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内容不想多分析了,节奏确实慢的可以,题材应该属于展现美国阴暗面的。
美国是这个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普通老百姓不过都是华尔街那些犹太人养的羊而已。
不同的是主要由犹太人控制的美国媒体让这个世界上主要是第三世界的人们相信美国是自由和民主的天堂。
但我相信绝大多数欧洲人都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
一个连货币发行权都没有的政府能代表人民吗?
一群主要由犹太人组成的货币组织机构完全凌驾于美国宪法之上,为了打倒这群犹太人已经死掉了无数的美国精英,包括好几位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约翰肯尼迪。
多了也不用再说了,相信历史将来会有公正的评价。
很多人看不明白结尾那个画面是什么意思,我这里简单分析一下。
贝尔最后击毙仇人的时候,黑胖子警察一个人在现场目击全过程。
一般来说美国警察出勤必须是两人一组,这次只有一个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是只有一个人。
他虽然也试图劝阻贝尔不要开枪,但当贝尔不听劝阻执意击毙仇人的时候黑警察的职责应该是采取包括击毙贝尔在内的手段进行制止,起码应该在贝尔举枪的时候朝天鸣枪,黑胖子没有这么做,也没见贝尔杀人后被缴械的镜头。
可以肯定最后在黑胖子的帮助下贝尔没有被判故意杀人罪。
关键在于贝尔后续的故事。
华丽的家具,大办公桌,我判断是贝尔最后替代了酒吧老板原来的位置。
一个不忍心向野生动物开枪的人,一个情愿窝窝囊囊做一个炼钢工人的家伙居然坐在这样的位置,导演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Out of the Furnace?
No you can't。
影片节奏慢慢的,背景全部是衰败的美国传统工业,毫无生气的小镇,压抑的钢铁工厂,男主一开始就过着压力巨大的工作,钢铁蓝领工人,父亲重病,弟弟再一次被调去伊拉克打仗,在酒吧看着电视上奥巴马大声疾呼“改变”,但周遭的一切仿佛都已经死了,然后醉驾,入狱,回到社会,女朋友走了,弟弟从战场回来却已经被战争摧毁了精神,父亲等不到他放出来的一天就病死了。
他努力地回归社会,却仿佛一切都不如意。
弟弟去打黑拳,死于黑帮手中,警察只说我们无能为力...男主和叔叔自己调查,却也毫无用处,当弟弟的尸体被找到,警察的抓捕行动却没有抓到凶手,男主愤怒了,然后自己把凶手引出来,杀了...记得最后几个镜头,男主举起枪,警察在后面大声喊他不要做傻事,我以为最后男主肯定是艰难抉择然后放下枪,最后心灵救赎神马的,但男主是瞄准,然后一枪爆头...或许这才是结束一切,逃出这个融掉一切过上好日子的希望的大熔炉的唯一途径,毁灭别人,毁灭自己,总比被熔炉融掉的好...
如此阴暗的题材,应该是拍之前就可以预见与奖项无缘,票房亦不会大卖。
拍成这样,委实是本着想把这样的一件事情讲好的诚意吧。
说的是件小事,本身甚至不值一提,一个人被战争摧毁的人生,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一段逝去的爱情。
但这就是人生本身,那些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自己的亲人生死不明他人不作为的愤恨,没有能够等待下去的爱人,桥上的离别,对自己是简直无法渡过的煎熬,与旁人无关。
整个电影里都是大牌,却没有人身上有之前的影子,大家都生活在那个法律不能企及的小镇里,希望能过只要可以安稳的病死也好却不得安稳的日子。
对镜头的运用尽显功底,音乐亦精心制作,几近无痕的融在整个故事之中,几段分线的穿插令人心惊胆战。
看完看了下导演,发现与疯狂的心居然是同一个……当然是他,几乎用着上帝的视角怜悯的看着世人,说着无法改变必然如此的故事。
英国最近风大,又冷,昨晚大雾都快把整个小城淹没了,没想到今天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晴天,昨晚一边喝酒一边看完了这部电影,彼时完全是冲着贝尔和哈里森去的,并没有怎么仔细看电影的介绍,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慨,要问这些感慨源自于何处,大概就是去年那部《温柔的杀戮》吧。
必须要说,有些电影,如果抛开了时代的背景,而被单独审视,必定是索然无味的,《温柔的杀戮》是这样,这部《逃出熔炉》亦是如此。
这两部电影的共同背景也很明显——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萧条给普通的个体所带来的影响。
