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地点是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有网友分析说那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沙特)。
故事一开场画面就是漫天的黄沙,有两个国家的国王(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两个部落的酋长),两个部落才打了一场仗,战败的一方的酋长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对方的部落当人质,目的是为了两个部落的和平,他们才不会再为了名为“黄金之御”的一大片沙漠而再起战争,并且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过了十五年之后,当年的两个小王子都长大了,大王子喜欢骑射,而小王子奥达王子喜欢读书。
他们像远古的阿拉伯人那样有着自己的信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
此时老国王(当年的战胜国)正在苦恼怎样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因为他的国土都是沙漠,缺水,种农作物也不行,由于交通不便就算做贸易也不行。
这时美国一个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这片土地上,他们告诉老国王名为“黄金之御”的地方有石油,石油就可以换成美元。
于是老国王让美国人来开采石油,他的国家迅速的富有了起来。
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看不下去了,因为之前立了誓的,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现在对方居然开采起了石油。
两个国家因此事出现了分歧。
这时做人质的大王子想逃回国时被打死。
老国王收了文弱的小王子做女婿。
奥达王子以使臣的身份回到自己的故国去说服父亲不要发动战争。
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父亲包括所有的大臣都是无法变通的顽固份子,他们都狂热的穆斯林,所有的行为准则都以《古兰经》为基准,他们对外来的文化完完全全的排斥,认为那就是恶魔。
他们叫嚣着要发动战争。
而在这时,老国王用自己的财富收买着周边一些其他的部落。
奥达王子的父亲对此的看法是,用钱能买来的东西都不是最珍贵的,而只有爱和信仰才能永恒。
奥达的父亲让奥达带着几百个死囚穿越沙漠(在片中是真主之家,是一片死亡)之地,奥达带着部队在沙漠上前进不仅要战斗还要克服一些致命的困难。
(这部份的戏是最好看的),奥达虽然文弱,但他坚毅又充满了智慧,在途中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收服了南方的部落。
老国王派出了所有的人去对付沙漠中的奥达,而奥达的父亲则带着部队直导老国王的城市,老国王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认输了。
这时奥达也带着他的人马与父亲重逢了。
奥达的父亲要求奥达把美国人开采石油的工具收起来,并且永远不让这里再开采石油,因为他怕以后越来越多的异教徒来到这个地方来改变他们。
奥达不同意父亲的看法,正在争执时他父亲被人打了黑枪打死了。
奥达父亲的死代表顽固的一方势力死去。
奥达接管了两个国家成为了新的国王,他不像老国王一样唯利势图,也相信爱与信仰,又不像他父亲一样的顽固,他找到了中间的平衡点,把他的国家治理得更好。
我想导演不仅仅只想表达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他还想表达宗教与文化的隔阂是人们战争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矛盾不能调和,剧中奥达父亲的死让顽固势力暂处于下风,这才让故事得以完满。
本剧的结尾看得出来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世界确实是野心勃勃,他们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真的做得到吗?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本片纯粹虚构?
还是真有其事?
本来还以为灭了最强的,兼并最弱的,联合中等的所有南方酋长国,从而诞生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呢,百度之,yy失败。
好吧,百科帝们嘲笑我吧,顺便给讲讲这故事本来的样子,谢谢。
评价这么几个人物:奥达、奥达的哥哥、奥达的爸爸、纳萨比、不知道叫什么的人贩子。
1.人贩子:一看就知道是个杀人越货的土豪,书都没有一本。
先是在帐篷的时候完全不用脑,仗着人多,跳起来说砍奥达的头,谁知奥达早就安排好了,让他赔了姑娘丢了面子;第二次是在油井附近他乱开鸟枪打死了奥达的父亲,引发了最后混乱的决战,由于他之前和女奴的关系也没处好,决战中被从后爆了胸。
死倒不怕,就怕死得很愚蠢,人贩子死要面子,可是没知识让他死都死得没脸。
2.纳萨比:关于财富的东西他倒是知道得不少,但是仁义道德什么的,他完全没概念啊,打回幼儿园重造!
3.奥达的爸爸:以天朝古代君王来对比,他算是个好酋长了。
应当也是熟读伊斯兰教的典籍了。
可惜不看西方现代的书籍,过于保守。
造成了战争,并死在了战争当中。
4.奥达的哥哥:完全不看书,身体不错,霸气外露,但是一天就知道玩儿鸟,从不长脑。
要逃就逃吧,非把人家有背景有后台的守卫杀了,路线也选得不好,没多久就被抓起来给爆头了。
死前还傻乎乎地说:我是王子,你不能这么做。
5.奥达:奥达片中最爱看书的人,以致于周围(包括远在家乡的父亲)人都认为他是个羸弱无能的屌丝软蛋,因为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力量和身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们也认为具有这两样的人同时也具有勇敢坚韧之类的)。
但是由于他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因此多次化险为夷。
(1)奥达哥哥要逃回家乡时,奥达拒绝,之后哥哥被抓住,奥达在敌国成功和女神结婚。
并且之后利用做和平大使的机会回了家乡。
(2)沙漠中大战坦克。
手头装备有限,一支打鸟农民级别的军队用地形和沙子废掉了一队坦克。
(3)海边找水喝。
要不是他知道海底喷泉什么的,估计一群人都得渴死在离水近在咫尺的地方。
(4)见到其他部落的女奴,和善对待,之后成功联合了多个部落。
(5)最后他很具有国际视野有木有啊,不杀纳萨比而是把他外派作为代表。
即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之主的形象,又合理任用了人才。
这在中外历史上帝王传记中到处可见,肯定是看书得来的!
