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短评两眼一黑又一黑,大家在说些什么跟什么跟什么吖。
提纲挈领地说一下:要结合第一部本质在解答什么问题来看,那就是incel、另类右翼是如何诞生的,那就是黑悟空所谓的“爷们他们愤怒他们压抑他们苦啊”,这一部则讲述的是一个另类偶像的诞生和毁灭(类比孙笑川和胖猫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一点呢)显然在上一部结尾小丑虽然引发了暴动,而参与暴动的追随者其实根本不在意亚瑟本人,而是参与一场反建制的无政府主义狂欢,说难听点就是打砸抢。
那么当小丑拼命证明所谓完整的自我之后,他从神格退回人格之后,想要回归家庭,甚至incel都抱得美人归了,小丑饭当然感受到背叛并立刻抛弃了他。
讲的是这个。
然而没有讲好吧,gaga这个角色是迷人的,可是没有塑造符号下面的东西,枉顾了我嘎的演技。
评分我部分理解,但私心以为没有那么差,只是没讲好,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上一部模仿新好莱坞(具体说是抄袭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片中法官神似斯科塞斯笑死),这一部感觉模仿的是旧好莱坞,那种《雨中曲》一般的歌舞片,古典的舞台造景和质感明显。
你必须得捏着鼻子承认大家都爱的第一部其实是解释右翼土壤存在合理性的电影,你喜欢就说明你原来可以理解incel,他们不是非人(但其实我真的遇到incel会立马黑脸跳脚赶紧跑掉然后网上痛骂之)(就像必须捏着鼻子承认大家都爱的《燃烧》的刘亚仁其实也是incel)喜欢第一部的人很多就是incel,会把小丑当头像到处赛博喷屎,他们会爱上新好莱坞的趣味,却无法喜欢歌舞片,gaga又是queer之神跟incel天不共戴天,所以这个片子很难讨好任何人。
我也怀疑是不是有类型杂糅处理得很不好的地方,就是类型手法和内容不统一有割裂感。
我也看不懂歌舞片,只会在唱歌段落疯狂欣赏gaga的美貌和装造,然后还在不停切换唱歌和trail(我怀疑注水了)然后我就遭天杀的睡着了!!!
然后起来小丑就成功了,然后gaga就抛弃了他,中间感觉缺了一整部电影去讲述另类粉丝的心理,就类似华川粉、女川粉、以及共情乳女黑神话悟空的女性的心理。
这其实是很当代很重要的问题,严重怀疑导演也不清楚我觉得这个议题是很值得书写的,小丑这个文本很适合去阐释ta,但是电影看完有一种看似讲了又似乎啥也没讲的感觉,(毕竟你睡着了哇喂!!
)不知道导演的政治光谱,可能也不是右翼,不然就不会血淋淋地撕碎右翼偶像了然后理解一下双重人格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很迷人的dilemma:那就是如果承认是第二人格做的就可以脱罪,但这样的话亚瑟反而失权了,而他最需要的就是尊严,就是证明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这是系统性的弱者(即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还是幸存者)的两难处境,唯有证明自己powerless才能论证系统性压迫的力量之大,而本来就失权的弱者最难以接受的其实是你不仅夺取我的生活,还要剥夺我仅存不多的最后的人格。
所以他们很难接受绝对的受害者的身份,反而承认自己主动犯罪(或者女性自愿被侵犯)能够保留一丝丝主体性。
电影关于亚瑟trail的部分就是在说这个而事实上确实存在双重人格,不是古老的经典的精神分析里面的多重人格那种理论,而是更加后现代更加景观社会的一种充满诱惑力的人格,说白了就是表演型人格,就是想要成为关注焦点,成为偶像的企图心,亚瑟一直有,于是出现了小丑,不杀死苍蝇的亚瑟会为了粉丝爱上他而在电视机前枪杀大明星,当着法官斯科塞斯的面,把严肃庭审变成一场马戏团。
这种人格越来越强大了,是亚瑟本心吗,是,也不是,还包含着社会目光的裹挟和诱惑吧,这其实也是蛮古老又有当代性的议题,尤其网红时代更加催生表演型人格发生畸变,所谓attention whore(抱歉用了厌女词汇至于片中明明最值得大写特写,但只剩下一些符号片段的小丑粉丝,可以看出他们是如此的不一样,去中心化,有男有女,有富有贫,富家女gaga是,杀死小丑的人是,喜欢唱歌、也会虐待他的狱卒是,还有那个一边追着签名一边期待小丑死后大卖一笔,其实背后是一个广大的陌生的生态,(孙吧、厕妹什么的)他们属于混乱邪恶、加速主义、搞抽象,可以一起破坏所有建制,却无法团建起来构建任何,他们确实有小丑精神:Some Men Just Want to Watch the World Burn (此时歌舞段落在亚瑟这里是罗曼蒂克,但在gaga那里是檄文和战歌。
小丑军团当然不会happy ever after我理解这种毁灭欲望之强大,但是很想知道然后呢,没有然后,烧了个虚无,但是电影总得遵循某些叙事结构才好看。
不然就跟小丑2一样,看了个寂寞。
可能命题本身就是反传统叙事的,电影做出了尝试没有拍好。
最后的最后,不觉得是5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低了,纯属平衡分数。
而且我是gaga无脑粉,为我嘎怒打五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废话太多了,我还想说gaga当然是优秀的女演员,但为啥这个电影赛道屡屡失利呢?
我其实感觉现在好莱坞优秀女演员太多了,我噶毕竟新人,而且真正能够持续产出好作品的女演员同时都要做主创,成为制片,拥有真正强大的话语权和力量,她们已经在扶持帮助更多的女性创作者,只有这条路,不能像过去旧好莱坞明星制那样攒个局请来最大牌的导演砸钱组团队就能一本万利了。
好莱坞电影也不好做了,gaga加油!!!
