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从他的名牌开始,自此主人公只有一个名字-“医生”。
刚开始实习生涯的主人公抱怨了没有喘息时间的工作强度,并矛盾的肯定了自已继续做一个好医生的愿望,旧公文包(一次权力的潜移默化)象征着选择医生这个分工的意志。
马上他就进入了现代分工的辩证法之中,这个辩证法不为别的只为了让主人公更肯定于自己是一位医生(护士的刁难让他觉得他的职位即重要又不重要他只是工作协同中的一环,上司的问话,上升的可能空间都反过来加强主人公做一个(act like one)“好医生”的愿望,一个身份(职位)就此成了他一切活动的必经之路,个体隐藏了,女病人和医生的关系自此固定,主人公只能以医生的方式(有趣的是这种方式在工作中也被认作是在做一个“好”医生)把他爱上的女病人(女学生或者前分工时期的象征,轻松的田园时光)留在身边,个体的爱意开始显现,理性的外衣却在工作,主角的窘境在于他已经不可能脱掉医生这个外衣放弃这个“技能”或者“知识”,工具理性就是他,他只会使用它,他是医生,他无时无刻不是医生,他对不是医生的自己不能容忍,那样他和女病人和其他一切的桥梁就将断裂(主角要更努力而不是放弃,别忘了现代教育不教人放弃。
) 女病人在他精疲力尽的时候死去,主体也开始最后的蜕变,男护工作为最后的考验到来,女病人的日记(作为一个历史文本一个意义)是主人公最后的自我,而这个自我在拷问中(警察的谈话),做出了最后的挣扎并在想象中葬送了自己(归于大海),至此他的实习期结束了,辩证完成了,一个“好”医生诞生了。
在这么一个原本应该写论文的周末,还是继续放纵自己,豆瓣了奥兰多布鲁姆的电影,看影片据说这部是他演的最好的一部,于是果断看之。
平静的剧情发展,不知道是版本原因还是电影原本如此,来个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马丁正如现在的我,住在一个对一个人来说微大微空的房间里,每天都是一个人,好像有同事但是没有一个亲近的朋友。
有着自己的目标,比如他想拿奖学金想继续留在这个医院,正如我正实现着以前的梦想,为着将来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努力着,他会坐在博士的奔驰里游离,而我也想象着有一天我也能有自己的车,自己的爱人,一起去爬山一起去旅游,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可是长时间的孤独和抑郁,让他在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时变得很饥渴,很想快点得到,所以他急了,乱了,逐渐失去了自我。
很多时间我们为了得到想要得到东西不惜一切代价,可是等到得打的时候,发现也没有原来那么想要那么喜欢了。
所以,慢慢来,不着急,你所要的东西终会通过你的努力成为你的的。
不急,不要失去自我。
要常出去走走,如果连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可怜的,那谁也帮不了你,谁能让你不孤独?
有刘海的奥兰多布鲁姆多了一份可爱和萌!
爱死这一家人了。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就像风平浪静的海面,如果没有看到石块砸中水面的那一瞬间,你能想象发生过怎样激烈的碰撞、海底里升起过多少绝望的气泡吗。
这是一个仿佛没有发生过的故事。
故事的过程在简介中基本已经透光了,唯有结局是个谜。
而当最后一帧画面戛然而止时,相信有意外之感的人不止我一个。
男主为两本生命之书划上了句号,但他自己的人生之路却没有丝毫停顿,还在继续行医治疗,甚至可能平步青云,而这就是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形象。
仔细想想还是蛮恐怖的(不然我也不知道哪里“恐怖/惊悚”了)。
这片子整个都有种淡淡的偏离道德标准的感觉。
明明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却混在日常里,显得像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
我们看到男主理所当然地偷换药剂,神色平静地制作毒药,既没有高智商罪犯计划得逞的兴奋,却也没有什么老好人的犹豫和愧疚。
我一直感觉他虽然看上去乖乖的但早就坏掉了,那么天然又那么黑。
而编剧仿佛为了加重这种道德偏离感似的,为他安排了一个走向人生巅峰的结局。
他做的两起谋杀让他融入了团队、获得了重视,似乎和同事讨好上司的行为也差不多呢?
