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迷失的慌恐——看影片《妄想》片名:妄想英文名:Diary出品人:宋岱 林小明 赵雪英 于冬监制:彭氏兄弟导演:彭顺主演:蔡卓妍 余文乐 梁洛施 类型:恐怖/惊悚出品: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寰宇娱乐有限公司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发行: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上映日期:2006年10月19日绝非一种偶然的相遇,当恐怖也成为一种时尚,我便埋首于地摊碟丛中,当然,你问我找什么,我会回答你:彭氏兄弟拍的……阿Sa眨巴的眼,痉挛的、握不紧的拳头。
这构成一种精神病意象,符号式的恐惧。
其实,我们已经撞见过李心洁的《见鬼》、《鬼域》,忽然又换成阿Sa,80后的演技挑战,孤独与压抑的精神特征极大程度指向了现代人生存状态。
男女之间的情欲忽然被压缩到一个封闭的环境,尤如撕掉标签的罐头,不知馊还是新鲜。
故事很简单,倒是被搞复杂了。
女人因为男人移情别恋,转而产生妄想症,竟至于将自己逼至绝路。
她爱的是坤,可是坤爱上别的女人,于是精神恍惚的她遇到另一个男子伟豪,引至家中,实施綑绑、虐杀,一系列精神内核爆裂,压抑的晦暗的室内俨然血腥、反胃的屠宰场。
故事巧妙在,真中现虚,虚中有真,真真假假,到最后,主角人物都对换过来。
原来阿Sa扮演的咏娜其实是梁洛施,她将自己幻想成了对方,并希冀找到像坤那样初中时期就暗恋的男人。
结局,真有些脱胎换骨之感。
当自己与臆想之中的人产生感情的共鸣时,在虚幻中体验到的幸福感往往与现实发生碰撞,特别是意中人又与自己好朋友成为令人羡慕一对时,内心咬啮般的嫉妒之火烈烈焚身。
在矛盾中压迫变形的精神,膨胀为一种犯罪的动力。
这是妄想中的一种,异己体验,也即“被控制妄想”,据载,这是一种“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思维、意识被某种外力控制住了,也就是说患者认为自己在与某人共享身体、思维”,这是精神分裂的前兆。
这种故事架构建立在精神的虚幻世界之上,片面强调了精神的变形与黑暗,以至于盖过现实体验的空间,导演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段,本身也有虚晃一枪的耍弄,使得观众云里雾里,仿佛在自己的脑细胞里游泳。
我记得西班牙影片《睁开你的眼睛》也是很不错的精神病理研究的作品,花花公子赛萨尔生日那天坐上被他遗弃的女友的跑车,坠崖致使毁容,整形过程中在医师帮助下恢复记忆,于是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块儿,形成了一个环环相套的精神“茧壳”,到最后他受制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再也无法撞破这个“茧”,重回现实。
阿汤哥的《香草的天空》就是根据此片翻拍。
回到《妄想》,我们可能就见不到过多的情节了,而是一种空间进程上的行为表现。
剁鱼肉、手机震动、做木偶、写日记、吃饭、宰割场面……镜头的错动、摆摇、拉伸,使观众被动地接受了感官症状的反应,比如瞳孔放大、心跳加速,镜头画面感的强制性,使其影片具有了惊悚的风格。
其实,作为情节单调的影片,它往往充实的便是空间性的提升,也即图象艺术的细节美感,过程性压缩,就体现进程性。
这些讲究画面质感的作品,在港台文学上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刘以鬯先生标新立异的《打错了》,重申宿命定义的表现形式上更为直接,增进了作品可读性外,缩减了传统上的情节曲折性,然而震撼足矣。
而惊悚片及恐怖片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它在表现技巧上比之一般文艺片当然有更高的标准,然而缺乏情节性的故事只能算得上是“小品”,《妄想》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小品”,这并不阻碍它成为经典。
彭氏兄弟(彭顺、彭发)90年代是出色的菲林调色师,后来到泰国某电影工作室工作,并开始拍鬼片,在当地获得好评,直到最近拍摄出一系列恐怖片,比如《见鬼》、《鬼域》等片,才在影坛确立了一定地位,因为其出身为后期制作加工人员,在其导演的作品中便十分注重画面效果,这种视觉效应的追求很大意义上促进了他俩的成功。
11月13日资料:妄想的種類妄想可以按內容分為以下幾類:被害妄想、抑鬱妄想、誇大妄想、變形妄想、鐘情妄想、被控制妄想(異己體驗)等。
被害妄想:患者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堅信有人要加害於他。
抑鬱妄想:患者過分貶低自己的價值,此種妄想包含負罪妄想、疑病妄想、貧窮妄想等。
誇大妄想:患者認為自己聰明過人、認為自己是天才,創造的成果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或者在名譽、地位、權勢上加以妄想,也可以在自我擔心的某些問題上加以妄想,誇大此事的危險性。
變形妄想: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奇異的變形。
鐘情妄想:患者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認為某人愛上了他。
