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房间

La stanza del figlio,人间有情天,生命中的最痛,The Son's Room

主演:南尼·莫莱蒂,劳拉·莫兰特,杰丝敏·特丽卡,朱塞佩·桑菲利斯,斯特凡诺·阿伯蒂,斯特凡诺·阿科尔西,托尼·贝尔多瑞利,达里奥·坎塔雷利,Eleonora Danco,Clau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拉丁语年份:2001

《儿子的房间》剧照

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3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4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5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6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7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8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19儿子的房间 剧照 NO.20

《儿子的房间》剧情介绍

儿子的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凡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饰)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儿子安德烈和女儿艾琳更是让这个家庭乐也融融。而伊凡尼身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美好人生潜龙下辈子我再好好过第三季侯斯顿十国英雄联盟八座山寻女之旅老石恶灵迷魂陷阱探秘太阳系济公传束草的冬天杀死冈瑟谁是超级英雄自杀现场直播婚变如月疑云一件小事百慕大三角恐怖绘本愤怒管理第一季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艾瑞斯末日孤舰第三季婆罗多爱在春天游戏人生火烧云之波罗堡你知道夜晚

《儿子的房间》长篇影评

 1 ) 生命之轻与悲伤之重

还记得高二那个柳絮飞扬的午后,你捧着小说问我,生命不能承受的为什么是“轻”而不是“重”呢?

我含含糊糊的试图解释:“因为把生命看得重的是我们自己,其实她是很轻飘的东西,比如那些交通意外,人说没就没了,不管别人对他的爱有多深多重,就那么没了,轻的像一阵风。

”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其实我也一样。

那时生活单纯的几乎等于还没有开始,我们习惯从电影,小说里寻找答案。

就是从电影里看到,死亡可以战胜时间,拯救英雄暮年,美人垂老的失落。

可以把生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我要像樱花一样,死在生命最绚烂的一刻。

”“告别青春,否则死于含苞待放的时候。

”“她死了,她永远17岁。

当我们老去,苟延残喘的活着,她永远年轻,美丽。

”这样的独白让我一度心跳过速。

对死的意象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迷恋。

时间到了大一,一次夜谈会上,不知怎么说到了死,大家调侃着计划各自理想的死法,有人说大笑而亡,有人说吃完全世界的美食倒地撑死。

就在几个人胡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直沉默的阿乐忽然一字一句的说:你们现在能这样谈论死是因为你们认为死离你们很遥远。

(我清楚的记的每一个字)。

说完阿乐放声大哭。

接下来的寂静我永远难忘。

后来我们得知阿乐的父亲是修理电器时不慎触电亡故的,就在阿乐高考前不久。

大二,我经历了长大后第一次亲人的离去。

然后是第二次。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显现了它的力量。

许多想法变了。

生活不同与电影,电影中的死亡经常是为了烘托别的事物:残酷的青春,永恒的爱情,男人的友谊,野蛮的政治,命运的无常,如此种种。

借助死亡的升华,这些主题得以圆满的诠释,让你激动感伤热血沸腾唏嘘不止念念不忘。

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的死亡。

就像电影儿子的房间里描述的。

普通的死亡,不是要证明青春的残酷,或是为爱情牺牲。

就是死了,潜水事故。

除了终止一个生命,让家人陷入无尽悲哀,没有别的意义。

这个片子甚至谈不上一个故事。

只是平静的描述了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的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所陷入和走出的悲哀。

看影片的前半部时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咨询的情节,后来明白,一是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容易面对死亡,调节自己、引导妻子女儿走出悲伤。

事实上,他反而是最固执的一个,事后到潜水用品柜台询问设备的使用方法;不停假设自己如果没有出诊而是陪着儿子会怎样;小孩子一样天真的期待时光倒流......二是与儿子死后的对比。

以前飞快记录的钢笔现在静静的握在手里成了道具,以前仔细倾听又置身事外的职业表情现在变得游离茫然而感伤,有一次因为病人提到孩子,父亲更是禁不住失声痛哭。

正如挪威森林里所写:“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

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死亡绝对不像我从前所想的那样简单——类似终曲的仪式,辉煌,凄美。

