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电影,总算看到一部还不错的了。
当然,也有可能我就是那种喜欢喜剧电影的人,对其他类型的电影欣赏无能。
老规矩,先故事梗概,再说别的。
主要是怕自己没多久忘记了,当新片二刷了,然后开始骂娘。
故事的主角是小说家兼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
这名字好长,我是看完后从豆瓣上拷贝的。
蒙克是个黑人。
他爸、他妈、他姐、他弟都是黑人。
他爸已经逝了,他姐离婚了,他弟是个gay, 他妈老年痴呆原来越严重了。
虽然一家子不是医生就是作家,但是显然大家都没什么多余的钱安置他妈。
蒙克在课堂上说尼哥这个单词被举报了。
蒙克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的回到了老家。
新书签名会上没什么人,一看,原来人都跑到一个新晋黑人女作家那去了。
蒙克回家后一气之下,按照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也写了本书。
在和姐姐的谈话中得知死老爸生前居然还出过程轨。
觉得这一家子真是让人无语。
没想到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姐姐一下子就逝了,起因是两人聊天,说了个笑话,一口气没接上,送医院就没了。
与此同时,蒙克的黑人之刻板印象的书卖出去了,且销量比蒙克以往的书要好很多,完全可以支付蒙克妈妈高档养老院的费用。
蒙克原本不想出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什么破玩意,觉得这本书出了有辱斯文。
经纪人非常会说服人,将Johnnie Walker 黑、红、蓝三瓶酒一字排开。
告诉蒙克他的书就像蓝色Johnnie Walker,好,但是贵,买的人少,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像红色的Johnnie Walker,廉价,但是买的人多。
并且蒙克可以不用真名。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大卖,并且被卖断改编电影。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的书名后面干脆改为FUCK.瞅瞅,就这书名都能戳中白人的G点。
电影里用了超多篇幅描写FUCK是怎么被出版方、制片人等看好。
非常符合白人之刻板印象。
差点没把我给笑死。
评委有5位,3个白人都投票给FUCK这本书。
两个黑人,包括蒙克自己和当初启发蒙克写这本书的黑人女作家都觉得这书垃圾。
总之,FUCK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
有一个细节,蒙克和制片人见面的时候,因为担心老年痴呆的母亲,没说几句话就走了。
制片人以为蒙克是听见警车的声音逃走的。
在见到蒙克的时候就猜测蒙克因为杀人坐牢,并且拿自己做过一个月的牢的经历和蒙克套近乎。
最后电影以作家在领奖时被警察击毙结尾,大获制片人欢心。
蒙克觉得不可思议,自己认认真真写的书无人问津。
随便瞎写的垃圾东西居然火上天。
更让人恼火的是蒙克清楚这书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符合了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作为教授的蒙克觉得黑人和其他人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灵魂,蒙克为之努力了那么久,写了那么多书,在课堂上掏心掏肺的和人沟通,结果真诚的沟通换来投诉,乱写的垃圾却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然而那根本不是我!
