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天才少女》这个片名,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天才少年”的影片《想飞的钢琴少年》。
片中的小男孩维特,是个钢琴神童,从小就被母亲逼着,日复一日地练琴。
这让维特感到十分苦恼,他虽然擅长弹琴,但并不喜欢。
在他的心里,只想做一个平凡的孩子。
于是,他借一次“意外”坠楼,装作智力受损。
他顺利骗过了所有人,摘下天才的光环,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孩子。
可意外的是,在做回普通人的过程中,维特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钢琴。
不是因为母亲的殷切期望,也不是因为天赋的召唤,而是被音乐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终于,在那一刻,天赋和现实第一次有了交集。
维特得以看见了生活的意义。
看《天才少女》,我原本抱着相似的观影期待,看过之后,才发现是完全不同的电影。
《想飞的钢琴少年》的主视角是小男孩的,是通过维特的眼睛,来审视身边的世界,审视自己的天赋,并最终为自己的天赋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而《天才少女》的主视角,却是弗兰克的,也就是天才少女玛丽的舅舅。
前者的关注点是“天才少年的自我觉醒”,后者转而去关注家长,并抛出一道难题:假如你有一个天才孩子,该怎么教育他?
这真是一道难题,更何况事情还远比想象的复杂。
影片中的天才少女玛丽,有一位同样是数学天才的母亲黛安。
黛安从小就被她的母亲伊芙琳控制,整日囚禁在数学里,为了全人类都没解出过的难题,消耗着一个少女的全部青春。
黛安并没有像维特那样反抗,而是选择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直到成年后,再也无法忍受折磨的她,选择了自杀。
在自杀前,她将女儿玛丽托付给了弟弟——弗兰克。
弗兰克的扮演者是“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影片中,他脱去了超级英雄的外衣,卸下盾牌,进入了现实的生活,却依然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
他要保护的,是自己的外甥女玛丽。
在亲眼目睹了姐姐的“天才陨落”之后,弗兰克心灰意冷,带着玛丽离开波士顿,躲进小镇,过上了最平凡不过的生活。
他坚持让玛丽上最普通的学校,和同龄人一起学习、玩乐,并尽一切努力,让玛丽过得像一个普通的孩子。
就在这时,伊芙琳找上门来,企图夺回孙女,好指导她继续完成女儿荒废的事业。
一场关于“天才少女”抚养权的争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之后的剧情,乍一看,很像“暖爸战胜恶外婆夺回萝莉”的亲子团圆片。
可是,我们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随着影片的铺陈,我们发现,原来片中的这一家人,无一例外,全都是数学天才。
外婆伊芙琳是,舅舅弗兰克也是。
只不过,伊芙琳在年轻时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天赋。
所以她才将女儿和孙女视为自己的替身,逼她们获得非凡成就,以此来弥补自己的遗憾。
而弗兰克在目睹了姐姐的悲剧后,主动隐藏了天赋。
同时,他想用同样的方法来保护玛丽,压抑她的天赋,让她做一个普通的孩子,享受普通的快乐。
因此,与其说这是抚养权的争夺,不如说是两种教育观的对决。
其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正一邪的对立较量,而是两种朝着相反方向的,都略显极端的教育方式,在彼此拉扯的过程中,寻求着最终的平衡。
这很像“奇葩说”的一道辩题,最终胜出的不是正方,也不是反方,而是通过把种种利弊摆在观众面前,启发他们去思考,让他们看到第三种可能。
那是游弋在正反之间的一个恰到好处的点,也是一条没那么极端的更适合去走的路。
这才是这场较量最大的意义所在。
《天才少女》就像是这样一场辩论。
伊芙琳的教育观是:对于一个天才少女,必须牢牢抓住她的天赋,哪怕丝毫的怠慢和浪费,都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
而弗兰克的教育观则是:不管是不是天才,首先她是一个少女。
巨大的成就也可能带来同等的痛苦,不如压抑她的天赋,让她尽情享受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
这就是影片摆在我们面前的两种观点,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选择支持哪边,而要试着发现是否有第三种可能。
如果仅仅带着温情的眼光去看,当然会被弗兰克和玛丽之间的“父女情”打动。
影片中最为戳心的一幕,是在落日的余晖中,“父女俩”化成两幅剪影,一个大影子,一个小影子,抱着融进夕阳里。
单从这个角度讲,玛丽最终是要回到弗兰克身边的,这符合所有人的观影期待。
可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玛丽是一个自知自觉的天才少女。
也就是说,她是天才,并且她自己知道。
面对老师提出的算术问题,玛丽显得极不耐烦,甚至不屑于回答。
她拥有着远远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在看见同学被坏孩子嘲弄时,她狠狠教训了那个孩子,并在事后做了一番冷静的“检查”,既坦诚了打人的不对,又道出了嘲笑者的卑劣,还让那个被欺负的男孩赢回了尊严。
从影片呈现的诸多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玛丽在学校过得并不快乐,弗兰克所谓的“普通生活”,对于她更像一种“低幼的折磨”。
此外,最最重要的是,玛丽由衷地热爱着数学。
她在家研读高深的数学经典,也完全是出于自愿,并没有人逼迫。
因此,弗兰克出于保护,而对玛丽采用的“压抑天赋”的教育方式,同样是有问题的。
而外婆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看成是一股积极的力量。
