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人总会拍一些小众又有趣的电影,非常值得挖掘。
之前总是沉浸在英语片中无法自拔,是我格局小了,罪过罪过。
以后要打开,打开!
2. 刚看了开头的时候,感觉和瑞典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点像,不过还是不一样的。
欧洲人民很喜欢在电影中展现生与死这一话题哦。
另外这部电影里到底说了多少种语言啊,除了英语我都听不懂。
作为小语种学生我真的很想知道……3. 男主对身边的一切都无法产生感情,这让我想起了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处女作《冷漠的人》。
毕竟是我的毕业论文主题呀。
当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心无法理解,Michele为何会对一切都感到冷漠。
但是我现在好像逐渐理解他了。
自从我开始在这边工作,我就给自己造了一面隐形的墙。
除了工作,我不会和周围的任何人主动交流。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与我无关,我背过身去从不看他们。
不仅如此,我好像越来越难产生真挚的情感了。
好朋友给我讲悲伤的或者快乐的事,在那一瞬间我可能会表现出很关心、很感同身受,但在心底我知道,这种感情稍纵即逝,仿佛只在我的心尖上冒了个头,没过几秒钟就消失了,或者换个聊天话题就被我抛之脑后了。
而且我会安慰自己:别人也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自私的、都只关注自己,谁会因为你的事情而半夜睡不着觉呢?
这样对吗?
不好,但是也没法说这是错误的。
只能说,莫拉维亚年纪轻轻就看清了人性的本质,他的描写十分贴切,但是他好像也没有给我指明一条出路。
4. 有一段时间我的口头禅是“死了算了”。
因为我对未来十分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前进的动力。
实在没办法就死了算了,也不失为一个思路。
但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男主采取和目睹了多种死法,我都觉得:看起来好痛苦啊,不可不可!
看来我还是有很强的求生欲望的,我还没活够,我不想死。
5. 爱情的火花是怎样点燃的呢?
几句对话,一顿午饭,一支探戈,一次牵手?
我已经遗忘了对爱情的记忆,也失去了对爱情的想象力。
听起来如此悲哀,但事实就是这样。
你爱的人也爱上了你,这真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情之一了。
也许爱情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吧,希望改天我也能体会一下。
6. 音乐很舒服,很好听。
男女主也都很可爱,尤其是男主。
开头的时候我在想,有这样的豪宅豪车、贵族身份地位,他为什么会一心寻死呢?
也许内心的空虚和痛苦是再多物质财富都无法满足的,再娇艳欲滴的玫瑰,再富丽堂皇的庄园,看久了也会腻吧。
即便如此,我也希望能体会一下富豪男主的感觉(又在做梦了)。
1.黑色幽默两个一心求死的人说着只有彼此能明白的浪漫情话。
安妮知道雅各一心求死,但还是在分别时说:“小心开车”
2.转变 雅各没有感觉,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感受不到世界带来的情感。
他形容自己和世界之间有一道隐形的玻璃墙,他在墙的另一边清楚地看着人间冷暖,却感受不到丝毫。
这也是雅各想要去“旅行”的原因。
但是当雅各遇到了安妮,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情感,他爱上了安妮。
当他知道安妮是被派来杀掉他的人时,他的愤怒使他情感爆发。
在最后,雅各发现自己答应帮助公司除掉的人是管家穆勒时,他后悔了,问穆勒为什么要寻死,想要挽留他。
但是穆勒给他的回答是他想回到自己死去的妻子身边,想要和她团聚。
这也体现出, 没有爱人的世界,生不如死。
