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漏掉这样一部美到极致的作品,惊人的美总能让人动容,由于题材和诸多表现手段的相似,观看《海洋之歌》的时候我不住的联想起去年的日本动画作品《辉夜姬物语》,同样是民间传说类的故事,同样是每一帧都是艺术品的精致手绘作品,同样是关于寻找和离别的凄美故事,东西方对于美的诠释最终殊途同归,片尾离别之凄凄与歌声之切切一下便能击穿身处不同文化圈的人类内心,从最原始古老的情感出发,关照现代人的内心,这源于乡愁共同的美不禁让我怀疑,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海洋之歌》与《辉夜姬物语》有好几个共同的文化核心,最为醒目的便是两者内涵之间都具有的“乡愁”气质,《海洋之歌》的乡愁在大海,而《辉夜姬物语》的乡愁在山林里,东西方文明内心乡愁的不同归属源于地缘。
《海洋之歌》具有明显的反工业化的色彩,影片中的两位小主人公从海边来到灰暗的大城市以后,心里却一直牵挂海中的小岛,整个故事均围绕两个小主人公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海岛为主线,这种对海洋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的回归,而相比之下,《辉夜姬物语》流露的更多是反世俗的气质,影片中的辉夜姬也是从小在山林长大,却最终被迫里来到了日本的京都,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从小长大的山林,即使到了最后的日子,神志和身体也要涉水千山回到那片最初生长的山林里,这对山林的向往带有传统东方人骨子里的 “归隐”气质,告别俗世皈依南山,这是东方人千百年来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更巧合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均不是以常人的身份出现,《辉夜姬物语》中的辉夜姬是长在竹子里的仙子,而《海洋之歌》中的海豹仙则是海洋里的仙子,她们生长的地方便是他们乡愁的所在,东方文化圈(这里的所有东方特指中华文化圈)大抵是内陆气质的,而西方则偏向海洋,陆地的有限和海洋的广袤也决定了两种文化对于自由的不同解读,神总是要离去的,辉夜姬不能选择不,只能在超度中忘却俗世而离去,但是海豹仙可以选择留下,东西方文化对于神话传说中个人意志作用的不同表达也可以让人感触到文化气质之间的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建立在美学之上,而美学这门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但是为什么需要借助神话来传达现世的隐喻呢?
神话终究还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但是它身上原始性的力量无疑会放大其艺术性,而在神话之中,不论是辽阔汹涌的海洋,还是充满生机的山林,原始力量里展现的那种生命力,是亘古不灭的。
此外两部电影都有关于寻找,辉夜姬在周围世俗的桎梏下,希望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这是内向的自由追求,而《海洋之歌》中的寻找自由则显得更加的浓烈和热切,他们解放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包含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解救,两者一内敛,一奔放的气质一对比,便足以让人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同的魅力,这些显见的不同气质并不是分裂,她们的指向是一致的,所承载的东西都是所有民族说不清也道不明的乡愁,而对于自由的追求向往,对自然与古朴的回归,不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的寄托么。
《海洋之歌》的绘画继承了欧洲动画作品的精髓,脱离了工业流水线动画,手绘的朴素显然是更接近电影自身的态度,而欧洲动画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气质让每一帧画面都可以独立成为精致的美术作品,这些精美的手绘图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不是一部流水线上的商品,它是手工的艺术品,是不可复制的,在对海洋的向往与崇敬中,影片最终选择了回归这个母话题,结合传统神话进行诠释,影片自身浓浓的民族自我认同感依旧可以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让人感受到全世界人对于美理解的高度一致。
再说日本的辉夜姬物语,自然也是纯手绘的动画作品,与欧洲动画作品图像里浓烈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内容相比起来,东方美学的古朴气质会更显得恬淡一些,大量的留白和古朴的线条也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绘画构图的精细和倾注。
两者对于绘画的不同手法最终均是服务于共同的美学主题,两者气质、内涵和表现手段的高度一致让人难以忘怀,说是殊途同归一点也不为过。
不论海浪多汹涌,山林多莽苍,乡愁总是悲切而美丽的,它是巴别塔不存在的证据,它也是我们共同的回归,但是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很难再回去了。
私人笔记,禁止转载
《海洋之歌》是爱尔兰导演汤姆摩尔的第二部动画长片,改编自爱尔兰的民间传说——本和西尔莎是兄妹,母亲布罗娜在西尔莎出生时投入大海,他们俩和父亲住在海岬的灯塔里相依为命。
本渐渐发现,母亲的遗物有着奇异的魔力,而令人讨厌的小妹妹身上有着神秘的力量,可以唤醒精灵……这部动画片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提名,最终不敌《超能陆战队》。
我不喜欢后者,虽然有大白这种讨喜的角色,却依然摆脱不了迪斯尼一贯的陈腐套路。
如果做个比较,《海洋之歌》是文学是诗,而《超能陆战队》只算说得过去的网络小说。
