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爱尔兰神父,大脑立马浮现的是Liam Neeson在《纽约黑帮》或者《冥王星早餐》中塑造的那种角色,权力之中暗藏诡密,正如他们十字架下又黑又长的袍子一样。
而曾经在《坏警卫》里面塑造"非典型警卫"的Brendan Gleeson出演的是怎样的一个爱尔兰神父呢?
他是个单身父亲、很爱自己的问题女儿,他与一只狗为伴,他孤独、困惑,因为听confession时受到一个死亡威胁而不知所措;试图向"上级"寻求帮助无果,试图逃跑,到最后回到海滩上接受命运。
戏里面几处情节/细节特别精彩:1) 神父回到家中亲吻床上的狗狗2) 神父向腐败装逼上司寻求帮助跟意见3) 小指头扮演的医生在酒吧里对神父讲故事暗讽4) 神父醉酒之后在酒吧掏枪 (杀手没有假日+上帝保佑美国齐齐上脑有木有!!)最后神父受难那一段也很精彩但是太虐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坏警卫》采用的开放式结局,是生还是死由观众自己选择。
好久没有写长影评,先到这里,待字幕出来之后再看一遍....
从杀手出场到神甫海滩遇难,其中的很多对白,没有一定的宗教知识是无法理解的,我只看过几遍新约旧约,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对白,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因为我要讲的重点不在这里。
神甫遇难后,电影出现了一组镜头,讲述了神甫在死前想要帮助的人的现状或将来——Nothing‘s Changed,神甫之前所有的努力几乎都白费了,他唯一完成救赎的或许只有他自己,或者最多加上那个杀他的屠夫。
这在我看来,无疑是最大的讽刺,宗教于人,作用到底有多少?
这大概是电影最后抛出的打脸问题,前面的神甫虐童故事等等剧情不过是为此做铺垫罢了!
英文片名《Calvary》,传说中耶稣受难之地,本片应该叫神父受难记,神父詹姆斯是一位好牧师,虔诚正直。
有一天一个前来的告解的人对詹姆斯说会杀了他就因为他从来没有做错事。
同耶稣一样,在那么多背负罪恶的人中,付出代价的偏偏是那个最无害的人。
罪恶、信仰、理解、宽恕的话题贯穿着影片的始终。
不是通过正面描写有信仰的神父多么的高大上,而是通过人的罪恶。
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罪恶,作为一个有罪的人,如何能坚定信仰,去帮助有罪的其他人,这是神父迷茫的地方。
片尾有一段对话;凶手问神父,那狗死了,你很伤心吗?
神父说是的,凶手问那你哭了吗?
神父说是的,凶手问,那你得知其他的牧师对可怜的孩子做了坏事,这么多年来那么多坏事,你哭了吗?
牧师沉默了,凶手重复,我问你问题呢,你哭了吗?
牧师说,没有,凶手说,那就对了。
之后牧师没有说完,凶手就开枪了。
人只有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受最深,每个人经历不同,没办法感同身受,所以真正理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任何的所谓拯救不过是告诉如何忍耐,忍耐过后再感同深受般的告诉别人如何忍耐,忍耐和宽恕就是救赎吗?!
不能忍耐和不能宽恕就是罪恶吗?!
