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

Shutter Island,不赦岛(港),隔离岛(台),孤岛疑云,荒岛追凶,孤岛恐慌,关门岛,孤岛,艾什克里夫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法洛,本·金斯利,马克斯·冯·叙多夫,米歇尔·威廉姆斯,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基·厄尔·哈利,泰德·拉文,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0

《禁闭岛》剧照

禁闭岛 剧照 NO.1禁闭岛 剧照 NO.2禁闭岛 剧照 NO.3禁闭岛 剧照 NO.4禁闭岛 剧照 NO.5禁闭岛 剧照 NO.6禁闭岛 剧照 NO.13禁闭岛 剧照 NO.14禁闭岛 剧照 NO.15禁闭岛 剧照 NO.16禁闭岛 剧照 NO.17禁闭岛 剧照 NO.18禁闭岛 剧照 NO.19禁闭岛 剧照 NO.20

《禁闭岛》剧情介绍

禁闭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说改编。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和搭档查克(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手刃亲生骨肉的女犯蕾切尔(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从戒备森严的牢室神秘逃脱,藏匿于孤岛深处。泰迪怀疑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有意隐瞒内情,并向查克透露他上岛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寻找当年纵火烧死他妻子德洛丽丝(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的管理员,并揭露美国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科学实验的罪行。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摇曳的心回溯者东京公关女垫底联盟疯狂熊孩子普林格拉一代跤王结婚前规则我们相信侠捕朱丽叶与梁山伯天堂在人间第一季第二滴血僵尸国度第四季青春海滩2守护者第三季爱之地粘在一起的隔离我的独裁者玉姬书你好中世纪愤怒的菩萨本X新豪门恩怨第一季地狱医院德伯力克日本统一关东篇大唐荣耀Re:创世主们乐活家庭2

《禁闭岛》长篇影评

 1 ) 害怕生害怕死

当悲剧发生,无法面对的时候,你可以疯掉,或选择疯掉。

如果你不选择疯掉,你一定会疯掉。

其实就这么简单。

     很多时候人们困惑:那些犯罪分子,那些道德败类,那些伪君子,他们每天究竟怎么面对自己的种种恶行而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要是我早就死了算了。

     其实不需要用什么神秘的方法,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做跟他们一样的事。

当一个人做错事,行为和态度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有很不爽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具有对身心统一性的需要。

但错事已成事实不能改变,那么只能改变态度。

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 -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这种现象最初被Leon Festinger提出,到现在已经激发了三千多个实验。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根据行为调整态度的机制是健康的自我保护机制,不然我们每天都将会为自己做的傻事后悔内疚的吃不下睡不着。

Festinger的学生Elliot Aronson写了一本书,叫"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专门解释为什么我们不但一再为自己的蠢行为和坏决定们辩解,寻找出路,甚至在铁证之下还越挫越勇。

简单来讲,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些罢了。

     但有时候现实悲剧到一个地步,正常的对错误进行合理化的机制已经不足以产生任何正面效果。

比如有天当你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三个小孩无一例外被老婆溺死在湖中于是你一枪毙了这女人。

然后你回忆起老婆其实早有精神错乱的迹象,但你没有认真倾听,没能及时采取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

     How do you talk yourself out?   - There's no way.            Teddy Daniels在崩溃的边缘徘徊,眼看要疯。

于是他选择为自己制造一个新的现实,一个可以解释现实疯狂的种种的另一个现实-叫做幻觉。

He chose to go insane to keep himself from going insane and killing himself. 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或许是懦弱的选择。

     当风暴过后的晴天,Teddy坐在楼外的台阶上抽一棵烟,对他的主治医生说:“we can trick them”的时候,当他说“Don't worry partner, they're not gonna catch us, Chuck.”的时候,当Dr. Sheen对Dr. Cawley轻轻的摇了摇头的时候,相信观众都是心中一沉,以为他又回到了幻想的世界。

     可谁知Teddy在最后的最后,在他头也不回的走向来接他做切脑手术的人之前,说:"I wonder, is it better to live like a monster, or die a good man?" 作为好人死去,和像野兽一样活着,哪个好一些呢?

     现实里的Teddy是杀害了溺死自己孩子的妻子的男人。

切脑手术之后的他将变成没有记忆的男人,虽然死的时候会相信自己是从未做过错事的好人--但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难道不是living monster吗?

换句话说,为了die a good man,他只好live like a monste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这就是悲剧的人生的完美展现:又怕活着又怕死。

     都说最后Teddy英雄的选择了die a good man,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敢一面。

其实不是的。

只不过因为There is no "better" way.      只不过又是一个没有选择之下的选择而已。

           老罗扯淡的时候扯过“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而悲剧的人生,是因为没有办法解释。

但凡有点儿辙,能将就着合理化发生的一切,也总能活下去。

这点儿韧性,人还是有的。

     可是self-justification总有不灵的一天。

到时候靠什么过活?

没的可靠。

     我大概就是想说这个。

 2 ) 禁闭岛

什么世界是真实的?

活在怎样的世界是幸福的?

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

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

是该呆在真实世界的C区监狱,还是走向彼岸世界的孤独灯塔?

有答案么?

没有么,究竟我们的人生是在那个世界当中?

究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取?

选取的权利是我们还是人生?

  当看到泰迪被医生揭开真相时的表情,我震惊了,心被紧紧的揪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

挤压出心里最后的一点点东西。

莱昂纳多的眼神告诉我:他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他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世界。

多么熟悉的眼神,多么熟悉的情绪。

曾几何时,我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是也和他一样的瞬然间崩塌。

  当泰迪带着茫然无助的眼神说出:我就是莱迪斯。

这种情绪,这种自己对自己说的语言,像什么?

像不像自己每一天醒来对着镜子要告诉自己:我自己是谁,这天是新的一天。

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当泰迪走向那个灯塔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是同情?

是解脱?

是羡慕?

是遗憾?

还是有着些许的小小感伤?

泰迪释然了,理解了,走向了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站,那个耸立在海角的灯塔。

真的释然了么?

真的理解了么?

是理解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营造的世界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现实呢?

这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

也许只有泰迪自己心里明白。

  现实的世界很真实。

电影里面的现实世界是一座精神病医院。

现实中呢?

现实中是什么?

就应是和谐平静的花园吧?

也就应是催人奋进的画卷吧?

还就应是真诚贴心的国度吧?

更就应是正常人的天堂吧?

没有麻木,没有冷漠,没有胡言乱语,更没有欺骗,也更没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

多么完美的世界,不是吗?

