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晚上电影院里都拖家带口的;有看琼瑶片《Endless Love》的,有看科幻片新版《机械战警》的,有带着娃看《冰雪奇缘》的,我们看的《古迹卫士》算是偏文艺的一类。
二战中纳粹疯狂掠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许多珍品毁于一旦;美国派出不谙军事的艺术工作人员,组成古迹卫士,在欧洲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挽救一件又一件的人类珍宝,这样的素材简直是龙虾,随便清蒸红烧都是佳肴。
可惜克鲁尼有心无力,拍成了普通肉粥。
在我看来,他既想走文艺路线又想走商业路线,所以既有文艺片的老戏骨,又有开不断的美国玩笑,既有长篇大论的过分煽情,又有坐怀不乱的隐忍感情,结果,把龙虾生生炖成了四不像。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是部失败之作,因为故事完整,演技一流,整体风格也从服装、音乐和美术设计上体现出来了,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但看完之后,觉得满心惋惜,正如IMDB上一篇影评所说,这远不是今年最差的作品,但却是今年最让人失望的作品。
的确,个顶个的老戏骨,从Bill Murray到《唐顿庄园》的老爷,从帅哥达蒙到冷艳女神凯特·布兰切特,这么多一流演员,一流素材,随便找一个有经验的导演来拍,都能拍得比这好上很多。
也有可圈可点的细节。
在家人送来的战地包裹里,雪花和简陋的浴室中飘下的圣诞歌声映衬着失血过多,走向死亡的伤员和向医生伸出的、最后绝望的想要抓住生之希望的手;看到美丽的马匹幽默之后突如其来的战斗、牺牲;在废墟上的枪战和那句“I am about to”;玛多那雕塑下宁静却残酷的死亡;还有音乐与服装风格,都是不错的东西。
另外,老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惊艳!
姜真的是老的辣。
凯特布兰切特要是凭《蓝色茉莉花》拿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真是实至名归,她在这里的一颦一笑都把敌占区下一个外表保守、感情隐忍的中年女秘书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每个镜头尽可玩味。
这么多优质原料没能拍成另外一部《虎口脱险》或者《美丽人生》,真可惜。
如果克鲁尼能把有限的两个小时多用于人物性格的描写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笑话(说实在的,那些笑话挺好笑的,但冲淡了很多主题);如果能把长篇大论的政府报告缩短为几句隽永的话(Donald的那封信其实就表达出了),找个完整的主题把故事从头到尾串得更顺畅一点,一部佳作就横空出世了。
克鲁尼第一次当导演(据大家纠正说,其实不是第一次了),还是太稚嫩了点。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观问题。
我以前是坚定的人本主义者,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珍贵。
但现在我的看法有所改变,比如这部电影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雷诺阿的画;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比个人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的。
正如影片中所说,“这些艺术品是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基石”,有的东西,值得牺牲人的生命去挽救,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人类的存在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
王小心的影评:http://www.wangxiaoxin.net
大约13年影院上映时,就有很多人半路退场,散场时,听到也是说无聊的抱怨居多。
原因大多“以为是会像夺宝奇兵那样的电影”。
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只让人觉得无知趣味的冷漠无情。
那些说故事很好但“拍的很烂”的人,也根本就没有好好体会故事。
今日重温,我仍十分喜爱它不合时宜的幽默和风轻云淡的忧伤的一面:你可以说克鲁尼对战争的理解太表面太零散,但你不能说他没有拍出艺术学者参与和看待这段历史的感觉。
这些人往往既不向往暴力也吃不了苦,对战争的宏伟壮丽毫无兴趣,但这不妨碍他们经历突如其来的死亡,书呆子般适应战争的需要,自鸣得意地想象自己是英雄。
有人说不理解Jean-Claude欣赏马匹这个桥段有什么“象征意义”。
So sad a question…在我看来,马匹没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它只是表现了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在面对美的事物时会有的忘乎所以。
也许这个剧情会显得有点愚蠢,可是这里的主角是为艺术品走上战场的人,为了片刻浪漫情怀有点傻乎乎地送了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观众会说这偏离了他们对战争、对英雄壮举、对“夺宝”的想象,不够惨烈,不够雄壮,不够刺激…但看电影仅仅是为了满足想象的刺激吗?