我就写写感想,别问我怎么推出来的。
现在很少有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那么认真讨论宗教信仰的问题。
感觉现在影视作品都渐渐少有具宗教信仰的人物,要么就是以固执愚昧的形象示人,要么就是一个“用宗教信仰来赦免罪恶”的伪君子,再要么就是沦为“善良”,“有牺牲精神”的符号。
这部电影却以一位虔诚的天主教神父角度展开故事,正面肯定了天主教的信仰。
我特别喜欢神父跟女儿讨论她自杀的那里。
他们两个是非常认真地在担心女儿轻生的行为得不到神的宽恕。
跟银行家不一样,他们没有表达出想在死后能去天堂的想法,好像只是希望能够得到神的宽恕,解除自己违反教义的内疚感。
故事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爱尔兰主教大范围性侵儿童,并与警察串通隐瞒的历史背景作为故事的引子,描绘了小镇上一片信仰缺失的光景。
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小镇上,失去了宗教信仰的人们好像也失去了唯一的信仰。
……算了不想扯了,前面都是避免剧透而凑出来的字。
每一个角色都很有个性,都带着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
违反教义的行为特别多:通奸,同性恋,吸毒,暴力。
小镇上人民对神父不同的需求也反映出了他们各自对宗教信仰的不同理解。
比如银行家的信仰来自于他想赦免他的罪恶,找回对生命的希望和激情。
屠夫的老婆是需要有人为她指路,充当父亲的角色。
领结男是这地方太无聊了把人要逼疯了(其实我觉得大家多多少少都是因为这地方提地广人稀所以无聊疯了)。
这里说一下,虽然屠夫在电影里是一个关键的角色,可是他的作用主要是整个故事的一环,并且作为当年被性侵的男童的一个代表。
其实这个角色倒没有什么特别的。
个人觉得电影里除了神父之外,最重要的人物是医生。
这个医生和神父的几段对话都很重要。
第一次,神父说:“每一条生命都是神圣的。
”医生说:“我知道,只是有些人的生命不如别人的神圣。
”这句话就透露出了医生认为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想法。
第三次,是屠夫提出了他的信仰危机后,医生走过去给神父抛出了那个无辜男孩的惨剧。
这表达出他对世事不公的埋怨。
他对神父的挑战,恰恰就是反映出他对宗教宣扬的对众生一视同仁的爱的向往。
第二次里,他说扮演无神论的医生是无聊的,而扮演神父则能说出许多漂亮的台词。
是因为他是这里所有人中最了解生命如何不公平的人。
而关于生命的不公,就必须提到第二次对话前,法国女寡妇与神父的对话。
她说“我丈夫是个好人,可他的死,并不是不公平的。
只是恰巧就发生了。
我和丈夫一直过得很开心,而世界上很多人则不。
他们感受不到爱,这才是不公平。
”这个女寡妇可以说是全电影最具榜样性的信徒。
在结尾处遇到神父的那一段对话里,她又说了:“Sometimes I think I cannot go on. But...I will go on." 这部电影的台词非常精彩,可以说导演(他也是编剧)把想要表达的内涵全部托角色之口说出来了。
神父在心灰意冷后,动身去都柏林。
也许是要离开这个毫无信仰可言的荒谬小镇。
可是当他看到机场的工作人员对海洋学家的棺材毫无半点尊重的时候。
也许他醒悟到:无论去到哪里,都毫无区别。
他无法go on,他要回小镇。
在与女儿的最后一通电话里,他说:“我想现在的人对宽恕的重视远远不够。
”比较搞笑的是,他在冒死赴约的路上遇到作家。
原来想自杀的人,现在已经go on. 接着还遇到想插队来自杀的银行家。
也是通过这个银行家的独白,他发现自己如果就这么跳下去,可能会跟银行家一样,死于生无可恋,死得没有信仰。
于是他决定去宽恕屠夫,完成最后一次告解。
虽然影片神父第一次去见主教时说了,屠夫没有要求被宽恕,所以神父也没有给与宽恕。
不过编剧怎么还能要求可怜的屠夫去提出被宽恕的请求?
聊一下那个狂啃泡芙的主教。
与爱管闲事的男主角不同,这个主教对这些杀人放火的事表现得非常冷漠。
而影片最后神父还是被杀死了,所以屠夫的行为或多或少还是得到了导演的肯定。
可以看出导演有要把爱尔兰本土信仰缺失的一部分原因归咎到这些渎职的主教们。
这也就也带出他在电影里对“宽恕”提出的两个愿望:一、宽恕那些影响爱尔兰天主教形象的败类们。
别让自己的信仰被这些败类的恶行而左右。
小女孩的父亲发现神父跟小女孩走在一起时那个歧视的态度真是让替他们教心酸。
二、即便无法怀有宗教信仰,也请学会宽恕。
宽恕他人,宽恕自己,才能让自己从阴影中解放,才能go on。
特别是医生,屠夫,神父的女儿。
这部电影从台词到拍摄一点都没有要去营造神父“自我牺牲”的意思。
这一点很有意思。
神父也没有说过“那你杀了我吧。
”,而是劝解屠夫放下枪,不要继续犯下罪孽。
他不想被杀,但他也没有求饶,因为他能够宽恕屠夫。
所以我才觉得,“宽恕”是本片最值得学习的。
以上,是我的感受,条理可能不顺,但我尽力说清楚了。
-分界线---我自己有几个地方还没有理清:一:杀人犯这个情节。
不知道为什么要加入这个情节。
可能是跟神父劝阻领结男入伍的原因一样,都想要传达出“杀人是不可饶恕”的立场。
避免影片鼓励杀人的嫌疑,又反衬出神父用生命去宽恕屠夫的伟大。
(所以这片子的名字叫calvary)二:科特迪瓦人是干嘛的。
这电影里的种族冲突也不少,看起来也有点突兀。
三:作家是干嘛的。
四:杀死神父的狗的凶手可能是医生。
---2014.07.15把评论里的回复也放在这里:【神父不哭呢?