如果你是前作狂爱粉,小丑角色狂爱粉,如果你想看到疯狂的小丑以及暴力无序的场景,那么你可能不会喜欢本作,因为本作基本是前作的完全反面,是一部解构小丑的反小丑片,导演在影片里疯狂攻击奉前作为神作的观众,甚至不惜引入哈莉·奎茵这个角色来指代观众,这也导致哈莉·奎茵除了唱跳与旁观亚瑟之外,没有发挥的空间。
如果说前作聚焦尽皆癫狂代表兽性的小丑,那么本作则回归脆弱压抑代表人性的亚瑟。
影片故事主线是亚瑟的庭审,他的律师竭力想证明亚瑟患有人格分裂,杀人犯罪的是亚瑟另一个分裂出来保护自己的小丑人格,而哈莉·奎茵则爱上了小丑人格,她不断地告诉亚瑟不要压抑自己,小丑才是他原本的人格,而穿插其中的则是亚瑟脑中与哈莉·奎茵有关的幻想片段,这些片段都是以音乐剧唱段的形式进行,这也是影片英文名为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的原因。
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 的含义为当处于支配地位和有威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时,由于双方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受感应的一方受其病态思想影响,二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内容。
影片中,哈莉·奎茵看似受小丑的影响,但影片里的幻想片段都是亚瑟的,所以真正被影响的其实是亚瑟,哈莉·奎茵爱上的是小丑,所以她不断影响亚瑟,让亚瑟不断认为小丑才是本体,可当最后亚瑟承认杀人的是他,一直都是他,从来没有什么小丑人格时,哈莉·奎茵失望地离亚瑟而去,而当亚瑟逃出法庭追寻哈莉奎茵,想要和她远走高飞时,她才说:“There is no joker, isn't it?”。
所以真正患有精神病的是哈莉·奎茵,她爱的是那个虚妄的小丑,而不是眼前的亚瑟。
离亚瑟而去的哈莉·奎茵某种意义上,小丑的诞生,标志着对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可当时间流逝,小丑这样的反英雄反而逐渐被神化,成为用暴力反抗不公的象征,而本片又重新解构神化的小丑,将他打回人形,讲述其复杂的人性:从来没有天生反骨的小丑,只有反抗压迫的亚瑟,或者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亚瑟,脆弱、破碎、暴力与疯狂都是他的本色。
影片里有一幕情节我非常有感触,这一幕是little Gary做证的时候, Gary对Arthur说:“Don't do this to me, this isn't you.”带着小丑妆的Arthur,轻蔑地回道:“Maybe, maybe you don't know I really was.”接着Gary带着哭腔哀求到:“ you are the only one doesn't laught at me, the only one be nice to me. ”此时的Arthur还强装着镇定,可是声音却开始颤抖哽咽,叫嚣着让法官停止询问。
这一幕明显地透露出,所谓强大的让人追捧的小丑,其真正的内核还是亚瑟,他对Gary的善良是真的,二人曾经的友情也是真的,而小丑则是亚瑟假装强大的面具。
Arthur质问Little Gary其实当小丑被还原成复杂的人,那么也意味着人人都可能是亚瑟,当然更有可能成为小丑,只是随着哈莉·奎因一同入戏的观众,和哈莉一样,只想看到他们想看的:他们要么轻视他嘲笑他,说他是懦弱顺从的亚瑟,要么仰视他神化他,称他是暴力反抗的小丑,可他们偏偏无法平视他,接受他既懦弱又暴力。
而这则是影片解构之后的建构——“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无论是兽性还是人性,小丑还是亚瑟,这些都是完整复杂的人格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有些人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拥抱全部。
#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B+) 续集其实是第一部挺好的延续,继续深入研究一个精神病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成因、症状和引发的后果。
影片像带观众走入了亚瑟(Arthur)的大脑,包括音乐、歌舞的部分也是在他脑中发生的幻想,只是我们有机会通过电影体会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真实感受。
基本上如果你期盼的是一个超英电影,显然会失望,但如果你喜欢第一部对一个精神病角色的研究,那么本片算是合格的续集。
第一部时导演没有把亚瑟的精神疾病解释得很清楚,因此引发很多讨论,究竟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幻觉,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等等。
而续集就是去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庭审的过程一一解释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次导演不再故意卖关子而是从开头就告诉观众他确实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且带我们走入了他的大脑。
我们可以看到亚瑟确实曾在儿时遭遇虐待,后又遭到各种霸凌,而最重要的是,他有表演性人格分裂。
他渴望被看到、被瞩目,但之前他的生活却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变成一个罪犯反而成为了明星。
这让他感觉第一次被关注了。
哈莉奎恩只是众多崇拜者之一。
哈莉奎恩这个角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重要,本身起到的作用就是一个拉拉队的存在。
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很多杀人犯在庭审和关押过程中,总收到一些崇拜者的来信,甚至有的女性要嫁给他们,这确实是现实中常发生的事。
比如Netflix目前播出的‘Monsters: The Lyle and Erik Menendez Story’ 里的真实案例,就有女性要嫁给杀害自己父母的那对兄弟。
那对兄弟在狱中收到好多粉丝来信,被很多人青睐和崇拜,即使他们都承认了杀害父母的罪行,与Joker的故事非常类似。
所以Joker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Menendez兄弟这类精神病杀人犯的养成,只是故事放在了蝙蝠侠的宇宙里而已。
时不常会听到检察官是哈维巴登,或提到哥谭市,但也仅此而已了。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小时候都遭遇了某种程度的虐待和暴力,造成了创伤,最终变得残暴。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特别注意小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能乱刺激孩子,更不能让他们遭遇这些精神、身体上的暴力行为,特别是来自家庭内部、来自他们信任的人。
当然具体到的亚瑟,他的母亲也有精神病,所以遗传依然是主要原因。
这些我们其实从第一部都能分析出来,续集有没有其实无所谓。
但既然导演要进一步解释,也能更多引起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
如果本片披着超英电影外衣能让很多观众更多关注精神病患者也算是有很大社会意义的。
此外,可以通过亚瑟的故事看到很多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各种形式的霸凌,暴力,执法上的漏洞等。
像本片中的监狱里罪犯和精神病患者甚至可以接触到打火机、火柴、刀子等危险物品,并在监狱里吸烟,混乱不堪。
而影片也希望通过这部续集展示像Joker这样的人只是很多精神病杀人犯中的一个,从而让人们关注这类犯罪者的成因而不只是一个个体。
歌舞的段落占据一半以上,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增加娱乐性的。
毕竟,大部分的人会觉得监狱、庭审内容过于压抑和沉闷,而亚瑟确实有很多幻觉,这些幻觉以任何形式呈现都行,可以更加夸张,但本片则选择了歌舞剧,我觉得效果不错。
主要是歌曲选得很好,Lady Gaga唱得也很好,很多时候会让你觉得在看她的个人演唱会。