也许有人说我在故弄玄虚,但其实这种片段比比皆是。
在《温柔的杀戮》中,一开始的镜头就是两个不同场景的混接,一面是不断闪回的奥巴马就职演讲,他器宇轩昂、侃侃而谈、描绘着美国的美好未来;一面是一个破败小镇上一个无业游民牵着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东张西望、实则脑海里是在谋划着如何将自己偷来的狗卖出去的勾当。
而在《逃出熔炉》中,这样的镜头不多,但也足够了:贝尔替自己的弟弟还钱之前,电视里正有人在给奥巴马拉票,他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完全不知道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老酒保调侃着来了一句:“说不定他(奥巴马)也会落得个和肯尼迪一样的下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简单,老人在嘲讽奥巴马的雄心壮志——四年后的现实也印证了他的嘲讽,不过被爆头的是这个老酒保罢了。
不多久就是这部戏的第一个高潮,贝尔酒驾后入狱,四年后,当它出狱后,注意镜头的特写——车窗外一栋栋房屋缺乏维修、破败不堪、廉价代售,当时的贝尔坐在车上,有些迷茫的看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小镇。
更不要提不断出现的废弃工厂的场景,一切都在暗示着萧条。
《温柔的杀戮》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全职杀手被雇佣,当时他的雇主和他讨价还价,面对皮特的出价,雇主啰嗦了很多,大意就是:“现在金融危机,一片萧条,就叫你帮我去杀个人,你TM看在老交情的份上能不能便宜点?
“皮特想了想,也点头了,那段日子,他生意也不好。
而在《逃出熔炉》中,小镇的居民们面对的,则是更大的生存危机,从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可以知道小镇的工厂(mill)是整个小镇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
威廉达福饰演的小老板告诫贝尔的弟弟去mill里讨生活,因为“你的哥哥是这样,你的父亲也是这样。
”贝尔也劝弟弟去工厂,即使兄弟俩——甚至小镇的人——都知道职业病是他父亲去世的原因之一,他依然希望弟弟能去工厂”讨生活“。
而显然,贝尔的弟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没有什么技能,在伊拉克为国效力,回来之后一样一无所有,荣誉?
来得没社保实在,不是么?
就算如此,贝尔的弟弟依然决定在打完最后一场拳之后就回来和贝尔一起上班——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讨生活“的方式。
可是这一切,也很快就被击碎了:贝尔告诉前女友工厂要倒闭了——”中国货更便宜。
”而这时她的前女友却面无表情地告诉他,“我怀孕了”。
至此,电影中的这个“熔炉”似乎已经达到了最高温,贝尔和他的弟弟就要被烤的体无完肤。
很显然,除了弟弟和老友,贝尔的世界里就只剩下工作了。
显然,在故事里,熔炉的温度还未到火候。
拳赛之后,贝尔的弟弟被哈里森饰演的乡民一枪爆头,埋尸荒野。
在《温柔的杀戮》里,皮特饰演的杀手有一个习惯,他不希望自己要杀的人在死前看着他,向他哀求,因为这会让他“下不了手”。
所以他喜欢远远地突然开枪把人打死,让对方也落得个痛快,片名《温柔的杀戮》便由来于此。
而在《逃出熔炉》中,正是由于弟弟的死,警方墨守成规似的无所作为,才让贝尔只身一人踏上了复仇之路,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贝尔不再希望自己和所有人一样麻木不仁地活在这个小镇里,他要复仇——我想,《逃出熔炉》的片名,也正源自他给哈里森打电话,引蛇出洞的那一幕开始之时吧。
最后的复仇方式没有太多新意,唯一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就是为何贝尔要等警察来后才给哈里森那爆头一枪。
从我所学来看,这是谋杀,因为当时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需要,即使对方已经杀人,这也不代表当着警察的面把已经失去杀伤能力的人打死就是合理的,至少在美国,这是构成最低级的谋杀的,这是典型的overkill,何况每辆警察前都有记录仪。