求具体的解释和说法 (by青叶)】答:开头7分钟,神父在看报纸时跟同事说:“You have to detach yourself from it.(你要置身事外才行)” 结尾屠夫问他为什么没哭,他说:“I suppose I felt detached from it. When you read something from the newspaper...” 这里英字有错误,不是attachment,怎么可能。
跟同事聊天时,他下一句就是:“We're here to provide solace. Your personal feelings don't come into it.” 可见“置身事外”是他一贯的态度。
所以他在面对镇上那么多狗血的事时,他也表现出了超常的宽容(或者说是无视)。
我的分析是这样: 1.因为他没有哭,也就是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所以屠夫就把他归到了他的同僚的行列里,一样不可饶恕。
屠夫开第一枪之后就怒骂了一句:“Detach yourself from that!”从这句话就能多少理解屠夫为啥开枪了吧。
“妈的我们被你的同僚搞得那么惨你还能置身事外!
简直毫无人性啊!
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现在被挨了一枪你也试试置身事外啊!
” 2.神父“置身事外”的技能已经满点。
看他对待他女儿自杀的态度,真的不像一般父亲那么捉急。
可能一开始选择做神父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为了掌握到“置身事外”的技能。
【那只狗确实是被屠夫用铁锹铲死的...结局的时候屠夫在海边和神父交代了 by追】回复:他有说那只狗跟他没关系。
他补充:“不过我那次确实碰了维诺妮卡几下。
”这里是承认他有家暴。
“铲子”那是shovel,读音完全不一样。
可能字幕组搞错了。
这是描写的一个神父七天的故事,第一天神父受到威胁,说第七天他将会被杀,而且杀他的原因是他很清白,后续七天的故事是神父与小镇上各种人之间的故事,他一直都以救世主的态度高高在上俯视身边的人,来批判身边的一切人,他劝导他们向善并且忏悔,虽然是好意,可每个人都给他抱以冷眼,甚至嘲笑他,他为了自卫借了枪,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并邀请女儿来与他共度最后的日子,其实神父也不算真正意义的虔诚教徒,因为了他为了布道而放弃了抚养女儿,他害怕死亡,他是一个酒徒,甚至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到第六天神父终于崩溃并且准备逃离这个小镇,可他在机场遇到一个受难的女人让人感受到自己使命,并且让他理解到人不仅需要救赎,更重要是需要被原谅和宽恕.他最后放弃了逃离而回到了小镇,从容的赴凶手的约会,最后死在凶手的枪下,结尾是比较令人难于接受,神父的没有改变他想改变的人,生活照旧,人们依然没有信仰。
宗教题材的影片,总会引起人性的自省。
人们会从中看到人性之顽劣,也能触摸到依稀的温暖。
英国与爱尔兰合拍的影片《神父有难》一开头就出其不意,让人猝不及防。
在肮脏的话语后面,露出了冰冷的杀机。
杀机就如达摩托克利斯之剑,一直悬于观众的头顶,让观众在焦灼之中,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影片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杀人案,凶手毫不犹豫地定下了神父的死期,而且亲口告诉给了神父。
只不过他是在告解室里,当作自己的忏悔告诉神父的。
这让神父陷于一个恐怖而荒谬的情境之中。
有人明目张胆地威胁要杀了自己,但自己是神父,这种威胁来自于告解之中,出于神父的职责,他无法将此事张扬,更不能报警。
他清楚地知道凶手是谁,且在被警告被杀的一周日子里,还得与凶手打交道,还得尽自己的职责。
这对于神父来说,是个巨大的折磨。
任是谁,也无法克服恐惧,从这荒谬的情境中走出。
而这,却正上凶手所乐于见到的。
凶手挑中神父作为行凶的对象,恰恰就在于只有神父在这个封闭的小镇上最干净。
从小饱受欺凌的凶手想向社会复仇,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个社会竟还有像神父这样的人的存在。
在神父忍受着身心恐惧的这一周时间里,他依然保持着表面上的镇静,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
作为小镇里唯一教堂里的神父,他是小镇居民的精神依靠。
一方面,他就像个中国的居委会大妈一样,做着各种的琐事,解决着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纠纷;另一方面,他又得像个精神病医生一样,接受着镇里有着各种苦楚各种心结的人的倾诉,化解着他们的心理郁积。
导演也让观众随着神父的身影,深入到这个偏僻的爱尔兰小镇深处,一窥小镇居民的内心。
从外面来看,这里一切正常,人们都走在正常的轨道上,生活不算幸福,但也差不哪里去。
然而,随着镜头的一步步深入,我们才看到这个小镇的可怕之处,小镇上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问题,从心理的烦忧到现实的困境,预示着小镇其实已是危机四伏。
