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高地

In the Heights,活在上城,纽约高地(台),狂舞纽约(港)

主演:安东尼·拉莫斯,梅丽莎·巴雷拉,莱斯利·格雷丝,科里·霍金斯,欧嘉·梅雷迪斯,吉米·斯密茨,格里高利·迪亚兹四世,达芬妮·鲁宾-维佳,斯蒂芬妮·比翠丝,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身在高地》剧照

身在高地 剧照 NO.1身在高地 剧照 NO.2身在高地 剧照 NO.3身在高地 剧照 NO.4身在高地 剧照 NO.5身在高地 剧照 NO.6身在高地 剧照 NO.13身在高地 剧照 NO.14身在高地 剧照 NO.15身在高地 剧照 NO.16身在高地 剧照 NO.17身在高地 剧照 NO.18身在高地 剧照 NO.19身在高地 剧照 NO.20

《身在高地》剧情介绍

身在高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在纽约的华盛顿高地,杂货店老板Usnavi在继承了祖母的财产后,将要关掉店铺回到家乡多米尼加共和国过退休生活,对此他百感交集,而拉美裔社区和那里居民的吸引力让他停下来思考。影片围绕Usnavi、一名大学生、一名出租车司机、一位美容院员工和一个渴望更好生活的老妇人展开,随着中产阶级化开始扎根,闷热夏天中,一场停电让个人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悠久持有者OAD1AmorPrimus~初恋~对我而言危险的他明信片杀戮荣耀乒乓杀人才能阳光普照深宅雪樱桃非常绑架机器人之城归宅部活动记录怪医杜立德3印宪370条武林猛虎少年尼克的烦恼今天的侦探讨债人女人的战争~单身汉杀人事件~宠物的秘密生活小酒馆Basue谁都渴望遇见你隐秘的诱惑台湾海峡复仇者罗萨里奥惊声尖叫4巴黎小情歌某某妻彼岸岛血疫第一季

《身在高地》长篇影评

 1 ) In the heights (3.5/5)

朱浩伟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编剧兼客串的歌舞片,作为原版音乐剧身在高地的改编电影,整体还行,但有点乏味,虽然没看过音乐剧,但从2019年的一篇导演与LMM的详细沟通的文章中就对这部影片开始感兴趣,直到看完还记得当时提到的真实经历。

影片开场就点明了主题,什么是Sueñito?

翻译成英语就是Little dream,这是普通人的故事,纽约华盛顿高地的拉美裔族群社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生活在此地,为了赚钱,为了生存。

在往后聊之前,我得先把影片的优缺点都讲完,优点,很明显是影片对歌舞的编排,配乐、踩点、服装设计、舞台设计等等,演员的选角也很棒,特别是Usnavi、Vanessa、Nina、Benny四位主角还有奶奶Abuela和表弟Sonny。

LMM的客串角色通过少数镜头与彩蛋表达影片主题,利用刨冰小摊与冰淇淋车的拉客相当于两代人移民的思想碰撞。

缺点,影片大概在前一小时,一首首歌舞不断出现,却没有开头那段精彩,就像过渡剧情一样,看得有点枯燥乏味,直到停电后奶奶的感人片段开始才变得越来越精彩,我感觉是剪辑不当的问题,导演之前许多作品都有剧本不行的情况,这次剪辑前一小时的问题比较多。

后面社区派对一群人高举国旗,电回来后再次回到各自的生活,歌词里说的话当做发泄,其次电影提到了移民、教育、工作、种族歧视、待遇不公等等,但这些内容比较流于表面,我觉得这和电影版剧本改动与影片剪辑有关系。

电影最后还是靠前面的伏笔彩票翻身,每个人都希望拥有96,000美元改变人生,很现实的内容,整个社区即将消失,被各种各样的新居民代替,物价上涨,Sonny一直都想为整个社区进行抗议,他因为是非法移民上不了大学,Nina上了斯坦福大学却发现离开家之后,外界与学校都对她有偏见,与父亲的冲突看做是为后面人物转变的铺垫就行。

电影这些内容反应了现实,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调整好心态,继续读完大学证明自己,而Sonny要面对很有可能失败的官司,未来两人必将会利用知识帮助社区解决教育问题和无证移民。

剧情说回到奶奶与Nina的父亲Kevin,两人代表老一辈的移民,经历的苦难比现在的人更多,年复一年的工作,辛苦赚钱,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些人来到纽约之后,不断继承上一代的梦想,用耐心和信念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好,这群人的家就在这里,现实却越来越缺乏人情味。

