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

The Last Station,最后车站(港),为爱起程(台),生命终点,红尘极路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玛莉·杜芙,保罗·吉亚玛提,凯瑞·康顿,帕特里克·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年份:2010

《最后一站》剧照

最后一站 剧照 NO.1最后一站 剧照 NO.2最后一站 剧照 NO.3最后一站 剧照 NO.4最后一站 剧照 NO.5最后一站 剧照 NO.6最后一站 剧照 NO.13最后一站 剧照 NO.14最后一站 剧照 NO.15最后一站 剧照 NO.16最后一站 剧照 NO.17最后一站 剧照 NO.18最后一站 剧照 NO.19最后一站 剧照 NO.20

《最后一站》剧情介绍

最后一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莎马可波罗第二季艾伦·德杰尼勒斯:请你许可桑格莉之夏偷偷爱上你同龄人杀破狼·贪狼伊甸园幸福从天而降暗金丑岛君3阿德里恩的异想世界末路狂奔莫斯科陷落竞速求生吴越争霸疑案忠魂特殊演员交换过圣诞这公司有我喜欢的人罪恶之城2GADDAR-血腥之水玻璃房医生Hold住爱情围屋里的桃花失控的布朗森翼·年代记大家庭杀人合约南风

《最后一站》长篇影评

 1 ) 反重力

老年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也不缺乏,从财富名誉到地位,他都有。

这种状态最难对付。

所以他有了更为哲学的追求——我以为这才是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时刻。

托尔斯泰纯粹是不断挑战自己的那种人,因此弄了个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是这个托尔斯泰主义却高蹈起来了,成为一些尚处于暗夜的小民的遥望的点点星火。

我对这个复杂的背景着迷不已。

在一段关系中,哪些是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哪些又被机械化地制作为一个产品——很个人化的感觉被标签化了。

哦,原来是这样;事情是本质这样,是的,这些判断完全遮盖了本来纤细和独特的心理悸动。

作为老愤青,托尔斯泰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不是一个宁静的人,所以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己。

托尔斯泰的这一点,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断修正和获得——而像他这样的作家,到了晚年,完全可以随波逐流,可见托尔斯泰是作家中的作家。

他不是因为投机而写作,而是为了使自己平静。

人在江湖混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成了道具,开会的时候你的前面放着名牌,于是你被名牌绑架了。

托尔斯泰表面上是被索菲亚控制,实际是被他获取的名声覆盖。

他不想享受这个虚伪的但是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他不能无视并且默认。

托尔斯泰虽然年老,但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强劲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真诚。

罕见的真诚!

82岁的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捍卫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想做一个万众景仰的大师,只愿逃离。

他不是乐意做一个上帝么?

他慈祥地抚摩着孩子们的头,送给他们礼物,而上帝怎么可能是一位圣诞老人的角色呢。

他必须牺牲。

托尔斯泰版权的归属问题,实际是他渴望牺牲的证据——他必须丢掉其他人不能丢掉的东西。

但是,托尔斯泰遇到了问题,正如他的每句话都会被记录下来,他的行动也被放大和美化。

寻求安静和孤独的托尔斯泰不得不面对亚斯塔波沃车站外成群结队的记者和粉丝,他的逃避被解释为圣举,无疑这是一个尖锐的讽刺。

我们都相信这个光环,也忙于制造,却忘记了发光的人。

托翁的最后一站——他用尽力气纵身一跃,却不料腾空而起。

 2 ) 高尔基为何替托尔斯泰夫人辩护?(转载)

1910年10月28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

他的出走以及很快在一个无名车站逝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一个创造出伟大作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采取这样非常的行为?