神父在烦恼中度过他人生最为艰难的一周时,人性的阴暗面也随之一一展现于观众的面前,卑劣的心灵与泛滥的欲望,让这个小镇如同被上帝毁灭前的索多玛城。
这个小镇让人不禁想起《白丝带》里的那个德国小镇来。
一样地沉闷无聊,一样地阴郁封闭,一样地充满着恶意,一样地暗藏杀机。
人们往往都会赞美着小镇的纯朴与诗意,将其与城市文明作为鲜明的对照。
其实,在这样的小镇里,罪恶最易滋生。
因为在小镇里,人们相互知道着彼此的底细,每个人之间都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
在这种封闭的人际圈子里,大家各自握着对方的把柄心照不宣,一旦机缘凑巧就会刀光剑影,你是逃无所逃。
相反,在城市里,交往空间的扩大,彼此之间的陌生,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矛盾的激化。
在电影中,神父就如圣徒一般。
面对死亡的威胁,却行事如仪,照应着镇上一切有需要之人。
当然,面对接踵而来的种种困厄,他也有过愤怒,有过犹豫,想过退缩。
他也曾借酒浇愁,并开枪发泄着自己的愤怒。
最让他心里放不下的,是对女儿的歉疚之情。
他本是半路出家的神父,因为妻子的去世,让他顿觉人生的无味,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却忽略了对女儿的照顾。
女儿曾经自杀,让他心疼不已。
圣徒其实就是凡人,有着常人的亲情,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
但圣徒之所以成为圣徒,恰在于他能体会着常人之情,并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所舍弃,舍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神父就是如此,他放弃了逃避的想法,勇敢地去面对,以自己的正义,以自己的勇气,以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身躯,去拯救这个罪恶之镇,去唤醒这些充满恶意的人。
他的行为就如耶稣一样,影片原名Calvary(卡尔瓦利,耶稣受难之地),倒也是恰如其意。
神父的Calvary,就是影片中的小镇,那个如同索多玛的地方,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
镇里的道德沦丧,也如人类社会一样。
有人说,其实神父完全可以放弃这个小镇,让其自生自灭。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民众不值得拯救,更何况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救赎。
但上帝爱世人,绝不放弃任何人。
上帝让耶稣受难,目的是让世人惊醒,以救赎有罪的人类。
同样,神父用自己的行为,来救赎这个充满恶意的小镇。
当他如约来到海边,体现着一个神父无畏的勇气与肩负的责任。
随着一声枪响,似乎让影片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但影片结尾其女儿的行动,又让我们见到了希望,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神性的伟大。
影片让我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神父退缩,甚而违反教规向警方举报,结果会改变吗?
凶手的激愤是显而易见的,他是想向世人表明,在这样一个烂透的社会里,无辜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从他的角度来说,杀死无辜实际上就是杀死罪恶。
他事先向神父发出杀死他的警告,其实就是让神父做出选择:是同流合污还是继续无辜?
神父的退缩与违规,会让凶手觉得自己的判断正确,那么最终是神父个人得救,而小镇的居民就会与他一样失去救赎的机会。
神父最终的选择,凶手应该会很惊讶,他成全了神父的意愿,以自己的罪行让神父对世人做出了救赎。
这就是耶稣受难的故事,只是导演将其现代化,放到了爱尔兰海岸的一个阴冷小镇里。
受难与救赎,恐怕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约翰.迈克尔.麦克唐纳的《神父有难》延续了其兄马丁.麦克唐纳影片中忧郁沉重的气息,正如爱尔兰气候的阴冷。
全片镜头始终与当事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加重这阵忧郁。
影片想探讨的“信仰”,这个命题太高太虚,于是将“神父”作为“信仰”的见证者,以神父的遭遇见证如今信仰面临的危机。
神父在土豪家里欣赏名画,土豪突然说,这张画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我现在就可以把它扔在地下撒尿,然后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种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一方面是感叹这也太糟蹋银子了,更多的是,人类对艺术,对崇高,对经典,总会产生敬仰,或说敬畏之心,当你站在巨大的胡夫金字塔下,会不会对先人的智慧生敬畏之情?
