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關的夢,与青春都關的影好像都是和夏天一起。
帶著迷惘而敏感的《藍色大門》。
描述愛情模糊面孔的《戀愛地圖》。
磕絆追尋美好夢想的《海洋熱》。
甚至我一直不喜歡的《盛夏光年》。
也許,青春本身給予我們的就是夏天。
生命中的夏天。
阿月患有心臟病,退學。
朗獨自在臺灣,足球。
小均暴躁衝動,戀上老師。
雯莉學業優异,秘密。
――世界上有可以挽回的時和不可以挽回的事。
而時間的經過就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
已經來到這裏了就不可以挽回了我的青春愛已經死了。
――那你跳下去啊。
喜歡那樣大片的綠色麥田。
喜歡各色堆積的風車。
喜歡爲了進中鐵櫃而雀躍的男生。
單純的滿足,乾淨無比。
喜歡服務生在三明治後面輕輕的推手。
喜歡在水流中漂流的思念。
――爲什麼就要那麼競爭呢?
老子的我也听不懂。
憤怒的吉他,混亂的思緒。
我們在這個世界中,開始不預期的成長。
――妳們大人都這麽處理事情的嗎?
戳破了的足球。
一個人的單行道。
我們平靜地繼續著昨天的路途,不需要表現的有什麽難過。
掩埋,就這樣開始。
也會這樣結束么?
洗澡時的夏天真的額外可愛。
大大的瞳孔。
濕濕的毛髮。
他拉住她的手,藉口是:――喂,你彈吉他一直都用指甲嗎?
然後:――我可以親你嗎?
偷偷的接吻,小小的謊言,不肯放開的手。
沾水的球鞋。
四個人,和諧的生活。
簡單生活,做著微小的事情,善意的關懷。
――不破+開朗=超人。
我們有多久沒有塗鴉了?
應藏和你一起塗鴉的願望。
那年你送給我的排球,白色。
畫了四個漫畫。
“很久很久的以前,我們還有尾巴的時候。
天空是無限奔放沒有空隙的藍色。
忘記了,藍色的尾巴。
”PS;最后夏天的尾巴居然讓我想起了自然捲。
Nature Q。
你喜欢你的女老师,人家已经拥有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怎么会和你瞎叨叨,自讨没趣吗。
而你喜欢那个大男生,人家已经看上了成熟美丽的女教师,哪肯看一眼单纯的乖乖女,异想天开啊。
“我是笨蛋!
”“楼楼们哦吼啊吼”,很HIGH的音乐响起来。
“你孩子般的笑脸浮现让人好快乐...”这个夏天他收到了意外的拥抱,我高傲的爱情确谦卑的藏在这里,女老师的常规选择使我没有错过“我心(脏)不好”的激情歌手--小月,这部戏的主角,总是在关键时候装死。
这难道是《蓝色大门》,我的最好的女死党勾搭上了我梦中男友,Oh,shit!还好没有,还好我发现了那个痴呆阿朗,我的青春爱情竟然是这么一个版本:优等生+课代表,爱上了,踢球一根筋+考完试肯定被罚站。
得不到最好的就应该感谢上帝也信佛,慈悲为怀了,救你一命,因为那是骗局、是障眼法。
你的春天要等到冬天结束才会来临,过完了冬天那个失恋的寒季,春天才有意外的真爱。
佛说:莫着急,着急遭雷劈
夏天的尾巴实则为青春的尾巴,这让我想到了Loveless(《无爱之战》)中的一些情景——在成年之前,人类都有猫一样的大耳和尾巴,直到成年,这两样东西才消失或者说退化。
于是,电影中的阿月会对妈妈感慨:“你们大人怎么都这样(逃避)啊?
”(原话记不清了,貌似《蓝色大门》中的孟克柔对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成为了大人,尾巴“藏”好了——学会了逃避很多事,就如同那个被男学生喜欢上的女老师,躲避着不去上课……这样看来,青春的尾巴可以理解为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弱点——(说得不恰当点,就好像孙大圣的尾巴,碰不得~)它很显眼地“暴露”在世人面前,经不起破坏,但青春就是要轰轰烈烈,就如同阿月玩音乐时的自在不羁,就如同陈怀钧追随女老师时的不计后果……青春的尾巴又可以理解为青春即将结束前的尾声期——也许成年之后,他们就要被社会的种种规范约束着,这些规范有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而他们紧紧抓住它的尾巴,让青春肆意地萌芽。
成人的世界已经习惯了被社会规范的觉悟~他们希望青春也能不要越位,所以才会出现男老师将不破朗的足球钻洞,在他看来,为了教育可以要破坏那些违抗的外物——再比如他可以因为学生挂科而要求他们罚站……如果说不破朗踢球用的那个铁板似的大门框是社会的条条框框的话,那么青春就是那偶尔会越过球门,遗失在稻田的足球。
即使每次去稻田捡球,都会挨农民伯伯的一顿骂,但是青春是需要放飞的,不是吗!?