当时安妮父亲说:“He is expecting you.”翻译成了“他在等你。
”但是从后面的情节发展可以看出,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他期待你的到来。
”穆勒给自己选择的是“在深爱的人身边死去”直到穆勒选择离开这个世界,雅格才知道穆勒对自己的爱,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感情。
所以此处的“爱人”,并不仅限于爱情,也有亲情和友情。
3.色彩:雅各答应要帮助公司除掉一个人,此时画面偏蓝色调,营造了一种阴郁沉闷的情感基调。
雅各和穆勒在房间里谈心,色彩偏黄色,营造了温馨和睦的氛围。
在他们的谈话中表达了同一种情感:雅各为了爱人而活下去,穆勒为了爱人而死去。
在男主没有情感时,母亲葬礼的镜头色调很阴沉昏暗;而结尾男主有了情感,穆勒葬礼的镜头却色彩鲜艳明亮。
4.光影:在雅各和安妮相遇,到出去约会跳舞,整个画面明亮,色彩比较鲜艳,但是当安妮身份暴露,两人吵架的背景是在昏暗的屋子里,窗帘紧闭,渲染一种压抑的氛围。
只有男主旁边的一扇窗户透出微弱朦胧的光,而女主身后是一片黑暗,这也体现出女主的“反派”的身份。
在拍过肩镜头时,唯一一扇有光的窗户刚好照出女主的背影,使观众恰巧可以自然地看到女主。
5.镜头
这个镜头巧妙地将女主爸爸的表情和男主的表情展现出来。
男主背后的光照在女主爸爸的脸上,通过他的表情体现出一种神秘感,和男主疑惑的表情形成对比和呼应,为后面发生的事进行铺垫。
这个镜头是穆勒死了,女主进来告诉男主真相。
前景是墙壁和纸箱,男女主站在墙后,表现出他们和死去的穆勒一墙之隔,却相隔甚远。
这里很像男主之前说的“一道隐形的玻璃”,但是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男主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感情了。
这也表达了:身份、地位和金钱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唯有爱才能拯救人的灵魂。
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但是,如果永远没有意外,明天的到来是否还有意义?
即使,这个意外是不幸或谋杀。
雅各是个富二代,有车有房,有无数个佣人(以至于他想自杀都找不到一个清静的空间),每天有固定的节目,不用干活养家,钱多的用不完。
但是,孤独之下,无人生还。
就像你独自一人走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无边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未来不会发生什么,每一天过得都是复制粘贴,没有惊喜,没有意外,往后余生,只有平淡,没有风雪,直到你力竭而亡。
但他是真的想死吗?
在意外制造公司,他选择的是要惊喜,不是简单粗暴地杀人了事,而是客人还是回去继续生活,公司会制造意外让你去世,而你——不知意外何时而来。
死亡预先给你签了同意书,你虽然还未死,但往后走的每一步都是投入他的怀抱,这是煎熬啊!
但是雅各愿意,他每天都在等待着意外,可是,最初几日,他等来的都是明天。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在意外公司邂逅的意外,公司为了客人满意,也是煞费苦心,派了个杀手接近雅各,但不是作茧自缚吗?
一个美女,一个雅各没有接触过的类型?
为了能顺利接近雅各,女主扮演了一个意外公司的客户,但你是认真的吗?
在父母双亡的悲惨遭遇下依靠强烈的求生欲望打拼到现在的人想要自杀?
每天坚持锻炼的人想要自杀?
看到雅各的高级跑车就一脸兴奋的人想要自杀?
也就骗骗男主这种未经世事的人才会相信吧!
意外公司想买一送一,可男主却只想买椟还珠了。
这个美丽的椟能装自己孤独的灵魂,从此不再孤单!
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却是雅各的管家,那个为爱而死的老人。
他不要惊喜,只想在与妻子相伴的地方与妻子快些见面,一个为爱而死的人成全了一个为爱而生的人!