Usnavi继承了Abuela的信念,希望存在于每一代人的心中,只能一步步去慢慢改变,他放弃了去多米尼加的机会,Benny的演员表演很精彩,但角色比Nina具体描绘的要少许多,更像是被父女俩夹在中间,但这对情侣贡献出了影片最精彩的一幕,在夕阳中的城墙上唱歌跳舞。

我很喜欢影片对Vanessa服装设计师的安排,主要还是觉得这些服装设计图很好看,但是有一段她唱到最高音时突然打回现实,不知应该说是设计巧妙还是收尾太突然,后面与Usnavi约会,两人因为没有互相跳舞吵架有点突兀,最后两人的爱情桥段相当于为了收尾,应该算是圆满结束。

整部电影肯定没有原版音乐剧好看,但歌舞很震撼,这也是影片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来看的原因。

 2 ) 米国梦在移民中的高度

身在高地 (2021)7.22021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朱浩伟 / 安东尼·拉莫斯 梅丽莎·巴雷拉一直对歌舞片不太对路,也不是不喜欢,就是缺乏了热情,也许源自于我本人天生的小短腿对舞蹈的敬畏而导致的敬而远之吧!

印象中比较喜欢的歌舞片大概就是《雨中曲》和《妈妈咪呀》了吧,还有《霹雳舞》也记得不太清楚了,可算歌舞片,反正印度电影不算,因为它每部电影都是歌舞片。

本片据说改编自比较出名的舞台剧,反正我是没听过,有没有在国内院线上映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没上映之前,网友和观众对于本片的评价还是极高的,但是对于我用2倍速看完的网友观众来说,却没那么感冒!

本片说的是一群在“华盛顿高地”生活的各地移民,大概是以拉丁裔为主,什么古巴、多米尼加、西班牙和波多黎各啥的一些小国家,我也不是很了解。

虽然这些人都揣着米国梦,但是都在这近乎于贫民窟的“华盛顿高地”艰难的生活着,即使一个开出租车调度公司很多年的老板也不得不卖掉公司才够支付女儿片中女二的学费!

这么对比一下吧,街区出了张彩票9万6千美刀,竟然让所有社区居民都兴奋不已,60多万人民币而已,我们六安今天才有人中了个1042万的大奖,和这区区60万比,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吧!

男主是波多黎各的移二代,父辈来到米国,为他打下了基础,也不过是一间兼卖咖啡啥早点之类的杂货店,而他却梦想着回到故乡的海滩,开一间酒吧。

本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都来自于男主的对于梦想的追求,直至片尾才知道,所谓男主坐在海滩酒吧给女儿和别的孩子讲故事,竟然都是在自己的小杂货铺里幻想的!

直到最后,男主竟然在临上飞机改变了想法,依然留在了贫民窟,表面原因好像源于女主的挽留,追其本源,还是夸赞米国好,米国贫民窟都比你波多黎各的海滩好!

值得一说的是,导演是美籍华裔,发现里面的一个中国元素的细节也就说得过去了,但是,能拍出这样电影的华裔,大概也就只是一副华人面孔了吧,骨子里中华精髓已经被洗脑洗的干干净净了!

至于演员,除了片中的美女比较养眼和舞蹈比较热辣之外,对于演技我也不好评判,毕竟歌舞剧是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演的,这方面我是外行!

男主到有三分眼熟,就是那一脸小雀斑看得我密集综合征都犯了!

如果让我推荐,及格分总归是有的,也许对于喜欢歌舞的观众应该多给点分!

推荐指数⭐️⭐️⭐️

 3 ) 都是追梦人

不错。

最后Usnavi父亲的帽子、Abuela Claudia母亲的刺绣所承载的理想sueñito (little dream) 也算是传承下来了,假设Usnavi真的回到多米尼加,反倒背离父辈的初衷了。

没有出现现象级的歌曲,但这些歌曲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一些东西还是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Nina的走在自己曾经万分熟悉的社区街道,面对曾万分熟悉的邻里,去难以诉说自己作为“全村的希望”在外遇到的困境,她说 "I know I'm letting you down";Claudia奶奶弥留之际,回首自己跟妈妈来到美国以来,用自己的一生来延续妈妈的美国梦的一生,在"Ah Y Mama(啊,妈妈)" 问道,到 "What do you do when your dreams come true?" 最后的答案是那句贯穿始终的"paciencia y fe (要有耐心和信念)"。