印象中,那个懒懒的下午,金灿灿的阳光肆意地洒在稻田边的小道上,三个年少拿着白色的试卷,或仰躺,或端坐地握着笔,思索着卷子上的习题,微风阵阵,试卷的边角随风起舞,另一个少年则眺望着远方,遐想着或者可能只是发呆……青春还在继续,只是它将渐行渐远……
电影的所有镜头都是淡淡的,似乎漫不经心,其实是导演的别有用心.一群年轻人的平淡的小故事.月因病而辍学,朗对足球的痴心,莉莉对郎的好感,怀钧对自己青春爱情的不能释怀,还有月与钧之间的模模糊糊隐隐约约.这些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浮躁狂放飘渺无可替代. 无所谓身处美国,日本,中国,无所谓身处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我们都在努力挣扎在青春湍流里.努力地找寻可以作为青春的印记. 音乐,涂鸦,运动,那些可以发出声音的,那些可以冲击视觉的,那些可以让心脏砰砰跳动的,这些属于青春的所谓美好的东西.我们曾经并且直到现在还把它作为生命的东西. 爱情和友谊,在青春时期最容易迷惑和迸发的东西,也在经历着,遗憾着.钧说想听这样的歌,有些东西可以挽回有些不可以,而时间就是不可以挽回的,你走到了现在,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青春的意义就是她的一次性,过了就回不去了. 青春就是一场似是而非的梦,你以为你可以抓住所有的青春,其实只不过抓住了夏天的尾巴.
虽然刚过谷雨,夏天的头还没有探出来,我却想说说电影《夏天的尾巴》。
剧情就不多说了,无非就是台湾的四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一起演绎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快乐的故事。
感觉像一部很长很长的MTV,清澈悠扬的民谣伴随始终,好像梁静茹或者五月天音乐电视中出现的忽而颜色对比度强烈,忽而光线模糊的画面。
我们不是在音乐中逃避,就是在音乐中放纵。
绿稻田和白衬衫金子般的阳光,大片大片碧绿的稻田,随风飘啊飘的彩带和随风转啊转的风车,清澈的水渠,太多《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子,太多日本青春片的影子,无不昭示着台湾电影中日系影片的影响,而相关的大陆影片,则色调相对凝重,青春相对凝重,没有了台湾纯情中的一点点忧伤,没有了乡村荒地边废弃的集装箱前那样放肆的笑容,有些奇特的语言氛围,女生们的短裙在风里显得这么干净,同时,响起清澈的歌声和吉他声,这些感觉,会不会和那位站立在稻田中央,用耳朵连接到另一个世界的少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呢?
单纯的喜欢片中的不破朗对于足球的热爱,是那么单纯,每天一个人就是踢啊踢,单纯的喜欢,单纯的执着,年少的我们都一样,执着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在乎什么,就是最初的感动,有时候居然被自己的执着感动。
老师恨铁不成钢或者是恨铁不是钢,用螺丝刀戳破了足球,男孩难过的不是老师的失望,而是自己的信仰受到了挑衅,我们不是也经历过那些被老师无情罚没“违禁物品”的时期么?