它迫使弗兰克去反思,相比母亲的高压教育,自己的做法是否也是一种矫枉过正。
于是,我们看到,在整个故事中,获得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伊芙琳最终得知,原来女儿早就解出了难题,只是因为憎恨,要求必须等到母亲死后再发表成果。
逼死女儿的,竟是自己。
而弗兰克也终于醒悟,自己为了逃离母亲避免重蹈姐姐覆辙的努力,对于玛丽而言,或许已成为一种反向的高压教育。
影片的结尾,在经过两种教育观的拉扯后,弗兰克尝试着一种平衡:送玛丽去高等学校,学习与之智力相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则让她跟同龄人一起游戏,享受童趣。
这一家人,看过了一次次天才的坠落,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呵护这个最小的天才。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反对一件事,会不自觉地走向它的反面,却忽视了我们真正想要保护的东西。
遭遇了几次欺骗,就笃定这世上没有人是善良的,从此封闭自己;为了反对一个所谓的辱华事件,就反过来去污辱那个当事人的家人;为了反对异端邪说,就诽谤甚至杀人,最终违背了自己的信仰…这时候,只需要冷静下来,想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做得过头了,是不是为了反对而成了那个我们极力反对的人。
这样,你就会从反对的边缘走回来,重新回归平衡,看见事情的本质。
回到本片,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四个字:成就个性。
是创造环境,让受教者发现自己的本心,并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所以,一切阻止这种可能性的,都是对孩子的迫害。
无论你的出发点是基于攫取还是保护。
这便是《天才少女》,想要告诉我们的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女孩(玛丽)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弗兰克)和外祖母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孩子抚养权的官司的故事。
弗兰克本是波士顿大学一名有着光明前途的助教,出人意料的,他放弃了原来的职业,选择成为一名修船工。
弗兰克的小外甥女玛丽面对的,确是母亲的突然离世。
失去母亲的小玛丽开始和舅舅弗兰克一起生活。
玛丽智力过人,却并不好相处。
7岁的玛丽拥有奇特的数学天赋,可以轻松解出高等方程式,刚一入学便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然而失去了姐姐的弗兰克只想让外甥女像其他孩子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于是他还坚持地把玛丽送到普通公立学校去读书。
玛丽渐渐从失去母亲的伤痛中走了出来,她开始喜欢上了有朋友、有同学,以及被舅舅宠爱的新生活。
弗兰克和玛丽分享着彼此对生活的认识和体会,在舅舅这里,小天才玛丽第一次体会到当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和幸福。
一天,弗兰克的妈妈伊芙琳突然出现,她是玛丽的外祖母。
在得知儿子将玛丽送到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去读书后,伊芙琳非常生气,她提出要亲自抚养外孙女。
作为一个资深的数学家,伊芙琳希望外孙女能像她的天才母亲一样,继续走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
弗兰克和伊芙琳关于对玛丽的抚养观念产生了冲突,母子二人为了争夺玛丽的抚养权走上了法院。
法庭之上,对峙之下,母子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弗兰克姐姐的死再次被提及,弗兰克认为正是因为母亲对姐姐偏执的教育方式,才使得姐姐一味追求在数学上的成就,导致她在生活上的不幸,最终选择自杀。
伊芙琳却认为,作为一名极具天赋的数学家,女儿戴安理应追求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不应埋没自己的天赋。
当母子儿子经过一番真正坦诚的交流后,他们才发现,两人对彼此的生活是如此不了解,而他们所秉持的生活理念,也是如此截然不同。
原来,弗兰克正是因为看到姐姐的生活状态,他才放弃了自己原来在学术上并不热切的追求,选择从事一份更简单,但自己却更热爱的职业。
弗兰克的话触动了伊芙琳,当她再次回忆,她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生活也知之甚少。
这一次,对弗兰克和伊芙琳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玛丽的抚养权展开一场争夺了。
弗兰克在跟母亲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终于醒悟,明白了自己的“普通生活”方式已成为了一种反向的高压教育。
于是,在经历过两种教育观的拉扯后,弗兰克尝试着一种平衡:送玛丽去高等学校,学习与之智力相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则让她跟同龄人一起游戏,享受生活。
05# 第43篇 影评 2017/10/1亲哥拜/文
人们似乎总是在羡慕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
普通人会羡慕天才拥有的绝世聪明的头脑,我不知道天才会不会羡慕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我没当过天才,所以也许吧。
人类基因决定了每个人的才智注定是不同的。
《天才少女》中的小女孩玛丽一开始就流露出的绝顶聪明,她和同龄的孩子显得特别不一样。
敏锐的目光,以及犀利言语,完全不是6岁半的孩子会有的思想。
她这个年纪刚上一年级,才开始学1+1等于几?