影片中,在发现了黄金储备的记者会上,艺术学者们躲在一旁暗笑:军人只会对黄金感兴趣。
这句话并不是在自我解嘲,以为他们因为被忽视而感到尴尬的话,就太低估他们的强大内心了。
难道观众不是也只会对黄金感兴趣吗?
这种略单纯略顽皮略笨拙的态度就是主角们的处世之道,热爱艺术和艺术史的人自然会相视一笑,如同电影的基调,如同这个故事本身的基调。
也许该说克鲁尼的电影试图面面俱到,有冲突,有残酷,有温情,有幽默,因此中庸拖沓,但也应值3星了,因为它仍有某种符合故事及其人物气质的真实之处。
而这是剧情片往往会忽视、可称难得的。
另一颗星,一半留给布鲁日圣母像的首次出场,影片中的那一段让了解这件艺术品的人都会心有戚戚——无尽黑暗里的一处温暖的庇护。
另一半留给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关于这个角色,我还想到索科洛夫的《德军占领下的卢浮宫》。
关于寻宝总会有诸多目的在里面,即便是出于善意或者愧疚。
没有目的的去做一件有违于常理的事情,即便是不顾别人的眼光与嘲笑,也会让自己沦为笑柄!
对于二战题材的寻宝电影,基于史实着实让人无话可说,不过电影太过于正能量也着实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虽然是对艺术品的情有独钟,也是对人类财富的分外爱护,可是毫无让人信服的理由也难免会让电影甘于平庸,对于具有艺术性质的电影却散发不出艺术上的价值,是电影对于艺术与人文思考的漠衷一视!
我们可以认定为电影寻宝的目的是无私的人道主义,影片也在结尾的时候对整个行为做出了疑问,只是内心的独白不知是情愿或者是无奈,还是没有对后果的危险性做出评估的满满悔意?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过于繁杂混乱,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主线,各个情节的穿插没有连续性,硬生生的拼接在一起时常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对马特达蒙的剧情处理,本身是电影的线索与重点却演绎的毫无张力与开拓性。
完全配合不了主题,反而让凯特布兰切特完完全全的反客了主控权,对于马特达蒙的人物掌握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电影的剧情给人感觉好像随性而为,不知道电影想要表达什么,表达的内容非常多以至于分不出一个主次!
电影可以随处可见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故事,不知是丰富电影的内容还是凸显过程的有趣,但林林总总与电影的主题扯不上关系!
电影节奏缓慢内容拖沓,时常偏离重点,内容分割也十分严重,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做不到合理的推进与缓和,电影故事的讲述也缺少背景的描述,时常一些地点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电影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对于这种正能量也仅适合于美国,基于我们对于这种主旋律十足的电影实在提不起兴趣。
电影本身就给人造成的感觉就像一种文化入侵,文物经他们之手还给所有人,看似援助的同时又透露种一出欺凌的感觉!
再加上仅仅几人的团队去保护那么多的文物,即便是成功的保护了众多文物,对于其他国家的压力也是难以诉求的!
不管是对先烈表达敬意,还是弘扬正能量思想,电影似乎都没有多少营养含量在里面,小打小闹,不痛不痒,找不到真正彰显正能量精神的严肃性,难免会归于平庸!
电影被称作二战版的十二罗汉,在明星阵容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乔治布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众星加盟星光熠熠。
虽然少了真正十二罗汉那种斗智斗勇的疯狂与激情,但多了几分稳重与从容。
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属精灵女王凯特的表演,伶俐尖锐,完美诠释了一个女间谍的狡猾与真情,她的风头似乎都盖过了两位电影男主角。
至于马特达蒙的表演着实令人失望,面无表情的扑克脸背后少了谍影重重里的聪慧与干练,彻彻底底的沦为邻家温柔大叔形象难以自拔!
作为一部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影片,导演功力有待提升,而且选材也比较重要,至少应该多拿一些轻松简单的小制作低要求的电影试试手,这样才可能对待比较苛刻的电影有更进一步的掌控!
很一般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事件着实需要有非常好的耐性观看,不然的话相信看不到一半就没有了观看的欲望!