蒙克在心里大喊。
知道了,你是天才,而天才是孤独的。
知子莫如母。
再一想自己不是也一直在用审视的目光丈量弟弟的私生活吗,其实大家都这么做。
因为这样比较省力没有人愿意费心去了解别人。
有趣的灵魂那么多,没几个懂得欣赏
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不懂黑人的困境,摆出一副无所谓种族歧视的姿态教育学生,在遍地歧黑的美国,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如此环境中,以至于不知反抗故作从容。
在事业难关来临时,他独自咽气;在家庭危机爆发时,他选择逃避。
他深知写什么样的小说能博得大众的喜爱,却总把尊严身份这类空虚之物放得太高。
直到这一天,他迫于生活一气之下写出《FUCK》,一本黑人作家写的充满着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让他极为羞耻的小说,意外爆火。
于他而言是意外,于市场而言这是满足白人优越愧疚欲的发泄之物,给那群对黑人同情或蔑视的白人情绪出口,一场洪水降临万物难逃。
所以电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种族歧视没有改善就是因为它始终有热度有流量,资本家攥着这笔财富为这份歧视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最后在颁奖典礼把黑人枪毙。
美国小说 (2023)7.7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柯德·杰弗森 / 杰弗里·怀特 翠西·艾利斯·罗斯
拍案叫绝。
如果说整部剧中围绕着黑人怎么样写一部黑人小说很讽刺很有趣的话,那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更为让人惊喜。
我甚至拉到了电影开头去听那一句,开始。
原来这部讽刺故事本身还真是个故事。
而联想到这样一部电影呈现给观众后的口碑以及后续可能获得的奖项,更加觉得效果拉满。
很多你以为的共情根本不是共情,不过是在自己狭隘以及傲慢的基础上居高临下的施舍感。
却又误以为这是自己善良真诚的表现。
而一切的根源不过就是不care。
不想去真心了解,也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平等可言。
无聊的同情又简单又站上了道德制高点,何乐不为。
可我们就是这么cheap又廉价呀。
最大的问题是,我可以看出来家庭线是为了表达普通的黑人生活是什么样的,不是街头枪战没爸没妈,而是和其他种族一样面临着生老病死爱情冲突自暴自弃踌躇不前,和白人认可的黑人叙事完全不一样。
但是,你把这条非常现实的故事线,以及其中非常现实的角色和脸谱化的白人放在同一个世界观下面,结果就是叙事割裂感极强。
一半是现实主义一半是荒诞主义,而讽刺的部分因为脸谱化处理(而且那么多白人戴的是同样的脸谱)也只是流于表面。
今年奥斯卡目前看下来最不配的就是你,野心手法要啥没啥。
#VUE 之前看预告就能想到我会喜欢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果真没有失望,整体叙事结构以多重嵌套打底,直白的讽刺带着笑料,尤其是笑后沉下心来思考也能发现那些讽刺背后的沉重,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作品,而作品又在服务谁?
到底是他在逃避现实还是小说中的他在逃避现实,亦或者二者都有。
男主这个角色似乎处于一个风暴的中心,种族,文学,家庭,商业等几个很大的议题包裹着他,而电影中的白人很少,但每个都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那个评委中的红脖子白男和白左女性都太直白了。
其实把这些人事物放到一起似乎就塑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美国社会环境。
影片以男主的视角讲述他的生活和事业,生活中面对妹妹的死亡,母亲的疾病和弟弟的童年不幸。
而事业上则是带有着两面性的内容呈现。
一方面现实中作为中产的他的愤怒,本身的身份与他的肤色并不“搭调”造成了他事业上无法前进,不够黑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突然想起《巴比伦》中有这个情节),而拒绝这种“卖惨”写作到底是文学上的洁癖还是对内的歧视呢?
另一方面则是嵌套结构下的虚拟人物的男主,以刻板印象塑造出市场需要的作品中的角色来展现歧视就如同《逃出绝命镇》中的内核一样了。
它带来金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同时又如同吃人血馒头般赤裸和刺痛。
而总结看,他是否真的可以“替”底层黑人发声,非真实的经历是否可以让他有资格去评论亦或者代表整个族群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影片还设计了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同样用了迎合观众的做法,作品大受好评,政治过度正确,媒体刻板化的定义和对伤痛文学的吹捧,以她做对照来看,尤其是那几段对话也是讽刺满满。
口音的切换的顺滑让人感到一阵心寒。
结尾处当跟导演一起收尾戏中戏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现实的选择,而结尾处似乎又卖了个关子(拿着奖杯被警察开枪射杀的结尾被采纳则是另一部《Fuck》)。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有一段对这一幅画发呆,那幅画是1940年的一个重要的实验《玩偶实验》,以对种族隔离的孩子挑选不同肤色的娃娃所代表的积极程度做对比,证明了种族隔离期间的孩子对自己族群的歧视和自我厌恶,如同本片所带来的思考一样。