字幕升起的时候,生活还要继续。

对于生者,这仅仅是痛苦的开始。

也别指望拥有回忆能缓解悲伤,彼时的追忆只会突显此时的空白。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写,男人女人互相深爱,女人死了,有人给监狱里的男人送来毒药,男人思索了很久,没有吃,他想,她已经死了,一半的记忆也没有了,如果我也死,所有记忆都将不复存在,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小说在这里结束。

我们为此感动,因为男人选择了在回忆里悲伤的活着,那绵长隐忍的悲伤之重会像雨水渗入土地一样渗入他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浸透他的身体,血液和骨髓。

隐隐作痛,直到永远。

人啊,你当自救。

罗曼罗兰这样说。

如果不愿悲伤的活着,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却。

是敞开的心灵与给予爱的能力。

儿子死前不久邂逅的女孩子,一个失去可能的未知女友,寄来一封情书,给哀痛的父母心里掀起波澜。

父亲想给女孩回信又不知如何下笔,母亲忍不住打电话说明一切。

当女孩子突然造访,她带来了儿子寄给她的照片,还有新的男友。

父亲和母亲心中酸涩但仍然充满爱意的接待了她。

女孩子计划搭顺风车去法国旅行,一家人于是开车送他们到边境,是深夜,半天没有车经过,父亲决定再送他们一程。

就这样,睡梦中的孩子们一直被送到法国。

清晨的时候,他们微笑道别。

边境,自己的女儿醒来后大叫,我被你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

我今天还有篮球训练!

父亲用法语说了句早安,一家人都笑了。

在异国的海滨,儿子死后,他们第一次露出笑容。

生活在明朗的清晨中继续,海鸥在不远处飞翔。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

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

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

而且成功的把简单转化成力量。

印象极深的是片中叙述亲人与遗体告别时整个钉棺木的过程,详尽的展示了第一层棺盖电焊,第二层敲入钉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

最可以煽情的地方却没有鲜花,没有音乐。

只有冰冷的敲击和哀痛的哭泣。

从此生死隔绝两茫茫。

生活就是这样。

接近尾声时,父亲到唱片店寻找儿子喜欢的CD,一只忧伤纯美的英文歌响起,结尾处海鸥飞翔时歌声重现。

虽然算是明亮的结尾,那音乐却让你感觉,关于死者的悲伤在空气里潜伏着,永不会逝去。

过了一个黑夜,电影里的画面和音乐仍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午后,你的问题。

于是想要写点什么。

还好此时窗外的阳光如此耀眼,一些沉重的字眼被晃到了视线之外,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

 2 ) 忧伤的力量

在一个不炎热的,舒适的夏日傍晚,我在E盘里“未看电影”文件夹下,找到它,慢慢跟着它轻柔的音乐和饱满的色彩,进入伊凡尼家的故事。

影片开始的三十分钟,丝毫没有电影感,平静的交待主要人物,略带性格刻画:爸爸是认真伏案工作倾听患者发泄的心理医生,漂亮温柔的妈妈,爱打篮球的女儿艾琳和她交往的小男友,有点羞涩的儿子安德烈...一个平凡富足的家庭:喜欢周末开车唱游,喜欢运动,爸爸有一鞋柜各式齐全的运动鞋,一家人的交流也没什么问题,像很多个家庭一样,饭桌上的用餐时间是一家人交流的最好时候。

就是很平静很美好的那种中产阶级家庭,前三十分钟如果说有一点戏剧感的不过就是安德烈隐瞒偷了实验室化石这件事。

在这件事上,父亲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认真处理对待,去与做证人的孩子家长谈判,和校长周旋。

这个情节很像卡佛的一个短篇《自行车、肌肉和香烟》,讲得就是因为孩子间的冲突父亲们谈判的故事,也是有关父子感情的,非常好看。

说回影片,这个偷窃事件在之后也没有更多的交代,我认为这个情节的出现只是像一种平静的交代生活里的一些有关安德烈和父亲之间的小事。

总之以三十分钟为界限之前都是一卷温和的家庭生活图景,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平淡。

