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生活平静,直到自己得病后,又激起了青春的回忆,远赴北京,只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有个交代。
纺织厂女工的青春,也和厂子的破产一样,要结束了。
传统工人主导的国有企业,她的青春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结束了。
苏联歌曲纺织姑娘,是一曲青春的别离之歌。
而在澡堂里跳舞的年轻姑娘们,她们的青春,融入了新兴的社会服务业之中。
十分真诚的一个故事,纺织城,一个特殊的地方。
偌大的厂房成千的机器,李丽轻车熟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看不出谁的是谁的的一堆茶缸中取下自己的,耳朵里塞上棉球,开始了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固定如外出觅食的工蜂工蚁般已然麻木,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接受,却又很排斥,似乎一直在想,又什么都没想,这是李丽的现实,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她们青春不再,肌肉松弛,互相面对却是毫无遮掩和一丝扭捏,因为这也不过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幕,因为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自然又真实。
李丽被查出身患绝症,于是瞒着丈夫去北京寻找初恋,了却最后的心愿,李丽问他为何当年一去杳无音信,自己写下的百多封信一句回音都没有;男友却也震惊,自己一封信都没收到过。
两人一起去北戴河看了海,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
第二天李丽不告而别,跑去卧了轨,铁路工人赶来阻止,她跑着跑着就笑了,也许是不再害怕活着,也许是想做的都做了,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了。
回到家,自己不爱的木讷的丈夫始终深沉的爱着自己,倾家荡产为她治疗。
抵抗和不甘的心让她忽视了身边的爱,临死前,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我喜欢余男的很,漂亮又大方。
她的表演不矫情不造作。
片子一直很平淡,如果王全安要的就是这种普通人的劲儿,那目的达到了。
片尾最后两个镜头,余男下床走到窗边和在铁路上边跑边笑,一个虚一个实,生命很美,余男很真。
另,她的角色很像吴越在09年那部《前妻/老丁的春天》里的样子,尤其是病发的痛苦样子。
重人轻物——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纺织姑娘》是导演王全安2010年的影片,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上一部是多年前的柏林获奖影片《图雅的婚事》。
导演在《纺织姑娘》中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大病摧垮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不足,而是一名普通女性在巨大困难面前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女性作为视觉焦点,都诉说了女性在困境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体现了导演对于他们的理解和深深同情。
这与国内其他“勇猛”导演(主要是贾樟柯)的宏大角度不同,我们看不到对于社会残酷环境的反映与揭露。
导演王全安一头扎在社会人群中,对群众的贫苦生活给予仰视的角度,报以同情。
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实际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面对强大的一个充满惯性慢慢向前翻滚的巨轮,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清巨轮的结构,我们也真的没有一点力量与之抗衡,甚至发出一声呐喊。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总要产生疑惑: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样难,导演没有讲述这个问题。
影片叙事整体上整洁工整,但戏剧化的情节,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
血癌的这个特定情节,本身就不具有普遍性,定位普通纺织女工的不普通遭遇,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了戏剧化,这与图雅的婚事是有很大相似的。
主线和中心都是女主人公,丈夫和情人的在全片中占比重很低,显示这两个人物在女主人公的生命线中的地位,情人是浪漫、理想、自由的一个代表,丈夫是现实、残酷的一个代表。