视听上,中规中矩的正反打,没有特别出彩的部分,有几处特写镜头挺不搭调的。
配乐则是比较喜欢的,爵士乐跟本片契合度很高。
影片提名了奥斯卡,我就非常像看到这样的片子会获得什么样的成果。
片名: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2023)电影类型:剧情 / 喜剧国家:美国分辨率:4K(3840x2160)电影格式:M2TS画质标准:HDR10+音质编码:Dolby DigitalPlus电影声道数:6声道帧数/FPS:23.976 帧电影大小:20.60GB 《美国小说》是由柯德·杰弗森自编自导,杰弗里·怀特、翠西·艾利斯·罗斯、约翰·奥提兹、伊萨·雷、斯特林·K·布朗、埃里卡·亚历山大和莱斯利·格塞斯等联袂主演的喜剧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位大学英语教授因不得志,而用笔名写了一部迎合大众口味的小说,从而借此发泄自己对现实世界中人们虚伪面目的讽刺,但却阴差阳错一炮成名的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81届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奖和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奖两项提名,同时还入围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原创配乐在内的多项提名。
《美国小说》虽然与《可怜的东西》同样借喜剧元素引入政治话题,但《美国小说》更为有趣之处在于借政治正确之名反政治正确之实,在反套路框架下用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而不是如《可怜的东西》那般小打小闹和流于浮表,而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形成双重夹击之势。
失意的小说家出于怀才不遇和玩世不恭,本想用开玩笑的方式来揭露出版界的虚伪,以及表达自己对当前美国社会中盛行的黑人命贵思潮的抨击。
但社会舆论却将错就错、反其道而行之地将小说中的价值观奉为圭臬,并将其视为文学界的新星和瑰宝。
如此荒唐属实是小说家无心插柳造就,这强烈地冲击了他的世界观,也震撼了观影者。
同时影片大胆借黑人视角反嘲黑人意识形态,如此自扇巴掌的行为把所有人都骂了个遍,却依旧让自己稳坐反政治正确的头把交椅,谅你们也不敢把小金人颁给它了吧?
好作品都是层次丰富,单纯就刻板印象这一个侧面,就已经可以解读出很多层次,酸甜苦辣。
男主一直高举反刻板印象的大旗,反对媚俗、贩卖悲惨,觉得媒体眼中的非裔美国人既不真实也不全面。
比如他们一家子都是医生,上层人士诶。
然而生活不惯毛病,从头到尾各种大比兜扇得男主开始怀疑人生。
实际上,他对于刻板印象的反对,已经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刻板印象,让他开始脱离现实了。
他不了解自己的弟弟妹妹,不了解新女友、女作家,也不了解父母,不了解几十年的老仆人。
难得的返乡之旅,几乎像兔子洞一样提供了各种新奇发现。
他人到中年了,居然第一次发现,父亲外遇而且母亲知道;原来老仆人也有自己的感情追求;原来文艺青年女友也有追低俗娱乐的时候;原来身边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很快达成一致,反而“格格不入”的是自己————他疯狂的对抗刻板印象,恰恰暗示他在努力的扮演“white negro”(翻译成大家容易理解的:三好学生、模范族裔)。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恐同即深柜啊,他自己也是活在刻板印象里面————清高文人就是他的刻板形象。
非常有趣的一个场景,他看不起女作家故意讨好市场写媚俗的作品,结果到头来发现她反而是文学上唯一一个和自己立场类似的作家,人家一点不糊涂只不过比他早醒悟而已。
他多年来的孤芳自赏,看来倒像行为艺术了。
俩人无力对抗白人评委的刻板印象,互相吵架他也占不到便宜,生活让男主几乎在每一回合都只能落荒而逃————这种可怕的中年危机,几乎要把男主的三观都打碎了。
看起来是闲笔的家庭琐事,反而是故事的灵魂。
作家自暴自弃搞出来的俗套作品,提供了矛盾冲突。
然而反而是家庭之旅,最后补完了他的思想,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最后和生活和解了。
男主认为自己是优等生,遗世而独立,最后发现自己想多了——他的同胞们,确实不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悲惨,但也绝不是他所幻想的那样清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要别人“正视”全部的你(无论爱恨),都属于奢望。
用刻板印象乃至于隐藏的歧视去看人,固然有白人的傲慢存在,但人怎么可能完全彻底回避掉所有的刻板印象呢。
女友追他固然有文艺口味影响,也难说没有男主更白的因素(肤色)。
家里俩男娃结果都靠不住养老扔给妹妹了(性别)。
弟弟抱怨失去了向老爸出柜的机会,却忽视了其实他的癖好大家早有觉察,比如几十年的老仆人老妈子一直并不在意(社会阶层)。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来接纳自己,是一种很高的奢望。
相比男主的别扭,身边俗人们其实更加实际:刻板印象确实存在而且你一时间很难扭转,这并不等于你就不过日子了。
书要写课要上(尊贵的蓝酒先生),约会impart也不能停。
每个人都在泥坑里,但是有人要仰望星空————醒醒,总不能因为要仰望星空,就假装自己不在泥坑里面了?!
