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旧片,“你离家不远,就差一万公里。
”从极地兜兜转转历经几年,几次的命悬一线,唯一支持的就是家人的信念,虽然是一部二战的片子,但是没有体现战争的残酷,恰恰相反体现了人情的温暖,人性的善良。
这部电影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题材上代入感很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描写战争,犹太人的帮助,陌生人的帮助等等,才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征途。
家人,亲情才是值得你一直前行的动力!
配乐烂到极致了,配出了劣质廉价舞台剧感觉,像样板戏,丝毫不像电影配乐;情节、情绪全被配乐破坏;每个音符都在夸张、直白,毫无感染力。
幼稚、庸俗的配乐,严重拉分……好久没有听过这么差的电影配乐了………配乐烂到极致了,配出了劣质廉价舞台剧感觉,像样板戏,丝毫不像电影配乐;情节、情绪全被配乐破坏;每个音符都在夸张、直白,毫无感染力。
幼稚、庸俗的配乐,严重拉分……好久没有听过这么差的电影配乐了………
【7.8】
1、主角光环都拉满了还这么狼狈。
专门在火车站10几个人带着枪围堵他,他随便一跳就能跳到正在开走的火车上,火车站不应该被临时管制,所以火车只能进不能出吗?
那条狗跟着他我就知道这条狗凶多吉少,狗在那儿给他争取时间,他一不上去补刀助攻,二不抓紧时间逃命,十几个人的枪都朝他开,他一点屁事没有,这不是就是神剧么?
神经病导演2、只能说主角经历丰富,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力行。
他经历的那些事遇到一两件让他死里逃生也就罢了,一连串都被他遇到就是主角光环,就是狗编剧的安排而已,有什么不得了的遇到的磨难多,又不是遇到了绝境3、男主好几次都幻觉,导演故意这么安排吓观众,手段低劣4、我希望主角在快逃出去,快成功的时候死掉5、你说他一路上遇到的帮他的人为什么要帮他呢?
比起举报他的人来说,帮他的人更多,举报他、抓他的人更少、脑子更不全。
6、这个真实故事里的人走了14,208KM,荭菌怅筝走了两万五千里,1里=500M,鸿钧常增就走了12,500KM,这个主角居然比洪俊長蒸走的路还长,而且弘峻苌憎走了两万五千里只是“走得最远的布兌”。
小说的历史背景不明,叙述者始终紧贴他的德国主人公,在描述主人公遇到的其他人物,尤其是苏联人和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时充满了种族主义的陈词滥调。
他们,“至少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孩童,有一种幼稚的残忍和乐于助人的习气”,在小说中,他们“消瘦、眼窝深陷,一副穷酸样,看上去卑鄙、可疑,就好像他们能活下来都要感谢绞刑架上断裂的绳子一样”。
战俘营中的一名苏联护士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既不能对任何德国犯人感同身受,也不像正常人类那样有情绪的起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个德国人,即使深陷困境,他们也能保持“教养”和人性,其中尤以昔日的军官最为出众。
直到几年前,巴伐利亚的一位广播记者才发现了“中尉福雷尔”的原型。
他综合了很多可靠的线索,证明了小说中叙述的故事从未发生过。
在故事发生的时间内,西伯利亚东端根本没有什么战俘营,而所谓“真实的”克莱门斯·福雷尔也早在1947年就离开苏联战俘营返回了慕尼黑,因此不可能辗转跋涉3年。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此书讲述的究竟是谁的故事?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部小说,而是类似的关于战争和战俘的作品的真实性都非常可疑。
在展开叙述的过程中,鲍尔不仅仅依托于对时代的见证者科尔内留斯·罗斯特(福雷尔的原型)的描述,其自身的丰富经历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鲍尔于1940年加入纳粹国防军,还参加过对苏联的战争。
他当时的出版商赖因哈德·皮珀,很早就曾表达过有兴趣出版一本关于他这段经历的书。
这与鲍尔的野心不谋而合,他一直关注着战争,开始勤勉地搜集资料。
“从我们第一天越过边境开始,直到今天,经历了无数伟大的、振奋人心的、可怕的和令人恐惧的事情。
”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伟大的经历从来都是战争,是我们的战士所打过的仗。
……苏联的风光千姿百态,无不美丽、灵动、震撼人心。
令人恐惧的是苏联人,22年的统治留下的痕迹远比战争中的他们更可怕。
我当时并未弄清为什么这一目标值得追求,但是处处都可以看出,灵魂的缺失、简单化、同质化以及所有对人生价值的贬低都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必须面对这一切令我感到恶心和仇恨……命中注定我要遭遇战争,对此我毫无怨言。
我很愿意再重新经历这一切,虽然辛劳,但我最终获得了成长。
危险并未大到无法承担的程度。
我相信,我会从这一切中受益。
”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我看电影的过程,主人公得需要多大的信念才能一个人横跨西伯利亚,后又经过重重路程,数不尽的生死考验,经历了人性的险恶同时也得到了人性善良,历经了3年多的时间才走出了苏联,并最终与家人团聚。
这是一个真实改变的故事,我都不敢相信真的有人能做到到了。
现在想想自己现在所经历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看完电影, 觉得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1. 在火车上, 一个士兵说, 他原来在纳粹冲锋队, 认为那是他最后的光荣, 接着就被打了。
为什么?