影片在三十分钟之后进入正题,安德烈潜水发生意外去世。

这个事件的开始也还是在餐桌上,各种巧合他们没有按原来计划慢跑,父亲临时出诊,儿子与朋友出游。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导演很细致(噢,忘了说,导演就是演爸爸这个演员,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地描述了在医院里一家人面对永别的情景,盖上棺木的细节,给棺木钉上钉子。

影片气氛直转消沉。

憔悴的妈妈,不断回忆然后不尽后悔的爸爸,懂事的女儿隐藏的悲伤。

说些我不能忘怀的细节吧:1.爸爸怅然若失到夜场游乐园里,坐上那种高空颠簸的车,在剧烈震荡中捂住脑袋,那个挣扎又痛苦的表情,难忘。

去潜水用具店里咨询潜水用具的知识,他想找到儿子出事的原因,但他们说不是用具的问题,于是他又开始自责,后悔临时出诊改变计划。

在那场弥撒中,神父说命运由上帝决定,即使我们不明所以。

2.姐姐艾琳在盖上棺木的第一层时,要求打开,她只是又看了一眼弟弟,在出事后她端着早餐走向爸妈的房间时,咬着嘴唇没有掉下眼泪。

在篮球场上极其易怒,因为弟弟的事无法平静,和男友分手。

最好的细节出现在商场的更衣室里,一个极其自然平淡的情节:试好一件衣服,妈妈说两件都漂亮,她要再试一下然后蹲在一堆衣架子和衣服的更衣室里哭出了声。

在这一大段的电影主体中,家人之间的对话很少,极少说到安德烈,主要的对话存在于爸爸和他的病人之间,他自己明明是心理医生,但在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心理问题时却比常人还要敏感脆弱。

这里面有一个爸爸挣扎着解不开的结就是病人奥斯卡,因为当时正是因为他才临时改变计划没有陪儿子跑步接下来发生了一切。

爸爸这个人物的饱满正在于这里,他没有模式化的工作狂标本一样公正的对待这个病人,他说了些话来刺激这个得了绝症的人,但他又不愿意直接了当的告诉奥斯卡正是因为你我失去了儿子。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怨天尤人的软弱,相信了命运就不能再责怪其他。

爸爸在工作和家庭问题上已经失去了平衡,无法正常工作。

这里有一个细节,影片开头爸爸结束工作从与家相连的工作室到家是轻快的脚步,而这之后他拖沓着不愿回家面对冰冷的儿子的房间。

影片最激烈的爆发出现在影片中间偏后部分夫妻两人在餐桌上的对谈,爸爸挑剔整个房间装饰的老旧和家具的脆弱,然后他摔了一个茶壶。

出事几天以前老旧的家具还能带来舒适感和熟悉感,转瞬就成了他寻找环境改变的突破和着手点。

他在这样的境地里终于崩溃,暂时放弃了心理医生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他和几个病人的告别,有的病人歇斯底里,而有的病人安静平和反过来安慰他,到底谁是谁的心理医生?

这是不是导演想表达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的另一个转折点出现在来自一个女孩的给安德烈的情书。

夫妻两人莫名兴奋,这是他们能抓住的这个世界上与安德烈有联系的最后一点点东西。

爸爸踌躇着无法写好一封回信,妈妈分析着字里行间女孩透露的她对安德烈的印象,然后再把这个异性眼中的安德烈和他们已经失去的儿子安德烈重合起来。

他们想见这个女孩,这是儿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留下的一份刚刚开始的爱情,女孩起初拒绝了,然后又突然出现在他们家里。

女孩很自然,落落大方,影片结尾,一家三口以及女孩和她的同伴一起在坐在车上,就像影片一开始他们一家四口周末出游一样。

慢慢的驶过公路,在加油站准备放下要搭车去法国的女孩和同伴,但看着他们熟睡的脸,又一程一程的驶向前方,驶向黎明,最后他们来到了法国边境。

能够想象深夜高速路上的行驶,心也一样舒展开,慢慢的在掠过车窗的风景之外,一家人已经渐渐摆脱了失去亲人的阴影。

末尾,送别了女孩和同伴,有个镜头给到坐在大巴车上挥手的女孩,她的眼睛里也充满了泪水。

但是站在海岸边的一家三口却没有流泪,艾琳生气的问为什么来这么远的地方,晚上还有篮球比赛,说完后一家三口都笑了,这是安德烈离开以后一家人第一次真实的笑,更预示一种新的开始。