而那个土豪对此已经没有感觉了,他对生活也没有感觉了,正如他之后的台词“我有事业,有钱,有家,但我不在乎它们,我完全可以在一夜间抛下所有。
”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也就对一切都不在乎了,没有在乎的事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目标,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是内心的空虚,这是否就是信仰的缺失?
神父被追杀,只因他是无辜的,让人对凶手模糊不清的道德原则感到可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信仰是对某种人生观的追求,人生观则是对人的行为划分出善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就是做事的原则,原则模糊,即信仰缺失。
而如何解决“信仰有难”,影片也大致提供了一个方向:直面生活,而不是逃避。
正如神父最终从机场回到小镇一样,想解决问题,就别在逃避,离开机场回来吧!
无论面前的是死亡还是别的什么。
1.《神父有难》远称不上优秀。
它是那种有想法要表达,但没技术去支撑的作品。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总感觉隐隐约约有某种要传达的精神,但永远没有落地。
2.与其说“神父有难”,不如说是“社会有难”。
一场针对神父的、被提前告知的死亡牵连出一个小小地域,数个人的现实遭际以及内心病理。
3.片中的神父并非绝对圣化的典型,实际上,他更偏向于世俗化。
他在倾听告解和布道的时刻,更像心理医生。
近期的很多作品——除了那些明确要批判宗教的电影——其余大部分对于神父的描写都乐于将其世俗化。
一方面,这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另一方面,这更利于展开故事。
把一个人物置于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而非自我囚禁于尖顶的教堂中。
4.神父的身份设定很有意思。
他曾结婚,有一个女儿。
妻子去世后才成为神父。
对于他本人而言,这是一种“净化”过程,从世俗中抽离,而对于他所处的位置,他的过去似乎更利于他明白世俗间那些无法说清很难理顺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际遇。
这注定让他会对人们多一份宽容,也不会仅仅以宗教教条去简单粗暴地看待俗世。
5.神父的女儿本身就是个“问题”的象征。
为情所困,神经兮兮,自杀未遂。
最后这一点,近乎渎神。
但神父在看到女儿的瞬间,就转换成了父亲的角色。
某种程度上说,Father这个称谓,在电影中兼含神职和世俗的意味,在世俗意义上讲,他似乎成了这个小镇上总体上的父亲形象。
6.他遇到了那个声称几天后要取他性命的人,并因此向教会高层请教应对办法。
高层神职人员被塑造成典型的职业化、冷漠的形象。
这种冷暖对比,更将神父推到了一种孤独且悲剧性的位置上。
没有人是他的后盾,他本人注定成为牺牲品。
7.人们排着队领圣餐,所有出场人物几乎都在此时一一露脸。
人们穿戴不同、表情各异、各自心怀鬼胎,吞咽下那一小片薄饼后,继续回到无法挣脱的世界,困住自己。
这次与神父的相见,更像一次充满应付色彩地相互检阅。
神父对这一队人在脑海中做出一个个判断,而他们对神父则构建着自己的想象,虔诚、不屑或者无所谓。
8.那个戴着墨镜遮挡瘀伤的女人是“情欲”的代表,她与那个移民招摇过市,两人的关系充满诡异的张力,混杂着单纯的性与对于孤独的排解,难以诉说;那个女人的丈夫,扮演着被生活击败的角色,只要求可以得到得过且过的“自由”,他站在一排冻肉前面充满象征意味,那个储藏尸体的冷冻间,他本人就如同一具尸体;黑人移民,是典型的世俗化形象,或许因为经历过太多暴力和黑色的现实,他不可能再相信神的光芒,对于神父,他用弹出的一个烟头表达了自己的嘲讽;那个醉醺醺的成功人士,是“迷途羔羊”的代言者,不知道方向,通过散财的方式寻找存在感,但他一直处于寻求精神指引的境况下;那个被人际关系或者说男女关系所困的年轻人或许是这个镇上最善良的一个,神父为他开解,劝他用“在路上”的方式调节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神父或许真的想解救这个孩子……里面还有太多想承载意义的人物设定,比如那个享乐主义范儿的医生、那个实用主义的酒吧老板、那个势利的教堂同事以及那个寡妇,每个人都担负了一种需要被陈述的“意义”,但由于导演的功力问题,这一切都显得散乱不堪,它们都需要被重新解释和思索,而不是自然流露在故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物的集合是失败的。
9.但有一点显然被烘托了出来——社会的病理。
这个镇子变成了社会和世界的缩影,每个人都困于一种情绪、一个事件或者一段过去之中。
人们挣扎、投降或者努力取胜。
神父的死,最终变成了这种病理发生病变的牺牲品。
10.他在悬崖上扔掉了那把枪,他放弃了自卫的可能性。
这混杂着两种意味,第一,他或许还相信人性善良的一瞬闪光,他觉得自己可以不陷入绝境;第二,他已欣然赴死。
这似乎是他作为神职,唯一一次凸显“上帝人格”的瞬间。
用自我牺牲去唤醒某些生命。
都不知道他们说什么, 只是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星邪恶, 就那个丧夫的女人给人感觉平静平和, 我这半残的英文听着爱尔兰英语真是都听不懂, 看字幕太多不懂的单词更是不知道对话内容说的什么 就最后那看懂了,因为教父说了这句: 一切还来得及.从那伙计的肢体动作告诉我, 他就是因为这句更是下决心开的最后一枪.语气里包含的情绪,态度是多重要.
