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想看国宝的目的去的影院,结果看完了之后发现不仅看到了总是打着滚儿滚下山坡的小熊猫美美和宠爱它的妈妈丫丫,还看到了感觉自己在家里不重要的金丝猴淘淘、为了两个小孩的生存筋疲力尽最后倒在雪地里的雪豹达娃、众志成城共同迁徙到卓乃湖生产的藏羚羊母亲们、羽翼饱满洁白的仙鹤……有时候从动物身上真的可以窥见人生,虽然或许影片是带着主观的臆断来进行旁白的录制的。
熊猫丫丫和美美:母亲(父亲)对小孩的情感,不想要放手却不得不放。
不知道在美美爬上树之后丫丫的离开,会不会让美美下树的时候感到孤单和失落淘淘:一个人想要在一个群体里有归属感,他想要有被需要的感觉,在很多个地方寻寻觅觅之后发现还是家里好,但是回归需要一个过程,当肩负起维护这个家庭以及生活的这个社区的稳定的责任的时候,当自己真正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其实也就融入进这个地方了。
达娃:父母对家庭的妥协,为了小孩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当小孩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她会义不容辞地拼尽全力地保护他们。
(最后雪豹的爪子渐渐被白雪覆盖那一幕看得我鼻头发酸QAQ)藏羚羊:队伍的团结,以及容易在恋爱中变得傻乎乎又很可爱的男性角色仙鹤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形象,说是仙鹤能载着灵魂飞到九重天上去(忘了原话了……),这一句话接在了达娃死掉的场景后面,感觉蜜汁释然了,不过还是感觉很难过,曾经鲜活的生命突然就那样没有了,她的两只小豹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天地轮回,如果真的有灵魂存在,那么地球上的灵魂总数是一直不变呢还是随着肉体的繁衍在不断增加呢?
会不会一百年以前,“我”也在想着自己的灵魂的年龄呢?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真的还是挺不错的,片尾曲也好听,值得去影院看。
不管是青海高原还是四川的熊猫保护区,都只是小小的一个世界缩影,我们又是何其渺小啊,庆幸自己诞生在中国,祖先留下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都是值得一辈子珍藏的东西。
这篇影评想到啥就写啥,太激动了所以挺语无伦次的,但是应该算是有好好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
感谢所有制作这部影片的人~希望世界越来越美好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它以中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家庭为主线,展现了大自然中最本质的生命轮回。
导演陆川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深沉的叙事,使观众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独特。
它以“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构成,这四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四季轮回。
在这四季轮回中,四川大熊猫、三江源雪豹、川金丝猴三个中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家庭的生活被细致地记录下来。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出生、成长、死亡,这些故事在四季轮回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命的大画卷。
在电影中,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四川大熊猫的憨厚可爱,三江源雪豹的机警敏锐,川金丝猴的机智灵活,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动物不仅仅是生物,更是具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生命。
它们的喜怒哀乐,它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让观众深感震撼。
此外,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
导演陆川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和野生动物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大熊猫的悠闲生活,还是雪豹的狩猎场景,或是金丝猴的嬉戏玩耍,都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
电影中的配乐也非常恰到好处。
在电影的各个环节中,配乐都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动物们的情感和自然的氛围。
周迅的解说更是锦上添花,她的声音温柔而富有力量,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不少色彩。
电影虽然名为《我们诞生在中国》,但其实它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的电影。
电影所展现的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点——出生、成长、死亡。
电影以这三个主题为核心,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入人心的叙事,让观众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纪录片。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生命的壮美和伟大。
它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无论你是热爱大自然和动物的观众,还是对生命有着深刻思考的人,都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很多人对这部影片最大的赞赏在于:景色、动物真是太美了!
正如我所在的整个影厅的小孩及家长一样,不断爆发出赞叹声。
但如果只把“美”作为一部纪录片的卖点,那确实太单薄了。
随意找一部近几年的BBC纪录片,只要是蓝光格式都能达到这种美感;至于宣传中最神秘的雪豹,BBC也早在2008年便拍摄过相关的纪录片。
所以单凭美和物种选取固然能让普通观众大呼精彩,但对于像我这样埋在BBC中的观众来讲,这都是及格配置,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凭迪士尼的财力,不拍成这样真不好意思拿出来公映。
接下来便要谈谈这个标题:为何说《我们诞生在中国》卡在了中间呢?