全国人民都在抗击疫情,直到我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奋战在一线,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我们不在一线的普通人,能够做的就是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
过年取消聚会,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前阵子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为了有个好的开头,投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精神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直到身体出现了一些信号,警告我要放松下来。
于是我不再去看专业书,把床头的书又重新换成了画册、小说和诗集,把手机里的课程都换成音乐,前阵子为了工作失眠睡不着的时候,一直都是靠肖邦的夜曲才让自己静下来。
艺术是对人精神最好的疗愈。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需要借助它们的力量来滋润我。
对个人来说,这是艺术最简单的功能。
人不是机器,不是符号,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存在。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精神。
而艺术是人类精神中最精华的部分。
我永远都会记得自己第一次听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的感受,那时候我在想,如果这辈子没听过这首曲子,不知道它的存在,该有多遗憾。
《权力的游戏》里布兰一直都是夜王最想要消灭的人,布兰最终也成为了七国之王。
夜王之所以非要追杀布兰,是因为他具有可以看到过去的能力,如果消灭了他,也就消灭了整个人类的记忆。
现实中,波兰人就是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让消失了一百多年的波兰重新复国。
可以说,没有民族的记忆,就没有现在波兰这个国家。
我们作为个体,有生活至今的阅历、经验、知识和技能,但同时,我们作为人,也承载了人类距今为止所有的记忆和成就。
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他就不仅仅是活了几十年,他会有成百上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而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成就,会告诉你,我们的先人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灿烂的成绩,曾经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文明,也会告诉你在苦难时刻,他们是如何渡过慢慢长夜等待黎明的到来,而黎明终将到来。
这也是艺术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每一个懂得政治的执政者,都不会忽视艺术的作用。
每次一次攻城略地,也会同时把他国最宝贵的艺术品据为己有。
说的庸俗一些,这些艺术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政权是不是正统,是不是能够继承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过去。
言归正传,说回电影《盟军夺宝队》。
故事讲的是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一位学者倡议在纳粹摧毁人类文明之前,保护当地建筑,把艺术品抢救出来的故事。
几名艺术领域的专家,经过简单的训练,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想方设法找到被藏匿的艺术珍品,在纳粹将它们付之一炬之前,把它们抢救出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们的夺宝道路并不平坦,阻力不仅仅来自战争,连自己阵营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在连命都难保的时候还要去抢画。
当有人因此牺牲时,美国人也质问过这种行为到底值不值得。
还有人看过电影之后会觉得,美国趁着欧洲沦陷在二战的泥沼中时,趁机把艺术品都搬到自己国家去,就像八国联军对中国做的那样。
对这种说法,我们暂且不讨论。
其实在了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历史的之前,我也觉得愤怒,全世界的文明如何就汇聚在了美国?
电影中有一幅拉斐尔的画作,是他们想要去抢救的重点,但是最后被纳粹付之一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艺术到底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还是全人类的?
当美国做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决定时,本来计划是炸掉京都和奈良,但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梁思成坚决反对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因为京都和奈良不只是日本人的,它们是全人类的遗产。
最后轰炸地点变成了长崎和广岛。
当我看到现在陈列在美国博物馆中一件件达芬奇、拉斐尔、米卡郎基罗、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普桑、莫奈、雷诺阿、梵高……出现在电影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时,我感到的是一阵阵的庆幸,它们能够保留下来,死里逃生,真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时,也曾派出一支队伍,找到当地最资深的古董师傅,把一件件故宫珍品包裹装箱,从北京一路颠沛流离到云南,躲过了战火。
陪伴这些故宫文物的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用整整一代人来保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
或许你会说,最终这一箱箱东西不也被运往台湾了吗?
可当你看到“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合二为一的时候,不觉得那些隔阂、分歧都抵不上这种团聚吗?
那艺术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艺术能够抚慰你的心灵,因为它源自我们的灵魂。
艺术能够带你离开世俗的纷扰,暂时脱离世间的蝇营狗苟。
艺术能够让你由衷的自豪,因为它告诉你我们曾经多么辉煌灿烂。
艺术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候,帮你渡过难关,在漫漫长夜给你希望和支撑,告诉你黎明终将到来。
艺术会告诉你,我们生而为人,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当战火想要将艺术品毁灭时,拯救艺术品,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尊严。
简评: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光是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这三个大腕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是期待了。
但实际情况是全片乏善可陈,尿点不断,槽点多多,大篇无聊的剧情和无用的对白,118分钟的影片,前60分钟绝对能让人睡着。
导演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但是又没有主次,导致结构很凌乱,数次出现莫名的剧情,除凯特布兰切特演技依然出色之外,其他人表现平平。
满分10分的话,4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分数。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片子的名字就翻译的很操蛋,虽然《盟军夺宝队》这名字能够准确概况影片内容,但总感觉取这名字的电影更应该是一部娱乐无厘头片。
这个翻译的傻缺程度能和把《The Matrix》翻译成《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一较高下。
影片一开始,强调这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莫名生出一些期待,不说什么宏大战争情景、高级特效,起码也能还原一些WW2经典场面吧,退一万步说以上都没有,那么好歹还有几大影帝影后的精湛演技可以期待吧?