难道纳粹士兵也分支持纳粹的和反对纳粹的人么?
影片是想借此表达, 纳粹思想在当时的德国也是可耻的么?
我认为这就是本片故意为了渲染德国正义安排的片段。
2. 既然俄罗斯士兵对待战俘那么恶劣, 为什么纳粹老军医可以有自己的办公室?
他应该也在战俘营被虐待, 然后在需要他的时候出来瞧病啊。
3. 纳粹老军医为什么选择帮助男主?
我能想到唯一的原因被自己反驳了。
如果因为男主想逃被浸猪笼?
但是想逃走的人肯定不止男主。
要知道老军医是用自己的命给男主换来的逃生条件啊。
如果是因为老军医知道自己身患绝症, 随意选中了男主, 那只能说是主角光环。
4. 男主太帅了么?
为什么看守所军官跟女军医吵架的时候会问女军医是不是喜欢上了男主?
电影里没有任何铺垫。
5. 两个淘金的人为什么要救男主?
他们本身也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人6. 雅库茨克人救了男主倒是还能说得通, 说明这个部落人心善良。
但是雅库茨克的寡妇为什么选择跟男主睡了呢?
仅仅因为这个男人太帅了吗?
好吧, 可能是吧7. 伐木场的军官, 既然他们要举报男主, 为什么还让他坐上火车呢?
可能就是为了让他在下一个火车站被再次俘虏?
这是不是也太蠢了8. 在火车站, 男主再次大逃亡, 看守所军官的脸都被男主的狗子咬伤了, 也知道他又跳上了火车, 就不再追了??
要知道他为了抓捕这个逃犯, 也差不多跨越了大半个俄罗斯了,为什么在离他这么近的时候放弃了????
他有汽车, 有资源, 抓人的欲望有这么强烈, 没理由抓不到啊。
9. 犹太人大叔帮助他, 我是真的无法理解。
他的兄弟被德国人杀了, 他还要帮助德国战俘, 并且发病临死了还要坚持说他会帮助所有人。
犹太人的利益观多明确, 他这做法说不通啊。
他帮助男主准备了假护照, 衣服,把仇人照顾得这么周到的犹太人, 我是真不明白。
10. 他偷偷搭乘大卡车, 情急之下杀了卡车司机, 没人报案吗?
俄罗斯没有警察吗?
过边境桥的时候, 一直费尽心机抓捕他军官给他让路这个举动, 更是说不通了, 只能说这一幕是他脑补的。
最后到了德国了, 他被怀疑是俄罗斯间谍, 这个是说得通的。
有太多牵强的情节了, 综合上面的疑问,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俄罗斯间谍为了回到德国享受退休福利待遇, 编造的一串谎言。
就像电影《第十二个人》一样,也是依靠众人的帮助,所以这类似的题材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给了4星,克里门斯回家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有医生,有淘金者,有野地部落的人,有犹太人,还有卖饼子的姑娘,甚至有军官的帮助,追逐自由类越狱电影虽然比不上依靠自己的《肖申克的救赎》,但是隔着屏幕,我也感受到了西伯利亚的寒冷与一路的艰辛,但是,当你想回家,一切困难都会化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甚至最后最大的阻碍,苏联军官,也未必感动,留下那句我赢了,象征性的表示自己抓捕能力和认为他没有死的正确判断力之后,就放行了。
所以人还是得有自己深爱的人,不然可能早就葬身在西伯利亚的某处野地了。
最后,最触动人心的永远是此事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舍生忘死万里觅归途--其中一大亮点:女儿丽茜娅对父亲无比深切的思念.伴随长大。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第一次与父亲的分别
与父亲有话要说
第二次,父亲遇险时女儿的心灵感应:
梦中惊醒
第三次,坚信父亲还活着
感应到
丽茜娅 期盼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到身边!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极地重生》,也许会改变你的人生 你曾经莫名地烦躁不安、难以控制地对亲人发脾气,使他们生活在你精神污染的阴影下吗?
