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ducation这部电影的题材本来很好,可惜却被拍得不知所谓了。
上牛津是美丽聪慧的Jenny 原本的梦想,当成熟富有的David和浪漫奢华的生活一起出现,曾经学业上的勤奋努力和优异成绩变得好像都毫无意义了。
可惜电影老套结局,骗子现形,无知少女迷途知返。
导演和编剧到底想展现什么呢?
有钱男人的不可靠?
女性自立的重要?
牛津对于Jenny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结局时Jenny反省时说:“The life I want has no shortcut." 由此她重拾学业。
可见牛津对于Jenny不过是通往她向往的巴黎式浪漫奢华生活的跳板。
既然同样是跳板,那么如果她有机会通过婚姻得到一个更便捷的跳板,又何乐而不为?
如果David可以娶Jenny,或者如果Jenny再有机会和另一个有钱人相爱结婚,那么牛津对于Jenny是否就毫无意义了呢?
由此电影回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话题:一个女人,到底是要“学得好干的好?
”还是要“嫁得好?
” 我们不能指望电影能给我们什么答案,可是好的电影应该把观众引向更深层面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灌输式的不能使人信服的答案。
我想真正的教育,会引导人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找到自己乐于为之付出的事业,由此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教育不是跳板,而是通向内心充实快乐的桥梁。
一个女人可以通过婚姻获得安稳富裕的生活,可是唯有教育能给她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机会,给她更高层次的快乐。
牛津不是通往巴黎的跳板,巴黎也不是通往牛津的障碍。
牛津和巴黎都是女人生命中该拥有的风景。
ps: 喜欢片中那首法语歌 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
喜歡開頭俏皮的音樂和圖畫。
結尾太匆忙了,删了很多。
看了附贈的刪減片段,也太重要了吧:開頭那個推嬰兒車的就是他老婆和孩子。。
還有最後他又去找她的情節,被拒絕了結尾是在她在Oxford告訴他“I'm going to Oxford”然後畫面在Oxford大樓前拉遠結束。
還附贈了劇組人員在LA走紅地毯的情況,完全沒有認出演Danny的演員,聽出女主演,她是配音的么?
The life I want there is no shortcut.Silly schoolgirls are always getting seduced by glamorous older men.
文/布宜诺斯[成长教育]的故事来自卫报《观察家》栏目女撰稿人林恩·巴伯回忆录,尚未开拍之前,《综艺》杂志便已经将其评为“2007年未被拍出的最优秀的英国剧本”之一,但放在当今现实中的东方视野下,不禁要让人先问上一句,纯真的16岁女孩被多金怪叔叔诱拐感情,还不是《喜宝》那一套,有什么新鲜的?
是的,[成长教育]的故事就是很老套。
那是60年代的伦敦,女孩珍妮成长在一个稍稍与中产阶级搭边的普通家庭,为了与中产阶级甚至上层社会更近一步,父亲为她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要成绩优异——考上牛津,要有兴趣爱好——以防面试官问起,要有合作精神——至少用参加管弦乐团“秀”一次。
直到遇到英俊多金的中年人戴维,珍妮被他带入一个梦寐以求的世界:听真正的音乐会,参加艺术品拍卖,去牛津,游巴黎……他甚至向她求婚——稍稍调戏了一下一路都在怀疑他动机的观众,但是美梦还是随着珍妮发现他有家室的事实戛然而止。
故事老套归老套,但贵在代入了作者回忆和反思的视角。
表面上,影片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渲染戴维为珍妮带来多少美好时光,但稍微对“怪叔叔模式”有些了解的观众都会轻易看出,这其实是原著作者多么齿冷的一段回忆——戴维和珍妮之间其实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猎取与索取的关系。
至始至终,戴维给予珍妮的只有两样东西:物质上的升级和底线上的挑战;珍妮向戴维索取的则只有一样:一份“罗切斯特先生”的幻想。
我们看到戴维精准地看出珍妮的需求,反复用“生活要有乐子”麻醉她,甚至想用香蕉来省掉珍妮“第一次”的麻烦,求婚的举动是在发现丹尼对珍妮有企图时的应对政策,在珍妮发现真相后更是销声匿迹再无出现……戴维是一个中年人,讲求快速有效一击正中的中年人,有过太多类似的案底,从不在“难搞”的女孩身上浪费时间,而沉浸在幻想中的珍妮根本无法发现戴维温文举止的背后的玄机,却落入一再为他圆谎背黑锅的漩涡。
二人相处的画面越是美好,对于回忆的主人公便越是讽刺,戴维一句“不管我给你倒了什么,你都能一饮而尽,然后把杯子砸在吧台上,要求再来一杯,那多棒”让画面中的珍妮感到十分自得,轻易原谅他偷窃的作为,同样也让人感到作者以如今的心境投射在银幕背后的冰冷目光:为什么当初我会那么蠢呢?