电影的用光和色彩非常好看、慎重。

片中人物都偏爱深红,墨兰这样柔和的衣服颜色,而主要情景以及对话发生在心理诊所深蓝的的躺椅和家中白色简单的厨房之中,朴素自然。

看完电影后,我在想为什么叫“儿子的房间”这个片名(这是直译,意译中还有翻成“人间有情天”的),我想儿子的房间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父亲自以为的与儿子的亲密度,就像父亲进入儿子的房间时那种简单和容易,而实际上儿子的房间作为一种独立于父母世界存在的空间,恰好是一种子女与父母间的距离。

父亲以为自己了解儿子,而事实上不尽然。

在失去儿子后,他才开始了解儿子。

去唱片店找老板买儿子喜欢的音乐,看儿子的小女友带来的照片:照片里是儿子拍的自己的房间,他发现了儿子用与他全然不同的视角观察拍摄自己的房间,正如他以全然不同的视角观察儿子的人生一样。

他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每日听到各种患者的倾诉,自杀狂、有洁癖的主妇、猥琐的变态,而他却没能好好审视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在发生不幸后及时调整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状态:安德烈始终没有对父亲承认自己拿了化石而是对母亲说了事实。

他不对父亲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父亲习惯了一切理性的心理分析,拿化石这事在父亲内就要上升到偷窃的道德高度,而对他自己来说只是一时开玩笑的心血来潮。

导演侧面批评了父亲之前作为父亲的不完善之处,比如强权,过于理性,也侧面讽刺了心理医生以及其他一些宣扬以科学治愈情感问题的人。

一个好电影对我来说,不在于它拿了什么奖(当然这部片子拿了金棕榈),有多少好演员,情节多么好,这在我看来都是电影的硬件,是每一个已经看了电影和潜在观众都一定会面对的事。

而我在乎的是电影与我本身发生了多少联系,触动了我多少感情或是引发了哪种我从未有过的思考。

《儿子与房间》正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它用平静的力量告诉我们,忧伤也可以很有力量:忧伤与力量之间是一种一瞬的转换,而其间的过程是要多少努力还是一瞬的顿悟,也是因人而异,这就是所谓的各种滋味吧。

 3 ) 断裂

意大利电影有现实主义的传统,二战后那一大批写实之作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电影人的观念。

我以前看过的意大利电影完全写实的却不多,或抒情或梦呓,都带有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特征。

最近终于看到了两部朴素的作品,70年代的《木鞋树》和去年的新作《儿子的房间》。

《木鞋树》的沉郁气质和悲悯情怀让我联想到侯孝贤的作品,《儿子的房间》是我近来看过的最感人的关于当代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它们都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大奖。

去年的戛纳,在电影技术上一直给人新鲜感觉和活力的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共获最佳导演奖,那片金棕榈则给了朴实无华的《儿子的房间》,它在鼓励艺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不忘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这也是我一直对戛纳颇有好感的原因。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父亲接到电话要临时出诊,吻别妻子,给女儿、儿子道了再见后,他开车上路了。

一切和平时的出诊没有什么不同,他平静地驾车行驶在乡间的路上,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现了一家人的活动:妻子在露天市场闲逛,忽然有人从她身边冲过,撞了她一下,她回头去看,那人已跑远;儿子和好友正在上船,准备出海潜水;女儿骑上摩托车和同伴出游,年轻人边骑车边兴奋地说笑,甚至伸出脚来互相踢两下。

这一组突然出现的快切镜头,让我生出一丝隐忧,直觉告诉我,接下来一定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果然,无人接听的电话,儿子的朋友等在家门口,父亲却看不到和他一起出海的爱子。