但是她能快速的心算出57*137是多少。
普通的六七岁的孩子正是玩闹的时候,她甚至已经在看普通成人都不知道的伟大数学家的著作。
因为孩子的绝顶聪明引发了监护权的争夺。
发现了玛丽的数学天赋后,外婆来争夺她的抚养权。
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告上法庭。
从电影中我们得知,玛丽的母亲戴安生前也是数学天才,但是她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解开某个方程式而存在的。
她没有喜欢的运动,没有进入高中没有参加舞会,她的生命中只有数学。
唯一一次的初恋也被自己的母亲扼杀了。
她的人生就是在破解方程式。
戴安的母亲遗传数学的天赋给她,给她真空式的保护让她一心沉浸在数学的天地了。
每天的生活除了解方程式就没有其他的了。
她就像一台解题的机器,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
直到遇人不淑怀孕生子,到解出方程式后自杀身亡。
回顾她短暂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好留恋的。
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宁愿自杀也不愿活着。
感到悲哀的是,现在的父母依然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考试获取各种高分,却不管孩子是不是真正的愿意接受。
每当看到新闻中,十几岁花季的孩子跳楼或者自杀的时候,都觉得很难受,本该是最灿烂的青春时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如何走。
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的是:教他们如何生活的,享受生命中的愉悦,而承受生活中挫折。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却舍本逐末,最重要的,没有教给孩子们。
电影从一开始就引出了这样一个观念“让孩子做个孩子”。
就算玛丽是一个天才少女,但是最重要的也要让她像一个普通人那样上学生活。
她需要自己的朋友,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生活圈子,就像正常人一样。
她舅舅frank虽然没法给她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比如带泳池的房子,舒适的床,但是他交给她最重要的做人品质:尊重人,考虑别人的感受。
虽然玛丽知道那个著名的教授出的题目是错误的,但是她没有当面指出来,教授问她为什么不指出错误。
她说“frank说我不应该去纠正长辈的错误。
没人喜欢自作聪明的人。
”Frank 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
尊重她的想法,让她有知情权。
告诉她案情的发展,直到她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来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但是没有来看她。
对孩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什么自己的父亲不想来看她,为什么自己的父亲不爱她。
这个真的没法回答。
Frank没有撒谎来掩饰,而是让她面对真实的这一切。
但是他会用最人性的方式来安慰她。
Frank带着她和邻居Robert去医院等待新生儿出生的那一刻,让她亲眼看到小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家人的喜悦之情。
虽然她没有父亲在外面等着,但是frank爱她,她的到来,frank是开心的。
就和所有的正常家庭迎接新成员一样的开心。
玛丽也被感动了。
虽然没有父母的爱,但是舅舅和Robert的爱,并不会让她觉得少了什么。
Frank维护她。
在校车上,看到12岁的大男孩欺负7岁多的同学,破坏他的动物园模型,没人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她勇敢的站出来帮助了他。
虽然打伤人是不对的,但是必须肯定她的勇敢和正义。
这是为人的基本原则。
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男孩,明明知道供出破坏校监汽车的人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嫌疑,但是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他没有为了选择奖学金和自己的前途来出卖自己的同学。
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看起来也许不顾大局,也没有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但是这正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关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禁开始考虑,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重要的?
好的物质条件?
获得成就,名留青史还是就像普通人一样健康的成长?
这个问题好像真的没有答案。
成长的过程中有开心,有难过,有生气,也有可爱,都是常态。
你想要的是是孩子想要的吗?
虽然他们是你的孩子,但是他们更是独立的人。
如同frank最恐惧的事情一样,他害怕不能很好的教育玛丽,也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埋没了玛丽的天赋。
这种数学天赋真的是百万人中才能有一个。
最终是看孩子的选择,要相信孩子。
玛丽喜欢她外婆,因为外婆长的和妈妈很像,或许在外婆身上能感受到母爱。
但是她也很诚实的对frank说她不喜欢外婆的专横。
如同正常的孩子一样,没有要到某样东西她会生气,会说言不由衷的话,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我们不能把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当真。
要不到想要的钢琴,会生气说舅舅是个坏舅舅。
破坏了他们之间的约定,而让约会中的舅舅觉得很尴尬,舅舅也会对玛丽很生气。
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正常的生活状态。
虽然我们住在一起是家人,但是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私人空间。
我们不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人正常该有的情绪。
Frank为了重新获得玛丽的监护权,他告诉他母亲:姐姐戴安破解了那个方程式,但是选择在她死后公布。
这对他的母亲来说极具讽刺。
对于她最想获得的东西确实用自己女儿的生命换来的。
或者她母亲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专横的行为已经让自己的亲身女儿失去了生命,面对自己的外孙女的时候,还想重复自己女儿当初的老路吗?
他母亲看着戴安留下的演算手稿,想到已经逝去的人,不禁开始流泪。
这才是最最无法挽回的,活着才有几乎挽救,但是死了一切都结束了。
或许此刻,她心里有一丝丝后悔吧。
电影的最后,玛丽读了高等学校和她不是一个年龄层的人一起上数学课,但是同时她依然是一个孩子,参加女童子军享受一个孩子该有的乐趣和童年。
她依然和frank住在满是蟑螂的拥挤的廉住房,但是她是开心的,她不是整天埋头解方程式。
她会跟着frank去修船,去出海,去沙滩边捡贝壳,每周六和Robert一起唱歌共度欢乐周末。
整部电影基本上完成了主题“让孩子做个孩子”,但是面对特殊的孩子的时候,要用特别的方式对待,这也算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吧。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天才孩子,这部电影也许对你有借鉴作用。
她的人生才刚开始,她的前途不可估量,或许是天才或许是普通人,但是有什么所谓呢?
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至少现在的生活是大家都觉得比较好的。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他不是因为她聪明,是所谓的“天才”才喜欢她。
她会开心、会伤心,做一些可爱的事“Nobody likes a smart-ass.”没有喜欢自作聪明的人,但指出大人的错误还是可以的🤫“I have an opinion.But that’s my opinion.I could be wrong,so why would I screw up your’s?”我的观点是我的观点,你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Hitting people is wrong even if they’re bad.”已经不是施行同态复仇法的时代了,打人是不对的,即使打的是坏人。
“Never get on the bad side of small-minded people who have a little authority.”宁得罪君子。
“We say things all the time we don’t mean.”我们常常言不由衷,要三思而后言。
“Don’t be afraid to believe in things.”不要害怕会有不好的结果所以就不去尝试。
“Doesn’t count if it’s not eye to eye.”说好了哦?