我的日记0328.此篇作为电影《意外制造公司》的观后感。
眨眼间我已经在隔离点一周了。
这一周的时间里,除了无法点外卖和出门逛以外,其余部分都是我想要的:一个独处的空间,一个没有太多家具的房间,一个能看到窗外阳光和能感受到清风吹拂的地方。
也许有的时候人的生活就是缺乏激情和太大的情绪起伏。
一个人望着窗外,抱着我新买的小熊,也可以舒适地过上好多天。
再一次印证我并不太适合追求过于激烈的生活,也不太适合过特别烟火气的日子,我适合有滋有味地过那种小日子,无人打扰的(或者有志同道合者一起的)那种。
电影里的男主木讷,感受不到生活的任何起伏,于是在老妈死后打算自我了断、并偶然发现了一家帮人“制造”意外的公司。
签订了合同以后,他满心欢喜地等待旅程开始,结果慢慢地发现了生命中有趣的事情……这部电影的黑色幽默感非常强。
关于人能不能有安乐死,国际社会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
在前几年非常出圈的龙妈的那部《Me Before You》里面,有钱但因为意外而残疾的男主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乐死。
在这部电影中,好像看不到男主的自怨自艾或者埋怨。
男主似是一滩死水,石头丢进去连波纹都漾不起来。
他很冷静地处理了自己的家业,解散了自己的仆人团,所有一切完成以后默默地想去了断。
我是那种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一定可以迎来有转机的一天”的人。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公平和歧视,我也咬紧牙关渡过了。
所以我自我评判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但我又是那种能够理解别人的人,于是我的大脑常常陷入混乱,既觉得好死不如赖活、又觉得了断不失为一种解脱。
于是我在生死选择的劝说上,永远是个没有说服力的人。
但对于我自己,正如我一直坚持的那样,只要活着就一定会遇到让我感到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哪怕为了诸多的没去过的景点、没品尝过的美食、没听过的佳乐、没读过的名著,我也要在很痛苦很难熬的日子里努力为自己加油,重燃起生的力量。
文/车厘子1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做了一项问卷调查,你认为什么样的死法最完美?
万千答案中,一位姑娘的回答拔得头筹:79岁,跟男友啪啪啪的时候,被小情人从背后,一枪打死。
这真是一个万中无一的答案,深刻得从我在11岁看到时起,迄今难忘。
答案好在哪儿?
首先,79岁,人一生差不多也活够了,再往后走,生命就是下坡路,不依赖他人,不借助器械恐怕也很难活得利索自在了。
其次,79岁还有体力啪啪啪,说明身体条件很好,生理功能正常。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衰竭,体力跟不上,纵然机会摆在眼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徒留一声叹息。
然后是三角恋。
年近耄耋还有两男为其争风吃醋,可见其魅力。
背后开枪,属意料之外,不需做任何准备,避免了知情的事前恐惧和退缩。
最后,一枪毙命。
死得干脆利落,将痛苦降至最低限度。
如此大量信息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复杂的故事:女子一生狂放不羁爱自由,生活健康,心理没有重大隐患,没有受到婚姻束缚,魅力四射,古稀之年还能在男友与小情人之间左右逢源,临死没有恐惧,死时也没有感到半分痛苦和挣扎。
这样完美的死法,一般人恐怕是在佛前求了五百年都求不来的。
拔得头筹,可谓当之无愧。
如果你觉得这种死法没什么可取之处,你该看看《西部的一百万种死法》这部电影。
影片集万千死法之大成——被手枪射死、被野牛撞死、被冰块砸死、被照相机炸死、被毒蛇咬死、被自己的屁崩死、被乌龟撞死、被蘑菇碰死、被食人花咬死、掉到坑里摔死……虽极尽恶搞、夸张之能事,但各种死法的血腥暴力程度不忍直视,当事人死时的恐惧和痛苦也是可以想象的。
然而,我们今天要提的不是《西部的一百万种死法》,而是《意外制造公司》这部电影。
我很郑重的告诉你,后者比前者逼格高了不止一百万个屌丝,而且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2一生没尝过喜怒哀乐的单身富豪Jacob在母亲死后,了无牵挂,一心求死,多次自杀失败,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一家神秘公司“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专门为客户私人订制死亡方案。
