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父爱多次转校的问题高中男孩,被同学反咬一口愤怒中打人导致哈弗未毕业已到中老年的不受欢迎的单身历史老师,在战争中失去孩子和丈夫的食堂大妈,度过了一个被迫的圣诞节。
老派而典型的温暖治愈系圣诞师生电影,甜度、深度、自信度有意减了不少,这似乎和现在的美国一样。
老师看到学生遗留下来的抗抑郁药,看了看,自己也来了两片。
最后被解雇,拿走董事会送给校长的人头马,用来漱口吐在街边。
以及之前不满学校接受议员捐赠,只为子女铺路,男主原则行事,不舞弊给出交易需要的学分,这些也看到了导演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但不是重点,导演更想表达,在一个已经被损坏的世界中,人们应该看到彼此真实的一面,互相搀扶着向前。
一开始老师用“你在学生中不受欢迎,老师中也一样,他们讨厌你”。
学生用同样的话反击老师。
他们用同样的话刺醒彼此,互相认识。
最后二人道别,老师说:“Keep your head up,all right? You can do this”。
学生反而有点腼腆地说:这也是我想说的。
他们再用同样的话,互相鼓励。
而关于“谎言”的秘密,心照不宣。
片尾曲《Crying,Laughing,Loving,Lying》唱起,我以为自己会像看那些众多淡淡的电影一样,看着片中主角慢慢消失在冬季清冷的街道,看着片尾字幕一个个出现,回味电影,收拾一下淡淡的心情。
没注意,歌声中的自己,已是满脸热泪。
把《留校联盟》放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行列,或者其他各种评奖行列,是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
不是说质量不够格,抑或是演员不会演,而是说它很素淡,很「本分」,几乎看不到斗心——它的同侪多有斗心啊,精致繁复的,磅礴恢弘的,别有洞天的,总之就是来势汹汹,冲票房,冲奖项,冲影史留名。
于是《留校联盟》的「不对劲」就在于观感太过云淡风轻,观战多于参战。
在很多人眼里,它甚至是一部「圣诞电影」,是在特定时期用来宽慰特定人心的。
虽说这个判定有在为它争取经典化的资格,但一定程度上,自然也容易削弱它本来所能实现的表达。
当然,之所以有这些善意大于恶意的提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部电影的时间背景本来就是1970年的圣诞新年假期,不受待见的老师保罗被「选中」照顾那些需要留校的学生,而当学生缩减到只剩一个安格斯的时候,他们二人跟厨师长玛丽形成了不得不相互陪伴却也无形中生出感情的团体。
不打不相识,冤家成至交,这类梗概,每次抛出都会给人一种相当套路的感觉,但这套路又不同于《音乐大师》那一类纪录片,只要有了起起落落,甚或只要有了低潮颓势,有了化妆造型助推的年代沧桑,就至少可以冲击表演类奖项。
《音乐大师》它的套路偏向于疗愈系,是励志的,感化的,最终是一定要让观众得到抚慰的,尤其是从感恩节跨到圣诞节再到新年这样一个寒冷时段,需要有这样的热量,但家常至此的热量,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奉送到挑剔的宴席上。
话不是绝对,可是话一旦不绝对,就容易形成挑衅。
前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颁给《健听女孩》,除却听障人士关顾、苹果公关加成,它依然像是正餐流程后的精美甜点,负责提供并且能够妥当提供最后的情绪价值,但越过《驾驶我的车》《犬之力》《沙丘》等硬菜被评为头牌,很多人就还是会觉得「颇有意思」。
《健听女孩》才隔两年,《留校联盟》作为「后甜品」阶段的又一道甜品,糖分减少一些的那种,又被摆到虎视眈眈的席间,确实叫人多了些饶有兴味的打探。
虽说复制辉煌的概率不高,毕竟奥斯卡再靠这类爆冷赢得关注有些黔驴技穷,但真要再度走运,就只能说明这样的电影在这样的时代再被喜爱、被需索,是更值得关注的现象。
或者这样说,它能够被提名,已经说明了在大众喜爱与市场偏好之外,还有它并不示弱的内核。
内核的一部分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凭借《关于施密特》《杯酒人生》《后裔》等电影拿了各种编剧大奖、提名各种导演奖项之后,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兑换比重很大的入场资格。
《杯酒人生》在口碑失利的《缩小人生》六年后,他带着这部电影回归,是个很闪亮的讯号。
影迷很习惯期待他在颓唐人生里拆解人世伦常,获得那些半新不旧却总能适时燃亮的道理。
而我们会发现佩恩明面上极尽收敛,暗地里才有锋芒在涌动。
「收敛」就是刚才说的,这电影淡得看似找不到机心。
师生在彼此嫌厌之间,突然找到了相互理解的关键命门,说白了,跟所有冤家类电影的模式相仿,关键任务是找到那个杠杆,把之前斗气累积的反差,在情感层面给加倍撬上去,甚至跳到升华阶段。
也就是说,它很大的心力要花在内里的寻找上,有时候就不那么着意关注外界的需索和反馈。
这时候要提及人物设置。
电影里头,每个人都算是低到尘埃的弃儿。
老师保罗的顶头校长是自己曾经的学生,与其他人一样瞧不起他,并且认定他是个哪怕反驳也不改软柿子本质的人物,因此把假期留校这种破事,随便丢他身上。
而当下不过是过往人生的缩影与反射,他不乏厌憎的逆来顺受,只是因为曾经多次激烈反抗,然而在坚硬的不公现实面前,天赋、努力与常青藤学子身份都只是鸡蛋,他斗不过被排挤、被利用与被背刺的底层宿命,他成了现实规则的公开祭品,任谁都可以鄙薄,不怪他渐渐把与他人保持距离当成纸片般的护盾。
