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
不咸山中,有孤独捕鱼者。
人类向来不是独居动物,孤独是人的自然属性。
在独处时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片自然给予的净土上安然度日。
可当有了同伴,产生了利益需求,心起动念便破坏了自然。
鱼、鸟皆成为腹中之食。
佛家常讲,每件事物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所以当付出了代价后老人在冷山下悲嚎格外的凄凉悲怆。
在片头中,《冬》的下面还有一行红色标注的英文译名:seven days。
电影所讲的就是七天里通过老人的活动来对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导演展现给我们的孤独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DAY1 痴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们制造了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不是来自孤独,而是色彩营造出的压迫感。
在黑白电影的倾向下,再看孤身一人的垂钓老人被大雪笼罩着,在视觉上整体有了压抑的氛围。
直至第一日结束,始终都是他一人。
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所以有鱼陪他,这便是因。
电影通篇无对白,我们只能在画面中寻找导演留下的伏笔,某些细节部分要通过布景和人物活动来了解,老人回到家逗鱼时,后面水壶上的囍字和老人睡觉时拍床的动作提示我们老人是结过婚的,这也是因。
DAY2 慢.评判一个人演技好坏的界限非常模糊,喜欢就是好,不喜欢便觉得一般。
只是客观的说我看到的王德顺,他在无台词的情况下通过动作和眼神将孤独的迟暮老人塑造的极其形象。
老爷子对角色的领悟力极高,平时可以看到他眼神中因孤单的落寞。
整部电影他的眼睛只亮起来过两次,一次是看到墙上昔日爱人的照片,一次是和孩子一起玩耍时。
老人将鱼倒回冰窟后又极为孤独。
人在孤单中便会产生不安与焦灼感。
加上寒风呼啸,这种心里状态下让他有了砸东西的行为。
DAY3 疑.孩子和鸟的出现。
孩子和鸟都躺在雪地上时,老人选择了带鸟回家。
一方面是老人长期亲近自然可以与动物和谐共处所以将鸟带回家中治疗,二是老人长期的孤独感使他疏离了孩子,所以二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显露。
<图片4>DAY 4嗔.这是我认为几天里最精彩的一天。
被老人救下的鸟,报恩捉来了虫子给老人当诱饵抓鱼。
一开始老人救鸟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后果,是出于本能。
当鸟抓来虫子时,老人心起了动念,轻重比较后一直吃土豆的他开始杀生,把鱼喂给鸟吃。
人总有一天会变成面目全非的自己。
晚上在屋内的戏很微妙。
孩子把鸟放走后,老人对孩子的训斥与冲突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群居动物还是有吸引性,老人的心理变化从孤单到接受孩子的出现,。
从起因、冲突到和好这一系列过程很像祖孙之间闹矛盾到合好的过程。
<图片6>(眼神中充满愤怒与不满,安全距离,大特写更好)DAY5 贪.群居的特性显现出来了,人性都是残缺的。
老人还是不愿孤独。
老人为了哄孩子开心,把鸟烤给他吃。
送走孩子后,老人非常不舍。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老人在送别孩子后追出来像起舞一般表达对孩子的感情,长镜头中,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将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不舍都表达了出来。
想到了喜迁莺:“鬓霜盈握。
离别。
谁不恶。
心事同时,都不论离合。
”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杀鱼喂鸟,杀鸟喂孩,产生了恶因,老人亲眼看着孩子掉进冰窟,果兑现了。
佛教讲的因果也叫业,认为业是轮回的动力,就是因为因果的无空无尽的循环。
比如人,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人死后又是下一轮生命的开始,孩子和老人就是鱼和鸟。
以上所有的特质都满足了佛法中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因为不想孤独,所以明心造恶业。
比短片长,比长片短,70分钟的时长让电影结尾很尴尬。
虽然镜头非常冷静克制,在水墨画的布景下很理性。
但对内容的把控还有提升空间,结尾和许多细节的处理模糊,如果时间在长点或许会更好。
导演把孤独摆在了浅显处,有机会,孤独的故事应该慢慢说。