按照客户需求,他们可以以意外的方式安排客户“死在爱人身边”或“意外丧生”,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不牵连无辜。
Jacob毫无牵挂,选择了痛苦程度最小的“意外”方案。
签订合约后,公司安排Jacob上楼选棺材。
楼上巧遇Anne,Jacob以为Anne也跟他一样来定制死亡方案,对她一见钟情,将其送回家。
Jacob回家后,将上百帮佣尽数解雇,一心等死。
死苦等不来,等回了折返不舍离开的老管家Muller。
Jacob只好任他留下。
“极乐世界”的安排一直苦等不来,Jacob决定不能坐下干等,便邀请Anne同去跳舞。
一来二去,两人感情渐渐升温。
两人一起求死不成,Jacob决定去“极乐世界”谈判,要求延后履约。
然而,“极乐世界”做的是“违法生意”,一旦签约,就不能反悔。
公司只好派人谋杀Jacob。
在与Anne一起逃亡的过程,Jacob发现Anne竟是“极乐世界”派来的杀手,而Anne正是“极乐世界”老板的养女。
Anne不忍杀害Jacob,跟父亲谈判,父亲提出两个条件:一,Jacob必须娶Anne为妻;二,Jacob必须替公司解决一个人。
而这个人,出乎Jacob意料,竟是相伴他半生的管家Muller。
Muller去年丧妻,思念之至,一心求死,死前订制了“死在爱人身边”的方案。
Jacob才意识到,自己受Muller所爱。
经此后,Jacob终于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开始与正常人无异,并和Anne一起经营起“极乐世界”。
别怪我剧透。
这部影片的惊喜并非来源于剧情,而在于一层一层剥开人物之间的关系,惊喜的是人物内心的渐变过程。
在寻死的过程中找到真爱。
光这项立意已经将很多爱情电影甩出几条大街了。
难得的是,影片在剧情不断演变中,逐步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了无生趣的活着还是追随已逝的爱人而去?
是意外地死去还是死在爱人身边?
是一心求死还是一心寻爱?
几个问题总结下来,只不过在叙述同一个道理:没有爱人的世界,生不如死。
死是一个再纯粹不过的过程。
只要下定决心,没有死不了的人,除非你有一颗还不想死的心。
这颗心啊,扑通扑通地跳,跳着告诉你,其实你并不想死,只是想要爱。
因为爱比死难多了。
你得不到,就自暴自弃,以死明志,以为自己很英雄。
说到底,不过是个胆小鬼,不敢奢望,不肯付出,不愿努力。
所谓生无可恋,大多伴有心灵创伤,勇于直面创伤的人才是真的勇士。
3有个在上课时老剪我头发的男孩曾经说过,他希望世界末日早日来临,到了那天,他才敢对我说他想说的话。
他在人生最灿烂的20岁死于一场飞来车祸,毫无预兆。
想要对我说的话,最终没有说出口。
我幼年时的玩伴10岁死于白血病。
死前头一天,还在跟我一起玩抓石子的游戏。
她有一双纤长灵巧的手,我怎么也抓不过她。
跟她玩的时候,她总会莫名倒地。
说着说着,鼻血就流了下来。
我从一开始受惊吓到最后坦然处之,扶着倒地的她,帮她擦鼻血,这一过程并不长久,但这个经历却长久地在我脑海里封存着。
她走于一个起大风的夜里。
那夜的风呜呜地吹,吹断了村子里的电。
蜡烛在从窗户缝里钻进来的风中明暗闪烁,印在墙壁上的影子像个恶魔张牙舞爪。
我惊魂不定吹灭蜡烛,在呜呜的风声中惶惶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醒来,母亲就告诉我不用再去她家了。
然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
爷爷罹患胃癌去世。
多年以来一人独居,饮食起居都是自己打理。
医生宣布胃癌晚期后,家人放弃治疗,也没谁多看他几眼。
我偶尔送点吃食过去,他也无力咀嚼,吃不了咽不下。
有话对我说的时候,咕咕哝哝的痰在喉咙里打转,让人听不清楚他想要说什么。
他气急败坏,怒声一吼,把我直接吓出了门。
叔父们觉得他命不久矣,按照风俗打起地铺,爷爷就在地铺上躺了半个月,靠打点滴维持生命。
长期的药物浸泡和无人护理,使得他身上有一股福尔马林与潮湿之气,并混合着汗味和屎尿味的难闻气息,无人敢近得其身。
眼看着奄奄一息的时候,子孙们捂着鼻息跪了一地。
医生的针筒还没抽出来,人已断气。
终于解脱的这一刻,子孙们哇哇哇放声大哭。
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会有人教我写毛笔字了,从此弃笔。
父亲最后一次住院时,全程紧紧拽着我的胳膊不放,叮嘱了几句类似遗言的话。
我当时还觉得父亲小题大做,现在回想,他应该那时就知道自己这次是逃不过了。
那天拉着母亲到病房外说话,父亲含含糊糊地奋力疾呼:“别走!
