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第一次看战争剧,深深被军人气概和情怀情怀所感动。
作品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条件艰苦,天气恶劣,军资装备不足的前提条件下,怀着满腔热忱,获得抗美援朝的阶段性胜利。
全剧场面精彩,热血高能,亮点颇多。
最大的亮点是角度选择得好。
作品从最前线的解放战士的角度描绘这场战争。
没有高屋建瓴的军事战略,只有实实在在的枪支弹药,触手可及的战争场面,少了几分高谈阔论,给观者直接真实的感受。
男主角赵和的成长和变化细腻自然。
由于他来自国民党,被其他人孤立。
来到四连,他能开坦克,会讲英语,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能准确分析战争局势。
这些优势使他获得战友们的尊重。
而他的思想转变真正使他成为连队的主心骨,成为优秀的指战员。
开始的他,看问题只讲理论,而成为连长的他,不再自私,拥有大局观念,看问题还讲情义。
像赵和这样的敏感身份,依旧能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我们军队的包容性。
正如白师范所言,“部队是个炉子,什么废铜烂铁,进去滚一圈再出来,那就得是块钢!
”《战火熔炉》的核心价值跃然纸上,赵和正是在战争中锻造成的优质钢铁。
笔者喜欢作品中的细节处理。
只有短短13集,却能体现出高品质。
无论是战士脸上的冰霜,还是营地手术中高举的手电筒,都不难看出战士们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这群勇敢又智慧的人,他们工农的子弟,人民的武装,他们拥有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和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用青春和生命捍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打造正义和平等的世界格局,让我们的民族能够昂首挺胸,立于世界之林。
吴绍周:在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时曾向志愿军提出一些相关有用的军事建议(虽然前期还是碰壁一些,但关键是人家联合国军也不弱,只能说对手也不赖)董其武钟定天:副师长,技术职务掌握实权,打仗很勇猛,前KMT粤军将领,顺带一提,TG的李延年就在他的队伍当中打过仗萧健:辅佐人员,曾参加过朝鲜战争,抗美援朝,王近山军事团体的得力助手,王近山在回忆录里十分说很喜欢他曾甦元,名宪悦,字起戎,四川广汉人,生于1896年11月10日,川军将领,个人曾因部队因为没有几挺轻机枪而变卖家产为部队订购了几挺轻机枪抗日,其一生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泽生陈克非注: 那在最后结尾,碰壁这件事我还是要说一下,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论怎样你都要先了解你对手的实力,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军盲,说什么志愿军都不需要了解对方就可以把对方给怎么样,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看待,脱离实际的。
首先对于此部影片,给予高度评价。
向战火熔炉中的志愿军将士致敬为啥说是中国版兄弟连呢,因为看过美版兄弟连的都晓得,兄弟连是以连队为单位展开故事叙述。
讲述一线部队视死如归,奋战一线,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真正战士的故事。
而战火熔炉同样是异国他乡,以连队为主要视角,表现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
因为战火熔炉的海报,以及极低存在感,差点错过此剧。
有没有五毛钱海报雷剧的既视感。
哈哈哈
第一集开局介绍了 1950 6. 25 朝战爆发迈开阿瑟仁川登陆,我东北边防遭受美军骚扰等大背景而且影片视角也比较独特,主角是“解放战士”,连部通信员赵和。
(少年兵出生,会英文,和美军共同战斗过会开汽车坦克)(个人认为,赵和是本剧最大BUG 会英语 懂美军条例的 起码配备团级吧,居然配备给了一个连队)开局火车车厢里一排长陈天放把玩的应该是美军马克2手雷(难道是国军补给的,哈哈哈)然后介绍说10月19日 某部四连出击朝鲜 应该是40军118师 (还有朝鲜十月份会下雪?
,这个是个BUG)有些人说服装太新,我觉得还好啊,细节还行,开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入朝后去掉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应该是后来才加的)然后提到了M3半履 以及口粮等级,这个对于军迷来说都是知识点。
还有战斗中的“芝加哥打字机”(难道也是国军补给)本剧最大亮点,就是打脸人海战术,志愿军拿人命不当命三三制战术 交替掩护分组跃进。
各种战术动作,完美诠释。
而且初期的遭遇战,打的美军晕头转向。
我军还没有吃亏,有点轻视美军,剧情都有很好的诠释。
第二集开局就是个大喘气 坦克被俘虏的美联社记者,掏记者证这段搞笑,我们东北亚的思维,被俘虏就要掏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殉爆。
美国佬思维,投降就受到日内瓦公约保护。
还有记者知道这支队伍后高叫Chinese,中国人来这干嘛?
