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赛车纪录片,没有之一!
看过很多赛车纪录片,永远的赛纳、极速、绅士车手等等等等,但没有一部给我的冲击力有这一部大,为什么呢?
因为它就是在讲眼前这些车手的一幕,讲你的去年,你的现在……我们看比赛往往带着自己的喜好,单纯的希望自己喜欢的车队或者车手获得胜利,却从未看到背后很多人的痛苦、挣扎与无奈……影片第一集,讲到哈斯车队在2018澳大利亚开幕战中因为轮胎技师没有熟悉流程而两次没有上紧轮胎导致车手在拿到最好成绩时双双退赛,看到这一幕,我哭了,其实我清楚的记得去年在比赛的时候我们还在调侃哈斯是为法拉利铺路吗?
但现在看到哈斯背后,无论是车队经理还是技师那一句im sorry时,真的是心痛,是那种看到别人真的努力却因为他的失误搞砸了整件事的那种愧疚心理后的心疼,当时眼泪就出来了。
对于车队而言,出身背景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影片中哈斯车队经理说了一句话,“赛车能成功,很多是源自于固执”,是的,这句话也是我看比赛这么久以来最为打动我的一句话,每一场比赛中,那些逆境中一直的坚持似乎更为动人。
其实F1演变了这么久,更像是个政治舞台,我们看到法拉利、梅赛德斯奔驰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也看到像威廉姆斯这样在生存的边缘岌岌可危的车队。
而车手中,有像汉密尔顿这样拥有超级僚机的顶尖车手,也有像里卡多一样表面得到夸赞,却总排在第二的委屈人,当然,还有那些年轻的,想要打败偶像却没有强队支持的新人,但他们依旧在用信念支持自己努力的跑好每一场比赛。
霍纳说,没有什么比看到你的赛车,你的车手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更值得高兴的了,是啊,但F1的世界总不会那么平息,即使你有最好的赛车,你拥有的低落一样不会少,失误、撞车、赛车故障,车队内部矛盾……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你瞬间跌至冰点,但固执,是你唯一一个冲向冠军的利器!
我想,每个人都是英雄,即使他没装好轮胎,即使他在同一个弯道继续打滑,即使他做了错误的战略部署,即使他垂头丧气强颜欢笑,但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因为逆境中的成长才是最需要被肯定的!
坚持吧,我的英雄们,你们永远是我心中难以企及的梦想之巅!
如此懒惰的我,竟也忍不住写起了小作文。
所以啊,呢些借口没有去做的事情,大概还是因为动能不足吧。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F1,还是维伦纽夫的时代。
然后就是整个中学时期,算是见证了舒马赫的5连贯。
到现在中间也有些年没有关注过比赛了。
直到看到这部记录片,感动,热血沸腾。
作为一部关于赛车的记录片,可以说是非常好看了,10集的爱恨情仇,内容丰富,故事讲的也相当精彩。
虽然法拉利和梅赛德斯没有授权给Netflix拍摄,是有些可惜啦,看到弹幕说「不参与拍摄的车队就会被做成片头」,哈哈哈,爱了爱了,世界名画。
但另一方面有了展现小车队和车手故事的机会。
所有车队里,红牛应该是最特别的,一家能量饮料制造商的附属车队, 完全没有厂商背景,用着竞争对手的引擎,无法得知一些技术细节,吐槽「付的是头等舱的钱,拿到的却是经济舱的票」,18赛季拿了个第三。
而被使用引擎的雷诺,同样的引擎,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却远不如红牛。
雷诺自己也讲「雷诺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红牛显然也是大品牌,但却是饮料」。
这。。。
满满的尴尬。
连续两次上不紧轮胎的哈斯,美国味十足,在第三个赛季居然拿到里第五,算是蛮厉害了。
把车刷成粉色的印度力量,在老板被抓之后又被加拿大富商买下,让儿子担任车手。
威廉姆斯,曾经辉煌的老牌车队,也是唯一女经理的车队,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赛场,幕后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变数和戏剧性,就像哈斯经理说的 「high是非常high,low是非常low」。
维斯塔潘和队友里卡多的相爱相杀,队友之间的摩擦在F1算是很常见的,虽然是一个队,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
阿塞拜疆站两人撞在一起,双双退赛,维斯塔潘两次变线违反规则,责任更大,坑队友,坑车队。
而从车队的角度,虽然里卡多是首席,却希望能够制造头条,来个最年轻冠军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最终里卡多选择了去雷诺,不知道这个决定最后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假如是你,是选择一个有实力但自己待着不顺心的平台,还是选择看重自己但实力低了一个档位的平台呢?