这种全部重心压在一个女性个体身上的安排,直接的结果就是给女主角很大的一个施展舞台及其同时带来的全部压力。
观众更多的关注都在女主角身上,这让女主角的无助被放大,镜头变得“主观”,环境的根本影响被冲淡,影片笼统的提到了“失业”这个直接结果,却没有继续分析其他的社会原因,因为情节本身的不普遍,让其他情节看起来都不重要。
两个男人的性格变得比较模糊,仍旧相互挂念的情人沉稳异常,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表示,让人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不爱的丈夫压抑着内心无可宣泄的愤怒也少言寡语,最后却非常“不合理”的卖了房子为她进行无意义的治疗,虽然这显然比有感应的情人在时空另一边拉出充满幽怨感情的“纺织姑娘”要温暖的多,让看似没有轻重的两个男主人公有了一丝倾斜,但这显得是道德上的最重需要更多一些。
纺织姑娘们去歌厅陪舞赚钱看上去是对当时环境的一个揭露和讽刺,但是回避了陪舞的主体和当时其他整体环境的交代,不够代表当时时代的变迁,和洗澡一样,是为了触动观众感官的两次“现实主义描写”,是影片“漂亮”的又不会触动当权审查的两件泳衣。
导演对于时空的对比非常熟练,影片唯一明亮整洁有生命气息的场所竟然是宣布死亡信息的医生办公室。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铁道工作者追逐下的小跑,节奏欢快,女主人公第一次自然流露出的微笑,导演把唯一非正常时间顺序情节剪辑在这里,给观众一个小意外,把影片沉重的基调在结尾挑破。
镜头语言方面很古典很美,影片绝大多数采用了手持摄影方式,强化纪实感觉,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让本片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自然光的熟练使用(非常明显的就是结尾情人在厨房的灯光下拉手风琴),既增加了真实感,也显示了卢茨摄影的强大功力和追求,但这些手段都关于偏向对美学和艺术流派讲究,纺织厂除了追求视觉美感的几个广角镜头(车间震撼的纺织机几何构图,室外空旷的排演场),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苏制、共和国时代的印记等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当然主要精力都是去洗澡了。
部分地方细节处理有进有出,细致的地方:韩国留学生的拍照一场:第一次快门是尴尬回避的女主角,第二次快门是觉得过意不去的弄了弄头发的女主角,但是,邮寄给女主角的是稍好的第二张,寄给情人的是残酷的第一张。
这反映了路人甲的主观逻辑选择,两次快门下的女主角都没有笑,这是符合女主人公的实际心态的;不细致的地方:与情人吃涮羊肉的饭馆里,听不到邻桌的声音,这与影片的纪实风格不符。
影片沉重的风格贯穿始终,唯一的幽默在“北戴河一日游”这个情节。
一个镜头:一群穿着羽绒服人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景象面无表情、一脸茫然,切一个反打:原来大家站在海边,然后导游举着旗子从镜头右上角进入,有很强的仪式感,仿佛一个牧羊人,来到她一群迷茫的羊群面前,然后说去玩吧,这里是著名的草场(虽然这个季节什么也不长),半个小时后我带你们走,大家一哄而散。
这与《图雅的婚事》中的相亲队伍的黑色幽默风格非常相似。
结尾的演职人员表中播放的俄语“纺织姑娘”非常好听,不应错过。
通过王全安这部影片,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在讲述庞大社会机器下的弱小女性个体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叙事结构上的精练手法和个人特色,但同时也发现这种“人文关怀”在残酷的社会环境前的苍白与无力,于此,我们会再次想到鲁迅“发现医术并不能救人”的残酷现实。
很饱满的情节,王全安的本子越来越好了,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悲天悯人,死亡濒临并没有被滥用,而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契机,讲述着小人物如何看透彻自己的生活。
当然仍旧带着骨子里的宿命调调。
冬游北戴河的设置显得特别有意思,很另类甚至显得有点冷幽默,但是却很恰当,其实满足就那么简单。
一个好强的女人,突然被命运打击,生还无望,没有钱,没有社区拯救,没有背景,家庭本来就是假的,不爱丈夫,孩子太小,残酷面对,在最后的日子里,去找自己的情人,在舞厅里放纵,没有走向卖淫,不过是卖色。
在生死的伦理之下,她选择了了却自己曾经的希望,那个曾经的爱情悲剧,命运弄人。
如果没有病,也许就这样熬着,过下去,但是病了,就要面对自己最内心的愿望,找自己的情人,同时所谓的享受生活。
她讨厌自杀,而是选择了最后的病死。
纺织姑娘很坚强,但是在命运的打击背后,又能怎么办呢?
这里无所谓亲情支持,无所谓社区朋友支持,无所谓爱的力量,这里只有一个人孤独面对的残酷的生活境况,这一点,是中国女人孤独的命运!
中国电影人的女性角色,顾长卫的立春,李玉的苹果,还有这一部,都是让我很动容的!