《海洋之歌》是手绘动画,每一帧画面都包含了绚丽和纯真的特质,每一个音符都同时歌唱着欢乐和忧伤。
观影过程令人迷醉,我唯一能想到的一个词是:不可方物。
过后想想,这个词确实适合用来形容这部动画片。
“不可方物”被引申为(美好的)程度不可用天下万物来比方,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国语•楚语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方物”指分辨事物的名实或名分。
在我们民族的古老传说中,上古有一个时期,人和神是住在一起的,无法分别谁是人谁是神。
《后汉书•张衡传》亦有“人神杂扰,不可方物”。
而在爱尔兰,这块古凯尔特人居住地,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是与历史杂糅交错,密不可分的。
比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址的巨人堤,从安特立姆高原的悬崖一直延伸入海,传说中是巨人芬恩•麦克库尔的杰作,为的是能到达苏格兰去和住在那边的巨人一决高下。
影片中本和西尔莎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灯塔海岬,就是在悲伤中化成岩石的巨人。
叶芝、贝克特、王尔德、乔伊斯这些爱尔兰的大师们,无一不受惠于这种文化的滋养。
十九世纪末,叶芝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漫游采风,以诗人的文字整理记录了一部爱尔兰神话传说集——《凯尔特的薄暮》。
书中内容包罗万象,精灵、鬼怪、神仙、幽默故事和乡野传说层出不穷,勾勒出一幅现实与神灵交融的世界。
“这一切都存在,都是真的,人间,只是我们脚下的一片尘土而已。
”《海洋之歌》这部动画片就仿佛是从远古的爱尔兰,从《凯尔特的薄暮》这本书中走出来的,“我们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完美无暇、尽善尽美的‘世界’仍旧存在,……仙人们和精灵中更纯洁的那些就住在那里……用小提琴柔情的泣声、哀悼我们陨落的世界。
……他们注定要继续悲歌,我们则注定要继续哭泣,直到永恒之门幽幽敞开”。
我想,喜欢《海洋之歌》的人,都能从中接收到来自一个更久远的世界的密码,激活被红尘湮没已久的童稚灵魂。
叶芝在《凯尔特的薄暮》再版自序中说,“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中果实而非花朵——或许这并非什么重大损失。
”或许。
有一天我们都变成了石头,然后在古老的歌谣中复活,回家。
但有些人就永远是石头,再也回不了家。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虽然枝条很多 根却只有一个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落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叶芝)——————————————————————————微信公号:别离以前(bieliyiqian)
也许好的作品本该拥有多面的解读。
《海洋之歌》或许是一个寻找与回归的故事,而我想,这也是一个关于逃避与面对的寓言。
失去妻子的父亲一蹶不振,忽视孩子,隐藏情感。
失去母亲的儿子,将怨恨发泄在无辜的妹妹身上,即使他曾经承诺要做最好的哥哥。
从出生就离开母亲的女儿,无法发出声音。
传说中的巨人因失去而日日痛哭,泪水汇聚成海洋,巫婆母亲为缓解儿子的伤痛,将其感情放人瓶中封印,失去感情的儿子化为岩石,得到永恒的平静。
此后,这成为巫婆的使命,将别人的感情取走,放入瓶中。
【I take away the pain, 我替别人化解他们的痛苦It doesn’t hurt, it will never hurt again. 这不会伤害你,而且一劳永逸】瓶中封印的情感,有雷电,有云朵,有雨雪,有彩虹,有太阳。
它们是那些我们避之不及的软肋,那些潸然泪下的温情。
失去这一切,于是就变成了石头。
为了儿子不再痛苦而将儿子化为石头的母亲,同时也被无法承受的失子之痛折磨。
巫婆有一半身体已经成为了石头,因为每一次感到情感的流动,巫婆也需要用魔瓶来吸走那些痛苦的感情。
【Now see what I’ve become of those terrible feelings. 我之所以变成这样就是因为这些该死的感觉I’m sick of feelings that come bubbling up. 我讨厌那汩汩涌现的种种感觉】如同饮鸩止渴一般。
故事中的每一个,都是被痛苦击碎的人。
每一个被击中软肋的人,都挣扎在逃避和面对之间。
没有了感情,麻木,才会得到永远的平静。
然而,失去感情的麻木,不过也就变成了石头而已。
就像被巫婆取走感情的精灵,化为石头。
小海豹女的海螺声使瓶子破碎,于是每一丝清风,每一朵白云,每一次雨雪或雷电,每一个太阳及彩虹,通通融入身体里。
于是有了情绪,有了痛苦,也有了感知美好的能力。
有人说,爱就是突然有了软肋,同时又有了盔甲。
于是我们才成为了完整的人。
精灵得以回归,这也意味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必须离开。
小海豹女选择留下,母亲要带走她的外套,从此两边的世界切断联系。
童话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伤心的儿子祈求母亲不要离开。
母亲对他说:【My son, 我的儿子Remember me, in your stories, and in your songs. 我在你的故事里和你的歌声里长存Know that I will always love you. 要记得我一直非常爱你Always. 我会永远爱你】母亲离开了。
父亲从失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哥哥从失去中释怀,妹妹从失去中解脱。
要跨过去,才能继续走。
如果有一天,我能平静的回忆起你的死亡,不是因为我不再爱你,而是因为我们已经融为一体,我的呼吸就是你的呼吸。
从此,我永远与你相伴,不再分离。
看惯了好莱坞式的动画,初初开始观看这部海洋之歌时还有些许的不习惯,然而很快我就沉醉于影片美轮美奂的手绘中了。
色彩明艳,人物勾画鲜明而有特色,随手一截图,每一帧都可以当做壁纸,足见创作者令人惊叹的才能和辛苦付出的努力与心血!