天地太高远,我们都孤独。
作为中国青年一代的新锐导演,邢健用自己独特的影视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电影独特的魅力。
看过电影《冬》的观众可能第一印象就是这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独白和旁白,并且全片是黑白色的表达。
没有语言的表达无疑是艰难的,但是电影的声音并不是只有语言,还有音效和音乐。
《冬》这部影片的音效和音乐对于电影影像的烘托、渲染和诠释,在笔者看来远远超越了语言,“语言的表达在此出现可能会让影片更加苍白无力”。
这部影片在2015年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获得了“最佳录音奖”,回到影片中漫天飘雪的的深山,寒风凛冽的呼啸、踩踏雪地的跋涉、主人公与鱼、鸟、小孩的各种交流,这一切都在音效的描绘下,让人们去感受到那种孤寒冷清和短暂的情感宣泄;相比而言这部影片的音乐更是极浪漫主义的一种表达,著名音乐家刘索拉老师为这部影片做的音乐,据说完全是因为这部影片极致的影响表达和邢健的执着感动了刘索拉,最终音乐选择的主要乐器是古琴,将影片所要表达的生死和情缘进行了画龙点睛的勾描,弦敲肺腑,使影片更具有东方文化表达的存在,同时更具有国际性的共鸣,此片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电影节主席、创始人Serge Losique先生诙谐的告诉邢健:“我不喜欢你电影里的老人、小孩、鱼、鸟还有那古怪的音乐,但是我就是喜欢这部影片……“生《冬》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seven days",(七天),这七天里,由王德顺老先生饰演的主人公孤独的在雪山脚下钓鱼开始,而钓鱼并不是为了去食用它,吊起的鱼在影片中称为第二号角色,鱼似乎与老人之间是一种陪伴,老人并不伤害鱼,似乎只是用鱼线和鱼钩来完成把鱼接回家的仪式,于是大家就看到了电影中的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捕杀”的垂钓,反而是一种“生”的交流,寒风大雪中,主人公用自己的棉帽捧回了冰封江中的鱼和差点冻死的鸟,鱼和鸟以及自己寻来的小孩都成为孤独的老人的陪伴,将那冷漠幽暗的房子带来了“生”的气息。
死鱼在影片中因为鸟的到来,离开了鱼缸,被“残忍的鱼刀”肢解,这是影片中最血腥的画面,鸟因为小孩的出现也成为了炭火加工的美食。
这样看来,“死”是残忍而冷漠的,然而对于老人的孤独而言,这里的“死”似乎更具有一种超然的魅力,应当称之为“牺牲”。
影片最后小孩离开老人,只在鱼所在的江面冰窟窿中出现一顶小孩的帽子,我们无从判断小孩是死是生,若是死,便是一道轮回,若是生,便是对孤独一种微不足道的安慰。
情对于这样一部表达方式“怪异”的影片,细细品味,最让人们感动的应当是其中的情感。
深夜游弋在鱼缸中的小鱼,为老人衔来小虫的鸟儿,陪老人一起吃土豆的小孩,总能让人们感受到那一丝的情感,这种情是在生与死、陪伴与孤独的缝隙中轻轻一跃,然而对于电影却是击中要害的张力,可谓丝丝入扣,相比较于那种轰轰烈烈的情感表达似乎更有穿透力,这也是这部影片在风格上超凡脱俗的魅力所在。
缘如果界定这部影片是一种“寓言式”的表达,梦幻主义或者魔幻主义似乎都有所触及,在结构上的独特和标新立异,终究还是回归到电影的故事本质,为了让故事顺畅的发展和完成,影片在众角色之间树立的有机联系就是“缘分”。
大雪深山与冰封三尺的江水阻碍着鱼和老人,万物沉寂的雪山中鸟的出现也是面临死亡时的相救,小孩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由江上垂钓和儿童嬉闹的交集,缘分让这一切有了欣然而看似残酷的的命运碰撞。
而影片中一条暗线的铺设——老人的亡妻,更将缘之来去、命运使然的感受强烈的刺入到观众内心深处。
最后《冬》在国际国内收获了不少的荣誉,对于影片的导演和创作人员是不小的鼓励,据导演称他的第二部片子也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并且已经入围台北金马应战的创投单元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创投单元。
可见作为艺术电影创作者得到了应有的目光,在中国电影市场近乎爆仓的情况下,关注电影艺术本身,为艺术电影的发展的创作提供应有的平台是电影产业对文化的良心工程。
我们也期待邢健导演以及其他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佳作不断。
总体上寓言是讲清楚了的。
说是寓言式,但结尾略奇怪,因为鸟的意象和前面的鸟重复,如果没有特指,其实两方中可以换一个。
另外镜头时长有点收得太慢的感觉,比如说睡不着的镜头真的太长了,按比例来说我可能觉得10秒的镜头缩到6~7秒都会比较好。
整体架构都不用改,就镜头时长收收就好了。
说演了七天的故事,导演拍完才发现,而且和某个著名的七天(圣经?
