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骑士从马背上坠落,又该何去何从。
[骑士]从第一帧开始就迷人。
黑暗只泄露一匹马的侧影,鬃毛扬起风,马蹄踏起尘土。
有某种野性,被狭窄的特写禁锢了。
但这只言片语,好像还是冲出了画框。
激荡出影片的雄性荷尔蒙马尤如此,人何以堪。
男主角,那个骑士——布雷迪——一出场,就举起刀子,撬出嵌在自己伤口上的订书钉。
滴着自己的血,不哼一声看客都已经倒抽好几口凉气。
头顶已经渗出汗珠,半拉“莫西干头”却意外有种被凌虐的美感
一系列充满痛感的动作,只是为了用保鲜膜包起头上伤口,冲个澡这种细腻的粗糙,贯穿于全片。
[骑士]在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拿下了国际电影艺术联合会奖。
赵婷作为一名华人女导演,选择了西部牛仔的题材。
两者看起来似乎距离遥远。
但细腻的粗糙,近乎“侠”。
能称作侠的,固然豪迈,为了道义理想可以豁出命去,但其情感却汹涌澎湃,于无声处也可听见惊雷。
从这个角度说,[骑士]很侠士。
粗糙于形象气质,大漠孤烟,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一个西部牛仔,天然地要与马的野性搏斗,他沉默,但倔强,生来要驯化自然,又与自然的不驯服,惺惺相惜。
细腻于表达,运镜如诗。
正手一个特写,马眼或人眼里沾染着易碎和不甘的颜色。
反手一个远景,草原或黄沙,暮色或月光,命运看似温润却不容置喙的力量,融于景色中。
一个天生骑士落马的挣扎,在镜头的一草一木里。
①来自南达科塔州的糙影片的粗糙凌冽之气,来自于写实。
[骑士]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演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除了老爹,其他角色连名字都用的是本名赵婷细腻地还原了现实中,南达科塔州人们的气质。
赵婷14岁离开北京,去伦敦、去纽约,读电影专业不过三十多年的人生,被故乡和异乡瓜分得七七八八。
何处都是客。
这种飘零燕的日子,让她在毕业后,把电影的背景地,放在同样缺乏归属感的美国印第安地区。
在那里找到布雷迪·詹德罗时,赵婷并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
她只是看到他,就意识到这个人值得拍。
直到一年半后,布雷迪驯马时受了伤。
受伤处和电影中的一致(假伤疤就做在旧伤口上,刚长出来的头发也剃了,布雷迪没有二话徒手撬钉子的事儿,也是布雷迪受伤时真干过的。
)这次受伤,打乱了赵婷的原计划。
但仅仅受伤六周后,布雷迪又开始驯马了。
这人疯了吗???
这是赵婷的第一反应。
但对于布雷迪来说,再跨上马背,是自然而然的:不驯马,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啊?
如今女儿也一岁多了,奶爸的担子更重了这是一种“活着”的状态。
它朴素而粗糙,只是日子推着人向前滚动,但它也宏大,每一秒都有失足坠落的危险,每一秒都是一个人的史诗,都是与命运的搏斗。
而受伤,将这种状态戏剧化了。
赵婷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在影片中,布雷迪的伤,导致癫痫,时不时手指僵直。
这意味着,他不能再驯马。
刚见到布雷迪的时候,赵婷摸着马脖子附近,问他,这是马的哪块骨头。
布雷迪答:“那是上帝用来放马鞍的地方。
”那么,马背,一定是上帝用来放骑士的地方。
如果骑士不能再驯马,那何处能安放他?