至于学生安格斯,父母离异后各有各的所谓私人苦衷,他也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皮球,踢来踢去,落到了学校这个更没温度的角落。
他从嘴里不断吐出尖刺与酸液,像一条外强中干的蛇,见谁咬谁,自损三千。
两个人都是带刺的个体,不相信外界与外人,又在内心深处渴望有能值得相信的人出现,这方面,安格斯比保罗要更渴望。
他们的对照是厨师长玛丽,一个单纯奉命留下,连询问都不会有的后勤人员,一个黑人,一个女性,一个穷人,她的丈夫死去了,儿子为了上大学,曲线救国地选择参军,可还没熬到退伍,就已身亡。
她当然是处境最糟糕,理应得到最多照拂的那一位,但很显然,在七十年代的美国,一如这部电影的处理那样,她依然是悲苦大戏里的配角。
而更有意思的是,化解硬质男人心结的,往往是女人。
玛丽本身的宽宏与强压悲恸的达观,让她成为两位白人男性的灯塔与港湾,更何况,在最底下却也最必要的物质层面,她还提供了一日三餐。
在这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疗愈进程里,她成了「顺带」被宽解的一位,比如她被带去见姐妹,获取家人的、女性的光热,比如白人男性最终的硬气在她面前展演出一种跟命运的抗衡,以此形成新的内在力量。
这里当然有温情、昂然的意味,但也有不意的讽刺。
再说,提及女人,自然少不了莉迪亚,她也点亮过保罗内在幽深的壁炉,哪怕最后不过镜花水月,但已经足以凝结成一个世俗简单幸福的象征,甚至几乎成了某种图腾。
图腾不容更改,只会定格在眼下,不再参与各种事端对它的改造,而在供人比对、调整自我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保罗的向往甚或目标,成为另一种更持久的提振药剂。
经历过事情,参照过际遇,保罗与安格斯两个内外都有破损的人物,踏实且专注地走向和解与理解,慢慢挤出观众一开始就在等待的甘甜甚或回甘,形成戏里戏外不断回环的情感共振,那种小规模的体己经历。
而我们要从中看到,能让「宿敌」化干戈为玉帛,很多时候关键在于彼此都是同一类人,甚至是同一个人。
保罗与安格斯实质上体现了某种历史纵深感,互为过去与未来。
电影的最后,老师牺牲自己,拯救学生,固然有一种伟大与爱在,但也有改写自己过往的欢喜,重置未来、重获自由的快慰在。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到过去,跳转未来,在更大的共同敌人面前拯救现在的自己。
共同敌人是校长,是周遭不怀好意、固守己见的人,也是譬喻时代的闭塞学校,还是延绵至今的时代症候。
也就是说,《留校联盟》开解的是剧中人,但开解的也是,更是,必须是戏外的他们与我们,即这电影必然是要用来浇心中块垒的,创作者得到宽慰,而投契的、有缘的、愿意共情的观众,也可以得到变形但更契合的宽慰。
命门就在那症候上,电影的指涉则随着对外在作出的绝望和恼恨浮现出来。
甚至转向七十年代也可以说藏了许多刻意为之的寄寓,毕竟不只是背景如此,电影音画的复古也构成了老电影的错觉,甚至「圣诞电影」的定位,都有些醉翁之意。
到这份上,自然不好再说电影「淡泊名利」,它只是太像保罗,束手就擒,可是一碰一摸,都会顺着那些被人惦记的金句武装起来。
正如男主保罗是个历史教师,电影借他,佩恩借电影,奥斯卡也可以借佩恩,去七十年代贯通一些历史的体验,表达一些当下的看法。
因此《留校联盟》的「联盟」,其实不小,而整部电影,就更是说小不小,至少,没有它本身的老套、工整所传递的那样小。
管它是不是拿得下奥斯卡。
比如,「我知道希腊人会觉得,不管怎样去躲避命运,每一步都只会通向那里,可是这不过是文学概念而已,在现实生活里,你的过去并不会决定你的命数……」又比如,「每一代人都认为,那些苦痛的、反叛的放纵是由自己开创的,但是人类每一种冲动、欲望,从龌龊的到高尚的,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展演。
所以在你因为无聊或事不关己而要高高挂起之前,记住,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现在,理解自己,你必须从历史着手。
你看,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研究,还是对现下的解释。
」「历史」作为题眼,反复出现,多次进击。
正如男主保罗是个历史教师,电影借他,佩恩借电影,奥斯卡也可以借佩恩,去七十年代贯通一些历史的体验,表达一些当下的看法。
因此《留校联盟》的「联盟」,其实不小,而整部电影,就更是说小不小,至少,没有它本身的老套、工整所传递的那样小。
管它是不是拿得下奥斯卡。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12月,臨近年末。
抱著熱水袋蓋著毛毯,在一個失眠的夜晚看完了這部聖誕溫情小品。
印象最深刻的台詞是:World is decay. Life is perception. 世界正在衰敗。
生活就是感悟。
雖然影片故事在七十年代有著厚厚積雪的波士頓發生,帶著濃濃的復古色彩。
可是這幾年來,這個世界縈繞的悲傷、被拋棄的感覺似乎愈加濃重。
要怎麼捱過寒冬,在帶著冷漠又苦澀的地區,似乎已成為現今我們都在探求的問題。
但這樣的問題總是得不到完美的答案,只能像片中三個不同程度孤獨又支離破碎的人相聚在一起。
喜歡這部的恰到好處,不必有什麼涉及價值觀的校園教育,只是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讓人獲得可愛的慰藉。