那时我突然有些激动,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又一个高潮,彼时走投无路的贝尔知道自己即将失业、生活也没有着落、举目无亲,当着警察的面杀了自己的仇人,不仅可以一雪前耻,自己也能顺理成章的到监狱里了却残生。
贝尔拎着枪等警车开到的那一幕却最终没能成为这样一个惊艳的伏笔。
可惜。
回到最后,无论是《温柔的杀戮》也好,还是《逃出熔炉》也罢,终究讲述的都是弥漫全球的危机之下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产业衰退,次贷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恐战争的老兵生活状况堪忧。
对于这些生活在小镇的美国居民而言,未来的生活更是看不到什么希望,可是他们却也随时准备着即使付出一切——也不让绝望将他们吞噬。
这便是美国人的另一种精神——“逃出熔炉”,也便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能离开时代背景的唯一原因。
忘了提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The Low Dweller》,意即:低等居民。
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好片。
影片整体的基调沉闷、灰暗,令人昏昏欲睡。
这不是贬义,这个正是那个破败的美国工业小镇的基调。
男主是个钢铁厂蓝领,爱父亲,爱女友,爱弟弟。
正是这些亲情或者说美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支持着他过着碌碌无为但安于现状的生活。
男主以为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生活将这些全部夺走。
由于受到中国廉价钢材的冲击(影片中是这样介绍的),男主所在的钢厂濒临倒闭,而钢厂又支撑着小镇绝大部分人的生计,于是,小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如此背景之下,有什么能够支持着我们继续乐观地生活?
恐怕只有亲情。
父亲去世,男主哭了,但他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女友和弟弟;女友离去,男主哭了,他仍然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弟弟;弟弟被新泽西黑帮打死了,男主没有哭,但他已然绝望。
于是他不再信任体制(黑胖警察),不再信任来自于任何人的任何美好承诺(他的叔叔和酒吧老板),选择拿起枪,自己决定命运。
影片中的小镇是个缩影,大背景是后工业时代美国底层阶级的绝望。
这个小镇让我想起在克里夫兰的日子。
这个曾经的美国工业重镇,如今已荒凉不堪。
大量的空置的破败厂房,随处可见的身背氧气袋的老人,无所事事的黑人青年,诸如此类。
这是美国底层人民的绝望。
工业时代的老去导致大量的产业工人被时代抛弃。
他们依然相信那个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当头棒喝。
美国梦,中国梦,终究只是梦,梦醒后,该何去何从?
最后,贝尔出狱后与女友重逢的那场戏,堪称经典。
单凭这场戏,就足以拿小金人了。
真是委屈的贝尔。
评分不出所料,在这片和谐广袤的生产大队里的圈养动物们是欣赏不来这种美式彪悍写实电影的,虽然这边强拆强奸,把实名举报者用汽车反复碾压致死的事儿一点都不少,但这边习惯了掩耳盗铃一叶障目。
首先这低调奢华的阵容就让我看呆了,且不说贝尔这种神级演技的存在,卡西、威廉、伍迪,戏份很少的山姆也就算了,居然连病床上的那位都是罗伯特杜瓦尔,有更良心的阵容吗?
影片讲述了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国钢铁工人,用努力和汗水努力支撑起整个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忠实女友。
然而在天意的捉弄下出了车祸,误伤人命。
但贝尔一不怨上帝命运,二不怪社会ZF,在监狱服刑时依旧勤勤垦垦,努力改造,争取到了提前假释。
如果没看过电影我一定以为这说的是和谐的黄种人而根本想不到彪悍的美国白人也有这一面。
之后的剧情是全片的精华,也是圈养动物们最不爱看也看不懂的部分:没有快意恩仇,没有千钧一发,没有配角替死,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的洗礼不会给卡西带上什么免死buff,什么子弹恰好卡在头骨上,贝尔在最后一刻从土里挖出了即将窒息的弟弟之类,通通都没有。
只有现实的残酷和平淡。
贝尔和叔叔狩猎那场戏已经说明了结局,最后贝尔对伍迪所做的,就是经典的狩猎手段。
人类会实现所谓GCZY吗?