人性的主题不错。
凶手在开头挑明了自己想要杀一个好的神父的想法——以祷告的方式。
上级牧师代表人性的冷漠;寡妇代表放荡;黑人移民无视法律、独自享乐。
这样一类人代表的是人性的贪婪、自私。
还有一类人是孤独、内心希望被真主原谅、寻求认同感的一群人。
以渴望性生活的男子,大老板为代表。
神父是一个好人,代表了光辉的形象、人性光明的一面。
积极解决镇上人的各种问题,调和各种矛盾。
在各种不被理解之后,压力过大,也露出了一些不好的特质。
他过去也是一个酒鬼,在丧失妻子之后受到了真主的召唤,内心虔诚,成为了一名牧师。
在本片末尾神父选择了坦诚相待,最终被杀。
人终究是有黑暗的一面。
不过还是要内心坦诚,不同流合污,坚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T T Chris和Dylan!!!
没想到Father还真死了。病娇狗狗很可爱,我也想养一条同样的品种!!此外,感觉小镇上的Father和学校里的辅导员、街道大妈其实一样一样的,区别只在,他们有信仰。
一直在找punchline的我错了。
black book的老板,roy,小拇指齐聚一堂,加上brugge,the gurad里老头,以及erasmus系列的女主,本以为会是黑色幽默系列,想说放松看个片,没想到如此沉重~~每个演员都好赞美,爱尔兰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向往~~~另:导演兄弟俩是多么迷恋爆头啊~~
4.5
片子太冷,从头至尾都冷的像刀子。没有爱,似乎也没有救赎,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受难者。
嗯
如果生命只剩一周的时间你会做什么?这个神父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也要努力改变人们的信仰,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不过最终还是难以改变这个堕落腐化的世界。
看到最后都认不出杀他的是谁了。
是坚守的信仰刀枪不入?还是使之坚守下去的信念坚不可摧?神父有难,就让八十一难浩浩荡荡地来吧。
请克制住在今年春末去爱尔兰的强烈欲望
平静的小镇,每个人都受困于一种情或一番过去。如今的社会,没做错什么事或许就是一种罪恶。
全片充满着对于社会的无奈。神父利用所剩的时间劝说小镇里面的其他人向善,但到头来还是发现无法改变别人的信仰。最终,神父放弃了逃离,从容却无力的倒下了,就像开头的约定一样。
好苦涩
医生讲的3岁小孩被注射过量麻药的故事是近几年来对我来说最恐怖的故事,没有之一。
结尾是想说神父用生命拯救了罪恶,他女儿又宽恕了凶手吗。除了插曲还不错,真的就没什么了
生活依旧
宗教意味很浓,神父在听取忏悔时,被告知将于一个星期后被杀,原因是他是小镇上唯一的好人,只有好人被杀才能够引起注意...然后剩下的几天,神父面对着小镇的各种罪恶,从无奈到愤怒到崩溃最后接受,最后他宽恕了所有人,死了...最后的镜头,他女儿到监狱探望杀死父亲的杀人犯...很难懂的片子。
节奏倒是很黑色幽默,可是看着看着就不太舒服,估计是导演又想喜剧又想人性,结果就有点。。。尴尬。
欣赏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