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见乌鸦依个人看来,这部《白银帝国》的野心还是非常大的,因为电影想要通过一个老牌票号的家族风雨来表现中华民族的那种勤奋、内敛、不屈不挠的品格,以及时代变迁对中国商业斗转星移般的波动,这就是本片需要完成的功课。
最终,本片的功课不仅超额完成,而且还做了附加题。
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一个家族的流水账,还有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的写意描绘与中国商家百折不扣的理念,在这部电影中都有体现。
但影片最终交出的功课成绩却差强人意,电影完成的功课题目不少而且鲜有错误,但都是基础题目,没什么内涵,海纳百川但只是皮毛之意。
本片改编自成一的长篇小说《白银谷》,由于俺没有看过原著,因此不敢妄加评论。
单就这部片子而言,影片讲述了山西票号“天成元”家族两代传承的发展史。
其实但凡看过长篇小说的主儿就会发现,把书中的长篇巨制微缩到一部电影中实在难度不小,书中众多情节在电影中必须有所取舍,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的只是家族的一个缩影,几个时期,几种不同的矛盾汇聚而成的小史诗。
在此,本片的编剧同志(就是导演与原著)能把片中的几个主要部分拿捏得轻重得当值得称赞。
从电影的开篇,天成元人丁兴旺、富可敌国,再到事件突发,康三临危受命的成长过程,期间穿插了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以及时代变迁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对天成元的影响。
电影从头到尾一直到片子的结束,几乎一气呵成,片中几段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也描写的有模有样。
但关键的是那种家族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流露通过一点一点的细节不轻易间展现出来,这是片中最大的亮点。
其实从片中的布景和服装来看就能体会到本片的用心之处。
本片的布景极其考究,片中所展现的传统晋商文化,是那样的别致,那样的考究,绝对对得起一个亿的投资打造精致细节,就比如片子开场部分康家年终喝粥算账的情节,堆积如山的银元、长的离谱的算盘,包括每个人桌下手中的一个个“小算盘”的特写镜头,也许这种细节对电影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放在这里却是对晋商文化的一种形象的体现,像这种细节镜头片中比比皆是,再加上艺术指导奚仲文(《画皮》)对本片场景和服装的把握,似乎让观众回到了那个晋商称雄的金融帝国。
本片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摄影和剪辑,虽说在同类影片中算不上佼佼者,但也能为电影记上一功。
摄影潘耀明(《三岔口》)名不见经传,但为影片掌镜的火候甚优,颇具史诗风格,大气而又细致。
而剪辑则是款款大方,错落有致,毫不拖泥带水。
在配乐方面,我们看到了苏聪(《末代皇帝》)的名字,曾经奥斯卡最佳音乐得主,以雄壮大气、时而又戏如流水的音乐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享受到听觉盛宴。
可以这样说,影片在服装道具以及摄影剪辑等方面的技术胜利提高了影片的可看性,也为影片注入了一丝史诗的气质。
话又说回来,本片还是犯下了小说改编电影的一个通病,就是流水账叙事。
前文已经提过,为了使100多分钟的电影能够融入一篇长篇小说,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大面积“裁员”,但是也不知道使我们的女导演舍不得删减一些略显笨重的章节还是驾驭能力不足,使影片从一部时代史诗变成了一部家常小戏。
也许有很多朋友看过宁静主演的《白银谷》,也是小说的电视剧版,在那里小说的原貌倒是被剧集完整的描绘出。
而《白银帝国》最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渴望把原著中方方面面不同因素和事件都概括到电影中而成为一部家族兴衰史诗篇章,但最终出现的是一出投鼠忌器,想要表现一方面主题,却又忘不了另一方面还想捎带第三方面的史诗副产品,或者叫家庭悲喜剧,凤凰变麻雀,这可不是难闹着玩的。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中国商人不屈的精神,两代人不同的理念而引发的冲突,畸形痛苦的三角恋爱,如果仔细琢磨还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渗透在里面。