故事改编自爱尔兰民间传说,幸福的一家三口即将迎来第四个生命,可惜女儿的出生却带走了她的母亲,父亲沉与丧妻之痛,儿子因为失去母亲而厌恶妹妹,兄妹俩想要从奶奶居住的城市返回海边,因为妹妹海豹女的身份,一系列神奇的故事就此展开。
结尾小海豹女放弃跟随母亲前往仙界,而选择留在父亲和哥哥身边,做一个普通的小姑娘,爱使她愿意留在人间。
影片最出彩的除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唯美的手绘画面,还有小海豹女动听的歌声。
简单的旋律却美的不可思议,在美妙的歌声里,所有人都获得了救赎。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美的动画,如梦似幻,温馨又带着淡淡忧伤,真正优秀的艺术品!
看完《海洋之歌》后,海豹仙女的传说使我回想起同样以这则民间童话为伏线的2010年爱尔兰电影《Ondine》,Ondine意为"她从水中来",电影中译为水中仙。
这才醍醐灌顶原来西欧北欧诸国,人和海洋生物发生爱情的民间故事是如此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地被重新演绎。
在传说中通常是这样的套路:可以幻化成人的海豹仙女在人间嬉戏时被岸边的渔夫爱上,他迷上了她的美丽,想把她永远留在岸上,就把她的海豹皮偷了藏起来,这下子海豹仙女只地唯唯诺诺做起他的妻子,虽然也享受到了人间的天伦之乐,但命运注定在某一个与神约定的深夜,她将再次穿上海豹衣重返无牵无挂,自由无拘的大海深处。
海豹仙女传说仿佛就是七仙女下凡被偷走羽衣的另一个异国版本,人仙两边各有缺点,一个是轻慢思凡,一个是自私卑琐,结局都是缘分散尽天人两别,站在哪方角度看这个神话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显得过于悲伤了。
然而豆瓣短评里也看到有豆友说这则故事也变成对于失去母亲的儿童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母亲是桀骜不驯的仙子嘛。
这则悲情故事似乎有了现实作用。
《海洋之歌》要讨论的内容显然与爱情无关,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
在动画开场时,海豹仙女布罗娜已经是个金发男童的母亲,正身怀六甲准备和朴素憨厚的丈夫康纳迎接下一个孩子的到来。
我们不知道她的爱情缘起,只知道在神秘的夜里她遵循了上苍的暗示选择了消失,唯一能留下的讯息是作为一位母亲的恬淡气质。
这部散漫可爱的影片并没有《辉夜姬》中关于少女罪与罚的辩证讨论,更多的是带出了一份关于亲子关系中放手与释然的治愈。
影片的主体情节是海豹后裔兄妹本和西尔莎的冒险故事,没有妈妈的小姑娘西尔莎在爸爸温柔的宠溺和奶奶霸道的爱中逐渐成长。
父亲康纳是个粗壮的老实人,虽然爱着小女儿西尔莎,却仍然在女儿生日这天情不自禁感怀,这一天也是妻子的”忌日“啊,不善表达的他尽力在灯塔上守护一对儿女,所以面对奶奶针对居住条件的苛责也无话可说,只得把一双女儿无奈地托付给城里的母亲,以求他们远离这片充满魔性的海岸;开着小汽车风卷残云哼哧哼哧从城里来的奶奶就更矫枉过正了,为了避免伤感的事在孙辈身上重蹈覆辙,铁面教育显然是不可避免。
选择回家的奇妙征途上,兄妹两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人:被吸走灵魂变成石头的精灵,邪恶的猫头鹰女巫。
小海豹仙子西尔莎能力有限,尚未学会说话,天赋也尚未全部开启,但依旧靠着一份仙气儿吸引了视她为救世主女神的精灵。
围绕在兄妹身边的每一位客官都被笼罩在一层隐秘的束缚之中,精灵失去灵魂的自由,猫头鹰女巫在丧子之痛下决定告别喜怒哀乐,把它们全部锁进被施了魔法的瓶子,西尔莎在漫漫路途中也日渐衰弱。
这简直就是悬崖上的金鱼姬长大后的后传。
半人半仙的孩子拥有如此奇妙的能量却又如此柔弱,真的适合留在这个人人都习惯了懦弱逃避,痛苦难以消化的人间吗?
抑制真实情绪的邪恶猫头鹰母亲与化泪为海的大力士儿子,和奶奶与主人公爸爸的关系是一对微妙的参照。
影片中作为人类的西尔莎一家,有着东方式的饱含着悲凉哀悯的细腻感情,对家庭圆满的委曲求全。
从奶奶危机感下的控制欲,到爸爸为了保全女儿的不相离,将象征回归家园的海豹衣怒沉海底,直到最后一刻在悬崖边与海豹妈妈布罗娜的最后永别,西尔莎一家都是选择成为不放手的那一方,成全都还要作为仙子的妻子来给。
在一部西方动画电影里出现这种对家庭温暖有着卑微诉求的人物形象真是稀有。
作为影片中亲子关系隐喻的另一边,海豹妈妈只说了一句如果我把海豹衣带走,她就不会和我们的世界再有半点联系,然后白色的海豹衣就轻飘飘在她手里化作烟云溜走。
作为母亲,真的有可能割舍掉母子亲情么?