90年代的一座西北城里,一座落魄的纺织厂正以巨大的轰隆声,打算与这个时代对抗告别。
李莉从主任办公室气愤走出,随后跟着主任的拉扯,李莉依旧大步向前走,随后去了员工澡堂。
她叫李莉,是个略有姿色的纺织厂女工,人到中年,孩子7岁。
每天生活翻来覆去,连分针走线的机器,她都可以不看一眼的盲操作。
女工们的生活都是如此,每天最开心的是下完工,跟同事们一起边洗澡,边吐槽领导,八卦家庭,骂骂老公。
她的老公是个退伍军人,少言、木讷、善良,下岗后在市场给人家卖鱼。
加上李莉也不爱说话,夫妻两人每天交流仅限饭桌,爱的表达,是老公给她夹块鱼。
平静的日子要从一次单位合唱时,李莉晕倒说起。
血癌,去医院检查后,医生支走李莉,询问了下丈夫家庭状况,之后也略有沉默。
站在门外听到一切的李莉,除了在卫生间哭悄悄一场,一次自杀未遂后,日子依旧如初。
生命最后几个月,她突然想去找10年未见的初恋男友。
面对李莉要去北京“旅游”的计划,丈夫没多话,隔天送她去车站,也只是象征问问,用不用陪你一起?
李莉带着心里装着10年的地址,去了北京印刷厂,经过2天周转,终于在一个老车间尽头,看到了10年里,她心里装着的男人。
而这个那人并非飞黄腾达,高大帅气,她远远的看着,那个印刷旁一个个头矮小、头发凌乱、意志消沉、打着盹的男人,除了戴眼镜之外,跟李莉老公形象与气质上没大区别。
两人下班后,找了间老北京火锅店坐下,边吃涮肉边聊彼此10年来近况,无非就是小心翼翼问着老公、孩子、工作,当初。
从李莉和男友的谈话得知。
男友当年是他们厂的文艺骨干,会拉手风琴,很受女同志围观,李莉父母嫌弃这不正经,因此反对。
加上男友是北京人,赶上从西北调回北京,两地后两人也没联络。
而倔强的李莉为了报复父母,选择了现在的丈夫。
也间接选择了无爱婚姻。
这十年,李莉从各种挑刺吵个架发泄下情绪,到后来日子长了,架都懒得吵。
这种情况直到李莉父母相继去世,李莉父亲在死前看着女儿不幸福的婚姻终于承认不应该干涉她的选择。
这个迟来的道歉,令一直与父母较劲为生活乐趣的她,开始不知所措,不止该怎么活了。
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连个奔头都死了。
别的女工下班后,无论是生活没意思还是赚点小钱,由老公陪着去舞厅跳舞赚钱补贴家,李莉不屑这个,也没那心情,每天奔走在家、孩子学校、单位、补习班之间,唯一消遣是在单位后门抽烟。
对于李莉来说,丈夫就是个合法同居者,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万事大吉。
初恋男友这边日子也没好哪去。
回北京后,2年内知道李莉结婚了,心灰意冷之际,2年后也跟自己女徒弟结婚了。
婚后生活还算平静,就是前几年妻子车祸,撞傻了,经常会不正常。
有个女儿,像曾经的他一样,热爱音乐,一家人住在老旧的筒子楼里。
而更惊讶的是,这次对话才揭穿一个真相。
原来,李莉曾给初恋写过百十封信,初恋一封没收到。
即使在10年后知道上天捉弄,两人也好像也没什么惊讶,或者在精神与物质双重匮乏的生活重负下,人生所有事都已看成是上天的安排。
李莉和初恋男友还是一起去旅游,地方就是初恋男友10年前兴致勃勃介绍的那片海,北戴河。
生活在西北的李莉幻想了10年,海是什么样。
在凌冽的冬日,干涸的北戴河,风景没什么欣喜。
也许风景还是那个风景,看风景的人心情不同了。
从北戴河回来,她要完成第二个目标,自杀。
结果在火车轰隆隆驶来,她从铁道上爬起,抱着头等待火车呼啸而去,随后被铁路工发现,铁路工一遍骂,李莉一边跑,一边笑了。
这可能是纺织厂机器轰隆隆之外,生活中的最大的“动静”。
当初选择男友也好,现在丈夫也好,无论哪种生活,日子都在向前走着,还能奔跑的力气,追逐就是希望。
而让李莉意外的是,从北京回来,少言寡语的丈夫决定把家中唯一财产,房子卖了,给李莉治病。
虽然医生更建议把财产留给孩子教育更有用。
初恋男友从北戴河回来后,从仓库中翻出尘封多年的手风琴,好在除了灰尘,琴还能弹。
曾经熟悉的旋律伴随10年不熟练的手指,竟也悠然发声。
镜头远去,男友独孤而安静地享受着这一刻,或许10年,再见面,他也放下了内心的怨恨纠葛,释然了命运给你安排的剧本。
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李莉在病房中苏醒,从没多余动作的李莉,摸了摸熟睡中丈夫的头,站在窗边。
此刻是一年的终结,新年的开始,假如生命重新来过,她会对生活有重新的思考吗?