但这些方面均照顾到一二,但都是那么的肤浅和平庸。
其实本片的层次性很清楚,主次关系也比较得当,但是那些舍不得删去的粗枝大叶占用了极大的空间,压缩了主要事件和人物刻画的空间,使人感觉电影主题不明,更像是一部电视剧的精华版。
比如四少爷夫妻天津遭劫牵扯出一大摊子破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再比如康三这个主要人物,片中对其成长的描写和与继母之间的畸恋片中刻画有限,只有戈壁遇险和几个色彩鲜亮的画面寥寥带过,倒不如康老爷抢戏。
其实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做得相当不错,开场康三的一句“天这么大,人这么小”的独白颇具史诗味道,而结尾又落到康三展开古训“仁义”二字收尾,意味深长。
但是前后两种意境在正片中却很难发现,甚至说开头结尾与电影联系不大,这还要归功于电影主题不明,粗枝大叶。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有点史诗味道的拉家常电影。
演员方面,印象中以前郭天王能剃光头扎辫子的戏也没几出,这次戎装上阵饰演家族中的中心人物也算不大不小的突破,有了金像金马的肯定后郭天王演技明显成熟,值得肯定,但毕竟是拿话筒的半路出家,在一帮老戏骨面前还是略显稚嫩。
张铁林总是一副皇阿玛表情千古不变,本色演出,谈不上新鲜。
郝蕾是这帮爷们戏中唯一一位女主角,虽说贯穿事件始终,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戏份实在不多,有所表现的只有哭笑两出,不谈也罢。
也许是俺画蛇添足,《白银帝国》粗枝大叶的线索影响了本片在其真正主题上的发挥,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本片在表现一个家族的盛衰成败的功课是做的不错,或者说游刃有余。
起码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有血有肉的晋商家族。
《白银帝国》电影名字挺响当当,无论电影的画面还是选角都像一部制作精良大片,表面看来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中的那些画面让我想起了山西那些保留完好有些年代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晋祠,导演还花了重金到塞外、沙漠上进行了拍摄,电影制作资金的充沛让每一个电影镜头、场景、服饰都那么的美都那么的精致。
在演员方面郭富城、张铁林、金士杰两岸三地演技派男星的汇集保证了电影角色的质量。
有了近于完美的电影画面再加上会演戏的演员,又打着有深度中国华尔街晋商文化的旗帜,乍一看《白银帝国》离一部好电影不远了。
认真看电影的故事情节比较令人失望。
电影开始还像模像样的讲述关于晋商文化内容。
之后康老爷的白银帝国是被一个婊子弄垮的,一婊子绑架了康老爷家的四媳妇起,康老爷的白银帝国开始一点点的崩溃。
电影的重要笔墨没有落在康老爷、康三少爷如何为成晋商文化某一个代表一个符号性人物,天成元号如何扬名天下。
反而是杜二娘、康老爷、康三少爷之间的三角恋情成为了电影主线。
左看右看都像老谋子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的那些乱伦畸恋。
电影那些升华闪光的内容来的相当突然,却要通过话外音来给观众们做一个导读,真有点可惜。
看来《白银帝国》只不是过披着华丽的晋商文化袍子穿着情趣三角恋情内裤金玉其外的帅哥,那电影名字还不如直接叫《康少爷的恋情》。
纵观现在这个国庆档期,不想走革命大路线,所以才选择看一下白银帝国,本以为能成为所谓史诗型的片子。。。
可是,看了才发现,那些都是骗人的,原来现在做电影的也都标题党泛滥了。。。
实在可悲。。。
我想起白银帝国这样的名字应该讲他们这个山西票号世家的兴衰的。。
可是没想到,这个故事那么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郭富城莫名其妙的就当了家,当然前提是他的几个兄弟很背的都出了事儿,然后故事里家族商战倒不多,儿女情长到不少,而且很俗套很诡异,先是说郝蕾是郭富城的继母,在家里是个很诡异的地位,别人都很少提起她,然后又讲郭富城跟她有过一段情,可是“很悬念”的是她竟然嫁给了他爹。