②来自镜头的细感情的汹涌细腻,藏在镜头和布雷迪不多的台词中。
每一个远景镜头都惊心动魄,尤其是篝火唱歌的这一幕。
辽阔草原上,半轮明月下,篝火堆旁三五唱歌的牛仔人与景融为一体:这片飞沙走石的原野,必须有这帮牛仔,而这几个人,也只能策马扬鞭于明月之下。
仿佛不可能有别的命运。
然而偏偏是有了。
此时,一群人讨论受重伤的莱恩,心有戚戚表示要做一辈子牛仔,而布雷迪,也说着自己只是在恢复阶段,还要回去。
可说到最后,只剩沉默从头到尾,布雷迪台词不多,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在告诉人们,只是暂时休养,伤好了就去驯马。
哪里是告诉别人,只是在逃避那个可怕的念头,无法做牛仔的念头。
我一定会回来的*1
我一定会回来的*2
我一定会回来的*3
我一定会回来的*4癫痫让他随时可能松了缰绳,而他的头部,再也经不起第二次重创。
可他和马的羁绊,又不能斩断。
在现实中,布雷迪连拍戏时,都每天准时去驯马,赵婷也只能避开这名骑士的主业时间,见缝插针地拍摄。
没被人碰过的马,警惕性非常高。
但影片中布雷迪像哄孩子一样,亲亲抱抱摸摸转圈圈,马儿就乖了在镜头前,他与马两次告别时的心碎,见证了这种羁绊。
第一次,他的老马,格斯,被老爹卖了。
那天晚上,紫蓝色的天空下,山坡下站着一匹马镜头跟着布雷迪的步子,左摇右晃走过去。
而布雷迪走近了,第一个动作是伸出手
月光下一人一马相视告别
马的特写,是不舍的眼
人的特写,是眷恋的手
刚日出,人马最后的奔跑,诗意而感伤最令人触动的,是镜头下的马,太有灵性。
布雷迪把格斯送上车,它意识到了,这就是最后一面。
恍然回头
可又扭过去,眨眨眼像在掩饰情绪,又像是看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天空也有灵性。
格斯走后,又是一个动人的远景镜头。
天空,不再有月牙,也不再有日出。
只有乌云密布
而空地上,空余马鞍这段的镜头语言,实在是出神入化。
我要说的第三个远景镜头,在影片后段。
布雷迪再买来的一匹野马,还是太野了,逃了出去,弄伤了自己,布雷迪只能送它上路,终结它的痛苦。
一滩血
一条腿决定了命运。
但布雷迪没有下得去手,老爹代劳了。
镜头也不忍看了,远远的,给了两人一马,一个剪影背影和倒地的马,在紫蓝天空下,更加苍凉。
马儿终究是要卸了马鞍的吧。
骑士终究要丢盔弃甲,再世为人的吧。
当骑士从马背上坠落,又该何去何从。
当梦想终结,宿命不再是宿命,什么羁绊都要切断,茫然四顾,怎么再找到命定之路。
这是[骑士]用画面谱的一支悲壮的诗。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什么是梦想?
美国小镇青年,固执,善良,纯厚。
在广阔天地间,自由。
骑马是他从小熟知的事,也是引以为傲的荣耀。
生活简单到只有家人和马。
梦想有价,是健康。
我想起《Free Solo》里的Alex。
同样纯粹,固执,沉溺。
也同样是高风险高代价的梦想。
这2人有相似处。
Brady青年丧母,Alex青年丧父。
失去至亲让他们明白生命的虚无,梦想的意义。
当你不顾一切追求一件事时,大多数时候你会成功。
另外一些时候你会灭亡。
Brady最终没有拿生命冒险,而Alex义无反顾决绝赴险。
我想最大区别,是Brady家人的陪伴,让他感受到生命平淡却珍贵的温暖。
而Alex一直孤身一人,世上没有事物再值得留恋。
Be or die. 我是谁,比我做了什么,重要多了。
Brady是幸运的,他有爱他陪伴理解他的至亲。
所以死亡不是他的唯一征途,家人是他可以说服自己的妥协。
另一个亮眼角色是Lane Scott。
用余生的瘫痪,交换梦想耀眼的瞬间。
把生命全部燃烧。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做了选择。
犬儒的,激烈的,追寻梦想的,回归家庭的。
我这一生,也希望在犬儒以前,有过辉煌与抗争。
向平凡生活抗争,向世俗抗争,向一切约定俗成抗争,向所有的一切抗争。
我知道,在我心里,我一直是英雄。
不曾妥协放弃。
这一生,我只活给自己看。
To all the rebels: be or die.May God's glory always shine with you.