可惜事情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发展。
故事一开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就刷新在巴黎,说要把这些艺术品都给我闹回去,随后又出现元首俯瞰博物馆模型的镜头。
盟军这边克鲁尼向罗斯福报告,要组建夺宝奇兵之后就开始组队。
故事一直到这里都算是交代的比较清楚的。
可惜之后就开始乏味且无聊起来,夺宝队一行人从此开始到处跑路,到了一个地方就问当地指挥官说老子要保护文物你能配合我工作吗?
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又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导演特地还把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小分队拆散,本来这正是加戏份的好机会,可是我看了10分钟,基本都是诸如“你妈好吗?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你法语说的好烂哦”这种傻缺对白。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了?
这对剧情又有什么帮助了?
影片在平淡了很久之后终于有的第一个起色,那就是戴圆形眼睛的萌系老头在小树林尿尿被德国兵发现,然后双方对峙最后和平分手的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伏笔,之后会出现一个类似《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放虎归山恩将仇报的悲情故事,但是直到电影看完,我也不知道导演和编剧加入这个桥段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那个德国兵抽了一根美国烟之后就真的走进雾里没有下文了。
接着正义团队出现了第一个牺牲者,这个老兄也和之前说的一样,去找了指挥官,接着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决定单干,潜入布鲁日之后在先手的情况下被德国军官翻盘弄死。
之后德国军官的表现也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开了2枪之后转身就走,完全不去查看敌人挂了没有,也不叫自己的兵过来找一下教堂里还有没有敌人,总之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然后大概是导演嫌支线任务不够刺激,给另外一个小组加了一个德国熊孩子玩狙击的桥段,本意呢一是突出夺宝过程的艰难险阻,二是突出战争的残酷让这么小的孩子都拿起了枪。
但是导演把戏份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分配到每个演员上之后,真正该突出的反而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大佬的戏份五五开,弄不清到底谁才是主线。
再后来,第二个牺牲者又出现了,只不过这小伙死的更冤枉,而死的方式则是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
好好的两个人在路上开着车,一个人非要下车看马,另一边的德国人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躲在草丛里,你要是说他们是为了躲开盟军那不知道为什么30秒后这群汉斯们又胆大包天冲出小树林对着汽车突突个不停。
要说马特·达蒙的剧情线也是莫名其妙,先是人家在出生入死,他却在巴黎护妹子,等到大功告成,妹子主动说这是我的地址---“如家308”的 时候,这货又要跑路了。
凯特布兰切特之前各种不配合,到这时候又各种明示暗示,难道是为了凸显我盟军官兵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
虽然导演没有给马特安排床戏,但是毕竟人家腕儿还是腕儿,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即使踩到地雷,也能全身而退。
顺便说一句,坐在我前排的观众在这段剧情20分钟前已经忍受不了提前退场了。
之后的故事依然对突出故事主题毫无帮助,且不说阿登森林里你大晚上的放这种哀婉诡异的唱片搞的气氛跟鬼片一样,就是主角克鲁尼也表现的和痴汉一样,点着烟坐到德军军官面前描述了自己战后的设想:回老家、吃甜甜圈、看时代周刊等等巴拉巴拉巴拉一堆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出来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戏又是为了表现什么了?
好不容易毛子出现了,据说是要接管矿洞的,这个时候节奏总算快了起来,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企图表现时间的紧迫,我甚至以为克鲁尼会和毛子为了抢文物大战300回合。
但是克鲁尼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边和队友谈笑风生,一边把圣母像安全转移了,临走还不忘留下一幅星条旗。
最奇葩的就是毛子带队的政委,赶了很久路过来任务没完成,还发现被美国人涮了,不仅没有露出生气懊恼的神情,反而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顿时让我想起《速度与激情5》最后巨石强森打开保险柜看到里面空空如也的表情。
好吧,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了。
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这是一个一流演员阵容,二流剧本,却拍出了一部不入流的影片。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到底是为了探讨生命和艺术品孰轻孰重?