当然不可能,所以她是用来成全人类的仙嘛,但仙也有自己的欲望,活得比人更超脱,自然承担了放手的角色。
以儿童视角开启的儿童故事,自然也是用儿童的歌与笑颜作为治愈心灵的主料。
也许西尔莎自己是不懂何谓离别,何谓心碎,何谓追逐自由的,是幕后那些渴望被治愈的大人借着儿童的力量让她将万物复苏,将生灵解放,让悲伤逆流。
承载着希望的少女西尔莎是这则童话里的小小救世主,成年人难以做出的选择,难以挑战的命运交到她手上做个终极了断,因为儿童尚未有太多私心杂念与利益取舍的矛盾,她们只想着和谁在一起更开心。
保佑她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风浪之后,只愿她走下仙坛,做个普通女孩。
==========================《海洋之歌》比较亲切的一点在于导演的榜样是宫崎骏,所以文本信息都是含情脉脉的东方式神韵。
梦幻的色彩和优质的作画无需多余的褒奖,精致的手绘背景足以媲美艺术品,让我想起《机械迷城》的美感。
人物造型则有点想中国的80年代美术片,圆头圆脑,眼睛灵动的西尔莎倒是有几分像《雪孩子》里的小兔子。
这部电影到噶闹猛的美国电影学院奖参加比赛显然是不公平,也没必要去纠结结果的一件事啊。
因为评委们只喜欢”打打打打,热血热血热血“。
以及他们的孩子能不能沉下心看这部电影。
他们一定不是电影里这样的家庭吧,呵呵。
很棒很棒的动画电影。
原画、音乐、故事、角色都特别棒,画面美得每一秒抠下来都是一幅插画 ,太好看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真的是要美哭
细节到位,人物设定也炒鸡萌,爱尔兰民谣犹如天籁之音,切实感受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万物有灵,像艺术品,纯粹而治愈虽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结局的重逢与告别,真是又美又温柔
玛查的“实验”与现代科学文明——对电影《海洋之歌》的一点想法总想写些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否则,难免有观点剽窃之嫌。
美国著名法官理查德·波斯纳在其名篇《论剽窃》中曾表达过写作者常有的尴尬:当你想上船的时候,你会发现船上本来属于你的地方已经有人了。
而我通常的感觉是,当我想上船的时候,那本来应有我一席之地的船早已远航。
电影《海洋之歌》有“乡愁”,有人生哲理,都已被网友道尽,我只好另辟蹊径从人性角度来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人有喜怒哀乐,也会爱恨情仇,这些都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情绪(feelings)体现。
如果粗糙一点,我们大致可以将人类的这些情绪分为二类:痛苦的情绪和快乐的情绪。
只因趋利避害也是人性的基本特点,所以,通常我们更觉得快乐的情绪要优于痛苦的情绪,也因此导致古今中外的人们不断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摆脱痛苦,留住欢愉。
在《海洋之歌》所反映的神话故事里,巫婆玛查(Macha)就想替人类解决这个问题。
她一开始是通过魔法抽走痛苦之人身上所有的情感,以此化解痛苦。
然而,她的魔法会有严重的后果,即被化解了痛苦的人会变成石头。
即使到后来,她的“实验”有了相当的进步,即可仅抽走痛苦的情绪,但这仍有导致“半石人”的风险。
这个神话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和结论似乎是:人其实是情绪的动物,没有了情感,人就是行尸走肉,就如同石头;人生本来就苦乐参半,没有了痛苦,人生也就没有任何快乐可言;任何想改变人类本性的实验都是不可取的,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所以说,本片的确有反思科学文明的地方。
神话有时能为现代科学带来灵感。
以往那些常被视为神话和异想天开的想法现在也常常被科学技术予以实现,尤其在涉及人类的能力上和突破人类极限方面。
比如我们现在的载人火箭已使“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现实;现在的空间飞行器使“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成为可能。
即使这样,许多人仍然认为,科学在实现人类梦想方面应有它基本的界限,特别是对于那些通常被认为的,起初由上帝设定好的人性范畴的东西,科学最好不要插足。
七情六欲正是上帝造人之初便赋予人类的最基本的人性,因而,任何试图违背相关伦理或试图改变上帝设定的行为都会遭到他们的严厉反对。
正因为这样,诸如无性繁殖、去除人类痛苦情绪的设想只能出现在神话故事当中。
然而,人类所设定的各种界限和禁忌通常也是由人类自己来打破和丢弃的。
如果说“人性即需要”,七情六欲便是人类典型的心理需要,之所以将这类需要视为人性之基本,甚至被假托为上帝之设定,是因为任何人无权剥夺别人的这些基本的情感体验,即使像本片中的玛查基于“母爱”的理由,她也无权代替儿子来选择他自己的情感需要,所以,本片最后还是让玛查放弃了她的愚蠢行为。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为自己作选择可被视为最大的自由。
如果巨人麦克·利尔自己想摒弃痛苦,而不是由他母亲来越俎代庖,那么伦理的天平似乎可以向巨人倾斜;同理,若现代科学有这种可能,个人也想通过科学手段来摒除痛苦的情绪,那么,这种行为似乎也应被允许。
虽然,本片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通过外力控制人类情绪是不可欲的,但它的确引起了我们对这类问题的思考。
(署名石板栽花,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文章完整性)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海洋之歌》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与家庭的黑色童话,不幸而且忧伤。
故事创意源自爱尔兰民间传说,导演汤姆·摩尔将这个原本悲伤的故事拍的唯美又文艺。
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清新的场景画面,行云流水般的色彩使用,本片有着浓厚的欧洲文艺电影气息。
<图片2>汤姆·摩尔受宫崎骏影响很深,无论是作品还是人设,都有向吉卜力致敬的影子在。