哈莉这个角色的存在其实就是进一步展示亚瑟的渴望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并贡献了很强的OST。
总之,这不是一个动作片,而依然是一个角色研究,也是很不错的探讨精神疾病、暴力和犯罪的电影。
虽然摄影、构图等有一些惊艳的地方,但很少,不太需要IMAX。
2019年,那真是相当精彩的一个电影年。
从《1917》《寄生虫》再到《婚姻故事》《极速车王》,那年的好片可以说数不胜数。
其中非常亮眼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一扫其过往作品的喜剧风格,为观众端上了一部颇为不同的漫改犯罪电影——《小丑》。
经典漫画角色,压抑的新版起源故事,还有华金·菲尼克斯最终奥斯卡封帝的演技。
5500万成本狂收10亿票房,尽管有些反政府主义上的社会争议,但《小丑》 毫无疑问还是那年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不过没有人想到,主创系数回归,Lady Gaga加盟,成本暴涨到2亿美元的续集,会是好莱坞载入史册的灾难事故。
剧情方面,不如说这部续集其实就没什么剧情,坐牢受审就这点事。
亚瑟在暴乱一夜后锒铛入狱,阿卡姆疯人院成了他的新家。
除了面对狱警的欺凌,他还要面对杀害5人的谋杀指控。
虽然没人知道他还杀了他母亲,但不管死了几个人,他们都要求判处其死刑。
亚瑟的律师以人格分裂为辩护,倒霉蛋亚瑟和杀人小丑并不是一个人,此时此刻的亚瑟绝对是无罪的。
思路很美好,但哈莉·奎因的介入搅乱了律师的计划,也搅乱了亚瑟的大脑。
2019年的《小丑》,亚瑟在电影中被描绘为世界的受害者。
他被霸凌被欺辱,有着糟糕至极的原生家庭,最终他拿起枪反抗了一切。
喧闹城市中,暴徒们如神明一般看待他,看着小丑用鲜血画出那大大的微笑——把人生活成一个灿烂的笑话。
那时人们把亚瑟的暴力和无所顾忌的疯狂理解为一种觉醒,对压抑和欺凌的反叛,所以电影受到争议也能理解。
续集中,导演延续了哥谭很多人崇拜亚瑟的背景设定。
他就是哥谭的犯罪王子,是哥谭里认清现实人生,敢于向不公开炮的笑匠。
但续集里的亚瑟,其实已经不再是那个小丑了。
直白点说,这两个小时的观影中,不会有任何小丑、Joker登场,只有一个孤独的亚瑟。
脱掉伪装,他不是弱者的发声者,只是一个有了枪的崩溃者。
或者说,他是个校园枪击案的迷茫主角。
影片最直观展现这一点的,是前作中亚瑟同事Gary的登场指控。
亚瑟饶了Gary一命,但减少不了整场凶案对他的创伤。
他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幸存者负罪感”深深压在Gary身上,暴力面前他感觉自己渺小至极。
看着人生中唯一不嘲笑他的人走向极端暴力,看着好友和善良的离去。
你可以说Gary是个白眼狼,亚瑟饶他一命但他却如此矫情。
但把整场事件理解为校园枪击案,各个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甚至说是这部续集的主题就更容易理解了。
亚瑟和Gary就是校园里的阴暗搭档,终于有一天亚瑟忍不住了要策划一场枪击案把那些欺负霸凌他的人全部杀死。
但MEME笑话里“我的阴暗朋友告诉我明天别来学校”的情节并没有发生,亚瑟发起了血腥复仇,而Gary置身其中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杀死。
所以,Gary会认可和感谢亚瑟的所作所为吗,显然这不会发生。
他带给了Gary巨大的心理创伤,也让其对人际关系更加的绝望。
Gary没看亚瑟的杀人直播,设定上是他在警局被保护没法看,实质就是这只是亚瑟为了他自己去杀人而已。
亚瑟认罪前,他因为在电视上口无遮拦而被狱警暴打,丢进小黑屋后他双目无神,听着狱警把他认识的一个年轻囚犯活活勒死。
此时,他经历了和Gary一样的对杀人暴力无能为力的创伤。
导演从各个角色的台词中,把前作的受害者变成具体的儿子,罪不至死的人。
而亚瑟被直接的带上了“非自愿独身者”,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标签,连破处都是电影中和哈莉·奎因那飞速的擦枪走火,这不纯纯的枪击案人设。
从这些内容,可以得到导演对亚瑟角色的第一层用意——孤独的枪手。
他从来不是一个英雄、反英雄或者纯粹的恶棍,Gary认可他的善良也抨击他的邪恶。
亚瑟就是一个在崩溃边缘得到一把枪且失控了的人,他没想那么多就被推上神坛。
他不是疯狂的小丑,就只是孤独的亚瑟。
这就到了导演的第二层贯穿电影内外的解读——自我身份,崇拜者的所爱。
亚瑟在法庭最后崩溃哭泣,认罪伏法,承认自己所有的罪行并说出了"There is no joker.It's just me"。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小丑,无论是被害的还是害人的都只是亚瑟一个人。
在之前的庭审中,亚瑟的人生被其母亲称作建立在一个谎言上,生来就是让人快乐的。
当这个事实被提及时,亚瑟对此明显非常抵触。
而从杀人到成名,亚瑟的人生其实陷入了另一个谎言——他是小丑,是提枪反抗的人,是暴徒的领袖。
但他不是小丑更不是领袖,电影中华金·菲尼克斯细致的把握了亚瑟试图扮演狂妄小丑的尴尬和窘迫,以此说明亚瑟的身份认知问题。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没有人关心亚瑟。
他的粉丝所热爱的是小丑,哈莉·奎因热爱的是小丑,以至于全片她都没有说过一次亚瑟的名字。
亚瑟的困境和第一部没有不同,没人关心他。
导演也是恶意满满,通过这种解构,他也愚弄着系列粉丝,把观众对小丑的狂热置于哈莉·奎因的位置之上:你们关心亚瑟还是关心小丑呢?
导演的第三层用意,其实最矛盾也最无聊的——Fuck the world。
亚瑟承认一切,寻回了自我。
这其中也隐藏着和第一部一样的社会批判意味,他没了枪只能被狱警虐待,看着自己认识的人被杀死。
亚瑟累了,他发现这个哥谭已经没救了。
非常简单粗暴的内容,玩不过哥谭就摆烂了。
10.16有人说双重妄想不是哈莉·奎因和小丑,是亚瑟和小丑。
后者当然肯定是存在的,但其实前者也是存在的,或者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主题,第二层用意的双重妄想。
因为这部续集里的哈莉·奎因就是个典型的罪犯信徒。
电影中她付出一切接近亚瑟,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捏造谎言愤世嫉俗。
她的形象就是那些现实中接近连环杀手的信徒,热爱的是连环杀手的名号,而不是连环杀手的名字。
导演在电影最后先打破了亚瑟的幻想,他在庭审上承认他不是小丑,只是孤独的亚瑟。
而哈莉·奎因愤怒离席,其实就是第二层幻想的瓦解。
罪犯自身伪装的妄想,信徒对罪犯的神化妄想。
二人罪犯与罪犯信徒的妄想无疑是相互勾连的双重妄想。
也就是从头到尾,导演完成了对亚瑟的去神化、回归自我和彻底摆烂。
把前作中的亚瑟变成的小丑一点点解构回孤独的亚瑟,把他的英雄和反派色彩全部剥干净。
说是这么说,可以明白导演的想法,但这些东西作为续集真的有任何意义吗?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小丑》的续集,这种对枪手和崇拜者的分析解构,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像模像样,深度探讨社会边缘人的庭审电影。
但这是《小丑》的续集,粉丝完全没有任何想看到这种完全剥离小丑的电影的欲望。
它可以是一部越狱电影,可以是仓皇越狱后亚瑟和哈莉奎因的雌雄大盗戏,无论如何都没有人想看这种东西。
不过导演已经嘲笑过大家了,你们只关心小丑罢了。
庭审戏上,亚瑟的小丑都没染上标志的绿头发,导演说这是设定,法院不让染发。
我都怀疑所谓小丑扮演的歌舞是导演无可奈何安抚粉丝加的,因为这幻想歌舞完全都不必要。
10.9 导演在最新采访中也直接挑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亚瑟如何从被哥谭强加的小丑身份中逃出来,他想做自己,做回那个孤独但真实的自己。
盖棺定论了,它是主创和观众的一场互相折磨,想拍的和想看的就不是一回事,最后添添减减哪方面也没成。
双重妄想和双疯不是小丑和哈莉·奎因,也不是亚瑟和小丑,是两位主创和观众。
从始至终,这个项目可能就不该存在,毕竟2019年时托德·菲利普斯亲口说没有续集。
这部电影不如说是和第一部一起组成的大型社会实验,用小丑把观众引进来,再用谎话连篇只爱虚假的人的哈莉·奎因来嘲笑观众。
这也是说说,因为按照歌舞片和这种庭审戏的水平,剧情无论怎么改也拯救不了这部电影的混乱。
首先是歌舞,我认为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诈骗。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烂是本身定位的歌舞就是灾难,错了。
这电影其实就是歌片,它几乎就没有像样的舞蹈设计。
大量唱歌桥段都是怼脸拍摄,还有那养生一样摆动的身体,请问舞蹈到底在哪里?