02这是王全安导演拍的一部西部小城故事《纺织姑娘》,在西部纺织衰落和下岗潮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像浮尘一样漂浮不定。
看不到未来生存法则,又纠结在当下的不如意,加速了李莉倍感窝囊的心理,被体制束缚,被无爱婚姻禁锢,生命无所适从,用一生时间咀嚼报复,用抑郁寡欢折磨婚姻跟自己较劲。
而这是时代的错还是个人的选择呢?
本片中除了李莉之外,另一位女工的故事,可能就是“生活将错就错”的令一个版本。
女同事婚后患有乳腺癌,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丈夫过不下去了,决定离婚,孩子归她,她也能理解同意了。
下班后,精心打扮去火凤凰舞厅跳舞,一次5块10块,1个月下来比上班赚得。
女同事也不光为了赚钱,只是重生之后,释然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在那一首首短暂的舞曲中,片刻忘记痛苦,单纯的放松开心。
厂子黄了就黄了,一天专心跳舞也能赚钱,赚了钱想吃什么买什么,亏了自己又得到什么呢?
或者跟李莉的气傲相比,这女同事活的卑贱了些。
但做人的前提,难道最重要不是要开心吗?
反裤衩阵地博主说过:“不纠结就是好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心刚命不强”。
心气高自然是好事,心气高的人追求进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功有所成。
但有时错误的地方在于,用错要强的地方,当这种要强无法企及改变现状就容易变成固执,偏激。
一旦与想象的未来背道而驰,只剩下郁郁不得志的痛苦。
03就像李莉,年轻时个子高挑,长相好,皮肤白皙。
人到中年去舞厅跳舞,还能吸引不少男人邀请。
她看上的男人一定是优秀的人,比如厂里文艺骨干有才华的初恋。
而父母不同意,不选择迂回战术,或去北京问问情况,而直接找了个老实男人结婚。
婚后好好过出个样给大家证明眼光没错,是你们错了也行。
婚后挑毛病找刺就为了发泄压抑。
越要强的人,有时就越爱钻进这牛角尖,受限与这种个性,适得其反。
一,误用要强的手段,把婚姻变成报复父母的干涉的方式。
二,认为自己要强,聪明能干,勤勉自律,怎么样都能争回这口气。
却没想过用错地方的要强,再优秀的品质,恐怕也敌不过在命运蹉跎的无力回天。
年轻时,人人心中都有一种生活,叫做“幻想的生活”,想着我们都可以凭一己之力收获想要的一切,有些人实现了梦想,有些人没实现,只能在生活片段中收集幻想。
再过几年,现实生活打击一个个接踵而来,天灾人祸,我们发现生活有它的安排,就像那失踪的100多封信,绝不是凭要强、个人能力就能为所欲为。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又很难说哪种选择就明智。
假如,李莉当初父母没反对,而是跟初恋去北京,也许车祸的那位就是她,她们还是清贫的生活稀释爱情。
或许吧,情人饮水饱。
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与其用来纠结,不如将错就错,心气要有,但该撤的幻想要撤,不执迷过去,不幻想未来,认清,认真享受当下,才不会在生命突然终结时候,感觉自己啥也没捞着吧。
Extended Reading 延伸阅读张丹峰、何洁、刘强东、许志安出轨,婚姻中外遇要原谅吗?