感覺淡淡就把所有結冰的事物融化,然後妥帖的熨平、整理。
就像收拾糟糕了一年的自己。
World is decay. Every year, please continue to accumulate sincere and genuine moments. There is no need to rescue, just support us as we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in the snow.
从复古的片头开始,再到复古的画面和音乐,整个复古的氛围都把你拉回到了1970年的圣诞节。
最近,亚历山大·佩恩导演执导的这部充满复古与温情气息的新片《留校联盟》上映,被赞誉为圣诞版的《死亡诗社》。
这位著名的导演最擅长的就是用最平凡的拍摄手法,在简单的故事中,讲述那些寻常又深刻的人生故事。
故事从节日里三个被滞留校园的角色展开——孑然一身的老师保罗,被迫留校的学生安格斯,和痛失挚爱的厨师玛丽。
他们身处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孤独。
如此一来,本该快乐度过的圣诞节假期对于他们而言变得漫长难耐。
不难猜到,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不得已组成的组合之间,会在共度圣诞节的期间发生怎样的摩擦与碰撞。
有人说,佩恩的电影总是在讲述着失败者的故事,没有奇迹也没有英雄。
历经千帆,故事中讨厌的人仍旧令人讨厌,生活也仍旧“像鸡舍里的梯子,又臭又矮”,但主角们多了一份面对的勇气。
1失意者联盟《留校联盟》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电影中的巴顿学院是一所著名的预科学校。
圣诞假期将至,整个学校沉浸在即将放假的松散欢快的氛围之中。
但对于家庭不幸的人来说,圣诞的聚会就像是一场灾难,漫长的假期意味着漫长的孤独。
假期期间,全校停止供给暖气,留校师生被同意安置在病房之中——似乎隐喻着修复、疗愈的色彩。
到最后,剩下三个无家可归的人聚在一起度过漫长的圣诞假期,故事也由此展开。
三人之一是安格斯,一个聪明而又调皮的“坏学生”。
在此之前被退过三次学,如果再次被这所学校退学,大概率就会被他母亲送至军校。
他原本对假期充满期待,希望探望在波士顿精神病院疗养的父亲。
但在假期前夕他的母亲突然来电:她决定和她的再婚丈夫补上迟到数月的蜜月,取消母子圣诞的团聚。
巴顿学院教历史的老师保罗,终身未婚,性格孤僻,说话尖酸刻薄,典故名言乱飞。
保罗本就是巴顿的学生,在巴顿任教也已数十年。
在生活中,他不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大家都认为他古板严厉且传统,更是在期末考试时给大部分同学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哪怕校长出面劝说,保罗仍然我行我素。
巴顿的厨娘玛丽,她的丈夫在造船厂工作,却被坠落的货板砸死,那是她还不到25岁。
她的遗腹子出生后,没有活到20岁便在战争中去世。
此后的人生里,她始终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儿子学习过的巴顿打工。
她时常抽烟,晚上窝在沙发里看着没有营养的节目消磨度日。
在面对他人的求爱时会退缩,随后又会想起早已离开的丈夫和儿子而痛哭流涕,对于生活看不到一点点前进的可能。
三个人的失意者联盟就这样形成了。
2从冲突到和解这样一个奇怪联盟中的三人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组合起来像极了一个家庭,但他们每一个都是缺失家庭又孤独忧郁的人。
故事中的冲突主要来自于保罗和安格斯,两人互相厌恶,但作为老师的保罗仍然尽责任保证安格斯的人身安全。
安格斯看起来虽不省心,本质上却很善良,他会安慰因为想家而哭泣的同学,也懂得感谢玛丽所做的一切。
别人总说安格斯调皮不听话,但他在留校期间做的最过分的一件事不过是偷了保罗的钥匙在校园里乱逛。
保罗醒来并发现后,两人一老一小在学校中上演了一幕“他逃他追”,并以安格斯最终摔断手臂告终。
经过这样一次闹剧,两人的关系破天荒的缓和了一些。
再加上玛丽的撮合游说,保罗开始放下偏见,在饭桌上对安格斯表示,可以实现他的任何愿望。
安格斯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立马表示自己想去波士顿,玛丽也表明自己想去妹妹家住几天。
由此,“父子俩”开始一场破冰之旅。
3温情的生活小品与灵魂上的慰藉在旅途的过程中,安格斯得知了保罗的一个秘密:因为开车撞伤了一个说自己抄袭的人,他被哈佛开除,回到巴顿学院一呆就是几十年。
当在大街上遇到功成名就的大学同学时,保罗扯谎说自己也小有成就,安格斯在一旁机智的添砖加瓦。
当被问道为什么要撒谎时,保罗给出了一个完美地回答:他不配分享我的故事。
而安格斯的秘密也已大白:他的亲生父亲,其实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在这几年逐渐开始精神不正常,安格斯的母亲选择了离婚后,他的父亲也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安格斯来到波士顿其实就为了见父亲一面,在充满期待的对父亲分享完近期的生活和学业时,安格斯的希望也在父亲的一句“我怀疑有人在我的食物里投毒”而破灭。
波士顿之旅其实是两人共同的成年礼,保罗开始进入了“父亲”的角色,他会在博物馆里对少年说:“想要真正了解当下或自己,必须要从历史开始。