这两幕我共情了。

 4 ) 不小心写长了,记录观影体验

可能中午吃太饱,开场之后和引入各个人物的部分差一点睡着了。

前一半都在迷茫这是个什么故事,怎么东边一榔头西边一锤子的,还好老奶奶离世后,各个支线开始收束总算是大概看明白了…刚好有朋友是因为奥观海慷慨的政策得以留美但也因此终身不能离开美国的墨西哥裔,讲undocumented immigrant面对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和社群的出路的部分确实有那么一些动人…(但我觉得这点也,痛苦表现一般,以至于成长力道不足,当然我可以脑补)没看原版舞台剧没有做过任何功课,观影过程中的几点想法:1)电影叙事节奏体感非常音乐剧,每一个小剧情结束切下一个的时候都仿佛在大声宣告舞台暗灯换布景进入下一幕,各个情节和场景明明是互相联系的,拍出来的效果却多少显得剧情支离破碎,脸盲症患者单纯厘清人物关系就带了半场痛苦面具。

同理,因为十分舞台剧的叙事节奏,好几个剧情收束的小高潮都给我一种结束了吧/是不是应该有个15min的中场休息的错觉。

2)在电影里,实在很难理解blackout对推进情节的作用,除了导致了老奶奶去世,其它角色的成长和blackout的关系似乎都不大,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显得莫名其妙。

回来查了一下听说blackout在舞台的效果十分震撼,希望bway重开后有机会看现场。

3)不太懂rap,但是有几首rap秒秒钟跳戏汉密尔顿,可能是因为相似的节奏和律动,也可能是歌词里相似的用词和押韵,实在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

4)有几个剧情的画面和编舞很有意思也很美,喜欢5)男主的故事结局原来是这样的(不剧透),这个小设计也喜欢6)哦,对了,女大学生那条线,Stanford哭唧唧.jpg(开玩笑)成长后得出的结论很好很正确很高大上,转变的理由…我个人没有很好的被说服,毕竟前面都偏执成那样了,咋就瞬间升华了啊,但可以理智上接受。

这条线要我说更有意思的是女大学生的发型的变化,发型和她心态的转变对应得很好。

最后,讲Latino的剧也有了,啥时候有一部不带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剧好好讲讲Asian这个社群呢~

 5 ) 身在高地的一些文化背景

这部改编自 Lin-Manuel Miranda (LMM) 宽街首作的身在高地,说是今年最受期待的电影,也不为过吧。

音乐剧我不太懂,本剧宽街首演的时候我还没来纽约,自然也没看过原作。

但我在高地住过几年,昨天看了电影非常喜欢 —— 开场的那八分钟真是精妙地捕捉到了这个社区的生命力 —— 剧里的文化背景我也尤其有共鸣,就来写一写吧!

联系到音乐剧的创作从LMM学生时代就开始了,而电影有不少紧贴时代的内容,估计不少是改编,所以这里只讨论电影内容。

1. 华盛顿高地 (Washington Heights) 身在“高地”指的是曼哈顿西北边的社区(neighborhood)华盛顿高地。

一百多年前纽约地铁建成后,这里被1/A/C线和中下城连接起来(现在还是这几条线,虽然在很多区域重合,但坐字母线和数字线的人群差异极大,所以Usnavi才会强调take the A train),最早是爱尔兰和东欧移民的聚集区。

剧里Kevin和Nina讲起自家出租车调度公司的历史时,也提到店铺最早是从爱尔兰人手里买过来的,“当时整条街都是爱尔兰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拉丁裔,尤其是多米尼加裔,开始大量涌入华盛顿高地和周边地区。

现在这里超过七成的居民都是拉丁裔,剧里的主要人物来自加勒比海的好几个区域,Usnavi来自多米尼加,Nina和Kevin是波多黎各人,整条街的奶奶Claudia古巴人。

但是同样讲西班牙语,文化上也非常近似,都带着海岛文化里对音乐舞蹈和阳光的热爱,所以这个社区的居民不管来自哪里,都对社区本身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有非常深的认同感。

Nina在大学受到文化冲击后回到家里,会说“Let me just listen to my block”。

但因为曼哈顿西北边地势的原因,高地其实并不止这一个。

华盛顿高地往北是Inwood,LMM就在这出生长大;南边呢,紧邻着汉密尔顿高地(Hamilton Heights)。

没错,就是让LMM名声大噪的汉密尔顿。

那个用一生实践hip hop精神的美国国父,人生的最后两年住在这里。

那时可还没地铁啊,能住在这种飞地的人,交通都得靠(马)车,那都是豪啊!