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病人在现实世界的精神病院每一天做着同样的治疗,每一天吃着同样的药品,应对着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

不是很好吗?

不是正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一天过的是如此的相像吗?

  营造的世界很虚幻。

泰迪的营造世界里自己是一个检察官,妻子因为一次大火失去了生命,自己每一天活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之中,到禁闭岛是为了找到造成妻子死亡的元凶:莱迪斯。

充满着对自己妻子的无限眷恋与爱意,充满了对自己的搭档查克的信任和依靠。

多么简单的世界!

正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床沿,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分时光,回味着自己的每一件心事,看见记忆中的笑脸在朝自己微笑,听见记忆中的人对着自己喃喃耳语。

不是很简单吗?

  虚幻的终归是虚幻的!

现实的毕竟是现实的!

但不知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残忍,那么伤人。

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现实,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营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虽然是个病人,但是起码他会幸福,他会依然相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会依然在寻找着杀死妻子的凶手,心中有着梦想,有着期望。

也许这样的他会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正常。

()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现实,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没有了那些欺骗,虚伪,离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够在梦中坚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着有些看起来不且实际的梦,看着记忆和梦中人的笑颜,听着他们在自己耳边轻声低语,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

但是为什么现实总是要让我们一次次的应对,一次次的想去逃避,而又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自己是谁。

一次次的满身伤痕的去应对。

  泰迪最后仿佛大彻大悟一般的说出: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灯塔。

一个介乎于现实世界和营造世界边缘的东西,进去之后的结果没有人明白。

也没有人明白泰迪以后究竟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

但是我明白,进入灯塔之后,现实中就再也没有泰迪这个人了,只会有一个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但这对于泰迪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

但是随之而来的呢,是不是也是泰迪营造世界的崩塌。

会不会连他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避风港湾都会随之而消失?

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种很想流泪的冲动,替泰迪,也替自己。

不是吗?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造世界,但是生活呢?

生活正在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中一点一点的抽离,让我们更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让我们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  电影结束,久久不能平静。

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映入脑海,我们的灯塔在哪里?

能够让我们完全忘记现实的灯塔又在哪里?

我们究竟是就应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

还是就应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

而究竟什么是好人?

什么又是怪物?

是麻木的好人?

还是有思想的怪物?

我迷茫了。

真想能找到一个那样的灯塔,让我能够永远的去解脱。

但是当灯塔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放下一切,像泰迪那样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吗?

  想着想着,我麻木了,疲倦了,眼神也渐渐的模糊了。

门口传来领导的声音,又要工作了。

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当中。

突然觉得领导长得和电影里面的医生真的好像,像的让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

打开屏幕,茫然的对着闪烁的显示器,突然,我看见记忆中的人对我在微笑

 3 ) 泰迪确是被忽悠了!

由于看了几个评论都没解开我心中的困惑,于是,我重看电影。

整理了如下细节。。。

先从所有梦境、幻觉、回忆之类开始:回忆1:妻子领带 来源:副手问及回忆2:二战尸体 来源:瑞秋照片回忆3:二战未死战俘 来源:马勒音乐回忆4:纳粹官员自杀现场 来源:教授说他善于拷问回忆5:纳粹官员自杀现场 来源:教授说他非文职回忆6:纳粹官员自杀现场他折磨纳粹官员因为看到外面的尸体 来源:教授说他自卫能力出众梦境1:妻子问他是否一天到晚喝酒,他说他在战争中杀死很多人 (教授让他喝酒,让他回忆起妻子责备自己喝酒/妻子的死和 自己长期在外并酗酒有关,他因此很自责)妻子问这是你喝酒的原因么,他说你是真实的么 妻子说瑞秋没离开过一直在这 (关于瑞秋案的疑窦,自己觉得她还在这里)妻子提到他们以前住的地方后面有个小湖 (光头医生给他说的关于瑞秋的案发现场)回忆7:大量二战尸体,并着重了母女俩杀党卫军战俘 来源:副手提到杀死雷迪斯梦境2:二战尸体,原来的母女俩成了假瑞秋和一个女孩儿 (刚见过假瑞秋)女孩儿和他说话,要求他救自己 (假瑞秋和他之前的对话,责备他到底去哪了/战争时看到尸体成堆,对 自己的责备)进入房间,看到雷迪斯雷迪斯说,不痛苦了吧 (雨夜和查克的对话,自己说并非来杀雷迪斯的)雷迪斯说,为你以后准备的酒,以后你会很需要的查克说,我们没时间了 (雨夜和查克的对话,说要逃离这里)假瑞秋和死小孩,让他帮忙,他说他会惹上麻烦的女孩再次责怪他没救自己,他说他试过了但赶到时已经太晚了 (假瑞秋和他之前的对话,责备他到底去哪了/战争时看到尸体成堆,对 自己的责备)妻子说雷迪斯没死,还在这 (看到字条上的字后自己的推断)妻子要求他找到并杀死雷迪斯 幻觉1:妻子说你买这些花给我的时候,乔治说,忘了她吧乔治说,想要真相就忘了她,不然你就无法离开这座岛幻觉2:妻子要求他离开,他则说查克在灯塔,他必须去。

(丹尼尔炸车时)小女孩还妻子一起出现了 (丹尼尔的记忆已经开始混淆,开始把假瑞秋的故事当成自己的记忆中的 一部分了)幻觉3:妻子说离开这里吧,你会死在这的 (在灯塔)幻觉4:妻子说告诉过你要离开这,你会死的 (在灯塔)小女孩出现并伸手回忆8(被以上回忆、梦境、幻觉综合后的虚假回忆)(被设定的回忆中的孩子死的时候的姿势都是通过刚看的照片想象出来的)(还有个奇怪的细 节,他为啥要握住女孩的脚痛苦,而不是一般情况的手,因为照片中的姿势已经设定好了,他的记忆也是被设定的)若干其他细节:1.假瑞秋创造了那个后来丹尼尔认为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并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2.在C区警察让他们走后,边跑边笑的离开了,安排好的罪犯引他到乔治那里3.乔治暗示他说雷迪斯在灯塔,一方面乔治和他之间的事是真实的另一方面,乔治知道他要是去了灯塔就会被忽悠,所以一直劝他把雷迪斯忘了再者,乔治受命于教授,要暗示他雷迪斯在灯塔从而引诱他去落入灯塔陷阱4.查克找到雷迪斯的入籍表格,并暗示有雷迪斯其人在这里5.真瑞秋说他们早以为她淹死了或溺死了对应了之前他和光头教授的对话,关于教授用了WAS。