——于是,众多正在沉迷或曾经拥有的“大叔控”女青年们共鸣了动容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年轻美貌的珍妮,也有太多英俊多金的戴维,这样的故事在当今的现实中依旧大肆上演,[成长教育]提供了一份情绪精准的范本,不似《喜宝》那般价值观混乱。
但[成长教育]也并不仅是一个“怪叔叔不可信”和“女性独立”的老生常谈,表面上,其用了简单的二元论来分隔珍妮的“歧途”,影片最后15分钟,珍妮悔过,彻底否认与戴维的爱情和物质,以一句“生活是没有捷径的”为注脚重新读回书,直到终于考上牛津作结……这里对“捷径”的否认让影片主题显得很微妙,联系原著作者林恩如今与名流为伍,出入时尚酒会的生活,似乎让人感觉,无论是勾搭怪叔叔还是发奋读书,最终的目标终究是华服、美食、上流阶级、巴黎。
而在珍妮父母身上的支线处理却能暴露些许作者矛盾的心态——当风度翩翩的戴维开着名车到来、肯为他们的女儿花大钱、肯娶他们女儿的时候,二位大人把“牛津”二字抛得比珍妮还快,因此发现真相后的珍妮一句“愚蠢的小女孩总是被年长男人迷惑,那时候你们干嘛去了?
”堪称妙笔,那不是一个小女孩对父母任性地迁怒和推卸责任,而是作者经过多年反思后,对整个时代的阶级意识、女性价值观身陷其中又无力反驳的无奈批判。
这便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又到“教育”的议题上,回到影片开头,伴随着字幕和音乐,我们看到珍妮一般年龄的女孩们头上顶书行走练习仪态,上交际舞课、学做蛋糕的家政课,指向的还是男权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需求,而非女性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育对于女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开始思考了,影片就成功了。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2月下
倾盆大雨的一天,一辆小车停下来,一个中年人探出头说,我知道你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是我很心疼你的大提琴淋雨,我可以请求载你的大提琴吗?
这不是很多少女的梦:忽然一天一个成熟的绅士闯进来,有分寸有品位,是让吵架的父母开心地聊天并露出久违的笑容的宾客,为了庆生直接带她从伦敦飞去巴黎,慌张地在车厢里找戒指然后回过头紧张地说,will you marry me?
于是16岁的少女迷失,反驳老师说,您也很聪明美丽,去了剑桥读书,但是如今却在这里过着将死的生活。
跟校长说教育是这样枯燥,我为什么不能去追求自由的生活。
然后拎着书包跑出了学校,跑向她认为自由的生活。
信封那一段颇有些刻意的戏剧化,其实中间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很不忿:就因为他有钱,就可以这样突然闯进一个人的生活?
就可以用他的巧舌让女孩父亲放弃保护女儿的本能,让女儿觉得自己的父亲顽固而无能吗?
而她所认为的自由生活,就是每天穿梭于音乐厅,拍卖会,赛马场吗?
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都是钱堆砌起来的?
他得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好奇、聪明而有品位的女孩;他几乎什么也不会失去;而她,却把他当成了理想,为他退了学,放学的时候把学生装塞到背包里,化着妆,踩着高跟鞋在海边和他看夕阳,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让她完全迷失了进去。
她没有想到他已经结婚,没有想到多年后她可能会像他现在的妻子一样领着孩子去上学,而他永远可以轻易俘获任何一个像她这样没有社会经验的女孩子。
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子,他的确笨拙、稚嫩,只知道谢谢他们邀他来参加她的生日宴,但是当中年人抱着大包小包的礼物闯进来,女孩父亲跑到厨房去拿葡萄酒,男孩知趣地要离开,女孩把头埋在礼物堆里头也不抬地说再见⋯⋯我更是觉得不忿,是的,他是没有那个多金的中年男人有魅力,但是那个中年男人当年是不是也是这样稚嫩?