请注意我这里的悬念是打引号的,其实一般观众看到这种狗血情节大抵都已经有了几种想法,阴谋论呗,要不就是以家里人作威胁,被逼嫁入,好吧,看他揭晓的答案,原来是郝蕾的爹骗她说要让她嫁给郭富城做妾,然后进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暴汗。。。
其中还假死了一回。。。
真够可以的。。。。
我想,我幸亏没去电影院看。。
要不这几十块钱人民币花的也太怨了。。。
形式大于内容的最好证明这一,借用网友的话,“只见白银不见帝国”。
片名弄得跟史诗大片似的,但在片中你看不到晋商的发迹历史,看不到动荡岁月里的商战纵横,看不到跌宕起伏的金融传奇,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发生于大宅门里的乱伦故事。
引用:“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原著白银谷更适合拍电视剧。
就这么部烂片还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无语
先说个题外话。
在《白银帝国》上映前一周,我想先去买原著《白银谷》熟悉下故事。
然而这本2001年出版的小说却突然在这周变得洛阳纸贵,淘宝上连续问了三十多个卖家之后,才买到一本书脊有破损的。
卖书给我的卖家说,这一周以来,很多人来问这本小说,短短几天就脱销了。
这不能不说和《白银帝国》的上映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同样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白银谷》在电视里播映之时,这书没有脱销。
《白银帝国》受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在那一大串电影相关人员的名单中,导演的名字最为陌生,但这也丝毫不影响这部影片和一些名导的作品一道拼杀暑期档。
但这部安排在暑期档上映的古装影片,却并没有如其他同档期的华语影片那样娱乐轻松。
《白银帝国》所呈现出的温雅气息和浮躁的暑期档似乎有点格格不入。
而就作为古装片而言,《白银帝国》在近年来的华语影片中也算是另类,在我们熟悉了一群古代人在荧幕上飞檐走壁打打杀杀之后,《白银帝国》这样一部丝毫不以动作场面作为卖点的古装剧情片,确实给这已经有点浑浊的古装片中带来了一丝斯文之气。
传统史诗的题材回归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那样,《白银帝国》的出现至少开始转变我们国人对史诗片的概念。
自《英雄》出现之后,宏大的战争场面、血雨腥风的拼杀几乎已经成了史诗片的代名词。
由于对场面以及特效的过分依赖,使得过来的史诗片往往空有史诗之名,却无史诗之实。
而实际上,史诗片之所以成为史诗片,完全不在于场面的大小,而是看这部影片是否有庞大的故事构架,影片是否透露出一种一般影片所不具备的大历史观。
这类影片往往通过几个角色命运的沉浮来表现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就是为何《甘地传》、《末代皇帝》这样几乎没有什么大场面的影片依然被称为史诗片的原因,甚至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可以称为一部史诗片。
然而可笑的是,由于市场的浮躁,“史诗片”在我们国内几乎已经成了大型武打片的代名词。
而《白银帝国》至少在故事的构架上完全符合了史诗片的要求。
影片通过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反映清末晋商的沉浮来反映那个时代的兴衰,而“天成元”的故事也是间接通过康老三这个角色来反映。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小人物反映大历史的构架。
因此《白银帝国》有着近几年华语影片中少见的大历史观。
这固然和小说原著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要将小说压缩到两个小时的影片中不可避免的要做大量情节上取舍,但导演姚树华没有因此将原著大加改动而加入一些无谓的家族争斗之戏,而将故事重心放在对外抗争上,这点着实难能可贵。
这让《白银帝国》一开始位子就站得较高,或者说,姚树华有了打造一部传统史诗的心。