没听清楚)的情节有 重合。
我没注意到,我再去查查吧。
最后最后一段佛教音乐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本来这个寓言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这么一来你让不信教的人如何自持?
本来可能他都已经接受了你的寓言。
这一点让我深恶痛绝,宗教是一个非常有程式非常压迫感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一个只想看你的电影的观众身上。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
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
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电影深度放映结束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电影呈现的视觉场景让我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导演选择了冰天雪地是否有受此关联的灵感?
2.电影题目为什么叫“冬”?
可惜导演不在,不能给到我答案。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问题呢?
因为影片结束时出现字幕“献给爷爷”,之后有人分享感受时也提到了老人的孤独,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老人的孤独”,因为老人和萧肃的大自然画面,观众成功的领略到了导演传递的“老人“和”孤独“的主旨。
影片中文片名取名叫“冬”,冬有萧条之意,跟生命老去关联性很强,垂垂老者往往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忆各种往事,子女忙碌,很容易爆发精神危机,孤独感很强烈。
但我觉得只是“老人的孤独”是撑不起电影中让人心生敬畏的大自然寒雪选景和蒙太奇拍摄手法的。
为什么呢?
如果只是拍老人的孤独,为何不放在偏远地区、因为子女各自成家生活而导致荒芜的村庄画面呢?
我相信在荒芜的村庄背景里,老人式的孤独,会展露无疑。
但可能因为导演印象深处直觉般的对美感的追求和对于文艺片力求展现出文艺片特质(即深刻)的要求(个人胡乱猜测),导致他选择了冰雪皑皑的大自然。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把老人换掉,放进去一个年轻男人、女人、老太太或小孩,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天与地白茫茫的世界,透过电影屏幕迎面而来,我相信观众第一感受也是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孤独感”。
这种是在大自然中,在作为“尊贵的”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群体同伴、单独面对自然的渺茫的孤单感。
没有同伴的回应,甚至没有多的鲜活的生命,更别提情感连接和精神的寄托,(所以才有他先后把鱼、鸟、小孩当做陪伴对象,他也是按照生命形态一个比一个高级进行选择的,为鸟杀鱼,为人杀鸟)。
这是孤独,但不再是“老人式的孤独”,这是直面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感”是更深刻而任何人无力抵挡的。
很遗憾,这种深刻的生命和人性的孤独感在电影中呼之欲出,但是导演没有表达,因为他选择了表达老人式孤独。
老人的孤独也并没有不妥,它和人性的孤独比起来,也没有高级低级的分别,只是可惜了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深远立意。
但是作为导演处女作,仍然大赞。
很好奇导演首次作品给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高起点之后,下一部电影及以后拍摄的电影题材会是什么类型,以及效果会如何。
接下来再谈影片中带给我的启发,当多次出现老人一个人时,我想到了我曾经向往自己遁入人烟稀少的地方,想切断与他人连接后进而自我对话、自我修行、“顿悟”。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人的场景,长时间下来,我不敢保证,我是否表现得会比这位老人更好。
没有电脑、没有纸笔、再多的思想和闪耀的灵感都无法被表达,更无法交流,时间一长,绝对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我是谁、在哪里?
为什么在这里?