虽然后来光头教授说外面有大风雨。

6.眼镜教授所说的“伤口产生怪兽”的理论出现的时候,一直在丹尼尔额头上贴的创口贴没有了,可能在电影开始之前,丹尼尔就受伤了,而这次受 伤可能是被下了药之类的,而导致了最初在船上的呕吐。

7.光头教授在灯塔和丹尼尔的对话,关于名字的问题,实际上,从一开始主角就叫泰迪·丹尼尔,从来没有提过爱德华,在这里名字被篡改成爱德华·丹尼尔了,而这样正好和安德鲁·雷迪斯对应,而丹尼尔妻子的小名应该也是被杜撰的,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提过,丹尼尔也没有回应是否有这样一个小名。

之后丹尼尔完全被引导了,自称为爱德华。。。

泰迪·丹尼尔--爱德华·丹尼尔--爱德华·安德鲁。。

就这样他被引导了。。

后面都是被忽悠了。。。

(另:并非主角的名字是泰迪·爱德华·丹尼尔,因为最后丹尼尔晕倒醒来后,查克直接问了谁是泰迪·丹尼尔,他说这人不存在) 推论:瑞秋确实失踪了,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后来禁闭岛的组织发现丹尼尔在调查这个岛,所以以此为理由,正好引诱丹尼尔来这,所以之后丹尼尔所调查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员工回答问题、包括所调查的瑞秋房间和纸条、包括后来的假瑞秋。

纸条的出现是为了让丹尼尔相信,雷迪斯在这里从而留住他,也为主角的名字被变更做了个伏笔。

假瑞秋的出现为了让丹尼尔产生幻觉,将假瑞秋的记忆强加到丹尼尔身上,而丹尼尔所受精神创伤是他丧失神智(记忆)的部分原因。

真瑞秋的一番话,包括是否吃药、吸烟、包括噩梦,道出了丹尼尔之后被强加的记忆和他原来所受精神创伤之间的关系。

丹尼尔从真瑞秋那离开,回去的路上,黑衣警官的说话,关于暴力的论述,再次激发丹尼尔的精神创伤 之后大家开始对待丹尼尔像对待一个病人一样了。

最后的部分,对丹尼尔的实验失败,必杀之。

“成为一个正常人但是要死去,或者成为一个怪物而活着”丹尼尔看到了白衣使者的藏在布里的凶器,决定清醒的死去。

最后镜头定格在灯塔,估计丹尼尔在那挂了。

 4 ) 禁闭岛

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心理惊悚电影,据说智商要超过150的人才能看得懂。

要整理这部电影的剧情很难,哈哈,本来就不想剧透!

好吧,其实是我自己也没理解透。

这部电影为什么晦涩难懂呢?

里面有很多内容和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这些玄乎的东西相关,而且很多信息隐藏在细节里,所以稀里糊涂你就被搞晕了。

直到电影的最后导演给了你一把钥匙,哇塞!

原来是这个样子!

可是……还有九把锁没打开,需要观众自己去找。

看不懂的(就像我),可以去看看那种解析式的影评,会有一种“哦!

原来如此!

”的感觉。

 5 ) 禁闭岛的结局

影片最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

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

其实他的病已经治愈了,只是他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

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

所以最后他不是自杀或杀人,是接受一种外科手术,是前脑叶蛋白切除,这种外科手术一般目的在于让人失去记忆,失去直觉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傻子,没有痛苦,没有高兴,开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识。

 6 ) 精神病、阴谋以及被禁闭的一切

千百个变化不定的原因的无限运作,千百个幻象与梦境的纠缠,对自我的追寻,对真相的渴望,对于生命死亡与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他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

你说这是一场骗局,或者不是。

你说这是一个精神病人的俗套故事,或者不是。

从中间迷糊,到结束回顾。

真的重要吗?

在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在对不公命运对残忍战争的控诉中,他已丧失信仰。

弗洛伊德说“意识不是心理的实质,而只是心理的一个属性,一个不稳定的属性,因为它是旋即消失的,消失的时间远较长于存在的时间。

”他的意识是虚幻,是无法触摸的真实。

试图从中寻找,我们所看见的也不过是幻觉。

67号病人,你还好吗?

6+7=13 , 1+3=4的法则。

Edward Daniels = Andrew Laeddis 13个字母。

……也许是我片面地理解了13这个数字,也许它原本就意味深长。

人类悲剧的命运无从选择。

或者,让我们控诉这样的阴谋。

电影中有这样的台词。

“We wage war,we burn sacrifices,we pillage and plunder and treat at the flesh of our brothers. ”我们发动战争,焚烧牺牲品,抢夺剥夺,然后处理兄弟的遗体。

暴力让人类进化,暴力在蚕食着这最后的世界。

战争泯灭人性,以正义之名的人手中沾染着鲜血。

科技呢?

这样一把双刃剑,每天每所学校里进行得无数的动物实验、武器试验……如果真的存有这样的精神病院,那些受过情感重创的原本善良的人们被当做了试验品,人人都知道真相,却难以言明。

“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

”现实中,有多少人在沽名钓誉,有多少人在贪污腐败,有多少人能真正面对纯粹的生活,有多少人能真正听从内心的声音?

多少战争,多少死亡,多少战后的家庭四分五裂,多少无可治愈的严重创伤后心理压力综合症,多少轻度、重度抑郁症患者,多少生命的尊严被践踏,多少白纸片的飞扬。

就这样。

人人都知道。

在土地和所谓国家尊严、荣誉面前,该来的战争还是要来。

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未停止过彼此伤害。

战争,成堆的尸体。

扫射,成排的人倒下。

妻子。

孩子。

鲜血。

溺于水中。

禁闭的岛屿,禁闭的记忆。

这个世界有时候让人恐慌。

当你陷入一场真实的时候,你很难相信这是否真实。

任何结果都不是可以预定的,从一个结果中还可以衍化出无数的结果。

我们以为无限的故事需要无限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其实不然,只要时间无限地细分就行。

就如这个世界无限美好无限可怕。

你不知道在这片国土你被隐瞒了多少,你是不是只是一颗棋子一个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