根据托尔斯泰留下的书信,人们很容易将他的出走,与妻子索•安•托尔斯泰娅(以下称索菲娅)联系起来。

索菲娅,由于她的个性,由于生活中间与丈夫的实际冲突,她受到的指责,就来得格外多而集中。

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在直面俄罗斯贫富悬殊情形时,精神上产生出莫大的痛苦,他对自己富足的生活感到极大不安。

他不仅开始尝试平民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素食,还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劈柴、生炉子、修鞋、耕地……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放弃自己的土地,放弃可以有很大收入的着作版权……这些,在托尔斯泰个人,或许可以做到。

可他有一个很大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几乎全靠这些收入维持。

这个家庭生活的管理者,正是托尔斯泰夫人——这,造成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最基本冲突。

当托尔斯泰以文字宣扬他的这些观念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追随者。

一个名叫切尔特科夫的俄国贵族,是这些追随者中一个特别狂热者。

切尔特科夫,由于观点、志趣相投,因此与托尔斯泰结缘。

之后,切尔特科夫参与进托尔斯泰的宣传等工作中,甚至“帮助”托尔斯泰实践自己提出的主张。

自然,他也就介入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冲突。

索菲娅对他十分反感,视为仇敌。

他对索菲娅也很不客气,甚至当面威胁:“只要我愿意,我完全可以将您和你们一家搅个一败涂地……” 索菲娅去世后不久,一本名为《托尔斯泰的出走》的小册子出版。

该书作者,正是切尔特科夫。

书中对索菲娅的态度,可想而知。

应当说,在当时的氛围下,这样的着述是会得到一些人响应的。

但是,终于有人出来反驳辩护。

此人,是真正平民出身的作家,读“人间”大学毕业的着名作家高尔基。

“我读了切尔特科夫的小册子《托尔斯泰的出走》以后,我心里想:一定会有人出来在报上指明这个着作的唯一的、直接的目的便是中伤已故索•安•托尔斯泰夫人。

”这是高尔基所写《关于索菲娅•安德列夫娜•托尔斯泰夫人》一文的首句。

人们或许会产生疑问,你高尔基为什么要站出来替许多人都指责的人辩解呢?

是否索菲娅对你不错,使你因情感因素起而撰文?

可事实恰恰相反。

托尔斯泰身边常常围着许多人,索菲娅对他们大多都很反感,这其中就包括高尔基。

1900年1月,高尔基初次拜访了托尔斯泰。

同年10月,他到波良纳的托尔斯泰庄园住了一些日子。

1901年底,他在克里木,与正在那里养病的托尔斯泰有过多次见面和交谈。

根据对托尔斯泰的观察,高尔基写了一篇文学肖像《回忆托尔斯泰》。

但是,在这篇为许多人赞誉的文章中,高尔基却没有提及索菲娅。

“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她,她对我也无好感……”索菲娅认为包围着她那位伟大丈夫的人,大部分都是小苍蝇、蚊虫——总之,是“寄生虫”。

高尔基,不幸被看成了这样的人物。

这虽然引发了高尔基内心的不快,可他仍认为,索菲娅这样认为,有充分的理由。

因为确确实实有一批人,非常“适切”,非常“机警”地大吃着托尔斯泰的精神,并竭力想在大作家的生活和记忆中留下印记。

这还不是全部。

高尔基认为:由于灵魂上永不懈怠地求索,“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

”他常常是不管不顾世俗生活层面,而世俗生活的负担是由其妻子承受的。

为了自己的理念,托尔斯泰要放弃庄园,放弃所有着作版权,而这,却是他们一家生活的来源,包括他那帮追随者的吃、喝、住……有时,也许托尔斯泰自己并未意识到,倘若没有索菲娅地坚持,以这些来源维护生计,那托尔斯泰就不可能静心坐下,完成他那些伟大而辉煌的长篇巨制。

从这一点看,“做列夫•托尔斯泰的唯一的亲密友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许多孩子的母亲,做他的家庭主妇,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而责任繁重的任务。

”在高尔基的印象里,托尔斯泰一家人大都软弱多病,几乎全凭索菲娅在“那磨人的琐细事情的漩涡中”辛苦挣扎。

高尔基感叹地说:“那个女人跟一个富于独创性、而又烦躁不安到极点的大艺术家在一块生活了五十年的难堪的长岁月……而眼下,人们只有在高兴毁谤她的时候才记起她来。

” 托尔斯泰与索菲娅之间,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确实产生了许多冲突,这些对对方都造成了伤害。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高尔基在文章中几次说到,索菲娅是多情的托尔斯泰几十年里唯一的妻子。