缺乏厚重的女性情怀《白银帝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篇。
“天成元”三年一次的清算那个桥段着实拍出了这个当时金融大鳄的气势,几米长的算盘所隐含的霸气这是多少千军万马都无法比拟的。
在影片前十几分钟那不多的镜头里,清末饥民遍地的惨状,几个兄弟各异的性格跃然而出,相当出色。
《白银帝国》有着一个极其惊艳的开头。
但是影片自郝蕾出现之后,导演姚树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在大历史题材上把握力度不当的缺陷便开始体现。
虽然郝蕾所扮演的杜筠清出现之后,女性导演那难以压抑的柔情便让《白银帝国》在开篇时所营造出的厚重逐渐变轻。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杜筠清和康太爷以及康老三之间的不论三角恋,导演姚树华似乎舍得删减任何戏,唯独不舍得删减这三角恋。
不仅影片中有多次床戏,甚至康老三和杜筠清的哭别都占用了大量的片长。
这让这本来就只有两个小时片长的影片在“天成元”在商战这些戏上不得不一笔带过,于是我们便觉得清末这个“金融大鳄”在影片空有“大鳄”的气势,却缺乏一定的“大鳄”手段。
三角感情戏上的拖沓,能让观众兴奋的商战戏又显得分量不够,而戴掌柜和邱掌柜这两个仅次于康太爷和康老三的角色也因此没办法深入挖掘,尤其邱掌柜的突然叛变让观众有点不知所以。
这让影片后半段逐渐变得平淡,有给人一种吞温水的感觉——三个字:不过瘾。
两地演员的华彩绽放先说说郭富城。
作为影片中的男一号,郭富城没有愧对自己两大影帝的身份。
他在《白银帝国》中的表现让那些对表演还有一定怀疑的人可以闭上嘴了。
在一堆戏骨之间,郭富城的表现一点没给人气短的感觉,这在近年来港台演员和老戏骨同台对戏时相当少见的。
正是因为影片中内地演员那极度华彩的表演,让郭富城的表演更显出色。
其次是张铁林。
在这之前,我是对“张阿玛”是有着一定的成见。
但是看了《白银帝国》后,发现姜仍然是老的辣。
我没有看过杜雨露扮演的康太爷,但本片中的康太爷确实显现出掌控一个“金融大鳄”的气势,当他压低声音说话都能让人感到一种隐隐的震慑力,这就是戏骨的气场。
而影片中的大量配角更是让人让人感觉到这部影片在选角上的出色,无论影片中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如押镖白胡子老大和康老二),还是几个掌柜的扮演者都让人感到一种看戏的畅快,甚至那一句台词没有的康老大,也能让人感到那种佛教信徒的温润。
算来算去,唯一不够份量的就是郝蕾的。
郝蕾的表演不能说不好,他在影片中的几场哭戏还是极具水平。
只是他在影片中让人惊艳的表演实在不多,或者说是对不上她女一号的地位。
出演《白银帝国》可以看出郝蕾是个会知道去挑戏的演员,但很明显,《白银帝国》中杜筠清这个角色的设置,是郝蕾无论怎么努力,还是难免互落下个花瓶的批评。
两个小时远远不够对于这样一部厚重的原著而言,两个小时的片长实在是太少太少。
这么短的时间来掌控如此庞大的故事,无论对哪个导演都是捉襟见肘的。
虽然我们不指望《白银帝国》能够像电视剧《白银谷》那样做到面面俱到,但如果有一个三部曲来尽量还原原著中的风风雨雨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说起来,在内地公映的华语电影鲜有真正的三部曲巨作。
早前《无间道》算是一个,不过另外两部也只能算是续集,是第一集票房好才开始拍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三部曲的;《赤壁》也只敢分为上下集上映,而这在这几年已经算是一次极大的尝试,这还是《赤壁》中有大场面来撑腰的缘故。
而《白银帝国》这样完全不靠场面而靠剧情的戏,不用说在国内,就是国外如极其牛B的好莱坞也不敢冒这个险,毕竟拍电影是为了赚钱的。
就目前国内浮躁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叶公好龙的心态,《白银帝国》想以三部曲的面貌呈现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最低最低的底线就是能够在以后的DVD中看到一个不受片长限制的导演剪辑版,还以这部影片可能被剪掉的真正厚重。
主题够简单,也够深刻——做生意就是做人。
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可是很有现实意义。
不过,真的能指望一部电影对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当下起到什么触动作用吗?