十七岁的生命,生活刚刚为他掀开多彩的一角,突然就中断、星散,对深爱他的人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这一个生命的消失,一段物理的空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仍然活着的人内在的生命也悄悄地、残酷地断裂,那不堪一击的脆弱和支持着他们战胜这种脆弱顽强生活下去的深情都足以令人泪下。

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关于儿子的每个细微的举动每句小心翼翼的话语都会使她潸然落泪。

姐姐把痛苦发泄到球场,失去控制被罚下场,她掩面长哭,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会再听见场外弟弟的喝彩。

女孩和父母去做弥撒,她担当母亲的角色学习照顾失去儿子的父母。

整个家庭笼罩在沉沉的忧伤里,同样柔和的色彩和光线,同样的屋檐下父母和女儿做着各自的事情,同样的安静,但似乎每一束光线和每一分寂静都有让人窒息的力量。

丈夫和妻子第一次分床而眠。

一贯理性内向的父亲在医院里打电话,泣不成声,不能言语。

独自去游乐场坐在旋转的吊仓里上下颠簸,眼神空洞,痛恨自己为什么愈要忘记痛苦却愈是这般清醒。

夜阑人静,沿着空旷的长街跑步,身边却没有了儿子青春的气息,只有孤独的影子和沉重的喘息与他相伴。

父亲的职业在电影里是个受人尊敬的心理医生,他每天微笑着聆听病人的心声,让惧怕疾病的人得到勇气,让偏执怀疑的人敞开心扉。

儿子死了,他再也不能凝聚起精神倾听,听着老妇回忆往事,这个克制的男人终致失声痛哭。

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

我想,这职业肯定不是随意的安排,但导演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而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反观主人公和我们自己在感情上的渴望与无依,普通如你我,在这纷扰的世界上,拼命想抓住的只是那份不会让自己感到绝望的亲情。

儿子的房间熄了灯,静静的,就在走廊的那端。

对于每个爱他的亲人,这是个始终无法绕道而过的空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爱来渐渐填充,勇敢地正视,然后让儿子的生命在爱里和他们一起继续。

幸好,出现了那个曾爱过儿子的女孩。

她让母亲和父亲的痛苦与追思落到了实处,母亲经由她重新进入了生活,尽管这种方式看得我心酸,可是毕竟,一家人藉她以儿子的名义重新聚到了一起。

我最爱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国边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时候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和女儿在海边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全情地投入。

 4 ) 另一种表达

情节简单,意味却悠远。

剧情用三两句话就能讲明白:其乐融融的一个家庭,因为小儿子的意外去世变得沉郁。

爸爸是个心理医生,每天听不同的病人讲述他们的烦恼,自己却因为深深的自责而在病人面前失态。

妈妈和姐姐也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流畅圆润,看不到任何一点刻意的转角。

特别是“爸爸”这个人物的塑造。

儿子去世的那天早晨,曾邀他去跑步,可他因为临时接到病人电话去出诊了。

他陷入了自责,他无数次设想,如果那天他拒绝了病人,而和儿子去跑步,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他变得不可捉摸、急躁,最终决定暂停自己的工作。

影片对“爸爸”的四个病人分别做了简单的交代,到了后来,我觉得“爸爸”自己也变成了病人。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只是这个电影通过“爸爸”的视角去看他们的故事,但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可以是主角,而“爸爸”是配角。

但不管怎么变换,“爸爸”和他们都有自己心里的结。

通过这样奇妙的方式,忧虑感呈发散状四散弥漫。

对于情节极简的电影,真实感和细腻的心里描摹往往是它的生命线。

把自己放入电影里,你发现你会做出和主人公同样的反应。

电影带给人们两种可能:一是去活另一种生活,在短暂的120分钟里经历自己一生都无法经历的事情,有着强烈的戏剧感。

二是去活同一种生活,在这同一种生活里,和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或许是互相安慰,也可能是在不断争执。

后者的难度会更大些,导演生活总比导演戏剧要来得不易,因为人人都经历过生活,却不是人人都能亲历戏剧。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开始走出阴霾,海滩上,他们各自走着,似乎各自揣着心事,却又面露释然的微笑。