“天使对我说,绵羊的毛皮不是老虎的颜色,撒旦对我说,强大的上帝要它变成那种颜色,利用了我的技巧和染料。

现在我知道,天使和撒旦都在颠倒黑白,一切颜色都是可恶的。

” ——博尔赫斯

 7 ) 关于小说和电影改编的闲话二三

我先看小说,再看的电影,关于能猜到结尾的情况,小说里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老马在闪回部分做了太多艺术化处理所造成的,小说中泰迪的闪回很正常,并努力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过悲痛过去的男人。

之所以老马采用这样的处理可能是他的主要着重点是故事和气氛,并不是最后的包袱。

因为是小说改编,加上作者号召力,定有不少读者读过,老马如此处理还是有他的理由的。

希区柯克的《眩晕》也是一样,结尾不难猜到,但我们被吸引的是人物和故事,而非结局的包袱。

关于猜到结局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并不重要,我们看电影是享受其故事和过程,结局是为故事而服务的,如果一部电影从头到尾只为了最后的包袱而让前面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奇,主角庸庸碌碌,那么这部电影注定很平庸。

但说老马没有犯错,其实也很难说,也许他可能是为了泰迪这个人物的怪异而忽略了包袱的悬念性,这也是可能的。

小说改编电影一直是一件令所有编剧头疼的事情,先说明一点:文学(诗歌)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的叙事和艺术化处理可以丰富多变:从里描述到外,从外写到里;而且在篇幅上也没有太多的限制。

但电影就不同:电影不可能出现过多个人化的东西,比如心理描写,这些只有通过画面和动作来进行表现,表现方式电影是要比文学少;同时电影必须将故事集中在最多2个半个小时以内,而且还要考虑节奏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小说改编电影是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首当其冲的是小说读者对于电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他们关注的是电影中所呈现的细节和原著有多少差别,因为客观条件出现的缺失和改编必然会让人觉得别扭,但问题是作为主创群体,你会接受一个让你按本宣读的改编方式么?

改编电影更像是一种平台的移植,从文学移植到荧幕的过程必然会有许多缺失和需要改动的地方。

就如我看小说的时候,总是以一个要改编它的角度去阅读,对于大段不必要的对话和细节描写,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段完全可以砍掉,但对于文学角度就不一定了,譬如史蒂芬金在小说里出现的大量细节描写是为了营造一个他所想要的故事气氛。

总而言之,在看完老马的这部电影后,我认为电影改编小说应该贯彻着这样的思路:既是小说只是故事的大纲而已,改编者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大纲上提炼对电影有用的剧情和细节,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电影规律进行重新创作,这其中可以包括人物背景、性格、对话乃至整个事件。

观众不应改编电影因为舍去太多原著中的情节而给予恶评或者不满,这对创作者并不公平。

如果顺序倒过来呢?

《午夜凶铃1》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小说,虽然小说中对两个主人公和贞子的背景(小说中贞子是一个双性人)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但我却觉得小说不如电影。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煽动者的角色。

告诫自己尽量客观是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8 ) 1954:过往如鬼魅

二战结束后四年,本在亚洲地区稳操胜券的美国错误的估计了蒋介石政府的腐败程度,华夏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夕转为赤色;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又让美佬狠狠吃了游击战的亏,在共和党议员麦卡锡的渲染下,美国全国闻赤色变,“共党(commi)”一词成了最好的人身攻击手段,赤色恐怖在1954年达到了高潮。

就在这一年,联邦法警泰迪(Leonardo DiCaprio)和初次谋面的同伴查克(Mark Ruffalo)坐轮渡来到了波士顿附近的一座孤岛,调查岛上州立精神病犯监狱的一桩离奇失踪案。

失踪的犯人叫蕾切尔,因亲手浸溺自己的三名儿女而入狱,却趁夜在铜墙铁壁戒备森严的囚室中神秘失踪了。

泰迪在蕾切尔床下的地板上发现了张写着“4定律/谁是67?

”的纸条,但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Ben Kinsley)却声称自己一无所知,在泰迪看来,这位考利大夫根本就是个名义上配合调查,暗中却处处阻挠的嫌疑犯。

是时恰逢台风袭岛,风雨交加中,泰迪向查克交了底:他此次上岛,名为调查人犯失踪,实际上却意在两桩公案:一是查找因纵火而烧死泰迪老婆德洛丽丝(Michelle Williams)的公寓管理员,二是查明岛上监狱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实验的真相,作为当年自己没能在二战中及时拯救罹难犹太难民的心灵补偿。

1954年,泰迪怀疑美国政府用精神病犯人秘密进行科学实验并非偶然。

作为五十年代美国最强音的麦卡锡主义,对内最显著的特色是对人权的肆意践踏,对外则直接导致了美国内阁亚洲政策的僵化,间接将美国引入了六十至七十年代越战的泥沼。

恐惧,是美国五十年代回忆最强烈的整体气氛:忠诚止于背叛,信任亡于欺骗。

而那座风雨飘摇阴森可怖的禁闭岛简直就是整个时代的阴郁化身,你说泰迪调查真相也好,说他是无谓挣扎也罢,这都是美国历史上一段抬不起头来的灰色岁月,上岛容易,下岛何其艰难!

悬案的解密过程当然是吸引人的重点,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马丁营造出的那种哥特式阴森抑郁的气氛。

画面整体暗灰,从泰迪和查克上岛开始,就是鸽灰的天,瓦灰的海,银灰的风衣,还有嗡嗡作响敲击人心房的低沉管乐。

监狱内逼仄的囚室,阴暗的灯光,潮湿的地面,人物诡异的眼神,讳莫如深的对话,都让人不由自主的心惊肉跳。

影片中又多风雨交加的场景,黑森森的礁石和惨白的海浪泡沫,简直压迫得人要发疯!