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看的是木鱼讲解过这部,美国队长,天才少女这几个关键词,其他盖不记得。
这次因为会员还没到期再看,应该不会再忘了吧,有新的场景可以被记住。
夕阳下把舅舅当树踩着的那个剪映特别温馨啊。
感觉更偏向于合家欢的故事和刻画,人物都比较刻板,挺典型的模板故事。
但是外甥女和舅舅的互动重新被我接收到了。
在解了跟我爸的恨的情结后。
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少女回归大众成长路线的故事,但我觉得这部片子是在讲面对和逃避上的平衡。
天赋是强买强卖,不由得你不接受,也不由得你对命运索取的超高价码还价,这部片子里外婆的价码是失去女儿,女儿的价码是失去爱情和生命,舅舅的价码是失去对原来生活的把控力。
这其实就还是那个问题,不管你如何理想主义,如何想把自己固定于洪流之中,世界的喧哗和流动都不可能为了个体发生沉默或绕道。
其实外婆在法庭上那段话说得不无道理,天才是什么?
既然是一种天然的赠与或者惩罚,是十亿分之一的小众,那到底是应该诚实于命运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背叛天赋成为一个和邻居家男孩私奔的普通人,外婆信奉得道之路在刀锋,所以哪怕看着女儿千禧年问题的完全解答流泪满面也很短暂。
人生苦短,高远的意义也许会撕裂灵魂,但别轻易去声讨,是有一些人以一种残酷的方式鞭策了自己和至亲,无关的人才在无知无觉中得到受益。
成为一个和善、完整的人重要吗?
重要。
但什么是天才?
天才与当前世界极度不适配,天才是超前的,未来的,独自的。
当天才选择成为了大众,选择了平常的哭与笑,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放弃了一部分天才,这首先可能可以推导出不够天选,毕竟放弃也说明了可以选择,第二或许说明了我们对于自身责任的回避,神是什么?
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接受石头反复滚落的西西弗,是看见荆棘也穿过荆棘的不折不扣。
人呢?
逃避可耻但有用的说辞来自人。
恶毒外婆爱不爱女儿,必然是爱的,但也如她所说,她们不仅是母女,她们也兼顾了人类间的对话,那些高悬于天花板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我看见了你能接近答案的能力,那么我是应该给你一辆童车还是推你一把让你摘到那颗金苹果,哪怕粉身碎骨。
舅舅爱不爱Mary,其实除了爱还有别的。
放弃哲学成为一个修船的好叔叔,是想摆脱求真的路活在人间,他看见Mary就像看见姐姐,看见天赋像蛇吐着舌头爬上玫瑰花的花瓣,但他终要面对没有社保拿不到监护权而把Mary拱手送到寄养家庭的无力。
最后舅舅还是拿起了笛卡尔,这是对责任的回归。
Mary有没有挣扎,有的。
她在天才和凡人中拉锯,她想自己的照片挂在人类的荣誉墙上,她也会和同龄孩子玩幼稚小游戏,这个结尾似乎在她这得到了圆满,但甘蔗不会两头甜,天才和凡人不兼容,Mary总会面临或许都不自主的取舍,去哪里,去云层中还是住进灯火。
还是要正视责任,也许凡人的责任没有天才的那么苛刻,但快乐不是活着最重要的事情,虽然无数的愿望都是这样开头的。
克制对快乐的需求比较容易快乐,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是人的必须,人生或许不是猛兽,但也绝不温顺,任何人都应该有勇气成为战士,而教育也应该如此。
如果你有很朴素的生活,那妈妈会祝福你。
如果你有更高远的旅程,那妈妈会目送你。
看完电影《天才少女》后,我在不同的几个社交软件上发了同一段话:“我知道影片是希望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快乐,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逼迫学习等等。
只是,看完后,我在想一件事。
最近在很努力地学习游泳,小时候也学过,并没有学好。
有一次在想,如果小时候父母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也常想如果小时候爸妈让我多学一点东西就更好了。
也许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成长都是件遗憾的事吧。
小时候如果被要求太多,就想要自由快乐,小时候如果是放养式的,又希望得到关注的严格训练吧。
电影中小主角Mary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抚养她的舅舅Frank却只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小孩子一样成长,因此拒绝了校长推荐的全奖学金的少儿天才名校。
Mary的外婆知道后,不惜和儿子走上法庭,试图争取抚养权,并坚决希望Mary的数学天赋以得到施展,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希望Mary像她自杀的数学家妈妈一样,名字载入史册。
影片中非常高潮的一段情节是,Frank律师质疑外婆并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资格,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爱孩子。
在Mary的妈妈还是个小女孩时,Mary的外婆对自己的女儿过度严厉,不准她早恋、不参加其它的游玩活动等等。
Mary外婆说,我要努力地帮她完成她在数学上天赋的展现,的我是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她买一辆自行车而难过的。
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僵持着,舅舅希望Mary只要过的快乐就行,外婆则希望她功成名就。
电影的结束给了一个合理的方案,七岁的Mary一半时间和大人一起学微积分,一半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电影的结局时常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皆在欢喜。
而真正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却更像是电影的前半段。
Mary的妈妈小时候被她的妈妈严格训练,后来成了有名的数学家。
但是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
Mary的舅舅Frank,应该是家里不怎么管的孩子,中年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丰厚的收入,生活处处艰难。
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在讨论着爱和尊重的问题,也在试图教育一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却想说另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我们,到底是希望怎样被对待呢?