是啊,白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公平,只想要宽恕。
但是男主啊,你也并不是真的已经脱离black people的泥潭而升华了,只不过终于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与众不同”而已啊。
该死的媚俗,不低头也不行,最终只能和其他芸芸众生一样————苦中作乐、泥潭里打滚。
是讽刺电影,但很聪明地没有冒犯到任何人。
宽泛地来看,电影套用的时代语境属于绝对的当下,讽刺的是一种被滥用的政治正确,针对黑人的揭露伤疤式创作正在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从图书市场蔓延至好莱坞。
表面上,这一环境鼓励、接纳黑人创作者自由分享自己的不幸,实际上,它迎合的是对黑人有负罪感的愤怒白人,人们乐得从黑人煽情的、空洞的自述中获得一种自我感动的乐趣,就像一场赎罪表演,作家、编辑、文学奖评审乃至制片人,都被卷入这场表演中。
在身份政治的胁迫下,男主角身为作家的社会归类不得不打上“非裔研究”的标签,即使他对黑人同胞过去式的苦难不感兴趣,但市场已经被一批批大同小异的黑人苦难文学作品淹没,他反而成了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电影的主线就是作家用玩世不恭的态度炮制一本迎合市场的小说,却阴差阳错地大获成功。
和同类讽刺电影比如鲁本的《方形》《悲情三角》的语焉不详比起来,这部电影更注重指哪打哪。
在主线的剧情结构里,电影将这套讽刺逻辑阐述得通俗易懂,也拿捏住了不言自明的幽默尺度,随着实验的翻番升级,戏剧效果被逐级放大,被讽刺的人群得到全景式展示。
与此同时,电影他嘲为主、自嘲为辅的方式将讽刺的姿态放得很低,有互相消解的意味。
黑人作家的家庭线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镜鉴,实际上,他以为的优渥、成功、“有潜力”的当代黑人生活也是片面的、悬浮的,是不同于毒品、贫民窟、通缉犯、被警察针对等种种刻板印象的另一种简化。
至于黑人的生活究竟是什么面貌,电影给出了无数答案里的具体一种。
1、要评价这部电影一个词就够了——Fuck——一如片中男主角写的畅销书书名,真是再贴切没有了。
2、一部讽刺现实的喜剧,够现实也够讽刺,好看,好笑,好评。
3、本片犀利地讽刺了几乎一切: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畅销书vs严肃文学、评奖机制、出版行业、好莱坞乃至当代美国。
4、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挺严肃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真实的黑人生活——除了肤色之外,黑人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没啥区别;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都有,该有的烦恼和痛苦他们也一样不缺。
5、正如“黑人的命也是命”,黑人的生活也同样是生活。
真实而平凡的人啊,总能带来最多的感动。
《美国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探讨美国文化,反思刻板印象和身份政治等现象,佳句频出,讽刺意味明显。
双线并进主线:主角是一位黑人作家,他写的书一直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在经历了诸多种族刻板印象和家庭变故之后,他以虚拟的逃犯身份,写了一篇黑人“低俗”小说。
内容充斥着迎合大众刻板印象的黑人元素。
没想到这本书意外爆火,不仅图书界喜欢,更有好莱坞导演想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逃犯”作家支线:围绕主角的中产黑人家庭戏,妹妹、母亲、兄弟、女友、保姆……每个角色都有一点点弧光。
黑人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拥有多样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局限于大众的刻板印象:黑帮、毒品、大金链子、Rap。