首先从类型定位上,迪士尼纪录片一直是很模糊的。
我所看过的两部Disney Nature制作的《熊世界》和《猴子王国》在豆瓣和IMDb上都只有“纪录片”一个类型标签,但我一直觉得这两部更偏向自然故事片,尤其是《猴子王国》。
而这部《我们诞生在中国》在豆瓣多了“剧情”这一类型,IMDb也多了“冒险”“剧情”两个标签,似乎刻意要打个擦边球。
但这次无论是记录还是剧情,迪士尼都没有做好。
按“纪录片”的标准评价,《我们》犯了迪士尼纪录片最大的毛病:人味儿太浓。
《熊世界》靠旁白营造了一个美国中学校园影片的氛围,只不过主角是一只青年的熊,但这部旁白实在太好,整个语气配上画面毫无违和感,所以我对它的印象还不错。
而《猴子王国》则通过旁白将猴群描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半奴隶制的小社会,如此人化批评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我实在是不能忍。
很明显,《我们》还想复制《熊世界》的成功,但很可惜选错了旁白。
周迅的哑声不但没有带入感,还要去拟人一只萌萌哒的小熊猫,这画面美得我难以因旁白和谐而忽略浓浓的人味儿。
至于按剧本强行剪辑自然类素材这种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处理手法,《我们》根本配不上纪录片的美誉。
如果按“剧情”来评价呢?
“按剧本剪辑”这件事大可算了,可在80分钟里处理5个动物家庭,合着一个家庭只能分到16分钟,这还没刨去片头片尾占据的时间。
就这么点时间故事能讲得好吗?
于是导演机智的把丹顶鹤变成了打酱油的,以至于片尾的“丹顶鹤组”成员只有一个花絮摄影;藏羚羊戏份多些,但酱油身份依然醒目,毕竟连个有名字的都没有。
尽管如此,留给三个家族的时间仍然太少,加之季节的碎片化处理,刚对雪豹一家心怀伤感马上画风突变到痴情的小熊猫,观众很难真正的融入其中。
《蒙哥》花了83分钟才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佩的猫鼬家族,试问导演哪儿来的勇气用80分钟讲好三个风格迥异故事?
主观的处理手法让它难称为“纪录片”、时间不够剧情也讲不好,如此一来《我们》真是成了个“两不像”,整好卡在了边上。
想必这就是迪士尼现在最大的尴尬:想做纪录片却又放不下自己的童话本行。
毕竟纪录片强调客观记录事实而故事片强调表达创作者主观情感,二者本身就是个矛盾。
想合在一起?
难!
刚入场的时候发现很多都是小孩子,心里还真是“咯噔”一下,这要是闹起来还有法儿看么?
刚开始还有些叫喊声,但小孩很快就被画面吸引,倒都看的很认真。
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在年轻一代心里种下“保护自然”的种子,这应该是《我们》最成功的地方吧。
Ps.BBC在2013年拍了部动画+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科普很到位,但技术层面实在太差,恐龙说话嘴还不能动,从这个角度讲简直不如很多国产动画……一个一厢情愿的小设想:擅长记录的BBC如果跟擅长动画的迪士尼合作,各显所长做科普动画,这前景真是不可估量啊!
本来三星是给摄影团队的,周迅的旁白实在太多太呱噪,都快烦死了,破坏兴致只好减掉一星。
旁白也太多了,陆川是话唠吗?