也就是说,他们彼此之间,仍然有一根线牵连着。

这根线,应当是爱情。

在托尔斯泰的日记里,常常有对索菲娅种种行为谅解的话,他也认为索菲娅的行为是因为爱。

而索菲娅,在她成了许多人指责对象后,在她也自认为对托尔斯泰出走负有责任后,临终之时,她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一个忠实的妻子。

” 伟大的人物,常常会因为其辉煌的精神和事业而领受景仰的目光,而伟人身边的那些人物却非常容易被忽略,他们甚至还常常会获咎——为伟人的过失。

高尔基是一位从底层挣扎起步的作家,他对人性、婚姻的本质,倒见得比一直生活在贵族圈中的人更为深刻透辟。

所以,在有人攻击索菲娅时,他起而为这位他并不喜欢的人辩护,这的确显现了他的目光和胸怀。

高尔基的文章,放在今天也仍不失为一篇认识人性及婚姻的有借鉴意义的佳作。

 3 ) 只愿君心似我心

女人年纪再大,想要的只是爱人也爱她而已。

然而老头早已走到不一样的高度,以为天下人担忧为己任。

也许妻子都是对的,也许最了解老头的还是她。

这执着的革命,究竟是激情的正义感,或者是在生命尽头再孩子气地兴风作浪一回?

我从不相信有女人真正懂得革命,就如同从没有男人真正懂得女人一样。

 4 ) 托尔斯泰的爱情诗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5 ) 帕斯捷爾納克見證了托爾斯泰夫人當時的痛楚

記得影片結局托爾斯泰夫人索菲亞未在最後一刻被獲准進入托翁的房間,在那里目睹他的去世,隨後靈柩被抬出,走向聚集在小站的悲痛的人群。

這當然是電影導演的手法,故事集中在與托翁關係密切又互相衝突的人物之中。

其實,俄羅斯大文豪帕斯捷爾納克也見證了最後的時刻。

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傳體隨筆《人與事》中,回憶他父親帶著他去為逝去的托翁畫像。

文中描寫了索菲亞痛苦的傾訴,表達了自己對托爾斯泰主義的評價及對索菲亞的同情。

“我們進去的時候,房內已空了。

滿面淚痕的索菲亞安德列耶夫娜從遠遠的房角落里迅速朝父親走過來,抓住他的雙手,噙著淚抽抽噎噎地說:‘哎,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我太苦了!

您是瞭解的,我多麼愛他!

’接著便說起她在托爾斯泰出走以後,如何想自殺,往池塘里跳了水以後,又如何被人救起,只剩最後一口氣。

房間里臥著一座像厄爾布魯士一樣的大山,她便是它的一個大峭壁。

房間里有醞釀雷雨的佈滿半邊天的烏雲,她便是它的一道閃電。

她不知道她具有峭壁和閃電的權利,可以保持緘默,用難以猜測的行為壓倒眾人,不參加同世界上最不是托爾斯泰的東西托爾斯泰主義者爭論,不去迎接這一方挑起的小小的戰鬥。

而她證明自己是對的,她把父親請去作為見證,證明她在忠誠和思想的理解上超過對手,她會比他們更好地保護死者。

我想,天哪,可以把一個人,何況還是托爾斯泰的夫人,弄到什麽地步啊。

”後來在眾多針對索菲亞逼迫托爾斯泰出走的責難中,高爾基為她說過公允的話。

事實證明,帕斯捷爾納克也是。

 6 ) 爱恨交加

爱得独一无二,爱得深切刻骨。

恨得无可奈何,恨得心力憔悴。

她知道什么歌能让他转怒为乐,她能破译他害羞而为之的密码。

她了解他的脾性和思想,更了解属于他们的单纯的快乐。

他清楚记得他们的开始。

她纯洁美丽,遥不可及,让他自惭形秽。

起初的那几年是多么的快乐。

但是,当他们老了,她怀疑、恨他,为了遗产的问题。

她大闹,摔盘子,对着恶人的相片凶猛射击。

他对她有所隐瞒。

他觉得她自私而任性,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他对她发怒。

虽然偶尔两人也能重温快乐时光,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在无休止无节制的争吵胡闹中度过。