其实里卡多给我印象还是挺深的,在压力很大也很憋屈的时候,他也还是开朗的笑笑的。
对于维斯塔潘,在我看来是有些卑劣的,除了对队友的一些行为,在和奥康起冲突后的采访中直接骂出pissy,也是没有什么品格可讲。
还有就是看到一些很努力也很有天赋的车手,却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资源得以证明自己。
奥康,没有明星光环,没有金主,即使证明自己比队友的技术能力强,也还是被富二代抢了饭碗。
还有霍克伯格,从年轻时代就被看好,但到如今却一次领奖台都没上过,感觉他的水平不至于如此啊,哎。。。
令人唏嘘。
最后看到阿隆索和汉密尔顿,维泰尔表演甜甜圈的时候,真的是热泪盈眶啊,感慨时间,岁月。
头哥下车捋着头发的一个回首,曾经呢个键盘式开车的阿隆索如今也变得peace了呢。
随后采访的时候跟他说「可以走慢一点」,头哥说「是要像迈凯伦的步子吗?
」哈哈哈我去看第二季啦,期待2020新赛季。
女儿推荐,看了第一季和第二季,非常好看、惊心动魄的F1赛车几大参与的公司以及20个赛车选手的起起落落。
之前,我并不了解F1,透过这个记录片加上老公、女儿在旁边的对于一些赛事规则的解释,才慢慢理解这个运动。
赛车选手大部分都非常年轻,L. Hamilton(路易斯爵士)这种36岁仍然处于巅峰的很少。
大部分的青少年从小玩的电子游戏里,赛车肯定是其中一个,对于F1的现实中的速度感肯定很让只能在游戏中体会速度的赛车迷羡慕、痴狂。
赛车选手很多的赛道模拟也都是在一台类似游戏赛车上做模拟。
实际的赛车里,选手对于道路的可见度不是太高,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对于赛道的设计以及哪个弯道特别具挑战等都几乎是要背下来的。
在赛事进行中,他们必须靠控制中心的工程师来掌握整体赛事的状况(例如:哪个选手车祸出局、选手目前的排名、跑在选手前面的另一名选手的车速距离是多少、谁在选手后面并且有超车的可能、等等。
)这真的是一个Team Sports。
记录片里的二十名赛车选手被采访时,都会提到家人为了培养他们所做出的牺牲。
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很普通的家庭、甚至是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
赛车选手的培养跟很多其他运动的培养一样,都很花钱,可以想象这些选手的家人的付出和幸苦。
这些年轻人都想到了家人,相信他们的家人也很欣慰吧。
Netflix又一个精彩的记录片系列。
推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谁有资源😭
在孔院的时候,有次跟学生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传统的意义是指三十岁的时候建立自己的三观,四十岁时行走人间,游刃有余。
呃。。。
太复杂。
我当时跟学生说,人生就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的过程。
然而大才女张爱玲说“出名要乘早”。
如果你想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那么一定要看看网飞纪录片《Drive to Survive》。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始终心不甘情不愿挣扎着踏入中年人队伍的“老少女”,整个一季我都处于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
在2019赛季,10只F1队伍20位主力车手,一半年龄都在25岁以下,最小的出生于1999年11月,嗯。。。
已经是这项极速运动的World Top 20。
想起有次跟帅弟一起吃面条,他随口提了一句说最近在做上市的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总经常带他们来这家面馆,“嗯,86年的,比你还小两岁。
”那大概是我吃过最难忘的一碗面条。
相比父辈成功人士的大腹便便、满头华发,如今的马云马化腾马克扎克伯格马斯克马克龙们都是一水的正值壮年(是的我故意的),有的看起来正值青少年,我瞬间理解了身边的四旬咆哮老母们那焦虑的心。
未来,已来。
当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FE最终会代替F1,如今的特斯拉车主已经能够“像遥控玩具车一样”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自己的汽车。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旧交替,后浪推前浪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然而对于热爱一级方程式赛车的人,那代表着速度、危险、激情的引擎轰鸣永远无法替代。
这不仅仅是属于一代人的运动,更是属于一代人的情怀。
打开netflix,本想在假期的傍晚随便看点什么打发时间,结果一口气看完了这部F1传奇纪录片。
非常非常非常的感动,无数次激动到流泪,血液沸腾,全身起鸡皮疙瘩。
上一次看F1的记忆还是初中三年。
30年的人生里,在家和父母一起住只有这三年,那时候每天的午饭晚饭电视一直都是中央5的体坛快讯。
那时候成绩好学习压力不大,我从来没上过补习班,周六学习,周日就是休息,睡懒觉到中午可以看到个NBA的结尾,下午就看F1直播。
全程2个小时的比赛,不眨眼的看完。
我妈就说就是不停绕圈而已,有什么好看的?