没见过这么多旁白的动物纪录片,又不是拍舌尖。
前两天去看了地球四季,再看看陆川这个,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陆川还是水平有限,没事干拍什么纪录片。
好的动物纪录片,会带你悄悄的融入动物的世界,用镜头语言让你不知不觉从动物的视角看世界,那种代入感,会让人突然觉得天地都宽了,世界焕然一新。
陆川的完全木有给我这个感觉,我特么看到一半由于太烦旁白直接关掉了。
尤其周迅的公鸭嗓那个旁白声音又不怎么悦耳。
其实地球四季已经明显赶不上雅克贝汉以前的 鸟的迁徙 和 海洋。
但还是秒杀陆川了。
国产的电影糟烂也就罢了,陆川这种非专业纪录片导演能别来霍霍纪录片吗……
昨晚跑去看了《我们诞生在中国》,记录一下观后感。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组动物家庭和大自然相处的故事。
熊猫组主要是大熊猫丫丫、美美母女的卖萌日常和相聚别离的笑和泪。
是本片最萌最柔软的片段。
期间一直纳闷,熊猫宝宝她爹为什么一直没出现。
反倒是挂在树上的那只小熊猫(树熊猫?
)一直出现,盯着她们母女俩。
不禁脑补了各种隔壁老王的狗血剧情。
金丝猴组某猴群大家庭因为“二胎”出生,长子淘淘离家出走,与流浪猴们整天放荡开趴体,还跟老爸的宿敌“”混在了一起。
终于,老爸和宿敌进行了一次battle,然后在冬季来临后举家迁徙。
然后淘淘浪子回头,但不被父亲接受,直到有一天从苍鹰手里救回妹妹才被父亲原谅,回归大家庭。
我觉得这是本片情节最丰富的一组。
雪豹组雪豹达娃育有两只幼子,因地盘纷争被另一个雪豹家庭驱逐出领地,流落在外,最终冬季来临,达娃为食物以身犯险攻击牦牛,反被牦牛顶成重伤,不治而亡。
(现实中达娃还活着,肯定的嘛,毕竟是拍戏而已)龙套组-藏羚羊大致讲的就是,每逢特定时节,羚羊们可能为了让孩子获得卓乃湖户口,远赴卓乃湖落地产子。
最奇怪最没头没尾的一组,估计是拍到的素材不多不少,故事性不够,弃之又可惜。
最终沦为龙套组。
-小熊猫总是在树上盯着熊猫母女,疑似隔壁老王。
-丹顶鹤象征性的出现,寓意生命轮回。
故事简短,情节克制,一共才75分钟。
当然,估计这也与拍摄难度有关,不得不克制。
豆瓣上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事先写好了故事大纲,然后再去获取摄影素材,最后通过后期剪辑把零碎的片段串成一个完整的影片。
我不是很了解电影制作的流程,但我大概知道,不管是先有大纲,摄影师们按图索骥去搜寻素材。
还是先拍了大量的素材,才通过观看素材整理出故事线索,最后串成影片。
又或者,先有大纲,再边拍边串,随时调整。
总之,我能想象到整个过程的艰辛,和有趣。
这两点都可以从影片结束时的花絮看出来。
至于有人指责这是一部伪纪录片,说这是用人类视角在包装大自然。
我倒不以为然,我认为正是这“伪”纪录片的形式带来了这深切的代入感,这就是一部用伪记录的形式来贩卖大自然故事的影片,故事片。
所以犯不着跟BBC的纪录片比。
这又让我想起了之前史航在《奇葩说》里曝出历史上纪晓岚其实是个性欲旺盛,孤阳独亢的大白胖子,根本不是电视剧里面那个才华横溢,为百姓得罪皇上的清官。
我丝毫不怀疑这部片子的“伪记录”行为,我甚至能猜想制作团队为了拍摄出特有的情节,连我们前后看到的主演猴子、雪豹都不是同一只。
但这就好比是人去演戏,有时候需要替身一样正常。
只不过动物们没法沟通罢了。
迅哥的配音水平我不怀疑,旁白总体来说还算有趣,但某些句子那隐隐的翻译腔听着有些别扭,还有某些网络用语强塞在里面也是怪怪的。
据说是陆川自己写的,不知道包不包括翻译腔和网络用语。
但总的来讲,这部既有温馨,又有幽默,又有小紧张的短电影,还挺对我味的。
作为纪录片,它不是很合格,跟帝企鹅还有海洋等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片中的每一个动物都足够单独拍一部片子,仅仅79分钟的影片试图展示的东西太多,从而影片感觉很忙却似乎没有说明白任何一个,而其中的神鸟丹顶鹤更只是作为起兴和结尾的象征才出现了一下。
但本片也算暑期档的一股清流,毕竟中国的广袤土地处处是风景,景色是real美,看看小大熊猫在地上打滚,雪豹矫健的身影,金丝猴萌萌的大眼,藏羚羊壮观的迁徙,也是不错的享受。
最后看到雪豹真是心塞塞,你们知道你们是濒危物种吗?