她打扰他工作,他的所作所为也使她气急败坏。

他做了个糊涂的决定,他走了。

她在他走后也做了个糊涂的决定,自杀。

幸好,没死成。

他在车站的病榻前病得一塌糊涂,她来了,他知道她会回来。

他们对彼此的恨,都消退了,他们此时强烈地渴望着对方,哪怕是仅仅见一面。

可是又被恶人们残忍地阻止了。

她发狠得骂她堵在门口的女儿贱人,因为她不懂得他们之间的爱,并且破坏着。

最后的最后,临死的时候,恶人们终于做了件人事儿,允许她探望他,他已经几乎不省人世。

在她的目光里,她温暖的话语中,他安然逝去。

两个永远在折腾的小孩,折腾完了最后一次,彼此原谅,回到了最初的彼此深信不疑的相爱。

 7 ) 有時間才好看

1)5,6年前看过几部列夫托尔斯泰(译)的小说: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年少无知,没有看透列夫托尔斯泰深层的社会价值反思,惟依稀记得他小说笔下那几段打得火热外又大喜大悲的交错爱情线,这部电影的卖点也正正是从"爱"出发。

2)在决定观看如否之前,查看了一下预告片,我疑问,也好奇导演如何撇开旧有的电影模式,在一部以描写历史传奇人物生活作串联的电影能突出和该人物成就无关的主题,单从预告来说,可说是引人入胜。

3)实际上电影以列夫托尔斯泰遗产归属为中心,整部电影都是重覆著类近的对白,话题,James Mcavoy的爱情线也略显肢离破碎,"因爱而理解"虽然在开首以文字提及,结尾4人也因而爱走在一起,看似顺理成章,实则除这两部分外,"爱"的话题仅被略略带过,矢口而道,率意而陈,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也没有因为"爱而理解",James Mcavoy的爱情线也混淆了性。

4)Helen奶奶的表演较为压场,尤其是群戏中她的演出较为亮眼,可惜其他部分以歇斯底里居多。

5)总言了是欠水平,浪费了古装钱,浪费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电影

 8 ) 对托尔斯泰理想主义的嘲讽

对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了解,只限于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描绘,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伯爵夫人的自私自利。

而这部电影简直是为索菲亚翻案,表现的是任何一个正常女人在丈夫要把钱给别人时应有的反应,而且侧面表现了为什么后世普遍对索菲亚不待见的原因。

在她的家里,简直是时刻在上演情景剧,屋外有摄影师日夜守候,拍下他们想拍下的一切;家庭医生随时记录下索菲亚的激烈言辞,任意歪曲她的意思;秘书也被命令在日记中记下索菲亚的言语,以备后用。

有趣的是索菲亚无视这一切,依然率性而为,生气时就大发作,丝毫不掩饰。

相比索菲亚的真实,托翁的表现不够,所以观众无法了解他内心的激烈矛盾。

反倒是他似乎处处在提醒身边的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有人想把他塑造成偶像,而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

他年轻时也像其他贵族青年一样,吃喝嫖赌,样样不缺;他强调爱,并不提倡禁欲。

在他的启发下,他的秘书也有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联系到后来俄国革命和苏联解体的现实,托翁所向往的平等社会并没有实现,也似乎不会实现。

而本片对索菲亚的偏爱和倾斜,也似乎暗暗嘲讽了托翁的理想主义。

托翁在本片的表现是不够的,即使他坚持的理想没有实现,他为此的付出也是值得敬佩的,而不是被功利主义地加以评说,以成败论英雄。

 9 ) 爱情是桩公案

《The Last Station》中文译为《最后一站》讲述了伟大的作家,人民的精神领袖著有《战争与和平》的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生活。

