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度电影,全片只有歌、没有舞,结束之后才有完整的歌舞,很少见。
开头便是儿子被升学考试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焦躁不安,最终导致跳楼,这个片段让人心碎。
但后面父亲和大学的兄弟们为了儿子能有好转,不惜放下手中的所有工作而齐聚医院病房中,为儿子讲述他们是如何摆脱掉“loser”的称号的片段令人动容。
父亲在大学校园里和兄弟们发生的一幕幕都诙谐幽默,让人捧腹大笑,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堪称灵动和传神。
整个4号楼一起为得到运动会冠军而团结、拼搏的片段实在热血,谁的青春里没有一群一起疯、一起拼的好朋友呢。
最终儿子手术成功,并在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原来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笑中带泪,非常好看!
片尾才有全体主演的歌舞,熟悉的印度片味道又回来了。
最初的梦想 (2019)6.92019 / 印度 / 剧情 喜剧 / 涅提·蒂瓦里 / 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施拉德哈·卡普尔
能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灾难,也正是灾难,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总是等到出了问题才能放弃对名利权情的追逐,才会去享受生活。
孩子的意外让帕塔克夫妇重归于好。
《此生未完成》中,于娟得了癌症之后,意识到名利权情都是虚无,她只希望能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作者使尽浑身解数挤进纽约上东区,最后也因为孩子的意外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纽约上东区,那时上东区对于作者也没任何意义了。
帕塔克和室友那种亲情,现实生活中该怎样去构建呢?我们总是跟孩子说考上就去哪儿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无形中给了孩子压力,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何面对失败才是我们更需要掌握的能力。
很喜欢里面的这几句台词:我们只为孩子庆祝成功,却没有教他们面对失败的能力。
工作需要我们时,家人要让步,是吧?
现在家人需要我们,工作就要让步!
我们太注意输赢和成败,而忘了好好过生活,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生活本身。
今天去看了所谓的印度年度最佳电影《最初的梦想》,风格多少有些无厘头,但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阶级(阶层固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
如何正面失败或失意确实是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会反复遇到的问题,这类范畴可以归为人生哲学问题。
但我更关注的是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谁不想圆满人生理想,谁不想出人头地?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会有希望”,这句话听起来确实励志,但在很多时候都只属于鸡汤而已。
如果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完全不能取决于其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很大程度上看其所在外界环境的约束力如何,那么只能证明这个环境并不是能够诞生希望的乐土。
如果略微了解印度,看过后不应该给高分。
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搞笑段子和片尾宝莱坞招牌式的歌舞秀,全程尿点太多不一而足。
整个片子都在宣扬一种印度精英文化和虚假的社会和谐。
说几个简单的数据就能明白,印度理工和管理学院是印度两所最顶尖大学,录取比例比哈佛和耶鲁还要低,考不上这两所学校的才选择海外留学。
印度教育部门可怜经费基本都给了这些顶尖大学,而印度公立教育可谓一塌糊涂,文盲率高达30%。
这就形成的印度社会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一方面TOP500强企业30%CEO是印度裔精英(高种姓如婆罗门和刹帝利),一方面是被宗教、阶层、种姓固化的大量底层老百姓,而寒门子弟要PK像加拉夫这样的精英二代,在各个方面都是难以上青天,哪怕是考上了印度理工毕业后的个人发展完全不是一个层面。
而这些,影片完全没有任何交代,也能想象这些分裂和矛盾根本没法搬上银幕。
而我国的双减政策正是在恰当时候遏制这种趋势。
“我们总是太在意输赢成败,但却忘记了该怎样度过一生,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本身”。
.故事很老套,和《三傻大闹宝莱坞》有着类似的命题,但差距明显,可这似乎并不重要,宝莱坞总是能把“陈词滥调”拍得让人热泪盈眶,这是它的能耐。
.故事讲述小男孩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认为自己是“loser”(失败者),无法面对对他充满期待的父亲而选择了自杀。
而父亲为了唤回儿子的生存意志,守在病榻前讲述了他大学时作为“失败者”的故事。
.全剧最让我反思的其实并不是开头那句话,而是“我们只准备为孩子庆祝成功,却没有教他如何面对失败”。
是呀,想想我们的成长过程,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永远是激励人心的“成功学”,我们被教导要努力读书学习,要考高分,要上大学,要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以及丰厚的收入,要实现所谓的“成功”人生!