历史并不只是研究过去,它也是对当下的一种解读。
”安格斯也不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他终于接受了父亲精神失常和母亲改嫁的事实。
当两人私自外出的消息被校方和家长发现时,为了保住安格斯不被退学,保罗将一切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最终被辞退。
在雪地里,两人告别,朝着自己的人生独自走去。
《留校联盟》是献给每一个孤独灵魂的,他或许是想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前路漫漫;或许是希望我们内心的阴霾能够被影片中的人性闪光点所照亮,学会看开,学会包容。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也见证了主角们如何从彼此陌生、甚至相互厌烦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亲密伙伴。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如同主角们一样,不得不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共同度过一段时间时,我们在影片中可以寻找到一些破解办法。
1寻找自我发泄的小角落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愤怒、焦躁等负面情绪中,这些情绪会消耗我们大量的心理能量。
为了释放这些情绪,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方法。
例如在电影中的前半部分,安格斯通过在学校里大肆破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保罗也时常向玛丽抱怨这个调皮的“坏学生”。
破坏的行为当然是比较负性的,若我们不能直白的表达对对方的讨厌,我们可以写日记或找一个信任的朋友倾诉,将自己的不满和讨厌情绪倾泻出来。
另外,也可以尝试在远离讨厌的人的地方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或进行冥想,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适当的发泄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积累而引发的更大的冲突。
2听与说的艺术就如影片中保罗为安格斯和玛丽准备了圣诞树并答应满足安格斯的愿望,并在波士顿之旅后,保罗和安格斯可以说成为了“忘年交”,在灵魂上慰藉彼此。
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像影片中那样深入交流沟通的契机,但是我们仍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与对方沟通的效率。
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时,我们通常选择的是减少交流。
但在减少表达我们自己的同时,我们可以多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感受,了解他们的立场,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
而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时,需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言辞。
同时也要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容易被对方理解,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我们也可以尝试寻找共同关心的话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话。
这有助于我们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
在沟通中,妥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小技巧。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立场或利益,而是寻找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来更好地平衡双方的利益,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
3共情炼金术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面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缓解这种失调。
在这之中,换位思考是破局的重要方法。
就像在破冰之旅中,保罗开始理解到安格斯孤独与他不幸的家庭,安格斯也了解到保罗戏剧的过往,双方都对对方“讨人厌”的一面多了一份理解和接受。