又一部小而精的电影。
很难想象还有比这部电影更不可思议的项目:中国导演兼编剧赵婷在拍摄她第一部故事片《哥哥教我唱的歌》时,遇到了Brady Jandreau。
他曾从马上摔下来,头部严重受伤,被禁止继续骑马。
《骑士》是这个故事的轻度虚构版本,主演为Jandreau本人(在电影中姓氏改为Blackburn)、他的家人以及部分瘫痪的前牛仔经济会明星Lane Scott(他也在片中饰演自己)。
很少有非专业演员能够如此完美地跨越现实和模仿之间的鸿沟,赵婷导演做到了。
放手比紧握难与其认为赵婷凭借特殊的文化身份的好奇心呈现出“外来者”眼里对于对美国西部文化的观察,不如说《骑士》是一次对于“人”本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一次凝视与反思,以至于影像回荡着一抹对与人之内心永恒追问的最强音:”To be,or not to be”。
我们可以说,《骑士》是一个讲述人在奴役(虚拟的牛仔荣耀)中通过思想斗争最终获得解放的故事。
忧郁的布雷迪正是一个处在选择的男人。
我们能看见电影结构起大量二元对立的概念,并通过布雷迪身边的两匹马划分了电影的结构:代表昔日荣耀的白马、空荡荡的马厩,狂野的黑马以及他最后脱离牢笼受伤后的处死,四个阶段中马与布雷迪的关系作为了人物心理的聚合与表征。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诸如文明与野蛮、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囚禁等概念的对立,这些异质的碰撞时时刻刻围绕挤压着人物,导致布雷迪反反复复地选择“骑”与“不骑”。
最终集汇到牛仔的精神属性与他们如今在商业社会中扮演的商品属性把二元分离现状。
布雷迪在阿波罗(象征光明与太阳的马)被处死后的话作为引证。
他告诉他妹妹:“我相信上帝给了人不同的使命,对于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于牛仔而言,是骑马“。
我们不难发现,二分思想背后把我们源自于柏拉图对于理想型的阐释,换而言之,现实不可避免地与梦想对立。
一方面这一思想的结论使得布雷迪彻底放弃了牛仔竞技,但一方面他却撬动了那一扇“窗户”,关于真正解放的自我意识,彻底让布雷迪明白源自于马背上的施动不过只是将死牛仔精神奄奄一息的一声叹气罢了。
我们对虚拟出的尊严幻象继续讨论。
电影一开头,布雷迪就像观众展示他在头上的伤疤。
我们能看见上帝通过意外关闭了布雷迪身上的某一处“门”,他所认为的重返荣耀的竞技场闸门,于是他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寻求一切办法打破这一扇被关起的尊严之门;直到电影最后他意识到了头顶的一扇窗——一种对于牛仔精神之死的感性认知,并从中获得解放的神性感召。
那扇门也许通往竞技场,但已经和早已和尊严无关。
这样的尊严是充满男性特征的,电影同样也通过互文的手法完成人物在追求尊严的挣扎。
对打工和教授驭马段落一并潜在地刺激了布雷迪想要回到竞技场的渴望。
在超市段落中,电影引入了现代文明的空间架构。
我们能看到在琳琅满目的超市空间中,视觉是丰富的、拥堵的,景观是封闭的、条条框框的;与之对应的人确实孤零零的,心思绪乱的。
这对于昔日接受众人欢呼的牛仔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在现代主义消费的商业化进程下,超市与商品作为消费文化与流动资本的象征,组织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超市所代表的资本文化为牛仔文化提供了“合法性”。
牛仔们比赛、表演杂技;当牛仔们为了生计搏命演出,观众愿意掏钱观看;像是杀死阿波罗的那一颗子弹,牛仔精神在“自然主义”的意义上已经宣告结束,仅仅留下了娱乐文化的消费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布雷迪把玩左轮手枪作为超市段落的转场点,那把手枪似乎视为一种逝去的旧式观念,不复存在的牛仔尊严。
如果说超市段落表现了一种身份错位所引起的焦虑,那么教授驭马段落则表现新生骑士嫉妒,从更深层次说,他意识到了一种牛仔命运的轮回,他指向自身命运正在与父亲重叠的现实,一种无法逃离的宿命感都在促使他做最后的选择。
”To be,or not to be?
”,是骑,还是不骑?
是放弃,还是继续?
是沉沦,还是新生 ?