《海洋之歌》让人不禁想起《千与千寻》、《悬崖上的金鱼姬》。
全片采用逐帧手绘,画风唯美,伴随着动听的爱尔兰民谣,遇到塞尔奇精灵。
一部好的作品,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打动人的首先是情感共鸣,精灵女巫等奇幻元素使用的恰到好处也为本片添加不少亮点。
<图片3><图片4>把电影解析开来,第一条故事线索是救赎。
为了生下女儿,母亲布罗娜离开了人世。
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频临破裂,充满压抑和悲伤。
父亲康纳情绪消沉,依靠酒精麻醉自己,痛失爱妻的他,一蹶不振。
对于孩子也不上心,基本可以入选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
哥哥本是个问题小孩,觉得母亲的死是因为西尔莎,处处看妹妹不顺眼,各种找她茬,讨厌她,甚至有些恨她。
西尔莎则患有自闭症,不会说话。
妹妹西尔莎的生日,也是母亲布罗娜的忌日。
奶奶觉得小岛环境很不适合小孩成长,要带他们离开小岛,前往城市生活。
就这样,本和西尔莎成了留守儿童。
本很不开心,于是带着西尔莎去找被留在小岛的大狗。
西尔莎吹响的贝笛海螺引来了三个精灵,他们道出了西尔莎是海豹精灵,希望她能够唱歌,解救众多被石化的精灵,送他们回家。
可是没有海豹仙衣,西尔莎不但无法拯救精灵,身体逐渐衰弱,快要死亡。
本从精灵肖纳吉那里,找回了遗忘的记忆。
嘴上说着讨厌妹妹,回忆却很诚实。
为履行照顾妹妹的诺言,本踏上冒险旅程。
不惜正面硬刚猫头鹰女巫,最后找回了海豹仙外套,拯救了妹妹。
完成了救赎。
<图片5><图片6>第二条故事线索,则是告别和重逢。
在爱尔兰有个传说,溺水者在死后,灵魂会变成海豹。
此外,布罗娜是海豹精灵(Selkie),嫁给了普通人康纳。
这个设定则源于一个类似牛郎织女的爱尔兰民间神话。
海豹精灵上岸之后,人类把她的海豹外套藏起来,她回不了大海,会找个人嫁出去。
不过若她找回自己外套的话,会立即返回大海。
布罗娜生下西尔莎之后,没有死去,而是告别家人,回到大海。
西尔莎穿着海豹仙外套,唱歌拯救了变石头的精灵们。
布罗娜回到小岛,一家四口短暂重逢,之后再度告别,上演离歌。
<图片7>第三条故事线索,是象征。
巨人麦克列(Mac Lir)是海神,失去了心爱的人,于是伤心欲绝,泪水化为海水,泛滥不止。
猫头鹰女巫玛查(Macha),不想让儿子伤心难过,用玻璃瓶吸走了他的情绪,并将他石化,化为小岛。
她失去了所有希望,所以想让别人也失去希望。
爸爸康纳与麦克列长相酷似,而且境遇相似,失去爱人之后,伤心欲绝,变得沉默。
奶奶很像玛查,想让康纳带着孩子离开小岛,回到城里,开始新的生活,吸走旧的情绪。
虽然有着奇幻色彩,但在片中能看到现实的影子在里面。
<图片8>不同于普遍使用三维CG动画的好莱坞电影,导演汤姆·摩尔的两部动画作品皆为手绘。
相比前作《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电影技法成熟,情感更加饱满,能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实至名归。
看惯了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固有套路,可以换换画风。
一个黑色的成人童话,一首忧伤的精灵之歌。
鲜艳的画面下有着黑色内核,虽然不明朗,但却忧伤而动人。
———————————————————微信公众号:cmf2015 ,聊聊影视和武侠,写写故事和经历,分享美好的事物,文艺有趣可兼得。
酒逢知己么么哒。
<图片9>
当我喜欢一部电影时,我总发誓给它最好的影评。
《海洋之歌》算不上我最中意的电影,我也给不了它最好的影评。
但它在某些瞬间打动了我,这种忽隐忽现的感动促使我写这篇影评,这些瞬间是关于真实人生的艰苦和难熬的,主要体现在了两个配角身上,也是这部电影“反派”:女巫玛查与她的儿子麦克·利尔。
写光明童话的影评总是这样艰难,我无法确信光明真的存在,在人生大部分的时空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对抗黑暗:世界给予的黑暗、考验与内心的脆弱和失衡。
黑暗是我们真实的处境,是我们真正所处的时空。
《海洋之歌》是一部表面看起来光明简单的童话,关于一群濒危灭绝的精灵,关于它们逐渐被控制和被城市化吞噬的生活;但在光芒与诗意的表面,我依然捕捉到这部电影那一丝黑暗与凉意,人的垂死挣扎和对命运的无力反抗,玛查与她儿子的绝望——就是这一丝微妙的黑暗对整部电影进行了非凡的折射与对比,使这部动画电影变得并非表面那么简单,它反射出了这个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多角度的生活哲思和光怪陆离的人生作为。
它不仅仅讲述一个靠一首歌和一件外套就能战胜世界的童话,也不仅仅局限于孩童天马行空的白日梦,它指向了我们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与挫折,我们该如何与这些重要情绪与经历相处,相处方法本身成为了一种哲学和智慧,也成为一种缺少选择的选择。
我前几天做了一个梦,人们围着一个海而坐。
其中一对父母失去了他们惟一的孩子,他们悲痛万分,跳进了海里,不停地哭泣,不停地游着,慢慢我看见他们的手变成了鱼鳍,他们不得不适应冰凉的海水,化成了悲痛而沉默的鱼。
这是他们无法承担的命运,在巨大的挫折下他们只能畸变为麻木的鱼类,抛弃了人类的记忆与情感,只懂顺着酷冷的河流向前游。
围观的人只能围观——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把别人拯救出他们自己的命运,这是个基本常识。
后来一条鲨鱼游了过来,轻易就将他们吞噬了。
一段悲剧,一个家庭就这样覆灭了。
梦醒时我震撼了很久,震撼于命运无法假于他手,震撼于人生确有伤痛与重挫令人无法承受。
强势的生活随时都可能更改生死,将我们从精明的人变成盲目的兽类。
这个梦和潜意识清醒地指出了生活与人格的脆弱性与局限性。
梦是暗的夜,它拥有着那些我们不愿意醒来的真相,浮沉着我们无法超越的生死界,而就是这些,恰恰与《海洋之歌》在某些截面上贴合。
女巫玛查的选择 巨人麦克利尔失去了他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悲痛万分,日夜哭泣,泪水汇成了黑色的海洋。
爱人的失去犹如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它引发了一个家族的沦陷与枯萎。
他的母亲女巫玛查(有没有人发现玛查各方面都跟宫崎骏《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很像?