影片开场做足了史诗的范儿,影片里票号生意随着国家命运起起伏伏的过程也确实够史诗。
可是也许创作者觉得光是所谓“中国华尔街传奇”撑不起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又加上了父子两代人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
于是,这部影片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而不纯粹的电影很难拍得好看。
不是说史诗片里不能有爱情,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
而爱情片如果牵扯到史诗,一定要把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绑定起来,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乱世佳人》,不能像这部片子这样你史诗你的阳关道,我爱情我的独木桥。
或者干脆不要史诗,像《菊豆》那样来一场纯粹而直接的不伦之恋,也倒干脆。
片中关于票号生意的戏份被爱情戏挤压去不少,结果匆匆忙忙,却意犹未尽。
爱情戏拖泥带水地抻了半天,结果我也没弄明白康老爷为什么要为了娶杜筠清搞一场密谋,而且密谋了还让她与正值怀春年龄的老三接触。
难不成这是山西票号培养接班人的秘密手段?
仁你妹的义,全文松散的不像话。。。
道理是要观众自己认可悟出来的,不是你把仁义挂墙上就仁义了的。
华你妹的尔街。。。
恶心谁呢?
整个那么恶心的康老五在那里画外音有一丁点的必要么?
可惜了那么赞的水墨海报,可惜郝蕾和郭天王的裸体。。。
张铁林阿玛说话能别带那么多重音爆破音不?
最爱白头发保镖爷爷和一干手下,你们卷起辫子的时候我都要哭了,这两颗星是献给你们的。
咣一下就十年后,我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那个后妈。。。
NC啊,切子宫,露天浴,跟洋婆子GL,还玩假死,然后又玩消失。。。
有意思么。。。
当康老爷2啊?
处女作果然很容易仆街啊。。。
把作者也带NC了,估计被海龟忽悠了。。。
全片唯一认可的思想是传宗接代,我要三年后也造个儿子出来。。。
如果“第五代”指那批导演的话,那他们当然都还健在,而且是当今中国电影的脊梁骨;如果“第五代”指特定的艺术风格、流派的话,那早就烟消云散了——本文的标题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在《白银帝国》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第五代母题:对父权的反抗(通过仪式化或肉体乱伦的方式)、对历史背景的大写意描摹、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式挖掘。
不过可惜的是,《白银帝国》空有一副第五代的皮囊——虽金玉其外、面面俱到,但有佳句无佳章,全篇线索萦绕,头绪众多,天南海北都扯到马勒戈壁去了,铺的摊子堪称史诗,讲的故事则是一杯温吞水(甚至有些虎头蛇尾,难以收场)。
整部《白银帝国》走的就是家族戏的路子,用一个家族(主要是三公子)的命运来勾连出民族的历史轨迹(如果把片中几兄弟的人生起伏比照《教父》的话,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
当然,评判好坏都得有参照系,作为女导演姚树华的处女作,《白银帝国》值得肯定;可要跟《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一比,立马相形见绌。
不过这也不怪姚导,第五代的崛起,更多的应该归功于此前长达十年——或许是三十年——的文化压制,一俟有个突破口闪现,思想文化的大潮立马化作钱塘江涌。
由是,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当然应该建立在整个八十年代大陆思想文化狂飙突进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失却了背后的这个强大动力,《白银帝国》的差强人意不难理解。
当然,能以“第五代”来比照《白银帝国》,本身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事业正处在空前的整合状态中,事实上,《白银帝国》的主创都是台湾人,导演姚树华、制片人焦雄屏,再加上金士杰、恬妞的粉墨登场(金的短暂戏分已然让全片所有的演员黯淡无光,不过郭天王的演技飙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及郭台铭的新台币,你把《白银帝国》看作是一部台湾电影也未尝不可。