托尔斯泰的妻子一直被描述为一个不可理喻的女人,仿佛是她阻碍了伟人的脚步。

在这部影片中,爱是唯一的主题,尽管它并不以华丽的形式登场。

它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从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中流露,甚至在一场剧烈的争吵后,爱依然存在。

我不敢说自己懂得爱情,我对爱情的理解可以说被这部影片所颠覆。

开始思考,以至于在看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时,似乎也比以前理解得更加深刻。

我对爱情的憧憬是平静,朴素的,尽管人们是如此渴望浪漫的爱情。

我原以为,优质的爱情是不给对方增添麻烦,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性格爱好也各异。

只是因为“爱”而走到一起,因为“爱”而共同生活。

忘记是哪位哲学家说,人生下来就是不完整的,只有找到另一半才算完整。

一直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到后来才发现“我”原来只有一半!

如果按照我对爱情的期望,那么,就算找到我的另一半,我也是以一个整体在生活,而并非愿意和我的另一半从心灵上变为一个整体。

这样的爱是具排他性的,表面上是为爱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爱,仅仅是爱自己。

电影里,托尔斯泰和他的妻子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信仰。

然而是“爱”让他们一起生活,直到白发苍苍。

因为这么多的不同,所以争吵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出不在。

因为意见相斥,伯爵夫人在餐桌上向托尔斯泰咆哮,转眼间又因为夫人为托尔斯泰播放的一首歌让转身离去的老人留住了脚步。

两人从争执到相拥不超过十分钟。

只有爱才能让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化干戈为玉帛。

当伯爵夫人问托尔斯泰是否爱她时,老人回答是,言语间没有丝毫的忧郁。

就连老人因为不能再忍受妻子的举动而选择离开时,他也是爱着她的。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没有人能解答。

托尔斯泰的信徒们为了塑造一个精神领袖逼迫年迈的老人在遗嘱问题上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的爱人。

理由是不因为了一己私欲耽误了全人类的幸福。

他站在如此高的地方,有太多的不得已。

但从一个普通老人的角度来看,谁不希望自己的遗产由儿女继承,谁不希望自己在临终时有自己的爱人在身边陪伴。

可是,对于他,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这一切都显得太奢侈了。

因为这部影片我也更加理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所分析的,幸福与名利,金钱并不能画上等号。

阿尔伯特.哈巴德在1908年的健康与财富一书中写到:如果你保持工作的习惯,健康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并得到拥有他同样习惯的女人的爱,这个男人如同生活在天堂一般。

我十分认同这个观念,并积极地培养自己拥有这三个可贵的习惯,可是,这是理想的生活,因为,你并不一定能找到拥有同样习惯的另一半,那么你也不会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分清理想和现实是如此的重要。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是生活,是麻烦,是争吵,是琐碎的小事,是悲伤,是无奈,是奉献,是平凡,当然,也有小小的开心,时而出现时而隐藏的幸福感。

 10 ) 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The Last station讲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最后的日子。

故事从一个无限崇拜托尔斯泰的青年,作为他的新任秘书来到他的家中开始,到托尔斯泰在小站的站长室去世为止。

围绕着托尔斯泰的著作权,托尔斯泰的妻子,女儿,朋友,医生(崇拜者之一),还有记者们,演尽世间百态。

而青年就是一切的观察者。

托尔斯泰和青年说,他在各种不同宗教里发现了共通的终极真理(the truth)就是爱(love)。

此等陈述只能出自这样一位伟大的天才,换作任何一个凡夫俗子就极容易被会被鄙视为轻浮或者狗血。

而青年(和周围的一众粉丝们)正在试图身体力行“托尔斯泰主义”。

他行为端方,衣着朴素而整洁,勤奋禁欲,为了修养一个完美的灵魂而不懈努力。

但是托尔斯泰却向他回忆自己年轻放浪时代经历过的一个姑娘,她的身体,气味,做爱的姿态。

用托尔斯泰自己多次说过的话就是:我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看到这里,不免让我感叹,对啊,这就应该是我心里那个写出《复活》的人的样子。