在面对讨厌的人时,我们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并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们的不同之处。
同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刻板影响,平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同理心,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理解与共鸣,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必须接受有异于我们的想法的存在。
有很多事情我们需要站在理解别人的角度,因为存在即合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必须认同他们,也不一定要去学习他们。
理解无关接受,理解是因为我们有同情的意愿与能力,但是不接受,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允许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观念和事物存在会让我们更加轻松。
4利益共振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太多与讨厌的人互相探索心灵的机会。
那么在不得已需要相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共同利益出发,建立合作关系,来寻求关系和缓,并改善相处的局面。
首先我们可以做的是找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并明确彼此的期望和合作方向,这有助于建立起合作的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积极与对方协商,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通过协商,我们可以平衡双方的利益,达成共识。
另外,建立起互信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履行承诺、诚实守信可以让我们建立起与不喜欢的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互信关系的建立可以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促进合作关系的长久发展。
《留校联盟》是一个复古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老套的故事,但是佩恩的魅力就在于,我们仍然会不自觉地为那些藏起来的秘密伤口和失意感到难过,也依然会为彼此间的慰藉和鼓励而感动。
即使从一开始就预知着离别,我们依旧会彼此搀扶着走过一段路。
在电影中的每一个主角,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有一些“讨人厌”的特质,一个老师眼里的坏学生,一个学生讨厌的老师。
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知道电影的走向,但它仍然值得我们一看。
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但环境是由我们每个人造成的,所以请永远保持善意。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也不要因为“讨人厌”的存在而绊住了自己。
往期高赞回答: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
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
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电影《留校联盟》故事是一对师生在圣诞节假期被迫留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事情。
男老师是一个博学、教学认真热情但同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人,他给学生成绩打分一般都不及格,成绩最高的也只给了B+。
这个男老师不仅被学生讨厌,大部分的老师也讨厌他——因为他为人处事如一头倔驴毫无变通,兴趣爱好就是读书,再加上因聪明、博学而导致的孤傲,其他人很难和他聊得来。
男学生的成绩为最高分B+,但他也不喜欢这个老师,正是老师要求严格才导致他假期推迟。
可是到了真正放假的时候,男生却意识到再婚的母亲并不想让自己回家。
男生无处可去,老师也因为男生而留在了学校。
两个人都是典型的i人,男老师并不会因为男生一个人留在学校很可怜而去改变自己严苛古板的性格,男生也并不会主动敞开心扉直接说出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这导致了他们两个一定会有很多的摩擦,在这些摩擦之中,他们也逐渐深入了解彼此。
就像所有社恐的人一样,男生在熟悉了男老师之后,逐渐降低了防御、戒备与冷酷。
男老师也对男生倾诉在哈佛上学时因不公平待遇而开除,最后没有大学毕业,只能回这个中学当老师的秘密。