被控制妄想:即異己體驗,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思維、意識被某種外力控制住了,也就是說患者認為自己在與某人共享身體、思維,例如患者正在思考某個問題時突然就停止了,患者體驗到了自己要想的事情被外力(頭腦外的思想,而非自己的思想)奪走了(思維剝奪),或患者體驗到了外力強行把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放到了自己的腦子裡(思維插入)等。
以上幾種妄想多發生在精神分裂癥狀態下。
妄想的特徵妄想的最大特徵是妄想內容的核心完全涉及自我,如「我偉大」、「他人要加害於我」、「我是有罪的」、「那件事情會毀掉我的」等。
如內容的核心不涉及自我,就算是一些沒有依據的且荒謬離奇的想法,在精神病學的評價標準上,也可以不被視為妄想。
男人总把饮食与女人摆在一起做比较,试图证明这其中微妙而有趣的关系,随后还会带有某种恐惧感来看待“吃”这件事物。
美食一旦与偏执或者疯狂联系在一起,便失去了我们原本在潜意识里已根深蒂固的对饕餮温润而满足的感怀。
——暗地妖娆影片传达出的,不仅是导演个人的情感经验,更多的是男权社会对日益强势的现代女性地位的集体恐慌。
——张江南
刊于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妄想》:梦境和现实叠加时喃喃的自语 (文:火神纪) 什么是爱呢。
也许。
因为你爱着的那个女人是她。
于是。
在我的梦境里。
我就成了她。
什么是爱呢。
也许。
因为我爱着你而你却离开了我。
于是。
在我的梦境里。
所有的男人也就成了你。
仅仅只是因为爱的软弱和被爱的渴望。
亲爱的。
你要记得我。
或者。
在我的梦境里。
你会永远记得我的。
什么是爱呢。
爱是永不舍弃。
爱是永久承担。
爱是虚妄。
爱是幻念。
什么是爱呢。
爱是永恒伤害。
爱是永远疲惫。
爱是虚构。
爱是幻想。
爱或者是现实。
或者不是。
爱。
其实只是一种彻底自相矛盾的情感。
——火神纪。
题记。
【壹】电影之外的故事。
这是一部足以让人沉溺的电影。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如果你曾经有过疯狂而郁郁而终的爱情;如果你相信;以及祈盼。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来自我亲爱的ay。
她曾经说过,在一个很漫长的时期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就自己一个人。
于是寂寞在不停地袭击着。
这时候,因为祈盼诉说以及倾听,她常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坐着镜子,然后不停地说话。
镜子外面,是自己;镜子里,是另一个自己。
久而久之,有时候她会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办法控制镜子里的那个影像,镜子里的自己,在不停地诉说以及倾听的过程里越来越完整而丰满起来,以至于后来,镜子里的自己完全变成另一个人,她有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思维。
我记得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多少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毕竟,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而且有时候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故事的最后是ay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看镜子而且就算看镜子也绝不会再开口说话了。
最后镜子里的自己永远地消失了,或者暂时消失了。
我在想,那算不算已经是轻微的精神分裂了呢。
如果那样发展下去的话,有一天,镜子里的自己会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有时候会直接就窜到自己身上来,然后自己会突然就变成了镜子里的自己。
说到底,不过是自己的两种性格在隔着这层薄薄的镜子在分析一件事情罢了。
当我们对着任何事情有了犹豫不决的时候,其实,不外乎是自己的两种声音或者两种以上的声音在不停地辩驳。
这时候的我们,是不是也有点轻微的精神分裂的征兆了呢。
所有的人都由很多重性格组成,而这多重性格里最显性的最占优势的就是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了。
可是所有的人性里都潜藏着无数种性格,在某些时候这些性格会跑出来主导我们的某些决定。
不是吗。
而我们很幸运的是,我们最突出的性格只有一种,或者有几种相对接近的性格作为我们最突出的性格,这就成了我们的综合性格。
只是这些不起冲突,我们就可以安然而健康地活着了。
可是当几种迥然不同的性格势均力敌的时候,也许,精神分裂的严重性会大大地增加。
因为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就没有压倒性的折服。
镜子,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
我总有这样的感觉。
或者说,我没有办法对面镜子过长的时间,因为久了,我会发现,其实镜子里的那个人并不是我。
越看越不像,越看越惊慌。
对着镜子说话,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我说话的时候,镜子里的人在听;镜子里的人听完要回答我的话,当然,我不可能是那个人,所以我会想象着另一个人会如何回答。