当然好看呀!
F1不仅是车手的单打独斗,车好不好,当天有没有下雨,车队的进站策略怎么用,进站换胎够不够利索,会不会有超车,有没有三连发卡弯,爆胎,退赛是常有的事;车不稳定真的很糟心,再好的车手也无力施展;最烧钱的运动,充满变数和刺激;技术好很重要,法拉利曾经因为车好而稳坐第一,舒米常常夺冠,每次都是标准的跳跃pose,巴里切罗像是千年老二;还有那些不能轻松躺赢却有股冲劲的人,特别不服输的蒙托亚,一次次的挑战法拉利;后来出现了英国帅哥巴顿,卖相好看但是也就那样,那时候我们喜欢阿隆索啊,又是一个很敢挑战的人;还有汉密尔顿,kimi,马萨,小舒马赫也在,那会维特尔还在开第二梯队的车?
还曾经对空气动力学充满向往,直到高中物理总是不及格,唉...;然后十几年过去了,看了这部纪录片发现F1依然是我心里最最好看的比赛。
没有大车队的躺赢,镜头对准了年轻的赛车手,成绩垫底的车队,没有钱可以烧的车队,引擎技术跟不上的车队,没有了工作的工程师,没有了工作的赛车手,车队成绩不好的负责人... 透过屏幕能感受到他们承受的巨大压力(比我等普通人要大很多倍);面对难题和质疑下的落寞,眼泪,无言,承受,探索解决方案。
没见过纪录片能这么励志的!
我觉得他们真的太棒了!
同时感觉我们是活在同样的世界里的,因为我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导致工作失误,团队里有个关系剑拔弩张的队友,老板没钱了,硬件技术不靠谱,富二代来抢饭碗,竞争对手在媒体上黑我,留在老东家还是跳槽...在种种情况下,他们这么做的;车手们保持严格的自我训练,在赛场上拼命争夺;经理们开会开会开会,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保证工作能顺利继续下去。
虽然广义上来说这还是一个有钱才有可能躺赢的游戏,但netflix真的关注点找的太好了,抛弃了大车队的华丽成绩,让我们看到游戏的背面,这么多人在努力坚持,看的人心酸。
一口气看完,我流了好多的泪,获得了好多好多的力量和勇气。
真的拍的太好了。
提到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你会想到什么?
在条姐我这个外行人眼中,F1意味着速度。
引擎的轰鸣声、快到起飞的车速、车辆相撞造成零件乱飞,这三点构成了条姐对F1最直观的印象。
可是,看了Netflix最近推出的纪录片《一级方程式:急速争胜》,F1对条姐来说不再是遥远且陌生的极限挑战,而是一项充满无限魅力的热血竞技!
F1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等级最高的赛车比赛,它当然是以速度论输赢,但速度显然不是F1的全部。
纪录片《一级方程式:急速争胜》便向我们揭示了速度背后的故事。
F1是一项极其烧钱的比赛。
平均时速可达300多米/秒,启动后2.3秒便可实现0到200米/秒的加速,每跑几圈必须更换轮胎…强大的引擎、碳纤维材料制成的车身、先进的空气动力学套件(主要有前鼻翼和尾翼)…
这些需要什么,需要尖端的技术,需要雄厚的资金。
法拉利车队和梅赛德斯AMG车队是当今财力雄厚、实力强劲的两大车队。
举个例子,2016年,法拉利车队的全年支出达到了3.3亿英镑,约人民币29.7亿。
像法拉利与梅赛德斯这样财大气粗的车队有着大量的资本去研发新技术,签约顶级的赛车手。
随之而来的当然会是十分亮眼的战绩。
而那些不那么有钱的车队,则显得捉襟见肘了许多。
哈斯车队总经理冈特·斯泰纳被问到车队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只有212人。
”这个数字受到了调侃,“你们车队的人比梅赛德斯休假的人还要少啊。
”
资本的操控能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强大且复杂,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
但有一条无疑很明确: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你很难掌握核心技术,你会因为成本牺牲掉某些东西,这些都会成为夺冠路上的阻力。
平常看比赛时,我们都会把目光聚焦在强者身上,就像那句俗话:世界第一高峰你知道,那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吗?