片中所提到的对暴力倾向严重难于控制的精神病人进行脑叶摘除手术(lobotomy)也绝非耸人听闻。

我有一位好友的叔叔就曾接受过这种治疗,据朋友描述,因为手术切断了脑白质的连接神经,她的叔叔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情绪波动的能力,人变得无喜亦无忧,行尸走肉。

影片的结尾是个看似开放式的双关语,形如楔子,让人对泰迪“野兽般活下去,还是像好人般死去”的问题困惑不清,反复思忖;但《禁闭岛》并非《潘神的迷宫》那样采取两线并行相互交织的开放结尾故事,一切的线索跟提示环环相扣,指向的只有一种真相。

对泰迪来说,过往如鬼魅,真相是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而对美国五十年代的历史来说,真相就是禁闭岛本身,就是狱警那番暴力崇拜弱肉强食的自白,是纯真的破产,理想的幻灭,是一个更加阴霾恐怖,迷雾重重的六十年代。

 9 ) 赵兄托你帮我办点事

韩寒说,有些人想做影响大众的艺术家,有些人想做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

显然,前者的难度在于继承发扬,不比生孩子舒服多少,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推陈出新,骑着前人的脖梗摘到更高的果,才有人觉得新鲜,才叫好拍巴掌,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而后者不光要继承,还需要颠覆,颠覆是件很危险的事,好比突然某人告诉你地球是囫囵个不成形的,你一定会觉得这位是傻逼,接下来保不准就要掏出张XX大法好的宣传单来唬你,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嘛,你来跟我扯什么犊子,脾气不好的很容易就动手。

尽管人人都知道哥白尼伽利略那点事,都觉得教皇缺心眼,但古代换到了现代,宗教换成了科学,黄道婆换成了阿玛尼,就自信了,就笃定了,就挥舞着金科玉律,就叉着小腰理直气壮不让人说话了。

就拿《禁闭岛》这部片子来说吧,在我没看以前,就有个哥们器宇轩昂对我说,挺一般的片子,看开头就猜到结尾了,居然还有人看不懂,没劲。

当时我心里就有数了,刚开场瞧见莱昂纳多这倒霉孩子往精神病院里跑,时不时闪回又头疼的,就知道肯定又要来人格分裂加欧亨利那一套了,绕来绕去肯定把自己绕进去了,看到结尾,还真照想的来了,当时一股子智商优越感油然而生,感觉多少年电影没有白看,年华没有虚度,视线所及清晰而明亮,连影评怎么写都想好了,就顺着泰克尼克三部曲的路线走,杰克没死就有了第二部《革命之路》,露丝在第二部没自杀又有了现在这部《禁闭岛》。

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敢情影片前一大半剧情就是为玩观众的?

拾人牙慧还故作噱头,老马丁也忒不长进了,再往前捋,恍然大悟,闹半天您老在玩这手。

看电影比拍电影容易,看书的比写书的容易,这从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些年猫扑流行一句话,赵兄托你帮我办点事,看懂了门道的惊为天人,一时间到处传颂,说穿了很简单件事,正反念都成话而已,没什么了不起,但这么多年过去也没见谁写出比这更黄更隐晦的句子,赵兄和胸罩,酷弟和底裤,podi和ipod,玩一个词很简单,但扩展到一句话,难度就增加了不止十倍,扩展到一段话,一年时间都很难完成,人类有史以来多少能人试图写出一本正反读起来都能读通的书,但事实证明根本不可能。

我说这个是想说,逻辑从来都是环环推进非此即彼的单向线,将逻辑与空间结合,从线到平面,甚至成为三维立体,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结局从来只有一个,要想得到多个结局,就必须要靠不同的选择来完成,要走向不同的城市,必须要经过路口,从来没有一条路线,可以不加停顿转折而同时通往两个方向,但这部《禁闭岛》做到了,或者说接近于做到了。

关于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两个结局还是一个结局,A还是B的争论,诸多影评和帖子已经争论得够多了,双方都拿出了值得信服的论据,来说明对方观点站不住脚,其实结局并不重要,重要是的,通往不同的结局居然是通过一条路来完成的,而没有通过选择来完成,这本身已经称得上是叙述上的创举。

比起《记忆碎片》的倒叙述,《低俗小说》的伪环形结构等等革命式的叙述方式,《禁闭岛》走得更远,也更坚决,它试图让观众走进时间的迷雾中,由一条小径走向不同的可能性,你以为这条路已经将你带向了出口,其实却引入了更巨大的纠缠中。

这部影片恰恰在尝试着完成博尔赫斯一直试图描述的宇宙之谜,那就是世界是一团混乱,时间是循环交叉的,空间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走进了迷宫,既丧失了目的,也找不到出路,而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却以为,所有叙述都应该指向一个含义,时间和空间总是在永远向前,原因总是对应着结果,所谓的谜底是我们所能相信的一切。

请不要再向我描述影片的细节,解释你相信的那种结局,和对此外种种可能性的否定,我了解它们都有道理,但却不是我想在这部影片中希望得到的,我相信也不是马丁在这部影片中试图告诉我们的,叙述的终点在哪并不重要,叙述本身才是影片的精髓所在。

我坚信,马丁的本意,是试图带给我们一条路,这条路上的所有经历天衣无缝,细节经得起推敲,而这条既没有交叉更不存在平行的直线,却能将我们引向不同的归宿,当然他没有做到极致,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真的完成,我们也从来对这种东西有个敬而远之的称呼,用来概括那些依靠我们天生的智商永远无法解释的事物,叫悖论。

所以在结局中他只能倾向于一边,将最合理的理由赋予其中一个,而将他尝试过的种种努力赋予另外一个,主观的介入使所有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因此,如果你问我更喜欢哪种解释,我选择其中对你来说不靠谱的那个。

上帝总是在我们通往真相的道路上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关卡,但马丁通过这部《禁闭岛》告诉我们,在冲破关卡的战斗中,当代电影人也正奋力前行。

 10 )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

关于禁闭岛剧情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一种认为是Andrew Laeddis是岛上的犯人(病人),Teddy不过是他幻想出来的人物,持这种想法的文章包括《一切都是演戏》,该文从人物名字和几处剧情细节出发做了自己的解释;《<隔离岛>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对比》一文作者甚至搬出原著小说来讲解剧情,以支持第一种观点;《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一文同样原因原著小说,从主角心里角度作出判断分析,支持第一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Teddy真的是在职的联邦执法官,在岛上被阴谋陷害,持这种观点的文章包括《观众要和主人公一样理智一点,就不会被搞脑子》,该文作者固执的认为相信前一种剧情的观众是被冲昏了头,当然该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论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代表文章是《Shutter Island 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该文从两个视角对剧情做了梳理,认为两个不同的角度下,都可以说得通。

本文首先假设接受第一种观点,从主角Andrew Laeddis心理失常的角度开始分析,剖析Andrew的二元精神世界,找到片中很多幻想片段和元素;而后本文从剧情的角度,分析岛上精神学派的两派人物的斗争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立场,解释片中很多被认为是难以理喻的细节和镜头。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运用人物精神分析,镜头隐喻分析,以细节为证据,梳理该片的脉络。

本文并不否定第二种观点所指向的完全相反的剧情,只是从细节角度和人物形象角度观察,第一种观点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第一种观点的视角来看该片,很多原本无意义的细节都能被解释。

