂死病中惊坐起立马要起来画画了,被激发出来了燃起来了好感动啊精神的力量真强大可以超越肉体超越生死。
老爷子年近60画技越来越好,让我想到很多从事这种文学艺术的人都是厚积薄发啊,我觉得我未来前途无量啊,只要我一直散发出我的能量,我一定会非常牛逼5,只要能画画我就很幸福了6,那个男的鼓励他,你真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啊,是的,她关于这个夜莺画面的描述,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画面感和对光影很在行的人,可能就是她沉浸于他父亲的光芒之中就觉得自己不行。
还是靠老爹吧,用他的名字画画也能更值钱,这样其实就没有机会自己独立的,站起来。
依靠别人别人终究会离开的。
相信自己,你对我来说也是令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
电影海报中的宫崎葵,粗服乱发,肩搭棉袄,在灯下执笔,画那副著名的灯下美人图(夜樱美人图)。
历史中的北斋之女绝不会这么好看,传说中这个被休回家的女子,有着地包天的下巴,绝非宫崎葵的小脸可比拟;但宫崎葵面庞中的好奇、灵透、坚定与疲惫,让人无端相信,她就是北斋那个画技惊人,号称江户伦勃朗的女儿——葛饰应为。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个浮世绘艺术爱好者,整部电影仿佛就是对浮世绘和江户市民生活的赞歌。
长桥、走卒、武士、美人、吉原灯火、道边樱花,都在镜头中活过来,再被画进镜头中的浮世绘里。
一定程度上,真正的主角是那几幅画,是父亲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和富士越龙,是女儿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和吉原格子先之图。
全片的人物与情节只是线索,这些画才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每幅画完成时,导演生怕还原的不够好,或是观众看不清,还要全幕展示,停顿几秒。
想象一下日本上映时,巨大幕布上的古老浮世绘,此中敬慕,铺面而来。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描绘的是市民眼中的浮世,此间有美人、春宫、和风景。
市民的现世品味无疑是直接而庸俗的,文人画和印象派都是没有市场的。
在狭窄的选题和有限的风格选择中,很多画师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匠,甚至葛饰北斋在片中也哀叹,如果老天再给他五年,他一定会变成画家。
这群戴着镣铐跳舞的天才们是不自信的,他们在江户的杂乱小屋内,埋头做画。
拜师、写生、出师、卖画,迎合着市民品味、赚着市民的钱,可能午夜梦回时,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卖画为生的小市民。
最终艺术史还是厚待着他们,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梵高、优衣库、包装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些当时的糙女、老头、青楼老板成为了艺术史添砖者,他们是盖棺定论的艺术家。
导演是理解他们的,甚至导演跟他们也是一样的。
艺术家们只不过是一些心怀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所向的平凡人。
他们也要吃饭喝水、也要睡觉做爱,也有可能中风且贫穷。
生活中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日常,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可能看一看大火都是难得的体验了。
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终日工作也觉得自己是个庸才,略有小成又恐只是灵光乍现。
但除了他们生活中的江户城,他们心中另有一个江户城,那是他们的一心一念,他们的心之所向,那里的龙可以飞跃富士山,艺妓与太夫能一同合奏,光与影,浓与淡,绘毕搁笔,或拍完杀青,而此生无憾。
精神生活固然是丰富的,但现世安稳也如罂粟般迷人。
平凡的艺术家们需要家庭,要还账单,要结婚生子。
曾是武士、善绘情色的溪齐英泉说葛饰应为是他的光,还不如说北斋之女那全部都在做画的生活是他的光,那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向往,而且他做不到,他还有妹妹要照顾,生意要打理。
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搞艺术的人,也存在于每一个人,我们被欲望俘虏,被淘宝构陷,被花呗囚禁,心中隐约觉得不妙,时光太快又水过无痕。
一切脚踏实地的折腾,可能是为了现世安稳,也可能是对于岁月静好之下暗流的恐惧。
曾经的梦想早已暗淡,它们因为不确定或胆怯而被过早放弃;口中的诗与远方也成为机票上的旅行目的地,走马观花间还得帮同事亲戚代购。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北斋之女的善哥,略有小成却及时收手,从此沉迷于老婆孩子还房贷,只需要盛夏中的一场流感,或是18岁填志愿时的一个手抖,就可以要了善哥的命,或者我们的理想,轻飘飘,又理所应当。
我们都不必做葛饰应为,但我们都可以喜欢她,因为她身上的光无法拒绝,纵然她不美丽,也不梳头。
东亚有不少描写女画家的电影,比如中国潘玉良的画魂,韩国申润福的美人图,还有这部葛饰应为的眩。
这部应该是成本最少的,也是我最欣赏的。
前两部电影都注重主角的女性身份,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痛苦后成就,尤其是那部美人图,竟然还安排上老师发现得意门生是女郎之后大展淫威的桥段,令人咋舌。
这部日式日常女画家电影,是最具有平权精神的一部,没有强奸,不用赎身,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似是而非的,就是画画,各种画画,画到痴嗔,画到喜乐,画到老。
电影的高潮处,不是流泪分手,也不是爱人惨死,是江户伦勃朗/北斋之女发现光与影的奥义,是她与老父亲合力完成终极传世之作富士越龙,是宫崎葵窥得大道、见到圆满时的面上的光和眼里的泪。