Lady Gaga的哈莉·奎因,在电影中完全没什么存在感。
她是关心小丑的疯狂崇拜者,算了吧,感觉还没导演戏外愚弄的电影粉丝有存在感呢。
所以Gaga就是请过来唱歌的,这得有多浪费。
那莫名其妙的禁闭床戏,也是很搞了。
糟糕的歌舞设计,连囚犯狂欢这样的情节都没有。
一个个干瘪的歌唱和舞蹈,破坏着电影的节奏和硬续这简单的剧情,这可能是我目前看过最烂最乏味的歌舞表演。
庭审戏,这种人与人针锋相对,对真相和谎言的尖锐揭露太有戏剧性了。
结果托德·菲利普斯把庭审拍成了《5分钟带你看完小丑》,用证人一段段的独白去回顾解构亚瑟的童年悲剧、非自愿独身和对同事造成的伤害。
这也是我目前看过最无聊的庭审,最自恋的自我解构。
特别是亚瑟变成泰德·邦迪,自己为自己辩护时。
明白导演是希望亚瑟和Gary产生直接互动,好拍出电影里亚瑟的破防。
可亚瑟这疯言疯语,是把庭审戏拉高到了煎熬的程度。
可能导演也觉得这场续集带来的颠覆着实有些抽象,小丑被虐爆被抛弃到大崩溃,所以一切尘埃落定后,亚瑟被另一个精神病人捅死了。
没错,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份上,亚瑟从来就不是小丑。
导演也说了,这第一部亚瑟和小韦恩见面,俩人相差超过30岁,这亚瑟他能是小丑吗?
30岁蝙蝠侠暴打60岁亚瑟这也不合适啊。
亚瑟,一个孤独的枪手,想要活成自己的人。
他只是未来真正小丑诞生的灵感来源,一个哥谭曾经轰动一时的传奇故事和反叛的符号。
You wouldn't get it?
确实,理解不了。
电影里前半段氛围和镜头还是维持了前作的优秀,可惜有佳句无佳篇。
2亿成本翻大车的事实已经板上钉钉,再见了,不是小丑的亚瑟。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作为一部备受期待的影片,《小丑2:双重妄想》的口碑翻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此时距离《小丑1》在欧美各大电影节收割奖项,口碑票房双丰收,过去也不过才5年光景。
国内外影评人和观众给出了一边倒的差评。
北美开画10天后票房仅有5150万美元,远远低于前作。
《小丑2:双重妄想》Joker 2
至小派截稿时,该片豆瓣评分6.0,IMDB评分5.3,烂番茄新鲜度竟然只有33%。
本期影评小派就来吐槽一下,《小丑2》到底烂在哪儿?
(《小丑2》剧照)影片延续了前作的剧情,“小丑”亚瑟(华金·菲尼克斯 饰)在杀害多人后,被关进了阿卡姆州立医院,却被诊断为精神健全。
他不得不接受法庭的审判。
在关押期间,他结识了魅惑动人的小丑女(Lady Gaga 饰),并与之迅速坠入爱河。
(《小丑2》剧照)在新闻媒介和流行文化的造势下,亚瑟逐渐成为哥谭市颓废青年和不法分子的精神图腾,整个城市躁动不安,黑云压城城欲摧。
随着审判日的逼近,亚瑟的精神状态也愈发恶劣。
自己究竟是“小丑”,还是亚瑟?
(《小丑2》剧照)《小丑2》失败的根源,在于它完全背离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小丑1》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自卑、压抑懦弱的边缘人亚瑟。
一个默默无闻的可怜虫在社会的压榨和霸凌下华丽转身,成为罪恶的王者。
(《小丑2》预告片截影)亚瑟的所作所为并不合法,但是观众能够理解他,因为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在哥谭的世界中完全失灵了。
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的,当社会把你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你还有一条变坏的路,这并不可耻!
(《小丑2》剧照)第一部观众情绪曲线,是先抑后扬。
观众看到亚瑟越变越坏,非但不会不舒服,反而会有一种释然的感觉。
第二部则变成了一抑再抑,本来观众对第二部的期待是凤凰叔与Lady Gaga强强联手,蜕变成哥谭地下王国的皇帝与皇后。
(《小丑2》剧照)结果亚瑟开头有多憋屈,结尾依旧憋屈,他甚至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小丑”。
本片拒绝迎合观众,反高潮的操作,令大部分买票入场的观众都会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
宣发那么嗨,结果进场雷到暴,观影期待彻底落空了,自然不会买账。
(《小丑2》剧照)此外,本片新加入的歌舞元素是最充满争议的点。
铺天盖地的、冗长的、压抑的、重复的歌舞段落,导致了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
最初看到歌舞桥段有致敬经典歌舞片《雨中曲》时还觉得蛮欣喜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溃,平均每三到五分钟会出现一段歌舞,要知道这是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电影。
哪怕是印度电影看到如此密集的歌舞桥段恐怕也会昏昏欲睡吧。
(《小丑2》预告片截影)小派甚至认为,如果导演能再剪辑一个版本,将绝大部分跟情节无关的歌舞去掉,只保留能够突出人物心理变化和情境冲突的重要歌舞,这部片子的口碑绝不会是目前这么烂!
本片观影体验真的非常不好,看完后小派甚至有一种自己才是神 经 病的感觉,问了下旁边的几位观众,他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小丑2》预告片截影)内地院线版还删减了近一分钟的大尺度激情戏码,而且还是很突兀的跳接,观影强迫症观众慎看院线版。
(《小丑2》剧照)本片最令小派感到振奋的一幕是一个杀手借口签名近身刺杀亚瑟的片段,因为知道接下来终于不会再有歌舞了!
多年以后,学界可能会称赞《小丑2》为反高潮叙事的佼佼者。
但在子弹没飞起来之前,它只能是口碑和票房上的“小丑”。
(《小丑2》剧照)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所谓“小丑”,是法庭上、舞台前恣意表演以自我欺骗,更是监狱中、城市里从者追捧来集体造神。
亚瑟褪去红色外套的装扮,纵使仍画着那张扬的面妆,也终于承认自己不过是伤痛经历中长大的平凡且真实的人,本不存在什么“双重人格”,在骚动的仅是自己与旁人的“双重妄想”。
作为DC宇宙最具影响力的反派角色,小丑这一IP承载了太多的受众期待与概念象征,主演华金·菲尼克斯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踏过前人踩实的光荣之路,从剧本中抹去黑暗骑士,仅保留黑暗与黑暗中的小丑,完成了极精彩的反英雄视角现实主义情绪宣泄——《小丑1》在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横空出世问鼎金狮,华金·菲尼克斯在奥斯卡上杀出重围斩获影帝,片中小丑枪杀由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明星莫瑞那一刻,更仿佛是完成了戏外“演技之王”的权力交接。
华金·菲尼克斯和托德·菲利普斯面前似乎已没有了路,如果续集当真有必要,那么就选择背反自我,对前作、甚至对人们心目中的小丑形象发起一次解构。
他们一边安排工具人律师提出“双重人格”的概念,一边找来Lady Gaga饰演小丑女试图引导小丑走向疯批。
亚瑟爱上小丑女、抛掉律师,扮作小丑自我辩护,是对“双重人格”的否定,倒向“我就是小丑”的单向结论;亚瑟通过知晓小丑女的欺骗手段、法庭上证人的动情言语,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复杂性情,终明了“我只是亚瑟”,走向了此前自我认同结论的反面。
精巧的剧作结构、颇有深度的表达思路、不变的现实主义取向,再加上依然水准高超的制作团队,看似一切齐备,只待再创传奇。
可是以“双重妄想”为题(原名Folie à Deux为医学术语,意为“共生性妄想症”),似乎能透过影像见到主创们在后期剪辑室讪笑——那些被闪了腰的观众、影评人们何尝不也是在对“小丑”妄想?