还是要惊呼下这种表述方式,用直指内心的情感力量,去串起一部电影。

没有一个花哨的镜头,照样把我深深打动。

生活即艺术。

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第九位。

 5 ) 儿子的房间

第二次看,能够发现故事给予的启示和追问,体现于很多细节。

临近片尾,自觉疲惫的父亲面对病人表示辞意。

他歉意地安慰那个因无法接受而反应激烈的男人——他也曾是那样,一寸长的软木塞,牧师对于天命的一次表示,让他难以面对儿子的死因。

女病人的反应却相当平静,她说“我会等你回来,我可以重新来过。

”重新开始。

也许那是第二天,他在街头远远地看着女儿和朋友一起,终于再一次微笑。

在我们看来豁达而克制的母亲,走进儿子房间依然无法控制地,拽住一只红色衣袖痛哭;用球场上的冲动化解悲伤的姐姐,还是会在无人的墙角落泪。

让我流泪的不仅是三人抱头痛哭的一刻,当By This River清冷的音符响起时,眼前湿热一片。

雅娜的出现将母亲再一次拽回过去,却是一个美好的转折。

休息站中一家三口透过玻璃窗定格的画面又是一次震触,善良并重新见了幸福的父亲,把三个熟睡的孩子一路带到法国边境。

这里便一定回忆起那次四人欢唱,最后一句是“放开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面对疑惑下车的女儿,海边的两人笑了,笑自己为了两个陌生的孩子做了这么许多,高兴自己似乎已从悲剧中解脱。

电影以父亲在街头路遇一场狂欢开始,注入生活无数的回味细节,同时以悠扬的音乐不煽而动。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背影走过好几个房间的那个镜头,他不断地关掉身后的灯,又不断地从暗中走向亮处。

黑暗只是过渡。

 6 ) 最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之一!戛纳金棕榈(2001)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

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

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 VeryCD: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7 ) 生活如水

春节出行长途飞行着实无聊,睡了又睡,醒了又醒,然而却始终不得安宁,不知曾几何时在b站离线的电影闯入了眼帘,这个曾经被遗忘在角落的电影总算是为百无聊赖的生活添加了一丝甜味。

说来惭愧,整个春节假期因为过分忙碌的安排就仅观摩了这一部电影,所以闲来无事也就在飞机上写下了影评。

电影以心理医生的一家的生活为主线,这本是一个生活美满,一切向上的家庭,然而一切却因为大儿子安德里亚的去世走向崩坏,一家人在经历痛苦后再走出痛苦的过程。

电影的走向很像是《海边的曼切斯特》的意大利版本,电影的内化的表演和展示出来的情绪,就如电影中歌词中所说"Here we are stuck by this river"情绪就如同河流一般让人们随波逐流,外表清澈,而河面之下却暗流涌动,任凭用尽力气,却无法踏出泥潭半步。

当医生在开导自己的病人的时候曾告诉他们,我们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以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然而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时,我们也无法保持客观,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似乎就只能依赖时间治愈着一切。

个人评分:7.12,生活如水,我们总该自己找到出路。

"sometimes shit happened, but life goes on."

 8 )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

今天看完了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颇有感触。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痛苦后逐渐从一开始的剧烈悲怆到之后逐步释怀的过程。

整部电影时间不长,只有短短90多分钟,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真实。

众所周知,失去亲人后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创伤是最为沉重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它把父亲失去儿子后的自责、母亲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姐姐失去弟弟后内心的烦躁不安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细致又直接地刻画了出来。

无奈生活仍要继续,如何去面对创伤成为了三人各自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看到做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想要通过游乐场刺激的娱乐设施释放治疗自己,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则在球场上与对方斗殴,在商场更衣室里哭泣。

可是,这些消极的行为并没有能减轻各自内心的痛苦,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直到儿子生前女友寄来的一封信拯救了这个家庭。