我们在追着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越来越发现牛仔的生活——这一片“镀金”的天空,“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
残缺不全的人在牛仔世界中屡见不鲜:少了胳膊的师傅,在牛术比赛中摔成重度障碍的哥哥,以及被野马踩了脑袋引发癫痫的布雷迪,还有无数无法重新上台的骑手,他们通过搏命换来的掌声与荣耀准瞬即逝,成为了牛仔精神的牺牲品。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式硬汉,更没有正义与恶的对抗,只有被资本异化的“骑术表演者”。
哥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骑上了复检用的马鞍,那一匹曾经奔向美好的马被一条蕴藏深厚情感的缰绳代替。
幻象破灭,他们只能相互依存。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的两次触摸。
第一次是妹妹对布雷迪的轻抚,第二次是布雷迪训马时对马颈部的抚摸,他们都闪烁着一种崇高的“神性光芒”,即一种精神上的同调。
西部世界几乎以一种纯洁的图景展开,“性”本身兽性中的概念被抽离,留下的只有“野蛮”,是动物本性的,也是环境造就的。
布雷迪终究是意识到了这番处境。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竞技场的大门前发现了上帝为他留的窗户—他亲爱的家人,至亲的朋友、尚未彻底残废的躯体;曾经那一支紧握不放的癫痫右手阻碍他纵情驰骋,现在他却花费更大的努力放手——从生理上对于躯体的重新支配,更是心理上对于牛仔光芒消逝的承认。
赵婷在访问中谈到了马力克之余她的影像美学的影响。
对我来说,不会先想到泰伦斯马力克,而是安妮普鲁笔下广袤、残酷的西部世界——有关人如何寻找归宿的追问。
牛仔们那个早已活得乱七八糟的生活里,胯下狂躁凶猛的动物成为了不可控、非理性生活的直接隐喻;他们孤身一人与抽象上的自然力量对抗,把征服动物的脊背当作西部牛仔的尊严与理想,仿佛鞍上是他们梦想唯一的栖地。
尽管现实的经济问题早已侵入了西部世界;昔日雄风的牛仔在今天被推向非健康、破碎家庭、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马背上的西部精神已经脱离不了被肢解的命运,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在广阔的天宇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显得狭窄,甚至连回忆也只能通过电子屏幕作为主观情绪的载体,直到主人公离开了竞技场,那一次纵情狂奔宣告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对于重构精神家园的热烈渴望,也许他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前提是必须有放弃一切的勇气。
I just don't go and say pray to god, that he Takes in all the strength from all his friends across the nation. North south, east, west, cause we all know he's got friends all over this country. Pulls through.Hope he gets to ride again. Feel the wind. hit his back. Watch it flow through the grass. We are him and he is us. We're all one in this together.
中国导演赵婷自编自导的美国西部片,算是半纪录片吧,真人真事,演员都是本人出镜,看起来都很真实自然。
片子节奏很慢,讲了一个很厉害的训马师,在一次骑马比赛里(野马上窜下跳那种)落马后,头部受重伤,可能是颅骨碎了,放了块钢板,还想继续追梦骑马训马,最终放弃的故事。
他一直都想着骑马训马回赛场,连工作都是找的临时性的,逢人就说,恢复一阵就回去~但是他的右手、身体、医生时常会提醒他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了~他的一个好哥们莱恩在骑牛比赛里受伤全身瘫痪,只能用左手比字母交流。
即便这,也不能阻挡莱的骑士梦,当他骑在假的马背上,开心得不得了。
片尾莱仍在鼓励他永远不要放弃……不知道他当时心情几何。
从来都不让人摸的野马,给他调教一会就让他骑起来,就是这么厉害,问他和谁学的,说都是和父母。
可见他父母在这方面也不是一般人物,母亲早逝,话里话外父亲也是因为什么放弃了这个梦想,整天为生计发愁。
看来向现实低头的不只是他一个。
他妹妹像是有些智障,需要他照顾,他既是哥哥又是父亲。
当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正是场边父女二人的出现让他放弃了这个连命都可以不要的梦想。
西部旷野景色很美,在那种景色里奔腾,感受风在耳边吹拂,一定是很美的事。
大声唱起来——让我们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莫名其妙就想到这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吧。