双线关系处理失败虽然两条线本身都不错,但本片没能将二者有机融合:- 风格不搭。
主线是荒诞喜剧,支线是温情治愈,强行拼接导致整体风格怪异。
- 喧宾夺主。
支线篇幅过多,主线刚刚产生一点讽刺效果,就被支线的家庭戏冲淡。
- 关联不强。
虽然支线会时不时冒出几句“心灵鸡汤”,但是并未对主角和主线产生太大影响。
讽刺力度弱主线的荒诞性不强,讽刺力度本来就不够,再加上支线的干扰,进一步削弱讽刺效果。
于是本片采用了一些补救措施。
借角色之口强行输出观点:- 黑人主角:“我表现得越蠢,就越赚钱”。
- “白人以为自己想要真相,其实他们只想获得宽恕。
”每一条都一针见血,但直接把观点扔到观众脸上,导致观影体验有些生硬。
直接输出观点永远是下策,通过故事展示观点才是上策。
导演忘记了一个原则: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
小说与元电影:结尾,主角的小说即将被改编成电影,他给出多个参考结局,最终戏中戏的导演选择了最写实的版本:FBI以为黑人主角持枪,将其无情射杀。
完成了最后一波讽刺。
这个处理还算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的不足。
被“清空弹夹”总结虽然本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部电影,它的技法简陋,故事趣味性不强,讽刺力度不够,很难称得上优秀。
借用戏中戏导演的评价:“电影不是小说,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太轻了”。
在这里推荐一下凯奇主演的《梦想情景》。
同样是讽刺现实,梦想情景的处理就非常好:将荒诞坚持到底,讽刺感拉满。
奇幻开端,浪漫结尾。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有兴趣可以阅读葫芦的另一篇影评:【对网络乱象的剖析】。
看了三分之一才开始主线,真难受,难道是我看完了无耻之徒的弗兰克,口味挑了,不至于吧
处理得肯定比《二手杰作》那种全片充斥着过时要好,都在讲销售艺术,这个故事的搭建和运用的方式,更为当下。全片的精彩点在于讽刺,这通常是令大部分观众的一个high点,也就是说,影片内外都呈现了关于“迎合”的艺术,这很微妙,选择适当的主角,在不耸人听闻或者高姿态的情况下讽刺世界对刻板印象的看法。不过我不喜欢这部电影,通常我们说食物链的最下游国产烂剧烂片经常出现痴呆的母亲,它也有,功能没有变化,同性恋的兄弟也是大多数影片很喜欢作为影片丰富元素的配菜,之所以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是因为在动笔之前的设置都很鲜明,抑郁症、性取向这些通通都剥夺了讽刺元素,而成为我所讨厌的设置意象,美国似乎每一年都有一部这样(精彩)的家庭电影,成员只要够怪,再联接起来,越做越不用心,宛如模版。作家走向群众是为了讽刺,但电影本身可能不是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一种悲伤的喜剧,像三条腿的狗,像人死在了马桶上。”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你有多厌烦刻板印象这一套,就会有多喜欢这部电影。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想到《二手杰作》。选点不错。原著是2001年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哈哈哈哈。优点是结尾荒诞的很有力,中段反转时,酒的比喻很好,还有些句子,闪光;缺点,一,这个时代的观众不想看中年失意男,“中年失意”+“男”意味着又有爹味,同时这股爹味因为并不指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显得愤世嫉俗;二,细节不抓人,前40分钟的家庭戏又无聊又没有在结构上为后续蓄力。三,整条家庭线都没怎么和主角的事业线结合。我可能更想看他和那个女作家的对比,生活上的,更难写,但会更聚焦。/想一想,假设现在是清朝,一个天地会的人被抓了,他在狱中写了一本书,内容是在满人的压迫下,穷苦汉人杀掉了穷且多妻制的混账父亲,并一路走到大佬的位置,它过审了,被允许出版,书名叫《操》,谁会不想看?