知识改变命运啊!!
当奥达画上黑眼线之后,他这个人就变了 也许没有改变 只是之前没有显露出来 最终他还是背弃了父亲的信念 开发石油 陷入金钱 结局尽管自己不是太满意 不是我理想中的那样 但这样才是最真实 最合理的 就像奥达自己说的 他不是真神 他只是一个看了很多书的"现代人”另外一点让自己不开心的事 奥达明显对那个被自己救下的女人有情 幸好没有把那个女人追回来 看到最后 就没有那么喜欢奥达了 他差点死的时候 自己还很惊痛呢 哎!!!
电影太长了 完全可以缩短 前边太拖沓 应该早点进入主题 喜欢奥达的父亲 有坚持有信仰又信守承若的好人 好领袖
看之前,本以为是历史剧,但感觉情节安排过于巧妙,过后翻看介绍才知道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英雄主义”是个我很喜欢的题材,怎么能不喜欢呢!
我就是受这教育长大的。
但,幸亏我胆小怕事,只把这“主义”深埋心底,要不然定会毙命于防暴队的棍下。
只管教育,不给出路,太他妈缺德。
故事很简单,仿佛一首史诗。
豆瓣上评价不算高,但我看完却感叹良多。
这应该是头一次接触穆斯林的近代史和文化。
我的第一感叹是,我忽然不那么反感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了。
在发现石油之前,穆斯林们要在阿拉伯半岛严酷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宗教维系约束,提倡团结、正义甚至极端到以暴制暴的价值观。
这种真实的暴力冲突折射出男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作出的努力,这一切透视出强大的精神信仰绽放出的迷人之处。
是呀,一个能在这世上生生不息的民族,一定都有着它自身的魅力。
穆斯林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它的文化里面包含着他们赖以生存或者说衍生繁衍出的伦理道德,这些伦理道德也许有黑暗落后的方面,可是更多的,可以折射出民族繁衍生存中留下的人性光辉。
需要的就是想《黑金》这样的电影,用更通俗易懂、直观便捷的方式,把它传递给全世界。
真希望能够有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了解这些文明。
可是,物质文明的车轮转动得太快,我们被迫不停的提速来追赶这一切。
更多工作时间、更多的学习时间,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是更多的快乐?
更多的幸福?
显然不是。
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下来吗?
幕后制作《情人》导演让-雅克·阿诺新作。
影片全程在沙哈拉沙漠拍摄。
故事改编自Hans Ruesch的小说《心之南方:一部关于现代阿拉伯的小说》,讲述了30年代早期两大阿拉伯酋长之间的斗争。
有人将本片形容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血色将至》”。
讨论纳萨比是否一个好君主,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看他是否考虑到了大多数人。
人与人至今,个体先天或许差不多了,但后天表现出的理解接受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可否认的,老纳在推动部落物质条件进步与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一套手腕,但是他忽略了,人的精神寄托与物质生活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权谋家,宗教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然而这片土地上,却有着大量的笃信之之人。
当他们祖祖辈辈信仰的一切被推翻时,他们会惊恐、疯狂、歇斯底里,就是无法接受,哪怕你给他们再多的粮食、药物、财宝,其中大多数也是闻所未闻的。
这或许是一场精明势利进步与愚昧单纯固执的交战,而朴实的信仰居然取得了胜利。
这说明“利”字不够,让他们尝到甜头,分化同化之。
若不能实行则是零,多一点人分就多一点吧。
其实我看一部电影就跟刚接触一个人一样,一般如果不是太寒碜太无厘头太不能理解太吐槽无力,我一般感觉都是好的方面。
如果一部电影总是让你无法猜测接下来“该”发生什么,那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
比如那一枪直中男主脑袋,然后直接就没了呼吸,虽然醒过来被喊“真主”让人又觉得这个真可以哈,但当时那一幕还是让人心一抖:这怎么办?!
男主死了?!
难道这不是男主?!