汉密尔顿高地非常独特,它传统上属于著名的非裔社区哈林区(Harlem),居民非裔和拉丁裔差不多一半一半,所以又叫做西哈林(Hispanic Harlem or West Harlem),文化上和华盛顿高地更接近。

我当时住在汉密尔顿和华盛顿两个高地的交界,夏天每到周末就有block party,邻居们把路封起来,打开消防栓放水降温,在街边放很大声的拉丁音乐,唱歌跳舞,一定会有是啤酒和波多黎各挫冰——就是LMM在剧里推着小车卖的piragua。

是让人怀念的夏天啊!

(电影里也有汉密尔顿的小彩蛋:Kevin为Nina给斯坦福交学费的那通电话,等待音乐是you‘ll be back——是暗示Nina最终会回到斯坦福吗!

华盛顿本人也有客串出场哦!

电影在西181街取了不少景,在宽街和西181路口,往西能看到剧里反复出现的乔治华盛顿大桥2. 纽约社区的刻板印象 电影开头那个找Usnavi问路的游客,说自己从没去过96街北边,这是不少游客和纽约居民的写照。

96街往南的上西区,是曼哈顿最宜居,也是租金最贵的地区之一,传统上是文艺界成功人士最爱住的街区。

但96街往北,迅速进入哈林和其它移民聚集区,除了哥大所在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那几条街,大众对这些区域的印象只有高犯罪率不安全这一条。

估计每个在哥大读书的国人,刚来都被师兄师姐告诫过,千万不要往北乱走。

历史上的高地,包括西哈林,确实经历过犯罪率非常恐怖的八九十年代 —— 主因是源自里根时代的crack epidemic —— 但是这些地区最近这二十年经历了不少变化,绝对没有不安全到不能住或者不能拜访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华盛顿高地和紧邻的西哈林都是文化历史丰富而多元的街区。

除了前面提到的汉密尔顿故居,这里还有很多文化历史地标:大都会博物馆专收中世纪馆藏的The Cloisters,民权运动领袖Malcolm X的故居,曾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指挥部的Morris-Jumel Mansion(也是曼哈顿现存的最老的房子)等等。

城市规划和自然景观也有非常独到的地方,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乔治华盛顿大桥,游泳池唱段取景的Highbridge Park都非常美。

再加上大量拉丁移民带来的独特文化和美食,这样的社区正是纽约这座多元融合城市旺盛生命力的来源。

但是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让游客,甚至很多居住多年的纽约客,不敢往96街北边乱走一步,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看到这部电影,用镜头捕捉了这些宝藏街区最有活力,焕发生命力的那一面,真的太开心了!

当然,真实的高地是没电影里那么干净整洁啦,适当的美化一下还是必要的哈哈。

另外据说原版never been north of 96是Usnavi的台词。

考虑到剧版演员和观众是可以互动的,这就很像LMM对台下观众开的玩笑了。

在纽约,主流音乐剧观众又老又白又有钱的程度大概仅次于古典音乐会听众,前几年宽街观众的家庭平均年收入超过26万美金(差不多纽约评价的4倍吧),当年在现场看秀的观众估计真没几个去过96街以北。

嘻哈英雄汉密尔顿的“豪”宅3. 士绅化(gentrification) 电影以一个即将要消逝的社区(a story about a block that's disappearing)开始,直接点出了士绅化对高地这样的传统移民社区的冲击。

LMM在最初创作音乐剧的时候,这个现象还没出现,所以这应该是随着时代背景的改编。

士绅化这个主题,真要细说起来,可以写好几部博士论文了。

它指的是传统的低收入城市社区,逐渐被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入侵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社区居民结构的变化(更多高学历高收入人士涌入),房地产市场变化(房价、租金变高),新兴商业类型涌入(以中产阶级为服务目标的商店取代传统商店),公共服务设施变化(绿化公园变多,学校质量变化)。

看起来士绅化会改变传统社区的面貌,很多以高犯罪率闻名的社区在士绅化后都变得更安全宜居,但是它对传统上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低收入人群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