当然不排除导演在影片当中为了让剧情更具观赏性所设定的开放的剧情。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Andrew Laeddis是一名二战老兵,战后做了联邦执法官。

妻子Dolores Chanal 精神失常,将自家房子放火点着,一家人搬家到湖边的房子。

而Andrew Laeddis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终日酗酒,对妻子的反常不理不顾。

终于妻子亲手把三个孩子溺死,Andrew Laeddis无法接受事实,枪杀妻子。

事后,Andrew认为都是自己的过错,本该认识到妻子的失常,及时治疗,那么孩子们也许不会丧命。

他将妻子和孩子们的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以致精神压力过大,Andrew无法接受自己犯下如此罪行,于是在自己脑子里,幻想了一个正义的Teddy(Edward Daniels);而原本的自己Andrew Laeddis,代表邪恶,此人干脆化身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自己了。

这个正义的Teddy,不喝酒,而真实的Andrew,是喝酒的,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说“You don’t indulge in alcohol? I’m surprised.”(你不酗酒?

才怪!

)。

正义的Teddy,二战时候做了很多正义的事,当然是Teddy臆想出来的,包括让濒死的德国纳粹头子慢慢死去,包括对集中营德国卫兵的屠杀。

邪恶的Andrew,不光长相邪恶(脸上一道疤痕),还是纵火杀死Teddy妻子的元凶(Andrew将妻子纵火烧掉房子的罪行也归结到自己身上,进而转到邪恶的Andrew身上)。

假想出来的Teddy,也有一个假想出来的完美的妻子,这个妻子屡次在Teddy的幻想中出现,有其象征意义,后文会详细分析;而现实中的Andrew,也有一个现实的有精神问题的妻子,真正的妻子出现在Teddy的脑海里,是以逃走的Rachel的形象出现的,而她在Teddy脑海中的出现,要归功于Cawley老头的暗示,这是Andrew回归正常的重要一点。

正义的Teddy,在调查过程中被两个目标所困扰,一个是为假想妻子报仇,找到Andrew Laeddis,一个是揭穿岛上手术切除病人脑页的暴行(手术的方法现实中确实存在)。

不过,即便Andrew处在一个自我否认的状态下,他还是会对过去的某些极端行为有些情绪上的反应,比如他采访的第一个病人(划破妻子脸的小白脸)提到Rachel把自己三个孩子溺死时候,Teddy情绪过激,不停用铅笔划那张纸;又比如,护士扮演找回来的Rachel对Teddy提到她让孩子们上学,自己在湖里游泳等等Andrew妻子死前的原话时,“Teddy”几乎控制不住要涌出泪来。

几种重要元素的寓意:唱片机的寓意:片头Andrew回想自己的妻子时候,首先出现的镜头是那台老式唱片机,这个唱片机是真实世界中医生家里的摆设,同样的,唱片机也出现在了德国纳粹头子办公室里,而他的妻子和德国纳粹头子的一幕,都是Teddy幻想的产物。

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寓意:凡是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场景,都是Teddy的幻想场景,当然这并不代表不飘东西的就不是幻想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比如德国纳粹头子的办公室(飘文件),Teddy和幻想妻子的家(飘树叶),堆满纳粹死尸的火车站(飘雪花),还有最重要的:悬崖底下(钻出好多老鼠)(这暗示着,从出现老鼠开始,“Teddy”开始出现幻觉,包括山洞里的“真实”Rachel形象)。

山洞里的“真实”Rachel:“真实”Rachel并不存在,只是Teddy的幻想。

没了Chuck的陪伴,Andrew长时间没有吃药,幻想症开始恶化,不光在梦中才有幻想,白天也开始出现幻想,包括Noyce狱中的假想妻子,山洞中的“真实”Rachel,都不过是幻想。

山洞里“真实”Rachel所说的,只不过是Teddy大脑中所想的自我重复印证而已,比如“真实”Rachel 所说“疯子一旦被看成疯子,所有的解释都是疯癫的写照”的悖论,这一点Teddy早就跟Chuck在小屋子里讨论过。

对于“真实”Rachel所说的他们给病人吃药的说法,是真的。

Cawley为了控制Andrew病情,不让他暴力发作,必须想各种办法给他吃药,包括药片,抽的烟,吃饭,喝的咖啡,等等。

这一点,“Teddy”在以前都了解,都在他大脑深处藏着,就像他开始说见过那些围墙上的电网一样。

幻想妻子的寓意:幻想妻子五次出现,第一次在片头。

第二次在“Teddy”到岛上的第一个晚上,第三次在“Teddy”在岛上的第二个晚上,第四次在“Teddy”试图引爆汽车之前,都在催促“Teddy”杀死邪恶的Andrew,为自己报仇。

她试图阻止“Teddy”去塔楼,说“你去了就会死”。

其实她是清醒的,是Andrew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告诫。

因为她知道,去了之后,真相大白,“Teddy”就不复存在了。

幻想护士形象Rachel的寓意:护士Rachel形象在“Teddy”幻想中的出现,是Cawley老头对Andrew治疗的阶段性胜利。

她代表现实中已经死去的,杀死自己三个孩子的妻子。

她,以及死去的孩子,如果能战胜幻想中的妻子,真实的Andrew也就快要战胜幻想的Teddy了。

而护士形象的Rachel,也真的把Teddy带回了现实中他家里后院湖边的情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胜利。

不过紧接着,幻想中的妻子又来对“Teddy”说教。

邪恶的Andrew Laeddis形象和正义Teddy同时出现的一幕,在影片接近一小时的部分。

此处寓意Andrew正在走近真像,只是还不愿相信。

这时Chuck也出现,催促他说“朋友,我们时间不多了”。

WHY ARE YOU ALL WET, BABY?这句话先后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Teddy”的梦里,幻想中的妻子从雨中走进屋来,“Teddy”关心的这样问。

第二次出现是在“Teddy”闯进塔楼,Cawley老头为了点醒Andrew,问他了同样的句子。

其实此话最早是真实的Andrew回家看见妻子在后院时候问出的。

Cawley的这一做法还是有效地,连同其它的Cawley的暗示,让Andrew回忆起了真实的自己。

Monster的寓意:Monster一词出现两次。

德国老头碰到Andrew时说:“wounds can create monsters, when you see a monster, you must stop it.”一句话,不仅指明Andrew是受伤的Monster,还表明自己的观点,阻止所有的Monster,难怪他是老一派的代表。