为什么要父相桑害?!
说真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是近年来拍的比较好的一部纪录片了(当然舌尖上的中国是我觉得最好的),以一个上帝的视角重现了这片大地上最美的景色,依托生命的轮回,讲述起这个故事。
情怀是足够的,同时,作为一部纪录片,科普性与严肃性的削弱也是一大亮点。
诙谐而不流于庸俗,哀而不伤,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平衡和尽善尽美的地步了。
我想,大概也只有真正的静下心去,才能拍出如此的佳作吧!
影片里显示,带孩子在动物世界普遍是雌性的职分,雄性通常在交配的季节一结束就撒手不管了。
有些雄性甚至不养家,更不用提对家庭的忠诚。
成年的动物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没有去照料年老的父母。
乌鸦反哺,鸳鸯戏水,有,但肯定不总是这样。
人类逆天而行,或许已经慢慢脱离了自然的本意。
婚姻中的男性要体贴自己的妻子,分担带孩子的任务,还要抵御滥交的诱惑。
女性养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体贴丈夫,同时也要对抗自身的情欲。
选择独居生活的个体,积年累月地和官能的减弱对抗,等待合意的伴侣,或为了宗教或其他并非物质的追求终身禁欲。
在生存竞争中失利的个体,也能取得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横尸旷野,让丹顶鹤把自己的灵魂带走。
人从出生起就接受教化,用区区的几千年去对抗百万年上亿年,一次次树立又推翻“真、善、美”的标准。
人从生来就处在迷惘之中,又在困惑中死去。
在一生中无数次奋起,想要拥抱完满。
然而这短短的几十年甚至百年太短暂,几无可能。
通过回望几代人的挣扎,才可知在逆天的路上已经走了多久。
探索自然和动物,也是人世的风景。
近期在用业余时间参与了纪录片节的选片评审工作,兴趣与义务。
所以有同事问我:看纪录片是怎样的感觉?
我回答:很枯燥很闷,但能看世界看社会,看得更远更细。
其实,能在院线排档期的纪录片,一年几乎不超过十部(电影节展播除外),更别奢望票房大卖。
纪录片就是一个不容易被提兴趣的冷门类别,尽管它有很大的社科价值。
那么,8月12日要上档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从制作到宣发的投入程度来看,已经算是“大片”了,试片口碑不差,何况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广生态环保,很有意义。
再是,影院大银幕观赏《动物世界》,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这是首次使用高清摄录器材拍摄到极其珍稀的雪豹栖息行踪,影像非常可贵。
影片整体制作精良,画面震撼,挺过瘾的。
可是,我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些许不协调:它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后来,看了陆川导演的专访大致了解: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式是先按大纲去拍摄取材,摄影团队每两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导演需要根据新获素材情况反复调整剧本,最终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剧情”的电影,甚至否认是纪录片的类型。
这部电影共耗费三年时间制作,一年半由迪士尼团队外景拍摄,一年半由陆川后期剪辑。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间保险公司的销售代表,全部换成建筑工人,这公司还是不是保险公司?
