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福岛核泄漏事故的资料时,有人提到这部电影,然后看了看评分,居然还挺高。
三万多人评分能达到7.6。
看完后,却觉得真的只是一般,没法给更高的评价了。
(看来韩国电影评分的水分还是有点的。
)总的来说,本片展现了韩国电影典型的太过用力,每个人说话都是嚎叫,角色脸谱化严重,很多情节毫无道理可言。
1. 既然都安排好客车疏散居民了,又不疏散远,然后把居民关起来,还要派大量警察看管。。
就算是高层怀有私心,怕消息泄露,也不是这么个方法吧?
有这个精力和人力,不先用在救灾上?
2. 女主开着公交把对面道路占了,感觉是想体现女主的果敢,但是这操作更像是黑女主。
3. 地震就那么稍微震了几下,然后核电厂就出这么大问题(既然后面那么大的场面都拍出来了,就不能把前面的地震场景整得像样点,也让后来核电站发生问题显得更合情理一些)?
4. 场面是挺震撼,但是对于核电站的结构,出问题的细节,都非常不清晰,就草草几个镜头展示有地方漏水,然后反应核心无法冷却,然后去修补的工人操作失误,反而导致气压过高了,蒸汽管/水管直接爆了,但是具体是怎么的,给人一种很含糊的印象。
5. 受了强烈辐射的人,已经大口吐血的人,不断来回来去,还能进行抢险作业,这种英雄主义显得不真实,很难引起真的共鸣。
6. 总统这个角色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又好像很没实力,常常被隐瞒,又好像很正义,什么都要公开(真的不考虑民众恐慌?
),又有点圣母,不准排放含辐射蒸汽,最终导致大爆炸,然后又突然颓废了(颓废就颓废吧,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身后那么高大的书架都乱七八糟了,,),然后女秘书一顿激励,突然又雄心复发,王者归来,掌控全局。
然后最后的电视发言,直接说国家如何如何不行(就算国家处理得不好,在这时候这么说话真的合适吗?
要道歉也是事情处理完后,而不是灾难中来这么一出),这样的角色,我感觉太虚了,还不如反面角色“总理”,至少他做什么事有他自己的道理,更像个真实的人。
有些同学把本片和《切尔诺贝利》比较,指出后者多么优秀。
这确实没法比,一个是娱乐产业链输出的虚构的流水线产品(可能参考了一下福岛核电站事件),不能说多糟糕,离优秀也挺遥远的;,一个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高度还原事件经过,人物塑造丰满的精良剧集(当然,立场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有人觉得《切》黑了苏联,有人则认为很客观,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吐槽了挺多,估计也没人看到,但是如果有喜爱本片的同学看到了,请不要不高兴,毕竟这也就是我的一家之言。
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我觉得这电影一般,也不能否认别人对它喜欢,看到它的闪光点。
无论事由,无论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罪责都要民众来承担。
韩国电影胜就胜在敢拍,敢拍政府的过错,敢拍体制内的腐烂,敢拍领导的官官相护,敢拍上级的草菅人命,敢拍底层百姓的用命拼出路,敢拍民间的抱怨苦楚和愤怒,敢拍称赞背后的逃避和退后,敢拍人类的人性幽微处。
中国电影在上个世纪末曾绽放出百花齐放的幻光,短暂地热烈了好一阵,但喧嚣总会散去,我时常在想,我国电影的特色在哪里,特点是什么?
美国电影宏阔,英国电影节制,法国电影唯美,日本电影平淡,韩国电影浓烈,泰国电影出其不意,中国电影是什么呢?
重重限制下的创作欲犹如带着枷锁的狼,生病有点,没精打采有点,愤怒有点,倦怠有点,认栽有点,自抛自弃有点,自娱自乐有点。
这个题材不让拍,那个问题不许说,这块领域不准讲,那里弊病不让指。
讲了就得欲盖弥彰,就得欲语还羞,就得欲拒还迎,观众被吊着,可怜的观众和可怜的创作者。
主旋律落在亲情和奉献上,有时过于自我感动的亲情,总是太过泯灭人性的奉献。
影片最后男主角自白那段我流了很多泪,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就得我去死呢,我就是个自私自利的普通人,为何这样残忍又可怕的命运最后是落在我头上啊?