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 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情感上的连接,生命出了大片大片的孤独,毫无任何可施展之处,这时恐怕会被逼疯成精神错乱吧。
所以,尽管我们在俗世中遇到麻烦、遇到各种让我们疲惫的事情,想到远离这一切,想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被人情事俗束缚,当然没问题,可以自己寻找一个心灵避难场“容身之处”来调息自己。
但这是暂时性的,自我独处结束后,还是应该敞开门投身于生活里,活在爱里,活在与他人建立关系里,活在能够与他人连接,或生命、或情感精神、或思想。
当然不需要在关系中生活的人,逆人性者非仙即妖,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在同伴之中照见自己,看到与被看到,关注与被关注到,从而知道自己是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
身边所有一切与我们关联的人,和我们有情感联系的人,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娱观察(yiyuguancha),原文略有修改。
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走进一家广西人开的湖南米粉店,吃了一碗正宗武汉热干面。
——题记这年头,批评文艺片是有风险的。
特别是那些投资极少、拍摄不易、上映艰难的文艺片,批评它们有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只配看国产烂片的帽子。
然而,对于《冬》,我还是要批评它。
为此我特地写了开头那个段子,来描述我看完《冬》之后矛盾而尴尬的心情。
因为影片本身,也是矛盾而尴尬的。
这种矛盾和尴尬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
首先,它的故事与主题是分裂的。
《冬》的缘起是留守老人,主题是孤独,海报上的宣传语明确无误地写着:你若孤独,便是寒冬。
而剧情上,王德顺所饰演的鳏居老人在冰天雪地中终日垂钓,与鱼为友,他每天钓上鱼,第二天却又放掉,如是循环。
后来他救了一只鸟,鸟给他带来了更多慰藉,于是他便杀了鱼去喂鸟;然后他又遇见了一个小孩,为了小孩他又杀掉了鸟。
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小孩,重回孤独,在幻觉中度过余生。
最后老人变成了一只鸟,飞向了雪山。
整部影片以黑白、失语等近乎极端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孤独这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这个为鸟杀鱼,为人杀鸟,人又变成鸟的故事却又包含了宗教的意味。
有人从中看到人性善恶,有人从中看到因果循环。
然而,故事本身与孤独并无关联。
所有关于孤独的表现是通过画面和形式完成的,而不是情节。
“独钓寒江雪”的意象表现孤独足以,故事在其中可有可无。
故事所承载的,是主题之外的其他东西。
这是一种尴尬的分裂。
而这种分裂似乎是文艺片导演的通病,这种通病便是”不能克制自己的表达“。
程苓峰在评价《道士下山》的时候曾经用过这样一段话:【你能否克制自己的表达,不能克制,就会在自恋跟力有不逮之中,让表达本身汹涌而下,把主题冲得落花流水。
】而《冬》的另一个矛盾便在于,它在表达形式上是极其克制的,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极其不克制的。
无论是黑白的影像也好,还是没有对白的失语设定也好,它在表达形式上给自己套上了重重枷锁,并因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恰好印证了“Creativity comes from working within constraints “。
然而,它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混乱的,它似乎包含了对人性的思索,特别是杀鱼、烤鸟两个片段,镜头直接而赤裸,又给了大量篇幅,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又包含了对留守老人的关怀;而剧情上的因果循环、结尾的梵唱和影片的英文名”Seven days“又透露出过多的宗教意味。
它看似留白了很多东西,寓言化的风格带来了一定的思索,但再深入却一无所获。
因为影片对每一个主题的表达都是浅尝则止的,一部70分钟的电影,其情节和素材,不足以支撑更深刻的表达。
这些矛盾,都体现了导演失控的野心。
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而影片的差评,基本上都来源于此,这也是文艺片的通病。
不过,批评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赞赏。
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在主题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德顺的表演更是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气场,与那些碎片化的文艺片相比,它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些都是好的。
这部电影有它独特的气质,而它在市场上所遭遇的矛盾,也别有一番趣味:一部冷酷而孤独的《冬》,却在炎炎夏日上映;一部排片率少得可怜的电影,却在网络播放上取得了百万级的点击;再加上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种看不见的因果宿命,印证了影片本身的矛盾。
总而言之,《冬》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它有瑕疵,但它特点鲜明。
而这样一部电影,你也很难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它,就像开头那个段子里的那碗热干面,所谓正宗武汉热干面,正宗二字你要如何评判呢?
是看老板的籍贯?
还是店面所在的城市?
又或者是制作的手法?
还是个人的口味?