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树华做了所有台湾导演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对于只剩下《海角七号》苦撑票房的台湾电影来说,不投身到大陆,这样的制作规模只能是梦里水乡。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很多来自于认祖归宗的传统思想,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和姚树华联手打造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次梳理。
不过在此之外,我更愿意把《白银帝国》看作是鸿海的一次危机公关。
这个危机倒不是特指金融危机,而是指内地的现实社会景况——在基尼系数总是跟股指成反比、跟房价成正比的状态下,全社会的仇富心理空前高涨,再加上鸿海的几次丑闻,郭所代表的新富阶层急需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
而在大众文化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拍一部电影要比做N次慈善募捐(此举常常被草根阶层看作是十足的伪善而收效甚微)或硬广告的效果要实惠得多。
于是乎,《白银帝国》成了一则关于财富正义的寓言。
宣传语上想当然的出现了“中国华尔街”之类的词句,我看实则大谬。
在世界电影史上,讲述财富累积、企业发家的电影,其主旨大都是追溯财富原罪、批判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对人性的贪婪大加鞭笞之作,《华尔街》《赫德萨克代理人》《血色黑金》都是个中翘楚,而出于上述原因,《白银帝国》不得不反其道行之,要给“在商言商”的经济理性涂抹上道德神话的色彩,这种内在主题的断裂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影片叙事的捉襟见肘。
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所以,通篇看下来,《白银帝国》借了第五代的尸,还的却是新富阶层的魂,内外冲突、左右互搏。
坦率的说,姚树华对情感戏很熟捻,如果突出爱情线的话,估计能赚得些许眼泪。
不过莫名其妙的剧情转圜很快破坏了这一氛围。
《白银帝国》肯定不差钱,所以整起大场面来很过瘾,那场人肉计算机分红的戏让人眼前一亮,不过CG做出来的七匹狼太雷人,在剧情上也说不大通。
《白银帝国》的原著《白银谷》可能还是更适合拍电视剧,在这方面,内地其实有过成功的经验——同为女导演操控的同类题材,胡玫的《乔家大院》显然要超过《白银帝国》很多。
郭爷的《大宅门》就更不用说了,此类题材老爷子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南方网专稿,转载注明出处及作者。
)
很久没去影院,今天去看了早场的《白银帝国》,很有趣,看片的时候脑海中不停地回响《此间的少年》里的一段话,现在抄录如下:汴大图书馆的特别,在于它有哥特式样的门洞,古希腊式样的凹面圆柱,玛雅文化特有的阶梯状金字塔构造,当然它上面还有个铝合金的纯中国式雕檐飞拱。
按照校长独孤求败的话说:“我们这个图书馆建起来,欲求一败也很困难了。
”看《白银帝国》就是这个感受,它有《菊豆》的乱伦关系,《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置景和仪式,《红高粱》的旁白,《卧虎藏龙》的大漠戈壁,《投名状》的影像风格,最后一个则是一部舞台剧《立秋》的部分人设和桥段,按照惯例说,这叫做集大成,但是加上台湾导演和香港演员,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点乱炖的味道。
应该说对这部片指手画脚是不厚道的,因为其中的剪刀印子一目了然,精良如此的制作,加上李樯和焦雄屏这样的强援,讲不圆故事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剧作。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来说说其他的东西。
首先就是工艺考究。
看完片子倒是有个感觉,要是一年出50部这样质量的片子,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之前对导演一无所知,看了看资料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导演的处女作,好罢,再挑剔就是我的不对了。
稍有经验的观众都能看出影像和道具上极度的考究,近来少见,依我看大致水平在《梅兰芳》之上,比《投名状》都要好。