炸弹被引爆的那一刻,他心里是怨愤多一点,还是释然多一点?
电影能拍出这个『怨』很了不起了,中国和西方都不拍这个。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又没有理由的,男主一路混着,从没想过奉献自己的,一路阴差阳错的竟然救了一国的人。
如果这一幕是像中国电影里一样笑着眼中含泪的告别,我不会这样难过,难过在普通人为上层人擦屁股的一生,难过在就算心有怨怼但还是被自己说服的抉择。
不是强制征用,不是强制调配,工人们先是为政府的耽搁付出代价,却又再次为了家人安危自愿走回死亡。
不是宏大叙事下磨灭个人情感以达到滥情的切入点,每个人都可以退缩,可以自私,可以害怕,可以动摇,可以质疑,讲出来,比捂着嘴歌颂牺牲更让我觉得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那渺小的一颗钉而活。
人很复杂,不会有全然圣洁的好,也没有纯粹绝对的黑。
一场电影的长度或许是现代社会讲人性最好的媒介,希望这片土地上在主旋律以外有更多探索人性善恶因子的作品。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核泄漏题材的电影,不得不佩服韩国的电影人,虽然剧情毫无新意,煽情煽的催人尿下,但拍摄灾难片已相当成熟,海云台,铁线虫入侵,流感,釜山行等等,皆是特效优,场面赞,加之创作环境宽松自由,更是让电影人可以无限施展拳脚,黑政治,揭人性。
电影用潘多拉作为名字,确是贴切。
传说宙斯憎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于是创造出了潘多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并把她馈赠给人类。
但是越是天下掉下的馅饼,吃了就越可能拉肚子。
宙斯同时附赠了一个盒子,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于是灾难、瘟疫等都飞出盒子,从此便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作为战争的产物,核能源在和平年代被投入民用。
在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的时代,核能源确是给人类文明保持持续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希望,所以我们等不及研究如何预防辐射,便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
当前也只是封闭反应堆防泄漏,但是一旦泄漏则生灵涂炭,方圆几十里将在未来的上千年将成为无人区,比如切尔诺贝利。
当然,和其他观影者的感受一样,电影的剧情过于平庸,经不起对敲。
电影的故事不复杂,开始先交代人物关系、政治立场等相关背景,然后交代后来事故的原因,半个小时后核电站出现危机,剧情瞬间紧张起来,一环扣一环,救灾、逃难、高层博弈三条线并行交织,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导演的叙事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后半段就开始大量煽情了,最后男主牺牲自我炸毁底仓,让我想起了头几年摩天楼的结尾,简直一个模子。
电影的优点就是特效和场面,核电站的外观以及爆炸的场面都极为逼真,人们蜂拥逃难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导演对核电站的专业知识也做足了功课。
缺点是煽情有余,悲壮不足,讽刺有余,细腻不足。
电影长达2个小时10分钟,后半段煽情过多,大大消弱了故事的悲剧性和壮烈感,对人性的复杂多面未作过多探讨,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釜山行了。
男主角后来救工友,以及慷慨赴难这种平民英雄精神,电影交代的缘由是友情和亲情,可是电影前半部分对友情和亲情的铺垫并不饱满,对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交代了,基础不稳,注定最后感情的宣泄就比较尴尬,最后放炸药的桥段也过于牵强,远不如釜山行里的流畅自然温馨。
总统与总理的内斗也只停留在事件处理表面,没有交代深层次的原因,两人脸谱化明显,为了黑政治而黑政治。
好的电影就是要把观众带到黑暗中去感受丑恶、痛苦、绝望,但在最后总要泻下一缕阳光,比如釜山行。
可是潘多拉却没有表达盒子里最后有希望的意思,也没有对核能源作更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一大败笔。
听说这部灾难片比《釜山行》更精彩,我将信将疑,今天下午终于抽出点时间,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果然是部精彩绝伦、高潮迭起、意味深长、一气呵成的电影,可惜这样的电影注定是不可能被引进的,不能为这样优秀的电影贡献一点票房,实在是可惜的事情。
一部电影让人看的过瘾已经很不容易,还能让人在过瘾之余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更是难能可贵。
之前的《釜山行》做到了。
而韩国灾难片《潘多拉》显然比《釜山行》更精彩,更残酷、更深刻、更真实,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如果说《釜山行》的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也许永远都不会在现实中发生,《潘多拉》的故事则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讲的是韩国的一个尚未发生的灾难故事,可是这样的事情真的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吗?