《一级方程式:急速争胜》这部纪录片,更多把镜头对准了法拉利、梅赛德斯等顶级车队之外的中小型车队。
它们有的在比赛直播中可能就是陪跑,就是衬托,甚至属于镜头一扫而过的那种。
不同于比赛直播,纪录片令我们更细致地了解了比赛成败背后的故事。
威廉姆斯车队曾经辉煌无比,曾九次拿下年度总冠军,更是让七个车手拿到车手总冠军。
可如今的威廉姆斯,不仅战绩一落千丈,还面临着资金问题。
幸而一位加拿大富豪出面,为车队注入了大量资金。
可投资总是有条件的,为什么要投资一支英雄迟暮的老牌车队呢?
加拿大富豪投资威廉姆斯,是想锻炼自己的儿子,让自己儿子做队中的主力车手。
威廉姆斯牺牲尊严换来了这笔投资,但这并没有改变车队的窘境。
他们成为了2018年赛季的倒数第一。
红牛车队,近年F1赛场上强势崛起的热门车队。
因为老东家主营功能饮料,当初建立车队完全是出于推广宣传,所以引擎等赛车核心技术是红牛车队的短板。
红牛车队与同样拥有F1车队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达成合作,由雷诺公司为其提供引擎支持。
红牛车队屡创佳绩,雷诺车队却接连失利。
雷诺一直不肯为红牛升级引擎,红牛便放弃合作,转而选择了本田。
双方开新闻发布会时,红牛的车队经理满脸自信,雷诺的车队经理满脸无奈。
然而,反转来了,雷诺挖走了红牛的首席车手。
双方再次见面时,又是大型名利场。
雷诺车队经理:“你现在需要新引擎,又需要新车手了”(吼吼吼地笑)红牛车队经理:“是的”(面无表情)“你还有钱花在引擎上吗,你把钱都砸在车手身上了”(冷面反击)雷诺车队经理:“我们的钱足够的”(笑不出来)雷诺与红牛算是杠上了,这很让人期待F12019年赛季啊。
除了红牛车队与雷诺车队的“相爱相杀”,来自东方的“骚粉车队”印度力量也是十分具有戏剧性。
印度力量车队由印度富商维杰·马尔雅创办,维杰·马尔雅是被印度警方通缉、欠有10亿美元的境外逃犯。
2018年赛季,维杰公开表示自己是无辜的,并且不会出售车队。
然而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已经被警察逮捕了。
维杰被捕,印度力量车队因此陷入危机,加拿大富商又出现了…他买下印度力量,还和之前一样,他的儿子将是车队的首席车手…
多好的爸爸啊《一级方程式:急速争胜》虽然少了法拉利与梅赛德斯两大巨头,但它同样能让你结结实实地感受到F1的巨大魅力。
赛场上的速度争锋、同队车手间的摩擦、中游车队间的竞争、车队背后的资本角逐…能带你深入感受F1这项烧钱、刺激、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热血竞技。
因为奈飞的F1纪录片要出第二季了,所以补完了第一季。
drama又激动人心,差不多十年没有看比赛了,但看完极其期待新一季纪录片和2020新赛季。
我jio着官方每年和奈飞合作拍一季纪录片比啥宣传都强。
梅法没有授权,专注于中下游尤其是第二集团纠葛缠斗反而更有料。
从这个角度说港版的极速求生更合适,比起梅法这种不计成本又有厂牌做技术后盾的大车队,其他车队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
红牛、雷诺和哈斯,对照起来看就很有意思。
红牛不缺钱,但不是厂商车队,前几年有过巅峰,但现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没有厂商的技术支持,引擎问题上最终还是宣布和雷诺分手。
雷诺,老牌厂商车队,背后是“世界上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雷诺,但现在只能艰难得保持第四,来自厂商和辉煌历史的压力很大。
哈斯,北美新贵,第三年就已经开始冲击雷诺,试图争取中间集团的领头,但经验不足,一场比赛连续两次换胎失误直接结束比赛,是很低级的错误。
显然三者竞争红牛目前最有优势,但本田的引擎靠得住吗?
无厂商支持会不会成为一个不定时炸弹?