导演自称也是宫老的粉丝)心如刀绞,却无法拯救他于这悲痛,她于是用魔法吸取了他的悲伤和哭泣,把他变成了一尊巨大暗沉的石像。
石像是没有情感的,因此就没有了悲伤,这样麦克就不会再伤害自己了,他可以日夜麻木地这样站着海水里,不再哭泣也不再发声,风吹日晒,直到生命被悄然耗尽。
女巫玛查法力无边,但她也无法替代儿子的命运,惟有攫取他的感情来阻止他悲痛。
这是一种对生活过分和过度的控制和操纵,没有人能彻底控制得了生活和命运,玛查却在努力做到这一点,过度的控制令人麻木僵死、成为石头,这本身就是对控制的无声反抗与讽刺。
“我实在受不了看见他那么悲痛,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他好”,玛查对随后而来的本和布罗娜兄妹说。
在跟本的对话中,玛查解释了她试图对抗命运和生活的这一套方法:“悲伤、愤怒、暴躁、忧虑、消极都是无用的感觉,没人需要它们,它们只会对你的身心不利,我知道怎么做才是对你最好的,我可以运用魔法把它们从你体内吸走,这样你就不会感到不开心,你就只会开心。
” 魔法把人逐渐变得麻木,他们在放弃基本情感的同时也被慢慢石化,最后成为像巨人麦克那样的僵石,不论时间流转,不问爱恨情仇。
人为了压制和消灭极端负面的情绪而放弃感情,变得麻木和健忘,等同于自我麻醉和自杀,他们失去了活力和反应。
玛查就是运用这种办法来对抗生命中出现的那些重大挫折。
当她愤怒时,她就赶紧使用魔法瓶子吸取自己的愤怒(很像吸毒),之后她会感觉好一点了,忘记刚才发生的不开心的事,但也因此被石化。
在本遇见她时,她自己的下半身已经成为石头,成为没有任何感觉的半僵尸。
这就是这部童话重要的哲思与惊悚之处:你试图对抗命运,试图化解无法化解的悲伤,就只能以失去知觉(类似断肢)的方式去舍弃这一部分情感,而这种舍弃本身就等同自残自毁,你渐渐失去一切感知,变得麻木、机械、沉默。
一个失去感知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有何意义?
悲伤、失去、愤怒这些是生活不可切割的一部分;血肉之躯会哭会笑,本就如此;生活有喜悦,也会有无法化解的悲哀,这是它的本质;你试图割掉它们,也将割去自己的一部分血肉,丧失一部分的生活触觉。
情绪与感知会伤害我们,但它们也会安慰我们,它们是我们生活的记忆和意义。
人终究会老会死,缘分终散终灭,痛苦是生活的关键答案,也是我们重要的经历,它成为你的力量也成为你的黑洞,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于你的体内,你都必须跟它同来同去共生死。
你无法拥有完美无缺的人生 玛查没有更好的办法对应付儿子铺天盖地的伤痛,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拯救自己,她只能摸索这一套“石化”的方式来躲避痛苦,缓解当下的处境。
面对无常又无法改善的命运,她惟有用这种麻醉的方式来延缓它的崩盘。
与之相同的是,本和布罗娜也失去了母亲,母亲的消失和离去构成了他们生活刺眼的缺口、他们父亲消极和痛苦的根源,他们必须要学会跟这伤口相处,必须接受这致命的缺陷。
童话让海豹精灵布罗娜穿起了精灵外套,开始唱歌,这神灵的歌曲终于拯救了被石化的众人,领导精灵们和玛查母子获得解放。
幻界令主人公释怀,与往事和解,结局皆大欢喜。
其实,再厚的外套也无法抵御人间的寒冷;一曲歌谣也无法拯救世界。
活在真相里的人们只有接受真相,才能另辟生活的出路。
“真相不恒久,承诺已老朽”是这首海洋歌谣里的两句,“The truths will never bear ; The promises of old”,这是这部电影中惟一出现歌词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两句才是解决的方法。
当认知到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无法去追求恒定的真相与事实;不要执着于求索一劳永逸、适用千古的答案。
人会变,关系也在变,没有永驻的承诺,也没有不变的缘分。
眼前所见、现在拥有;将来不会见,未来也不会再有。
我们的生活不会永生永固、无法完美无缺,人只有接受,才能与生活和命运和解(其实这些都是宗教中典型的思维,世界三大宗教都承认命运的无常,它指导人们第一是接受(忍耐);第二是放下(解脱),来试图解决生活中那些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
汤姆摩尔的动画系列充满着宗教式的生活观与世界观,他还会在背景中画上很多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偶像。
宗教气质与思维方式是汤姆摩尔动画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
《海洋之歌》的导演汤姆摩尔也指导了精致绝伦的《凯尔经的秘密》,但《海洋之歌》却显得深沉和诗意了许多(虽然它的节奏略显漫长和迟缓),它在过硬的手绘画风和惊艳无比的构图和配色下,蕴含了深层次的生活哲学;在华丽工整,严密对称的几何绘画下(严谨讲究的构图,有镜头感的画面切割比例,绚丽色彩的配染、使用线条来完成和支持画面、表达层次感等特点也同样在《凯尔经的秘密》里可见),具备深刻的故事内核;不仅有着阳光的表层,也有它黑暗的边缘,有它痛苦难耐的故事情节;正是这黑暗和真相的镶嵌,才令它与众不同、富有质感,在童话之上更上一层楼,对现实人生和成人世界都有敏感的喻指和深刻思考,承认了人的局限性,也蕴含宗教哲学(这与《凯尔经的秘密》一脉相承)和教育意义。