好莱坞的痕迹颇重,明显的剧本框架填充内容。
第一幕略有学生作品的感觉,镜头打光等等。
第二幕开始渐入佳境,第三幕更是登峰造极。
个人梦想的追求与挫败,与家人朋友关系的亲密与排斥,与马的深情和共生关系…剧本写得非常好。
骑士的人生意义是骑马,受了伤的马跟受了伤的骑士一样失去了价值,马被杀死,人却活着。
杀马的情节和骑士回头与家人对视的情节是最打动我的。
人物的塑造已经很成熟,在最后二十分钟却更加深入,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顿时强化了人物的复杂感和普遍性。
观众都期待着骑士在战场上奋斗至最后一刻死去,这才是他“应有的宿命”。
他用残疾的手握紧了缰绳,却又放开,和朋友道别,背对着一生挚爱的生灵与梦想,走向了两双紧紧注视着他的眼睛。
在这部片子里,沉默的力量大于对白,音乐的烘托也很出彩,声音设计有突兀的一些小地方,但大部分都很好。
总的来说,全篇节奏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不盲目煽情。
镜头一般,但终究保持了水准。
打光可以,对自然光的利用也很加分,很喜欢四个牛仔在篝火四周对话的光。
另,赵婷电影里的天,都那么好看。
再补充几个点。
如果说第一幕是引入,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适应他的“变化”;第二幕的主题是梦想,那第三幕表示主人公认清了“现实”,且真正得到了释怀,第二幕的他是无法理解父亲说的“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要实现”的,他只会记得在母亲墓碑前埋下的小马。
片中人物还有一个已经瘫痪的朋友,这暗示着主人公“一意孤行”的下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必然导致的结局,但这个朋友最后跟他说的话是“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一个歌喉美妙的十五岁的妹妹,似乎也是有生理疾病的,但她得到了所有人温暖的爱与关怀,温暖的她也会安慰哥哥不要难过,在哥哥的身体上贴满闪耀的星星。
父亲是隐忍沉默的,又是“专制”的,他反对女儿不穿内衣,更反对儿子坚持骑马;他又是如天下所有父亲般“不善表达”的,在儿子想要一匹马又舍不得变卖马鞍的时候先卖了自己的鹿皮。
妹妹和父亲代表着家人,一个有点傻却直接表达,一个吝于表达却暗自付出,两人都同样深深爱着骑士。
同时妹妹又和哥哥是同道中人,哥哥期待着能像妹妹一样“不想做的事就不做”。
第二幕旁敲侧击地表现主人公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更多描绘了他与马的关系多么密切,让观众更能体会他的坚持与心酸。
第三幕里他开始理解在第一幕中已经出现的朋友与家人,他开始做出自己的选择,但这次是释怀了的。
家人,朋友,马,既是主人公的生活,又具有更深入的象征意义,使得整个剧本的层次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
每个镜头都有意义,绝不浪费或多余。
大远景可太好看了。
野马难骑,何必强骑?
好帅气的骑士。
戴上牛仔帽,大家都很帅。
他受伤了,叔叔要求抱抱他,以安慰他。
年轻肌肤贴上黄色五角星贴片,挺靓。
野马难骑,需要慢慢调教。
曾经的斗牛骑手现在脑外伤后几乎成了废人,令人感慨,但大家都对他很友好。
野马喜欢懂它的人。
不想长大的少女。
上帝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使命。
野马背上的癫狂。
肉体上屈服,但精神上不屈。
三星半
纪录片般的真实,风景画般的隽永,诗歌般的情韵,民谣般的婉转。
这是一群祖祖辈辈搏击自然在恶地上讨生活的人,但镜头下的他们却如此细腻温情。
这是一个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骑马者的故事,但使他真正成为“骑士”的却是他最后主动离开赛场的举动。
扮演本片男主Brady的演员也叫Brady,他本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位苏族职业牛仔竞技表演者。
片中他的父亲和妹妹(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是他现实中的家人,那位在医院里生活不能自理的青年也的确是他脑部受损的好友。
导演赵婷是两年前在当地拍摄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时认识Brady的,她说她想让Brady作为自己下部影片的主角,但具体情节并未想好。
后来,Brady遭遇意外,头骨被马踩裂(即片中那个用订书钉缝合的伤口),赵婷于是决定拍摄这个人物在康复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这种真实和虚构界限模糊的构思(后来查资料知道这种电影类型叫docufiction),配上她冷静克制的摄影风格,带领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通常不太被关注的美国原住民(拉科塔族),感受他们简单但值得尊敬的生活方式。
(文/杨时旸)《骑士》到底是哪里动人?