想想就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心有余悸。
那些冷漠的、居高临下的、义正言辞的、不容置疑的面孔实在太过熟悉。
但愿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发生。
否则,我们面临的灭顶之灾可能比电影中更加恐怖万分。
电影的前半段告诉我们,看似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其实已是破绽百出,危机重重,问题不断,状况百出。
核电站的领导是一个不懂物理、不懂业务、不懂专业的外行人,外行人领导内行人,导致他根本不知道各个工作环节孰轻孰重。
而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敷衍塞责,核电站从上到下没几个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
影片的一个细节显示两个工人为了节省时间、远离危险,选择了直接捍接漏洞,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核电站管道压力过大,彻底爆炸。
说明整个电站,从领导到同志,大家都只能是应付工作混薪水而已。
核电站中真正懂的技术认真工作富有正义感的所长意见得不到重视,甚至受到排挤,批评,攻击,打压,把危机报告送给总统的秘书被替换。
一级级的工作人员一层层的领导部门以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只顾维护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发现问题、积极正直的人纷纷被打压,其余的人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或是同流合污。
于是每个人只能怀着侥幸心理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明明早已能够预料的危机,却按照可预知的轨道不断的向最危险、最糟糕、最恐怖的方向滑动,却不愿阻止,不能阻止,或无力阻止。
一个个本可以将危机解决于萌芽状态的纠错机会被无耐、无知、无动于衷的错过,事情变的越来越严重,直到不可收拾,直到彻底无法掩饰。
直到彻底崩溃。
而最终收拾残局挽救国家于危难的只能是曾经被牺牲利益被无情抛弃的社会底层。
这一幕幕实在太过似曾相识。
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悲痛嗟叹,可是却似乎无法改变。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世界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哪里有上帝之手呢。
电影的后半段,告诉我们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其实是虚无飘渺的,为了挚爱的亲人,为了永不忘记的誓言,做出自我牺牲的人,才是最终的救赎者。
拯救了爱人,亲人,朋友,国家。
但愿那些痛苦的画面永远不会在真实的世界里上映。
但愿这世界上的事情可以不必正如所料,向无耐的轨迹滑行下去。
经典的灾难片场景,灾难前欢声笑语,灾难发生的恐怖,灾难后民众,政府的应对,最后的牺牲。
这部电影不止最后煽情片段高光,各方各面都非常精彩。
一是煽情。
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亮点,结局男主临死前的独白直播真令人潸然泪下。
没有说自己的英雄光环大无畏自己要勇于牺牲舍小家为大家,而是真真切切,自己害怕啊,舍不得家庭啊,对不起家庭啊,我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死啊,我为什么要以这种死法啊。
更真实贴切实际。
二是灾难时恐慌式逃跑。
真正的灾难来临时任何的应急预案都显得苍白无力。
正如政府高层所说,民众恐慌的逃跑已令安保,警察系统崩溃。
并且慌乱时的逃跑场面拍的非常震撼,真实。
三是政府的应急反应。
有人提议从大局出发,舍掉当地民众保全全国民众有道理;封锁新闻不引起民众恐慌,从而引发可能性的新灾难也有道理。
这种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应对也很真实。
看了很多的韩国犯罪片,灾难片,可是看到这部电影后面还是哭了。
看过很多电影的,知道几个名词的人都能装比得分析一波拍摄手法和问题,但是在赤裸裸的现实和人性面前,一切的手法都是扯淡。
无论拍得是什么主题,表达得是什么,韩国电影拍得是真实的人,会犯错会害怕会逃避但也会奉献的人。
它拍得当然不是最好的,我看哭的那些片段时,都会忍不住快进,可我也的确哭了。
就为这部电影能够居安思危,以日本事故为基础拍摄出这么一部电影,无论拍得如何,只要故事是完整的,人说得话是真话,我愿意无脑给五星!
更多的,是很多发生在我朝的可以与之类比的灾难。
比如天爆津火乍。
那些消防员让我想起了,也许他们当时身陷火海里,可能想得和片中那个主角一样。
他们其实是在为监管买单,他们也用生命承担了本属于某些人的责任!