也许,这是最容易进入精神分裂的状态和方式了。
【贰】彭氏兄弟的血腥童话。
文章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跑题了。
说回这部电影本身吧。
彭氏兄弟的恐怖片似乎已经越来越不够让人感觉害怕了;更多的时候我总感觉凄美得像童话故事。
或者应该说,他们的电影里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和天真唯美的想象力让我没有办法把他们的电影单纯地当成是恐怖片来看待。
只是当他们把这一切用来表达一些深沉的或者悲怆的或者匪夷所思的主题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电影当成了惊悚恐怖片罢了。
记得以前似乎也曾看过关于《格林童话》的分析文章,把《格林童话》说成是血腥而残暴的成人读物,比如像《灰姑娘》,文章的论点是,里面有关于玻璃鞋的描绘,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穿上玻璃鞋,于是削足。
这样的描绘很多,结果,《灰姑娘》、《白雪公主》和《小红帽》等等传世的童话故事都成了血腥童话,儿童不宜的成人读物。
当然这样的解读多少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
可是彭氏兄弟似乎最擅长的讲叙方式就是这样。
他们的电影里充满着童真和幻想,而且画面唯美,不过是在用一种相对残忍地方式讲叙着他们臆想里的那个世界,讲叙着充满悲情的童话故事罢了。
他们的名字被完整地铬在了香港恐怖电影里的时候,也许,其实只是一场美好的误解罢了。
只是,因为铬印铬得如此深刻,主创方、发行方和观众也都乐于接受,所以,他们就这样无辜地成了香港惊悚电影的一个生招牌了。
在我看来,前阵子的《异域》也许多少带着点都市寓言童话的唯美和想象力,而这一部《妄想》看起来就更像是一部情感悲剧了。
【叁】电影里虚妄的爱情。
爱情。
也许本来就只是一种虚妄的构思。
这部电影,其实只是一个单身女人喃喃自语虚妄的独白罢了。
梦境和现实层层重叠,以至于最后分不清楚哪是现实,哪是梦。
活着,成了最虚妄的一场梦。
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不知道。
无从知道。
不为什么。
仅仅只是你爱着的那个女人是她,于是,我就成了她。
纵然逃不开的现实是你曾经爱的女人是我,于是我依旧还是我。
在这种充满了哲理性的辩证思维里,我似乎只能越陷越深了。
所谓失败。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失败的人生呢。
当一个人活着,却只能绻缩在自己的梦里,那时候,能算是失败吗。
从情感上说,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
女人喜欢被很多人疼;男人喜欢去疼很多人。
这么做值得吗。
怎么样才能让他永远爱我。
你为什么不回我电话。
怎么会呢,只是认错人,不会很严重的。
再认识一个人能不能就真的可以忘记了以前的那一个呢。
类似的问题很多,在那些刺耳而又安静的音乐里,其实只是一个女人自问自答又永远找不到答案罢了。
阳台的外面永远飘落着雪花;就算香港的气候是永远不会下雪的。
大片的乌云从窗外飘进房间里来;纵然我们知道其实云只是雾气积蓄而成的。
房间里的木偶永远在不停地走来走去;纵然我们知道其实木偶如果我们不去碰它它是永远无法动弹的。
晃动的房间以及周围所有都在晃动的一切物体,包括裂开的地画;纵然我们其实知道,那时候并没有地震。
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过份寂寞而忧伤的女子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停地幻想以及所有的幻觉。
当这一切用镜头描绘出来的时候,很奇怪,没有半点可笑的感觉。
除了感觉唯美,还有,就是悲伤了。
跟自己交往了十几年的男朋友突然爱上了自己最好的也交往了十几年的同学。
因为逃避,因为无法相信,所以,现实里的所有一切突然变得可笑而不可信了。
除了自己的幻念是可信的,其它的一切都成了虚无的幻象。
于是,躲进自己臆想出来的空间里。
绻缩成一团,至少这样,也许不会再受到伤害。
为什么写日记,因为倾诉的欲望。
而日记里所写的一切其实也只是自己所幻想出来的。
可是我相信,其实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发生过的。
电影里的两段旁白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怀疑这两段旁白是不是广电的孩子们又一次怕我们无法解读这部电影而给我们加上去的。
不过这次的旁白至少比起《放逐》的字幕时多少有点根据,不至于跟电影本身格格不入。
不过这两段旁白多少有违了彭氏兄弟以往的风格,以至于我很怀疑,依旧怀疑。
【肆】解读电影里的那些凌乱的日记。
“二月二十五日;晴;阿坤就这么走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离开。
不知道。
可是。
他依旧离开了。
带着我最好的朋友阿仪一起去了。
他们结婚了。
而我。
独自一个人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写日记。
用最大的碗吃饭。
以及做一些能陪我聊天的木偶公仔来陪我。
也许。
我害怕这个空荡荡的房间。
我害怕想起以前我们曾经一起玩乐时的那些欢笑声。
你们知道吗,在你们离开以后,我还常常听到那些笑声盘旋环绕在这房间里。
“五月十二日;晴;他开始没有话对我说了。
”他是他。
我是我。
他不是他。
我不是我。
其实很多时候,我分不清楚,他是不是他,而我是不是我。