于是求仁得仁,从威尼斯到北美,从海外到国内,《小丑2》收获骂声一片,被指为“年度诈骗影片”。
《小丑2》的扑街当真是一场冤假错案吗?
当然不是。
可能这部续作的片名还是起的保守了些,应当叫做“三重妄想”才对,剧中人和观众提供了前两重妄想,而创作者们则提供了第三重——这一反英雄、反高潮、反预期的表达思路并非完全不成立,其实还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可相对于另辟蹊径,倒不如说是掩耳盗铃,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我们且先不谈视听表现效果与剧作细节,《小丑2》剧作思路的一切前提均是要先探讨“亚瑟”与“小丑”这所谓两重身份的关系,只有先把“双重人格”的概念抛出来,才有可能抵达讨论“妄想”的结果。
类似的主题其实颇常见于超英题材电影,比如《蜘蛛侠》中彼得·帕克颇具反差的双重生活,《黑暗骑士》中布鲁斯·韦恩的光明与黑暗两面,以及《钢铁侠1》结尾那终于令粉丝觉得释然开怀的“我就是钢铁侠”,只不过以往作品商业大片属性太强,关于单一人物的身份思考极少聚焦并深入到人性层面,或许正因此,导演认为这一问题值得在《小丑2》中再度探讨。
然而,影片中“双重人格”的概念一经提出,一种极强的似曾相识感迅速占据上风,随后小丑女出现,开启爱情戏码,这一俗套印象被进一步加深,直到影片后程的法庭高潮戏,导演的意图才终于浮出水面。
但无论是否预期到这一表达走向,我们都很难获得本应有的震撼体验——至少对于我来说,我本就不觉得在这部续集里探讨“双重人格”与“身份认同”是正确巧妙的选择,被按着头陪同着亚瑟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无聊讨论,却希望我去承认对更精彩炸裂的社会派小丑故事的预期是一种“妄想”,又凭什么?
是关心小丑还是关心亚瑟,这道选择题被摆在了面前,可谁又规定了刻画小丑就一定要做这道选择题呢?
所以总体来说,第三重妄想即,身份主题是解构表达的前提,可身份主题的建立是导演主动选择完成的,本就限定了续集故事的探讨空间,压低了艺术表达的天花板,随后导演自己再出手完成的解构又能有多大价值呢?
更大的问题出在了完成度上。
无论是剧作、场面还是节奏,《小丑2》中稍还不错的内容均蒙前作余荫,其他的则可说是一塌糊涂。
若从故事和人物本身出发,本片剧作思路要求完成“造神·认同”、“迷茫·质疑”、“弑神·解构”三步核心动作,但影片实则几乎舍弃了“造神”环节,直接用3/4的篇幅写“迷茫”,1/4的篇幅写“弑神”。
一方面,“造神”环节的缺失剥离掉了应有的类型满足,更极大地削弱了后两步的合理性与表现力,导致整个剧作都有种强拗的吃力感;另一方面,占据最大篇幅的“迷茫”环节又拍得非常空洞,思考层次单一,剧情设计无聊,全靠爱情戏与歌舞元素撑容量,直接宣告了影片总体完成度上的失败。
在《小丑1》中,原生家庭不幸、人际关系失语、社会阶级矛盾等问题压抑着影片的情绪基调,最终的爆发一举完成了亚瑟到小丑形象的转变,这是典型的“源起”故事,可“源起”到“造神”,还隔了好大一块。
我们知道了亚瑟为何成为小丑,却不知道为何小丑会被追捧封神,仅靠《小丑1》片尾的寥寥几个镜头场面及《小丑2》中小丑女强调“我们多么爱小丑”,这无疑太过苍白无力。
诸如亚瑟本人是否享受这种追捧,他身上是否有独特气质使他成为适合被造神的恰当对象,又是否在被造神的过程中主动选择推波助澜......即使这些问题都觉得不必探讨,那至少也应该在《小丑2》中呈现出哥谭市的社会环境与底层情绪,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曼森案完全可以作为蓝本参考。
塑造小丑形象本就带有极强的社会向指涉,其“造神”的底层逻辑终没法让位于单一个体,仅由小丑女去归纳代表是远远不足的。
若不是预先知道故事背景,仅看《小丑2》的话,你能理解为何一个杀了六个人的罪犯会有这么多的狂热拥趸吗?
回到电影成片,导演实际上拍了什么呢?
生硬的爱情戏——小丑女完全作为符号出现,既没有引出新的表达维度,也没有输出合格的银幕魅力。
她和小丑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就像是程序写好了脚本让这两人必然相爱一般,既没有走心,也没有走肾。
作为观众,感受不到浪漫,感受不到奇情,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庸俗和跑偏了。
平庸的法庭戏——只要看过《坠落的审判》,就不难比较看出本片法庭戏的平庸,平庸到莫名其妙,让你无法理解导演为何非要这么拍来自取其辱。
法庭戏上,法官笨拙地说出各种用来推进剧情或是增强剧情合理性的蹩脚台词,证人机械地陈说着证言而似乎并不与案件本身有太多情感交互,观众席上的众人似乎只是看客偶尔完成下传达群体情绪的任务,而大名鼎鼎的担任控方律师的“光明骑士”哈威·丹特更没能带来丝毫双雄对峙的体验,沦为可有可无的工具人......无效的歌舞戏——一般优秀歌舞片中的歌舞包含叙事和情绪挖掘两大功能,《小丑2》所有的歌舞元素都是“强行歌舞”的颅内剧场,几乎不具备叙事功能,可对于主角情绪挖掘的作用也极弱。
导演确实是希望用歌舞来表现亚瑟的内心世界,可所有的歌舞段落都可以说是对现实情景中刚刚呈现过的主角情绪的简单重复,既没有深入挖掘,也没有细腻表现,只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甚至连歌词都不会写,只能重复。
另外,歌舞片要是歌曲不好听,舞蹈不好看,场面调度没水平,那就是原罪。
只能说,或许主创对于歌舞片也存在着“妄想”,作为观众,我们应该都希望像最后中枪倒地的小丑那样奉劝他们一句,“能不能别唱了”。
如何创作一部电影是导演的自由,一切反套路的创新都值得鼓励,一切不刻意讨好受众的勇气都值得尊重。
可一个IP诞生后,其自带某些议题属性上的和受众预期上的倾向,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若连小丑都不发X,在架空幻想中XXXXX,我们的“妄想”又该当何归呢?