”等我们匆忙回到病房时,心电图开始划起直线。
医生电击,按压胸部,人工呼吸,弄得汗流浃背,心电图还在划着直线。
医生抬头对我说:“我们尽力了。
”我像没听见一样,两眼直直地盯着心电图。
医生见状,继续电击,按压胸部,人工呼吸,精疲力竭之后,对早已哭成泪人的母亲说:“准备后事吧!
”英国有位顶尖医学专家,名叫理查德•史密斯,曾在《每日邮报》上发表专栏文章,呼吁社会各界不要再浪费金钱以试图治愈癌症,因为他认为患癌症而病逝是“最好的死法”。
我祝福他,以及他全家,患癌症病逝。
4你看,其实我就是这么一个小心眼又记仇的女子,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若要问我会选择怎么死,我会选择躺在爱人的怀里,静静地一睡不醒。
睡前还不忘打趣一下爱人:“看,你终于还是抱我入眠了吧!
”而爱人也会微笑着骂我:“你个小气鬼,临死还要记我一笔!
”我怎么可能不记呢?
我今生今世,永生永世都记得,你欠我一个拥抱。
死前,我一定会要回来。
纯粹是不经意间在电视上看完了这部片子,给五星的原因是因为满满的感动,其实不谈诸多的黑色幽默和伏笔反转,我感觉本片的核心正是传达爱情才是人唯一的救赎。
从玻璃窗看到的第一眼,到诸多试探的第一次牵手,再到两人不断自我安慰与心理建设的一次次见面,到沙滩上最温柔的海风下的对视共舞,简直是一丝不苟的风格下浪漫的极致。
爱情的过程可以是渐进的,但爱的感觉从第一眼就已经注定。
王菲缠绵悱恻地唱:“深爱过谁,一天可抵上一岁。
”当那个人出现之前,岁月漫长与我为敌;可那个人出现后,我祈求时间高抬贵手,赐我与那人的相聚,哪怕只有片刻,内心欢愉也抵过从前年月。
我本来是一个不相信一见钟情的人,因为它太不可靠,因为一见便误终身的代价太沉重太凄美,因为一张脸而蹉跎半生是多么愚蠢和幼稚。
但是,我忽然明白了,当那个人真的站在你面前,不需要任何言语,也不要任何表情,你的内心忽的就起了那样一场风。
看着他离去,你惊讶于自己的怅然若失,这种感觉又牵引出好奇。
好奇带来接近,接近指引向爱情的最终秘密。
男主因为缺乏情绪感知能力(抑郁症)而了无生趣,一心求死却屡屡受挫……不仅让我联想到这世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感情收到刺激而痛不欲生。
好在这是个轻喜剧,男主遇到同样求死的女主而陷入恋爱,想带她去旅行,自杀计划就此搁置。
现实中可能就没有这样一帆风顺了。
但无论经历过什么,拥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生活。
我们仍然有得选。
比如,我最近开始计划把没看过的好片好书慢慢看一遍,生活和自我,都要通过学习、劳动来创造,快乐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有耕耘才有收获。
1.男主贵族成员一堆资产一堆豪车,进家门跟进城堡一样,但是但是他没有情绪,母亲去世后他对世界没有什么留恋,非常想自杀。
没有情绪确实是件痛苦的事,因为活着和死了只是世界变化的区别,自己都不会产生别的感觉,所以资产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常人想象中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至于自杀,蒙田随笔里谈死亡,是把阻止一个想要死亡的人和杀死别人列为一样残酷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课题分离,自杀也绝不是旁观者的课题,也许可以鼓励一个人重新找到活着的勇气,但是出手干涉会不会弄巧成拙未可知。
总有人是欣赏死亡的。