你知道此处理应为之愤怒,但似乎就是醒不过来。
男主唯一一次激烈的宣泄是那段在大海中的扑腾,结果还只是他心里想想。
旁人只看到他站在原地,不知道他心里的画面;警察先生只以为他进出房间,不曾想他去过海边;就像片中的所有人,他们认为两场死亡是不幸的意外,却不知这是一段长长的纠结。
水面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后说说演员,深觉该片确实需要一些只是站在那里就很好看的人来演,不然画面和镜头都还蛮单调的,不知道能不能看得这么起劲。
由于我看开花看得眼睛粘在屏幕上,难免影响客观判断,打个“推荐”算是推给所有喜欢他的人看。
这是一部节奏缓和、接近文艺的惊悚片,越往后越看的我心惊肉跳。
其实再多的画面刺激都不如玩心理来的有效果,不禁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一部同样猜不到结局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觉得电影剧情的发展一步步的在走进一个怪圈,然后朝着不可思议的方向发展。
但万事皆有因,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得知的关于男主的个人信息很少很少,关于他的家庭、过去,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窥见端倪。
首先,他是一个很自卑的人。
他在学生时代没有别的兴趣爱好,一心扑在学习上。
注意了,他并不是一个天才,他说自己很用功,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
一个长相讨喜的男孩子,就算是不用功读书,也足够有魅力了,更何况人的前途不能只单单和学习划上等号。
但是他对于成功的定义很狭隘,并选择了最能得到别人赞赏的医生职业。
在此我想单独说一下医生这个行业。
医生在大家眼里是很完美的,这代表着高智商。
除此之外,医生最能受到世人尊敬,而且医生有着非常优渥的待遇。
男主之所以选择医生,也和他的人生观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大概就是他对完美人生的定义。
他需要得到别人赞赏,同时他又想证明自己,想要上司的肯定和物质充实的人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他来自于一个非常严格的家庭。
从他的外表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是相对优越的,但他额头上有一个月牙形的疤痕。
这疤痕应该代表着童年的阴影,因为一般小孩子淘气也不会摔在脸上,更不可能是皮肤过敏或身体原因留下的。
我暂且想象这是跟他父母有关。
如果是因为家庭暴力,他会对事物很容易产生恐惧,但又十分的想要掌控一切。
内心没有爱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他从出生开始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对爱是一种既恐惧又渴望的心理。
他没有女朋友、也看不出半点对爱情的憧憬就可以印证这一点;如果是童年时代由于父母的照看疏忽而产生的过失,那他内心应该是非常孤独的,孤独的人很容易对人产生依赖,并且有了精神寄托之后就变的很极端,占有欲很强。
所以很多事就变得说得通了。
他的内心是十分分裂的,在外部他很彬彬有礼,尽力想要做一个大家都尊敬的人,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
在内心他又很孤单很极端。
他在接到女孩家人的邀请时,内心难掩激动,并穿的很体面去她家,结果却非常失落,他甚至觉得自己被骗了。
他的面部表情变化是很微妙的,在女孩家人说出抱歉、女孩家人发生口角时,他极力掩饰着自己的厌恶和冲动。
要说因为这么一点事就产生报复心理是有点夸张了,但这绝不偶然,更不是唯一的原因。
同事问他,不和任何人来往,到死的时候就那么走了,谁都不知道。
一般的同事是不会这么开玩笑的,如果单单是因为一个人内向,不会说出这么过分的话,所以说男主在工作中也时时表现出自私、冷漠的一面,并很少对周边的事做出反应,让同事觉得他其实是很懦弱的一个人,说些过分的话也不会有什么。
男主是积压很久了,不单单是我们看到的几件小事,说明他在生活中处处受自己性格的束缚。
可是他又无法挣脱,不能自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遇到事情只会走死胡同,让自己变得无路可退。
再说说他对女孩的感情。
我不认为这是爱情,这只是一种迷恋。
而且这种迷恋夹杂的不只是异性之间的吸引那么简单,他需要从女孩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因为病人受控于主治医生,所以柔弱的她是百依百顺的,她不像他的同事那样咄咄逼人,也不像他的上司那样居高临下。
她在默默的给予他温暖的同事,让他生平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是被需要的。
之所以说这不是爱情,从他对女孩的生命当儿戏就能看出来,如果说爱一个人爱到宁愿让她死了也不要离开自己身边,这是个什么概念?
更何况,他本来可以开口表白的,他明知道女孩对自己是有好感的,为什么不选择向他表露心迹?
所以这根本不是爱情,他只局限于这种医患关系变态的依赖。
他之所以选择了那么狭隘的方式让女孩留在自己身边,是因为医院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医生掌握着病人的生杀大权。
只能说他这些年来带给他的思维惯性就是让女孩留在病床上那么简单,他这份感情只是存在于医患关系,是见不得光的。
女孩的日记内容是一个谜。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介意这本日记,难道女孩本来就知道他换药的所作所为吗?