雷诺有钱有技术,但没有成绩,准确说是没有足够好成绩,之后能够挤入第一集团吗?
哈斯,个人很喜欢的车队,我喜欢新鲜血液,但整体明显不稳定,维持车手阵容选择会让他们后悔吗?
迈凯拉伦,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让这只曾经辉煌的车队沦落到这个地步。
印度力量,艰难中挣扎成长起来的个人车队,即使是最开始的吊车尾我也很羡慕,因为没有中国力量。
同样是个人车队的索伯,几经易主之后也没有起色,之前的老板挖掘了很多世界冠军。
威廉姆斯,老牌车队之一,也是唯一女性领队的车队,但是这个积分数,我也不知道该作何评论。
失去带资进组的stroll,下个赛季会不会更艰难。
12 看到 survive to drive Hass老大说的 we are under box,we are new here but for sure we are here not to make numbers, we are here to compete看着车手的眼睛,我能看到他承担的风险这个剧可真是,目前没有一点是关于法拉利车队的,开头就一直是法拉利。
是啊,你是个车迷就肯定得是法拉利粉,真该死啊,一想到恩佐那个点头,法拉利你活该有这么多粉丝,又一想到这么多年的拖拉机,我就接连sebastian是哎和摇头,哎,你可真是凭着大众和车手对你的热爱,挖着最优秀的车手,前赴后继去开拖拉机。
big boy sport高级选手的赛事。
那些想吸引大量粉丝的运动或者行业,和那些不想吸引的比如underground音乐,到底区别在哪?
你不想让这个被更多人看见,因为更多人意味着更多可能性,他们会作为更具竞争性的对手假如你,甚至做粉丝也有人比你更具有竞争性。
大家都是聪明人,都不是傻子,尤其是见过大钱,大人物的人,少爷也是知道自己进Williams 是为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啥。
车队老板也可以大方的在镜头面前讲出来,没什么好隐瞒的。
03 公牛的这个经理可真是,阴阳怪气,不喜欢。
04 红牛和雷诺的经理见面的那几秒真的是,原来大佬也会尴尬。
红牛的经理可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认清现实,目标清晰,只要不违法认清什么的在比赛成绩和老子的破纪录任务之前,其他一切靠边站。
05 或许这些记者们,他们关注着所有车队所有人,可能更宏观一些。
哇塞这记者问的也太直白了,直戳人心啊。
06 这些人的生活确实也不稳定,每次合同可能就一两年,担惊受怕的,但是人家赚的也多啊,哪怕是个非常小的车队的车手,三十多退休以后肯定生活无忧了,真的那些真不是像我这种挣一千多的人该考虑的。
有一天这也会轮到我的。
09 hass的这个经纪人可真的是,晚宴上说的很到位。
敢接roman是那种孤注一掷要获得些什么,一旦获得就会傲视一切,但你这不是只有你自己啊,这是一整个车队啊。
竞技比赛就是这样,有成绩才能说话,就像我,人家一句,学术成果不够,你什么也说不了。
roman比赛中真是充满了对别人的抱怨,一切错都是别人的。
Life general is like this, if you always let other people get on, you will stay behind.眼睁睁看着charles从罗密欧到法拉利,激!
动!