因为我习惯性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得靠某些人主导的。
尽管我仍不够“真主”,不能预料所有事情往那个方向“主导”……图书管理员的故事告诉我们抱着书啃也终究能打天下的。
尽管里头各种科学伪科学的战斗及生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拿来娱乐一下也无妨。
何必所有事都较真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好长时间都在那思考海水蒸馏了到底能不能喝……==尽管我想认为所有人都是好的,但当他们观念冲突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个目标去“追随”。
这下我犯了难,不知道同样像是执有善良与和平的野性的阿莫尔和温软的儿子奥达,究竟哪个更应当相信。
其实这也让我反省到,现实中,追随有时候不得不是暂时的。
总会有些东西刷新大脑,刷新认知,那些坚固在心里能够从出生到入土而不变的,便可谓之信仰。
比如爱。
不管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但我相信,总有一些场景一些台词一些配乐一些剧情,能让人内心咯噔一下,或者突然融化一些。
比如阿莫尔他说:“爱,是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那个女子说“鱼和水,离开了彼此,就什么都不是。
”她离去的样子很帅。
即使假装的也好,即使内心疼痛也好,那一幕场景,就是很帅。
什么都改变不了它帅。
有些人就是靠这样的潇洒帅气,活着的。
公主是幸运的。
她在暗室里扒着窗子看半辈子,能“看”到手她最爱的男人。
不过她不可能在沙漠中与他同生共死。
也许有过那么一瞬间,他的爱可以给了别人。
不过这不是悲剧,因为爱也许本来就无永恒的意义。
它存在,过,就是意义。
沙漠很壮阔。
因为残忍。
必须是残忍的广袤,残忍的荒芜,残忍的炙烤,残忍的干燥,残忍的永恒。
残忍的无聊。
突然就想念了三毛,想念了荷西。
我还是觉得电影不能太经常看。
至少不能天天看。
如果太容易动容,那动太多了就没了容。
即使如此,没有高频率看电影的我……还是常常把下场后满脑子波涛汹涌的思考感言慢慢再渗回庸俗的沙子中去。
长此以往。
不过这就是生活。
不断刷新的,闪回的,扰动的,阶跃的,也带着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的,生活。
皑皑对我自己吐槽无力了╭(╯^╰)╮PS:回归本性地说一句正常人类语言:我喜欢阿里,小伙子真太逗太个性了!
帅呆了!!!
啊啊啊!!
看过本片才知道穆世林对宗教的虔诚,多少明白了前段时间一部美国电影抹黑默罕默德所带来的全球反美浪潮。
一种信仰根深在灵魂深处,始终如一的民族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
一部可兰经能指导人们生活的全部,解答所有的困惑,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能,可阿拉伯人的确做到了,这样的民族不可能只在世界的舞台上当个看客的。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现代化全球化,当信仰与物质相互碰撞,真主与诱惑角逐,人们又该怎么办,石油能改变人民物质生活,减少霍乱的发生,让妇女不会再因难产而死去,你能确定要排斥它?
真主把石油埋在我们脚下的目的只有真主自己知道,我们能确定的是人活着是要越活越好,苦行僧式的生活可能会说明你对真主的虔诚,但生病难受时也需要进口药片来治疗。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战争没有哪方是彻底胜利的。
关键情节:当看到1小时40分哈维王子中枪倒地时,你真的有种想把电脑砸掉的冲动,还好由于真主的保佑,发生的是奇迹,他没死。
知识改变命运,多看些书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至少剧中哈维王子就是如此。
价值冲突 被消费的中东世界。故事老套,但讲的明白。检讨的态度倒是真诚,不过文化侵略暂时不可破啊。这么正面的宣扬宗教信仰对西方和中东都容易接受。以及。图书管理员是王道啊。。。
对于实用和人品的这两种价值观的讨论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其他的还是不脱典型好莱坞故事片的情节。
知识改变命运,女人拯救男人。
千万别小看图书管理员。另外两个酋长太帅了
本片告诉大家,平时无聊多看点书还是有用的,所以,亲们,乖乖自习看书去,说不定能当上国王哦
失望,两个父亲反而很伟岸
片子一般但是拍出了阿拉伯风情。
知识改变命运 图书管理员的逆袭
13Feb
有种高考作文写走题的感觉。
前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血色将至。都让此片相形见绌。电影很简单,除了具体细节外,大体的情节都不会偏离你的思绪。一句话,不商业不文艺。
阿诺导演的画面很赞。。。后半部分的编剧毁了这部片子。。。
只有考究的布景和场面。既无商业片的精彩也无文艺片的内涵。
影片前段让人找不到定位——算历史呢算传奇呢算毛呢?后面渐入佳境,相较于单纯的利益争夺,因观念对立而起的战争有更多可探讨的余地。关于爱,信仰,传统文化与经济未来……战略不明显,好在节奏佳。两位酋长成功抢戏。男主的爹帅到飞起,姐都管不上班德拉斯了。话说班大叔你为毛去演这个?
阿拉伯题材的片子相当少见,这是一部包含了关于宗教、文明、信仰、勇气、爱情等太多元素的影片
现代版的一千零一夜
给穆斯林的洗脑片儿
羸弱的作为人质的王子,最后凭着一群罪犯逆袭。
王子死而复生太狗血了。。老酋长死的时候会以为是王子杀的吧。。还有,阿拉伯人不是以留胡子为荣嘛,咋王子还想把胡子刮了。。
和火星上的约翰卡特很像啊,可以改名叫沙漠里的奥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