那时候多么恨老师啊,而随之桌子上出现的女孩子送的一个新足球,上面写着“不破+朗朗=超人”的时候,内心最纯的心弦被拨动,纯的让人无地自容,就像朗手中吹散的蒲公英,忧伤也随风而去了。
奇怪的关系那时候的老师们在我们眼里无非就是两种身份,一种是不可企及的暗恋对象,一种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对象。
而对于我来说,第一种身份有些不可想象,第二种身份则是不容置喙的。
关于梦想关于少年的梦想,关于青春的太多事,或者有关,或者就是青春。
当我在走廊上因为一次犯错而罚站的时候,我渴望的是飞翔,就像电影里阿月唱的——男孩有双翅膀 是灰色飞翔着和蓝色融合成云彩,可惜折断了翅膀,流光的鲜血才发现,其实梦想碎裂的时候,正是我们飞翔欲望最高涨的时候。
我现在反而有些怀念那些被罚站的日子,想想虽然身体被舒服在走廊上那个方寸之地,可是那时候的梦境是多么宽广,那时候我的双眼多么明亮。
青春不再陈怀钧说:“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
”而我们的青春,我们最初的爱情,或者我们根本不懂爱情,统统所有的一切,都会死去,直到我们长大,回首发现,我们怀念的不是那时候的自行车,不是那时候女孩的笑容,不是那时候满天飞的作业本,而是成长过程中一种膨胀的快感。
而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那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疯狂。
于是想起《开啦》上面白露的那篇《凤凰花开的路口》里面写到的:我终于明白,毕业,不仅仅是告别一所学校,告别一些人,更重要的,是告别一个时代;重要的不是我们告别哪所学校,告别哪些人,而是告别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那么的年轻过,我们曾经那样的肆无忌惮,我们曾经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年轻。
2008年4月22日
看夏天的尾巴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香港拍不出這種清新格調的青春片子,結論是因為香港的青春,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香港的青春沒有永遠乾淨清澈的小河,讓小孩子放紙船寄心事,讓女主角坐在木板橋上彈結他,讓男主角躺在上面用村上春樹的書蓋著頭睡懶覺,然後讓他們手牽手玩親親;沒有青綠的稻田讓男生把足球踢進去,然後被農夫追打著逃跑出來;沒有坐在家中悠悠地把夏天叫作剉冰的阿嬤;沒有緩慢的走廊,讓男生女生碰上;甚至沒有苛刻的老師(因為害怕被家長投訴),因為你功課不佳而把你的夢想戮破。
以上的一切,可歸納成一個「慢」字,偏偏香港最缺的就是這一個字。
香港的青春,大概是由NDS、PSP和大型商場組成的吧,談情時大概也離不開這三種東西。
香港有沒有人會想出「夏天是一隻貓,牠有了尾巴就會自己找樂子」這種構思我不敢說,但我幾乎能斷定沒有人會敢把這種構思拍成一部電影。
(有一套我想得出來有清新味道的香港青春片,是以六十年代(?)離島為背景的一碌蔗,那時候的人比較慢,感覺也比較簡單動人。
)夏天的尾巴雖然節奏也是慢(一貫台灣青春片作風),很多男男女女在無無聊聊的畫面(沒有貶意,其實我很喜歡看這類電影),但花在講述男女感情的比例其實算不上很多(女主角和女配角喜歡同一個男生,但電影中沒有發展她們的三角恩怨情仇),反而在家庭、夢想等方面有頗多著墨,女主角跟喪母的小男孩小偉一段劇情就讓人看得很感動(當然小孩子樣子天真可愛又乖巧有很大幫助)。
女主角ENNO雖然第一眼看來不是美人,但看久了卻有種特別的味道,而且她的嗓子真不錯,彈結他的樣子專注快樂(香港似乎就永遠找不來一個真會樂器的人來演會樂器的人),後來發現她竟然是這套電影的編劇,對她更加欣賞。
張睿家一貫地俊美,演有點偏執的倔強高中生讓人看著就覺得心疼,最爛的是穿校服卻化濃妝的女配角,唉。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永不放弃的音乐梦想;青春是勇敢的师生恋;青春是朦朦胧胧的爱情;青春是阳光下挥洒的汗水;青春是颠簸的单车后座;青春是静静流淌的小河;青春是风吹稻浪;青春是呼啸而过的火车;青春是夏天的尾巴。
看每一期的“我型我SHOW”,总是惊讶于青春的坚持,被梦想所感动。
这部电影,同样是以一个热爱音乐女孩作主线,BTW,酷似LYC。
他们的青春时代,有梦想,有欢笑,有泪水,有痛苦,但是,他们绝不退缩!
绝不后悔!
时间的流动,并不会因为你的乞求而停止,所以,他们并不会停下自己追逐梦想的脚步!