我好像一直都很喜欢看竞技体育,更接近human being本能。
将复杂的人物事件简单化、类型化。
所有呈现的片段围绕预设的主题,隐去同主题不相符的内容。
而隐去部分有着相当的“真实”价值。
镜头语言、剪辑、台本指向制作人员肤浅的价值判断。
如果你拥有成见,这部影片会加深成见。
如果你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你只会觉得愤怒。
很遗憾掌握了如此多的资源竟做出这样的成片。
两星给可看性,有许多不易见到的场景。
两星也给这部影片的观感—恶心。
==========================================================================如果此片定位于纪录片,那么各种人为的“拼接”处理并不妥当。
而且影片的虚浮的价值判断和无处不在的导向,实在是太难看了。
1.比如剪辑掉暖胎圈,赛车不经过暖胎圈直接起步。
将A车的镜头拼接到B车。
将时间线打乱制造气氛等等。
2.红牛阿塞拜疆的撞车事件。
事故发生后,赛会对两位车手均给予训诫处罚。
FIA声明摘录如下:“两位车手都有责任。
33号赛车(维斯塔潘)两次变线,尽管变线幅度比较小。
3号赛车(里卡多)承认他尝试超车时向左侧抽头太晚了。
因此,尽管事故的起因是33号赛车的变线,但是3号赛车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听证期间,两位车手都表示了悔过。
”(http://sports.sina.com.cn/motorracing/f1/newsall/2018-04-30/doc-ifzvpatr5144141.shtml)罗斯布朗的评论摘录如下:“在巴库站正赛中,里卡多与第一弯之前撞上了队友维斯塔潘的赛车,两位车手都退赛。
两位车手都受到了FIA的训诫。
不过布朗在赛后的简报中没有对此次事故的当事人进行批评。
“我不想评论哪位车手应当对此负责或一支车队应当如何管理车手,但我认为赛事干事对于两位车手做出训诫决定本身是正确的。
但我会从技术上进行强调,一旦里卡多确定要走那条线,而麦克斯改变赛车线以便封堵那条线,那么里卡多就只是一个‘乘客’“,布朗写道。
”(http://sports.sina.com.cn/motorracing/f1/newsall/2018-05-02/doc-ifzyqqip7942215.shtml)红牛要求两位车手向车队道歉。
领队霍纳评论摘录如下:“他们已经被告知需要冷静下来。
我们不想介入他们之间的争夺,但我们曾经多次强调过,他们必须在赛道上给队友足够的空间,那样我们才能让他们比赛。
在那次不幸的事故发生前,他们都是那样做的。
我不想责怪他们中的某一方,因为他们都需要为这起事故负责。
他们知道自己完蛋了,而且必须回到工厂向所有员工道歉。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135653229259535&wfr=spider&for=pc)劳达的评论摘录如下:他(劳达)说:“在我看来,70%错在维斯塔潘,30%错在里卡多。
如果维斯塔潘你整天往他身上挤,那你到底是让可怜的他往哪里去呢?
这道理是很简单的。
”而在谈论到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时,劳达则透露:“如果他们俩都是奔驰车手的话,我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来,和托托一起,告诉他们这起事故致使他们工资降了多少。
我们曾经(劳达是指过去处理汉密尔顿与罗斯伯格的问题时)确实曾考虑到过这个方法一次,但最终并没有到不得不这么做的地步。
”(https://voice.hupu.com/f1/2294506.html)SKY的Ann对此次事件的评论也明确表示“It‘s a racing incident”,即比赛事故双方有责。
(http://t.cn/Ru0B5UA?m=4234612089241517&u=2175227337)附某位小车手对此事件的评论。
比较偏激仅供参考,摘录如下:“周日上午最后一场小组赛,我因为前两场被罚得太多,已经失去了晋级决赛的机会,当成训练吧。
我的速度不错,倒数第二圈时有个家伙,从后面离我还有一个车身时就想从内道塞进弯里,我自然不会留给他空间。
于是他直挺挺的撞上我一起出了赛道。
我下车问他想干什么?
他理亏沒吭气。
这情况和巴库站时里卡多超车撞击维斯塔潘差不多。
我看到很多车迷在指责维斯塔潘,作为车手,我认为追尾全责。
我们每个周末在赛道上拼搏战斗,没有理由和义务留出空间来让后面对手超越,后面的人必须考虑超车的风险,这就是我的态度。
”(https://mp.weixin.qq.com/s/8sps3RDBxfWZLjHUuVrQag)以上摘录的是官方、红牛车队、围场人士、车手对于红牛阿塞拜疆的撞车事故的评判。
较争议的地方在于3、33号各自负有多大的责任,见仁见智。
但是本次事件属于“赛道事故”,即双方有责是共识。
而在影片第三集,本片仅播出两位当事人VER和霍纳对此的中性评论—霍纳:对阿塞拜疆撞车非常生气、VER:我们在争夺名次,但是你当然不想同你的队友撞车。
任何表达此次事故是“赛道事故”的观点都没有呈现。
而另一位当事人RIC则"可以"明确表达—“我很清楚我不是肇事的人,我算是被迫感到内疚”,同时配合剪辑的画面,各种明示暗示阿塞拜疆撞车事件是一次“责任事故”,责任在VER,RIC是无辜的。
至此,本片的主线和基调已经开始变成批判红牛,而RIC遭受到了不公的对待。
而RIC遭遇到的不公还在继续...3.2017年,据说VER与红牛新的合约超过了里卡多的价码,会让RIC很受伤。
VER的2018前半个赛季确实很糟糕。
但事实是2018年已经是他在红牛的第三个赛季了,也是他和RIC做队友的第三个赛季。
红牛和大部分人一样清楚VER和RIC之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影片中并没有展现。
RIC说道:红牛喜欢制造头条打破纪录,所以他们更青睐VER。
言下之意我和VER之间没有差距,甚至我的表现更好?