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要如何接受失败?
但当我们进入社会,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其实“失败”才是人生常态,它,再寻常不过。
幸运的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了如何面对,而很多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在无形的压力与过度的期待中,上演着一出出遗憾的悲剧。
.那,到底什么是“成功人生”?
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各人皆有不同,也不能用“工具理性”来计算。
.刘擎教授曾说,现代人的人生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赚钱,第二个是赚更多的钱。
第一个赚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第二个赚钱则是赚给别人看的,从别人的眼光里来肯定自己的价值。
他并不是否定金钱的重要性,金钱是获得人生幸福(人类终极追求)的手段或者说是桥梁,但却并非目的,只是我们很多人努力着努力着,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一如这部电影的名字《最初的梦想》。
.关于“成功的人生”,是各有各的判断,没有对错,也会随着人的阅历而一直改变。
在我看来,成功一定不是输赢成败,更不是金钱换算,而是内心的富足以及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对比金钱算计的“身价”,善良,正义,勇气,智慧…这些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品格更加难能可贵。
不是说金钱不重要,它再重要,也只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因为金钱永远不能给我带来终极永恒的幸福感,而最多只是短暂的快乐。
.“最后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你是不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你已经拼尽全力。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承受失败,并因此否定自己一蹶不振。
失败也不代表耻辱,因为它和成功不过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并在所有事情上都掷到同一面不是?
这不仅仅是能力,其实还有运气!
.推荐~
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鼓励高考失利的儿子重拾信心,向他娓娓道来自己在大学时期和朋友们通过一场冠军联赛欢乐逆袭的故事,传递出了“胜负不可知,但我输得起”的人生态度。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近期的最爱了!
年轻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很害怕失败,上学时不能接受考试成绩的失败,创业时难以接受创业的失败……然而人的一生其实会不断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在失败中人才会慢慢成长起来。
特别喜欢电影中父母意识到自己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时,父亲给孩子讲述了那个曾经自己也很失败的故事,然后故事中的这些人为了鼓励差点不能醒过来的孩子纷纷出现。
这部印度电影不管是是立意还是故事情节都让人好喜欢,这个关手失败的故事,真的值得年轻人看看!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你要变得更优秀”“你要更努力”,但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就像你要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相信在这部电影里你都会找到答案!
《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新出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被帕塔克对儿子加拉夫寄予厚望,但儿子加拉夫高考失利,无法进入理工学院。
加拉夫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后,绝望之下选择跳楼。
面对病床前没有求生欲望的儿子,父亲被帕塔克请来了大学时代的五个朋友,并讲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与五个朋友同被称为“失败者”,并为了完成“失败者”逆袭,在一次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
尽管竭尽全力,但比赛最后还是失败了。
但他们为突破自己而拼尽全力的精神打动了对手,之后没有人再称他们为失败者。
儿子加拉夫听到这故事后得到释然,最后手术成功,顺利踏入了大学生活。
接下来我将从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两方面为这部佳作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直击现代教育的一些不足,发人深思。
电影中的加拉夫因高考失利而认为自己的人生都将黯淡无光,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他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直击现代应试教育的痛处。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往往都只教孩子如何获得“成功”,却忽略了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我们总是为他(孩子)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庆祝,但是万一他失败了呢?
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武装,也没有人想提这种可能性。
”成功固然让人喜悦,但失败亦并不可怕。
三商的教育——“情商”“智商”“挫折商”同等重要,但是现代教育制度,过于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挫折商”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孩子心理防线弱,抗挫折能力差。
再进一步思考,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电影中儿子加拉夫认为的成功,就是能被印度顶尖学府录取,如果没被录取,自己就是失败者。
为此,他放弃与父亲看电影、去旅游的机会,牺牲与父亲聊天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只为考上印度理工学院。
在世俗的眼光里,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将来能从事高薪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成功真的就是指考上好的大学,从事高薪职业,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吗?