而此处的“monster”,又和结尾一句的monster相呼应。

结尾处清醒的Andrew不愿做一个living monster,因此宁愿让手术一派占上风,对自己手术,进而杀死那个邪恶的Andrew,同时,幻想的正义的Teddy也会死去。

这就是清醒了的Andrew面临的选择,要么偏向新一派,接受现实,做一个活着的monster,继续呆在疯人监狱;要么偏向老一派,继续装作Teddy,让他们杀死这个正义的“Teddy”,当然,剩下一个没有记忆的Andrew,“Teddy”还是死了。

禁闭岛上的两派人物:对待精神病人的方法,Dr. Cawley曾经说过,有两派,一派是传统学派,用手术切除方法;一派是Dr. Cawley为代表的新兴一派,认为用药物和聆听病人的方法,尊重病人,用Cawley的话说就是,“a moral fusion between law and order and clinical care”,他们认为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以此为分歧,禁闭岛上同样出现了两派人物,一派是以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金发监狱长为代表的老一派,想用手术和暴力对付病人,一派是以秃头Cawley和副监狱长为代表的新派,Teddy刚进入Cawley办公室时候,Cawley曾评价副监狱长McPherson说“McPherson is a good man. He believes in the work we do here”,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个演戏过程中,一直是副监狱长出面,而监狱长不愿参与其中的原因。

为了坚持他的学说,为了阻止旧手段的暴行,秃老头Cawley可谓用心良苦。

而此时,他的学说和理论正处在危机重重的关键时刻,或者说,该理论能否被继续接受和承认,几乎命悬一线,就是Teddy病例的成功与否。

因此,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Teddy清醒回来的伏笔。

新派老派的争执,几次出现。

在Cawley家里,德国老头叫“Teddy”是“man of violence”。

作为新派的Dr. Sheehan听不下去了,虽然没多大底气,还瞟了一眼他的老师和领导Cawley一眼(生怕自己莽撞了对Cawley不利),这才说“that’s a hell of assumption to make”。

新老派的分歧,主要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他们的冲撞在洪水来前的会议上就有透露。

Cawley很关心的说,“如果洪水来了,病人都会淹死”,德国老头却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那要很大的洪水才行”。

最终,清醒的Andrew却选择了走向手术台,这也标志着Dr. Caeley和Dr. Sheehan一切努力尝试的“失败”,甚至标志着这个学派的失败。

最后监狱长得意的朝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对Andrew行动,而Dr. Sheehan则不得不意味深长的说;“Yeah, we are too small for them.”(我们和他们比太弱小了)。

Cawley精心设计的一场戏:整个故事,除了结尾灯塔部分,都是Cawley老头为了治愈Andrew,让他清醒过来,所精心安排的一场戏,这场戏里,当然没有老一派人物的配合,德国老头不会,金发监狱长不会。

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多次暗示,这只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暗示之一:在查看了Rachel的病房之后,“Teddy”要求调查所有工作人员、护士、警务人员的资料,Cawley当然觉得这样的话演戏有点过了,Cawley自己甚至没有这样的权利,因此他说“we’ll take your request under consideration.”(我会考虑你的请求)。

“Teddy”坚持要看,Cawley只好说“All I can say is that I will see what I can do.”(我只能说我会尽量帮忙)。

“Teddy”不依不饶,又坚持和工作人员谈话,这个要求还在可掌控范围内,Cawley这才勉强同意,又安排了一场医生们的见面。

至于Teddy要看岛上所有人员资料的请求,Cawley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安排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Teddy”在自己家里偶然碰面的机会,当然,老一派的德国老头不会配合Cawley来演戏,更不会答应“Teddy”,在他看来一个病人的荒唐的要求。

暗示之二:“Teddy”又要调查在Sheehan当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人,Cawley又不得已安排了一次演出。

只是这一次,因为要安排病人出演,难度比较大,还险些露了马脚。

比如老大妈Ms. Kearns,他和Andrew Leddis是病友,可以推测她对Andrew不错,眼看Andrew要做手术了,这才偷偷写下一个RUN字。

当Andrew问及她是否认识Andrew Laeddis时候,老大妈看Andrew病的不轻,心中难过,又不能说出真相“你就是Andrew啊”,这才含泪走开。

老大妈对Andrew的关心,在后来Andrew失踪一晚又出现之后有两个镜头特别描写。

一是她以为Andrew被带去手术焦虑的表现,一是看到Andrew回来,惊喜的笑着哭的表情。

暗示之三:我们的Chuck就是现实中的Dr. Sheehan,这再明显不过。

第一:Teddy询问大夫时候,Dr. Sheehan第一次被提到,女大夫说到他的时候瞟了一眼Chuck(Dr. Sheehan),Chuck明显很不自然了一下;第二:Dr. Sheehan之所以不在Cawley的戏份里,是因为真正的Sheehan已经扮演了Chuck的角色;Cawley当然也不会让Teddy真的去联系到这个不可以在戏份里出现的Sheehan,所以电话员应Teddy要求打电话寻找Sheehan接不通,也是演戏的一部分;第三:Teddy问病人老大妈Ms. Kearns,Dr. Sheehan怎么样时,老大妈瞟了一眼Chuck,挤出一个字“nice”,Teddy又问“Sheehan大夫有没有调戏过你”,内向的Dr. Sheehan(Chuck)不免尴尬之色。

暗示之四:Teddy出现在会议上的一幕Andrew作为病人,竟然走进会议室,所有人,包括德国老头都很是吃惊,甚至警觉。

会议桌上一个人说了一句“the law of 4, l love that”,是一个局外人对Cawley老头精心安排的演戏的嘲讽。

导演加进了这样一句话,可见Cawley在岛内高层孤立无援的境地,也是导演故意留下的一个关于Cawley设计的表演的暗示。

暗示之五:“Teddy”引爆Cawley老头汽车之前,走过两个工作人员,这里两人的背景对话更是直接的揭露出他们演戏的一面。

“how long have you been on the c’lock?”“you know, 18 hours straight”“nice play”“你值班多久了”“连续18小时了”“伙计,演得不错。

”Cawley老头给Teddy的暗示:前边说到,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Andrew清醒回来的伏笔。

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伏笔之一:对一个原本莫须有的病人的设计以及逃走,Rachel Solando。

Rachel的原型,即是很多现实中元素的整合,既有Andrew妻子的一部分,也有Andrew本人的一部分,目的就在尽可能的让“Teddy”回想起自己的原本面目来。