记得他第二次偷偷给她换药的时候女孩的眼皮动了一下,如果她知道,为什么不扼杀悲剧在自己身上降临的可能呢?
这大概也要和家庭扯上关系了。
她的姐姐可以在有客人的情况下和家人发生争执,甚至是在自己对男主很有好感的情况下,说明她的家庭也并非是和谐的。
所以女孩在医院期间,只能把感情寄托于一个医生身上,而把写日记作为唯一的消遣。
而且她的爱情也不顺利,可以看出她的男朋友是很不负责的,住院那么久也没有想过去看她,并且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和她发生性关系。
女孩对那么一个不值得的人竟舍弃不了,也说明她内心是非常寂寞的,所以她对男主的感情也没有那么单纯。
她凭着自己对医生的理解和对男主的好印象,完完全全的信任他,在明知自己生命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相信他。
本片的剧情走向处理的比较柔和。
他偷偷收藏了她的照片,看起来多么像冠冕堂皇的爱情。
他在厕所里冲走女孩日记的时候,翻出去看大海,我想他内心是无所畏惧的,他想象自己跳进了大海,被海浪冲刷的很干净,这一刻他是pure的。
可想象只是想象,他依然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毁尸灭迹,多么讽刺。
他内心或许有无限广阔的世界,但醒过来只能按部就班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这不是对一个杀人犯的开脱,我想这电影本身也不是想表达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道理。
一个好医生,既讽刺了男主人面兽心的险恶;也讽刺了当今社会不能明辨是非的可悲。
卫生部的领导们应该看看!
在美式医疗下,这么严重大感染才用头孢他啶,是我们的悲哀啊!
看看美国人多重视药敏!
而我们在滥用抗生素!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到底该保持在一个怎么样的界线?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想对这条线的标准更加模糊不清了。
不过这跟我的关系不大,因为把握这条“线”的主导者应该是医生,而我这辈子几乎没机会成为医生的了,顶多有时扮演下病人的角色。
遇上剧中这样的医生,真不知是好事还是憾事?
剧本写的确实很不错,那种悬疑气氛的把握,人物关系的设置都很有讲究,基本上每个角色都让我留下了印象,尤其是那个让我有点儿意外的结局,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表现得让人心寒不已。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这是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博士的一本著作,主要讲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人,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没有同情心,不会内疚,不懂得如何爱别人,并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更要命的是这种人恰恰还很聪明,而如果我们遇到这种人,千万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而是立马转身,离开。
《一个好医生》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因为它非常简单:故事简单、场景简单、人物也不多(当然有可能是资金原因),而且这部电影的留白很多,很多细节都没有交代清楚,例如男主角的家庭背景,那本日记的具体内容等等,这就需要观众高度的参与,甚至需要每一位观众都成为编剧来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
就像一块不完整的拼图,需要依靠想象才能使之出现完整的容貌。
《一个好医生》的男主角马丁基本上就算作是一个无良的人,但是影片开头我们完全没有觉得他有什么不正常之处,英俊的相貌、和谐的家庭、体面的工作(虽然是试用期)、舒适的房子,可能唯一“不正常”的地方就是为什么这么一位优秀的男人却没有一个女朋友呢?
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先前对他形成的基本印象也被彻底推翻。
马丁虽然有着英俊的相貌,但是他却有一种自卑,在和异性的接触中也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上,即使有女孩子对他主动示好他也完全无动于衷,可能马丁唯一一次可以算作主动的行为是偷走女病人的照片吧。
基本上马丁的感情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他被不止一个女孩抛弃过,二是他从来就没有交往过女孩子。
但是第一种情况明显不符,因为他并没有对异性有明显的厌恶感,只是有一定的距离感。
而且当他的女病人问到他关于感情方面的事他也无言以对,这只能说明:马丁从来就没有谈过恋爱。
那么马丁为什么会对异性如此冷漠呢?
这就要从他的家庭入手了。
整部电影中,马丁和家人只联系过一次,还是通过写明信片。
而后不管他遇到什么,他都选择独自面对,完全不和自己的家人倾诉。
我们再来看看马丁的家庭成员:一个妈妈,2个姐姐,男性的缺失导致马丁和别人相处相对比较温和,而3个女性长辈也将马丁牢牢的控制住,这也导致马丁形成了非常强的控制欲。
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编导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讯息:马丁热爱医生这份工作,并且非常努力,即使在他转正以后,他依然非常努力。
马丁为什么会如此努力工作呢?