电影结尾,开学后,男生的母亲找到了学校,因为男生在假期期间曾经偷偷访问过他住进精神病院的亲生父亲,母亲对此极为不满并想将男生转入到军校,为了保护这个男生,教师承担了一切被学校开除。
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说这是21世纪的《死亡诗社》,并且扮演教师的演员是美剧《亿万》里面的那个检察官,这导致我期待了一个与罗宾威廉姆斯具有同样魅力的教师形象。
抱着这样的期待,看这部电影显然会有些失望,因为这部电影关注的根本不是有魅力的教师、反抗学校的极权以及真正感化学生,这部电影的主题甚至和教育毫无关系,这部电影关注的是人的相处,尤其是两个i人的相处,尤其是无关友情、无关爱情的单纯的两个人之间的相处。
因为这种情况下的相处没有轰轰烈烈的物质快乐,没有大开大合的情感宣泄,这将更接近于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
我内心深处认同一句话“真正的快乐只有两种:创造价值与建立深层连接”。
这句话看上去多少有些鸡汤,所以我并不追求其他人认同,但我自己内心是很相信的,就像“出去做什么并不重要,和谁出去才重要”。
如果有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很喜欢,但并不能准确的说出为什么喜欢,我想这个人已经明白了这种深层的连接的快乐,只是自己还没意识到。
《留校联盟》是亚历山大.佩兰于2023年执导的一部关于圣诞的电影,电影聚焦于圣诞假期留校的三位失意者,正如电影名称中的“holdovers”,他们在两周的圣诞假期中分享自己的生活,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
三位失意兼留守者分别是预科学校(类似于国内高中)的老师保罗,性格怪异的学生安格斯,学校厨师长玛丽,她是一位美国非裔妇女。
他们因为各自的原因留在了学校,保罗是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历史老师,他教课手法老套,语言无聊,思维古板僵化,上课如同国内许多的“老”老师,简直是自说自话的状态,为许多学生讨厌。
除了教学方面,保罗的生活也是一败涂地,至今孓然一身。
因此,今年留校管理学生的担子自然而然地交到了保罗的身上。
安格斯是一名性格怪异的“坏”学生,性格孤僻,常常与身边的同学产生矛盾。
而他留校的原因并不是一般所想的成绩糟糕或是违反纪律,而是简单的“无家可归”。
学校厨师长玛丽留校的原因似乎很单纯,就是照料留校者的饮食。
三位留守者在短暂的两周假期里生活在一起,假期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很快感受到了无聊。
在美国的传统文化里,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这一天许多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表达彼此的想念与关怀。
在1970年的圣诞假期里,他们亦真亦假地组成了一个短暂“家庭”,渐渐地,他们开始理解彼此,温暖彼此,同时也发现了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安格斯企求保罗在假期里带他前往波士顿,保罗同意了。
安格斯名义上是旅行,实际上是为了探望自己关在精神病院里的父亲。
在波士顿大雪纷飞的街头上,保罗和安格斯遇见了保罗就读哈佛大学时的好友,昔日的大学同学已经是剑桥大学的教授。
好友带着美貌的妻子向保罗侃侃而谈自己的不凡成就,安格斯站了出来,他们一起编织了一个谎言,说保罗已经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教授了,并且最近准备出书。
安格斯的帮助缓解了保罗的尴尬,他们的关系无疑更走近了一步。
事后,安格斯才从保罗的口中得知,保罗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因室友抄袭论文而大打出手,最终被开除出校。
保罗只得回到了自己当初就读的预科学校当一名历史老师,从此,他的人生一蹶不振,职业生涯也十分失败,预科学校的现任校长是保罗多年前教过的学生。
安格斯从未想过面前这位既定印象中怪异古板的老师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过去。
安格斯同样隐藏了自己的过去,原本他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可是父亲在几年前的某一日突然开始喃喃自语疑神疑鬼,母亲不堪压力与其离婚,与安格斯关系要好的父亲被诊断为精神失常送进了疗养院。
母亲改嫁之后,安格斯便丧失了来自于家庭的爱,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保罗同意安格斯去见他的父亲,在疗养院里,安格斯与父亲交谈拥抱,可是父亲的病情没有任何的好转…… 玛丽的人生同样悲惨,1970年正值越战时期,许多美国年轻人的生命牺牲在万里之外的越南。
玛丽的儿子也不例外,玛丽的丈夫也走了。
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的玛丽依旧坚韧地活着,她从来不会向他人谈及这一切,只是会在人群涌动的圣诞派对上点一首忧伤的老歌。
《留校联盟》的结局并不圆满,安格斯的父母因安格斯私自前往波士顿找上了学校,安格斯的母亲有意让安格斯转学,校长找保罗谈话,为了保全安格斯,保罗独身承担下了这一切,最终离开了学校。