因为房价物价变高,很多人无法再负担已经居住好几世代的社区,只能往城市更边缘的地区搬迁,远离自己的生存网络。

买下Kevin半边铺头的干洗店,目标客户就应该是近期搬入高地的中产阶级。

Benny的唱段嘲笑它的高价,洗一件衬衫居然要8美元;奶奶Claudia想去干洗自己母亲留下来的珍贵刺绣,被高价吓到眼神都暗淡下来。

这里并不是说干洗店老板做黑心生意,他明显是识货的(夸奖刺绣的精致工艺),还要给奶奶免掉加急费,只是他这间店的定位实在不是服务那些老街坊的。

而Usnavi经营着的爸爸传下来的杂货铺,也在被社区经历的变化不断冲击着。

这点我住那儿的时候体会特别明显,街区里的老店个个都卖rice & beans,人最多的是99分店,但最近几年新开了不少ins风网红咖啡店,标榜健康素食的超市。

在这些店里消费的人泾渭分明,中产和老街坊住在同一条街,但行动轨迹豪无交集,事实上生活在两个割裂的平行世界里。

另一个例子是美发美甲店老板娘Daniela的搬迁,租金不断上涨,让她不得不把店迁到更北边,跨过哈林河的Bronx。

但这样的士绅化对社区传统居民的影响又不仅仅是物理搬迁那么简单,有可能还伴随着整个生活方式和关系网络的解体。

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生活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而高地这样的移民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渗透性明显更强,电影里说奶奶“adopted the entire community”,而Sonny是被整条街养大的(目测他爸爸是个酒鬼)。

这样的社区解体之后对传统居民的打击很可能是毁灭性的,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还有赖以生存的支援网络。

夏日常见街景4. 初代大学生的困境 电影给Nina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是典型的初代大学生(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最近这些年,由于精英大学开始注重学生群体多样化,招生政策对初代大学生做了很多倾斜,但是由于家庭里没有其它人经历过大学生活,精英大学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尤其让他们难以融入,初代大学生到了精英大学会遭遇很多学业以外的困境。

大学毕竟是一个强社交环境,对于很多来自城市贫困社区的初代大学生,原本的世界可能就是像Nina唱的那样,就是一张城市地铁地图,但是他们的同学个个冬天去瑞士滑雪夏天去南法度假。

被这样的新环境冲击,就和我们这儿背着全村希望考上城里学校的农村孩子一样,很容易三观稀碎。

这个问题最近几年被学术界还有大众媒体都广泛研究报导过,我去年的课上就和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

当时有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就是和Nina差不多的背景,所以他在被藤校录取的情况下,留在了家附近的一个普通公立,“I'm not going to leave an entire community behind just for some Ivy colleges.” Nina在上了斯坦福之后的那些遭遇,被校友当成服务员,被室友的父母当成小偷搜身,估计是电影的改编。

这些故事实在是像从报纸里抄下来的耸动的头条新闻,略微显得陈辞滥调了一点。

但怎么说呢,陈词滥调之所以是陈词滥调,就是因为它发生了太多次,不新鲜,但是太真实了。

我看过LMM的一个采访,他说创作原剧时,剧场的人嫌失去斯坦福奖学金的桥段会让观众没有紧张感,建议他把Nina的故事改成去上大学之后怀孕,或者男朋友家暴她,仿佛拉丁裔的年轻女性身上只配发生这样的剧情。

现在电影的故事起码会让那些在新环境里遭遇认同危机的人产生真正的共鸣。

5. 无证移民和DACA 给Sonny加上无证移民的背景故事是电影最棒的改编,完全契合角色设计,毕竟在彩票中奖九万六的唱段里,Sonny就贡献了最有社会意识的一段,其它角色唱的是个人的梦想和憧憬,而Sonny畅想的是投资教育改造社区,好难想象这些词是LMM在十几年前写出来的,这是何等敏锐的社会嗅觉,简直预言帝啊:With ninety-six thousand, I'd finally fix housin'Give the barrio computers with wireless web browsin'Your kids are livin' without a good edjumicationChange the station, teach 'em about gentrificationThe rent is escalatin' The rich are penetratin' We pay our corporations when we should be demonstratin' What about immigration? Politicians be hatin' Racism in this nation's gone from latent to blatant 交代Sonny无证背景的桥段设计得很微妙。

Sonny爸爸反问Usnavi,你有想过问什么你只能用现金支付他的打工钱吗?