故事里人们被分开2个阵营:以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为首的一派,自诩高尚,极力的怂恿托尔斯泰修改遗嘱,放弃所有的著作权。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合伙欺骗一个妇道人家。

他们崇拜托尔斯泰,号称最理解和支持他的思想,道貌岸然,把握着道德的制高点。

而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孤身奋战。

这个女人精明强干品位不凡,要把著作权作为财富留给家族和自己的孩子们。

她最了解托尔斯泰,又倾心于优雅的世俗生活,一旦被触怒,就变成河东狮的典范。

青年原本应当义不容辞的属于第一阵容。

但是在和索菲亚的接触中,他又无法控制的被索菲亚那种女性的率直感性所打动,因而在2个阵营间摇摆不定。

偏偏这时候他爱上了一个“索菲亚”式的姑娘玛莎。

内心在完美道德和顺服欲望之间挣扎。

最终,还是选择了“爱”,而倒向索菲亚一边。

在我看来,虽然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比之青年,要博大完整的多,但是他的痛苦和青年却是一样的。

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一个男人精神世界里的伟大成就),和理想的忠实支持者们。

不过我看着这些自诩的粉丝们,就不禁想起来蓝染大神说的:崇拜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好吧,在谈论托尔斯泰的时候想起动画片,是有点分裂)。

另一边,是自己爱的女人,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喜好,品位,心思,给予自己的生活最大的支持,但是她偏偏又是自己理论的最大反对者。

他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阴谋,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背弃自己的原则。

这个伟人,树立起博爱的大旗,却发现无法自己实践出这条道路,最终只能从生活里出逃。

离开了爱人为他安排的安稳舒适的家,他也不再神采奕奕,反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索菲亚是个可爱的女人。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清晨,她跑进托尔斯泰的房间,挤在他的床边,拉着他的手环住自己的肩。

索菲亚用女人的直觉思考,顺从自己的感情,肆意而为,就能把第一阵营的人搞的焦头烂额。

她爱托尔斯泰,嫉妒他对其他人的感情,她也爱钱和地位带来的舒适生活,做最直接而实际的决定。

她用的都是女人的小花招小手段,体贴也好撒娇也好,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把思想的巨人搞的束手无策,对着妻子咆哮:I have never stopped loving you,but God knows you don't make it easy。

而索菲亚回答的极好:Why should it be easy? I am the work of your life, you are the work of mine. That's what love is! 这种属于女性的智慧,让伟人哑口无言。

索菲亚无需长篇累牍,她的宣言就是女性世界的真理。

玛莎就好象青年版的索菲亚。

年轻的姑娘独立而勇敢,真正的实践着托尔斯泰说的自由与爱。

她嘲笑男人们假正经的姿态。

她爱上了青年秘书,就主动投怀送抱。

当青年为了她不顾古板的眼光,公开示爱的之后,玛莎赞美她的爱人:You are pure, You are what I came here to find。

和索菲亚一样,她看不起那些高洁的理论,那些自以为是的伪君子。

她让自己的身体和直觉做判断。

在她们的人生里,没有高尚的思想,却有金子一样的真诚。

可以看出来,导演是偷偷站在索菲亚一边的。

但是最后,我们凄凉的看到索菲亚在她的战斗里,使自己的爱人一点点远离,最终失去了他。

这个时候,我也会在心里问,为什么她就不能“深明大义”,就象托尔斯泰的女儿那样。

但是我又怀疑,如果她真的是那个样子,是否还能赢得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的眷恋与爱情。

看到结尾,突然想,这也许就是上帝为什么要为亚当造一个夏娃。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电影讲的原来不是一个伟人的人生,而是每一对普通couple的故事,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人之间的战争,爱与自由的挣扎。

最后一定要说一句的,是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2位老戏骨,真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不管是否喜欢导演讲的故事,2位主演的表演,已经值够4颗星。