最后,我想对那些分析电影手法头头是道的大师们感叹一句,你们好专业!
“现在出事了,一开始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瞒着大家。
现在有人死了,才让国民来收尾,这像话吗?为什么要我们为这个狗屁国家而死?"看了几部之后也熟悉了韩国灾难片的思路--政府高层某些人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导致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最终酿成大祸。
灾难来临,生命一下变得不堪一击,然而在这样的灾难片中,我们看到拯救世界的并不是那些有着超凡能力和不死之身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原本平凡,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牺牲才换来最后的力挽狂澜。
“总统阁下,他不是那个人,他叫姜在赫。
”我很喜欢这个细节。
虽然我们常说聚沙成塔,大灾大难之后的胜利也常常会以集体的名义被铭记。
但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些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逆行者们,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不该成为被人遗忘的沙粒,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住。
《潘多拉》的制作背景在影片的结尾讲得很清楚,就是韩国这个作为面积不算大的国家,核电站的密集度却是世界第一,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影片估计也想让政府感受到,核电站的弊端,可以有,但不能一面盲目增多。
正如影片最后的那段台词:“我们这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虽然那里面有灾难,有不幸,可不还有希望吗?
”从这段台词中,我更多地解读成,核电站虽然大大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灾难,而且这个灾难是人类很难控制的,想恢复也很难。
从影片我也能看到,原来核泄漏所带来的灾难是如此恐怖,核这个东西真的是可以毁灭地球。
我是广东人,离我较近的是“大亚湾核电站”。
虽然我知道,建设核电站已经各方面考虑的很周全,最终目的都是避免核泄漏的发生,但是影片中也说道,建筑里面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就算是检修也要用上几年的时间,而且管道是可以被腐蚀的,人为的小小差错或者是碰上大自然的灾难比如地震,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看完影片后,我特意搜了一下核泄漏的事件,真的是触目惊心。
与电影中比较类似的是“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当时也是发生了爆炸。
发生核泄漏后的相似情况就是方圆几十公里在长时间内都要封闭,也不会有人冒险回去,毕竟核感染是潜移默化, 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万多人,随时可能死亡 。
另外一件就是“福岛核泄漏事件”,造成的后果也是相类似的。
从此可以看出,核电站几乎可以说是我们身边的随时有可能爆炸的炸弹。
影片的剧情我就不一一讲述,韩国电影的扣人心弦程度已经是世界闻名的。
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无疑是男主人公姜在赫在牺牲前通过摄像头盔向家人道别的场景,真的是无法想象家人面对如此场景有多伤心和多无助。
为什么说影片有“似曾相识”的味道呢?
韩国另一部灾难大片《流感》了解一下,相似之处就是作为总统,面对关键决策时有时也是无能为力,他的面前挡着一个总理,感觉总理才是一国元首。
影片中多次看到第一现场资料是先送总理再到总统,哦不,总理可以不让资料到总统那里,而影片中第一时间在控制室指挥的也是总理,后面总统了解到现场情况后才焕然大悟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
影片有句话说的好,政府惹出来的祸让老百姓埋单。
这部片子好像在内地没上映,我也是在网上找了很久才找到资源,估计题材有所敏感吧。
毕竟核电站天朝都有。
虽然“潘多拉之盒”可能会带给我们幸福,但上帝是公平的,它也有可能带给我们无法想象的灾难。
登场人物众多,展现角度复杂,能在短短两小时内把框架巨大的核灾难片理清楚、讲明白,导演(兼编剧)基本功可以。
遗憾的是,除了乏味的批判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余韵了,本质上没有触动人的地方,没有打败同年上映的《釜山行》简直是情理之中。
根据namuwiki的说法,本片150亿韩元的韩影大投资,没有过损益点,差100万人次左右,男女主的方言也被部分评论家诟病。