一句话让Usnavi秒懂。

这就是无证移民的处境,这些人你可能和他们朝夕相处,完全无法察觉他们和美国人的差别,可是他们无法办驾照,信用卡,缺了那一纸证明,再努力工作,上升通道也完全被锁死。

奥巴马时代出台了DACA,延缓遣返那些小时候就被带来美国的无证移民。

但这是奥巴马和右翼妥协之下的政策,因为DACA并没有给这些在美国受教育长大的移民一个合法的成为美国公民的通道。

最初包含绿卡通道的提案叫做DREAM(所以这些无证移民孩子也被叫做DREAMer),在国会讨论过好几次,但始终没有通过。

电影里让Sonny和Nina去参加DACA示威也是不错的改编。

无证移民正是西裔/拉丁裔最受关注的政治议题,Sonny本人就是DREAMer,这个桥段具象化了他的唱段“ I'll cash my ticket and picket, invest in protest/Never lose my focus 'til the city takes notice ”,他的故事线一下子立体了起来;而Nina,作为社区的希望,她的故事线原本聚焦在优秀个体在脱离原生社群后的挣扎,这里让她参与DACA集会,意识到社区面临的更大问题,也给了她一个很好的出口回到斯坦福,至此个人命运和社区未来交织起来,她找到了a greater cause worth fighting for。

 6 ) 狂舞纽约

这个港译片名差点让我错过排片。

港版的一些台词译得也有问题,比如把they are kicking out all the dreamers翻译成“他们要赶走所有有梦想的人”。

在YouTube上提前看了前八分钟的歌舞,把期待拉满了。

但越到后面节奏问题越明显,原剧中逻辑不太流畅的地方也被放大了,从大停电那场戏开始就显得乱七八糟。

优点是演员们唱得都非常好、编舞没有大毛病,也有服务于音乐剧粉的林漫威/华盛顿爸爸/Patrick Page客串。

电影相比音乐剧更政治化,个人觉得这个改变并没有太成功。

移民这个问题太大,影片给不出确切的解答,只能含糊地用希望、梦想之类的托辞糊弄过去。

原剧中角色们面临的困境更私人化,反而比这种泛泛的政治化更能引起共鸣。

(Nina和Benny的线尤其是这样)Vanessa这个角色我看音乐剧时就不太喜欢,觉得她让Ussnavi留下的说辞虚伪。

电影里她戏份更重,我更不喜欢了……而且最后男女主两个人都有孩子了,歌词唱得还是getting a second with Vanessa,怎么不给改改……

 7 ) 无需应对中国,但很快面对华人

每个工作日都要重复无数遍“应对中国”,周末只想既不“应对”,同时拼尽全力远离“中国”概念,不论南海、台海、钓鱼岛、空间站、疫苗外交、一带一路、新大西洋宪章还是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

改编自百老汇歌舞剧的新电影《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临时逃生舱,感觉呼吸到了新鲜氧气。

故事设置在曼哈顿最北头、乔治华盛顿大桥下拉丁裔移民混合部分非裔的社区,电影里基本没有出现华人面孔。

华人不太会选择这种学区未必特别好的地段,大家不会满足于每天看哈德逊河的日落。

我们无法在此安身立命,这里的年轻人不太关注分数、成年人没在IT发展、老年人不打麻将。

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的终极手段是拼街舞,而不是拼微积分或者拼单词。

我对舞蹈的了解比月球背面还少,但总算知道有“拉丁舞”这个词,而没有“华裔舞”或者“亚裔舞”类别。

“广场舞”尚未成建制地出口到美国。

从我的观察看,华裔在美国有很多可以闪光的地方,舞蹈领域可能需要留给其他族裔,唱歌当然也不太行。

不过导演是华裔,电影中主要场景之一的街角小杂货店bodega还跟正参选纽约市长的杨安泽有关。

拉丁裔运营的bodega在纽约成千上万,它们扮演着“支部建在街上”的非正式小型社区中心角色,居民去买日用品和小食品,同时聊天社交偶遇。

杨安泽拍了条选战视频显示对bodega经营状况的关心,结果观众发现他去的并不是真正的小店bodega,而是一间大不少的熟食店deli。

指责他纽约生活根基不够扎实的竞选对手有了新的例证。

 8 ) 种族,城区与绅士化

看到一高赞评论把Latino community的憋屈relate to华人社群,也对也不对,尽管stereotype新一代亚裔移民开始从事较为体面的工作而拉丁人依然被associate with体力活,可西语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难以匹敌; 电影剧情很弱,音乐也没有highlights,可所呈现出的热闹烟火气着实动人,这份凝聚力很难在我们亚裔社区中看到。