至少我不会这么觉得,没有任何主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什么和平民主都不是,只有生存是与生俱来的。
狩猎与被杀,生存与毁灭那才是人类的终点。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优良的剧情,也可谓是小制作,几个演员,几个地点,除了贝尔外,都没看出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一个片子,让我感触很深。
它表达出来的一种意思,我接收到了。
该用什么言语出形容这个意思,我反一时说不出来。
再一次加深了对贝尔的喜欢,感觉他确实要比小李强,小李的角色没有太大的突破,而贝蒂愿意尝试很多不同的角色。
这一次的主角,一个平凡老实巴交的钢铁工人,因为弟弟渴望成功,渴望改变贫困的现况,欠了小头目一些钱。
主角在给弟弟还钱的时候,小头目请主角喝了一杯,后因为酒驾,把人撞死,入狱。
在服刑期间,老爸病死,女朋友跟别人跑了。
出狱后,弟弟还是选择铤而走险,最后被杀害。
就这样一个老爸过世,女朋友跟别人跑,弟弟被杀害,又入过狱的孤苦伶仃的钢铁工人,贝尔演绎得太有感觉了。
主角那最后一枪,我深深的能体会到那一份孤寂。
就算我可以让警察来把这仇人捉住,而我还是选择了在警察面前把仇人杀了——我已经一无所有的,哪还怕失去!
我想要一个哥哥,在我被欺负的时候站出来指着欺负我的人大喊 草尼玛!
上面这句话是我在百度贴吧里随便找来的一句话,比较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孩子们,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要一个哥哥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但无论是谁,能够有一个哥哥来翼护,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逃出熔炉》的故事,就是讲诉了一个哥哥为了弟弟而走向深渊的故事。
中国对内输出了计划生育,断了广大的姑娘群体没有了哥哥;中国对外输出了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断了不少老外的生意。
《逃出熔炉》的背景,就发生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小镇。
那里,美国制造已经不再吃香,曾经辉煌的企业正濒于倒闭的边缘。
拉塞尔·贝兹(克里斯蒂安·贝尔)是本地一家炼钢厂的员工,每日兢兢业业地工作,以期过一个安稳的生活。
但美国经济的不振,体现在中部工业地区上的场景,恰如末世,很多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浑浑噩噩过日子,这样的代表正是拉塞尔的弟弟罗德尼·贝兹(卡西·阿弗莱克)。
罗德尼是一个大兵,曾经四次出入中东,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战争,出生入死,曾眼睁睁看着兄弟死在自己的面前,而且还要去收纳他们被炸弹炸得四分五裂的尸体。
但作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到国内却发现并没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为了生活,他只得去赌马,结果却输了。
为了还债,又不得不去打地下黑拳。
为了挣钱,还得打假拳,装作被打倒,但是一旦到了拳坛上,不服输的个性又使得他忍不住继续打下去,直到把对手打倒。
结果,当然是欠的钱始终还不上。
一次又一次,直到罗德尼认了命,想要彻底还清债务,并跟随哥哥去过安稳的日子。
但地下拳坛的黑暗又岂是罗德尼随便进出的,进得去,出来难。
当他终于如愿按照黑社会老大柯蒂斯(伍迪·哈里森)的要求打了一场设计之中的假拳,但柯蒂斯因为看到罗德尼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人,对他并不满意,进而将罗德尼杀害掉了。
一个彷徨的青年,终于决定要在泥潭中走出的时候,却被人干掉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
拉塞尔作为哥哥,一直关爱着自己的弟弟。