关键之处在于,画面里有人气儿(比照一下《投名状》就知道了),基本不像不是搭出来。
除了柔光镜用得略多了点,真没什么可挑的,主色调做的尤其考究,最后片尾看到导演兼美术指导,心下了然。
后来又看到是在英国做的后期,忽然想起押井守的《Avalon》,大概是一套系统调出来的色吧,有兴趣的可以比照一下。
演员方面也没什么可说的。
张铁林已经演谁都一样了,皇帝架子收不起来,这无妨,但是有趣之处在于,比照一下《雍正王朝》里皇宫的调度,带张铁林的多数调度都颇有些相像。
郭富城倒是除了口音,没什么可挑的。
郝蕾是我看她的第三部戏,《十七岁不哭》、《颐*和*园》里都是扮演倔强女孩儿,这里也是,但是这儿的问题倒是出来了,比较一下《白银帝国》里的郝蕾和《投名状》里的徐静蕾,从表演风格到造型看来都是有联系的。
配角们水平都不错,两个掌柜的戏还都真好。
终于还是要说剧作的问题。
不再说张艺谋的那两部关于“铁屋子里的女人”的戏了,《白银帝国》的旁白真是有趣得紧,看得出来是硬加上去的,原因我稍后再谈。
说说《立秋》,(具体的资料看这里:搜狐娱乐专题http://yule.sohu.com/s2005/liqiu.shtml),一样有一个海归,一样有银行和票号的转换和争论,雷到我的是一样的解决方案:院子底下埋的银子,以及“仁义”的家训。
更好玩的是,同样纠缠于父子关系。
好罢,若要考据的话,倒还真有一篇文章可做。
这个不是重点。
我感兴趣的是《白银帝国》叙事的断裂之处。
著名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的文章《白银帝国》:第五代借尸还魂(http://www.douban.com/review/2241385/)里面说得很清楚,在“第五代”的话语方面我们的观点很一致,不过换把比电影史更快的刀来拆解《白银帝国》的时候,要联系的东西恐怕就更多,比如《闯关东》和《大国崛起》,一个有趣的点是,八国联军、清廷倒台这样的事件并未在银幕上正面呈现,而同《闯关东》的结尾相似,本该是风雨飘摇的结尾,竟然拍成了光明大道,虽然我可以确定剧作里面结尾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境,但是《红高粱》式的旁白一出,整个味道就变掉了,所以那些消失的和未曾呈现的东西忽然就重要了起来,似乎本片杀青到上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很能说明问题,不去讨论所谓“大国话语”或者“金融危机下的大国想象”,以及所谓“商人上位”之类的话题便就不合理了。
于是很多东西顺理成章地消失了,留下的是危机-化解危机-光明前景,以及对家族/血脉的反复强调,这个时候熟练观众便该知道叙述又走向保守了。
不过这些已经不是影评该涉及的问题了。
所以这部片子看着有些奇怪,因为内部的话语颇有冲突之处,如果找回电影史的分析方法,将这部影片与”后九七“的港片,以及事实上早至《还珠格格》的港台资本支持的电视剧相比,大概会有一些启发。
《白银帝国》毕竟处在一个两岸三地的冲突语境之中,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乱炖二字比起”混搭“要更好,毕竟炖过之后已是拆解不开的一锅,然则猪肉还是猪肉,粉条还是粉条,用第五代的话语毕竟是二道贩子。
然而终于还是给了这部影片四星,作为观众我已然很满足了。
■一句话点评: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白银帝国》有着一眼可见的厚实质感,布景、服装、道具那是一丝不苟。
姚树华在这上面烧了很多钱,有些段落在剪辑时由于觉得不好就给放弃,而在拍摄时,一条下来几十上百万就没了。
当然这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效果,有些段落因为花了太多钱,实在不知道放哪只好采用了折中主义。
姚树华这名刚进圈的女导演,一点都没有新手怕生的感觉,反而是大手大脚,用她在舞台剧上的经验,极尽奢华能事,羡煞了太多有志于拍摄商业电影的年轻人。
然而这并不是《白银帝国》拖了如此之久的缘故,这部以百年前中国金融业为题的电影仿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期盼中的电影节、好档期都没赶上,一直在做后期调整,那股不可一世的笑傲气早就不见了影子。
要知道,幕后大人物郭台铭早放弃了他的台湾电影宣言,娶了老婆生了个儿女。
难产的《白银帝国》能在这个时候露面,倒也是可喜可贺。
在上海电影节时《白银帝国》一票难求,看过影片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可以从3分打到97分的电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