她和她的家人对两者态度的差别表现的那么明显,竟然让我觉得一阵恶心。
发现他已婚后,后面的情节顺理成章,她在父亲信任的话语声中痛哭。
她到她一向认为古板的没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家里,却发现老师其实也是个热爱艺术,甚至特别是她所认为的高雅的古典艺术的人。
她终于开口说,我以前很傻。。。
我需要您的帮助。
再顺理成章的,她考上了梦寐的牛津,找到一个同龄的男朋友,两人一同约定,以后去巴黎。
“就像我从没去过那样。
”幸运的是,或者说,过于简单的情节是,导演安排他是结了婚的,也安排她及时发现了,安排他放弃、开车走了。
但是如果他没有结婚呢?
或者她没有发现呢?
或者发现之后,他没有离开,而是和现任老婆离婚之类⋯⋯事情就不一样了么?
是不是她的选择就是对的呢?
她后来的独立,多大程度是她真正想要独立,多大程度是这桩看似完美的婚事不成的下策呢?
如果他是单身,估计她们全家包括她自己都会开开心心的嫁了吧?
然后奔向她的“自由生活”。
这样看来,影片其实还是流于肤浅,回避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自由生活?
当一个人有选择的时候,怎样选择是对的?
技术上无可挑剔,尤其喜欢其中的灯光和摄影。
音乐也很好,加上Mulligan出色的演出。
但是,一个很大的但是,电影情节上有很多不能让我忽略的问题,非常可惜。
首先故事太简单了,而实际它可以被丰富很多。
前面太长结尾太短,在Jenny发现之后David就没有在出现,也没有反复,只是和父母有几个片断,最后她还照样收到牛津的录取,就以画外音的方式结束了。
对David的演员选择也不能苟同。
Peter Sarsgaard把绅士风度演出来了,但欠象Colin Firth的那种魅力,不能说服我他会让Jenny要代表的女孩儿喜欢的那么深。
实际有几个场景(脱衣和香蕉)都变creepy了,Sarsgaard中间演得也有些别扭。
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让我进不到戏中去,只是感觉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而非身在其中。
同时剧情中有那么几个我不能忽略的漏洞。
第一,当Jenny明白David的真正职业时,她只upset了那么一小会儿,被他几句话就拽回来了,有悖她的智慧和她代表的纯真。
更严重的是后来她在车中发现信件,太容易了,剧情交代David已经不是第一次欺骗,怎么会这么随便,把证据和烟放在一起,好象就为了那时剧情需要。
另外我注意到为了突出Jenny,剧中没有任何另外的人在思想上和她是一个层面的,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Emma Thompson的角色没有突出,降弱了整体力量。
应该有人和她debate教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Mulligan绝对值得被提名奥斯卡,但电影的许多硬伤让我些许遗憾和失望。
英格丽小姐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了《成长教育》,她在最后附言道:“男主角有点像leslie,女主角很像小水,很诡异”个么谁不希望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和一个有点像Leslie的男主角谈恋爱啦,出于纯粹的虚荣心我立刻去看了这部电影。
Carey Mulligan其实已经25岁了,但在片子里演一个17岁的女学生,抿嘴笑的样子倒也是天真与羞涩兼具,她这次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了。
至于像不像我,我也说不好,看官可以自行鉴定,但是明显女主角比我年轻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要强,英格丽不说那个话我也就当一般片子去看了,但她既然说了我一边看片不免就时时比较,自然是挫败得不得了。
不过Peter Sarsgaard哪里像Leslie了啦,松垮垮的肚腩遮都遮不住,另一部《鱼缸》也是讲已婚大叔隐瞒婚史勾引萝莉的故事,Michael Fassbender的身材明显要好得多,一出场就是裸着上半身穿一条低腰牛仔裤,镜头简直离不开腰线。
但大叔的魅力到底也不在身材上,《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带17岁的小萝莉去听歌剧参加拍卖会还去巴黎旅行,轻松获得了一个成年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他还很体贴,萝莉说要暂时保持处女身,他说那我看一眼就好,她就真的拉下睡衣给他看,他也就真的只看了一眼,然后帮她穿好衣服;即使是骗子,那至少也是花心思的——他甚至去见她父母,连她父母一起骗进,一家人都以为招了个金龟婿。
努力学习考进牛津也不过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生活,那现在已经有人给她准备好现成的一切,以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
萝莉的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你,是吧,反正到目的地就行了,谁管你怎么过去的呢。
廖一梅写:“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不过英格丽又说,“不但成名要趁早,受骗也要趁早。