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而是因为只有在工作时才能满足他的控制欲和那脆弱的虚荣心。
一旦回到家中,马丁孤独无助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这才是他努力工作的真正原因。
他跑到女病人家将药掉包不是因为喜欢女病人,而是因为那位女病人既满足他的控制欲,又对他崇敬有加。
试问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人,肯定是千方百计的对她好,怎么还忍心害她呢?更何况如果马丁主动一些是完全有机会的,所以他对女病人没有一丝所谓的爱,有的只有控制。
当女病人去世时马丁确实很难过,但是他难过的真正原因是他失去了一个可以满足他病态心理的病人。
而病人的死,在他眼中就像死了一只蚂蚁一样那么微不足道。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一个平常吊儿郎当的男护工无意间得到了一个可以威胁马丁的筹码——女病人的日记,从护工口中我们得知日记的内容基本就是女病人与马丁之间一些微妙的情愫,即使曝光对马丁也不会有致命的影响,但是随着男护工对马丁一而再,再而三的勒索,马丁选择了结束男护工的生命。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以马丁的性格作出这样的事情却再也正常不过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被控制了,这导致了他的愤怒,马丁一直在摆脱家庭的控制,控制是对他人格的羞辱,更何况还是一个比他卑微的护工,所以男护工之死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如果说女病人是他间接害死的,那么男护工则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是赤裸裸的谋杀。
如果是正常人的话杀了一个人肯定会内疚很久,但是马丁呢?
他只是通过了一个幻想就简单的将这件事情遗忘了,甚至可以在警察面前信口雌黄,侃侃而谈。
马丁有一套面朝大海的海景房(这要是在天朝的三亚,肯定老值钱了),但是这套房子一直都处于装修期,马丁还时不时的添置家具,直到电影结束这套房子也没有完全布置完,严格来讲,这套房子还不能算是完整的房子。
我们有句老话:“有娘的地方才是家”,然而马丁的房子里却只有他一人,他住的地方只能叫房子,不能叫家。
很多观众一定觉得让这样的一个疯子逍遥法外的结局有些无法接受,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无良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尤其是欧美国家),他们之所以没有犯下像马丁那样的罪行主要是因为他的底线没有被碰触,但是如果他的底线遭到侵犯,那么他比起马丁来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由开花哥来演绎这个角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对人物的厌恶感和对结局的不满,毕竟开花以前的角色大都是阳光、善良、帅气多情的正面人物,所以开花一出现谁还忍心对这个角色恨之入骨呢?
记得星座里有一个段子:千万不要让天蝎座当心理学家,他们只会让你更加疯狂。
马丁虽然没有身体上的疾病,但是心理上的疾病却异常严重。
正是这样一个疯子,我们却称呼他为“好医生”。
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都希望像马丁这样的人可以早点下地狱。
请你想想:当一个人没有亲人、没有恋人、没有朋友,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这。
不就是活生生的地狱吗?
年轻的医生遍尝孤独,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娱乐,他将新屋的墙壁粉刷成幽蓝色,整个房子都沉默。
医生遇见了同样年轻、出尘的病人,于是绝望地靠近。
他不惜偷换药品加重她的病情,又一度惹上护工的勒索。
片尾有一处意想,事情败露后他跑向海边,选择了他讲给女孩儿的死法,“被大海吞噬,就像不曾出现在这世上”,我以为就是这样了,唯美而凄凉。
结果不是,我们的医生翻回洗手间的窗,销毁证据又勇往直前了。
他又重新做回“好医生”,悬壶济世。
诡异的是,我并不怎样看低他,反倒有些怜悯。
错手杀死自己心爱的姑娘,又侥幸逃脱另一桩谋杀嫌疑,他的人生将如何继续。
也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背负着程度不同的罪恶,说服自己,继续下去。