当他得知罗德尼因为赌马而输钱的时候,还拿着自己的工资去为罗德尼还债。
而且,跟债主商量好,弟弟的债务有他按月供还掉。
但一次意外的车祸,却使得拉塞尔自己进了监狱。
这一意外的存在,还钱计划只能终止。
因为无法还钱,正是罗德尼不得不去打黑拳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拉塞尔除了监狱,与罗德尼一起生活的日子并不旧。
但哥哥对弟弟的影响,却发生了作用,哥哥成功劝回了弟弟,将他从社会边缘拉回到了社会正规之中。
尽管,那个炼钢厂的未来是怎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但一起赚钱,然后逃出钢铁厂的熔炉,一起搬到其他的地方去,总是一个办法。
问题,就是先要攒钱。
可是,这个卑微的计划也无法实现了。
因为,罗德尼被杀了。
愤怒中的拉塞尔于是走向了复仇之路,举枪冲向了凶残的柯蒂斯。
尽管心怀慈悲的拉塞尔,连一只鹿都不忍心猎杀,但还是用计谋将柯蒂斯骗来,并在警察的警告之下,坚决开了枪。
拉塞尔的未来无疑将再次进入监狱,而且是长年不得假释的那种。
但是,作为哥哥的责任,还有哥哥的悲愤,都使他做这一切做的义无反顾。
有这样一个哥哥,一生足矣。
只是,那个沉闷的社会熔炉,再也无法逃出了。
这是一曲悲歌,演绎的正式底层民众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在末世般的社会熔炉之下,社会衰败,民生凋敝,美国梦已经远去,美国的屌丝们,苦难到看不出生活的希望。
这个程度上,《逃出熔炉》的主题是让人感到绝望的,充满了灰色。
但从兄弟情伤,作为哥哥的拉塞尔对弟弟罗德尼无私的奉献,并愿意为他去做任何事情,这种深情又是伟大的,使得这部灰色背景上布满了亮色。
就像一条灰色的毯子,上面绣了明亮的花。
明暗之间,使得这部片子拥有了独特的气质。
当然,这部片子在欣赏上,有些沉闷。
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老实说,贝尔的实力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本片中,我觉得有些中庸,因为没有太大的突破。
哥哥这个角色本来也就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好人。
我反而认为弟弟这个角色比哥哥说不定更有可塑性,一个从战场回来军人,看惯满目苍夷的战争场面,父亲又因为有毒性工作丧命,让他觉得生命一无是处,于其庸庸碌碌,不如孤注一掷。
我挺喜欢弟弟这个角色定位的,但是片子实在有够沉闷的。
《逃出熔炉》小故事,告诉我们枪支管控,很重要!
至于这些来自美国本土的影评,基本都是纠缠在那些所谓演技上,大有男优为优的口吻。
标签式演员,流水线产品而已。
至于说主演贝尔为了本片学习了如何操作真正的锻钢炉,在钢厂中的戏份并没有使用替身。
这点倒还是可以算得上精神的,但是就镜头中的那些举止与操作而言,用替身或者不用,有什么具体差别吗?
钢铁厂炉前工,又不是刀山火海险过轰鸣!
至于影片描述的,新泽西山区有独立王国,肆意滥杀,为弟报仇等等,就当故事听,即可!
除了贝尔帅一点还有什么啊,又臭又长
太黑暗
Crazy Heart导演第二部,从两部基本一致的海报上就已经可以断定毫无长进,所有叙事线都含糊其辞,一个粗糙不堪的故事,一部简直烂透了的剧作。
这位演员出生的导演的电影一如既往自带闷骚属性啊哈哈哈
分数基本都是给卡西的了……
重看完《熔炉》,于是就顺便也看下这部《逃出熔炉》。—— 卡司阵容比电影本身更喜欢。
看到有人评价说没什么爆发力,好吧,喜好不同;个人觉得前面铺垫做的很充足,镜头上看,摄影师和导演都花了不少心思,很有感觉,男主从监狱出来见女友那场戏,两个演员都出色的紧;如果结局在开枪杀人那点结束后戛然而止,我更喜欢这样。
什么玩意儿。。。。。。剧本就是一坨翔。
乏善可陈,似乎试图拍的沉重;配乐挺好听的
Bale举起猎枪,冷静凌厉的面部线条~~~~
9分!低到尘土的底层浮世绘
我老了 居然现在喜欢看慢节奏苦逼片子 人设 节奏 对话 场景 都挺好的 没睡觉看完了 说明真的不错
剧本就比较一般,不过光头哥和卡西都还挺出彩的
Bale。。。
众多男性角色,老派的剧本,表演,音乐。少了一点灵气
导演应该是想拍一个很平,很颓的故事。他做到了
剧情简单,冗长,拖沓
沉闷无力,即使有很好的演员也无济于事。
装腔作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