”看来这种事情也总要深入过了才能真的看穿舍弃,不然还是会像英格丽一样发出“简直想回到17岁也有运气遇到这样的人”。
大叔和萝莉的组合之所以能发生,总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的原因。
当《成长教育》的小萝莉和同班同学说他要带我去巴黎,在课上晃着订婚戒指,包括把一瓶Chanel No.5放在女老师讲台上,心里总是颇得意的,不仅赢过自己的同龄人,还赢过大叔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人生普遍的可能性,这种惊奇也会被误当做爱。
就像《卑微的神灵》(即《微物之神》)里说的,“她或者过于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她充分肯定的自己对于查科的爱,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模糊的、畏怯的发现。
”大叔也有虚荣心,不仅是“对生命的谄媚”,还因为可以清楚看见自己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年轻的生命上施加影响的,就像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做过的那样。
他享受她的惊奇、她的崇拜、她的感激,饶有兴致地看她进入一个力所不逮的世界却尽量不动声色、不想现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很温柔地看着她,一副爱不够的样子,魔法一样实现少女的所有梦想——他大概当自己是半个上帝哦,朋友帮帮忙好哇。
结果结局还是最老套的,如此glamorous的大叔是结过婚的,老婆在家里领着孩子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姑娘找上门来又哭着离去,大叔还好意思说我会帮她离婚的。
萝莉死心了,于其是因为亲眼看到他的妻儿,不如说是看到就算自己和他真的在一起了,以后也不过是变成面前这个黄脸婆的样子。
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的小萝莉出现的,萝莉虽然喜欢加缪,也没打算做挥剑斩桃花、春风吹又生的女版西西弗。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丢人的反而是大叔,《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喝了一瓶酒,最后还是怂怂地开车溜了,《鱼缸》里的大叔还要吓人,刚刚干好小姑娘马上就说对不起我越界了,提起裤子就跑。
英格丽说:“在大叔和萝莉的故事里赢家总是后者。
如果萝莉还没赢,那是故事还么结束。
要知道时间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全中。
《成长教育》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午后之恋》,萝莉是Audrey Hepburn,大叔是Gary Cooper,两部片子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女主角都是学生妹,都学大提琴,男主角都是懂浪漫有情调的绅士。
不过运气是《午后之恋》的大叔没结婚,萝莉又恰好有个做侦探的父亲,她碰巧知道了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情场浪子。
大叔也都是在快要深陷的时候企图抽身逃掉,赫本就跟着火车追呀追,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拉上了火车修成正果。
看起来这似乎纯粹是个运气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刻有的人上了车,有的人没有,一切都在大叔的一转念。
但后来想想,赫本胜出也是有道理的,她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抱着必输的心态去赌的。
《成长教育》的萝莉则要大叔为她负责,甚至蠢到为了结婚连学都退了,完全不留后路的样子,大概输在太自信。
我想人渣在老男人中的比例应该和人渣在男人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和人渣在人的比例中也是一样的,总有踩着狗屎的时候,这完全是概率问题,跟摸彩似的。
差劲的赌徒呢就是《成长教育》里这种以为稳赚不赔全部压上,终于血本无归的,到底还是小孩子;好一点的算准自己能承受多少再下注,赢了自然好,输了也能承担,这种能为自己负责的已经是成年人心智了;不过最厉害的赌徒还是没有胜负心的赌徒,为了赌而赌,为了爱而爱,但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人渣——大叔就没有胜负心,不强求,萝莉反而会被这种洒脱迷惑,乖乖上钩。
《成长教育》的编剧是Nick Hornby,他太了解中年男人的心态,从《极度狂热》到《失恋排行榜》,他都重复着一个真理——男人不会长大,他们只会长胖。
同时他还是温柔的,所有的故事都皆大欢喜,大叔狼狈逃走,萝莉考进牛津,简直是励志片。
《午后之恋》的编剧是Billy Wilder,他当然懂男人是怎么样的,不过他更懂女人想看什么,所以给了个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聪明在电影结束在赫本被库珀拉上火车,深情拥吻时,好像这就是一切了。
但是电影会结束,人生还是要继续下去,赫本有多大的几率不变成黄脸婆,大叔有多大几率从此收心?