并不是的。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对成功的定义具体化,比如考上名流大学就是成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是成功。
缺乏社会阅历的孩子,把考上好的大学与“成功”直接挂钩,把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名流大学当成自己的唯一目标。
这导致让许多孩子认为,考不上好的大学,自己就是失败者。
为了避免成为失败者,他们焦虑恐慌、恶性竞争,甚至患上抑郁症。
但是,“成功”本就是一个抽象名词,我们不能将它的定义具体化。
在我看来,只要在不违背道德与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努力让自己过上喜欢的生活,这就是成功。
但是在片面追求高分应试要求下,许多孩子已变得麻木,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生活。
他们牺牲所有的娱乐活动,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比如考前的加拉夫,拒绝和父亲看电影,牺牲陪父亲交流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这导致他对自己未来想过怎样的生活没有独立的看法。
依我拙见,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让他们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也很重要。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一个长期而灵活的过程,自己的人生不能被高考的成败而一锤定音。
高考只能决定了自己未来四年待在何处,但不能决定自己人生的高度。
二、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这部电影运用了交叉叙事的叙事手法,电影主要由两条故事线展开。
一条是跳楼后的加拉夫听父亲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思想的慢慢改观,另一条是父亲在大学中与五个好朋友为撕掉失败者的标签而竭尽全力准备比赛的经历。
接下来我将从“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平面构图设计”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
(一)光影的运用——低调光和软调光的运用 电影的光影一般分为高调光和低调光,软调光和硬调光。
低调光的画面亮度低,多用深暗影调,一般用来表达阴郁的情绪。
如影片中,出成绩前儿子与父亲的对话多采用低调光来表达儿子此时的压抑与焦虑。
此图为出成绩前父亲和儿子的交谈软调光的光比较小,适合用来表达柔和的情绪。
如出成绩前儿子加拉夫与母亲相处的情景,画面采用软调光,表达了加拉夫当时较为轻松愉悦的心境。
此图为出成绩前加拉夫与母亲相处的情景(二)色彩的搭配——暖色调的运用 电影中色彩的搭配一般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黄、橙等暖色调一般衬托着青春、温暖与活力。
父亲被帕塔克在大学初遇加拉夫的母亲玛雅时,画面采用暖色调,服装色彩也较为鲜艳,凸显出青春的活力。
此图为父亲在大学时初遇母亲的情景红色有时代表着矛盾与挣扎。
如父亲与五个朋友在备赛途中,为专心训练而要求每个人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背景多有红色的要素,表明他们当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此图为“酒鬼”为比赛而戒酒
此图为“妈咪”忍住不给妈妈打电话(三)平面构图设计——景框的运用 电影构图中多处运用出现了景框,其采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
如加拉夫查成绩时框型的电脑屏幕和窗户,暗示了儿子加拉夫可能面临高考失利及跳楼的危险。
在加拉夫跳楼后,拉夫父母和医生谈论拉夫病情的场景,画面将显示拉夫脑部受伤图的屏幕放在画面中心进行特写,强调了拉夫情况的危险性。
此图为加拉夫的脑部图 这部电影实为佳作,其巧妙的镜头语言帮助观众理解电影主题,并助于大家深入解读电影人物的内心。
其揭示的教育问题更是发人深思。
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取得成功,更要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并且要教会孩子,什么才算成功,什么才算真正的失败。
励志?
鸡汤?