没有标准,喜好因人而异。
但至少,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所以,你看,其实我也是矛盾的。
THE ENDBearkiii2016.7.21@宜昌
《冬》是一部值得探讨研究的作品。
影片的缘起是青年导演邢健对于社会现象中留守老人的关注,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社会意义上讲述留守老人的影片,导演对于自身童年生活的记忆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影像来源。
而对于影片精神层面的探讨,则是对于人性“本善”抑或“本恶”的探讨。
影片是一种“失语”的表达。
“失语”的设定可以说是一种思考的形态,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很简单:老人、小孩、鸟和鱼,老人和小孩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这使得故事开始时老人的状态延续到整部片子,声音的处理没有语言的表达,只是人物在故事中行动的声音,配以刘索拉老师编配的古琴乐,整部影片的情绪节奏在七个轮回中淡然而轻巧,在看似沉闷的表达中感受那细微的张力,不是爆发,而是渗透。
导演似乎有意将矛盾冲突淡化,在平静中如蜻蜓点水一般的激起涟漪,延展开来,无边无际。
影片用上帝创造世界的状态探讨人性。
西方世界的宗教文化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冬》这部影片也在无意间讲述了一个“七天”的故事:第一天老人钓到鱼拿回家过夜;第二天老人将钓到的鱼放生,没有钓到鱼,第三天老人还是没有钓到鱼,但是救回了小鸟,第四天,小鸟陪老人钓鱼,小鸟取代了鱼;第五天老人把鱼杀了给鸟吃,小孩被老人接受;第六天小孩取代了小鸟,老人杀掉小鸟给小孩吃;第七天小孩离开老人…… 影片中简单而清晰的故事脉络,就像是一个童话或者说是一个寓言故事,就像格林童话《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又像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人心无足蛇吞象”的故事,讲述着人性中的贪婪,在这种贪婪的促使下,人性中的“善与恶”犹如硬币的两面,彼此对立却又融于一体。
黑白世界的混沌与清澈。
这部影片采用的是黑白片的表达形式,而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是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山中。
这与导演小时候的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邢健在与我聊天时提到,“小时候下雪天,大雪将周围覆盖,大人们是在雪里摸索着挖出一条路,自己就像是在战壕中穿梭着去上学……”对于雪的情感可能是是对于“纯粹”的追求的由来。
导演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也聊及对于“纯粹”的困惑,所有的创作他都尽量的摒弃世俗外相的参与,尽量的保留最为本质的纯粹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冬》这部戏能够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德顺老师出演,对于这部戏来说是一种恩赐,王德顺老师78岁高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长白山进行表演创作,条件十分艰苦,风雪漫天的拍摄环境,是的剧组在拍摄中困难重重,杀青之后,大家回忆那段拍摄经历都感觉到后怕,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拍戏。
作为年青一代的电影导演,邢健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客服了环境的恶劣和资金、人员上的各种问题,能够展现给大家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非常值得钦佩和肯定的。
有人曾经向邢健问道这部影片与金基德电影的关系 ,也许是因为有“失语的”表达,邢健只是说,这部戏是在2009年就开始进行创作,最终拍出来的东西跟原来想在构架上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提及关于这部影片今后的成绩时,邢健还是表达了多年来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还是那句话“自己选的路,哪怕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
猛子 2015年1月
有塔克夫斯基的诗意,也有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哲学思考。
一开始钓鱼只想鱼陪伴,后来来了鸟把鱼杀了喂鸟,又来了小孩安慰,又杀了鸟,最后小孩也没有了,精神没有了寄托,产生了一些幻觉。
有点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最后表明了孤独的原因是忘不了已故的妻子,用超现实表达死后化身为鸟飞向远方。
这里特别有金基德的感觉。
讲真,下面这个场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但是很可惜被安排成了影片开场的初始状态,在导演意图中,好像这是一种最终一定会被打碎的平衡。
简介上写,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
于是两天前就订好票,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真的很不容易了…),满心期待跑到城市另一端来看这个每天仅排一场的电影。
可是实话说,它并不符合我的预设审美主题。
就算是满满当当七十三分钟的垂钓镜头,或是极度写实地拍摄老人第一天钓鱼第二天放生的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也是愿意看的。
不,私心里,我的确更希望电影能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极度理想的人物标杆。
没有杀鱼喂鸟,没有喜形于色,没有涕泗横流失声痛哭。
老人迎着风雪,对抗世界,可是却被世界缱绻包裹,日落而息。
想想都觉得有b格诶。
不过这样的话,应该就是另外一个片子了吧…就不是“邢健第一部电影”了吧…(白眼)
慢慢冬季,得一鱼、一鸟、一幼童就可远离爱妻不在的孤独?
