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的了,今天突然想起了其中一些情节,很感慨!
现在的抗战剧啊,总是差那么一些意思,我说的是真的认真拍的抗战剧,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那种!
《沂蒙》这部片子,不管是拍摄场地细节处理都很贴合真实生活,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情节完善了人物的性格,具体了故事情节,没有完美的英雄,全是平凡的小人物,却也有一腔热血!
今天突然想起了的情节就是一个护士被日本人抓住了,她请求曾经帮助过的村民帮她送一封信,村民答应了,然后护士死了,村民也被发现了被害了,村民的家人带着那封信逃出去了,一路颠簸流离,直到解放后才找到收信人,一个医生,当时他正在结婚,村民的家人送了信安了心就回家了,而那封信居然是一封情书,讽刺吗?
但对于那个年轻的小护士来说,理想与爱情是统一的,所以她死的无怨无悔。
村民一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但信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恩情报答了,承诺做到了,安心了!
今天突然想起了这个电视剧,突然有了再看一遍的冲动,但我的心情还是要先抒发一下的!
第3遍回看了,依然触动肺腑...不想拿某些现在的思维和局外人的眼光来功利的评判剧中某些性格、某些观念的是非对错。
只想感谢这部电视剧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相对完整、真实的展现了“沂蒙家乡”的感觉,感谢这部影片没有走时下流行的“一人抱着不用换弹夹的机枪横扫一片鬼子”的战争儿童片风格...如果非要苛刻的找一点不足的话,剧中的方言可能稍微有一点蹩脚(本人莒县人),并且也出现了把“莒南”读成“吕南”的小错误,不过客观来说,这种地域性的电视剧对方言的拿捏是比较困难的,全部正宗的方言会带来电视剧传播方面的局限,改的过多有会丧失真实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外地人不接受,当地人不舒服”的境遇。
我看到网上有人简单粗暴的骂这一点,其实片中很多演员都是外省的,凭心而论,演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咱大度、厚道的沂蒙人还苛求些什么呢...最后,祝愿可爱的沂蒙人依然朴实、善良、正直,并祝这些家乡人平安、健康、顺利...
当年,苏区、解放区的千千万万老百姓心怀同一个梦想,憧憬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饥饿没有等级的大同社会,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他们无私地奉献出了一切,包括千千万万的生命。
他们是可爱可亲可敬的,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根。
但是,今天各革命老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贯穿的是朴实,难得的朴实,从村落房舍,到服装家具独轮车,完全呈现了完全农业化的中国农村,除了枪支,唯一有印象的工业品,是老二给媳妇的一只发卡。
一个农业国对搞工业国的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演足了朴实的力量。
对老村长大公子那个国军团长的刻画也很丰满,国恨、党仇,既复杂又简单,没有黑化。
还是看民心,山川之固,在德不在险。
农民的狡猾小气也有体现,这个火候很难把握,最后落后分子们一个个都修成正果,似乎过于理想化了,但不影响整体合理性。
沂蒙红嫂给伤员喂奶,这个广为流传的事剧中被安在二媳妇身上了,个人觉得稍微出戏了点。
于宝珍的一句话很有哲理:恩情,它不是债。
这剧真的是甩出那些脑残抗日剧十万八千里,强力推荐,代入感很强,演员演技也很好,至少不像某些剧一样,一个小队打的鬼子无力还手,主角牛逼上天,算了不说了,这就是差距。
让你似乎回到当年那种年代,mad这比起那些飞檐走壁打鬼子的强100倍。
至少这部剧不扯淡是吧。
打仗是要死人的,这部剧也反映出来了,例如一些伤员需要救治啊,八路打仗牺牲了一片人。
某些抗日后宫剧真尼玛辣鸡,一个武工队打日本人一个人不死,后期才一个一个死。
主角开挂咋不上天,多少女的追一个男主,没错说的就是飞哥大英雄,男主无限装逼,男主他爷爷还叫什么武圣是吧,配吗?
我就问配吗?
武圣是谁?
关公,一个死老头拿一把关刀就敢称武圣,导演你曰了猪了吧,别侮辱武圣这个词,还有那个说书的,mad完全就是梁飞吹嘛,听见他说话就想吐,把梁飞吹成神人了,还飞檐走壁,这种垃圾剧广电能禁禁行不,侮辱智商的剧好吧扯远了,也是为了凑字数别介意哈各位,这部剧我还是强力推荐看的,起码它真实,应该凑够字数了,闪人。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在整个沂蒙地区所有没出嫁的小姑娘都叫“识字班”,这个称呼从抗日战争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我太奶奶也参加过妇救会,听说当时去别的村里开会互相都不认识也不打听就是为了保密。
我的二姑奶奶就是二妮那样的识字班,大姑奶奶就是大妮那样的小媳妇,当时在婆家也是经常挨打,为了这,我二姑奶奶还领着三个妹妹去挠过我大姑爷爷的脸,后来我二姑奶奶参加了革命当了八路军,成了我太奶奶最有出息的孩子。
后来这一家人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挨饿,文革,总之写个剧本拍成电视剧绰绰有余。
这部剧真的高度还原了那段历史,也高度还原了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
致敬沂蒙,致敬沂蒙人!