如同我在上面发的那段微博说的一样,我小时候属于放养类型,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任何学习、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严格要求什么了。
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在小时候,被严格管一管,是不会变的比现在更好呢?
在那段话发到网上后,看到一些朋友的讨论。
有一部分跟我一样,小时候就是放任性成长,啥也学会,于是倒是有些懊恼。
另一部分却是恰恰相反,如同Mary的外婆一样,训练技能、不准早恋,不准到处玩。
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掌握一些技能,或是从小学业一直优秀。
但内心却也很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多自由和爱。
我诧异地看到,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成长,似乎都不是圆满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极端,要么狠狠地管,要么不管,总有中间部分存在。
依我所知,几乎没有人是控制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的吧。
像是说到一个死结上,解不开,又放不下。
依然得抛开何为正确地教育一说,回归到自己身上看问题。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只有快乐的人生,还是得不断地精进训练自己呢?
带着这个问题一再地思考时,想到有一回在游泳时。
看到旁边的一个爸爸在教儿子游泳,小男孩紧张地抓着游泳圈,爸爸跟他说:你总是得呛几口水的,但是没关系,我一直站在你身边,你一定不会累死或是淹死。
如果你还是怕,你也可以不下水。
那你的其它小伙伴会玩,你不要难过。
或是等你长大了,不要后悔。
如果你还是想学,就按我的方法好好练,在学习中也要自己寻找到快乐。
猛然想清楚那个问题,其实,单纯的自由和快乐和只追求盲地精进都是伤人的,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小时候,或是告诉我们的父母该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在小时候,也不懂得我们喜欢过怎样的生活。
然而,长大后的现在,我们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成长方式的。
小时候没有学好的东西,现在可以再学。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快乐,可以再去创造。
《天才少女》是一部关于如何教育天才儿童的电影,由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与可爱童星麦肯娜·格瑞丝共同演绎。
影片中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个天才女孩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儿童教育的问题。
01电影中有三个天才女孩,一个是七岁的玛丽,一个是玛丽的妈妈黛安,还有一个则是玛丽的外婆伊芙琳。
电影以玛丽为主体,从侧面穿插了妈妈和外婆的故事。
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才少女》中骄傲聪明的天才小女孩玛丽。
有些观众可能不太熟悉麦肯娜·格瑞丝,她在《我,花样女王》和《惊奇队长》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
在这部麦肯娜主演的《天才少女》中,她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天才儿童成长关键期丰沛的感情流露以及心理上的变化。
一个未被规则和秩序驯服前,充满了野性、童趣和真挚情感的七岁小孩,被她演绎的生动真实,惹人爱怜。
麦肯娜说,她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准备,看了很多电影,《纸月亮》、《在美国》、《克莱默夫妇》、《我是山姆》、《心灵捕手》等,她花了一年时间,用心研究了剧本里玛丽的角色。
可以说,此片的成功是麦肯娜带来的。
影片中的玛丽智力超群,舅舅独自抚养她长大,没有同龄朋友,不懂社交技能,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孩子。
她只有一只叫弗雷德的独眼橘猫,唯一的朋友是四十岁的黑人女邻居罗伯塔。
七岁的玛丽已经展露了天才儿童特有的骄傲、自恋和任性,她还不懂得关怀和体恤别人。
教育好这样一个天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玛丽有一个十分爱她的舅舅。
02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玛丽的舅舅弗兰克,他原本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天才姐姐黛安自杀后,他出于愧疚和逃避的心理,带着只有六个月大的外甥女玛丽,搬离原来的地方,成为一名修船工。
刚刚领养玛丽的时候,弗兰克一筹莫展,他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更不用说抚养一个小婴儿了,他无数次想过要把玛丽送到寄养家庭。
但是很快,玛丽的性格形成了,她开始难过、伤心、快乐、愤怒,她是那么的聪明可爱,弗兰克喜欢上了这个小精灵,两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
他们一起坐船在海上冲浪,在海滩边讨论学校里的小孩,在夕阳下玩耍探讨上帝和信仰,说着绝不离开彼此的话。
姐姐黛安就因为是个天才,从小内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弗兰克不希望玛丽重蹈她妈妈的覆辙,他希望玛丽成为一个有正常感情,正常社交,正常童年的普通小女孩。
他会在玛丽沉迷数学题的时候,直接抱她出去玩耍。
他会仔细倾听玛丽讲述的关于橘猫的古怪故事,并通过橘猫让玛丽明白同理心。
他教会了玛丽不欺凌弱小,让玛丽有正义感,让她尊重长辈,让她对这个世界怀有敬畏。
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玛丽爱的意义。
当玛丽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不喜欢她的时候,伤心地躲在房中哭泣,弗兰克没有用言语安慰玛丽,而是将玛丽带到了妇产科医院,让玛丽目睹了一个个新生命降临时家人的快乐、激动、感恩和欢欣雀跃。
那一刻玛丽知道了自己也曾在这样的美好期待和祝福中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不仅从被父亲忽略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也明白了生而为人的温暖与意义。
但是弗兰克强势的母亲伊芙琳,有着与他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
她觉得天才就应该做自己命定的事情,她认为弗拉克的教育方式浪费了玛丽的天赋,为此,她与儿子对簿公堂争夺玛丽的抚养权。