2.这家公司叫 极乐世界。
也就是委托这个公司来杀你,分成意外死亡,惊喜死亡等等,别有深意的死亡服务。
让我想到了一部短片好像叫巧克力蛋糕,就是一个二流女演员事业,家庭不顺,委托一位杀手帮助自己结束生命。
但是她后来又不想死了,想用钱,甚至身体阻止这次行动。
但是她还是死了,她以为是毒杀毒在巧克力蛋糕里,其实从进门她闻玫瑰花的时候她就死了,她的头颅倒在巧克力蛋糕旁边,一种带着静谧的美感被留在那个瞬间,就像玫瑰花。
男主选择惊喜死亡,邂逅了女主,两人相爱后男主并不想死了。
事实上,女主就是这家公司的惊喜,派去杀他的杀手,不过女主也不想杀了。
OMG3.女主是个特别酷的人,是极乐世界公司老板的养女,车技玩的是心跳,手枪玩的熟练一笔深藏不露。
下车换成高跟鞋。
伤心戳心了,说声谢谢,然后就是一拳,然后手痛地甩手哈哈哈哈。
4.特别搞笑的还有女主佯装开枪,把男主尸体拖到车上(好重,拖了老半天)。
男主在尸袋里说,等等等等,先搬脚。
哈哈哈哈都在尸袋里了要求真多。
5.特别心疼老管家,他很爱玫瑰园,遣散离开后依然舍不得,而且也希望男主过得幸福。
他最后也去了 极乐世界公司,选择在他爱的人身边死去,死前他和男主聊了一会天,他一直关心着少爷但是男主前面一直没有情绪,无法理解他的关心意义。
6.整体上有种黑色幽默,也可能是把话题选择在死亡上,就算搞笑也多少有点压抑的氛围。
音乐和拍摄的场景是视觉听觉共同享受,我认为关于男主的前面的生活交代和父亲出海遇难导致没有情绪过于简洁,一开始直接展示他有多么富和多么想死过于突兀。
开头男主对世事没有情绪,一心寻死,就想起了《局外人》,觉得这个设定好丧好欧洲啊。
当然啦,作为喜剧,男主的丧可以被女主拯救,不过穆勒却真实地给人一种悲凉之感。
伴侣去世,女主人也离世,自己生活几十年的宅院被不争气的找小男主人说买就买。
当男主人公在经历着一个世俗的故事结构时,一系列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操作能够让他自然而然从自己的困境中得到救赎,穆勒却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一样,每天默默品尝自己的悲喜,悄悄酝酿自己的情绪,却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因为我们的故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穆勒做出了男主人公本想做的选择,男主人公逃离了很丧的世界。
虽然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就不想寻死,但她讲述自己寻死的原因却让我印象深刻: 我在这一层楼没什么进展。
或许不止如此,只是我得不到。
这讲述了我在现在的生活里的真实感受。
不过没想到这些都是她为了所谓的客户满意度而胡诌的。
我想,像她这么有事业新的人,为了让别人在幸福中死去,能够随时让别人爱上自己,也确实是一种本事。
说它是喜剧吧,又挺讽刺的。
虽然看上去是个happy ending,但他们的生意就是建立在越来越多人想寻死的基础上,多少也是有些悲凉的。
意外制造公司 (2015)7.32015 / 荷兰 比利时 德国 爱尔兰 / 喜剧 爱情 / 米克·范迪姆 / 杰罗恩·凡·康宁斯伯格 乔治娜·芜班
意外地看到这部《意外制造公司》,意外地好看。
首先,它真是一部典型的荷兰电影。
我对荷兰电影的印象源自儿时的《小刀》《猫女》,后来比较出名的有《黑皮书》。
基本上是一些切口较小、低成本剧情片。
这部电影正是如此。
在它黑色幽默的表层之下,讲述的却是一个严肃、永恒的主题:痛苦与死亡。
影片开头就是富人 Jacob 母亲的弥留之际。