抑或是表现战争对于人类艺术和文明的摧残?
我原本以为会有一个《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架构:夺宝队为了保护文物,一路千辛万苦,伤亡惨重,最后选择升华主题1,或者是另辟蹊径,着重宣扬夺宝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有许多珍宝毁于纳粹之手,留下终生遗憾,自然引出主题2,可惜导演两者都没选。
到了最后,影片没有《无耻混蛋》的恶搞到底,也没有《虎口脱险》的轻松幽默,没有《现代启示录》的人性拷问,没有《黑鹰坠落》的写实,玩商业玩不过《珍珠港》,玩文艺玩不过《钢琴家》。
那么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演员阵容把观众骗进影院然后催眠一个结局了。
警告!
警告!
如果你热爱电影,如果你想观看此片但还仍未观看,请务必慎重考虑你的决定!
三思!
再三思!
想打发时间者除外,oh,wait a minute,这么说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观看这部电影只会使你的无聊时光加倍漫长!
我对该片期待已久,此片与天才眼镜狗一起登陆国内让我很是开心。
观看此片前我在豆瓣查了影评,竟惊奇地发现评分不满6分,而且很多人只给了一颗星。
然而我还是天真地期待着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结果。。。。。
惨不忍睹。。。。。
一言以蔽之,情节拖沓,结构散乱,人物形象模糊,整个故事糟糕透顶。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在讲故事。
故事有四个要素,主题,结构,情节,人物。
从主题来说,该片无疑是纪念二战中为保卫各国艺术品不被德国窃取和破坏而勇于奋战甚至不惜生命的英雄们。
这个主题很好,十分高大上,然而绝大多数电影都有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光主题好是不够的,它需要其他三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沦为单纯的说教。
先来看情节,这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部电影有情节吗?
真的有吗?
怎么比混在一堆沙子中的一粒沙子还难找啊!
内容既拖沓又无聊,本人几次欲中途离场,然而还是天真地认为临近结尾处会掀起一次高潮,结果苦苦等待两小时,等来的却是一苏联战士的一脸傻笑。
话说这苏联战士好歹是个军官,明明被美国人摆了一道却还对着镜头笑得一脸灿烂而且此镜头还持续了好几秒,导演你到底是要闹哪样那个人是你亲戚吗你非要给他个镜头?
再看结构,此片结构极其散乱。
导演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起承转合,把一个好故事讲的犹如一杯蒸馏了8次的水一样无味。
故事毫无起伏,就像一个在医院去世的人的心电图一样一路平直。
正常的故事如水流一样忽急忽缓,而此片不停地舒缓抒情。
整个故事毫无连贯性,导演似乎试图用散文的模式来讲一个传奇故事,然而人家散文是形散神不散,各部分间在精神上是联系紧密的,此片却是由各个几乎毫无关联的小片段拼接而成,就像用一根绳子串起的各种材料碎片,而导演说这是一根项链;就像用一堆碎布胡乱拼出的一个矩形,而导演说这是一幅画。
最后是人物。
人物本该是一个故事的灵魂,想想那些好故事中的人物,三国中的关张诸葛,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泰坦尼克中的Rose&Jack,Friends中的RachelRossPhoebeJoeyChandlerMonica,冰火中的提利昂詹姆琼恩布兰红毒蛇等等等等,无一不鲜活饱满,为故事增光添彩。
都说文学即人学,塑造人物永远是故事最重要的任务。
再看此片,还是那个问题,这部电影有人物吗?
谁看完后能记得队中有几个人?
都是谁?
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都有怎样的过去,怎样的梦想?