典型的环境,真实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代老区人民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向该剧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整部剧在一连串的情节推进中,情感不断的升华,无数次引起观众的共鸣;剧组在化妆方面做到无微不至,就连演员的插头缝儿也没有凑合,这在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已经难得了。
演员们深度体验生活,自然朴素的表演,在观众内心掀起阵阵波涛,令人赞叹!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今天又刷了一遍沂蒙,是一部很不错的良心好剧,但是里面好像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有点别扭,2009年的电视剧了,清晰度以及一些细节肯定差点事,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质量,就剧情来说,多少有一点点拖沓,其实有些人物是故事线路不需要很大篇幅的讲解,整体基本比较符合实际,没有抗日神剧中乱七八糟花式打鬼子的情节,故事围绕着于宝珍一家开始,非常精巧之处是本剧开篇是继成成亲拜堂,结尾也是继成拜堂,前后呼应,但却物是人非,本剧中的演员选择我觉得非常棒的,演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母亲于宝珍和父亲李忠厚,刻画的非常到位,举手投足间能让人忘记了这是在演戏,其次就是心爱和心甜,演技也是非常到位,妆画得也是非常接地气了,本剧中编剧好像非常喜欢死而复生这种设定,所以居中经常会出现XXX牺牲了,然后他其实没牺牲这种设定,搞得看起来有些怪,其实我非常喜欢剧中心甜这个人物,因为她代表着广大中国妇女的特点,勤劳、阳光、积极、有责任心,身为军属事事都不愿意落下,事事都想争先,在家庭中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她一次次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日、抗战、默默的奉献着,而最后却换来了继成的嫌弃,疏远甚至是抛弃,以至于后面每次看到继成出现,都总觉得他非常虚伪,非常厌恶,其实我觉得这代表了一部分人,自己在所谓成功,成名,有成就之后,就看不起自己的结发妻子,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觉得自己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了,追求更好的物质了,但是你别忘了在你没有成功,落魄甚至是低谷的时候,是谁默默陪伴着你,无怨无悔的追随你,外面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或许美味,但真正舒服的,还是家里那一碗热腾腾的菜糊糊。
感动人的一部剧
管虎就是管虎,黑暗阴冷用自然光足矣
有些蛆喜欢不看就打一星
沂蒙那个山上诶~好~风光昂昂~
唯一不好的地方,女主于宝珍大娘成天一个大嗓门,演得有点用力过猛了,1938年,小鬼子刚进村,她一个大嗓门跟炸雷似的,到了1941年,鬼子连续大扫荡,村里家家户户都已经上顿不接下顿忍饥挨饿了,她还能继续大嗓门,这就有点过分了,而且她还能走路带风,这明显是吃饱了演的,那时候的人不可能这样。有人会觉得她一颗红心向着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村里的老一辈很多这样的人,就是无条件相信并支持党的一切决议。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有多么痛苦,不会理解他们的心情。结合电视也很好理解,如果没有党,于宝珍一个普通的饱受封建家庭欺压的农村妇女,有可能抬起头来做人吗?有可能在家里、在村里吆五喝六指手画脚,享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快感吗?
感人的生活
女性觉醒独立的剧,男人孩子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好哭的片子,真的拍得太好啦
垃圾山影片
如此淳朴 如此简单!
可笑的人从众
跟着爷爷奶奶断断续续看的,感觉还不错
很真实的电视剧,演员们终于不是穿得干干净净化着妆来演农民了
没有夸大吹嘘,略欣慰!老管写实派!
小时候看的 好多情节还挺印象深刻的
感动过我。
弃之,看到十九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片子太棒了。投票那段真的有意思啊。刚上初中时中央一播的,那时候还什么都不懂,只觉得这不是一般的电视剧。
这个故事就是我的家乡
大部分人只能共受苦 不能共富贵 见过了市面 就会嫌弃家里 而家里的也没办法完全摆脱嫁了就一辈子 不用改变的观念 哎 人性
这剧给五星是因为只有五星。虽然是陪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但自己却也看得入迷,拍得太好了,服装道具化妆配音,演员演技全部在线,太有诚意了。之前去过上九古村,也爬过峄山蒙山,看这个剧的时候,真的格外有感觉,一家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得不的反抗,拍得很真实生动,在艰难的岁月里也依然活得热烈起劲,最质朴最单纯的也是最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