你还在为人生的无常、前程的渺茫、未来的无望而焦虑、烦恼吗?
如果可能的话,你愿意花三年的时间去做完一件事,然后解决掉你目前的一切问题吗?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你可否愿意,花两个半小时,用心去做一件事,只做一件事,从而尝试着解决掉你目前的一切问题吗?
跟我来吧!
让我们打开电视和碟机,郑重地将《极地重生》这张碟送进去,开始我们的极地逃亡之旅。
就做这件事。
时光带我们回到1944年冬天,德国拜恩州。
大雪纷飞,人头篡动,嘈杂声、喊叫声、催促、忙乱……这是德国军队即将奔赴苏联的火车站。
德军少校克利.基文斯拥抱着泪水涟涟的妻子,“我一定会很快回来,我要回来过圣诞节。
”五六岁的小女儿仰头看着他,“爸爸,你会为我带一张明信片回来吗?
”基文斯纵有万般不舍,此刻也只有一句话,“我会的。
我答应你。
”基文斯紧紧抱着女儿,他的眼神向远方慢慢伸延…… 影片省略了所有战火硝烟的场面,镜头一转,直接将我们带到了斯大林头像下的苏联军事法庭。
“被告人被控从事游击活动,罪名成立,被判处接受劳改。
刑期25年。
”基文斯押往位于北极圈内、白令海峡西岸的迪尼夫角监狱。
一列满载德国战俘、穿越西伯利亚的列车行进在暴风雪中。
德国士兵已被冻得肢体麻木,脸色蜡白。
基文斯蜷缩在这群战俘中,从未经历过的寒冷使他面目凝固,几乎动弹不得。
一个懂地理的德国兵向这群可怜的同伴讲解他们的归宿,“我们已经远离欧洲大陆,埃蒂斯河在我们后面,再往东面走便接近叶尼塞河,之后是勒拿河…至于迪尼夫角,是在东面较远的地方,要长年累月才可到达,我们永远也不能抵达目的地,因为在途中早已冻死或饿死。
” 寸草不生、寒冷刺骨的监狱,周边没有围墙和栅栏,因为不需要。
试图逃脱只会使自己陷入北极圈内的茫茫雪野,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所有犯人不能私藏任何物品、信件,否则就被脱光衣服站在暴风雪中活活冻死。
能够活下来的就被视为有劳动能力,被押往煤矿去挖煤。
伤害、死亡日日在发生。
医生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签发死亡证明书。
基文斯的同伴已经绝望如行尸走肉般任人摆布,唯有他发誓要逃离。
第一次逃跑失败了,基文斯被抓回来,在严寒中被关在一个仅容一人直立的露天下水道中,冰冷刺骨的雨水连日连夜冲洗着他。
不可思议的是,他竟没有死。
同伴由于受他的牵连,被断食五天,饥饿使他们举起痛恨的棍棒,无情地打在基文斯的身上。
然而,他心里只有一件事,我要逃跑,我要回家。
伤好之后的基文斯抓着狱医史塔科的衣服,“你要救我,我要写信回家。
”“但永远也送不到你家。
”医生说。
但基文斯的毅力和决心还是感动了医生。
其实,这位德国籍的史塔科狱医也早已做了逃亡的准备,甚至已为此准备了简单物资。
但他刚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无法再承受漫长的逃亡生涯。
他把生存的希望给了基文斯。
在医生的帮助下,基文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胜利逃离了这座人间地狱。
从时间上分析,此时基文斯在监狱应已度过四年。
在这里应该重点介绍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负责监狱保安工作的苏联上尉施哥夫,此人在影片中基本上就一个表情――平静外表下的残酷与冷漠。
但他与基文斯有一个相同点,即同样的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监狱派搜索队抓捕基文斯五天未果后,所有的人都相信他已死于零下40度的严寒,唯有施哥夫坚定地认为他肯定活着。
因为施哥夫了解,此人的意志力定能使他创造奇迹。
所以直到影片终结,施哥夫始终像一条机警的猎犬一般,紧紧追随着基文斯。
影片在此后的一个半小时里,讲述基文斯逃亡生涯的种种经历。
猎人兼淘金者的相助与相残、野狼的袭击、雅库茨克居民的好心救助、林场工人的举报、被施哥夫险些抓获又再次成功逃脱的惊心一幕。
在看似平静、有条不紊的讲述中,观众的心却始终被紧紧地揪着,其惊心指数绝不亚于好莱坞动作大片带给人的震动。
影片不时呈现精彩的细节描写,现列举几例: 特写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仿佛神灵有知,一只肥嘟嘟的海豹突然出现在视野中。
基文斯惊喜交加,拿出史塔科医生送给他的手枪,用颤抖的手瞄准了它……基文斯划开海豹的肚子,将冻僵的脚缓缓伸进了海豹热乎乎的体内,“对不起,我要借用你的脂肪。
我要回家。
” 特写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
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
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
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
我快要成功了!