我们都没必要装大尾巴狼,把电影贬低得一无是处,但即便是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白银帝国》有很多缺陷硬伤依然是个不争事实。
故事上,《白银帝国》没有商战与阴谋,没有任何真正惊心动魄的东西,说白了它就是讲经商要仁义的儒家大道理,回到今天来看,类似说教本身就显得尤为可笑。
有人要惊呼了,沙漠战狼那段不是很激烈么。
那就回到“狼的问题”,《白银帝国》为了这段狼搭肩,康老三和邱掌柜合力奋战,终于把一群饿狼给赶跑了,保存了性命。
中间用了电脑特效,狼的毛色有光泽,目露凶光。
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寒意,不料却破坏了电影苦心经营的旧时氛围。
没有苍凉萧瑟,反而像在开演一部动作片。
那这段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果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狼的一段完全是在炫技,而且没用到点上。
有说这是为了说明康老三的成熟,拜托,后面还有一次勒马扬蹄的剪影。
有说这是为了证明康老三和邱掌柜结成了统一战线,恰恰相反邱掌柜在后面票号有难时反咬了天成元一口,关键的狼一段就变得浮浅可笑,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野心家邱掌柜潜伏得很深,可《白银帝国》在他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间,忘了交代这个人物的具体走向(问题人物还包括女老外蓝师母),耗费这么多篇幅反倒不如前面出场没几分钟的刘掌柜。
回说真正的主角,我对康老三的临危受命还有情感转变都不反感,《白银帝国》的遗憾是把他的成长当成了自我觉醒,一趟追随祖上足迹之旅下来,那个女子也很配合,一个人安静地走开。
至于看多了张铁林的吹胡子瞪眼,用来演一个刻板威严的康老爷子倒也没啥问题。
影片没有真正围绕这个乱伦三角恋做文章,它似乎没有底气把情感讲好,所以爱情也没有真正左右人物命运。
《白银帝国》没有高潮,如果你觉得康老三开完窖、对着家训字幅一阵自痛无语问苍天是高潮话,那《白银帝国》实在是正面无比的高大全。
《白银帝国》有大气的开头,就像第五代导演作品一样,发出了人与天的对比感慨。
一介凡夫和一个帝国都无力抗拒时代的命运,这时候你会以为它是个文艺片。
中间搞排场、铺奇情,有摆架势也涉及了伦理,你又会觉得这是个商业元素十足的家庭片。
老爹给儿子讲知人善用和厚黑学,这是个商战片。
不料风云变幻,它应该是个历史片。
再有狼搭肩和大劫镖,它分明是个动作片。
直到康老五的画外音一出,你才发现它原来是个充满深意的传记片,我对四不像的东西素无恶意,姚树华在音乐选择上就暴露了她的用意,苏聪、林海等人分别负责不同段落的主题音乐,结果电影也拍成了风格不搭、胡乱混杂的一部戏。
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至于仁义二字,中国观众不像是个喜欢听取劝告的群体,更何况这个道理还讲得不深。
他们只求看个爽、打得开心,因此《白银帝国》的大片命运可想而知。
【河青】
郭富城终于脱胎换骨了。
精彩不及书的一半。
近期国产片里最好的一部有一定内涵
编剧欠佳,交代不明,高潮不潮;导演乏术,节奏紊乱。唯一让人记忆的是细腻的感情和音乐。缺乏史诗气魄
值得鼓励~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华语电影作品。电影内容改编至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讲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和三角恋情。《白银帝国》亦是中台两地区少见的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1000万美金。
海报比电影好看多了。
若想拍成史诗,若想拍得艺术,还需多下苦功。
旧中国 旧镜头
明明是白银帝国,但是拍的主题5成不再如何救危扶困的商人的大义上,这到底是什么片子
整个电影剧情设计的都不太好,尤其是感情戏。
可是只有在遇到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才定义自己。绝处出智勇。
道具真的很美
不愧是女性执导,纠葛感情渐成主线
没头没尾的片子
一部严肃的囧片 末尾还点了个题 恩 所以及格了 郝蕾还是那么美
奔国际路线的 成色不怎么样 主线居然是那段无关痛痒的爱情 每个所谓的高潮都很突兀 根本没有衔接 三年啊三年。。。
09年最好的国内电影。
故事有点短,感情戏过多了。
还算大气,就是不耐烦一女二男的戏,尤其是小树林里二人幽会那段。郝蕾的嘴唇确实倔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