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边境
Zielona granica,边境无间(台),边境炼狱(港),Green Border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主演:贾拉尔·阿尔塔维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贝希·贾纳蒂·阿泰,托马斯·洛索,Mohamed Al Rashi,Dalia Naous,Monika Frajczyk,娅希米娜·波拉克,马赛杰·斯图尔,阿伽塔·库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语言:波兰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波兰与白俄罗斯交界上的这片蓊郁森林,大批中东与非洲难民涌入,叙利亚难民一家也在其中。他们以为只要步行通过边界,进入欧洲,安全的日子就会到来。殊不知波兰政府放任边境警察用暴力驱赶难民,白俄军方会再将他们逐回原地。成为白俄罗斯扰乱欧盟的人肉子弹,又被波兰政府视为洪水猛兽,全家老小困在林中进退不得、饥寒交迫,陷入无间往..详细 >
难民偷渡的电影看了不少,这一部比较特别。不是因为黑白画面特别,也不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难民偷渡这件事特别,而是这片狠狠地打了欧盟的脸。难民都说从白俄罗斯到波兰就是胜利,因为进入波兰就是进入欧盟,离终点站瑞典就不远了。可是,波兰只是假意接收难民,实际上边防军抓到难民会把他们送回白俄罗斯,而白俄罗斯又会把这些人送回波兰。看起来很搞笑,但是难民们在这个过程中受太多罪,有的人就死在了两国边境交界处。有的时候觉得白左太圣母,接收难民就让难民住到家里去啊,电影里这几个真让难民回家了,不得不佩服。
如果没有霍兰,这届威尼斯简直就是灾难
看的时候总忍不住在想,那些波兰人和白俄怎么就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国家的人民也被那样对待过,怎么波兰那么快就用西方的视角看待难民身份了呢?
出字幕和亮灯的时候 电影院里响起了两次掌声。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克制地记录是一种美德。更系统的问题不知道是影片不能问 还是全人类都不方便回答。
如果单一难民视角或许更好。为了贴主旋律而太满,反而削弱了力量。
怎么说呢 撇去政治因素不说 故事是的确拍的很扎实的。。。
各人自扫门前血
当下难民的生态在黑白色背景之中让上世纪三十年代附体。
#Biennale80 毫不拖泥带水,mourir une mille fois的难民困境。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讽刺了白左只会举蜡烛,但是自身也陷入了底层互害的陷阱。谁创造的这些问题?他们负责了吗?难民的新闻早就满天飞了,那么所谓的自由民主社会为何依旧能熟视无睹呢?希望以后raise awareness的电影能多challenge上层建筑
时间稍长但饱满的叙事,穿越国境是真的在沼泽中前行
坐在电影院的人只是流了一点廉价的眼泪,但有人已经死了一千次。
五星给人道主义
#VIFF2023 如果不是后三分一贪大求全导致主题表达越来越弱,应该会给一个更高的评分。另外过于白左的视角就像片中所讽刺的那样,总是很容易将复杂问题理想化,从而导致很多关键细节失真。在这点上蒙吉的《核磁共振》给了更好的表达。更有意思的是,这片子首映后被波兰政府高官猛烈抨击,最近更是取消了对乌克兰的援助,让片尾和谐的波乌边境变成了一厢情愿的构想。
属于是,效果做得比较差的黑白+手持了。视听水准一旦平庸,那此类影片就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否只是出于政宣目的。至于卖惨,我的观点是,惨不惨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只有惨。本片很尴尬的点就是,难民毫无塑造可言,扁平得要命,反倒非难民部分反倒拍得还可以(有复杂感拍出来)。我是个凡人,观众也是个凡人,普通人没有义务见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什么人惨了就要施予同情、消费怜悯心,你起码需要给我们一点同情的现实/人性基底。全然只靠一种“惨”的渲染触发的同情是廉价的。
7/10结局提高整体调性的例证。
导演完全可以把用于拍电影的经费拿出来接收绿色难民嘛,太不人道了
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总得有人站起来抗争
7.9分 一天晚上看了人类的两场浩劫。霍兰真是宝刀未老,多视角下的难民危机,观之心情激荡。节奏与调度都趋于纯熟,黑白影像更添严肃调性。剧本写的也不错,每条线都没写丢,几场高潮戏都能调动出情绪来。议题先行… 说不上好坏,当然丰富了我的视角,不俗的影像和频繁的视角切换也足够吸睛,但偶尔还是有些干涩。
霍兰个人秀,有《冷战》和《阿伊达,你往何处去?》的影子。“绿色”的片名却对应黑白的场景,但是黑白展现的却是近在眼前的事件,这就有点奇怪了
立场先行地,影片开场没多久就由一片繁茂的深绿进入苍茫的灰白色基调,霍兰以残酷而不安的影调,按照立场和种族背景将人物划分为难民、边防警察、社会活动人士和当地居民四个阵营,虽然是故事片的拍法但在前半段的难民视角部分已然是在展现触目惊心的流亡灾苦,即使因为一口水资源的难题也会遭到来自边巡警的人格羞辱,被反复驱赶于白波边境两地的难民暗合了孩子起名时蹦出的球员姓名——被当做足球踢来踢去的难民现状。后半段的纪录视角则更倾向于塑造站在更高的立场以丰富的社会面来考量难民的收容接纳问题,深入到个体的思想转变来作为对抗欧盟政治演说家的利益阶层,炮轰他们虚伪的人道主义假象,为黑人与白人的孩子唱响“一千次的死亡”的悲调。想到影片正在讲述的虽已是旧闻,而至今还生活俄乌战争背景下的我们好像又从未感受到历史的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