他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脱,可以脱离旧有的躯壳去认真体验这个陌生的的世界了。
留守者们的故事因保罗的离开落下帷幕。
《留校联盟》有同于也有别于传统的圣诞电影,它传递与表达了圣诞精神——爱与互助,描绘了众生百相,讲述了圣诞中一群人故事,然而故事并没是合家欢般的美满,但足够感动人心。
亚历山大佩兰一如既往将自己的人文关怀放在边缘人物的身上,留守者在象征团圆的圣诞节假期里留守学校,开始彼此的拯救之旅,再加上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代佐料,为我们制作了一份适合圣诞节品尝的“回忆”盛宴。
电影虽小,却在传递着每一刻值得记录的感动瞬间,《留校联盟》或许老套乏味,却是献给这个浮躁纷乱世界的一剂良药,冷静下来,看一看周围的人和世界,拥抱现在与不堪的过去。
真的这种怀旧感觉的电影好像很久没看到了,倒不是说布景和画面的怀旧,而是从故事到message到整体氛围上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及心里最安稳的部分的感觉。
这种中规中矩以点到为止的片子真的很难拍好,比起技术型,文本性和演员的诠释更重要,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类似戏剧的形式,很容易拍的无聊或者preachy或者过度煽情,难怪现在很少人拍这种电影了,但一看到是Alexander Payne,又立刻觉得make sense了。
虽然设定在圣诞,但其实片子并没有那些圣诞节片子的阖家欢乐的特性,反而是比较冷色调和暗色的。
三个角色带着各自的伤,随着剧情慢慢unfold,chemistry也在变化,虽然character arch并不是那么令人意外的部分,但观众们会如此关心这些角色,以至于无法走开,我几乎想不到什么人会讨厌这样一部电影,即便不会把它作为最爱的电影之一。
看一个Ethane Hawke和Paul Giamatti的映后座谈就更喜欢这部电影里,真的是可以称为艺术品了。
Mr.Tully, for most people, sex is 99% friction and 1% goodwill. Call me old-fashioned, but I place value on physical intimacy. So should you.There is nothing new in human experience, Mr. Tully. Each generation thinks it invented debauchery, or suffering, or rebellion, but man's every impulse and appetite, from the disgusting to the sublime, is on display right here all around you. So, before you dismiss something as boring or irrelevant, remember, if you truly wan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or yourself, you must begin in the past. History is not simply the study of the past. It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esent.World is decay. Life is perception. 世界在衰退。
只有感知才是永恒的。
希腊人认为无论你想怎么样去避免所谓的宿命,都会迫使你更接近它。
但这只是一种文学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你的过去不会主宰你的命运。
老派、温情、也很美的片子,原声碟可以期待起来。
还蛮巧的就是在男主身上发生的,也是每次回家过年老爸会碎碎念的故事,当时老爸已经被美院录取,临门一脚,他画下的署名直接被涂改,换成了某高层儿子的,从此与绘画无缘。
所以也难怪,看完此片马上就想到了董宇辉和薛兆丰的对话,董不同意薛所说的穷人不配住有厕所的房子,薛回应他,本来就不配住,如果房子有独立厕所和厨房,资本市场就会嗅到,怎么都会想办法把它变成新楼盘新商铺什么的,卖出好价钱。
稍微有点价值的东西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稍微有点价值的人也不过是被剥削的,然后发展成相互利用的关系。
那些在资本市场转不动的“无用废物”怎么活呢?
大概就只能像男主这样活了。
他们当中有的被榨干了没用了,有的不喜欢被榨不参与游戏,有的能量不足,本来就榨不出什么油水。
但也很难说“无用废物”就真的是废物,电影小说不是都经常为“无用废物”正名的吗,“无用废物”才是真强者,不再为资本服务,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劳动才是有真实的劳动。
被资本追在身后,鞭打快牛的生活不是正真的生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心安稳平静才是真的幸福。
不太想这样说,“无用废物”才是真智者,看清资本实质,回归了人性,这样说励志是励志,但过于美化,有点虚伪。
也不太想这样说,“无用废物”也要活得有尊严,要留有体面,被欺辱淘汰的人,尊严和体面真有那么重要吗?