其实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而他又在做什么。
现在,我一个人。
用一个最大的碗吃着饭,以及我刚炒的一桌子菜,还有我熬的汤。
“六月二十三日;雨;有些事写下来,会化作梦。
”梦里的娇艳的玫瑰花以及那些纯真而美好的笑脸。
也许,最体贴的男人还不如一本我可以抱着睡觉的日记本。
至少,我许过的愿望,我渴望过的温情,这一切,日记本会在我睡去的时候,满足我虚妄的幻想。
“七月十四日;暗;我看过他似曾认真的嘴脸。
”我不记得了。
我记不清楚了。
那翘起的嘴角是不是最欢腾的笑。
什么是梦。
什么是现实。
我记得他嘴角那些扎手的须根。
只是有些时候我并不清楚,那些须根是不是也会骗人呢。
或者说,只是我在自己欺骗自己。
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也许已经不重要了。
至少在我的感知里,我曾经看过他似曾认真的嘴脸。
“八月一日;雨;他会像以前一样吗。
”他。
也许。
只是一个陌生的男人。
仅此而已。
他是谁;我又是谁。
对了。
他是你;我是你挚爱的阿仪。
你说过,你最喜欢吃的是豆豉鸡。
我跟你说过,我最喜欢的是写日记和做木偶公仔。
你一定都还记得。
你一定都不会忘记。
你一定跟以前一样,深爱着我。
对吗。
“八月十二日;晴;信任是从何时失去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突然间就不再相信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了。
很多时候。
总是这样。
何时失去也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已经失去了。
虚妄;所谓相信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义呢。
“八月二十日;晴;他曾经愿意为我做一切。
”曾经。
只能是曾经了。
愿意,已经成了最美的往事了。
现而今呢。
没有知道面前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真实,是不是不再虚幻。
而最真实的也许只能是记忆。
可是当记忆也不再真实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信任呢。
“九月三日雨;也曾说,不会离开我。
”所有的爱情也许都将离不开的海誓山盟。
我不会离开你,你是否也不会离开我呢。
只是现在。
物质社会以及肉欲时代。
是不是还有人傻傻地信守着曾经的诺言,是不是还有人坐在房间里对着日记本写着这些悲凉的情话呢。
“七月四日;阴;分手。
为什么?
今天,我杀了他。
”分手。
为什么。
许多时候分手也许并不需要任何理由。
正如今天我杀了他一样。
也许,并没有任何理由。
凌乱的字迹和横七竖八的线条。
是的,我愤怒而且怒不可止地抄了把刀子往他的脖子上拖。
我杀了他,这样,也许他就永远也离不开我了。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二号;一切还没完。
”一切还没完。
在未来的时间。
永远永远。
没有止境。
爱。
思念。
渴望。
祈盼。
忧伤。
愁绪。
幻想。
欲望。
杀。
死去……也许,所有的一切永远不会终止。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女人;以及男人。
那么就会有一切。
爱情。
友情。
追求。
背叛。
复仇。
杀戮。
死寂……【伍】写在日记边上。
这些凌乱而絮叨的文字。
乱得无从辨认。
不管是在日期上的混乱或者在逻辑思维上的紊乱。
很多时候,我看着这部电影里那突然的黑幕里白色的字体里,总有一种悲怆得无以复加的感觉。
电影在时时提醒着我们。
其实这只是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女子独自一人的猜想和混乱的自我感知罢了。
可是,就算如此,让我们来想想这个女人为什么变成这样的最终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如此,其实这个女子越是可怜。
谁曾经说过: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
可是反过来说的话,这句话又是否成立了。
当我们的同情心开始不停地被彭氏兄弟诱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往前追朔了。
又或者说,再往前追朔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当初的阿坤会爱上阿仪而抛弃了梁咏娜,我们不知道他阿坤和阿仪之间是不是也曾经有过一段美好而纯洁的爱情,我们不知道梁咏娜是不是一个并不值得阿坤爱的女子,我们不知道阿坤所说的只是他们两个之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一切无知,也许,也无须知道。
喃喃自语。
只是一味地喃喃自语。
坐在房间里。
对着一个自己虚构出来的男人,然后自己说服自己深爱着这个男人。
然后,每天给他煮饭,等着他下班,给他打电话,在留言信箱给他留言,替他熬汤,洗刷地板,写日记以及做木偶公仔,还有那些走动的公仔以及时而震动的地板带给她的担忧…… 她就这样一个人活着。
或者说,两个人活着。
一起生活。
至少在她看来一直是如此。
从未间断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这个女人已经死了。
死在现实里,活在她的虚幻世界里。
【陆】爱情的遐想。
因为爱你。
所以我看到的男人几乎都是你。