当改造旧城区成为必然趋势,gentrification(乡绅化) 直接导致了社区文化凋零。

人们的离去展现了种族内部的分化,要么有机会get out实现阶级上升如Nina重回斯坦福,要么选择搬离如理发店去了另一地段,要么回到hometown如Usnavy打算离开美国 (男主没真走),要么留下硬磕如Vanessa坚持梦想。

然而影片并没有对他们的利益和价值观上设置任何冲突,反正是其乐融融一家亲。

显然主创们并没有意图在种族和城区上深挖,当社区分崩离析,他们记录下了带着滤镜的余温。

 9 ) 不如跳舞

Ain't no Cassiopeia In Washington Heights, But ain't no food En La Vibora.在华盛顿高地看不到仙后座,但在拉维伯拉没有食物。

奶奶临终前唱的这段说出了移民的终极困扰。

Usnavi们的父辈用尽办法来到遍地黄金的美国,而Usnavi却想念多美尼加德海滩。

当你拥有天空和海洋,你会更想吃饱。

当你不再挨饿,你想多看看星星。

对于美国的少数族裔来说,最难的不是生活,而是身份认同。

所以Nina在斯坦福被无端怀疑搜身,她会下意识的不断道歉,而后盼望着回到自己的安全区。

Usnavi想回多米尼加,也并非为了那破败的草屋,而是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

Usnavi留了下来,但留下和离开都只是选择而不是答案。

Nina也坚定了要继续深造,为少数族裔的福祉努力,但这也只是愿景而不是确实。

我更愿意把这群人面对苦悲喜乐的顽强看作一种生活态度。

努力去改变,努力去争取,但不要因为收效甚微而垂头丧气,生活永远应该阳光向上,永远应该在喷水的消防栓旁快乐起舞。

 10 ) 看了电影跑回去看了三遍原剧

期待了好久最后非常失望,电影把原剧的很多出彩点和逻辑删的删改的改,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像是一个烂俗爱情片加鸡汤,导演也不知道该如何把音乐元素融入电影,视觉效果像廉价宝莱坞的过饱和版本。

当然更生气的是对于原剧本的删减。

nina的学业、家庭与爱情,远航和留下本来是剧的大主线,电影里直接砍掉老妈角色,老妈老爸的歌直接砍没,老爸的挣扎为什么固执做决定只用一句台词带过,完全没有剧里I will not be the reason,That my family can’t succeed那种感同身受感。

奶奶和nina讨论的那首歌也没了,使nina的转变显得莫名其妙。

最喜欢的奶奶那首歌很多象征意向都砍掉了,当时看剧时奶奶在唱到她们一家到纽约时的灯光和舞台效果转变真的震撼到我了,到最后拿出彩票时候气氛推到最高点,问The birds, they fly away,Do they fly to La Vibora?时所有时空的奶奶透过演唱看向我,到最后回归Paciencia y fe唱出了第一代移民的心路历程。

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剧里只有所有人莫名的乐观和不知要讲多久的爱情,我真的很失望。

《身在高地》短评

#2021北影节# 为杜比影院的视觉和音效加一星。在这个拉丁裔社区里,每个人都相互认识,和睦共处,这里有多元的文化,热力的舞蹈,以及丰富的故事。随着一代人的更迭,留下来与走出去的困境让新一代人面临两难选择,但无论选择如何,这个社区仍是他们的家与归宿。别为烦恼和未知闷闷不乐,为当下的生活跳起来吧!

5分钟前
  • AlanX
  • 推荐

3.5 奶奶独唱的paciencia y fe最精彩,when the sun goes down那段颠倒世界很俗也很浪漫。缺点挺多,人物关系松散,故事很碎。

9分钟前
  • 火中
  • 推荐

假大空

12分钟前
  • 李白
  • 很差

Usnavi——US Navy 名字本身就是美国梦啊~

13分钟前
  • M酱
  • 还行

Anthony Ramos看久了还挺萌的。。。但我感觉从宣布彩票中奖泳池群舞之后整个电影的凝聚力就没了,感觉后面的故事都散了,几条线没有一种统一感。我最喜欢Hamilton的音乐特点也是不停的reprise,整体非常完整统一,但这整个故事,或者各个故事线都没有统一的音乐元素。

18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45/100 拉丁裔社区狂欢派对。有人想走出去,有人想留下来,老老少少的梦想在停电的那一晚跟着烟花一起绽放,再继续努力在这个艰险的社会生存。四个主角的部分总感觉和其他歌舞片一样有点油,真正触动我的部分是外婆的“I made it through, I survived"。拉丁裔看了应该会非常兴奋,毕竟都是他们的根。