我估计导演本人也不知道。
此片对待人物的态度极不认真,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包括那个法国女人)。
我本来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不过看完该片后实在郁闷郁积于胸,不吐不快。
乔治克鲁尼是个好演员,然而作为导演,如果仅以此片评论,我会说他根本不懂戏剧。
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扛着枪的美国大兵、同样的登陆艇、推开登陆艇之后同样的那片海滩,然而不同的是迎接这几位美国大兵的不再是漫天的炮火和网一样的子 弹,没有那惨烈的登陆作战,这个由一帮艺术家、收藏家、建筑师等等组成的特殊小队,他们将赶赴前线,甚至深入敌后,但不是去拯救大兵“瑞恩”,而是去拯救 无数的即将被纳粹葬送的无价的艺术品。
在被一帮超级明星组团拯救了的“瑞恩”,这次成为了拯救小队的重要成员。
这是由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盟军此时已经在西线战场从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登陆,而东 线则是苏联顺着大陆一路西进,纳粹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早晚的事,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决定将他从整个欧洲各处搜刮来的艺术品全部转移,并将在 他败亡的同时,一并毁灭。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将意味着人类文明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支特殊小队,从美国出发,来到了战争 前线,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纳粹的魔爪下挽救无数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珍藏。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浩劫。
几乎没有任何硝烟的画面 中,却一次次的出现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等等名城都没能幸免。
总共也没响几枪,但7人小队却有两人为了这些艺术瑰宝, 魂断异乡。
乔治•克鲁尼一边思考着到底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艺术品重要的问题,一边带领着小队继续着两位队员为之付出生命的任务,当那尊米开朗基罗的 “圣母与圣婴”终于被找到的时候,他们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说影片本身谈不上精彩,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没有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乔治•克鲁尼只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 事,一个足以载入史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故事,让世人都能了解到当你站在欧洲的某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一边欣赏一边惊叹各位巨匠们的超卓功力和手法的同 时,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付出过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另外就是,美国人还真的是相当的敞亮,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就愣是将所有的都还回去了,没自己 中饱私囊,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从来都是反面出场的苏联人,自然就是土匪的化身,看到就带回家,那是必须的,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战争赔偿。
影片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外,最大的看点就要数,几位大牌明星了,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乔治•克鲁尼自不必说,跟他合作多次的马特•达蒙戏份也不少,浑身仙气的凯特•布兰切特,再加上一票老牌影星助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实乃本片吸睛之处。
2014-06-02一部有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和马特•达蒙Matt Damon的电影,二战作为背景,还有“夺宝”这么吸引的话题,要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正如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在片中的台词“我不是只有漂亮的脸”,现在的他, 有了足够的资本和时间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华。
同样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他起码要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才能开始编剧的工作,要想对40年代的一个故事有所了解,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编导演一手操办,做出一道还不错的大餐。
只是觉得稍微有些大美帝主义,所以马特•达蒙Matt Damon把一幅画挂在了犹太人早就空置的房子里;也是他,在巴黎美女和夜晚的盛情邀请下,竟然静静离开。
二流的艺术系学生希特勒,偏巧对整个世界都有兴趣,当然包括整个世界的艺术品。
很遗憾的是,他在失败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些在最后的火焰中消失的画作是再也回不来了。