正如一部用镜头切切实实捕捉实景,后被“人为”剪出与调配过的片段,还算不算纪录片的争论。
我对剪辑有些看法,如果是影视娱乐:匹配剪辑、蒙太奇等手法能实现1+1>2效果,超乎想象的奇妙。
对于新闻纪录,从调用镜头焦距起,局部还是全景都足以可对事件自定义说法,甚至歪曲,更不用说剪辑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看娱乐影片,却微词它带有“纪录片”标识,即使镜头都是真实的,也不含Duang添加。
比如电影里出现的:幼婴熊猫“美美”在地上练习爬行的画面,与树上的“小熊猫”摇头摆脑模样,经过剪辑,产生调侃情节。
目光锐利的苍鹰捕猎一幕,与金丝猴“淘淘”纵身一跃等画面的结合,成为勇救“妹妹”的桥段;用近景镜头减少干扰物,但背景乔木色差瑕疵,拼接痕迹显眼,因此,还要靠周迅的独白分散观众注意力。
本来想吐槽周迅的独白,虽然接地气,主观意识强,迫使观众代入感情,强行拟人想象。
不过呢,毕竟不是一部纯正的纪录片,明确带故事性,从实地素材中筛选,通过剪辑串联出来的剧情,用独白增强表现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再加后期音效点缀。
好多人不喜欢看沉闷的纪录风格影片,例如:吃喝拉睡的日常消磨。
说真的,我也不喜欢。
于是,导演希望有更多受众适应,让纪录镜头变得有趣,通过后期改造,把五组野生动物五个大家庭五线展现,上演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经历。
当然,会降低科普价值,提升娱乐档次,重点能引起观众的认知就够了。
顺带一提,雪豹猎杀岩羊过程的镜头居然被剪掉,妈妈们可以放心带孩子去观看了……呵呵呵……如果不介意上述牢骚问题,电影的诚意还是值回票价的,只是只有一半血统而已,一半国外摄,一半国内剪,一半纪录片,一半故事片,一半展实景,一半推理念。
无论怎样改,众口难调在所难免。
怎样评价,看观众的观影目的与心态啰。
牺牲午觉时间来看一部76分钟的纪录片,只因为几乎所有的影院都只挤出几个白天场给它,甚至于今天是首映日,而明天就基本上无处可看[微笑]不想评论周迅略显违和的配音,也不想讨论预告片比正片优秀的网络争议,动物纪录片本身就值得敬佩。
通过四种动物的生活追踪记录,讲述大自然生存的残酷和生命延续的美妙。
迪斯尼把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拍得美轮美奂,冲着题材和诚意就值得贡献人民币,而当我跟影院工作人员提到排片太少时,她诧异的说这部只是纪录片呀!
呵呵…
看图说话太严重了,看得人膈应。一出来我就说雪豹达娃很可能没死,朋友一脸不相信,还被几个带小朋友的家长怒目而视,拜托是制作团队欺骗你们又不是我ˊ_>ˋ
远远不如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丹顶鹤就是打酱油的
感觉很适合带着小朋友看~迅哥的旁白表现力还是很不错的,好像在你耳边低声细语。
金丝猴雪豹激萌。
我十分想见赵忠祥
Earth day上映蛮应景的,人为剪辑、解读和意义的添加并不会抹杀拍摄的艰辛和素材的珍贵,动物的行为本身是真实和开眼界的啊~镜头下的中国真是很美
飛機上看的,我的座位音响壞了,只聽到背景音樂沒有旁白,于是給五星。聽到旁白估計要减兩顆星。
PS的有点过了!
想给周迅递杯水
无法观看
不喜欢制作组用人类思维来给动物加戏
纪录片还是多一些客观,少一点套路,看完总觉得是把纪录片拍成了睡前寓言故事,可惜周迅的解说词我真的全程尴尬。宣传的时候,陆川少说些大话吧,真没有那么牛逼,拍得久不等于拍得好。
给动物满分,解说词减一星,解说人减一星
很棒的中国动物类纪录片,周迅的声音完美契合这部电影,可惜当初排片少,知名度也低,看完之后有种不一样的感动,这是陆川近两年拍的最好的作品(我认为),希望自己能写个长评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人类的概念把动物框进去,熊猫真的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吗?think about it
这他妈跟CCTV动物世界有什么区别?????找周迅配音就能进影院卖票了?????
减两颗星因为陆川这个老弱智
很抱歉没有看完,跟BBC纪录片比起来差距有点大,动物演员们已经本色演出,整体制作和配音还是差些。
不喜欢主观代入想法的解说。
迅哥儿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