这应该是我近十几年来在电影院里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影片了。
我不是那种会故意抱着猎奇心理去品屎的观众。
虽然我偶尔也会在电影院里看一些烂片,但是那些烂片我也能屎里掏金般找出一点乐趣,比如索尼影业的《莫比亚斯》和《蜘蛛夫人》,起码有美女可看。
但是这部《小丑2》真的一无是处。
会买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要么对蝙蝠侠漫画感兴趣,要么是对蝙蝠侠游戏感兴趣,要么是喜欢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要么是喜欢DCEU,要么是喜欢2019年本片的前作。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这部电影对你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践踏以上提到的这些与蝙蝠侠和小丑有关的文化产品曾带给你的美好回忆。
我绞尽脑汁想到的可能不会被本片冒犯到的人群,可能就只有两位主演的粉丝。
导演好像搞错了什么,上一部小丑跳舞下台阶的片段火出圈了,他就以为观众就喜欢看小丑唱歌跳舞,所以把这一部拍成了歌舞片。
上一部跳舞的片段能火,是建立在整个影片有个扎实的故事基础上。
单独把歌舞片段薅出来,没有根了,立刻就死。
《美国队长2》的电梯打戏也很火,那是不是续集就应该让美队被困两个小时电梯?
我不知道导演是先想出要把《小丑2》拍成歌舞片这个天才的主意,还是先敲定了Lada Gaga这位女主演。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是整个影片的风格都在迁就女主角的技能。
这就有点像当年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主演请到了小沈阳,于是整个影片都为了配合他,走上二人转的风格。
最早传出本片口碑翻车的消息,我心想大概是前作起点太高,续作才相形见绌,也许调低期待值去看,也还行。
最终的结果就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我被狠狠打脸。
如果你没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看得人十分憋屈的窝囊废电影。
如果你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对着前作狠狠踩几脚,把前作主角人物弧光给擦掉的窝囊废电影。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窝囊废电影。
什么是窝囊废电影?
如果我们把一个故事的主角遭遇形容成憋屎挑战,那么正常电影就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厕所,然后坐在马桶上一泻千里,拉完回头一看,全都正中靶心,都没有沾到马桶壁,最后只按一次按钮就冲得干干净净。
而像本片这样的窝囊废电影则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最后全拉在裤子里了。
据说本片及前作主角是在影射川普,但是这种拉一裤兜子的观感明明是在致敬拜登。
前作主角备受欺凌,最后终于爆发,观众压抑的情绪也随之宣泄。
而到了本片,主角就变成了受到外界打压只能在自己颅内小剧场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意淫。
影片中的现实维度,主角狗屁作用都发挥不了。
如果说窝窝囊囊地死掉就是主角亚瑟的宿命,那还不如当作上一部的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反正在阿卡姆疯人院窝窝囊囊地死和在自己妈妈的破旧公寓里窝窝囊囊地死也没多大差别。
上一部的结尾,小丑觉醒了,一切已经很完美了。
当然会有很多观众好奇亚瑟这么一个普通人怎么成长到与一身高科技的蝙蝠侠打得有来有回。
这部分不好描写,那么一切停留在上一部的结尾,留些想象空间给观众也不错。
这个续集不是非拍不可的。
我回去翻看自己5年前给前作写的评论,当时就提到如果《小丑》有续集,肯定会变味。
但是当时设想到的最坏情况,也不过就是《小丑2》变成一部俗气的爆米花电影,至少还能具备一点娱乐效果。
结果最后导演端出来的这坨东西,让人从中享受不到丝毫的观影乐趣,纯粹是在折磨观众。
当年我写《小丑1》的影评还提了一嘴《脱口秀大会》。
5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从初露锋芒到红极一时,再到被一个响指打没了,然后今年又秽土转生,还一分为二。
《小丑》系列电影的主角也一分为二了,小丑加上小丑女,但是俩人不是简单地说脱口秀了,而是搞脱口秀加唱歌跳舞,所以这俩人是对标王冕和大张伟是吗。
影片的主线就是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的小丑接受审判并且最终被判死刑的过程。
庭审过程中不断提到前作的故事。
续集风格和类型大变样,完全不考虑继承前作在给观众提供类型满足感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故事推进过程中,每前进一步的推动力都来自对前作的引用,对前作采取的是一种既要背叛又要利用的态度。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不擅长拍摄续集,这一点从他的成名作《宿醉》系列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当年就有人调侃《宿醉2》不过就是把《宿醉1》重新拍一遍,只不过场景改到了泰国。
《小丑2》拍成现在这个死样子,还真不如就把《小丑1》的故事搬到泰国重新拍一遍。
我猜本片导演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大概是预估到未来几年之内,也许会有一批以陈思诚为代表的中国导演替他把这事给办了。
本片当中小丑的辩护律师采取的策略是证明他有双重人格,借此给亚瑟脱罪。
而与他们对簿公堂的控方代表则是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他表示小丑这个双重人格一看就是假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双重人格。
如果要说本片有什么现实意义,大概就是展现了粉丝拱火、偶像买单的互联网生态。
小丑女就是小丑的粉头,以她为代表的小丑拥趸一心盼望哥哥越抽象越好,千万不要循规蹈矩向世俗妥协,否则就会削弱那种“哥哥只剩下我了”的使命感。
结果最后小丑声泪俱下地认罪,让小丑女等人全都大失所望,在他们眼中这就相当于哥哥塌房了。
路人只是希望他们的偶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而只有那些上蹿下跳的粉丝是真的希望他们的哥哥死。
我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那天晚上我本来可以选择去看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的,但是因为那部电影场次较少而且时间较晚,我第二天还要上班,所以最后还是一时失手选择了《小丑2》。
我应该去看王俊凯的电影的。
听说俊凯现在在国内还有部热映中的《749局》,是一部堪比《上海堡垒》的烂片。
《上海堡垒》和《小丑1》都是2019年的影片。
5年时间过去了,国产电影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好莱坞电影则是呈现出自戕式的质量滑坡。
我现在十分想看《749局》,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这部《小丑2》更烂。
Folie à Deux,法文,直譯為「二人共享的瘋狂」,於DSM-5英文病名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中譯為「共享型精神障礙」,意指生活中兩個(甚至更多)生活在一起的人,彼此相互依賴,避免與外界接觸,終於強化彼此影響性,產生共同的幻想(偏離現實或社會規範)。
而片中另一個心理學名詞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中譯為解離性人格疾患(舊名多重人格),患者因為環境壓力或創傷,出現不只一種人格,在特定刺激下由特定人格掌控,對抗壓力與挫折,同一時間,其他人格則呈現失憶、休眠或是旁觀的狀態。
小丑2,全片在討論Joker到底是Arthur為了武裝自己產生的幻想,或是另一個獨立的人格。
其實、導演在片名便以副標Folie à Deux破題--在家中,Arthur的童年是Arthur與媽媽共同創造的, 在舞臺上,脫口秀演員是Arthur與觀眾一起創造的,而殺死施暴者的Joker則是由Arthur與Joker粉絲共同幻想出的。
現實中只有Arthur,Joker自始至終只存在幻想裡。
不過,這部片叫Joker,療養院內的病友,法庭內旁聽眾人,法院外支持者,還有蓄意接近Arthur的Harley Quinn,不斷嘲笑Arthur的監獄管理員,甚至連坐在影廳內觀眾席上的我們,都是為了Joker而來。
看似在乎Arthur的律師Maryanne Stewart,打從心底在乎Joker,只有Joker確實存在,被視為另一個人格,才能達到Maryanne Stewart打贏官司的目標。
沒有人單純因為Arthur而來,就算他殺了6個人。
沒有人無條件的愛與關心Arthur。
噢,或許是有的,Ricky Meline,因為Arther無所謂的一吻而全心全意的愛Arthur,最終被監獄管理員無所謂的殺害。
所有宣稱愛Arthur的人,若不是為了Joker才接近Arthur,就是已經死亡。
但導演就是要觀眾看見Arthur,他的真實、他的脆弱、他的掙扎、他的想像、他的絕望,與他的死亡。
導演就是要身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患者的Arthur失去一切:失去每一個原本願意分享幻想的同伴,最終失去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幻想。
導演要觀眾赤裸裸血淋淋直面自己就是那個全然不在乎Arthur死活社會冷漠與惡意的一部分。
Arthur的罪,Arthur的死,我們都無所謂地補了刀。
三星半引用影评人 Rubén Rosario 的这句 I'm sensing that down the road, years after the outrage has died down, this imperfect, fascinating film will be rife for rediscovery. Now is not its time. JOKER都无法应对大家心中的期望与要求Auther幻想出独特的JOKER,却始终被遗弃观众化身 Harley Quinn 入戏 与 Joker热烈疯狂又互相卑微,却珍惜地爱着彼此,但终究未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双重妄想 很多意思 其中就有 观众 与 创作者一个妄想 名利双收 一个妄想 经此来点燃不敢发泄的愤怒观众的反应和离场与电影形成互文,更显讽刺。
第一部反了经典,第二部依旧在反歌舞部分前期确实需要一些适应和接受。
监狱的暴力与翩跹而舞的浪漫结合,着实需要铺垫。
导演尽量处理的合理化了,但初次观看时仍略感尴尬。
正当我心想"狱警在哪里?
