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电影,总算看到一部还不错的了。
当然,也有可能我就是那种喜欢喜剧电影的人,对其他类型的电影欣赏无能。
老规矩,先故事梗概,再说别的。
主要是怕自己没多久忘记了,当新片二刷了,然后开始骂娘。
故事的主角是小说家兼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
这名字好长,我是看完后从豆瓣上拷贝的。
蒙克是个黑人。
他爸、他妈、他姐、他弟都是黑人。
他爸已经逝了,他姐离婚了,他弟是个gay, 他妈老年痴呆原来越严重了。
虽然一家子不是医生就是作家,但是显然大家都没什么多余的钱安置他妈。
蒙克在课堂上说尼哥这个单词被举报了。
蒙克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的回到了老家。
新书签名会上没什么人,一看,原来人都跑到一个新晋黑人女作家那去了。
蒙克回家后一气之下,按照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也写了本书。
在和姐姐的谈话中得知死老爸生前居然还出过程轨。
觉得这一家子真是让人无语。
没想到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姐姐一下子就逝了,起因是两人聊天,说了个笑话,一口气没接上,送医院就没了。
与此同时,蒙克的黑人之刻板印象的书卖出去了,且销量比蒙克以往的书要好很多,完全可以支付蒙克妈妈高档养老院的费用。
蒙克原本不想出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什么破玩意,觉得这本书出了有辱斯文。
经纪人非常会说服人,将Johnnie Walker 黑、红、蓝三瓶酒一字排开。
告诉蒙克他的书就像蓝色Johnnie Walker,好,但是贵,买的人少,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像红色的Johnnie Walker,廉价,但是买的人多。
并且蒙克可以不用真名。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大卖,并且被卖断改编电影。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的书名后面干脆改为FUCK.瞅瞅,就这书名都能戳中白人的G点。
电影里用了超多篇幅描写FUCK是怎么被出版方、制片人等看好。
非常符合白人之刻板印象。
差点没把我给笑死。
评委有5位,3个白人都投票给FUCK这本书。
两个黑人,包括蒙克自己和当初启发蒙克写这本书的黑人女作家都觉得这书垃圾。
总之,FUCK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
有一个细节,蒙克和制片人见面的时候,因为担心老年痴呆的母亲,没说几句话就走了。
制片人以为蒙克是听见警车的声音逃走的。
在见到蒙克的时候就猜测蒙克因为杀人坐牢,并且拿自己做过一个月的牢的经历和蒙克套近乎。
最后电影以作家在领奖时被警察击毙结尾,大获制片人欢心。
蒙克觉得不可思议,自己认认真真写的书无人问津。
随便瞎写的垃圾东西居然火上天。
更让人恼火的是蒙克清楚这书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符合了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作为教授的蒙克觉得黑人和其他人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灵魂,蒙克为之努力了那么久,写了那么多书,在课堂上掏心掏肺的和人沟通,结果真诚的沟通换来投诉,乱写的垃圾却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然而那根本不是我!
蒙克在心里大喊。
知道了,你是天才,而天才是孤独的。
知子莫如母。
再一想自己不是也一直在用审视的目光丈量弟弟的私生活吗,其实大家都这么做。
因为这样比较省力没有人愿意费心去了解别人。
有趣的灵魂那么多,没几个懂得欣赏
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不懂黑人的困境,摆出一副无所谓种族歧视的姿态教育学生,在遍地歧黑的美国,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如此环境中,以至于不知反抗故作从容。
在事业难关来临时,他独自咽气;在家庭危机爆发时,他选择逃避。
他深知写什么样的小说能博得大众的喜爱,却总把尊严身份这类空虚之物放得太高。
直到这一天,他迫于生活一气之下写出《FUCK》,一本黑人作家写的充满着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让他极为羞耻的小说,意外爆火。
于他而言是意外,于市场而言这是满足白人优越愧疚欲的发泄之物,给那群对黑人同情或蔑视的白人情绪出口,一场洪水降临万物难逃。
所以电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种族歧视没有改善就是因为它始终有热度有流量,资本家攥着这笔财富为这份歧视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最后在颁奖典礼把黑人枪毙。
美国小说 (2023)7.7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柯德·杰弗森 / 杰弗里·怀特 翠西·艾利斯·罗斯
拍案叫绝。
如果说整部剧中围绕着黑人怎么样写一部黑人小说很讽刺很有趣的话,那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更为让人惊喜。
我甚至拉到了电影开头去听那一句,开始。
原来这部讽刺故事本身还真是个故事。
而联想到这样一部电影呈现给观众后的口碑以及后续可能获得的奖项,更加觉得效果拉满。
很多你以为的共情根本不是共情,不过是在自己狭隘以及傲慢的基础上居高临下的施舍感。
却又误以为这是自己善良真诚的表现。
而一切的根源不过就是不care。
不想去真心了解,也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平等可言。
无聊的同情又简单又站上了道德制高点,何乐不为。
可我们就是这么cheap又廉价呀。
最大的问题是,我可以看出来家庭线是为了表达普通的黑人生活是什么样的,不是街头枪战没爸没妈,而是和其他种族一样面临着生老病死爱情冲突自暴自弃踌躇不前,和白人认可的黑人叙事完全不一样。
但是,你把这条非常现实的故事线,以及其中非常现实的角色和脸谱化的白人放在同一个世界观下面,结果就是叙事割裂感极强。
一半是现实主义一半是荒诞主义,而讽刺的部分因为脸谱化处理(而且那么多白人戴的是同样的脸谱)也只是流于表面。
今年奥斯卡目前看下来最不配的就是你,野心手法要啥没啥。
#VUE 之前看预告就能想到我会喜欢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果真没有失望,整体叙事结构以多重嵌套打底,直白的讽刺带着笑料,尤其是笑后沉下心来思考也能发现那些讽刺背后的沉重,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作品,而作品又在服务谁?