库珀也太老了些,等到萝莉性欲最盛的年龄,大叔的身体机能却漏洞百出,她大概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追那辆火车。
最后再引一段英格丽的,“很喜欢她的同学男友,那个日后可能会写出书的人,不过萝莉爸爸讲写出名著的人不如认识名作家的人。
人家小男孩多么知道进退,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隐忍。
日后不知道可以长成怎样宽厚的胸怀。
”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大叔可能有一万块,给了萝莉一千块;小男孩只有十块钱,全给她了,只是萝莉都焦急地要成长,只贪恋台面上亮出来的。
萝莉爸妈问小男孩说你接下去准备干什么,小男孩说我想休学一年,四处看看。
他那么年轻,就深得晃膀子精髓,萝莉还是太世俗,直接奔向偶像剧的大叔男主角(还是个结了婚的老骗子),却错过了一个“刀锋”式的好青年。
何止jenny这样青春年少的女孩,华丽的梦幻一直存在于女人的心间。
在女人的一生当中,只要一点点的诱惑就足以唤醒她的公主梦。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有悖于现实的,所以在理智与感性间纠结。
jenny送她老师香水,在她面前炫耀自己的婚戒,她以为这是精彩的人生,也许她的老师这辈子都很难去昂贵的餐厅享受美食,去拍卖行看名人真迹。
那个埋头读书甚至表情有些木讷的老师被枯燥的教育工作毁掉了人生,她的心已死了。
曾经怀疑过突然降临的幸运,但是jenny一如既往地投入他的怀抱,即便她知道这个男人是靠什么为生。
我知道这个小女孩已经坠入了爱河,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甚至为之感动,我想,瞧,他们是很相爱的,就算david赖以为生的职业并非道德,但比起爱情,那算得了什么?
我和jenny一起沦陷了。
这就是女人的致命弱点。
在爱情面前,我们可以给非道德开一道后门。
一旦如此,危险将接踵而至。
通常,沉浸在甜蜜里的女人是很难察觉的。
这部片子,与已婚男人找外遇无关,尽管男主人公是已婚者。
这部片子,与诱拐未成年少女无关,尽管女主人公是未成年。
这部片子与jenny的老师相关,作为一名女性最起码要保有什么。
影片最后当jenny走进老师温馨的小家,才了解到老师一直以来的真实面目。
她可以朗读喜爱的文学,她是剑桥的高材生,并且有一份稳定而具有荣誉感的工作,她也会欣赏音乐,尽管是在家里,偶尔还可以弹弹琴,她甚至拥有jenny一直喜欢的画,而且是真迹,尽管那是一幅小小的尺寸,与拍卖行的那一幅无法相提并论。
但这一切,足以证明老师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的心如此鲜活、仁爱、宽容、无私。
(她一直在等待jenny说的一句话。
)这样的女性看似无趣、枯燥,却是无与伦比的怡然自得,智慧,从不迷失自己。
这恰恰与穿高档名牌、作风奢华、享受主义的、讽刺牛津女学生长满痘痘四眼妹的海伦形成鲜明的对比。
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可以自己选择,就是父母也未必能帮你的忙。
我想,独立审视自己的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
这有助于随时矫正要走的路,不至于迷失在灯红酒绿之下。
最后,jenny的新男友邀请她同去巴黎的时候,她以从未去过的心态答应了。
不消说,往往选择遗忘是治愈伤疤的最佳方法,遗忘的力量之强大,足以恢复少女失去的理智。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的情节颇老套,力度也稍稍欠缺,但两位主演很有魅力,所以在我看来整体还算差强人意。
看完之后回想起很多往事,真觉得很多电影往往在结尾处把真实简单化处理,貌似要对观众讲一个道理,或者给观影人一个教训,再或者给人一种希望,结果牺牲了思考的深度和力度,流于说教,很可惜。
与《成长教育》中珍妮的遭遇相类似的情节,在我身边上演了不下三次,大多在约十年前,我们这拨人跟片中的珍妮年龄相仿,十七八岁刚进入大学校园时。
都是从小县城里通过高考搏杀出来的学生,最初很正经地约定大学四年不谈恋爱,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青春洋溢的女孩子,就算穿着不合身的牛仔裤和T恤,也是醒目的,就算并无美貌,只需将头发刷得干干净净,也是沁人心脾的。
比起日日早起去上英语课和去图书馆占一个座位沙丁鱼似的闷一天来,花前月下手牵手漫步或者在校园里最幽暗的角落尝试一下青春的刺激显然要浪漫有趣得多,更何况,随着爱情而来的,是一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我们向往已久的世界陡然来到了自己眼前,触手可及,让人既惊喜又不敢相信。
于是女孩们纷纷脱掉了那不合身的、廉价的牛仔裤和T恤,纷纷知道了讲究服装的品牌,开始学着护肤、化妆,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体验着许多个第一次,就像片中的珍妮一样,第一次去高级餐厅吃饭,第一次听现场演奏会,第一次长途旅行,第一次穿小礼服……当然了,也包括第一次接吻,第一次make love。
这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女孩们掉进了糖罐里一样,连做梦都会甜到笑出来。
什么拼搏、勤奋,什么英语、工作,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就像珍妮一样觉得,辛辛苦苦地读书、考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更好的生活吗?