我会跟他们说话。
告诉他们你已经死去了。
告诉他们我很忧伤。
告诉他们我爱他们。
告诉他们别像以前的你一样。
因为爱你。
而你爱着的那个人是她。
于是。
在我的世界里。
我就成了她。
我为像她一样替你洗衣做饭。
我会依偎在你的怀里看电视。
我会听着你说着那些动听的语言满脸上的偷笑。
这部电影让我莫名的感动。
也许只是因为这种无声却疯狂的爱情。
就算这样的爱情只是存在于一个女人的幻觉里。
开着大音量的音乐不停地沉溺于自己的幻想;煮饭,熬汤给一个虚构的人吃;写着一些似真似幻的日记,而连她自己,也分不清自己写的这些到底是真的,或者只是她自己的幻觉罢了。
因为爱。
也许,这一切将得到救赎。
【柒】剧情。
这也许是我所看过的电影中用了最长篇幅用来描绘幻念的一部电影。
除了电影最后的三分钟描绘的是一个现实相关的场景之外,剩下的八十分钟几乎都在描绘一个女人的幻觉。
彭氏兄弟的确是大手笔,这部电影里这样的篇幅描绘了这样一个个虚拟的场景之外,用了三分钟就把电影彻底地说明白了。
很多的类似意识流的东西,可是我们没办法苛责。
因为这只是一个在爱情战场上败退了的女子最后的一道防线了。
因为只有躲在她的幻念里,她才能平安。
而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混乱而间断的思索方式是不是也显得非常正常了呢。
这其实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
只是因为思绪混乱,于是就显得繁华而厚重了。
朋友和情人的背叛让一个本身孤僻的女子从此与世隔绝地生活。
没有其他朋友,于是对她来说,她的世界里也许就只有这最重要的两个人了。
可是,这两个人却在同时一起背叛了她。
在自己的幻念里,是自己亲手地杀死了那个男人,而且是那个女人教唆自己这么做的。
我可以幻想出里面的所有细节,然后用笔,以及日记本仔细地记录下来。
然后我会相信,是的,我是杀人凶手,我用最绚丽的鲜血祭祠了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然后更加虚妄地活着。
我还有一个朋友,那个背叛我的朋友。
其实,那也只是我的幻念罢了。
阿豪其实挺无辜的。
只是因为色欲。
对吗?
当我问他说,你有没有女朋友的时候他告诉我没有。
当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有女人打电话给他,他说他在开会,一会给你回复。
这让我想起了阿坤,以前的阿坤似乎也在常常开会。
男人和女人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
女人喜欢被很多人疼;男人喜欢去疼很多人。
听说,很多惨剧其实都是男人造成的,因为男人总是不负责任地伤害女人,所以女人才会想着如何去学会报复。
而梁咏娜杀了刘成坤。
其实只是报复的欲望被折射到幻念里的扭曲了的映象罢了。
梁咏娜是何丽仪。
阿豪是阿坤。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的梁咏娜永远如此定义。
【捌】恐怖和惊悚其实需要想象力和虔诚。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梁咏娜的梦境。
梦境和现实层层叠加之后映射出来的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其实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了。
没有鬼。
没有杀人。
然而这是一部很完整的情感悲剧。
当然,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用了意象。
如果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往恐怖片上扯的话。
至少当我想到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绑在自己的房间里却能对其视而不见完全不知晓的时候,她在那里完全是一个人地做着一那些事,而有的时候这个被绑着的人会突然出现,然而却被她当成了另一个人,跟他说话,给她吃饭,给他讲故事……其实,这样的意象往深处想的时候,的确让人很毛骨悚然。
谁曾经说过,香港电影彻底堕落了。
因为根本没有必要拍没有鬼的恐怖片。
谁又曾经说过,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恐怖。
在我看来,其实只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罢了。
看电影需要想象力。
对吧。
为什么一定要把电影里的东西往现实里扯呢。
为什么宁可去相信那些彻底不可信的鬼怪之说而不愿相信那些悲凉的情感呢。
当我们一定要把电影里的所有东西都彻底地剖解以及重组然后批判的话。
也许,这样的观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你不是学电影专业以及准备去拍电影的人们。
为什么不愿意选择相信。
然后被动地被引导进电影里去呢。
这也许是我总是不愿意用所谓的专业的角度去把电影肢解成镜头段落以及镜头的原因之一吧。
至少在我看来,那样的观影其实只是为了更多地拍电影,而不是为了观影本身。
在我看来,看电影跟信仰一样,必须虔诚。
因为相信,所以虔诚。
不需要原因。
如果从镜头、灯光、角度、拍摄手法、运镜、思想、主题等等去分析电影的话,绝对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达到完美。
何不姑妄听之,姑妄看之,姑妄信之,姑妄虔诚,姑妄感动。