03琳赛·邓肯饰演的伊芙琳,原本也是个数学天才,后来因为恋爱结婚生子,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放弃了热爱的数学,因此数学成为了她的朱砂痣,成为了她一辈子的执念。
她将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强加到同样是数学天才的女儿黛安身上。
黛安从小到大泡在数学题海中,除了数学还是数学,没有运动,没有爱好,没有童年,美好的初恋也被母亲简单粗暴的破坏了。
黛安的反抗抑郁,伊芙琳统统视而不见,她只想让女儿解出自己一直期盼的"千禧难题"之一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伊芙琳认为黛安的自杀是软弱和逃避,她觉得天才应该摒弃自己的喜好,专心做对人类有用的事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黛安自杀后,她想用同样的理由控制玛丽,让她继续未竟的事业。
04为了不让母亲得逞,弗兰克无奈之下采取了折中的措施,多方考察之后,将玛丽交给一家寄养家庭,不顾玛丽的痛哭和哀求。
但是,当他知道独眼橘猫弗雷德被玛丽的寄养家庭遗弃后,他放下一切跑到动物收养机构,及时救回了即将被安乐死的猫儿,并且救回了另外几只和弗雷德同样命运的小猫。
也是在那一时刻,他明白了即使再完美的寄养家庭,也不能真的满足小玛丽情感上的需求,橘猫是家人一样的存在,他们抛弃橘猫就像他放弃玛丽一样残忍。
他明白了玛丽对他的意义,拿出杀手锏夺回了玛丽的抚养权。
在这样的一场拉锯战后,弗兰克不再逃避,他选择了最适合玛丽的教育方式。
他给玛丽提供了稳定的情感依赖,也开始尊重玛丽的权利和能力。
玛丽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也有充满奥妙的数学世界。
忘记了在哪篇小说中看到过,一位天才小女孩,拒绝同桌告白的回信是这样的,“对不起,我喜欢的是波恩哈德·黎曼,谢谢你的喜欢,现在我们都该以学业为重。
你不用自卑的,在我看来,没有一个男人能比得上波恩哈德·黎曼。
”如果是玛丽,她的拒绝应该会更酷吧,“我喜欢的是能解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男孩子。
”
电影展现了两个极端玛丽聪明,睿智,狡黠,继承了她妈妈的基因。
和弗兰克在小镇上生活的无忧无虑。
但她的聪明,也带来了离别。
外婆希望能培养出一个伟人,流芳百世的人。
自己的女儿是天才,让她很骄傲,于是她“剥夺”女儿的所有,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悲伤,仿佛是一台智能计算的机器,要破解世界难题。
但外婆说,每一个成功的伟人,都是忍受着寒冷走过来的。
外婆考虑到了数学,考虑到了世界,考虑到了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女儿,她不想知道她的想法,只想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最终,女儿走了,留下了玛丽。
难以想象戴安在自杀时候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是怎样一种绝望。
弗兰克希望玛丽过普通人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不是只有无尽的演草纸和写不完的数字。
弗兰克让玛丽出海,养猫,和朋友玩,上普通学校,尽管玛丽表示不想去,但也强制去,让她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的弗兰克,是“剥夺”了玛丽的天才基因,千里马也可能因为没有遇见伯乐而日行百里。
最后的结局,综合了以上的两种,可以说是大团圆了。
那我们呢?
我们想以什么方式存在于世界?
以父母的安排?
还有众生的走向?
亦或是自己的梦想?
普通人还是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既然父母安排的路好像不错,那就走吧,反正也没什么想法。
我们这一代,缺少勇气,缺少失败再来的勇气,因为怕失败,那就不要开始了。
因噎废食,便会失去这个世界的多彩了,你不去走走闯闯,不会知道世界多大。
故事很简单,姥姥原本就是天才少女,可惜谈恋爱了、结婚了、生孩子了,事业呢,完了。
这还得了,她姥姥的,这辈子觉得自己最蠢的就是去谈恋爱了。
于是将自己的女儿——玛丽(本片中的女一,小女孩)的妈妈也是天才少女——从小就禁锢在数学的世界中,尽管17岁的女儿私奔、抑郁然后自杀未遂,不重要,这些事情都不能和伟大的科学成就相提并论,千禧年难题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姥姥的儿子也从小是个天才,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大学助理教授,但在妈妈心目中,儿子就是一个废柴,让他自暴自弃算了。
玛丽的妈妈在生下女儿并且独自完成了千禧年难题之后自杀了。
临死前将女儿交给了那个废柴弟弟,也就是本片男主——小女孩的舅舅。
要求之一是让小女孩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之二就是要等到姥姥死后再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算是对姥姥最恶意的报复吧)。
天才少女玛丽在舅舅的养育下生活了六年,要上小学了。
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个小丫头数学方面的智力已经超过大多数专业数学研究生了,听听电视新闻就知道欧盟经济要崩;而且正义感爆棚、战斗力惊人,7岁女孩完爆12岁坏男孩,如果再算上那迷人的嫣然一笑。
天啊,这样的小萝莉,谁会不爱呢。
那个邪恶的外婆又出现了,祸祸完女儿,还要继续祸祸外孙女啊。
打官司挣抚养权,不惜一切代价搞臭儿子,花钱收买寄宿家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外孙女研究数学,尽早破解千禧年难题。
结局当然是好莱坞式的温情,舅舅雄起,解救被禁锢的外甥女。
而姥姥面对女儿的论文和遗言,在情绪激动的同时,最终还是放过了外孙女,决定将自己旺盛的精力用于女儿论文的复核审查。
故事温馨,演员演技精湛,剧情紧凑合理,起承转合都很完美,煽情恰到好处,这的确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佳片。
但更值得记录的是如下细节:一、法庭对峙电影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来自法庭对峙时双方的态度,一方是令人反感但理直气壮的外婆,一方是令人同情但颇显无奈的舅舅。
作为全能的观众,毫无疑问会认为外婆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外婆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将荒谬绝伦的观点谈出浩然正气的感觉。
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不同寻常。
不同寻常的人会遇到奇特的问题和需求。
你不知道她的能力有多强,十亿人里才出她这么一个。
请你在做决定之前,站在我的角度想想: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这么简单,让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都出自极少数人。
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而相对而言,舅舅反而陷入了良心的自责:我是否能提供给玛丽最好的生活环境?