” 时间转眼到了1952年8月,已经逃亡将近三年的基文斯来到了苏联中亚地区。
这里出现一派我们所熟悉的我国新疆一带的风土人情。
在这里,已经形同乞丐,带着明显的逃亡特征的基文斯引起了一个波兰籍犹太人的注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犹太人没有去近在咫尺的“苏联警察总部”举报基文斯,反而带他回到自己家,替他梳洗,并给他办了一个假通行证和护照。
导演在这里为犹太人安排了这样一番独白,“你想知犹太人为何帮德国人?
虽然德国人杀了我的兄弟。
我们大都不知情,当然不知。
你为了挽救妇孺,不惜把你的上司杀死。
你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保守秘密。
你只不过奉命行事。
” 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基调基本上是对战争的反省、对纳粹和法西斯的强烈谴责。
而关于战后德国战俘的命运的题材,似乎很难找到踪迹。
《极地重生》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一段空白。
但毕竟,大肆侵犯他国、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德国军队是令人发指的,相信本片导演也是为了使影片有一个合乎伦理的立足理由,才偏偏借这位犹太人之口,从另一个角度唤起人们对基文斯的理解和同情。
好心的、博爱的犹太人在安全送走基文斯之后因疾而死。
他最后一眼看到的,是苏联上尉施哥夫那无限遗憾、无限痛恨的眼神。
“走吧,只要稍有运气便会成功”,这是犹太人对基文斯说的话。
观众此时也无比欣慰地想,也许他离成功真的已经不远了。
然而导演还是不想放过我们,继续用那些不紧不慢的细节描写来折磨观众的心。
在基文斯购买通往苏伊边境的车票时,他再一次引起卖票人怀疑的眼光。
基文斯努力保持着镇定,不让对方看出破绽。
就在我们内心祈祷他赶快买票走人的时候,基文斯的目光被售票窗口上贴的一张明信片吸引住了。
他想起八年前离家时,女儿问他,“爸爸,你会寄明信片给我吗?
”基文斯出神片刻,毅然对售票员说,“我要那张明信片!
”售票员仍然将信将疑地看着他,却没有继续深究,将明信片递给了他。
终于,历尽磨难的基文斯怀揣着犹太人给他办的通行证来到了苏伊边境。
只要走过那道铁门,基文斯就可以永远摆脱苏联政府的抓捕,摆脱施哥夫对他的穷追不舍。
基文斯故作镇定地将通行证通过小小的窗口递给边境官员。
我敢说此时观众的心同基文斯一样怦怦跳个不停。
影片在这里没有任何别的声音,只有极其简单的对白。
官员不经意的询问、基文斯强装平静、压低声音的回答。
两名背着枪的士兵一脸狐疑地盯着基文斯,似乎随时会扑上来将他按倒在地。
这些氛围的营造都使人紧张得毛发倒竖。
边境官员在简单地审查之后,眼睛死死地盯着基文斯,缓缓地将通行证递了出来,“你可以过境了。
” 你是不是以为可以大出一口气了?
错!