从小受过心理创伤的富人,对人世毫无眷恋,也无感情,甚至对母亲的死也很漠然麻木。
之后他一心求死,多次自杀失败只好寻求专业协助。
他找上专门安排客製化死亡方案的神祕公司“极乐世界”,合约一旦签定,就不能反悔。
谁知,他巧遇签了相同合约的年轻女子 Anne ,棺材还没选好却先对她一见锺情。
可是他的死亡合约已经生效,从此他在逃避“极乐世界”公司的追杀中和女子温情出走,却发现真相: Anne 正是该公司老板的女儿。
Anne 在接受爱情和协助公司完成使命之间游移不定, Jacob 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他们这段感情手中。
最后,爱情胜利了。
他们逃离了死的追踪,接受了新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诚实的主题永远是死亡。
能跟你探讨死亡的人是诚实的。
片中木讷、心如死灰的 Jacob ,住在一个空旷、古老的庄园中,尽管玫瑰盛放、泉水叮咚,他的生活并没有一丝生气。
在 Anne 初来庄园时,电影通过老管家的口说出 Jacob 最大的隐痛: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扬帆出航,再也没有回来。
父亲的不知所踪让Jacob活在欲言又止的悬荡世界。
那世界既没有宣告父亲的死,也没有昭示他的活。
那是一种怎样的无望的衰败呢。
在母亲去世后,他在世界上消失了最终的意义。
因为活着的价值从未向他显现。
这个偌大的花园对他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死亡不过是对于这般痛苦的生更好的择路。
片中“极乐世界”精致的死亡套餐、精美的棺材,都仿佛在加强已经毫无希望的人对死的盼望,它再假设我们也可以对死亡具备全备的知识,而非一无所知。
当死亡好像是具有了我们对于活着的一切熟知的属性,它就不再令人感到害怕了。
这也是在抹杀死亡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深不见底的黑暗。
谁在乎我们的死?
谁又在乎我们的活?
离开对生死的真诚讨论,人世便没有意义。
有人说,生死不可说。
那更像是一种无奈而非真诚。
不知死、焉知生呢?
电影在死亡中开场,Anne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丝亮光,可是Anne真实身份的暴露,又让人感到十足的绝望,可是,此时的Jacob已经尝过真正的“生味”,他在短暂的瞬间尝过了爱,哪怕那是剧本的一部分,他得知了相比死,活着可以是多么完美、充满希望,不管爱情的结局如何,哪怕只是爱了那一秒,为了那一秒,他便不再接受死亡是更好的局面,他对那种黑暗产生了分明的厌弃。
人是可以选择的。
一个具有了对爱的知识的人一定不会选择黑暗。
Jacob在这短暂的爱的经历中明白,他原先的生,并不是真正的生。
他拥有的庄园,不过已经是这死亡之躯的一副棺材。
而他在爱里的生命,不论肉体的死亡与否,都算是活过来了,因此他最后表示宁愿死在Anne手上也在所不惜了。
影片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共舞中结束,但是关于这爱情之后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可是这一点点的凡人之爱,已经是多么重要,可以拯救人于彻底的无望之中。
我们尽可以祝福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凭借着源源不断的爱、永不止息的爱,就可以永远幸福下去、彼此扶持下去。
但那爱的源头活水,又在何处呢?