二、舅舅的选择舅舅曾经目睹过姐姐悲惨的生活,他当然知道将玛丽交给外婆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方案,但显然舅舅并没有真正找到外婆的症结所在。
换句话说,舅舅尽管对精英主义存在质疑和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与之决裂。
这恰恰是本剧耐人寻味的亮点所在。
我们不妨跳出该片,而进入一种理想化的讨论:1. 人类文明是少数精英创造的吗?
2. 人类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标志吗?
第一个问题或许很多国人还观望犹豫,毕竟我们从小接受的观点是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对于欧美国家的精英而言,他们可没有接受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同意少数精英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第二个问题,想来大多数国人也会表示赞同,毕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我们早就耳熟能详。
事实上,舅舅也是接受这一观点的。
顺理成章,观众和男主很容易得到如下结论: _*天才儿童错失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是一种罪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_ 而电影中舅舅的软弱便源自这一结论。
接下来,需要男主和观众们思考的问题是: _*培养天才儿童的最优方案应该是什么样?
*_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沿着如下思路进行:1. 一个天才儿童个人的幸福生活重要,还是他(她)在将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更重要?
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牺牲一方,应该牺牲哪个?
2. 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天才儿童的智力发育,进而有利于尽早取得突破性成果?
3. 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天才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从而在个人幸福和个人成就之间取得平衡?
4. 在天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才能尽可能满足其自身的成长需求?
5. 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形成共识,是否有妥协的方案?
应该说本剧的编剧、导演以及男主,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推进剧情:1. 小女孩并不喜欢普通学校的学习内容,觉得幼稚、无聊,而在大学研究室中却如鱼得水。
舅舅虽然劝说小女孩去普通学校,但毕竟有强迫的意味;2. 小女孩同样渴望名垂千古,这在外婆带她去大学看千禧问题的时候非常明显;3. 小女孩很喜欢钢琴,而且钢琴作为一种电影视觉符号多次出现。
外婆是认为音乐无意义而剥夺了女儿喜爱钢琴的权利;而舅舅则因为贫穷不能提供小女孩钢琴学习;舅舅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软弱的,他尽管坚决反对自己的妈妈的做法,但他也时时刻刻陷入自责的窘境,当律师不断追问:你觉得有能力为玛丽提供适合她成长的环境吗?
舅舅选择了承认失败。
在这里稍微讨论一下观众中的一个观点:如果舅舅还继续在大学做教授,有社保,上述问题不就可以圆满解决了吗?
外婆不就没有借口来争夺抚养权了吗?
舅舅为何一定要放弃正式工作,选择躲避到一个偏僻贫困的地区来抚养玛丽?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欢迎批评:1. 编剧、导演在塑造人物性格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电影中的舅舅是一个睿智的哲学专业人士,但他有其软弱的一面。
2. 舅舅成长于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精英家庭,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母亲并非个案,在一个强调智商高于人格、成就高于幸福的大环境中,自己的意志是极为渺小的。
换言之,如果舅舅还在著名大学担任教职,即使没有姥姥的强势介入,小玛丽大概率的可能性还是会走向拔苗助长的轨道。
这才是舅舅辞职的真正原因。
当然到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做一名无固定职业的游民,也可以看作是躲避外婆的无奈之举。
3. 尽管他很清楚的知道玛丽的外婆所带来的灾难,但他并没有做好与精英主义决裂的准备。
换言之,他无法回答:如果玛丽更渴望研究数学和钢琴,而这些恰恰是他所不能满足玛丽的,何去何从?
4. 舅舅多年未婚,即使在年轻女老师的热情追求下,也表现的瞻前顾后。
这个情节设定别有深意:舅舅同样面临情感危机,他在感情面前和姐姐一样茫然,所以他的感情世界一直都是被动和软弱的。
通俗地说:舅舅并不认为自己过的日子就是好日子,他也不认为自己能够给爱人(或者是小玛丽)带来美好的生活。
当然舅舅是个好人,是个有良心的人,也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舅舅作出了让步和妥协。
三、独眼猫独眼猫是整部片子的文眼,是整部片子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角色。
1. 独眼猫,是玛丽收养的流浪猫,它可以看作玛丽的一种心理原型;2. 原型理论源自荣格,也可以称作“心灵的投影”。
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玛丽作为一名天才少女,事实上天赋所带来的苦恼远远多于快乐。
而真正能够给玛丽带来快乐的是舅舅的爱护和养育。
独眼猫和玛丽的关系也就是玛丽和舅舅的关系。
3. 猫作为一种具有神秘气质的生物,特立独行但又乖巧伶俐,这正是玛丽的气质特点。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温顺妩媚,而反之对讨厌的人,则睚眦必报。
4. 独眼猫,天生残疾,而天才儿童何尝不是他人眼中的怪物、怪胎呢?