这些我现在轻易就能得到,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
男朋友们——那些来分享女孩青春和爱情蜜糖的人们,真的爱她们吗?
女孩们又真的爱他们吗?
现在看起来,那如火如荼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那烈火烹油的激情也不过是为了令彼此在短时间内更充分地燃烧。
结果当然也和珍妮类似,男朋友们以及他们带来的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以各种理由或借口从现实中隐退,留给女孩的,除了入戏太深的伤心欲绝外,还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失误,是缺乏经验和运气使然,下一次,下一次凭着自己的美貌、智慧和爱情,一定能有所斩获。
是的,现实中的结局和电影结局不同。
电影里珍妮领悟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她静心苦读,最后如愿以偿考上了牛津;可现实中的女孩却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直到有一天,青春的糖罐已空而她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歧路。
我从来不反对女孩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谈一次或几次恋爱,也不反对她们去经受一些挫折和伤害,那是会变成美好的记忆和成熟的智慧的。
可如果将来我有个女儿,我一定会告诉她的是,别把你的未来寄托在易逝的青春和善变的爱情上,不要以爱的名义为自己谋物质的福利;如果我将来有个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给她漂亮的衣服,宽阔的视野,和多彩的生活,还有,付出的勇气。
最近罗玉凤红了,以遭到了网民一致嘲笑的形式,我觉得她就是在有计划地娱乐群众而已。
如果不是,罗玉凤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嘛,清华、北大的硕士至少在人数上要多过豪门公子和富二代吧!
罗玉凤虽然不青春,不漂亮,手上没有那罐招徕精英的蜜糖,但她想走捷径的心理,和海藻是一样的,如果她不是在娱乐我们的话。
SDMS评分:81分当下雨天,我和我的大提琴在街道边淋雨,这时有一个开着限量跑车,长得又还算英俊的男士,主动请缨要求伸出援手。
并将我所有已经顾虑到的以及尚未意识到的顾虑通通声明了一遍,还能提出只搭救大提琴,让我跟着汽车步行的幽默建议。
那么我说,什么家教矜持,见你妈的鬼吧,我上车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小男孩们,对老男人厌恶之至。
走一趟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和艺术类见长的,多少好车停在外面,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们像小鸟归巢一般。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理解,以为这样就算一路直奔纸醉金迷,对于男孩来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游戏,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踏进社会,社会已经踏进女生寝室。
我也有好多女同学接受过“成长教育”,高中开始就有,大学更不用提,除非是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怕伤及自尊,否则怎么不是人人跃跃欲试?