影片表现的的确如此。
可是奔驰也有和红牛同样的想法?
摘录如下:梅赛德斯车队非执行主席尼基-劳达透露:梅赛德斯车队去年曾经尝试签荷兰车手小维斯塔潘,最终维斯塔潘选择了留在红牛车队。
劳达对此的解释是,马科博士下手更快。
“是的,我们真的和维斯塔潘谈过,”劳达在银石赛道对《ORF》电视台说,“我们在2017年夏天跟他和他的父亲谈过。
”“汉密尔顿是最棒的车手,但是他需要一个能给他施加压力的队友,这样他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能力。
他需要有人来激励他在赛道上的表现。
”(http://sports.sina.com.cn/motorracing/f1/newsall/2018-07-06/doc-ihexfcvk6193776.shtml)影片首集就对比了澳大利亚站VER的失误和RIC的好成绩。
在阿塞拜疆站,影片又是以VER“故意”撞车、RIC无辜受冤的笔法叙述。
直至摩纳哥站,VER犯错撞车失去前排发车的机会,RIC逆势夺冠完成救赎。
多好的剧本。
从不被车队看好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到最后取得比队友更好的成绩赢得胜利,这是多么痛快,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儿。
但是我想说...经历过糟糕的上半赛季,VER和RIC的差距也不会消失,特别是综合VER当年下半赛季的表现。
而整部影片直接掠过下赛季VER的强势,仅一带而过。
毕竟这就不再让人觉得痛快和激动人心了嘛...4.第四集,RIC选择与红牛分道扬镳。
影片之前的铺垫和渲染也让这个决定看起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末集,最后一站发车前,台本写道:A:“红牛今天下午遇到小问题了吧?
因为VER和RIC不能同时使用夺冠策略(winning strategy)。
”B:“当然了,RIC要离开红牛了,我想即使要做选择显然也会选择维斯塔潘对吧?
”果然,在比赛中红牛让RIC身后的VER先进站,台本:A:“RIC在赛道上领先VER,但VER的策略可能更好。
”B:“我觉得红牛已经不再想取悦RIC了,反正他要去雷诺了,对吧?
”直至最后,VER第3完赛,RIC第4完赛,RIC果然输给了VER。
霍纳TR中向RIC表示完祝福后,切到RIC的采访:“我感觉我每场比赛都很努力,但在我的控制以外老是有事发生。
这是很让人灰心丧气,我只想好好表现,获得胜利。
”终于,RIC要(能)离开红牛这个伤心地了。
而影片交代的阿布扎比站红牛策略上的人为操作又让人对红牛多了一分愤慨,对RIC多了一分同情。
可是事实是上述所说吗?
这里需要从前一天阿布扎比的排位赛说起。
规则规定,Q2做出最终成绩的轮胎用作起步。
在Q2第一次飞行圈时,红牛给RIC和VER都换上紫胎。
但是Q2第一个飞行圈后,红牛两位车手的紫胎成绩都不理想,不能保证安全进入Q3(反例是2019年澳大利亚站因为红牛过于自信GAS在Q1被淘汰)。
所以Q2第二次飞行圈,RIC和VER均换上最软的粉胎做成绩,确保顺利进入Q3。
VER使用粉胎的成绩顺利进入Q3,之后中游车队成绩全部完成,RIC第一次紫胎做的圈速已经能让他进入Q3,所以红牛便让RIC停下来放掉第二圈。
这样RIC和VER的起步轮胎就不同,RIC使用紫胎起步,而VER是前六位中唯一使用粉胎起步的车手(紫胎起步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到了正赛,VER因为使用更软的轮胎磨损会的更快,且由于引擎问题,VER起步即落到了第10名,一路超车对轮胎的损耗更大。
所以在VER无论如何都需要在RIC之前进站。
从排位赛Q2开始的一系列阴差阳错,让VER和RIC的策略不一样,最后VER完赛名次好于RIC。
而到了影片中,影片毫不忌讳的将原因归咎于红牛车队的偏袒与不公。
这也与前集RIC的独白呼应:“现在和红牛的关系就有点尴尬了,我预计会被孤立”。
阿布扎比回场圈,霍纳在TR中向RIC表示完祝福后,比赛工程师紧接着向RIC表白了:“Anyway... I echo Christian's comments mate,it's been a pleasure for the last five years.Thank you.”“Yep you're a ******!” “I love you too.”。
当然这一段被忌讳地掐掉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954422?from=search&seid=9064913297579521467)RIC在其他采访中透露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和西蒙是完全两种性格的人,西蒙(比赛工程师)和我,我们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且差异之大是你能够想象不到的。
但我们之间拥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理解我,我们之间从来不需要猜测。
如果我在比赛中表示有前进的欲望,他就会不断地为我的比赛添加燃料。
他和我很对路子。
他是那种在周日的比赛中我会想念的人。
”(https://m.weibo.cn/2814877363/4308880647817123)影片中的剧情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愿意相信的,影片没有表现的种种却构成了更真实更复杂地Formula 1。
制作人员是没有能力分辨其中的缘由还是有意这样处理?