前方也许看不到,但是这段无悔的青春岁月却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年夏天,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旁,有四个追梦少年。
台湾最近似乎出了很多这类影片,Young Adult,关于成长,关于青春。
整部影片没有很明显的线索,和突出的矛盾,只是像一阵微风一样轻轻拂过你的脸庞,让你短暂的忘记自己的年龄,回到那个无所顾忌的岁月中。
这样的影片,香港拍不出,他们的少年郎早就是古惑仔了;大陆也拍不出,不是好好学习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相比而言,台湾的青春片比较自然而清新,青春,本该如此。
郑宜农,一把吉他,略带嘶哑而富爆发力的嗓音,唱出了青春的梦想。
另外,她还是本片的编剧。
谨以此片纪念我死去的青春。
在《藍色大門》後,再找不到一套令我心動的台灣「YA」片,《夏天的尾巴》是近年難得的台灣片,導演鄭文堂成功拍出一部新類型的「YA」片。
「YA」即Young Adult電影,多是描寫十五至十九歲年青人的生活,大路的「YA」電影都是走勵志路線,舉日本電影為例,《擊浪青春》、《五個撲水的少年》及《喇叭書院》等都是典型的例子,用的都是傳統的起、承、轉、合故事線,一班年青人向著目標奮鬥,克服遇挫折後終能能成長。
從《夏天的尾巴》的劇本作切入點,觀眾會發覺本片沒有任何故事線。
搖滾少女阿月因為先天性心臟病而休學在家,每天與貓兒『夏天』鬼混、彈吉他、到處遊蕩,而超級資優生陳懷鈞愛上老師被學校退學,於是街上又多了一個遊蕩的高中生。
兩個輟學的一起面對前途,一起享受玩樂高中生天天騎著單車穿梭在稻田、水圳之間。
他們在高鐵下的一塊荒地,與資優生雯莉與熱愛足球卻永遠最後一名的日本轉學生不破朗,一起面對前途,一起享受玩樂。
《夏天的尾巴》沒有傳統電影的Clamix也沒有Resolution,整條故事線一直向前沒有起也沒有跌,說白一點是沒有任何故事性可言。
但虛耗與浪費正是年青人的專利,我的年青歲月便是無所事事在公園、屋邨後梯及球場渡過,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中學會了人情世故、學會了人情冷暖、學會了什麼是愛與被愛。
沒有故事的故事才是年青人的真實寫照,青春就像貓兒追著自己的尾巴,也許無聊卻自得其樂。
陳腔濫調的勵志故事已經看得太多,也許感動但卻不真實。
如果細心一點去看《夏天的尾巴》的鏡頭調度,便會發現鄭文堂的鏡頭有著強烈的岩井俊二色彩。
看到高鐵下的台南鄉村景色,腦中便不其然浮出《青春電玩物語》的青翠草地,鄭文堂的鏡頭是唯美的,用以景傳情將年青人的心境映像化,那是一種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喻。
除了「很岩井俊二」外,《夏天的尾巴》在很多方面亦流露出日本電影「YA」片的影子,拿著結他的阿月令我想起《太陽之歌》內的絕症少女YUI,而陳懷鈞在屋頂上看的也是村上春樹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也許我太沉迷日本電影,但日本的「YA」片確實有獨到之處。
特別欣賞鄭文堂用手搖鏡處理四名主角踢球的一幕,從低角度看著他們晃動的青春身影,拍出了四名年青人的忘我及純潔。
碧绿的稻田。
呜呜叫着驶过的列车。
缓缓流淌的小溪。
溪水上架在两岸的木板。
溪水中静静漂过的纸船。
承载小小孩子的祈愿。
四个少年。
暖暖的可以唱出自由音乐的吉他。
红白相间的充满活力的足球。
出色的可以在校会上受表扬的成绩。
就是包含某些喜欢内容的微积分。
共同点。
是干净单纯善良的。
青春。
以及能明确看出绽放全过程的。
青春的笑容。
还有一只猫。
灰黑色,有着无邪瞳仁的可爱的猫。
它叫夏天。
纯粹的青春电影。
所以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不能喜欢老师呢?
然后愤怒地将拳头砸在玻璃上。
所以会问是不是长大了就一定会逃避?
然后告诉自己,我以后一定不这样。
所以对于每次不及格时的罚站有些不在意。
却很想要回被没收的那颗活泼的足球。
所以并不觉得成绩出色是个足够快乐的理由。
最后拉着朋友一起帮忙答考卷。
最后把考卷揉成一团成为打闹互砸的工具。
我在想。
夏天的尾巴究竟是什么样子。
跟田原唱的那条担心被发现的尾巴是否一样?
还是作为比喻,指代即将结束的夏日时光?