当基文斯努力抑制住想跑的冲动,抑制住狂笑的冲动,强迫自己的双脚踏着缓慢的步子离开哨卡,走上苏伊边境大桥,走过高高在上的斯大林头像时,对面突然射来一道刺眼的强光。
基文斯用胳膊无力地躲避了几下,透过强光,他见到了这辈子最不想见到的人――施哥夫。
此时,一起都无言了。
尽管逃亡习惯使得基文斯向后、向旁边看了看,似乎还在寻找最后的一线生机,但观众和基文斯都知道,四五年的牢狱生涯、三年来的苦苦逃亡,也许一切都白搭了。
施哥夫一言不发地盯着这个逃犯,这个他追寻了三年、横穿西伯利亚大平原、徒步逃亡一万四千多公里的逃犯。
他脸上依然是那种没有任何表情的平静,透着残酷、冷漠与坚毅(请原谅我不得不用这个褒义词)。
但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你会发觉他嘴角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奇迹再一次出现了,施哥夫无声地转向一侧,为基文斯让开了道路。
基文斯不敢相信地看着施哥夫,他摒住呼吸,迟疑地迈出脚步,经过施哥夫的面前,继续走向伊朗边境。
施哥夫这时轻声说了一句,“胜利属于我。
” 这是一个军人对一个毅力超级顽强的人的对话。
施哥夫无法抵挡内心对这样一个人的尊重,他是他的逃犯、他的对手,也是他内心崇敬的军人。
但他也要让基文斯知道,我最终还是胜过了你。
随后,影片没有让我们高兴三秒钟。
镜头又一转,基文斯被德黑兰联邦监狱当作苏联间谍而抓捕入狱。
狱方头目根据基文斯的要求,请来了基文斯的叔叔核实他的身份。
多年不见,加之基文斯已被种种磨难折磨得不像样子,叔叔竟然一眼没认出来他。
所幸,在辨认照片时,一张当年送给母亲生日的照片救了他的命。
请注意,影片截止到这里,后面已经没有一句对白了。
在此后的十分钟里,全靠演员的眼神、行为来向我们叙述故事的结尾。
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夜里,基文斯悄悄地来到了家的窗外。
当年他离开家时,也是这样的下雪天。
不同的是,当年五六岁的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而妻子的脸上也刻下了不尽的沧桑。
正当他努力平静心绪,想着怎样与家人相见才好时,家人却出门去教堂做礼拜了。
在教堂里,唱诗班的歌声再次唤起了女儿多年来对父亲的思念,她默默地将目光转向了圣母像――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就曾经无数次对着圣母虔诚祈祷父亲的归来。
仿佛心灵感应一般,女儿继续回头,她看见了……当妻子随着向后看过去时,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见父女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堂里的人们无声地注视着这一家三口,在泪水与微笑当中拥抱、拥抱。
这就是基文斯在狱中、在亡命天涯时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
为了这一刻,他忍受了世间一切磨难。
本片于2001年上映,2002年荣获了意大利米兰观光影展的多项大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关于导演和演员的情况,在网上很容易查到,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我只想对本文题目做一点解释。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这是基文斯遇到的猎人兼淘金者西蒙对他调侃的一句话。
如果对别人,这的确是调侃,但是对基文斯,一万公里确实可以说并不遥远。
在他强大的毅力支撑下,在他对生命和家的强烈归属感之下,一万公里,它只是心与心的距离。
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它根据一个真人真事改编。
我一直试图搜寻人物原型的资料,但是未能找到。
我只能告诉你这个真人的名字。
当你再次面对无法逾越的障碍,当你以为一切都不可能了的时候,我强烈建议你默念这个名字――克列门斯.弗雷尔。
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1955年Joseph Martin Bauer曾将此故事写为小说,1959年德国为此拍过电视剧,本片是2001年德国拍摄的。
主人公原形Cornelius Rost (1922-1983), 由于害怕克格勃的追踪而一直隐姓埋名,故小说,电视剧,电影都用了化名。
电影开头是主人公与妻女的别离,然后省略了战争场面,直接跳到苏联的审判25年劳改。
然后一辆火车载着百十人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前行。
其中一个对地形熟悉的德国兵如此讲解到:我们要去迪尼夫角,迪尼夫角在哪里呢?