德云社吴鹤臣17万手术众筹100万惹争议。
直白的行善,形同作茧自缚被性格拖累的中国人陶若素,微信公众号“若素笔记”,用心理学回答两性婚姻,女性成长。
近十年前看过王全安导演的《月蚀》和《图雅的婚事》,之后就再没接触过他的电影,这次忽然看到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纺织姑娘》,竟然觉得颇为惊艳。
豆瓣上好多人说电影的剧本没有写好,从情节的流水化日常以及周旋空间的单调上看,这样的说法似乎成立,从两个男性角色的人物设置上看,造成的效果也的确如此,再加上平民老百姓之间清汤寡水式的对白,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只是讲述了一段在你我他的人生经历中,稍显悲情但并无多少沉重的有关个人追挽或者生活意义再现的如烟往事,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我没有给它打出五星的理由。
但打出的那四颗星又该怎么解释呢?
我想第一颗星是给整部影片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从画面的角度看,不管是摄影也好,运镜也好,构图也好,还是画面中静与动,空与满,虚与实的分镜头配比,都体现出王全安导演以及摄影师在视觉传达方面具备的那种稳、准、老练,且朴而不拙的上乘修为,具体的例证不再细说。
再谈对声音的处理,整部影片无论是在轰杂的厂房车间,还是在安静的太平间夜晚,人声和机器声都作为一种修辞被至于环境的前景,这既突出了叙事的进展,也勾勒出了这部影片如同呼吸一般舒缓起伏的节奏。
如果说其中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属于急凑,那么另一个声轨的前景化就属于挽留,从而在描摹和象征的双重层面,替故事主体和叙事主体搭建好了一架可供伸缩来去的介入式的桥梁。
第二颗星则要给余男在部分时刻展露出来的演技以及表演天分。
在“火凤凰”歌舞厅里,在那个会让女孩子开心、放松的搭讪男人在旁边接听电话的“零余”时刻,余男所饰演的角色脸上那丰富而又美丽的表情变化,仿佛是一池清波之上某种轻快旋律的静止,仿佛是情绪被理性中和或者冷却之后,形成在脸颊与鼻梁之间的月光与霓虹,它体现出来的某种纯度让我为之沉醉,为之痴迷。
也许是被阉割掉的语言所替代了的缘故,那里面分明有一种虚构的涡流在空气中内卷。
而这既是电影演员作为影片创作者之一展示给我们的某种表现或者说是表达冲动,也是这部牢牢秉持着现实主义美学基调的影片在结尾处,在女主角死后突然静悄悄地复活,又默默地走向窗口观看除夕烟花的“溢现实”之外,另一个使得故事主体间离于当时的氛围和他者的“内现实”抑或“准现实”,也即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升华所在。
这里面同时带有一种“暂时”和“永恒”在某一陌生境遇下未经谋划,即兴完成一次交割之后的猎奇跟满足,这也是这部影片留在我心目中最美、最珍贵的一个镜头,它使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一些幸福背后存在着的无奈。
这部影片对我来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当李莉(余男所饰演的角色)和她昔日的情人赵鲁寒在北戴河的海边观光时,被路过的一个韩国游客拍了次合影。
照相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值得体会,那就是与赵鲁寒很自然地从头到尾注视着照相机的镜头相比,李莉在照相过程中显得心事重重且有些尴尬,她的眼睛在不停地躲闪,好像那双眸子是一对扑闪着翅膀的黄叶蝴蝶,在躲夏日里炽热的阳流一样,根本就没有拿眼神的焦点去对照相机镜头的焦点,而这时候负责给两人照相的韩国小伙子已经按下了第一响快门。
后来李莉在西安病房里拿到的那张冲洗出来的照片就是这样。
在这里,导演给了这张照片一个大的特写:赵鲁寒用他那略带羞涩但又不失平和的面部神色“望”着我们,而李莉的眼神和头则都是偏的,又一次间离到当时的场景之外。
这种略带忧郁和不安的间离,似乎是在呼应之前在舞厅里泛出霓虹光彩的那种幸福的间离,但随即余男的表演就把这种间离的情绪拉回到了现实的发生跟前。
随着第二响快门的落下,李莉终于调整好了自己的姿态,配合着照出了一张微笑着的面对照相机镜头的脸。
而这张照片按照逻辑的猜测,最终是寄到了北京工厂的赵鲁寒那里。
相比于给李莉收到的那张照片来了一个大的镜头特写,赵鲁寒收到的这张照片并没有任何一个正面的镜头,照片里面的内容也就呈现不出来。
于是我们最终并没有看到李莉在后一次快门按下之后,凝固在照片上面的微笑和解脱,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在叙事句法和整体艺术升华上面的一个缺失。