或者仅仅字面理解,即那只猫的尾巴。
[你们家的夏天看起来好像很悠哉的样子。
][它哦。
它有那条尾巴就可以自己找乐子啊。
]背景声响包括蝉鸣,溪水声,列车的呜呜声。
还有吉他的弹奏声。
始终觉得配上的歌词有些奇怪。
[如果悲伤是人们必定的趋势。
证明它可以改变。
][小小的手紧紧握住暖暖的吉他。
即使地球依然规律地运转也不肯放。
]可是应该没关系吧。
唱歌的女声挺让人喜欢。
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就可以包容。
总是不安分的。
总是要将自行车骑得飞快。
总是要保持奔跑的姿态。
总是要让笑容显得肆无忌惮。
总是任性地不计后果。
总是想着起飞。
总是让记忆的画面一直一直看见不断退后的路。
电影临结束时有这样一段歌词。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
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
他们都严厉地要求不要回头不要停留。
为什么为什么。
忘记了蓝色的尾巴。
让世界平衡。
忘记尾巴的颜色。
我们如果忘了怎么做梦谁来制造笑声。
]莫非。
夏天的尾巴指的就是青春?
注定拥有。
终将消失。
而拥有的时候。
便是之前所描述的所有美好的模样。
写下这些时。
播放器里一直放着电影。
不看画面。
只是听声音。
似乎。
那些画面只能放在脑袋里回想。
对了。
那只饰演夏天的猫。
叫布布。
好像所有的时光都被留在了十八岁的微蓝天空里。
青春这般美好,青春那般残酷。
少年脸上略带孩子气的笑容永世不散。
即使是落拓的微笑,也足以匹配这最美好的年华。
那一朵朵不凋零的花,死在了十八岁的夏天。
那一个个纯粹的梦想,埋在了十八岁的夏天。
淋过一场雨,吹过一场风。
我们告别了一季。
细碎的发丝肆意飞扬在风中。
穿过无人经过的原野。
走过静谧的村庄。
漫过逆流的河。
我们的喧嚣。
我们的张扬。
我们的笑颜与泪水,都惊艳了时光。
校服裙摆。
牛仔裤。
棉T。
白色球鞋。
单车。
稻田。
所有与青春有关的事物,我们都曾历经过。
坐拥一片落寂的繁华,用最明媚的笑容悼念这场最盛大的年华。
你相不相信,那些忧伤正在远离。
依稀记得里边弹吉他的女孩儿。。
已经来到这里,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好吧 画面不错 这个是真的四个人的青春 不一样的青涩
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绿的稻田,蓝色的天空。这种熟悉回想起莉莉周。而在这里的青春是温情的。夏天的味道。
矫情。
青春地一塌糊涂的电影,所以我想谈很填很偶像剧的恋爱了
无聊青春片,形式主义大过天
青春电影,有高中生,吉他,足球,一只叫做夏天的猫,田野,漂在小溪的纸船,吉他,恋爱和单车……这些让我随它呆到了凌晨三点。卡尔维诺说,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其实看电影亦会有相同的感受。那个影像里不存在我们生活的平行世界有着太多的魅力可以让人不停的臆想。譬如《NANA》,在我的时间轴上,那是个完全属于中岛美嘉的下午。我是那么的渴望自己可以拥有歌唱的灵魂,夸张到所有的脑细胞那时刻都是属于摇滚的。那天下午我们吃了川包子,我买了黄绿
感觉没什么主线,台湾的青春电影里看的最摸不着头脑的一部,很失望。
77说一看就是个台湾片 台就台吧 感觉还可以 就是差了点什么……好让人嫉妒的高中哟~~~
不晓得为什么要叫做夏天的尾巴。夏天是只可爱的猫咪。不过夏天的尾巴跟他们有关么?张睿家看的书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他演过盛夏光年,哈哈哈,被我发现了。
啊..我愛上青春電影..
女猪脚长的真像所有超女的混合体,唱的还不咋.. 话说张睿家4还要演多少小清新青春片呐..
音乐感觉小清新~青春就是这样。。。。
就爱台湾小清新
不好看
除了那青绿的稻田的美景,没有让我心动的了。张睿家的表现一般啦
夏天跟著結他聲快樂的跳舞,出了一身汗,然後笨拙地笑了
女主实在太像春哥了。。。
蓝天,绿地,风车,嬉闹的少年,一只叫夏天的猫。……踢球那幕真好看,亲亲那幕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