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启示录
Fekete pont,Lesson Learned
导演:巴林特·茨姆勒
主演:保罗·马蒂斯,安娜·梅索伊,阿科斯·“达丹”·科瓦奇,伊内兹·马蒂斯,加博尔·费伦齐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本片是匈牙利年轻导演巴林特·茨姆勒的剧情长片首作,聚焦十岁男孩帕尔科从德国转学至匈牙利后,因自由散漫的作风与严苛校规格格不入,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体育老师的暴力体罚加剧了他的自我封闭,直至新来的文学教师尤西以同理心打破隔阂,与他共同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展开一场关于创伤治愈与人性觉醒的无声抗争。师承超现实主义..详细 >
从观影到映后都令人非常难忘的体验。导演说不希望有一个美国式的明确结局,好的皆大欢喜的然后走出电影院忘掉这一切。他希望观众有些“frustrated”然后用这股frustration去做点什么,说点什么,改变现状。他不太愿意过度解释已经在电影里呈现的很多东西。题目也取得很妙,lesson learned,不论是小主人公还是女班主任,都被迫learned some lesson.有人爬树就把树砍掉,多么熟悉的解决问题方式。没💰修玻璃但有💰有时间砍一棵按照自己方式成长起来的大树。
#SIFF27 #长三角
以细腻镜头,剖开教育系统的暴力内核
万一有人天然就不适合这套教育系统呢?
可能是第一次提前离场的电影节电影(权衡了一下,还是想把下一场《无声挚爱》看全)。为什么这两天的电影都要执着于把一只小猫咪给害死?!
教育家和老师是不同的,就像有人当作职业有人当作事业一样。从她所教授的那首野花的诗句就能窥见,她是自由的反叛的,想要真正教育孩子的年轻老师,不过最终她被排除在外,就像那棵结尾被砍倒的树。中间话剧的部分有种为自由奋斗的,和我们民族相似的感觉。(不过好像没有暗示是年轻女老师的排练的?)家长会那个倒是很不错,呈现了一个小型的,真实的家校矛盾,贫富差距场景。
从开学典礼校长发言引用诗句形容天气开始,点点滴滴许多客观和主观的代入和共鸣。成长是那么痛,而人生并不会因为成长而变得容易。比如有些荒谬的起因不过是“想一个人呆着”。(让小朋友爱恨交加的诗人原来是裴多菲
和中国好像呀
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的启示录真是太好了。
27th SIFF@CMG。从教育体系里的师生群体延伸到家长的小社会,处处是规训与排异。本该像园丁一样的老师结果是伐木工,且切得稀碎。整部电影长镜头太多,有的枯燥有的吵闹,在瞌睡和头疼之间反复横跳。且班主任这个角色看得人着实窝火。
#2025SIFF#看完想打两颗星,觉得导演很努力的拍了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情节很松散。见面会上导演说很多时候他都让演员们自己发挥。难怪小学生们表现的很自然,不像是“演”的。松散的情节看着像是纪录片了。上影节的第三个见面会,终于还是遇上了英语提问,还一下问仨问题(大概想欺负主持人听不明白不会打断)。翻译只好把问题用中文再说了一遍。等导演回答完,翻译只能笼统说完,且没有时间留给其他观众提问。真是“good job”。
玻璃夹层里飞不出去的甲虫或蜂最终惨死在窗台前,被规则大网规训的个体要么陷入沉默的螺旋,要么被压倒,成为众矢之的。和《终点的少女》相比,某些设定相似但立意深刻太多。是小闷片。演员七嘴八舌的日常感对话是怎么调度出来的呢?
果然同样体制的国家味都差不多,真的压抑
tff27#07
I’m done with young kids and school. 到底在说啥呢?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把向上向阳生长的树锯成一块块工业时代“有用实用”的木头。
上影节打卡。好真实,好无力。
教育,一个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转学生、年轻教师,简单的人物设置;线性叙事、琐碎对话,略显平淡的故事。但它有种举重若轻的能量,比如每次在触碰到僵化体制一角,感觉要窒息之时,空镜就会出现,阳光和煦、音乐轻快,以及最终的留白——一切就落笔在一棵被锯断的大树上。
2025.06.22 SIFF打卡!胶片质感很适合Palko闷热又无力改变的夏日校园生活。影片落幕时留在学校的电脑和那棵被砍倒的树,导演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问题留给了观众 。
从一扇修不好的窗户,到一个管不好的孩子。从一个不想被规训的学生,到一个不想被同化的老师。无聊的开学典礼并不能席地而坐,因为孩子爬树就锯掉了那棵树。从《捏造》《普通的孩子》到这部,今年上影节已经看了三部关于孩子教育的电影,这部显然轻巧又深刻,值得拿到每所国内中小学循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