23分钟前
  • encounter
  • 较差

开头和最后一小时是最好看的,中间有很多歌舞,但剧情剪辑太过零散,电影的歌舞编排很好看,林曼努尔米兰达的客串角色和最后彩蛋有趣,影片想传达的意思有些部分只展现在表面,如果影片能减少时长或者是多增加一些剧情让这部电影更有连贯性,原本以为是双线主角叙事,结果一堆不同的琐碎片段又与剧情相关,整部电影最差的可能就是导演和他的剪辑不够好,剧本这块问题不知道出在谁。后面一小时从奶奶生命的尽头开始,整部电影接下来的发展都很令人震撼,继续办社区派对,Benny与Nina在楼墙上跳舞,Usnavi与Vanessa从头开始就铺垫的故事有了比较完美的收尾,虽然没有回到多米尼加。

25分钟前
  • 弦维者
  • 推荐

Turn Up the Volume on Your Dreams

29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不好听而且不好看,也没有鲜明抢眼的人物,还有着接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并不是一次好的观影体验。两星。

30分钟前
  • 梁颂华
  • 较差

不太行……有点无聊……

35分钟前
  • 拜女神♂很有钱
  • 较差

想念南美了,什么时候解封啊?

39分钟前
  • Emma.Z
  • 较差

歌舞片就是要在电影院看!五排中间是我北影节能捡到最大的漏了吧

40分钟前
  • Runnnaway
  • 力荐

不get。移民问题deserve更好的故事。星星给好看又会唱歌的演员。我好像明白了我的问题就是音乐剧需要感情爆发才能歌唱。如果故事不够好我无法放任感情,就不会想歌唱(唱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45分钟前
  • 🔒⛓Nemik
  • 较差

就很惊喜,主要是看了大半部的时候也没想到是这个结局。林巨巨真的很爱纠结who tells our stories ,但身为移民很能共情。You thought your home and your best days are far far away, in reality, they are the life you are living in. 献花献心献膝盖。

46分钟前
  • 兜兜®
  • 力荐

我是很喜欢里边的两对小情侣啦。。。但除此之外不是很满足

51分钟前
  • 为渊。
  • 较差

From “(the upper) West Side Story’ to “In the (Washington) Heights,” I see expansion and gentrification. The next musical, in another fifty years, will for sure be out of Manhattan. I’m thinking Flushing…

55分钟前
  • Macmania
  • 推荐

无论是这部对拉美裔文化的探究,还是在Hamilton中对美国建国的基本理念的探讨,林漫威一直在探究身份认同的根基。全片故事和音乐都乏善可陈Imfao,但是在祖母的Paciencia Y Fe这首道别曲中展现出了最有生命力的镜头调度和对纽约拉美裔生活的最贴切的侧写,林漫威在这首歌以及Ham里面的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中一直有身为移民的不安全感(尽管严格来说他已经算第二代),因此他需要营造一个热情洋溢的乌托邦式的永不分离的社区来取暖,因此他需要将Ham塑造成一个英雄主义的存在。比起代偿不安全感的歌舞升平,我更希望看到文化反思——正面案例是Spike Lee对街区的描写。

59分钟前
  • ToriAmos
  • 还行

ost循环起来~

1小时前
  • 埃兰迪尔
  • 推荐

这是什么啊!

1小时前
  • Early啦
  • 较差

电影以一个孩子的提问作为开头,什么是sueñito,回答是小小的梦想。最初绿卡通道的提案叫做DREAM,所以这些无证移民孩子也被叫做DREAMer。很多人纠结不如<爱乐之城>唯美,歌曲让人听不习惯,可这些乱乱且可拉成布条的服饰本来就是美国随处可见拉丁裔的真实写照,很有意义的电影,关注了正在消失的老社区,大时代下的少数族裔们,gentrification对传统移民区的冲击。自己也不断联想到波特兰。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salsa,观感很过瘾。最喜欢老奶奶去世前的那一场梦境的排舞,独自走过光影之下的191st Subway station,过往的岁月与回忆在她面前不断经过,奶奶不舍地望着隧道的前和后轻轻地问Do I leave or stay,这场戏的感染力max。这个总是期望可以过上更好生活的老人最后在停电的夜里安心地离开了,留下那张藏在盒子里的彩票作为最后结局的铺垫。

1小时前
  • 糖矢|花与爱丽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