仔细想想,或许就是因为导演自觉地收敛,绝不铺张野心,但反而是这份聚焦、专心和安静的凝视塑造出了一种难得的阔达。
这个故事只呈现骑手小小的世界,这个偏僻、荒蛮,充斥着黄土、沙尘、风与汗的世界,也展现了一种动人的精神力量。
《骑士》是特别美国的、特别西部的,它所展现的丰沛细节,是典型的从内部拍摄内部的呈现方式,不浸入已久的人是难以如此自信、准确又信手拈来地把控,但它的导演是一位华人,宋丹丹的养女,在美国学习电影,这就更加耐人寻味,如果不了解背景,没有人会想到它的创作者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西部的,也没有人会想到它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换句话说,导演剔除掉了所有外部标签,族裔身份的,性别身份的,而只把自己当做一位“导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纯粹成就了这部作品。
年轻的牛仔布拉迪意外受伤,头部的重创已经开始引发癫痫,他被医生宣告此生或许会远离赛场,但他并不认可命运的宣判,坚持着一次又一次骑上马背,但最终只能换得一声叹息。
《骑士》没有大开大合、避免了一切戏剧性,没有起承转合,坚定的反高潮,像一首完全不想押韵的诗,点染着西部的苍茫光彩,写尽一个年轻骑手不对外人诉的怅惘。
更多的西部片,人们看到的是雄性的、向外的、充满攻击性的形象,但《骑士》中呈现得更多的却是他们的落寞、孤独和无助。
布拉迪在病痛挣扎中,经常去探望一位好友,他也一样曾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骑士,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几近瘫痪,只能用手指比划出字母,进行简单交谈。
在病房里,两位年轻的骑手互相开开玩笑,看着以前的比赛、采访视频,那景象真令人唏嘘。
一次又一次地探望和交谈之后,在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刻渐渐升腾起一种独特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他们彼此互为镜像,或许可以把那个瘫痪在床的骑手看做是布拉迪的一种投射,甚至一种对未来的警示,从这个角度去看,布拉迪一次次重返那间病房探视,成为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方用几个还能动弹的手指比划出的单词,布拉迪都能识别,其实,他想说的,或许也是布拉迪想要说的,在那些时刻,他们二人是彼此交织、重叠的。
他们是两个人,但又是一种人,到底是哪一种呢?
或许是“失魂”的人。
《骑士》中一直呈现的就是一种寻找精神意义,寻找精神身份的拉锯,对于布拉迪而言,牛仔,是一种职业身份,靠此养家糊口,而更是一种精神支撑,那是与生俱来的,家庭和周遭文化熏陶出的身份和精神认同,他的病痛其实不只是肉身的,更多的是一种强行地对于自我精神认同的剥夺。
旁人觉得,他大可以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就像他所尝试的,在养病的短暂期间去往当地的超市做收银员,而这种单纯的谋生,对他而言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死刑。
他是一个牛仔,沉默和坚韧是一种“品格”,所以,他无法对外人叙述自己内心的困顿。
这部电影的所有台词几乎都故意兜兜转转地回避掉了布拉迪内心最强烈的轰鸣,只在角色间的对话中保留那些对生活、工作的细碎的来言去语,以及某些插科打诨,所有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生活化的琐碎对话却更让那些避而不谈的内心轰鸣发出暴裂的声响。
《骑士》用一种异常安静的方式呈现了内心的炸裂。
这个故事在平缓的叙述中其实已经在一次又一次地递进情感,最终,布拉迪选择枪杀掉那匹受伤的马,当他在旷野上吹起口哨,向那匹野马告别,同时也是在向自己的身份与过去道别。
那个离开赛场的结尾意味着什么?
是放弃吗?
还是一种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和未来的责任感的体现?
或许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成熟?
又或许是这个古老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凋落的隐喻?