到底是他在逃避现实还是小说中的他在逃避现实,亦或者二者都有。
男主这个角色似乎处于一个风暴的中心,种族,文学,家庭,商业等几个很大的议题包裹着他,而电影中的白人很少,但每个都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那个评委中的红脖子白男和白左女性都太直白了。
其实把这些人事物放到一起似乎就塑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美国社会环境。
影片以男主的视角讲述他的生活和事业,生活中面对妹妹的死亡,母亲的疾病和弟弟的童年不幸。
而事业上则是带有着两面性的内容呈现。
一方面现实中作为中产的他的愤怒,本身的身份与他的肤色并不“搭调”造成了他事业上无法前进,不够黑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突然想起《巴比伦》中有这个情节),而拒绝这种“卖惨”写作到底是文学上的洁癖还是对内的歧视呢?
另一方面则是嵌套结构下的虚拟人物的男主,以刻板印象塑造出市场需要的作品中的角色来展现歧视就如同《逃出绝命镇》中的内核一样了。
它带来金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同时又如同吃人血馒头般赤裸和刺痛。
而总结看,他是否真的可以“替”底层黑人发声,非真实的经历是否可以让他有资格去评论亦或者代表整个族群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影片还设计了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同样用了迎合观众的做法,作品大受好评,政治过度正确,媒体刻板化的定义和对伤痛文学的吹捧,以她做对照来看,尤其是那几段对话也是讽刺满满。
口音的切换的顺滑让人感到一阵心寒。
结尾处当跟导演一起收尾戏中戏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现实的选择,而结尾处似乎又卖了个关子(拿着奖杯被警察开枪射杀的结尾被采纳则是另一部《Fuck》)。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有一段对这一幅画发呆,那幅画是1940年的一个重要的实验《玩偶实验》,以对种族隔离的孩子挑选不同肤色的娃娃所代表的积极程度做对比,证明了种族隔离期间的孩子对自己族群的歧视和自我厌恶,如同本片所带来的思考一样。
视听上,中规中矩的正反打,没有特别出彩的部分,有几处特写镜头挺不搭调的。
配乐则是比较喜欢的,爵士乐跟本片契合度很高。
影片提名了奥斯卡,我就非常像看到这样的片子会获得什么样的成果。
片名: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2023)电影类型:剧情 / 喜剧国家:美国分辨率:4K(3840x2160)电影格式:M2TS画质标准:HDR10+音质编码:Dolby DigitalPlus电影声道数:6声道帧数/FPS:23.976 帧电影大小:20.60GB 《美国小说》是由柯德·杰弗森自编自导,杰弗里·怀特、翠西·艾利斯·罗斯、约翰·奥提兹、伊萨·雷、斯特林·K·布朗、埃里卡·亚历山大和莱斯利·格塞斯等联袂主演的喜剧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位大学英语教授因不得志,而用笔名写了一部迎合大众口味的小说,从而借此发泄自己对现实世界中人们虚伪面目的讽刺,但却阴差阳错一炮成名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81届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奖和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奖两项提名,同时还入围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原创配乐在内的多项提名。
《美国小说》虽然与《可怜的东西》同样借喜剧元素引入政治话题,但《美国小说》更为有趣之处在于借政治正确之名反政治正确之实,在反套路框架下用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而不是如《可怜的东西》那般小打小闹和流于浮表,而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形成双重夹击之势。
失意的小说家出于怀才不遇和玩世不恭,本想用开玩笑的方式来揭露出版界的虚伪,以及表达自己对当前美国社会中盛行的黑人命贵思潮的抨击。
但社会舆论却将错就错、反其道而行之地将小说中的价值观奉为圭臬,并将其视为文学界的新星和瑰宝。
如此荒唐属实是小说家无心插柳造就,这强烈地冲击了他的世界观,也震撼了观影者。
同时影片大胆借黑人视角反嘲黑人意识形态,如此自扇巴掌的行为把所有人都骂了个遍,却依旧让自己稳坐反政治正确的头把交椅,谅你们也不敢把小金人颁给它了吧?