金南佶穿运动服本色出演邋里邋遢的普通人,以小人物的牺牲画上句号,结尾与亲人告别的戏最好;演母亲那位很好,愚且真;金明民也是,有奇妙的魅力。
整体上所有演员都好但是不亮眼,比起人,导演更关注的是大框架(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对)。
以奖项来说,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演员演技不仅跟本人的水准有关,也跟剧本情节、人物设定关系很大,不然怎么有“抬轿”的说法。
本片在奖项上几乎颗粒无收,想来也很好理解,现实向的灾难片就不是用来抬人的。
电影的前半段告诉我们,看似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其实已是破绽百出,危机重重,问题不断,状况百出。
核电站的领导是一个不懂物理、不懂业务、不懂专业的外行人,外行人领导内行人,导致他根本不知道各个工作环节孰轻孰重。
而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敷衍塞责,核电站从上到下没几个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
影片的一个细节显示两个工人为了节省时间、远离危险,选择了直接捍接漏洞,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核电站管道压力过大,彻底爆炸。
说明整个电站,从领导到同志,大家都只能是应付工作混薪水而已。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世界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哪里有上帝之手呢。
电影的后半段,告诉我们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其实是虚无飘渺的,为了挚爱的亲人,为了永不忘记的誓言,做出自我牺牲的人,才是最终的救赎者。
拯救了爱人,亲人,朋友,国家。
8.15晚.男主就能死前直播?!真的是无了个大语
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把大规模人群恐慌(骚乱)拍得很到位,建议那些要处理这种情况的部门都看一看,我们的应急预案面对真正的逃命式的大规模人群恐慌,恐怕很是苍白无力。
全部是套路作祟,没有半点惊喜,太多韩式灾难片固有的模式,煽情过猛,主角全程靠吼,真是烦透了棒子这种扯破嗓子鬼叫的方式,节奏慢拍,结尾拖戏,唯一值得称道的优点就是将核爆炸和泄露的场面调度工作完成的不错,直指政府的内核主题也够直白,用伪命题控诉现实问题够新式,撒狗血的部分均千篇一律
假的灾难片。挺浪费时间。可以拉个进度条。
开篇人物的构造还可以,但进入正题之后一片混乱,剧情推进磨磨唧唧,政治斗争也和开玩笑一样放在明面上。人物的转折也是硬推上去,属于反正三幕剧要求这么写我就这么做的片子,没啥看的必要。
明明那么吵 却看得人困😪
韩国人真的是把自己自私自利的本性展示无疑啊,大灾大难面前,普通群众就不要给政府填乱了,如果像片中那样大多数人都没担当,都丢下自己的职责不管,连卖票的都没有,你跑都没地方跑。所以这些事情不会在国内发生,因为我们有一群党领导下的最可爱的人,会在最危险的时候,逆向而行,留下最美的背影。而不会像片子妹子一样,为了逃命不管规则在高速上逆行。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后面跟风的依然会把路堵死,反而耽误救援团队前行。脑子正常的人一定不要学坏哦
新闻里小小的两分钟,爆起来是这么震撼,隔着屏幕也抖三抖!前半小时四星。后半小时二星,导演也把观众想的太铁石心肠了,一味催泪,有的东西还是不要言说的好。
看了摩天楼 釜山行等等韩国灾难片,除了换宅男,别的都一样,毫无新意。这不的白开水剧情一大堆,开头长达40分钟的无聊剧情,后面也俗套的不行 哭哭啼啼刻意煽情
该死的韩国灾难片,每次都拍得那么煽情又好看。还是映照之前常听的那句,“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潘多拉越来越多啦!
未来能遇到的灾难,应该都是人为造成的,所以忏悔吧,为子孙后代们祷告吧。电影真的够煽情,但值得一看。还以为潘多拉是一只变异的怪兽,原来我想多了。
很好的题材,煽情太过了。
本身拍的只能说合格吧。如果不是有日本海啸核电站事故在先,我也不会看这本片。我还记得当时看直播时眼泪都掉下来了,因为太真实,太近。致敬最后进入核电站善后的日本工程人员。
看完切尔诺贝利再看这个,就是成熟大人跟幼稚小孩的对比,一个探寻谎言与真相,一个只知道哭泣不止亲情难得国家瘫痪总统无实权。前一刻面对国家让人民买单的行为愤怒不止,后一刻却毅然而然为了家人英勇牺牲。结尾煽情过度。台词累赘,实乃不喜之缘。
演员一摸车上因核爆攒的灰我就出戏到北京的雾霾里去了
小人物的拯救,韩国人处理最后的情感爆发很牛
————— 📀 2016·韩国【8月【➊】】【2019 ▲ 262】【≈ 136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黑,套路。
韩国确实很擅长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