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恶心,还有遗憾。
太多故事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F1小白一天看完一季 爽
F1的记录片却没有最大两支车队的采访,红牛车队的故事再精彩也不是完整的F1,可惜了
干嘛把维斯塔潘塑造成反派boss啊,丑潘和大牙关系没那么僵硬好吧
里卡多是像妙一样的天才。据说你一害怕,就说明老了。因为时速320,你简直就是在飞。
大概是目前为止最适合与朋友一同分享的 F1 纪录片,你甚至不需要了解任何历史、认得任何一位车手,10 集爱恨情仇一窥这项充满铜臭味运动的现状,随后无压力上车 2019 赛季。科技、工程、财富、政治、历史、人性、际遇... F1 总有一点 G 中你。希望有更多季。
除了最后两集有点注水以外,整体水准相当可以,聚焦2018赛季中下游车队的方方面面,网飞如果以后体育纪录片都能保持这种水准,依次复制出诸如【奇迹教练索尔斯克亚】那就很可怕了。
因为偶尔刷到的撞车视频而好奇,不得不说看这种惊险又最终不会有啥大事的场面很上瘾。
好看!(开始熟悉这代车手了
Home gp curse?
初中周末为数不多的电视快乐回忆涌上心头 看完这样别具一格的赛季回顾 突然产生了重看F1的强烈冲动;50帧视频版本真的丝般顺滑 法拉利和梅赛德斯在第二季终于登场!
活生生把一个F1记录剧拍成狗血剧情片。Max 和Daniel这对积极竞争对手被拍成了一对冤家。Also,能不能别拍Haas了。 Grosjean 和 Steiner 这俩已经成F1圈的meme了。
接在本赛季澳大利亚站之后看完的S1,适合我这种刚入门f1的新手辅助比赛观看。分不太清阿萍这赛季的涂装和当年的印度力量,ocon在纪录片里俨然一位励志型车手,步步攀爬,和现如今舆论说他“挤压队友生存空间”完全不同。
领会一下标题,Drive to Survive. 非冠军车队,车手,老板,如何在被大Boss垄断的游戏中,生存下去。精彩的角度,完美的诠释。
很多地方并非事实,给各个车手立的人设也各有各的离谱,但确实好看——中下游车队全力争胜的故事,励志或悲情的人物(只是背后的金钱权力政治角力被轻轻隐去了),戏剧性拉满的剪辑,可以理解为什么F1这项小众精英运动依靠这套纪录片在全球迅速圈粉。
我稍微看了下评论,发现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基本在红牛开始崛起以后就再也没有关注过F1了。去年因为家属的关系有幸去到新加坡大奖赛现场,但即使可以参观P房并和佩雷斯合影,我发现我对F1的一切似乎已经很陌生了。没想到这部Netflix的纪录片让我重燃对F1的热情,真的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每集选取的角度,小车队的挣扎困境,昔日王者重塑荣光的压力,车手对胜利的渴望,对怀才不遇的无奈,为生存所推进的极限,不甘于人后的同队竞争,中游车队间剑拔弩张的对决等等,一切一切都让人感同身受和热血沸腾。十分喜欢哈斯的领队说的话:In Formula One, the highs are very high, but the lows are really low. 我要重新去追新赛季F1了!
【137-146/300】有点get到这项运动的魅力,用最大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回报,所以一个个都婊在脸上,但还是会给英雄主义留一点点缝隙,视角很好,第二集团大乱战
个性、竞争、戏剧性、舞台,这些壮美的机械
看了一集,对这项运动不感兴趣。
乐扣那集还不错,其他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