《最后一站》短评

托尔斯泰(虎躯一震)这对太闪了一美这条线基本是人肉背景,无感…

7分钟前
  • colleen1211
  • 还行

老无所依

12分钟前
  • AG
  • 较差

战争与和平买了好久没看。。忏悔录没看。。话说Helen女士好美啊~~~然后Mcavoy 老婆演技很好呐!! 2012-01-31

17分钟前
  • juanjuan19
  • 推荐

片子的前一个小时 我一直在为托氏夫妇口口声声念叨着爱情却不肯为对方相让半步而嗤之以鼻 可是片子的最后半个小时我却一直无法抑制住哭泣... " 我所知道的一切 皆因愛而起 —— Lev Tolstoy "

22分钟前
  • AsPartame
  • 力荐

圣人都是装出来的~

25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还行

確實是倆老戯骨更勝一籌。哪怕是歷史也會被彎曲。托翁的一世英名和晚年的離奇出走。雖然無政府無階級自由博愛是初衷和追求但更的多卻是有小人在推波助瀾利用托爾斯泰之名。穿越半世紀的愛情13個結晶。

26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在精神层面或许真的是托尔斯塔胜了。但这种胜利其实是世俗胜利的一个注脚而已。

29分钟前
  • 小崔
  • 推荐

叁★半 "Everything I know... I know because I love..." 你是我爱的人 我能够怪你什么 不以与英雄同时代而为荣 只以能与爱人长相守而喜极 为爱痴狂 你是 我亦是 (P.S.HelenMirren的确演得淋漓尽致啊)

32分钟前
  • Kyrene
  • 推荐

没什么意思。

35分钟前
  • !!!!!
  • 很差

什么是爱?曾经纯真的那个她终究会变成你唯恐避之不及宁愿死在外面也不愿相见的那个人么?

39分钟前
  • Robin
  • 还行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被牵着走的圣人,他身边的所谓亲信不过是想分享一杯伟大的羹,而托尔斯泰真正所追寻的爱与自由却没有实现,最终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一个饥寒交迫的小车站度过,庆幸索菲亚能在他的身边。

41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all right ,传记电影。

44分钟前
  • 福 禄 夀
  • 还行

虽然拍的不是那么的传记 但是作为电影来说 很好啊!

45分钟前
  • 夏夕空_Sue
  • 力荐

导演敢于触碰托尔斯泰这个人为主线,并以俄国革命前夕为背景. 用年轻情侣和伟人的爱情作应对,剧变之下,人们内心的脆弱和渺小.编剧安排一切技术层面都很稳妥.爱情生死革命(名誉欲望钱)…这几个次标题皆融合在此片当中.兼容了商业考虑和美学,是一上乘之作.

50分钟前
  • 艺虫
  • 力荐

这Paul Giamatti怎么看怎么烦。。。。。。

52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还行

3.5。无论有多少前赴后继的追随者,无论这些追随者们在多大程度上贯彻落实着托尔斯泰的理念,也很难说这些人对他的了解胜过那个为他生儿育女、与他共度一生的女人。诚然理念的分歧、梦想的疏离显得冠冕堂堂,但是“圣人”总归也还是人,即便天才,即便真诚,诉诸笔端的也往往是一种诉求,而不是给这个人定性定量的绝对依据。

56分钟前
  • 洛伦兹不变换
  • 推荐

Gosh, I love a story about writers. Gosh, I love this one about Tolstoy. Mirren and Plummer are gems. And that scene where McAvoy sits with his ex Duff, it was transcendently heartbreaking. If you’ve ever had love, bury it with memory, not marriage.

6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Helen Mirren无疑奉献出了一次巅峰性质的表演!影片无论是故事、配乐还是取景构图,都和它的整体效果一样精湛完美。

1小时前
  • 宇智耀耕
  • 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琐事

1小时前
  • 龙小姐
  • 较差

摆脱 如果不是新环保列夫多尔斯泰 真 的 不 要 看

1小时前
  • 小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