比如说,Rachel的名字就来自Andrew死去的女儿;设计的逃走的Rachel将三个孩子在自家后院溺水杀死,把尸体摆在餐桌边吃饭,也是真实事件的影射;Rachel的丈夫,被设计成二战英雄,也是依照Andrew原型而来;至于Rachel给自己幻想假象,把周围人想象成另外的镜像,则是Andrew自己的症状;Cawley设计的场景里,Rachel的主治医师是Dr. Sheehan,而现实中Dr. Sheehan正是Andrew的主治医师;Cawley对“Teddy”说,Rachel恢复的最大障碍,就是不愿接受她所犯下的罪行,这正是Andrew本人的病症所在,此处也是对“Teddy”的暗示; Rachel的病房其实是Andrew的病房,Andrew能够轻易地找到Rachel病房里床底下地板砖的松动,正是因为这是他曾经住了两年的房间,他对此了如指掌。

而Cawley老头知道这一点,故意在这里给“Teddy”留下了一点线索,希望他能自己想明白整个过程。

伏笔之二:Rachel病房里的纸条,上写“the rule of 4, who is 67?”。

这些线索,其实是想让“Teddy”在查案过程中自己想明白,这个规则,是他自己编造人物所用的;而67号病人,则是Andrew自己。

伏笔之三:Rachel被找回来之后,“Teddy”对Rachel的采访,Rachel的台词,也是Cawley精心设计的。

Rachel的表演成功的在“Teddy”心里植入了一个接近现实中Andrew妻子的形象:一个杀死自己孩子的,精神异常的妻子。

这一形象后来几次出现在“Teddy”的梦境以及幻想中,和“Teddy”自己构想的正义美好妻子的形象相对抗,试图将“Teddy”拉回现实中来。

其它人物分析:Cawley人物分析:Cawley老头对病人的尊敬,可谓无微不至,他真的是从信仰上到行动上全身心的维护这一理念,他甚至不愿在一个词上面让步,把它看成自己阵地的一部分。

“Teddy”叫病人作prisoner时候,Cawley老头几次强调,不是prisoner,而是patient。

Cawley想用聆听的办法让病人安静,其中也包括对“Teddy”的聆听,夜晚“Teddy”和Cawley分手,约好晚上家里见,“Teddy”说“我们到时候就可以聊天了”,Cawley老头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一直在聊天啊”,其实他所指的“聊天”,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

Cawley老头不仅实在,而且固执,他曾对Andrew说,“人们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意指手术的办法),而我努力做的,是包括你(Andrew)在内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

”他还说,“I’m not going to give up without a fight.”(我不会轻易放弃),说话时烟斗指着Andrew,再明显不过,他所谓的努力,就是再次把Andrew拉回现实,就算结果Andrew还是倒退到幻想中。

监狱长人物分析:监狱长是二战军官,热爱暴力,并且相信上帝也热爱暴力。

对此,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这就难怪他支持老一派对待病人的办法,以暴制暴。

他甚至说“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 centries”,意在说,警察和犯人的对抗,以暴制暴,自古有之,天经地义。

George Noyce人物分析:George Noyce是Andrew Laeddis的病友,如Cawley所说,他同样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c)。

George是所有正常人和病人中唯一相信Andrew理论的一个人,而他的相信,也可以想象,是Andrew对其屈打成招的结果。

因为George叫他Andrew会挨打,叫他Teddy就不会。

George一度相信Andrew的阴谋论,并企图随Andrew一起潜逃。

然而并没有成功。

George看透了大家给Andrew演戏的成分,却没看透Andrew的阴谋论,没有看透Andrew的病情,他相信“Teddy”,仍旧祝“Teddy”揭穿阴谋成功。

他和幻想中的妻子一起,构成了“Teddy”两个奋斗目标的支持者,并相互排挤。

Cawley根据George和Andrew的对话录音,料到Andrew会到灯塔,于是准备在那儿揭穿所有谜底。

《禁闭岛》短评

像怪物一样活着 像好人一样死去

7分钟前
  • ek
  • 推荐

大导演大演员中规中矩的作品,在此类精神病题材里还是属于引人入胜的,还有个开放性的结尾,可以说没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影片内容没体现出什么深度也只是原小说的原因,但这阻止了该片更进一步的可能

10分钟前
  • 追忆
  • 推荐

很期待的电影,结果很烂俗。他老婆杀掉自己三个小孩的原因还是不得而知啊。。

12分钟前
  • ara
  • 较差

老子没有看懂!

17分钟前
  • KEEPWALKING
  • 很差

如果现实才是恶梦,唯有一睡不醒

19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LeonardoDiCaprio, MarkRuffalo,但是我偏偏高估了,一般般的電影

23分钟前
  • UrthónaD&#39;Mors
  • 还行

就一条警告,害怕某种动物的人千万不要看,否则屁滚尿流

24分钟前
  • 你以为你谁啊
  • 还行

3.5 中規中矩,偶有亮點。

25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影片设计了大量的黑暗,原来却是一个心灵的乌托邦。我向来对这种逻辑缜密的电影毫无抵抗力,五体投地。

28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到!底!什!么!才!是!真!的!!!!

30分钟前
  • aboutSZ
  • 力荐

虽然评论很高,但类似精神分裂的片一直不感冒。

32分钟前
  • 凝望深渊Doris
  • 还行

2小时蛋疼纠结的羊羔体

34分钟前
  • 风中之花
  • 很差

老土,LD演技不错

35分钟前
  • S
  • 较差

风雨如晦墨云压城,应景重看;精分题材不新鲜,难得场景地选得十分恰当,阴沉氛围甚佳,隐约的纳粹背景、战争场面的闪回,依稀可见老马绝不满足于仅停留于精神状态、心理层面的分析;幻觉中与逝去妻子与灰飞烟灭中拥抱,十分盗梦感,但小李子表演比盗梦中更好。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尽可以讲一个悬疑故事,难以解开的谜题。但是过程并不吸引人,就算看到最后也没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太长了。。。这个幻想的精神分裂,似乎在《identity》和《美丽人生》里面都有哎。。。

47分钟前
  • 夕颜
  • 较差

这种题材人家林奇同学玩得溜多了

51分钟前
  • eel
  • 还行

他到底会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会像好人一样死去呢?

5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一部绝对不能看剧透的电影

56分钟前
  • Alfie||倒霉孩子王大力
  • 还行

对于结局,我认为男主角已经清醒过来,他面对了自己,所以选择了结束,恭喜小李获得年度最佳皱眉奖

6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