观看之前没有了解过它的题材、主旨、类型,单纯是在iqiyi上随便刷影。
观看之后,我给它下的标签是“友情”、“亲情”、“人生哲理”、“喜剧”,而不是短评区大量出现的“励志”、“鸡汤”。
电影由男主的儿子考试失利后跳楼作为入口,直接进入主题,开始不断地回忆与现实的映射、共同推进,将所有人物的性格、感情交集绘制的简单明了。
以学生宿舍生活为背景,以运动会比赛为主线,在快乐、感动中描绘着Losers们为赢得比赛所付出的努力、“奇招”,尽管最后还是输掉了冠军,但重要的是大家发誓并严格自律的过程、为胜利而拼搏的过程、以及最终Losers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个结果,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很想说一句,那也是我的青春,最美好、自由、坚强、自尊的学生生涯。
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宏大而又可以映射到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的,这才是它以及Tiwari导演想带给我们的意义,而不是要去纠结于影片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的部分情节或者胜之不武的比赛手段。
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思考友情的力量、去思考如何教育、去思考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去做吧,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赢得所有人的尊重,经历一个更好的人生。
截取了三段三位Losers使我颇有感触的独白,分享出来,与各位共勉。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人
如何面对生活带给你的痛苦
正确的教育方式
电影《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继现象级影片《摔跤吧!
爸爸》后拍摄的励志喜剧,在本次拍摄中,导演保持了他扎实的叙事风格,将严肃的现实教育议题以喜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深思。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他本次拍摄时所表现出来的拍摄手法。
(以下内容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 光影的运用——影片中的低调光与软调光 影片中采用了较多的低调光和软调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特别在拉加夫的高考成绩出来的前夕。
影片大多运用低调光,来突显拉加夫内心的迷茫与忐忑。
而拉夫在与父亲相处时,他的不安与迷茫更是达到了巅峰。
如图所示:
出成绩前,父亲与拉加夫谈话的场景1
出成绩前,父亲与拉加夫谈话的场景2 整体光线呈现低沉、暗淡的效果,引导观众感受到拉加夫此时的焦虑、忧郁的心理。
而在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则多采用软调光。
如图所示:
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的场景 由此可看出,拉加夫在与母亲相处时的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
所以导演采用软光调来表达拉夫此刻比较放松的心理。
平面构图设计——景框与框中框景框的运用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含有景框与框中框的画面。
特别是拉加夫跳楼前夕,在查成绩时的画面:
拉加夫在查高考成绩1
拉加夫在查高考成绩2 这两张图都运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特写电脑屏幕。
再者,景框的出现把人物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框中,在带给观众压抑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了观众脑海中封闭空间的概念,传达了危险的信号,预示了拉加夫即将跳楼。
框中框的运用 框中框的运用,能强调导演想要强调的人或事物。
下面两张图,就是以书本之间形成的缺口为框,形成框中框的景象。
强调了男女主“偶遇”的惊喜与快乐
帕塔克
玛雅镜子的运用 镜子有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
而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拥有镜子的场景。
如打水仗前,有这样的一幕,镜子照映出的阿性的身形、脸部及动作,这刻意的强调,暗示我们他将是这次“打水仗对决”的始作俑者,以及他的重要地位。
阿性
阿性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故事,人物的过去以及现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
如,在拉加夫做手术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与过去比赛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
过去与现在勾连在了一起。
现在的阿性
过去的阿性
现在的阿妈
过去的阿妈 总之,导演在导这部电影时,导得非常平稳,各种摄影技巧和手法都运用的非常经典,是一部平稳的佳作!
轻松励志喜剧。
最后彩蛋集体尬舞。
以印度大学传统湿身大战(泼水节)开场,儿子高考失利自杀跳楼要进手术室,父亲讲自己过去被贴loser标签的故事激励儿子。
引出H3宿舍楼几号loser人物,满脑子想sex的Sex.说话必骂人的酸酸,妈宝男妈咪,嗜酒如命的酒鬼,和最美校花谈恋爱的男主。
H3和H5宿舍楼环境真云泥之别啊,一个像欧式小花园,一个就是老破小待拆房,一个是英式贵族喝下午茶,一个是点奶昔果汁,重要的差别还是体育,体育垫底才被喊loser。
他们发的毒誓不仅没有反噬自己,还进一步直面内心恶魔和欲望。
“你的未来没有被一锤定音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至少尝试过 努力过 就足够”这是中心,同三傻大闹宝莱坞。
最后儿子进手术室 亲眼 看到故事里的人,想起了电影“大鱼”。
儿子第二次考试如愿去了印度理工大学,进门还是被问你除了学习还会什么吗的新生恶搞传统,(跳钢管舞,和女生玩大冒险之类)callback神同步父亲
把《放牛班的春天》用大学宿舍的故事再讲一遍,虽然老套,但启发依然很大。如果能放下自己最难放弃的一个习惯去努力赢得自己的尊严, 那么每件事都应该变得容易、简单和易完成。这就是最初的梦想:也许我们都是失败者,但是当我们为每一个梦想去努力的时候,我们在意的不是失败者或成功,而成为自己。我们总是会为了成功而庆祝,但是我们没有为失败做好任何准备;于是,失败常见而成功不常见。加油!最初的梦想!