就是因为有局限性,所以人要学会放弃一些执着;教会孩子们不仅要靠幻想缓解生活的挫折,也不要一味躲避痛苦,心胸狭窄者一生痛苦,宽容他人和自我的境遇,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和自由。
每一个动画导演都在影像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要拯救自己的主人公,也要建立童话的逻辑感。
像宫和汤姆这样制作面向不同年龄层动画的人,童话也必须首先承认现实生活,才能引导成年观众进入,获得广泛的肯定。
宫崎骏后期的动画趋于迷茫与幻灭(尤见《起风了》和《借东西的小人阿丽埃蒂》),他的完美主人公们无法解决具体的人生困境,只能甩手离去;而汤姆摩尔则试图用神学上的很多思辨来化解极端情绪与不幸经历。
宗教是因磨难和困惑而产生。
当人的情感和理性无法安放与接受这些挫折和现实,才诉诸于宗教与信仰的安慰与支撑。
宗教本身是一套高深的哲学,它看得见人的边界,指导人去超越有限的生活。
绝望把人变成顽石,信仰可使人复活,心思一变,绝处逢生。
汤姆摩尔用一首唯美的歌,扭转了心中的恶魔和固执,攻破了坚硬冰冷的石壳,为自己的童话开辟了全新的生机,也给了观众更可信更成熟的希望。
(注:由于豆瓣影评无法插图,该影评的图文版我将在自己的日志里发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
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
走吧,人间的孩子去海边 去野外与精灵手拉着手因为这世上有太多你不懂的悲伤《凯尔经的秘密》是将爱尔兰的神话作为脚本,《海洋之歌》则是将爱尔兰的民间故事用曼妙的笔触和温柔绵长的画面一帧帧向我们诉说。
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很久了,记得帧帧精美得像艺术品。
故事是这样的,和睦的一家人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小岛上,小男孩本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不久他迎来了妹妹西尔莎却因此失去了母亲。
父亲过于思念母亲日夜沉湎于丧妻之痛中,妹妹无意发现母亲留下的海螺却险些丧命于大海。
奶奶于是把她们接到了城市居住,在这里他们偶然遇到的三个小精灵,带他们揭开了另一段属于他们世界的故事,也开启了西尔莎揭开身世与冒险的旅途。
孩子们的母亲是“海豹女”,也就是海之精灵。
她们的歌声有魔力,上岸则褪去海豹的外衣,变回人形。
而孩子们的母亲即使与人类相爱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宿命,留下了普通的本和像母亲一样的西尔莎,父亲怕西尔莎也像妻子一样离开自己于是丢掉了她的外衣。
母亲的离开,父亲一蹶不振,本把内心的埋怨都倾之于妹妹,西尔莎也因自闭症迟迟不能发出声音。
听起来,这是一个悲伤又带着温情气息的故事。
生活的不幸,每个人心里都缺失了一份爱,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填补。
与这一家人的境遇极其相似的是猫头鹰女巫和他的儿子。
儿子沉溺在哀伤中而日日痛哭,心破裂成碎片,眼泪汇成了汪洋大海,猫头鹰女巫为了化解他的痛苦,将他的感情放入瓶中封印,他便化成了一个巨岛,一切归于平静(地图上可以找到这个岛哦)。
而猫头鹰女巫,将别人的感情也放入瓶中封印,有风雨,有雷电,有阳光,也有彩虹,那些让人痛苦却舍弃不了的,那些让人潸然泪下却不敢轻易触碰的情感,被放到小小的瓶子中。
而失去情感的人,也变成了石头。
“我实在受不了看见他们那么悲伤,我这么做是为了他们好。
”而她自己,也因每一次涌出的情感,下半身已为石头。
女巫的儿子被痛苦击碎,她自己也被痛苦折磨着,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彼此,也都丢掉了自己。
孩子的内心是一片湛蓝色的海,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温柔。
本和西尔莎在回到小岛的路上,与三只精灵结伴而行。
西尔莎手中的海螺唤起了那些被封存的情感,瓶子碎裂,风雨雷电,阳光彩虹,那些寄居在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情感回到精灵们心中。
西尔莎因为此极速衰老,本也不辜负母亲的承诺,为妹妹找回外衣,拯救了妹妹,而妹妹又用歌声唤醒了变成石头的精灵。
一家四口也得以重逢,到这儿,或许我们都以为他们就过了上幸福的生活,明朗又美好。
这不是童话,更远不及童话里的美好。
母亲还要回到海洋中,而妹妹选择留下,两个世界从此隔离。
这分离是不情愿却又要面对的,世界本就不圆满,分离后还是要继续生活。
白驹过隙,已是匆匆。
父亲从妻子的离开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得以释怀,哥哥听到了母亲离别时说“要记得我会永远爱你”,心中涌动,妹妹所有的经历会促使着她继续前行。
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变,但又在慢慢发生变化。
大海会归于平静,谁知海中还孕育着什么?