首先振作起来的是母亲,在丈夫始终没有勇气回信告诉儿子女友发生的事后,母亲勇敢地打了电话给她并请求见面。

终于在一天晚上,女孩来到了他们家中。

父亲通过女孩带来的儿子生前自拍的照片露出了笑容,钩起了思念。

在得知女孩将与她同行的一个男孩前去法国后,主动驱车带着妻子、女儿和他们到了法国边界。

在与他们告别后一家人踩着海边的沙滩释放着对于儿子的思念,治疗着各自的伤痛。

虽然是部悲情剧,但影片并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手段来达到赚取观众眼泪的目的,而是通过略带伤感的音乐、特定的声音和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电影在平淡中开始,亦在平淡中结束。

回头来看,正如电影中父亲摔碎家中修补过的东西那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人无法像物品一样损坏后还能修复得完美无缺,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用时间才可以去逐步医治。

 9 ) 时空的回旋

关于失去至亲的电影我们看过太多,他人疗愈——自我疗愈——疗愈他人,如此的循环是经久奏效的戏剧逻辑。

在《儿子的房间》中,需要得到疗愈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医生,然而,得知儿子死讯的一刻却是他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电影的核心不再围绕走出伤痛,而是在暗线中隐藏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回旋中,伤痛是永恒的。

电影起始于父亲一天的晨跑,透过咖啡厅的窗户,他看到一群身着印度服饰的人欢快地舞蹈歌唱,如节日的庆典、宗教的仪式,他看得入了迷,跟随他们走到街上。

从打破日常开始,影片裂开了时空的第一道岔口。

很快,我们看到他以惯常的模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患者,他聆听、放空、提问、应答,表情始终波澜不惊。

他建议病人学会放下:“你总是自责,对所有的事感到内疚,可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只能做能力所及的事,这不代表被动,而是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

”没有患者的反打,镜头戛然而止。

父亲工作的诊疗室与住所相通,电影用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结束工作的他走回家中,打开一扇门,关掉一盏灯,如此的动作重复数次,所处空间的转换,也代表着他从社会身份向家庭身份的转变。

如此的时空回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父亲因患者的临时来电改变了与儿子外出跑步的计划,间接造成了儿子的离世。

电影用数次父亲脑海中的闪回复盘过去:如果那天他推掉了工作?

如果与儿子跑步结束后他依然决定去潜水?

如果潜水设备的调节器没有损坏?

——父亲赶去女儿的篮球比赛告诉她哥哥的死讯,镜头随即切到一家三人在告别式的痛哭;父亲和母亲在餐厅谈起儿子的死因又一次忍不住痛哭,镜头再次切回女儿的另一场篮球比赛。

如一次轮回,却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女儿因判罚不公与裁判争吵,和对手扭打在一起。

——葬礼上神父说:“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没有权利去知道为什么。

”父亲愤怒地砸毁家中残破的茶壶,来自宗教的告慰与影片开始他治疗患者的理论并无二致,此时的他终于明白,用“放下”治愈伤痛,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说辞。

南尼·莫莱蒂的反常规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浸入人物的情感,不放大悲痛、甚至不雕琢悲痛,反而在“变故”中抽离,让人物在细微的时空对照中反观生命惯性带来的错觉。

轻巧的结尾揭示了一切:儿子的“女友”计划顺车前往法国,一家三人本计划送她一程再连夜折返回家,却一路开到了次日清晨。

睡醒的女儿发现身在法国,向父母抱怨今天她还要回学校训练。

短暂的沉默后,三人相视而笑。

没有赶回家又怎样?

回不到原点又怎样?

走不出痛苦又怎样?

就这样一路开下去吧,不需要所谓和解,无解才是最好的结局。

 10 ) 儿子的房间

刚失去儿子的心理医生伊凡尼,沉溺在飓大痛苦中,他的病人对他诉说:我的生命从没大事发生,但在这里(心理咨询室)我却感觉到我真正活着。

我终于哭出来了,以前我从没哭过......我情愿这一辈子一直哭。

.后来,伊凡尼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他无法跨过自身的痛苦深渊,病人无法治愈病人,直到遇见儿子的身前女友,一家人的情绪似乎有了转机,但一切会好起来吗?

如同有了裂缝的器皿,看起来修补得完好如初,可你心里知道,它碎了......