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所说的“this is Paris, you could stay”, 打酱油的法国影帝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被打中屁屁而挂掉,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 用了一半真实一半调侃的调调来演绎二战的时时刻刻。
在战火和死亡纷飞的年代里,一群半大老头在矿里把名画和雕塑找出来,听起来总有些戏谑的味道,电影本身的格调看起来貌似也没有太多生离死别的严肃感。
总会有些人,关注大家都不怎么关注的问题,而这个过程或许并不会那么悲壮,但跟战争本身相比,或许并不缺乏价值。
二战德国纳粹侵略欧洲时期,以“堕落艺术”为名,从犹太人手中以及欧洲各大博物馆没收、抢掠国家级艺术收藏品,实则是在为希特勒计划在奥地利林茨修建的元首博物馆储备馆藏。
据德国官方的一份秘密报告,到1944年7月止,从西欧运到德国的艺术品共装了137辆铁路货车,共计4174箱,20973件,单绘画就有10890幅。
其中包括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毕加索、克利姆特等著名艺术家在内的数千件惊世杰作。
而那些不符合纳粹精神的现代大师艺术作品,如毕加索、克利、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则就地销毁。
“你可以消灭一代人,将他们的家园夷为平地,但一切还能从头再来。
但如果毁掉了他们的历史和成就,那就抹去了所有的痕迹,如同浮尘。
是我们决不允许的。
”这是一群以捍卫人类历史与文明为信仰的人们的宣言,这是一支由艺术史家、历史学家、建筑家们组成的“盟军夺宝队。
他们从哈佛、耶鲁、牛津的校园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直接奔赴了战场,以非军人之躯投身于紧迫的战事之中。
“刚接受任务时会有些怀疑,我们算不算真正的战士,会不会像是兵一样冒险战斗,这确实值得一问。
事实证明,我们不再是战争的观察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其他是兵一样会心痛。
失去唐纳德·杰弗里时,我们赢得了穿军装的权利,现在我们失去了第二个人。
最初,我说过人的生命重于任何艺术品,而几个月来发生的事证明我错了。
它们是我们的历史,不能被窃取或摧毁,只能得到称赞或颂扬,如同这些勇士。
现在,完成任务是我们对他们的承诺。
”他们虽然不在战火最前沿与敌人针锋相接,但他们面对的是纳粹分子同样的枪口、地雷和苟延残喘之下“得不到就摧毁”的无耻恶意。
他们必须第一时间抵达每座盟军解放的城市,强在纳粹摧毁之前,搜索到需要抢救、保护的艺术品,并协助紧急安置与修补。
而且,他们还要接受自己人的不理解与不支持,甚至还要提防别有用心之人的趁火打劫。
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前一秒简恩·克劳德·克莱蒙特和加菲尔德还在风景如画的草地上与马儿嬉戏,下一秒就陷入隐藏在树丛里敌人的弹雨枪林。
文明与战争、美好与残酷……本该手拿画笔的艺术家倒在亵渎艺术的强盗枪管下。
如今的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阿尔陶塞盐矿仍在生产中。
二战时期,纳粹藏着其中的6500多幅世界名画、大量的雕像、家俱、古币、书籍(包括根特祭坛画和布鲁日圣母像)均已完璧归赵。
而那些曾流离于此的艺术瑰宝和“盟军夺宝队”的英雄故事依然在那里以电子媒体的方式讲述。
也许这就是艺术品与文物的意义,记录一切都不该被忘记的,那些历史的褶皱,人类文明的曲折,黑暗光明,善恶美丑……影响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时空箴言。
≪盟军夺宝队≫,这是一个二战中的小团队保护伟大名画的真实故事。
但不管怎么说,这片实在太沉闷太难以看懂。
敬请观众千万不要拿本片当是动作片,尤其片中有点过于说教意义,否则你真的会大失所望,信不信由你。
配音,本来我对长影这次既抱有信心和担心,可惜最终效果更多的还是担心。
总之,爱看不看。
题材好≠电影好,就是来看克鲁尼的。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节奏太慢,故事太散,真是有点浪费这么多大牌卡司。两星半。
有点白瞎了演员的赶脚·····
故事略微凌乱了一点,所以本身很有魅力的一个故事把人看的昏昏欲睡,但有几个片段还是很给劲的,虽然本身没有刻意营造煽情的气氛,但人物把握的还是很到位,演技恰到火候
脑残粉打脑残分~
其實不爛啊,主題很棒。。。有這種獻身主義的人真的好少了。。。
鉴于强国的艺术都被毁得差不多了,听到克鲁尼那一番话的时候还是挺触动的:屠杀也好毁人家园也好,都没有毁掉文化那么可怕,当然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自己毁自己的艺术
艺术家纵队二三事,二战轻喜剧,内敛的热血幽默,夹杂着一些超现实般的伤感调调:儿童狙击手,噩运之马,军医乡音……个人感觉拍得挺好,不理解为何评价如此之低……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没能找到讲故事的角度,其实我很有兴趣听到某单个人物的详尽版本(比如布兰切特的),但人物实在太多了,到最后不知道要说的是保护文化很重要还是体现战争的残酷。编剧竟然是argo的,大概是把自己的狗血都在上一部里撒完了,这部严重缺氧了是吧
最悲伤的事,是有这样一部电影摆在你面前,你仍下不了手打一星。
3星半~洗澡场景的圣诞歌很感人~不吸引人,但静下心没事看看也是不错的电影~
观影前看有媒体抨击本片 直言“烂片” 在我看来 是作者看明星耍帅上演全民偶像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 本片虽众星云集却没有纯粹的主角 乔治大叔身兼导演编剧演员 不能不说煞费苦心 纵观全片 虽讲述沉重历史时期故事却惹逗观众不下十次 而重结局轻过程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铭记这段历史 充满人文关怀
仗着明星多就结构松散没有重点了嘛
对于我来说,看完只想飞奔去欧洲。。
有點長。那個法國博物館員還是很有派頭的。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你可以杀光所有人,却无法毁掉文化。但当你毁掉了他们的文化,这些人也就不存在了。
全片节奏没控制太好,其它都不错。真可惜没在电影院看
这故事也忒淡了
乔治,你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