所有的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些值得称赞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写那些烂片,而又写得出彩的缘故了吧。
因为虔诚,所以迷信;因为迷信,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出彩。
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看电影需要虔诚的心态。
不需要专业。
专业的人们是将要去拍电影的人们,我们只是民众。
那么作为民众,为何不虔诚呢。
或者说,伪专业的人们太多了,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故作深沉,所以大家都会选择批判。
我也许喜欢轻浮,所以,我注重剧情多于镜头。
我喜欢梳理剧情,纵然只是一部剧情也很一般的电影。
至少我感动,至少我乐在其中。
看电影,也不外如是罢了。
【玖】写在最后。
很罗嗦。
大多题外。
写到这里。
也许,这篇文章会突然被我掐断了。
我知道你们看得很过瘾。
可是我累了。
至少在我看来,写这部电影很多时候我是溶进了梁咏娜的这个角色去写的。
于是,我很累了。
我其实挺有点担忧,这样写下去,我会不会跑去对着镜子跟梁咏娜聊起天来呢。
不管怎么样,这是今年我看过的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电影之一了。
所以,有机会的话,去看看吧。
记着,去的时候把伪专业和伪深沉的外壳去掉,应该也颇有感触的。
没有杀人,没有鬼怪的恐怖片,偶尔看看,带着虔诚之心和想像力去看,也挺不错。
2006-11-09;丙戌年己亥月壬寅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妄想》 ■译名:《Diary》 ■导演:彭顺 ■主演:蔡卓妍/余文乐/梁洛施 ■类型:惊悚 ■片长:85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发行:保利博纳 ■首映:2006年10月19日/中国
从头到尾,就她一个人的戏了,余文乐纯粹陪衬,秀演技秀到爽!
——估计会让栋笃笑霸王嫉妒死啊!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二日 阴已经好久没写日记了,其实我是最喜欢写日记和做木偶公仔的,但这两件事,我都已经很久没做了,因为医生说,这会让我想起很多往事。
我很听话,虽然知道这其实很蠢,因为我始终没有忘了以前那些事,那些人。
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开始会疼女人,但久了,就冷淡了,他们都该死。
现在我每天见到的那个医生也是男的,他也姓刘,有老婆的,也有孩子,我知道我跟他没可能的。
但我控制不住,常常会认为他是喜欢我的,他好象对我最留心,每天给我治疗的时间也比其他病友要来得长,他是在暗示,他是爱我的吗?
我还是在担心,每次看他急匆匆走开回手机的时候,我就在想,他是在骗另一个女人,为了我……几年前,我清清楚楚,端端正正的在情人节那天的日记里写过:“我梁咏娜只爱刘成坤,今生,永远。
”我相信我能做到,但他却没有。
他一直过得好好的,他离开我之后,甚至比之前过得更好……因为他跟我最好的朋友,从小玩到大的何丽仪在一起。
新郎结婚了,新娘不是我。
我,我,呵,呵,何丽仪长得有我美吗,她的眼睛有我大吗?
难道这些臭男人,都喜欢脸蛋小小的,鸭蛋脸,狐媚眼吗?
我最近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森冤》,导演是那个专门拍恐怖片的彭发,讲的故事跟我的亲身经历差不多,我怀疑他是看了我之前的日记了,因为我进来前,警察没收了那本日记。
但我记得,记得日记上写的每一个字。
彭发偷了我的生活,偷了我的故事,我出去后一定会找他算账……不过,也许他是喜欢我的,拍着拍着就喜欢上了这个主角的原型了。
拍惯恐怖片的他太爱装神弄鬼了,本来这事很简单的,就一失恋的故事,有那么复杂吗?
另外,影片里有一段介绍妄想症这种病的,感觉像是纪录片一样。
久病成医,我觉得片子里有些设计不是很准确,妄想症都是自我卷入的,核心判断总是围绕着“我”的。
如果连“我是谁”,都没有搞明白的话,那还是简单的妄想症吗?
影片里那个叫阿豪的,真是很可怜,到结尾才出来,就一造型,五花大绑的,嘴也被塞了,台词没有,脸都变形了,这个演员真得好可怜,好可怜啊,导演真是太残忍了!
彭发,这个名字好熟啊,在印象中是一个长发飘飘,戴黑边框眼镜的男人,是他吗?
还是彭顺,是我记错了,还是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对了,好象除了《森冤》之外还有一部电影,片名叫《妄想》,是别名吗?
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呀,有机会一定要看看,看完后,再写进日记里。
是做作的光线?
实在太丑的木偶?
老土的音乐?
剁肉洗排骨的噱头?
鲜血淋漓的真假场景?
意料之中的情节发展?
还是,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男人都会变心;而看起来瘦弱无害的美女,很可能是变态哎呀呀好可怕呃 //甩着小帕子倒下=====================================为虾米没有给1星:1、演员长得很好看2、阿sa演的还是不错的3、理论角度,我这种会被虫子吓到四肢无力,又思维发散极易被心理恐惧打败的标准小女人(有异议的拖出去打死)没有被吓到说明片子不好;然而,对我来说,是好事吖,因为我终于也是看过恐怖片的人了啦啦啦 - -v
看完电影,我只说了一个字。
干!