我还记得曾经跟一帮哥们抱着啤酒瓶吹水,像电影中的Graham一样,以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然后说起哪个女生与老男人厮混,心中无限鄙夷。
活到现在,算是活开了,现在再来一个女的,要求指点迷津的,我就告诉她,找男人别找30岁以下的,不靠谱。
《成长教育》里,导演用Graham和David在Jenny家中的表现,说明了很多问题。
Graham是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世故的,而David有钱,有能力用三言两语搞定Jenny那个固执的父亲。
Jenny与David在一起后,整天出入于高档餐厅、音乐会、拍卖行……甚至远赴巴黎,一个女人在一生可以享受的乐事,她几乎在几个月就享尽了。
然后,她当然可以嘲讽牛津的学生是四眼妹,她当然也可以认为学校里的老师是已经濒死之人。
导演并没有把David和Jenny塑造成一对沉迷于声色,而不再自我修养的人。
相反,Jenny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书籍和艺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Jenny来说,放弃大学去享受生活,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认为老男人带走小女生,即是利用了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展开了一场不平等的以物质为武装的感情较量。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饱暖思淫欲的,年轻时候没玩上、老来要报复社会的人比较多。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男人的学识、阅历,味道,远远会在像Graham一流的男孩之上。
那么只要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品位,她理所应当做这样的选择。
《成长教育》所挑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生活的乐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那么教育和学历还有没有绝对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校长和老师都哑口无言。
不过电影最后还是仁慈地给了所有人一个还算公道的结局,让Jenny在泪花中幡然醒悟:“人生没有捷径。
”但这个电影结果并不是一个让人太满意的东西,因为它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地扔给了一个男人对婚姻的隐瞒上。
甚至连David的求婚,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电影逻辑的。
我其实并不是要看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是怎么被一个已婚男人一步步欺骗,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我想看的是电影对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而这是最后《成长教育》所逃避的。
假如David就是一个未婚的男人,拿他与教育本身相比,如何做抉择?
《成长教育》该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结婚?
还是不结婚?
读书?
还是不读书?
因为你无法用一个电影的结局,来否定所有一本正经的想找个好姑娘的成功男人。
这让我觉得《成长教育》也许只是为了拍出来以正校园风气。
然而一个人的希望落空,就能否定希望本身的意义吗?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一个挣扎于爱情、自由和教育、学历之间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对一个固执、吝啬、势利的父亲角色的刻画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
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成长教育》(An Education)就是一个小萝莉和怪蜀黍的故事。
同样的故事放在当下的中国也可以成立:高中女生面临高考,生活沉闷乏味,某天在街头遇到来路不明的帅大叔。
帅大叔的脸上总是挂着暧昧的笑,开始带她出入音乐会、高档餐厅、艺术品拍卖行,甚至带她去北大参观,去香港购物(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买的还是 Chanel No.5?
)。
高三女生的成绩开始下滑,她也忽然弄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在校长面前她勇敢地质问:高考到底是为了什么?
可是这故事不发生在反乌托邦的后现代的中国。
电影里没有粗糙的现实,也没有惨淡的未来,有的只是淡淡的有点哀愁的小生活,年轻的主人公会抽着烟,和伙伴们坐在咖啡馆里谈加缪——其实是非常小资的一部电影。
它发生的年代,不是别的,正是华丽丽的1960年代。
随着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en)在时尚界的大红大紫,09年出现了强劲的向60年代回归之势。
复古不仅成为街头时尚的主要潮流之一,也为好几部“时尚电影”抹上了浓浓的怀旧色彩。
有些影片直接把时代背景设置在60年代,比如《成长教育》《摇滚电台》《单身男人》,也有像《与沙莫的500天》这样的片子,故事虽然发生在当代,但是女主角的穿着打扮却时不时地回归60年代。
导演甚至还让她骑着自行车,模仿了一段特吕弗的Les Mistons,像新浪潮前辈致敬。
更确切的说,这次的回归指向的并不是那个很多人熟悉的轰轰烈烈的60年代,不是那个革命的、嬉皮的、反战的、民权运动的60年代(虽然这个60年代似乎在《摇滚电台》中少女的迷你裙上若隐若现),而是一个更平静更保守的60年代早期。
在《成长教育》里,战后一代baby-boomers还没有到向往革命的年纪,女人的连衣裙把腰收的紧紧的,也把她们束缚在家庭主妇的角色里;主人公的母亲深更半夜还在刷盘子,父亲得知女儿很快将要出嫁,便立刻放弃让她考牛津大学的打算;白人老太还会害怕有色人种,中学校长提起犹太人还是一脸怀疑的样子——09年突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60年代。
也正是这样一个中产的、古板的、压抑的60年代,在几年以后的“革命”浪潮中首当其冲,成为年轻一代痛恨的对象。
风水轮流转。
一个在意识形态上平淡乏味的时代,如今却成为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Tom Ford这个服装设计师甚至为这个年代拍摄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单身男人》的预告片充满了感性的细节,似乎比《成长教育》更加宣告了这个年代的保守与暧昧的情欲之间隐秘的联系。
而也许恰恰因为政治的短暂缺席,时尚在这几年里显得尤为优雅、华丽、单纯。
那时候,女人都穿着美美的裙装和高跟鞋上街,和她们相比,牛仔裤人字拖的我们简直就是灰头土脸的小乞丐。
然而,牛仔裤人字拖也许正意味着她们从未有过的自由。
一条裙子可以折射出很多。
本雅明在裙子的褶皱里看见了记忆,看见了永恒。
我无法理解他。
可是他让我知道裙子也可以如此慑人心魄。
裙子的轮回,时尚的回归,都是短暂却不断重复的故事,就像怪蜀黍一次又一次地勾引小箩莉,让她不得不长大成人。
女主角好美!