春暖花开,冬日遗存的情感在终日期盼中不曾消散,幼童去而复返不知是失足滑入冰窟还是渐行渐远,老人已无法在孤独中存活,宁愿相信幼童跌落湖中陪伴他。
他只得期许妻子不在后的再一次轮回的冬季。
冬去春来又一冬。
结尾导演让老人化为小鸟飞跃雪山,并传出诵经的声音,意为轮回
真正的“眼睛里都是戏”。
那只鸟演得好
按照百度搜索这部电影表达了空巢老人的寂寞孤独等,但不管向表达什么思想都不建议在电影中这样搞,那小鸟和小鱼 对他不离不弃,最后却这样的结局,真几把操蛋。
装逼,又特土
处女作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导演的朋克头和片子凑在一起感觉很裂。配乐做的很好。王老头儿的表演也很到位。给导演点赞,希望继续拿奖。电影马上要上映了,但愿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黑白片。
试着从导演的视角来理解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说老人特别想念死去的妻子,鱼、鸟、孩子都成了他填补孤独的代替物。但归根到底老人还是特别孤独。
刚看完《冬》大概意思是天地鸟鱼常有,唯人(情)是过客尔。 当中碎鱼喂鸟,烹鸟馈人一段,还挺有些寓言味道。三星。
看到鸟被放入火炉烤的画面。我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剧情和主题方面不行,单靠王老和风雪画面撑起来的7分多评价。个人感觉4分
不及格!浪费了绝佳的表现题材和手段及老人的表演。将注意力集中到红色年代对人性的压抑这一点上,不如选择人与自然抗争的永恒母题,三次点题般对非人年代的批判流于媚俗。另,既然象征手法上选择了寓言,那么尾篇揭露幻觉纯属多余。用藏音梵铃衬托灵魂的解放,等于用宗教去祛魅集体潜意识,脑子烧了吧
孤独的心空了 鱼来填补 来将喜爱的鱼活生生宰掉喂鸟 鸟来填补 爱鸟被小孩儿捉走 生气推倒孩子 寻找鸟的途中摔倒 小孩儿帮助 冰释前嫌 将爱鸟烧死烤熟给小孩儿吃 小孩儿来填补 小孩儿捉鱼掉进窟窿死掉了 老人伤心欲绝 命运画了一个圈 迷离间爱人来过 圈的尽头是另一个起点 老人化鸟腾空
大雪封山的背景将人物与世隔绝,片中的老人已然失去了社会人的属性,面对独孤,如何耗尽余生变成生活的主题。故事本身简单得不着一字,但在呈现上却全是孤独与绝望的强烈内心(放弃了语言)。摄影,或者说类似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留白的摄影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看得吼压抑额,尤其自己心和脑都正处在烦杂之中,啊。
画面感抵消不了枯燥的整个过程,反复的钓鱼,吃土豆,睡觉,吃早餐镜头,只是渐次多了鱼,鸟,小孩,然后为了鸟杀了鱼,为了小孩杀了鸟,穿上老棉袄的王德顺依旧是个糟老头罢了。当然我是相当佩服能盯着这黑白银幕,事后给这部电影打五星的文艺范们,您的内心绝对比我强大,比我能装逼。
整体影像具有中国特色美感,外搭孤独内衬人性,黑白无台词看上去也逼格十足。不过故意没有台词的设计太做作了,以及结尾“刑健的第一部电影”是想让大家膜拜你有多厉害吗,有点恶心。不过中国电影院线能上映这么一部电影,也算是一种突破。最后赞一下王德顺老爷子,最厉害最应该膜拜的人是他。
追逐的人生,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很好。创作是需要元气的,一路到做完就不容易。
其实看过了
总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鬼故事。那个鱼缸很漂亮,也很干净,太干净了,莫名的突兀。
看别人玩玩票也挺好,像是一桌人凑一起抽烟喝酒吃串凑出来的故事,都算不上故事,就是玩票
白茫茫一片雪,生无所依,死无所依。逝去的妻子,献给鸟的鱼,换与孩子的鸟,都被漫天白雪掩盖,只有孤独的老人仍然孑然于天地。一场幽雪同谁近,千古离人独我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