妙得很 用《美国小说》命名电影正如Monk用《Fuck》命名小说一样妙//充满了刻板印象也嘲讽了刻板印象 或许这样的电影将会越来越多 每个弱势或少数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自嘲和讽刺//或许大家都很不喜欢政治正确在潜台词中那股莫名其妙的不尊重和规训感//某种意义上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和吃喝拉撒的真实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鸿沟 少不了表面形象也少不了里子内容//大众市场和艺术追求之间也总有点不合 但又能怎么样//这里反映出的种种问题都不是个体能够解决的问题//一位妈妈能对自己性少数的孩子说出最残忍的话大概就是这句“I always knew you weren't a queer.”//最后三个结局 我确实相对最喜欢第一个 是多喜欢突如其来的黑幕啊 写不出的结局还是直接黑掉干脆
天呐剧本写得实在是太精妙了,表面上好像是在用一种刻板来讽刺另一种刻板,但是用的方式又是很轻巧的,不仅不会让人不适,反倒制造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段落。影片的视角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又并非高高在上的,甚至是以一种理中客的姿态去展现这种“何不食肉糜”,所以它呈现的方式越浮夸,反倒越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道。男主角两条线,在文学和身份困惑的主线之外,插入的“回乡偶书”家庭线同样精彩,把很多很浓的东西都淡淡的包住了。很喜欢片中时不时响起的不合时宜的乐器声,就像是这个男人内心的低喃,他的自言自语满腹牢骚,全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跟自己的不和解。即便这样,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回到题眼,以fiction(小说/虚构)的文体来给出开放的释义,不同的观众内心必然有自己的选择,迎合与否又有何重要呢?
太酷了。
有笑几次!没有做好预期管理,贵坞搞讽刺就是这种程度了吗。。
温情何其有-01/12/24 at AMC Garden State Plaza 16
7.0/10 分。2024.07.18,初看,蓝光。这小说,这电影,这结局,很美国。。。用政治正确调戏政治正确。
horrible!用了2个小时就为了说明一句话:美国黑人不仅仅只有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黑人也可以有也需要有自由创作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种族平等。是的,这个message很重要,是的,我懂小说和电影不一样,但这只是原小说的一个皮毛,小说里更重要的message直接删掉,比如,一开头男主说,他不care种族。但小说里恰恰就是在写重做的delimma,一方面黑人没有跳出steretopye去创作的自由,一方面又被criminize化。黑人女性的困境,美国妇女堕胎权的问题,在电影里也消失了。电影对男主哥哥和姐姐的改编真的不能忍,男主也从小说中一个愤怒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好莱坞是的完美英雄,还有男主和他那个女朋友之间戏份太多了也很烦。总之就是把小说平铺直述拍了一遍还没有抓住精髓。可能全片讽刺最恰当(接下
以为很犀利,没想到到了家庭那边絮絮叨叨实在不知道在说什么,弃
【D】所讽刺的现象和好莱坞烂掉根的电影创作根本没关系,正着来反着来,“正确”与讽刺“正确”又有什么差异呢?
虽然我手松,但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打五星的居然占了三部,还不算没看的《可怜的东西》。不曾想是这么有意思且对胃口的一部,拿捏住了怜悯与追捧的核心,讽刺了一连串翻云覆雨的现实,曲高和寡,流量密码,刻板印象,苦难贩卖,隔行隔山,自我感动,愚蠢为王,荒谬至上,很好玩,作为有过一点骄傲又始终在边缘打转的穷酸文人,巴巴地有那么些说出来就矫情的共振,毕竟反过来,那也是对另一种思维抽丝剥茧的拿捏。如此罢了,莫不如是。
对现今establishment profiting from "Black" entertainment竭尽讽刺,就是结尾反而有些泄气,只能搞了个戏中戏出来。
一些很无聊不知道为什么上热门的电影,当然没有说这不就是当代生活本身的意思。。《我有病》《操》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