大家都是人,不必用性别圈定印象或划定鸿沟,女画家的主要属性是画家。
希望在未来,所有的女画家都会被介绍为画家,不用强调一个女字。
我本来就是比较偏爱传记类的题材,既可以了解一些历史,因为是在事实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事,所以一般故事也不会太难看。
而这部电影宫崎葵真的是贡献了非常传神的演技,再也不是只是那个人畜无害的颜值担当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洒脱又执著,真是很迷人呀。
在之前的电影《编舟记》中葵和龙平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满屏CP感满满,这次又能看到二人在荧幕前的合作真是觉得十分欣喜,而且我觉得这次的角色更适合龙平,《编》中龙平的角色太木讷了,龙平发挥的空间很小,而善次郎这个角色让龙平演绎的不羁又温柔,在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下,两人之前的互动有美好也有遗憾。
绘画是光、影、色彩的艺术,影视更是。
这部电影色彩很饱满,光与影的运用仿佛再现了江户时代的炫烂光华。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电影中人物对于自己专业的执念,葛饰北斋先生活到老画到老,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再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画技。
善次郎为人虽不羁,但是对于画技的研究与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颜料的大胆尝试,对于葛饰北斋先生画作的细致研究,甚至可以分清哪个部分是先生自己画的,哪个部分是荣代笔的。
也正是这份用心,才能让荣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所以两人之间才能有感情的互动吧。
荣对于绘画的执念更让人为之动容,荣对于绘画的追求不止是对于技艺的追求,在荣的画里还有她爱的人,荣的画里有对父亲的致敬,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深爱的男人的思念。
荣这一辈子都没有太投入过尘世的生活中,她好像一直生活在她的画作中,她用作画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再用出神的画技把她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中她一辈子都在试图赶超父亲,也在试图用画作回应心爱之人的建议。
这样的一生既枯燥又纯粹,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让人很感动。
为画面色彩和龙平多给一颗星
《眩:北斋之女》——艺术到底还是一种幻觉,以前还自我解嘲,自愚自乐,要得就是如此晕眩的一种感觉。所谓艺术的恒久之力,看似一种忍耐,其实是一种依赖。正如爱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共同幻成极乐虚无之境。阿荣,一名应为,是因为老豆北斋直接对她“喂、喂”(オーイ、オーイ)地喊;又因为有着突出的下颚,私底下又叫她“阿颚”(アゴ),戏称她为“怪十(人三怪七,形容丑女)”。阿荣,虽然仅仅流传了十来幅画,其对光影的理解,在日本近世画作已占得先声。我最喜其笔下的《夜樱美人图》,想“月明林下美人来”之意境,莫过于此;《吉原格子先之图》宛如一阙宋词里的元夜,想想都有些哀伤,莫名亮丽了很远。
龙平君和小葵撒得一手好狗粮,当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炮友。
追寻光的过程,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光
毫无准备哭到停不下来。葛饰应为,女画师人如其名,有潇洒男儿气。<吉原格子先之图>浮世绘里的一抹异色,如今的年代看更是惊艳,且更知其好。九十老人北斋生命末年仍无限怅恨:若老天再赐我10年,不,5年寿命,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匠。上手くなりたいなあ,这句叹惋,是父女两人两辈子的生命注脚。
室外场景还调成了染色老照片的风格
好棒!整个作画流程,以及版画的制作都拍出来了,背景挂卷轴画的方式不要太专业啊!美术顾问很牛逼!
对我而言有些无聊,就是北斋及其女儿的画作很美很吸引人。所以在讨论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时,不要忘了他女儿所做的一切,
實在是被宮崎葵感動到了,沒有她動情的表演,這部電影真的不值一提。
特別喜歡那幅吉原格子先之図,作畫過程都還原得好好看,愛我葵。
好美,光影美,色彩美,宫崎葵更美。而且小葵真是太能演了,又和龙平演西皮了,然后小葵还是抽事后烟那个,感受一下。“善大哥的温柔是毒,我终究还是服下了毒药,头晕目眩。”“对我而言你也是光,令人目眩的光。”
无聊到爆,看了两遍还是体会不到高分在哪,不得不承认我看不懂在讲什么,我和这种纯正的日式思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算是《国家宝藏》那种类型的影视剧吧,应该归类于纪录片?对北斋父女在浮世绘艺术的创作和继承,绘画创作的色彩构成,光影注入进行了故事性的展示
小葵好像蒋雯丽
配乐好听。画痴的故事。
为什么只有5颗星。555.宫崎葵演出了超越性别的旷达和潇洒,完全不是我印象里的杂志上的软妹子。非常克制的电影,所有的情动都在细微处,有点戴珍珠耳花少女的那种气质。色调也很好看,有些布景略假,但是不影响。醉女笔那个画面,有点动容。北斋死去的时候开始哭,一直哭到结尾。另外:有猫。
我在美术馆看了一整部电影,大概的确有些无聊了。
还是书比较好看
真人版百日红,没有动画飞起的脑洞,倒是把时间线拉长了,造成了毫无重点的流水账。感觉就是所有演员难得凑在一起,姑且把能拍的给拍了,剪片子的时候再说。不过画面真的是美。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