not even close
她的态度和选择都建立在这男人是否为单身的基础之上。如果他没老婆孩子,那她仍会以为不读书是最幸福的选择。这个小资女要的就是一种优越而充满“情调”的物质生活,正如她的父母对她的要求一样,读个牛津也只是为了方便的接触“上等人”而已。
Peter Sarsgaard is such a good actor, not handsome, but charming. I like him and Maggie Gyllenhaal both. Stay strong you two.
没觉得有神马教育意义。
生活不是琼瑶,不是每一个成熟浪漫的帅大叔都叫费云帆。。。
精致漂亮的摄影配合一个有反转的故事,一百分钟的时间里就像带着观众完成了一趟眼睛与心灵的远行。英式的优雅和“上流社会”光鲜亮丽的生活略微洗去了片中那些令人唏嘘的谎言与无奈,也同时映衬出一个花季少女的天真、懵懂与恍惚。成熟男人也并没有错,也正是他曾开阔了一个少女的眼界。结尾过于主旋律
婊子才女,神奇牛津!
OST好棒
跟鱼缸比差远了,太TM装比了还装这么失败,奥屎卡也就这品味。。
睡着了
为什么都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一下这个剧本的逻辑性呢?一个成长在双亲健在,父亲唠叨胆小母亲温柔的家庭里,这个小女儿哪来面对一个陌生男人的“骚劲”?哪来面对舆论的在所不辞的“坚强”呢?60年代的小孩边抽烟边做作业很正常么?其实这样的故事哪里都在发生,只是,这个背景却有些不伦不类。
0.不要把高等教育当做约会上流人士的入场券,过于功利容易走歪路 1.不能拿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对方不那么宝贵的东西,被骗的几率很高 2.想靠男人翻身一要够漂亮二要够运气,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不少 3.最后十分钟真是多余,不过跟珍妮一样,生活不也给了我第二次机会吗
所谓的教育和成长.乃是踏实找寻属于自己的那块路标.纸醉金迷的生活很容易迷惑人,甚至为之献身.本片的缺憾在于,太过于追求一个励志型的完美传记结局(虽然这个可能是真的),而让故事逆转得太厉害了.那样一个女孩最后如果没有好结果,将是一个真正的大悲剧.另已婚大叔骗loli真是一骗一个准呐
五星点不是给那些所谓的这部片子教育LOLI不要被有钱大叔把的言论。而是给一个女孩的成长。女孩喜欢成熟男人是必然的,无可厚非。仰慕阅历,仰慕成功,仰慕见识。何错之有。我并不认为何有钱的大叔谈恋爱或结婚就是走了shortcuts。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总之,勇敢。
看了一些对于原著的描写,改编果然是很坑爹,让一个男人来改编一个女人的作品,还是具有女权意味的作品是有多讽刺!看完电影不得不感叹一句:养女孩果然是要富养,多开眼界,免得被一点小恩小惠就把自己整个都卖出去了。。。。这故事怎么这么贴合咱中国的情况,诶,看来在哪儿都逃不出这个教育的怪圈。
怪怪的感觉。向来对有钱有经历的大叔和无知小萝莉的故事不感兴趣。而且珍妮也未免太幸运了。既过了自己向往的未来生活,又能在该停止的时候走回原来的生活,这不是真实世界吧。就像别的评论讲得,这整个就一张爱玲或者亦舒的小说啊。片子只给一分,音乐一分。
受回骗么,哪儿那么严重了就(不过,还是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跟洛丽塔比较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不知道为什么,分明的觉得自己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