"画面就转向表达这是Arthur借此抒发他内心的压抑的幻想一开始 听到大家说 是来看发疯的,不是犯病的这句话我彻底鼓足了勇气,因为一个全面阐释精神问题的电影太吸引我了这部彻底疯了,时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是各种妥协下又想尽力表达自己完整思想的产物自己成神再灭神,这个过程由自己亲自完成,不停地向内探索,不断地祛魅,深入面具下残缺的灵魂and question why they care so much about Arthur Fleck in the first place. Do we really love Arthur or do we just love how his story法庭幻想法官被砸死和最后开枪自杀的部分那掀翻的桌子与歌声透过屏幕质问屏幕内外的每一个人我之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JOKER,却没想到现实随处可见
6.0-7.0/10 分。
2024.12.25,初看,蓝光。
时长02:18:00。。。
评分好低,IMDb上居然只有5.2分。
和第一部差距太大了。
开始被如潮的低分评价给吓到了,今天终于有空来看。。。
除了歌舞稍微有点尬,剧情完整度还是挺好的。
另外不愧是大片,整体的摄影画面灯光道具都是一流。。。
第一部是造神,就好像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里的小丑的前传,那里面的小丑是疯狂的是扭曲的同时也是自信的。
但这一部就是直接把神给剥了皮展露给大家看一个没有神力的神,一个脆弱的窝囊废。。。
观众们都和我一样等着他爆发了,结果却是神已废了,连跑出去又被轻松抓回来,还被另一个窝囊废几刀给捅死了。
我靠。
在这个北风冷冽的冬天,人们只想看你愤怒地发泄爆发,结果你他妈却阳痿了!。。。
Lady Gaga,经常听到这名字,但我不认识她。
华金·菲尼克斯,比第一部里更像小丑了,好像是瘦了,脸部的胶原蛋白少了,导致线条比较多,轮廓更扭曲了。
我感觉他演得挺好的。
喜欢的人,对第一部有多爱,就对第二部有多恨。。。
我个人保持中立。
得益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本片的完成度其实是相当高的。
但奈何曲高和寡呀。
上流阶级是瞧不上小丑这样的底层人物的,底层的人居然看到心中的偶像如今变成了窝囊废,那更是恨铁不成钢呀。。。
最后得了,两边全都没讨到好。。。
精英阶级的底层精神探索,有点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哈哈。。。
就好像香港那个节目,亿万富豪觉得穷人就是太懒不努力,然后节目组让他去体验穷人的生活,然后他就崩溃了。
这个节目欧美也有人去做过。
呵呵。
最后,总之,整体其实还是可以。
不过嘛,剧情两边不讨好。
今天的新闻,纽约地铁一女子被一非法移民用火柴点燃衣物后活活烧死了。
两人互不认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CkdYgEii/?spm_id_from=333.1007.tianma.2-2-5.click&vd_source=646c52b1e33bad3d2f9e61deb181faa4
这烂片还能出第二部,第一部就是一坨。希斯莱杰后再无Joker
基于已知事实进行无效的辩论,单纯以信息量衡量的话通篇都是废戏,几乎反写前作并进一步划向了极端的“情绪电影”深渊,但是,此种创作选择在歌舞片语境内居然奇迹般的奏效了,应该类比的不是前作或者《大师》或者任何一部斯科塞斯,而是《博很恐惧》,所谓双重妄想,是incel男在性别/社会权力关系的食物链底端,对被爱与自爱的双重渴求。
女主角的选角是败笔 影片中法院门口疯狂追随 joker的乌合之众极好的讽刺了一些影评里的人
一个受尽欺辱的社会底层,被赋予了反抗“上等人”的象征意义。有人模仿他有人爱慕他。无人在意真正的他是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精神领袖“小丑”。他们看到的,是影视化过后变得更加“传奇”的“迷人的反派角色”。一旦发现现实与想象不符时,这个象征不过草芥。于是爱慕者精神放弃他,追随者肉体毁灭他……这可能不是很多人期待的小丑故事,却是我希望看到的,对第一部狂热疯狂煽动的一盆冷水。部分恶评和剧情呼应,怎么不算是一部佳作呢。
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糟糕,大概能get到导演想要表达的,讲一个被捧上神坛的懦夫,如何一步步膨胀又一步步幻灭,最后被曾经把他当神的人杀掉的故事,不过节奏真的太慢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大概只有最后半小时是有效的,这个票房也不冤
@CityKino München 没有摒弃任何前作与明星诞生的剧作缺点,所有看似(对于Gaga)省略的写法以及混合的形式却都呈现出绝对有效的侧重。庭审部分各个视角的切换(若干次摄影机中的摄影机引导至观看电视画面的监狱观众),歌舞似乎过于明确的被指示为幻想,以重复过往行为的动机曲解与双重人格的简单化辩护呈现出现实的落差。观感像是回到了金发梦露:浅层的身份性被解构后,留存的仅剩角色对于身份的裸露而直白的表演。而哈莉奎茵工具性的存在看似是对这种表演的强化实则是将其彻底揭穿,让亚瑟的所有腔调变得彻底可悲彻底可笑。4.0
开头短片很有创意。最大的问题是歌舞桥段不出彩,如果做成和现实全然不同的歌舞片风格,加之浮夸明艳的动作设计,应该会减少一些无聊。整体上还是反类型反高潮的,但是不如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平衡得那么好。以至于最后miss the point。