如果补充上去的话,有了这样一个照片特写镜头的前后对比呈现,李莉这一角色的主旨调性就会显得更加蕴藉和饱满,同时也能够完成李莉在生活的打击之下几度发生间离,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某种不可挽回的常态的悲哀的塑造,也即普通人对命运的妥协和对人间烟火的依恋。
可惜导演和摄影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第三颗星和第四颗星分别送给在悠扬的《纺织姑娘》一曲中,旧手风琴一样远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和中国广大而又沉默的产业工人群体。
林子懿 2020年6月28日
还能开心就好自从看了《图雅的婚事》之后,我就无比期待王全安和余男这一黄金搭档。
去年看到媒体报道《纺织姑娘》,就很想看,但自知这样的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就转战网上,但是等来等去,等到了自己淡忘,直到今晚在网上偶然看到它出现在新近更新的影片里。
赶忙点开,就开始看。
觉得整部电影,还是以前那种味儿,但没有《图》那么浓了,转而是一种云淡风轻。
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对准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但展开的方式似乎不太常规,虽然在死前寻找自己这辈子最珍贵东西的这类桥段,在许多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且多是温暖,让主角也让观者欣慰释然,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类电影就形成了预期心理。
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却处理的雁过无痕,主角从西安远赴北京,去看自己的初恋情人,追问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东西,但得到的却多是遗憾与无奈,而不是欣慰释然。
这多少有点“反观众”,可正因为反观众的预期心理,才更靠的观众越近,才更易打动观众的铁石心肠,因为这才是我们常常遭遇的生活嘛。
电影不管从画面还是音效上,几乎都是和主角内心遥相辉映的——死寂绝望。
但当女主角的初恋情人重新拉起尘封多年的手风琴的同时,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情愫也跟着一起拉了出来。
我亦是。
我在西安的回民街也有那么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电影就是这样,它在点到为止的同时,你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经历将它补全……喜欢电影的结局,欣然一笑,不是波澜壮阔的笑对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间隙时的小开心。
开心就好,不管是大是小,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啊?
是从什么时候起,女主角开始抱着这样无所谓,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 过日子?
找了个老实人结婚生子,仅仅是为了气父母;无端找茬和丈夫吵架,只因为她不爱他;违反纪律被扣工资,就能无休无尽地抱怨一整天;她带儿子去学钢琴,想起的是年轻时拉手琴的恋人。
她对所有事情没有热情,琐碎的事(因在车间吃饭被扣工资)会激怒她,事关生计的事(工厂即将倒闭)她又漠不关心。
这种生活的核心心态显而易见是,不耐烦。
她在病房外听到自己患了血癌,既不显得惊恐也不绝望。
打开煤气,在蛋糕上撒上安眠药吃起来,却被忽然回家的儿子打断了。
她在洗手间失声痛哭,好像自己连提前结束生命的权利都要被夺走。
她坐在工友的身边抽烟,一起骂骂领导,也听工友讲自己的婚姻和病情,却绝口不提自己的。
工友嘲讽围在手风琴青年身边的年轻姑娘天真幼稚,她笑笑。
工友说可以给她介绍个情人吧,她依然笑笑。
她似乎一直在想,又似乎什么都不想。
她好想什么都不排斥,又什么都不接受。
外界剧烈的变化并不使她迷茫,她像是被抛弃在某刻的孤儿,之后只是随波逐流地被时间推着走。
她对丈夫撒了谎,搭上火车去北方找年轻时的恋人。
穿越重重的生产线,最后在印染厂的生产线末端找到一个灰扑扑的,已经在沉重的生活中憔悴不堪的中年男人。
而她在生命结束前,她只是想来问一句,为什么她寄出的百十来封信,他一封也没有回?