我还想说两个字。
回水!!
电影院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对同性及异性情侣,大概有二十人吧,中间还是笑场了。
难道我正在看的是一部恐怖片?
其间数次按捺不住焦躁的心情想要离场,但还是忍住了。
情节的弱智以至于我在脑海中不断向它所模仿的前辈们致敬,混乱的剪辑让我怀疑这是否是一个因应大陆电检处而被阉割过的“内地版”,哪里有人拍恐怖片一上来就把谜底全掀开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XXXX……”,拜托,这不是电台的男性问题专家热线,花15分钟讲解前列腺炎成因,我们不需要教科书,我们要的是plots,我们要的是scary!可惜,我只得到了一部大愚若智的烂片,似乎它在怀疑观众是否看懂导演的意图,将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台词,用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机位,反复反复再反复演个三四次,简直可与当年亚视“解剖外星人”相媲美。
而结尾处的所谓twist更让人哑然失笑,莫非彭顺摆明了向《姐魅情深》致敬,还是他觉得观众都是一群大脑萎缩的畸胎。
Well,导演和演员都说了,这其实是一部披着恐怖片外衣的爱情片,well,我只能耸耸肩,摇摇头,说一声好吧,如果这能算是爱情,那丘比特一定是一个X染色体缺损的天生愚型。
看演技,看演技,阿Sa的演技有突破哟,一堆老人家色眼眯眯地翘起泛黄的大拇指。
yoyo,我最近右眼有点贵恙,每天早上起来都眼屎糊糊,看不清东西,所以每天猛滴眼药,眨个不停。
如果阿Sa眨眨眼睛就可以算是演技,那我岂不是可以去拿个奥斯卡影帝。
好吧,就到这里吧。
彭氏兄弟的前作还都算不错看,可单飞之后,就越来越烂,这一点古今中外无数血淋淋的例证都告诉我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听古人的话没错的。
[cp]豆瓣搜《妄想》片子海报是蔡卓妍饰演的角色梁泳娜盯着镜头,黑眼珠颜色极深而且占据整个眼眶,恐怖感迸发,一下子就毛骨悚然蔡演员总能给我这样的感觉,她总是在专注的看着你,像绕恒星轨道行驶且从不偏航的小行星,谁不会沉溺于这样的眼神之中呢,此刻你就是恒星,她眼中只有你。
所以她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有女友感的,不生硬,亲密自然,娇俏灵动,就像是在扮演自己,做Charlene的男友一定很幸福[可怜][可怜]好羡慕在《妄想》这部戏里,她演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一个是精神病患梁泳娜,另一个是何丽仪梁泳娜是冷血的,是偏执的,因为她有太多的情绪无法疏解,最终走向毁灭自己毁灭他人的路。
我不敢相信蔡演员这么轻而易举的信手拈来,有天赋,她不笑的时候真的有一种独特的冷漠感,当时身材暴瘦,侧面看她跟纸片一样,她的日常装扮是背心加长裤,我都没见过谁把背心穿的这么理性[可怜][可怜]很有禁欲感何丽仪这个角色对她真的毫无难度,是个双马尾甜妹,演她自己完全不需要技巧电影的结构走线,设计的也很巧妙场景也很不错,昏暗的大房子,腐败陈旧的装修风格,跟梁泳娜的内心环境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梁洛施饰演女二,角色不出彩但脸好[闭嘴]但是也算电影里的一条线了喜欢演员sa的一定要去看,sasa从不让人失望[/cp]
冲着阿Sa和诡异的宣传看了这部电影。
因为之前没看过彭氏兄弟的片子,也充满了好奇。
回想自己看《蔷花·红莲》时的紧张,一直提醒自己要好好的认真的看懂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的居民楼跟阿Sa颇有些格格不入,好在化妆师的手够巧,能稍稍弥补这样的缺憾。
本来还想感叹阿Sa够胆尝试这样题材的片子,但看片不到十分钟便开始质疑导演的眼光,梁洛施似乎更能胜任这个角色。
电影的叙述方式看似直叙实际上则是倒叙,彩色和黑白的交替,让我在屏幕前少不了“哦、哦、哦”。
但是这些“哦”却不是“原来如此”的意思,而是“怎么原来现在才交代”。
阿Sa和梁洛施的对话格局,看多了此类片子的人都能知道某一个必定是人格分裂的假象。
不过导演很奇怪,偏偏把两个人掉换过来拍。
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自己被甩就很想那个第三者也被甩呢?