编剧和导演可谓用心良苦。
5. 当独眼猫被寄养家庭和外婆再次遗弃,成为整部影片的转折点。
舅舅终于看清了事实的真相。
在精英主义冠冕堂皇的理论背后,一旦人类被功利蒙住了双眼,忘记了爱、离开了爱,丧失了发自内心的情感,这就是禽兽,这就是恐怖主义。
独眼猫被抛弃、差一点被注射死亡,这只是象征着玛丽被抛弃、一步步走入人生的绝地。
舅舅终于清醒了,自己可以给玛丽最好的生活,他也可以给女教师最好的生活,因为舅舅爱玛丽、舅舅爱女教师。
片尾舅舅和女教师会心一笑的画面,很温馨。
让我们祝贺舅舅,他的心理障碍痊愈了。
剧本一般,拍的中规中矩,整体演技不错
阳光的温情电影--但是如果能对小女孩的成长(包括给她“找”一个朋友)和两边的碰撞再延伸下就好了。Again,希望复联所有人都能赶紧跳下大船,去重新尝试和挑战那些可爱的、多变的、会让人激动的角色,真想念这样简单的Chris Evans。Jenny也好萌呀...希望所有说她“丑”“不配”的人都能闭嘴闭嘴闭嘴。
看得出主创试图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但最后整体效果更接近于流水账。另外美队外形的完美在本片里非常明显,他也是一个努力的演员,但恐怕他真的天赋有限,他的表演和电影一样流于表面,缺乏一种直接的情感冲击,让人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他的表达,让人有些不舒服。
仅就美队演技提出质疑 他对于角色的理解刻板化脸谱化 因而在任何需要情感爆发的时候他都慢了不止一拍 这不是含蓄克制 而是因为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不足 同理 导演做的也不好 但是故事的价值观非常正面 去像你应该像的那个样子生活 情节推进合理 可以及格的电影
结局应该算是一种妥协折中的办法。
这部结尾从一开始就知道的清新小品,如同春日里一道最好的阳光,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天赋异禀并不应该成为被剥夺快乐的理由,享受童真才是孩子该有的生活模板,每一个中国家长都应该看看“美国队长”是怎么做的。
好像在哪见过你,我都不记得了。够真诚,也细腻,只是诚意满满,套路也满满。美队商业惯了,也是文艺不起来了。
妈妈和儿子打官司争夺已故女儿/姐姐孩子的抚养权,结果孩子交给领养家庭收养,这就是美国法律的compromise
所以一个月之后才想起来标记一下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飞机上就不想动脑筋嘛,看完整整两个星期想不起来自己看的是什么也是棒棒的。小萝莉古灵精怪很讨人喜欢。温馨亲情内核挺普通的,摄影原声方面也没什么突出的。所以就还好。
大叔与萝莉的代表作品,非常喜欢,小女孩实在是太讨人喜欢了(前途无量),她与美国队长间的情感也极具感染力。电影开场小女孩与美国队长之间的对话就非常有趣,话里透着幽默又机智,虽然她才7岁的年龄感觉有点成熟过头了,但人家可是天才少女,所以也站得住脚。二代人的教育方式对决,有错有对,片尾是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导演马克韦布很赞,此片颇有《和莎莫的500天》那种氛围,真的很奈斯。
美国编剧写这类剧本就跟韩国人写偶像剧中国人写玛丽苏剧一样,背景、人设、情节、人物关系都是现成的,懒得创新。
关于天才与平凡生活的和解。小萝莉演技爆棚,好爱啊。
美队演忧郁小王子入门三分,小天才萝莉脸部表情实在太有戏了,温馨感动。
故事虽老套但表演非常细腻。小女孩和美队太有爱,尤其爱夕阳日落在海滩的那段,小姑娘在美队身上爬来爬去的太甜。美队说要少接甚至不接超级英雄角色,因为有碍于他获得别的角色或者投入精力去演好别的角色,真是太对了。美队还是很有潜力去演一些更深刻更细腻的角色的,从午夜邂逅开始就这么认为。
黄昏剪影那段,很美。美队演这种温情片,演法还是有点嫩,被小姑娘直接KO了。看到Jenny Slate还是略惊喜,希望她能回归Obvious Child那种,这里的角色都太套路式平庸了。一杯温开水,时间对了就是暖胃,时间不对,就是一杯水。
要成为天才,除了有天赋还得有异于常人的大量的投入。对于他们来说,和普通人一样生活更快乐还是投入到ta所爱的更快乐需要根据个人意愿了。这部电影看的还是让人感动和有所思考的。
乏味的故事,没看出主演们演技的好 @2017-05-06 23:40:26
所以这是舅舅和外婆争夺抚养权的无聊故事 😲
恶魔外婆法庭上那一段如滔滔江水的话,还有在面对女儿遗作手稿时短暂的软弱又重新强硬的两段,真是精彩。
孩子是不是天才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