有一种生命观,和医学、伦理、人文关系不大。
这种观念认为,有一位创造主和救赎主,人真正的死,是和这位神分离的状态,而人真正的活,是跟这位神和好。
我知道试图在一个无神论背景中阐述基督教的生命观,也许是“徒劳”的,我曾经也不相信这个,因为我受到的理智教育,让我没办法超越已有的已信的观念,更没办法去超过自己的人生经验。
但是当基督徒第一次对我说到“和好”这个词的时候,我大为震动。
我纵然有可靠的智性的知识、一定程度的善良,在关系上我并不是个成功的人。
因为我不懂得世上还有这样的一个对象,哪怕我做了再多的错事,再平庸或者再乖张、再倨傲或者再自卑,祂都希望我去和好,祂等待这一份和好超过一切。
这个词,让我第一次有点明白生命究竟是什么,第一次去想生命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的活着、器官运转。
生命要高于这个概念。
“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
”当我们背弃、背离、看不见、不看、不寻求、面对面也假装忽视这一位神,我们看世界始终就不是全面的。
我们仍处于一个灵性昏睡的状态。
寻找生的源头、爱的源头、和好的对象,这是我们这被造的生命超越一切的意义。
艺术家也创造自己的作品,那被造的作品假如也有生命,对于这一位亲手打造它的父亲,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是藐视吗?
是不敬畏吗?
是不欢喜吗?
假如它也像我们一样可以有情感、可以说话,除了“父啊,我赞叹你!
”还能说什么呢?
在故意不看、背弃这份和好的过程中,人只会越来越盲目、越来越趋于黑暗自己。
那是何等的一种黑暗呢?
因此,我就不怕说,这一种生命观是真理。
我就不怕被斥责和嘲笑,被打击和逼迫。
生死是我们逃不过的命运,我不愿意有口可说的时候,就闭口不言。
我们对这一位神的爱,不可能是完全无知的,因为我们自身也具有那种爱的碎片和倒影。
在影片中,Jacob就尝到了那一点点人类情爱的甜美,就不再愿意失去。
哪怕他永远离开这世界,也不愿意否认那爱情的存在。
所有尝过生命、爱和希望滋味之万分之一的人,都不愿意失去,倘若人认识了那爱的终极的给予者,一个人又会被激发出怎样的一种能量、可以使他有一个全新的生命状态活下去,并且活得更丰盛呢?
现代人对自己的欲求总是不嫌满足,对爱则是无知的,是低需求的。
我不能说他们那样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好的,但至少是可惜的。
因为爱里的理性力量,是超乎宇宙的。
爱里饱足的怜悯和饶恕,是最尊贵的人性。
爱那扭转固执之心、利己之心的能力,可以让我们超越自身的有限、学养、知识和道德,使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是不被褫夺的。
我但愿我们都能诚实一点,去关注死亡的问题。
但愿我们都得着那上面的能力,就超越了痛苦的今生。
爱情片儿啊
有
创意挺好
本可以在意外上大做文章的公司,最后成了婚姻介绍所。邀请死亡公司来倒计时,片子却流于文艺,少了本应有的俏皮和狡黠。这是一个寓言,它告诉我们爱情有时候是一场意外,它可以让没有喜怒的人拥有感情,背叛与猜忌亦不可避免。当你们牵起手勇敢迎面失控的汽车,谁能笃定,到底是爱情先来还是意外先来?
如果没有情感,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为什么要在宝贵的工作日看这么无聊透顶的电影…
这样的公司生意怎么会差
天呐,欧洲人的浪漫真是天杀的
太无聊了 爱情片不美型 说喜剧也没什么笑点 标准爱情套路片 假戏真做找到真爱
最后上字幕的探戈真好看。
无语了,意外哪了
有些有趣、精致的小细节,包括bgm,但被浓烈的说教气味淹没了,死亡的严肃不适宜用来调侃,男主的转变有些生硬
噢,不好看
总的来说,欧洲还是小清新得多啊~
安妮是公司老大的女儿之后开始狗血
我爱你,跟我一起自杀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黑色幽默的爱情电影。人最后都会死。别急着死。还是努力生活吧。
wtf
2星半。
刺客的优雅
题材不错,拍的太套路,为什么这种一心求死的片子最后总要发现生活的美好,要么遇到爱情要么遇到亲情,好多逻辑不通的地方阻碍了我的入戏程度,男女主也都不讨喜,最喜欢的是老爷爷,在爱的人身边离世,如果真有这么个公司业务应该挺好的,赶紧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