搞不懂。
故事本来是很讲述一个无辜女人的辛酸爱情,却在繁杂的镜头场面过渡中少了感情色彩。
回头想想,倒有点像是一部非正常拍摄的记录片。
咏娜的男朋友跟自己的女同学好了,导致她成为妄想症患者。
她每天都看新闻,于是她认为新闻播报员是对她有意思才天天为她报新闻。
她约那个男人回家,然后软禁了他。
咏娜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她的日记并不记录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记录她幻想的事情。
当她无法理直气壮的时候就会拿出日记,但日记上却写着她杀了人。
她是受害者,却也在那个男人面前面目狰狞的差点杀了他。
她很可怜,跟自己说很失败。
她很可悲,因为当旧男朋友和情敌出现的时候她已经不能再恨他们。
她把自己锁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以为这样能够抵抗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可惜她还不懂,那个幻想世界就是她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电影背景音和话外音一直干扰着我,以致于很难分清楚电影的进程。
曾经有段时间很排斥角色的心理活动通过话外音表现出来,觉得这样拍出的电影明显是因为缺乏镜头叙述的能力和演员诠释角色的张力。
看在三个年轻演员的面上,我已经很容忍这个问题了却还是相当的不适应。
三个演员来讲,余文乐比较适合拍此类型的电影,动作神情虽然跟有年资的演员比还有差距,但在港台的同年龄演员比较起来算是不错了。
街上被阿Sa叫住回头的那个镜头,让人恍惚以为是看到了《无间道》。
梁洛施本来也应该是有发挥的,但她本身的个人气质太强烈,导致她的戏路和感染力都有局限性。
而我非常想表扬的阿Sa却找不到形容词去表扬,只有希望她在多次出演电影后会有发展。
最后说说导演。
结尾的时候看到字幕上“剪辑 彭顺”的字样便暗暗的坏笑了一小下子。
心想要不是这一刀一刀的功力,怎么能达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效果。
果然,是他自己亲手剪辑。
故事不错,好就好在剪辑得果断又不失神秘感,而坏也坏在剪辑上,硬是生生的把个感人的故事剪得破破烂烂,最后还留些参差不齐的穗子。
电影完全不像宣传的那样恐怖,气氛的制造上音乐是最出彩的,特效的运用是最失败的。
“妄想”这个名字直觉上还没有英文名“dairy”好。
看了这部电影,想去看看《见鬼》,看看李心洁到底是怎么被人捧为鬼后的!
未免太好笑了,偶看的时候简直四大笑连连呐当然在则方面则个电影还四要输给无极很多...配乐也很温情很小白领,每每到了"恐怖桥段"么就又突然换成"恐怖桥段典型派"音乐,实在叫人很想死
很喜欢阿SA在其中的表演,个人认为《妄想》和《追踪八月十六》是阿SA足够问鼎影后的片子。
不过她现在已经是啦。
当年租碟子看的好像
几乎是阿sa的独角戏,一些地方演的很细致,而我也是第一次觉得阿sa演技真的还不错耶,不好意思哈|||……
梁·依萍·泳娜,你把我大中午吓出一身汗🥀蔡卓妍台词和微表情都挺厉害的,“喊坤起床”和“买鱼找钱”两场戏很值得细品,很会演!另外这部戏的音效真的好吓人😅
包子脸阿sa演得太好了,影后胚子~
有漏洞吧,死了那么久,为什么肉看着还那么新鲜
初中那些恋爱的回忆,和宇子在电影院里坐到最后,好多东西已经模糊了,只有一些恋爱的酸涩味道,再见了,那年的妄想,那年的你我。
发现自己现在对这类片的免疫力好强
很怀疑,这叫恐怖片???真逗。抄《蔷花,红莲》可惜成了四不像。
五星全部给蔡卓妍的演出,剧情不算差,但不断有重复剧情,感觉有点沉默,其次就是英皇真的想让蔡卓妍做影后,麻烦多帮她接这类型的文艺恐怖片,而不是一直拍一些有话题,但剧情却没啥看点的电影
期望这个片子好看也是妄想
导片儿的人是太想让观众出乎意料了……
彭顺也有装神弄鬼的时候,阿傻和伊莎贝拉飚演技。。。。自取其辱
结局忘了,好像阿sa演技有刮目相看~
什么完意
算是hk电影中难得的悬疑佳作了,看到结局时又有一种被导演甩这玩儿的感觉,很好,但是色调太暗,乍一看感觉是恐怖片。。。
一段关于妄想症的旁白有点突兀。男友和老友好了,接受不了事实,导致精分的故事。猜的八九不离十。不喜欢压抑类片子,勉强★★★★D293 H156
美術攝影氛圍烘托太棒了 嚇死我了 梁洛施戲真是太好了 結尾處完全不敢看她的眼睛 感覺似曾相識 奧黛麗的《天使愛過界》
害怕自己也变成这样
就是喜欢阿sa,所以多加一颗星,而且这片子她确实演的不错,奖项上也有了肯定。已经习惯豆瓣上大部分人打分还不忘装13的行为了!
我觉得大木偶很恐怖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