《儿子的房间》短评

虽然墙上挂着的是是裕的 谁知赤子心 的海报.依然给你两颗星

6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较差

B-很普通/不喜欢剪辑节奏

9分钟前
  • MA DA O
  • 较差

怎么就得奖了...

14分钟前
  • 27号
  • 还行

平淡中蕴含着真挚动人的力量

1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日常。编剧很差劲。我一直在思考母亲会怎样处理儿子偷窃一事 结果压根就没提!!and男一耳朵太差 无福 鼻翼紧凑 心塞 hold不住的面相竟然去做心理医生。

19分钟前
  • munianhe
  • 较差

不是我爱的类型

21分钟前
  • 栩别
  • 较差

那几个女的真好看。看得快睡着了。这男的怎么这么罗嗦啊。。。前半部分真的太太拖拉了。。。这个死男的性格怎么这么讨厌啊,罗里吧嗦的有完没完啊!!!我真的看不下去了。。。好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电影了。法国女人都爱穿黑大衣。

24分钟前
  • ╮(╯▽╰)╭
  • 很差

是这样的,在回忆里,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促成者。甚至感觉这个情感渲染比《海边的曼彻斯特》要强 不知道为什么没起来(但看过太久了)

26分钟前
  • 神山树
  • 还行

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加分。现实对浮在空中的理论/渐趋麻木的工作造成冲击,类似《将来的事》。最后一镜归于他者主观,很美:“我重新意识到我只是你的观众。”

2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3.5 今天戛纳颁奖 就顺便补一部很多年前的金棕榈 第一部莫莱蒂 日常对话写得很喜欢 这个色调很舒服 颜色搭配得很好 内容较为平淡 挺喜欢by this river 这首歌

31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或许是很寻常的故事,才会有那么多细节动人。父亲的游走母亲的哭泣,姐姐的压抑,在突然失去的亲情面前,悲伤曾经一度成为一种习惯,一个生活必需品。然而却在某个巧合的暗喻之后,似乎生活才开始有新的开始。

34分钟前
  • 痞姑娘
  • 推荐

细腻而真实,但是感觉并没有很特别。人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也确实是,无论是哪样的伤痛,总有愈合的一天。妈妈的痛苦是很表象的,爸爸表现得不明显,但显然影响更深,感觉就是男女性表达情感的差别。最后帮儿子曾经的爱慕对象开车到法国,我蛮理解的,总要有点寄托吧?最后一家人的笑,或许是真的放下了吧…唉…试问失去至亲的话,如何可能毫不影响呢…

35分钟前
  • Kota
  • 还行

很久以前电视上放的心理医生抓狂起来比一般人更狠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38分钟前
  • _
  • 推荐

这种片子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结局的处理了,这部的结尾收的还不错,所以虽然过程有点闷,还是可以给四星。

41分钟前
  • 蚂蚁唱戏
  • 推荐

场景间的连接做得太糟糕,全是生硬地截断后直接跳下一幕。总体质量很粗糙,却想表达一种细腻复杂的情感,不伦不类的,让人看得很莫名很焦躁

46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是因为文化差异?淡得没有味道~~

51分钟前
  • 蛮荒之地
  • 较差

A-. 胜在毫不做作的真诚。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妙,越是习惯归因与解答,反倒越难走出无因无解的悲痛。但莫莱蒂是用清醒的视角拍沉溺的人物,没有刻意设计的催泪“大戏”,而是把创伤揉碎铺进生活的细节,看似平淡,却能凭借声画配合和演员调度精准地踩住泪点。一度好奇无边漫延的哀悼如何收尾,没想到最后的“释怀”这么轻也这么巧:用一辆开走的客车去move on,送别本身也是放手。

52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金棕榈奖不太认同,低于预期的艺术片,心理医生主角、医人之时还需自医、突如其来的死亡、话唠式日常对话、第一世界国家温馨中产遭遇雪崩核爆、克制内敛的疗愈过程,以上都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艺术片套路,一小时弃。

53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情真意切,优美哀伤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这电影得是多无聊啊

1小时前
  • 疯子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