3.5 好几个扑街的少年
我一年最多只能看一部印度片,今年已经完成KPI了。且不谈这片子强行煽情,毫无故事逻辑,演技浮夸,剧情傻逼,它最最最恶心的地方在于,物化女性而不自知,导演以为一帮男的围在玛雅身边流口水是在表现玛雅的魅力吗?不,我身为女性只觉得害怕,感觉被一帮潜在强奸犯跟踪。后面比赛,男主们靠不光彩的手段获胜还他妈能剪出励志感?而且把女主等同于烟酒自慰,还让女主使美人计?而观众还不觉得这片有问题还能给7.1?气死了气死了气死了!
如何面对及应对失败。
弱智
戏做的成分太足,做
结构还是不错的。
有点烦花了这么长时间最后落点还是在那句“在乎过程,不要在乎结果”,以为会落在所有人暂时割舍了自己的最爱,高压反而坏事上。结局又考上了,还是没有人关注没考上的群体啊,尽管爸爸在那里说的声泪俱下,剩下的孩子怎么办。
靠耍小聪明赢得比赛很光彩吗?酒鬼大哥长得好像拉米我出戏了
get不到,跟三傻差了十万八千里。卑鄙的手段赢又如何
在2022开年不久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一部印度电影,感觉这世界又魔幻了,毕竟1月12日中印又才进行了第14轮军长级会谈,结果可想而知……在这之前,去年前年印象中在大荧幕上就没看到过印度电影了。是否预示着同类问题官方态度已转变了呢?是否意味着我们又可以在荧幕上看到台湾、日本、韩国电影了呢?说回这部电影,导演用了诙谐逗趣的方式讲了一个挺深沉的话题,虽说表演诙谐逗趣但并不烂俗,笑是发自内心感到有趣欢乐,反思虽简短却让人印象深刻。今天的我们各各业都在深深内卷,看了这电影是否可以带出一点点反思呢?
低配版三傻,其实水平差距不小,三傻最大的核心在于对印度腐朽教育体制的抨击,而本文对教育体制的抨击浅尝辄止,而所谓的励志,也不过是青春时代的一场游戏,困难解决的太容易也太轻松,口号式的煽动无法直击观众的心灵,如果说是鸡汤,都稍显廉价了,最讽刺的一点难道不是:就算清华北大的学渣,毕业也是社会精英
看完了一起为男主悼念一下吧,竟有点写实了。整部片子美国味略重,除了搞笑的情节和过分浮夸的英雄主题音乐,其他一切都仿佛在看好莱坞青春片了。几位男主不免让我想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生活大爆炸Lenard、波西米亚狂想曲Rami Malek、BuzzFeed the try guys
创作水准照《摔跤吧 爸爸》有很大差距,女主也太像龙妈了
女主真好看的“励志”故事。比较可以肯定地是主角们其实没有拿到胜利但依然摘掉了loser的帽子,但还是不能理解一个这么难考的学校怎么有这么多奇葩🤭而且说实在的,凭宿舍楼定成败???
导演是想为孩子们减压吧……
中规中矩
看完我只能说,这个电影太神奇了。H4用盘外招黑对手就被描写成正义之举,H3用盘外招就是邪恶的黑手,这样的双标竟出现在这样一部正能量励志片,不尴尬么?世纪之仇赢了一场球赛就奇迹般的和解了,进入圣母视角一通peace&love就为了编一个大团圆结局?模仿三傻就模仿一个皮毛,本质上还是臭的不行的屌丝逆袭校园剧。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life itself.
阿三式励志片,其实蛮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