《骑士》像截取一个小小的片段,展露一些隐秘的哀愁,一些不诉的衷肠,一些未竟的梦想,还有一些惆怅之后的疏朗。
驯马是最自然的地方了吧
不一样的视角不错,但是功底偏弱
Dakota版的《某种男人》,也是十足的indie感。能有着这样朴素真实的质感,全因导演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捕捉(而且她成长于另一种文化环境)还有非职业演员的使用。骑士在广阔的草原上,对自己的亲人、曾有的辉煌与生涯有了认识与了解。以为会是又一部主打镜头的“闷片”--却没想到还来了点睛的配乐。
不做评价
这样说吧,赵导跟扎克类似,都是感性导演,几乎没有叙事能力,长处是通过画面对情绪的表达
三星半。直视真实生活的赤焰黄沙,夹杂着大自然的万里柔情。影片一直在这冲突的视听觉中驰骋。每个人都不善言辞,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情感阻隔。但一旦乘上微风和骏马,他们就接近了生命的真谛,仿佛骑马是他们对抗所有悲惨不幸的神圣仪式。无法松开的手,是他对生活的固执和坚持。那清脆的哨音,是对于痛苦离别感人至深又举重若轻的无奈作别。
荒原之上,一位不能再骑马的深情牛仔,你能体会到他的幻灭和哀伤吗?梦想的残骸满地遍布,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影像风格生活化,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 📀 2017【3月【➊】】【2021 ▲ 134】【1小时 44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C】怎么全在说马力克?就因为本片大量采用自然光拍大全景吗?马力克才没有这么肤浅!同样以此角度切入,那些被拍摄的风景更像是素材堆叠,似乎更应感激自然的馈赠;而马力克总能挖掘出影像的更多可能,这才是区别所在。
骑士的故事是一个人人都会面对的抉择,是独立超然于尘世之外还是与这个乏味无聊的现实为伍,在荒凉广阔的自然之中,野马尚且不能自由奔腾,还要被人类驯服,骑士没有抱怨,一句也没有,在他的旁边有已近几乎瘫痪的“哥哥”,有稚气未脱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他和前者比是幸运的,但又有点嫉妒后者,骑士的使命是征服,一个人的成就要建立在对动物自由的剥夺之上,马儿为了自由不惜断腿,骑士为了征服不惜自己的生命,但人终究是人,他能有牵绊有选择,骑士最终的选择和马儿不一样,他也许会有遗憾,但梦想不应该只是用来被实现的,倒挂的美国国旗是导演对这个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自我与自由的美国精神的讽刺吧,生命的崇高和活着的尊严才是我们存在于这个天地之间的最大价值
女导演都是垃圾
对英雄主义与传统体育片的反写,弧光构成乍看如宿命操控,实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意志导向,生命个体间的连接超越了“苦难”,逝去的爱也在两次“午夜梦回”中归来
赵婷拥有着动人,成熟,粗放而细腻的电影语言,这部作品里看到了她非常不中国却骨子里深受东方价值观影响的部分,像早期的李安。虽然可以把骑手看作是文艺版的摔角王,但影片最后部分的隐喻之死却让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我认为赵婷只要不被漫威绊倒,她极有可能会是第一个拿奥斯卡的大陆导演。
很淡,但如果我有钱拍电影,或许就是想拍这样的一部片吧。#不计功名#
三星半,决定不是单方面影响的结果:情如手足的斗牛士终其一生都在复健、母亲的固执和父亲放弃梦想让他近乎偏执、两次送别爱马好似提前告别他生活的世界。几条线平淡的交织在一起,当他玩弄那把手枪,我真的怕是另一个结局。在驯服后让马儿熟悉手枪的气味,是不是当骑上马的那刻就要时刻做好准备?
按片子的故事性和叙事手法来说的话我本想打个及格分,但了解到导演是宋丹丹现任丈夫的女儿,而且这应该算是她第二部作品,况且拿过奖算是成功之作,演员也都是本色出演,所以稍微提一下分。要讲的东西看片名便可得知:骑士精神。男主在参加牛仔竞技时意外受伤接受了开颅手术,医生告知他结束这种生活,但怀有理想的男主自然不愿放弃,尽管身体已经出现癫痫的症状。。。
7万美元的独立制片,能出一部成规模的作品让人尊敬。不过这种自我救赎的题材实在难以拍出新鲜活力,感觉都是在千部同类型作品的框框里跳跃,高度有限,乏闷感充斥着每一分钟,像某位友邻所说,实在难以共情,而共情与否又恰好是这种题材胜负的关键点,所以勇气可嘉,可来路艰险,并非此时,但值得等待!希望在未来能看到赵婷导演拍出更有个人魅力的流光幻影,加油!
喜欢结局
满满的性冷淡风,一般的职业励志故事,大量的内心写实篇幅让观感枯燥,马仔和马的宿命令人唏嘘
太主流的独立片了
和《无依之地》同样都是启用素人演员、模糊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边界、摄影上特别是空镜头神似马力克、关注边缘/小众群体。就这部来讲,情感真是粗犷又细腻。最喜欢两段:一个是给马“安乐死”时的镜头设计,暗色天空映衬下的影子中,马倒下了,Brady心里的一部分也死掉了;另一个是最后一个段落的设计,爸爸和妹妹出现在场边、主角看看自己的手终而扭头走掉,看得我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