好作品都是层次丰富,单纯就刻板印象这一个侧面,就已经可以解读出很多层次,酸甜苦辣。
男主一直高举反刻板印象的大旗,反对媚俗、贩卖悲惨,觉得媒体眼中的非裔美国人既不真实也不全面。
比如他们一家子都是医生,上层人士诶。
然而生活不惯毛病,从头到尾各种大比兜扇得男主开始怀疑人生。
实际上,他对于刻板印象的反对,已经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刻板印象,让他开始脱离现实了。
他不了解自己的弟弟妹妹,不了解新女友、女作家,也不了解父母,不了解几十年的老仆人。
难得的返乡之旅,几乎像兔子洞一样提供了各种新奇发现。
他人到中年了,居然第一次发现,父亲外遇而且母亲知道;原来老仆人也有自己的感情追求;原来文艺青年女友也有追低俗娱乐的时候;原来身边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很快达成一致,反而“格格不入”的是自己————他疯狂的对抗刻板印象,恰恰暗示他在努力的扮演“white negro”(翻译成大家容易理解的:三好学生、模范族裔)。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恐同即深柜啊,他自己也是活在刻板印象里面————清高文人就是他的刻板形象。
非常有趣的一个场景,他看不起女作家故意讨好市场写媚俗的作品,结果到头来发现她反而是文学上唯一一个和自己立场类似的作家,人家一点不糊涂只不过比他早醒悟而已。
他多年来的孤芳自赏,看来倒像行为艺术了。
俩人无力对抗白人评委的刻板印象,互相吵架他也占不到便宜,生活让男主几乎在每一回合都只能落荒而逃————这种可怕的中年危机,几乎要把男主的三观都打碎了。
看起来是闲笔的家庭琐事,反而是故事的灵魂。
作家自暴自弃搞出来的俗套作品,提供了矛盾冲突。
然而反而是家庭之旅,最后补完了他的思想,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最后和生活和解了。
男主认为自己是优等生,遗世而独立,最后发现自己想多了——他的同胞们,确实不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悲惨,但也绝不是他所幻想的那样清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要别人“正视”全部的你(无论爱恨),都属于奢望。
用刻板印象乃至于隐藏的歧视去看人,固然有白人的傲慢存在,但人怎么可能完全彻底回避掉所有的刻板印象呢。
女友追他固然有文艺口味影响,也难说没有男主更白的因素(肤色)。
家里俩男娃结果都靠不住养老扔给妹妹了(性别)。
弟弟抱怨失去了向老爸出柜的机会,却忽视了其实他的癖好大家早有觉察,比如几十年的老仆人老妈子一直并不在意(社会阶层)。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来接纳自己,是一种很高的奢望。
相比男主的别扭,身边俗人们其实更加实际:刻板印象确实存在而且你一时间很难扭转,这并不等于你就不过日子了。
书要写课要上(尊贵的蓝酒先生),约会impart也不能停。
每个人都在泥坑里,但是有人要仰望星空————醒醒,总不能因为要仰望星空,就假装自己不在泥坑里面了?!