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反正以后的日子都可以只活给自己看了。
说实话,不是每个“无用废物”都是心甘情愿放弃游戏的,变成“loser”与其说是勇气所致,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不过阴错阳差的,内心倒真的简单,安稳了,也挺好。
一部意料之中的圣诞温情家庭片。
只不过此家庭非彼家庭。
又是谁说,家人之间非得有血缘关系呢。
正是因为见证过他人的黑暗,才知道了自己和彼此的可贵。
攀附权势的校长以及教职工,大言不惭毫无同理心的富二代学生们,自私自利丝毫不顾孩子的父母……留下了他们几个,满身伤痕,却又嘴硬着逞强。
终于在慢慢地相处中交换了真心。
最后两个小小的反转,一个揭露了为何一个虽顽固但才华横溢的小老头会屈居在这样一个中学里执教;另一个揭露了聪明又顽固的Angus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创伤。
伤害他人的人,是不会反省也不会道歉的。
校长假惺惺地说,你这可是自作自受。
那对令人不齿的夫妇振振有词是儿子冥顽不化不堪教导。
那就算了吧,和这些bullshit是时候做个切割了。
并不认为Paul的辞职是遗憾的。
正相反,可能他正是在此时才放下了心结,愉快自由地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征程。
而Angus经此一遭,也一定能找寻到自己的方向。
Mary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得到了安慰。
没有比这更加HE的了。
如若是在这样一个欢聚的节日里感到孤独,希望也会有这样几个人能够报团取暖,给予安慰。
复古鸡汤
温暖的电影
没有任何的生气,创意跟设计的一部平庸的电影,人物对话跟戏份只能用啰嗦形容。
几乎不见情感的波动,于细密无声处便卸下心理防线,整部电影如温吞的水,连流动都显得异常吃力。
挺温馨复古的,可惜我对两个抑郁的男的不感兴趣
想拍70年代版breakfast club哈
老派的片头、配乐、镜头和场景,像圣诞版的死亡诗社,也是献给寂寞星球寂寞人的跨年礼物~
打着年代剧 复古风 温情的旗号 其实和甘草披萨一样 毫无亮点的拉基片
剧作和主题比时代背景和影片质感还要陈旧,对这种布满油污和烟尘的文艺复兴之迷恋,和天天吵嚷着东北文艺复兴一样令人作呕。我根本他妈不想关心一所精英院校里的两个爹男如何一边喷垃圾话一边互相救赎,这种经过节日和家庭元素包装之后的B级片和开心麻花的区别又在于何?(尤其是在电影院说话那一段,想给男主角两嘴巴子)当然毕竟成型于当下的好莱坞,于是导演适度的减少了说教和煽情,唬住了部分观众,假装它大脑里蠢蠢欲动的保守废料没有散发着强烈的毒性。而金球奖颁奖给它,则也算是为主持人“黄梗门”事件做了原因的补充说明,虽然洗牌了组委会,但金球奖的本质和其精神并没有变,就像奥本海默和本片一样,旧时代的老逼登披挂上阵,吟唱着靡靡之音悄悄上台,蛊惑着不动脑的观众。
一个寒假没必要做这么多事吧,塞得满满的,好累。挺难过的,最喜欢的导演拍了人生最成功的电影,然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平庸,放开也不对,收敛也不对,命运这个东西,挺有意思,又挺没意思。
好久没看过这么柔软到触及内心的电影了,在这个世界和情绪里沉浸了两个小时。情感也很久没有被打动过了。
三星半。有一个温暖的内核,但无可逃避地还是美国电影的程式——永远的青少年文化,The Catcher in the Rye~台词很工整,我挺喜欢的。有趣的是,男主Paul Giamatti自己就是读私立寄宿中学的耶鲁毕业生,他爸还是耶鲁校长。他的表演很有层次,也很到位,个人希望他打败Oppenheimer拿最佳男主吧哈哈哈~
缩小人生和内布拉斯加导演作品,期待很高。好无聊过时的主题以及形式。不太明白,上来的音乐为什么这么用
死亡诗社+触不可及的vibe,温情暖心又笑料十足,建议加入圣诞节必刷片单:)
Every generation has their own Dead Poets Society.
不发朋友圈的人可以引用: He is not entitled to my stories. 三星半,故事其实很老套,男主的表演倒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
每个片段分开看都还好,放一起就缺乏连贯性。去看爸爸那一段感觉很勉强。那时候师生关系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撒谎。结局也差点意思。就玛丽见妹妹那里很感人。
老派风格,情节没什么意思,美国编剧狗改不了吃屎对亚裔还是恶心巴拉的刻板印象塑造,再加上还提起鱼臭症,突然倒了胃口失去看下去的欲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点晃神,这质感不像是2023的片子,倒像小时候在CCTV6无意中看到的那种电影。选择看它的时候以为是部高分喜剧,结果看完有点悲伤,现实世界中真就充斥了很多矮又臭的鸡棚梯子。他们度过了充实的圣诞假期,治愈彼此后又再次出发了。
看的要睡着,老套的要死。感觉本片想要探讨一些(老套的)问题,但又说不明白,看完职员表发现本片导演也导了《缩小人生》?明白了就是导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