(芷宁写于8月29日)小成本影片《一个好医生(The Good Doctor)》是一部小格局文艺片,它以清淡冷白的光影再现了在医院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所发生的隐秘事件,若不是影片以医生的视角切入叙事,不知情者只会当那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纯属个案,很少将其和人性的阴暗联想在一起。
然而事实上,一个人在成为医生之前,首先是人,有着人类所拥有的一切优缺点,而那些在成长期不够走运的,或许缺点会更多一些。
该片对特殊人物的心理刻画相对到位,一个看上去温文尔雅童叟无欺的人,却拥有着阴郁的内心世界,此种外形与内在的矛盾统一,让年轻的实习医生马丁身上散发着一种莫可名状的气质,就仿佛他和灵魂之间的距离很遥远,而他的存在却很真实一般。
影片虽没有详尽交待马丁的家庭背景,但通过他收到家中邮寄包裹时的平淡表现、他新家的孤寂风格以及他在医院里的种种行为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着过去有着心结的人,而且现在已然手握他人生死的他,不仅远没有从过往开释,反而深陷心性的缺陷中,准确的说,他是个医生,更是个心理病人,只是,他能很机敏,避免让别人发现他的这种病态。
马丁选择做医生的初衷是,“人人尊敬并且能帮到别人”,这似乎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基础需求,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重视,甚至被崇拜,他喜欢掌控的感觉,但是因为心性方面的因素,他为人内向而孤僻,生活圈子狭窄寂寥,他只能过分关注自己的渴求,并将这种渴求和职业紧密结合,当年轻的患病女孩简单地说了句“你是一个好医生”时,这句病患间闲聊的话语,在马丁那里却变了调,仿佛暴涨成了一个极大的认可,与其说马丁爱上了女孩而陷入“爱你爱到杀死你”的疯狂,倒不如说马丁是迷恋上了女孩给他的感觉,女孩的信赖和认可,如同迷药般迷幻了马丁不健全的神经,长期匮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像海洛因,一旦上瘾便不可收拾,此时操控病人的病情,已成为马丁内心最顺理成章的事。
影片虽然缺省了一些对故事本身挖掘开垦的章节,却也塑造出了一个典型人物,只是限于格局,戏剧张力稍显不足,剧本仿佛很克制,留给演员发挥的空间不是很充分,似乎只想做到点到即止,让观众自己去臆想一般。
其中对马丁内心世界的刻画大多通过主演的神情再现,虽然这样的戏份算不得是多么了不起的突破,但不得不说此次奥兰多·布鲁姆演得不错,似乎总被拉入商业片领域的小布对表演还是有所追求的,该片也是他首部自筹资金拍摄的独立电影,作为制片人,选择这样一部注重阴暗心理再现的影片,足见小布心中颇有一番职业抱负,只是通常人们都太过关注他的外表罢了。
略显沉闷的叙事手法似乎并不太利于非文艺片观众理解感受该片,影片从出手的第一个镜头就表明了它是小众的,冷色的画面,带着一股孤绝感,许是发生地点在医院之故,画面中的白色很多,却不给人刺目之感,也没有诡异的强光来凸显人物的异化和所谓的惊悚,这样的做法和编剧中存在的大量缺省一样,显得平静而克制,就像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事件,看上去不一定要多惊心动魄,但揭开的内质却是惊诧人心的。
仿佛滚雪球一般,起先和拧巴的马丁有过交锋的人,只是被错误的开除,之后的事渐渐变得失控,而马丁却执迷着那种掌控感,何况他也有这种能力,就在片尾马丁频临失控边缘时,影片通过一个画面外延又令他回归冷静,当他微笑着握手,送走警察时,观众会难免喟叹:一个真的怪物已然修炼成功了。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0463486_d.html
谁再说开花不会演戏就拿这部糊他一脸
精灵王子现在长得这叫一丑
擦
一部并不惊悚的惊悚片。导演完全是在故弄玄虚、装模作样。影片在表现手法上也十分陈旧,用镜单调,未能营造惊悚气氛。帅窝奥兰多·布鲁姆的表现也乏善可陈,一副愣头青的样子,而且,造型不怎么帅啊。
这部原本至少打四星的医患关系电影因为导演自以为高明的收尾让我简直无法直视,好比快高潮了姑娘叫你赶紧停一样。奥兰多布鲁姆精妙娴熟的演技,配合充满情绪化的蒙太奇手法,他高贵的刘海的确能秒杀你。只不过这空虚无聊的烂结局,一部这样好的剧情惊悚居然败在这样的情境,可惜。
只能说奥兰多布鲁姆这个发型和装扮还蛮眼前一亮的
孤独是毒药。
奥兰多颜太美了以至于对于剧情我都没怎么注重.. 片子节奏很慢,大量长镜头,但对于人性的刻画还是颇为独到的。
心理有问题就是真的问题大了!尤其是医生。心理战过硬啊!
剧情比赛末点好
看得我肾疼。Martin肯定是个双鱼男。
我想知道女主角日记的内容...
主演就没一个看着顺眼的
适合快进看情节,没惊喜,医德不能为私欲的故事。。
没怎么看懂
多一星给突然的结尾
比较没说服力的是,开花演一个不受欢迎的自闭变态。
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蛮好的。。。
结尾是怎么回事?
bad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