是啊,白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公平,只想要宽恕。
但是男主啊,你也并不是真的已经脱离black people的泥潭而升华了,只不过终于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与众不同”而已啊。
该死的媚俗,不低头也不行,最终只能和其他芸芸众生一样————苦中作乐、泥潭里打滚。
是讽刺电影,但很聪明地没有冒犯到任何人。
宽泛地来看,电影套用的时代语境属于绝对的当下,讽刺的是一种被滥用的政治正确,针对黑人的揭露伤疤式创作正在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从图书市场蔓延至好莱坞。
表面上,这一环境鼓励、接纳黑人创作者自由分享自己的不幸,实际上,它迎合的是对黑人有负罪感的愤怒白人,人们乐得从黑人煽情的、空洞的自述中获得一种自我感动的乐趣,就像一场赎罪表演,作家、编辑、文学奖评审乃至制片人,都被卷入这场表演中。
在身份政治的胁迫下,男主角身为作家的社会归类不得不打上“非裔研究”的标签,即使他对黑人同胞过去式的苦难不感兴趣,但市场已经被一批批大同小异的黑人苦难文学作品淹没,他反而成了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电影的主线就是作家用玩世不恭的态度炮制一本迎合市场的小说,却阴差阳错地大获成功。
和同类讽刺电影比如鲁本的《方形》《悲情三角》的语焉不详比起来,这部电影更注重指哪打哪。
在主线的剧情结构里,电影将这套讽刺逻辑阐述得通俗易懂,也拿捏住了不言自明的幽默尺度,随着实验的翻番升级,戏剧效果被逐级放大,被讽刺的人群得到全景式展示。
与此同时,电影他嘲为主、自嘲为辅的方式将讽刺的姿态放得很低,有互相消解的意味。
黑人作家的家庭线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镜鉴,实际上,他以为的优渥、成功、“有潜力”的当代黑人生活也是片面的、悬浮的,是不同于毒品、贫民窟、通缉犯、被警察针对等种种刻板印象的另一种简化。
至于黑人的生活究竟是什么面貌,电影给出了无数答案里的具体一种。
1、要评价这部电影一个词就够了——Fuck——一如片中男主角写的畅销书书名,真是再贴切没有了。
2、一部讽刺现实的喜剧,够现实也够讽刺,好看,好笑,好评。
3、本片犀利地讽刺了几乎一切: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畅销书vs严肃文学、评奖机制、出版行业、好莱坞乃至当代美国。
4、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挺严肃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真实的黑人生活——除了肤色之外,黑人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没啥区别;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都有,该有的烦恼和痛苦他们也一样不缺。
5、正如“黑人的命也是命”,黑人的生活也同样是生活。
真实而平凡的人啊,总能带来最多的感动。
《美国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探讨美国文化,反思刻板印象和身份政治等现象,佳句频出,讽刺意味明显。
双线并进主线:主角是一位黑人作家,他写的书一直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在经历了诸多种族刻板印象和家庭变故之后,他以虚拟的逃犯身份,写了一篇黑人“低俗”小说。
内容充斥着迎合大众刻板印象的黑人元素。
没想到这本书意外爆火,不仅图书界喜欢,更有好莱坞导演想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逃犯”作家支线:围绕主角的中产黑人家庭戏,妹妹、母亲、兄弟、女友、保姆……每个角色都有一点点弧光。
黑人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拥有多样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局限于大众的刻板印象:黑帮、毒品、大金链子、Rap。
双线关系处理失败虽然两条线本身都不错,但本片没能将二者有机融合:- 风格不搭。
主线是荒诞喜剧,支线是温情治愈,强行拼接导致整体风格怪异。
- 喧宾夺主。
支线篇幅过多,主线刚刚产生一点讽刺效果,就被支线的家庭戏冲淡。
- 关联不强。
虽然支线会时不时冒出几句“心灵鸡汤”,但是并未对主角和主线产生太大影响。
讽刺力度弱主线的荒诞性不强,讽刺力度本来就不够,再加上支线的干扰,进一步削弱讽刺效果。
于是本片采用了一些补救措施。
借角色之口强行输出观点:- 黑人主角:“我表现得越蠢,就越赚钱”。
- “白人以为自己想要真相,其实他们只想获得宽恕。
”每一条都一针见血,但直接把观点扔到观众脸上,导致观影体验有些生硬。
直接输出观点永远是下策,通过故事展示观点才是上策。
导演忘记了一个原则: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
小说与元电影:结尾,主角的小说即将被改编成电影,他给出多个参考结局,最终戏中戏的导演选择了最写实的版本:FBI以为黑人主角持枪,将其无情射杀。
完成了最后一波讽刺。
这个处理还算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的不足。
被“清空弹夹”总结虽然本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部电影,它的技法简陋,故事趣味性不强,讽刺力度不够,很难称得上优秀。
借用戏中戏导演的评价:“电影不是小说,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太轻了”。
在这里推荐一下凯奇主演的《梦想情景》。
同样是讽刺现实,梦想情景的处理就非常好:将荒诞坚持到底,讽刺感拉满。
奇幻开端,浪漫结尾。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有兴趣可以阅读葫芦的另一篇影评:【对网络乱象的剖析】。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