我知道电影想要呈现出一种烟花散尽、大梦初醒的苍凉无力感,想要用一个”毕生的信仰追求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的悲哀故事来换取观众的共鸣和眼泪。可惜,从电影后20分钟到结束,被成功调动了情绪的我只感受到一种宴会戛然而止的潦草,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尝试回味后更觉得乏味单调又冗长。这很好莱坞,这很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那部被过誉的《香水》有“异曲同工”之处…除了有创伤/有梦想/有独立人格的男性主角之外,所有配角都沦为他的背景板,小丑女的人设更是扁平乏味、甚至只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听说这一部还对第一部的情节进行了大篇幅的“复述”,只能说心疼那些看过前部的人,看到那么多打一🌟的也不奇怪了
不怎么好看,但是内核很牛很牛,真正的反超英那套叙事,比上一部更深刻,一个真正的小丑,被架上神坛而又能被随时遗弃的小丑,十分悲剧的故事。杰昆的演技依然入木三分,整个电影的内涵很玩味,嘲讽了上一部电影的成功,嘲讽了娱乐,嘲讽了所有奉承、追随小丑的人,甚至嘲讽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导演不想拍一部电影时,用这样的方式对所有人文雅的骂fXXk是一件出乎意料但很有趣的事。因为导演不大想拍,所以电影也是真的不好看,毫不波折和张力,完全用拍一个普通人被各种挟持的悲剧方式来呈现。
天山6厅。三星半,电视/监视器作为潜在的视点承担了类型中反派的作用(也可以看成自反拍小丑2这部电影),探讨的其实是明星制和粉丝文化,观看,就在参与一种造星。Lady Gaga和“外面的人”是所谓的文本盗猎者,将反秩序的快感投射在亚瑟的小丑面,面具的生机勃勃化为图腾的狂欢,也必将吞噬肉身的载体,明星制的娱乐和霸王别姬的不疯魔不成活是异曲同工的,而偶像的“塌房”,带来的是“第四面墙”的炸毁(长镜头高光段落),粉丝开始争夺文本、接替偶像。影片的发力点还是现实与幻想那悲剧性的撕裂,歌舞的尴尬更多是戏剧化这种撕裂的反差,相当于在院线看了一部《黑暗中的舞者》,但也因此显得比较老套,2.0的模仿犯将从《攻壳机动队》SAC开始。
确实没什么拍续集的必要。本来想着看场电影放松一下,结果看得更累了。(5.9)
字面意义上的“拍了等于没拍”。最可惜的是电影里可取的部分其实还挺多的,我倒是不讨厌歌舞的部分,问题在于后半段亚瑟的转变与他对“小丑”这个身份的拒绝发生的非常之突然,嘎嘎这小丑女演了也跟没演一样(正面例子不就是风骚律师的结局,索尔自首和小金不比这俩强多了)。最后甚至能给你一个类似美末2的结局,感觉菲利普斯纯粹就是不想玩了……
2024.10.01着实没有必要拍第二部…以为在看迪士尼或者宝莱坞,最精彩的全在预告片里了,诈骗———2024.10.03今天知道了一个冷知识,是导演和华金非要拍歌舞片,所以才找了gaga,后来还因为华金的一些突然灵感把gaga戏份删改了很多……对不起错怪gaga了,刚看完跟朋友吐槽过她是不是带资进组来开演唱会的,结果是个可怜背锅的😅
导演试图尽量让唱跳段落合理化(比如设定成人物本来就爱唱歌,或者是用歌舞表现幻想段落,和现实的沮丧形成反差),但后半段还是唱得太多太密了点,好像生怕浪费了嘎嘎女士的片酬似的,有时候就一个固定镜头怼在人脸上拍完一首歌,再有魅力的影帝或音乐剧歌手也禁不住这么沉闷冗长的拍法……我的内心已经被凤凰的台词说出来了:能不能说话,别再唱了?反类型、反英雄也还是得先把电影拍好看,前一部拍得多好啊,这部成了纯纯的一半庭审片+一半歌舞片了。明知道现在观众就喜欢看复仇爽片,它偏不,就让你憋屈到底,很少见到能把人看得这么郁闷的超英电影,这版小丑真的是手无缚鸡之力啊。生活已经够苦了,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在电影里当个坏人。
无人在意的亚瑟的一生。不想看歌剧的表达形式,演员演技倒是都挺好。
大众对本片的差评更多在于预期的落空,亚瑟不是人们想看到的那个几十年来的蝙蝠侠宿敌Joker,而只是一个普通、疯狂又脆弱的真正精神病人Clown,膨胀后破裂,卑微的毁灭;拍成歌舞片需要极大的魄力,我甚至可以想象出菲利普斯曾经各种天马行空的设想,但他终究欠缺些将命题与形式无间融合的能力。
🌟总体评价:从封神到疯神。(“高森/高潭”,“哥谭”的译法就显得有先见之明了——Ha Ha Land“歌坛”市民歌淳朴。不过,元素而已,不成类型)在乎小丑的人很多,在乎亚瑟的人很少。🎥故事题材:小丑&哈莉性转。🎭演员表现:“凤凰”打鸣不如“嘎嘎”叫——徒增百万修音师工作量,学医救不了。🎯主题主旨:人人尽是小丑!(人人竟是小丑?)🎬导演能力:宿醉未醒。
并非唱反调,看前读到不少公号的失望影评,加上6.1分,以为翻车。实际看完远比首部更打动我(尽管首部斩获8.7的高分,还进入豆瓣TOP250的No.168)。充斥在观影全程的落寞与悲凉感让我想起基里安·墨菲的《奥本海默》和罗伯特·帕丁森的《新蝙蝠侠》,四星送上。电影与现实形成互文,6.1分背后的现实观众正如电影里的观众,期待疯狂又自我的小丑,却得到一个被小丑女戏耍的窝囊“恋爱脑”亚瑟,于是把失望与愤怒统统宣泄在分数上。而被吐槽的歌舞戏份并不尴尬,甚至无比难过,因为只有在那里,小丑才以大家最期待的模样存在着。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在编织一场极具反抗主义的大梦后又亲手击碎它,昙花一现的小丑使命已经完成,其结局注定在国家机器与精英主义充斥的社会里被碾压成一个扁平的符号,被利用被抛弃最后被杀死。
既没有高潮,也很冗长,还总希望他奋起反抗,给肥腻老警官一点颜色瞧瞧;几乎所有人都不关心他本人如何,经历过什么,遭受过什么,肉体是否伤痛,心灵是否残缺,爱得都只是他的表象臆想,一种自我意识附加他人的狂热精神对象而已,可能只有女律师算是真心爱护他;他那么需要爱,宁愿被伤害,他往旧街区奋力奔跑,寻一个家,他以为寻到自由和爱呢,结果一切回归原点和平静;发生微变的也许就是顶峰流量带来的那场闹剧审判,结束在一刀刀颤抖的血水里,他好像接受了这一切,发现自己确实是一个笑话;最后请不要唱歌,让我们谈谈吧
我很喜欢gaga 但这次我站自杀小队 因为gaga总有把电视剧演成MV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