这种质问,像是临终前的审判。
而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并没有收到她的信,而且像她一样,男人也心怀怨恨虚度了十多年。
男人不再拉手风琴,不再向别人描述大海的样子。
他有一个爱唱歌的女儿,身上仿佛有年轻时恋人的影子。
所有情绪失去支点,一下落了空。
两个人低头默默地吃东西,尝到五味杂陈。
两个人一起坐车去北戴河看了海,终于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第二天她不告而别,躺在了北方城市的轨道上。
依然想死。
而火车开来前却自己缩成一团。
最后在铁路职工追来制止她的时候还一路笑着跑了起来。
她不再害怕活着了。
她回到家里,下了岗。
丈夫依然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的关怀守着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载着她和同事们谈笑风生地经过雪地;在舞厅外等她在音乐中最后的狂欢。
电影一直以克制的情绪进行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木讷的丈夫倾家荡产为她做治疗,追着说漏嘴的孩子跑出病房;曾经的恋人从楼道里的废物堆里翻出手风琴上楼,拉起那首《纺织姑娘》;恋人的爱很深,丈夫的爱很沉。
2个男人木讷的表情之后的深沉感情,冲破了被误解和被忽视,终于以沉默的姿态爆发。
抗拒的心曾蒙蔽双眼,而生命结束前,她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灵魂从病床上起身,抚摸熟睡中丈夫的头。
她走到窗前,新年的焰火正在空中盛开。
纺 织 姑 娘在那矮小的屋里 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 坐在窗口旁她年轻又美丽 褐色的眼睛金黄色的辫子垂在肩上她那伶俐的头脑 思想得深远你在幻想什么 美丽的姑娘在那矮小的屋里 灯火在闪着光年轻的纺织姑娘 坐在窗口旁
将时代变迁浓缩到一个即将离世的小人物的自我找寻之旅上,低调平实,但很明显导演还有很多东西没表达出来。ps:1余男独角戏2铁轨旁的长镜头
太闷了
余男是真漂亮!
刻意,做作!
極度生活化的現實主義表現,影片的意義在於對於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普通工人生活現狀的客觀與冷靜的描述和呈現。鏡頭掃過的雪後破敗的工廠和舊民居,都是時代轉變下的一種斷裂表現,個體的命運也在平淡中面臨著衝擊。王全安的這部作品要好於圖雅的婚事,不只在於表演上,更在於故事中所傳達的時代信息。
那片海 那个人 那张没看镜头的照片
没能跟有同样爱好的初恋在一起,自己身患绝症还下岗,还没有好好活过就要失去,她们如此生机勃勃勤劳勇敢,生活却总是捉弄她们让她们多灾多难。大雪天里,男人们骑着自行车送自己的老婆们去舞厅跳舞挣钱,一路聊天唱歌缓解尴尬,还能怎样呢,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余男是个好演员~
不要以为中国真的会有悲悯底层的电影,绝对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底层视角,有的只是假装的视角交换。余男是真丑啊。
真的很一般,我觉得~
在家断断续续地看着王全安的《纺织姑娘》,感受片中的情绪和优美段落,并挑剔几处略有生硬的地方,却在最末尾忽然被深深打动。我希望自己能保有这份敏感,虽然要打动它略显浪费,不合国情。
第六代近期为数不多的佳作,感觉王全安有点介于贾樟柯(早期)的悲悯和娄烨的情绪之间,余男绝对加分不少,虽然我不喜欢《图雅的婚事》,觉得那是一个有点太投机取材的题材。
老情人释放琴音技能为女主治疗
年纪大了缺少了沉静的动力,对这种缓慢的隔靴搔痒的文艺故事片感到沉闷…下岗工人,家长婚姻,年代印记,欠缺一击致命的中心点,平淡无奇的压抑…
对现实的表现挺好的。换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打击,会何去何从,如何面对?
纺织产业的衰败,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不向观众解释剧情,但不能让观众去脑补剧情
桥 自行车 风扇 王全安你也要和老杨一样来折磨我对不?不过 经过了广院的一个半月 确实能多留意到很多电影元素哇。。总体感觉 比《左右》要更淡定些个人些 但非常有嚼头 douban打6.8分可真是委屈了 余男的表演的确很好
这电影现在看就有些过时了,其实也就是2010s的作品,只是这绝症+失业+寻找昔日恋人的组合拳就很俗套了,通过个体遭遇折射下岗潮那一代人的悲剧命运,意识是好的,比如兼职舞女的部分,就是始终没有更深入地触及到底层群像,好在余男表演出了人物的失落和遗憾,铁路旁寻死那段不错。
还以为王全安会好一点呢,原来跟其他中国片一样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