所有人都迷失太久,殊不知救赎自己只是一瞬,而一生太短,一瞬好长。
我会在你的故事中长存,还有你的歌声里。
风再大再疾迎着风而上,也不要和自己走散了啊。
人生不就是充满遗憾吗,我们不都是带着遗憾走了这么多年,所以呢,面对它,不要逃避。
(要看更多电影读书札记来我的公众号:芋芓 找我玩呀!
)
海洋之歌 (2014)8.82014 / 爱尔兰 丹麦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 / 动画 奇幻 冒险 / 汤姆·摩尔 / 大卫·罗尔 布莱丹·格里森
扁平化的手绘风格很精美,但是故事很一般。
我对汤姆摩尔导演及其团队的包容就是哪怕动画电影剧情再弱我也要给五颗星,因为每一帧都是艺术。
(9/10)比《凯尔经的秘密》还要出色。妹妹萌萌哒。兄控、妹控的福音。画面之精美可比《大闹天宫(动画)》和《辉夜姬物语》。
童心破碎,有点无聊。看到一个提问“为啥哥哥不是呢”,答曰“x染色体,海豹女传女不传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被豆瓣崇洋媚外的高评分忽悠了。这片子要是国产的话,估计评分比大鱼海棠还要低。剧情就是一个俗套的童话故事,人物画得跟儿童简笔画差不多,低幼感让人难以入戏。只是乡村和城市景色还画得比较美,但跟宫崎骏的动画片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不由得与凯尔经的秘密作对比,惊喜不再,美过就忘
坚持不下去,弃了= =……
这类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的电影好像不是很适合我,对中间某段毛茸茸的画风比较有感觉。
2016第一部!赞到不行!相较于凯尔经,这一部的故事情节更完整更动人。画面依然美轮美奂到停不下截屏的手!空灵天籁的歌声令人听之忘忧,反其道的二维动画仍旧让我感动赞叹到落泪。突然发现Tomm Moore是我们大摩羯座的,啧啧自豪感倍增!(* ̄︶ ̄)y 【8.13王府井耀莱影院重温】
看完我哭了。。。觉得自己也是一只海豹女。。。。呜呜呜呜。。。
画风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剧情也有些简单空洞,不过歌曲还是很好听的。
这是我今生目前为止看过的最美的动画,历时十年的项目,逐帧手绘,视觉风格上完美的融入了浮世绘、工笔、水墨的元素,空灵优美的配乐,一场如梦如幻的童话仙境之旅,唤起人心中所有的美好。不仅故事完成的好,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真是极致般的视听享受。明年奥斯卡动画长片最有力争夺者。
画面非常美。是个精灵般的童话故事。只是对于我来说,还是过于童话故事了。如果说非要和超能比较,那么一个是画面戳中我,一个是大白的温暖戳中我,所以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痛点和治愈点,才会有这么多的千差万别。歌声空灵的很美。
温情
北欧风格的守塔人传说故事,说实话有点幼稚。爱尔兰悠笛的绵长旋律配上精致的手绘画面,确实相得益彰美轮美奂。不过所谓的美也只在于背景上,人物的造型设定可以说毫无审美可言,不忍直视。配音方面与日漫以及迪士尼、皮克斯这种专注商业动画的大厂之间差距太大了,人物形象和声音的契合就不是很到位,爸爸的配音甚至让人觉得是毫无感情的棒读。对于动画来说声优可以说是半个灵魂,本片有的时候是一张嘴就让人没了看的欲望。故事也不吸引人,看了快一个小时都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毫无重点。现在这个时代还在拿美术风格作为最大卖点的电影不是剧本有缺陷就是想贩卖十年磨一剑这种自我感动。不说电影,在游戏界这种以美术著称的游戏比比皆是,但是哪个不是靠游戏性来吸引观众的。像这种只专注于一点但又没有做到极致的瘸腿作品只配低分。
看了半小时还没入戏的电影,不能称之为好电影
好莫名奇妙()
画风好棒,剧情低幼且无力。★★★☆
我跟打八点多分的人看的是一部片吗.......
这个原本悲伤的故事拍的唯美又文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清新的场景画面,行云流水般的色彩使用,本片有着浓厚的欧洲文艺电影气息。一个黑色的成人童话,一首忧伤的精灵之歌。鲜艳的画面下有着黑色内核,虽然不明朗,但却忧伤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