先要经过乌拉尔山,过了乌拉尔山就到了亚洲,然后是叶尼赛河,再往东是勒拿河,然后往东北走进入北极圈,最东边就是。
从地图上看,迪尼夫角距离阿拉斯加仅仅几百公里,水性好且不怕冷不怕饿的人游过白令海峡就到美国了。
就是这么远一段路,即使坐火车都能做出痔疮的距离,主人公硬是凭借自身的毅力,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回家的决心,在劳教了5年后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出逃,在一个本想逃亡但身患癌症的德国医生的帮助下,拿上衣物,刀,酒精炉,一把手枪+12发子弹,两斤烟肉几斤干面包和一张手绘简易地图这样简易的全部行李出发了。
医生建议他先往北走躲避搜索,然后沿着北冰洋往西,走到勒拿河再往南走。
这样出乎意料的路线使得他在前几个月成功逃脱,使大多数找不到他的苏联人相信他已经冻死在冰雪中。
除了那一个同样坚毅的苏联军官,因为他相信这个人的意志使他一定能生存下来。
好几次他都差点命丧途中,幸好上天对他不薄,在快饿死的时候他祈祷上天,于是北冰洋边上出来一只海豹,有肉有脂肪;在遇到暴风雪的时候遇到2个淘金人,救其一命并共同上路,此时离家还有1万公里;在被淘金者为了金子而打下山崖,眼看就要被野狼吃掉的时候,一群雅库茨克土著又把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同时还和其中一个漂亮的寡妇温存了一段时间直到完全伤愈,走的时候还得到土著们送的一只哈士奇就这只哈士奇在他被一群伐木工人告密,遇到哪个苏联军官的时候,哈士奇舍身相救,主人公再次逃脱。
等走到中亚,他已经和乞丐无二了,这时候竟然被一个好心的犹太人送上衣物,钱财,护照。。
而犹太人随后被苏联军官找到,服毒自杀。
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土库曼和伊朗的边境,过了桥就到了伊朗,可是那个苏联军官已经在桥上等待了许久。。
这时候奇迹再一次出现,也许是他3年来逃亡1万4千公里的壮举感动了苏联人,也许是犹太人临死前说的:"我确实帮了他,人人都会帮助他"让苏联人良心发现,苏联人这次竟然网开一面,放他去了伊朗。
结果到了伊朗却被当成苏联间谍抓货。。
他说了自己的情况,伊朗让他叔叔来认人,时过境迁他叔叔竟然也认不他来,还好叔叔带了一本相册,就是一张1937年送给母亲的照片,让二人相认。
最后,在一个圣诞节的夜里,他回到了家,8年来终于与自己的妻女团聚,皆大欢喜。
有人说这是德国的肖申克,本人不大认同,肖申克是经过20年的精心筹备,谋定而后动的例子,主要突出的是这20年的忍辱负重和智慧。
而本片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流露出强烈的逃亡欲望,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准备,因为在这里呆久了,人人都会铅中毒,更不用提随时可能发生的煤矿塌方,伤寒等等。
他的逃亡,靠的是意志和无数好心人的帮助,以及上天的眷顾。
特别开始的德国医生,为他打好了逃亡前期的基础,而后期的犹太人,以德报怨,没有他提供的护照,他根本不可能离开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很多德国视角的二战片,都给人深刻的反省,战争的无情,战后的创伤,以及善良的人民,本片如是,没有控诉,没有煽情,只有真实地残酷
北极版肖申克的救赎
关键情节的设置都太生硬,说是体现主人公的意志,结果只体现了运气。
机遇与运气胜过决心与毅力
德国人的坚韧,难得从德国人的角度拍二战,非常人性化。苏联人的集中营比德国人也好不到哪去
题材很感人,但是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不那么震撼啊?
一名伟大男人的史诗巨著!
德国人终于不用反思自己,而光明正大地黑俄国人。但犹太人这关还是过不去。
看过法兰西之恋的就知道这片子是怎么拍的了。不过当年还是骗了我点眼泪
你看本片的反面角色是谁,是把战俘当苦力的苏联,那你知道为啥老大哥这么不人道,是因为青壮年劳力都死伤在保家卫国的前线上。这种片子就是洗白或转移矛盾为主顺带反战而已,你高分什么感动什么我真的不懂。自己好好想想现在新辣脆都在哪里出现的。战争片真的少看欧美拍的,像这种侧面的左派的根本就不配称为战争片或是反战片。
节奏是否太缓慢。看了40分,还没有代入感。
本来想打四星的,但是看这个傻b眼睁睁看着狗被打死,真是被他的智商给吓跪了……凭着主角光环一直跑回家?尼玛。
又臭又长
细节部分略粗糙。85分。值得一看。
苏俄地盘的生命接力棒:医生-淘金人-蒙古人-雪橇狗-伐木工人-中亚人-犹太人
给纳粹洗地,还有那个蒙古人少女的剧情,呵呵了
极地求生片其实是我的菜,但是这部Bug太多,剧情太薄弱。《回来的路》是我在各种战俘极地逃生片中最喜爱的片,没有之一。
只记得一直逃啊逃
我未完成的电影.终于看完了!
好像是索罗斯还是谁的父亲有同样的经历来着,没这么曲折。电影拍得普通,但能打动人。
男主靠着一双脚横穿西伯利亚,为了家里的妻儿穿越天寒地冻,爱的力量有多大信念就有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