本来大家都要回家过圣诞节的。
哈哈哈这里出现了另一个BUG,也就是美军坦克还没有进入巷子,我们就发动了攻击,美军三两坦克,两辆组成交叉火力,机枪加重炮。
分分钟团灭。
正常不应该起码放进来,排头。
再进行突袭,爆破履带,让美军坦克堵在巷口,敌人重火没了优势。
还有就是有巴祖卡,不晓得早点准备,这是玩呢。
然后就是之地粗燥的军功章,反应我们落后的工业。
第三集赵和劝降成建制黑人军团,这个应该是杜撰的吧,我们应该有成建制俘虏的黑人。
还有纪录片里的黑人,不都是呆呆的,顶着厚嘴唇,麻木看着镜头。
这个黑人军官思路很清晰啊,哈哈哈,战争留给白人去打,我要回家过年。
还有和记者的对话,辫子不代表中国人,骑兵一师,也代表了美国。
初期的战争让两个国家都有些懵逼。
第四集战术纵深排布,第一梯队主攻,旁边辅助攻击,还有预备队。
突击队撕开口子,辅助攻击迅速补上,扩大战果。
这里得谢谢财神的谨慎,如果不是财神觉得侧翼还没有完全控制,迟迟不打信号弹。
如果是陈天放,那第二梯队也就上去了,死伤就惨重了。
这集的冰河冲锋,和冰雕战士,都很震撼。
财神不辛死于敌人火焰喷射器,十分惨烈、第五集雨三湾的感情戏,这里是粗粗带过,就好比钢与铁,血与泪中,夹杂了一丝人性和温存。
个人感觉处理的很好,不像神剧,最后把战争剧爱情偶像化。
同时军队换装苏联武器,也说明苏联的军事援助到了。
还有平壤大屠杀的一幕,志愿军的军纪真的是文明之师。
不管是朝鲜军队,南韩军队,美国军队,都在战争期间残杀平民。
意识形态的悲剧,今天朝鲜军来了杀南韩的支持在,明天南韩来了杀朝鲜支持者。
欢迎朝鲜军队的条幅后面就是欢迎美军的条幅。
看过《南部军》的都晓得他们是如何互相迫害的,真是人类悲剧。
第六七集坦克大战,这集也比较尴尬,一个从来没摸过坦克的当炮手。
重点是美军坦克迟迟不开炮还击,这个BUG有点过分啊。
还有赵和被一枪颅穿,这居然不死,而且神奇恢复。
第八集把文工团演绎的太弱鸡了些,他们虽然不是一线战斗人员,可是意志也没那么薄弱吧,“没车怎么走,用腿走” 还有文工团的死伤,也很让人难过。
战争不是一线部队在牺牲,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在牺牲第九集到十三集从突袭补给站,到吸引美军仇恨,牵引敌军,这个我信。
记得1962年惩印战争,就是说了,“敌人不仅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那位大哥庞国兴。
当时他们的三人组就是遇强就打游击,遇弱就声东击西包围。
可见我军军人意志力。
志愿军连队在美军特种兵的打击下,失去了连长,失去了指导员。
可是赵和等意志并未打散。
还在不断谋求最大的价值,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当然故事就此终结,13集完结,这个的确让人一头雾水。
看的第一部抗美援朝的电视剧,本来想看跨过鸭绿江,但是看评论时知道了这部剧,看了几集后很惊喜,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拍主旋律电视剧,节奏紧凑,战争场面描写很细腻,不是军事迷,但是里面的战术、策略、武器等等方面的表现把人深深地吸引住了。
演员表演也很棒,真良心剧,价值观很主旋律,但除却正常的煽情、歌颂外,也传达出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赵和的演讲里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眼里,我们不配做他们的对手,但是那个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就让人屈服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我们已经用了一百年的斗争来赢得了自己独立和自主,但是我们还可以再斗争一百年,一直斗争下去,只要正义还未到来,只要公正还未到来,只要强权仍然欺凌着我们,我们就将一直斗争下去!
看完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当然,这部剧确实也有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可能是由于该部剧由原来的20集被剪成了13集(是据说,没有详细去证实过),中间总感觉有些衔接得不顺畅,而且中间的几集感觉节奏慢下来了,一时之间失去了叙事动力(就是文工团的那段),当然到了后面撤退那段时又重新找回了节奏,又回到了先前几集那种感觉
一、被无缘无故查封的车事发地点在广东,该车是一辆真正意义上并且还是从国外纯进口的黄金跑车,被查封的原因未知。
(黄金车确实有,曾在我国出现过一次)二、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学校”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学校是没有的,因为在中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中小学)一般集中在公家政府办的公立学校中,而贵族学校是私立+权势+财富三结合的个体户家庭读的。
在中国,私立学校一般都不如公立学校,而且一些教育理论认为贵族学校是资本主义一些物质收入到达一定程度的阶级社会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有贵族学校的存在。
虽然据说合肥曾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学校(且还是一名做过公立学校的校长的人转移搬空原学校书籍迁走创办的),但是后来让省教育厅给查封了,至于现在的“贵族学校”是完全不是两码事的“国际学校”(很多人认识“贵族”很肤浅,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以上两件新闻未经证实,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战争题材不错的电视剧,剧情紧凑,不像水剧需要加速看。
战争场景虽然不多,但每一场都很精彩,不像垃圾战争片上来就是指挥说一下,士兵拼命然后就胜利了,有冲锋,有狙击,有坦克战斗,看了不腻。
人物个性分明,各有各的角色特点。
演员都不是一线的 ,但表演的很精彩,没啥乱七八糟的宣传。
没有乱七八糟手撕鬼子的XX设定,比较真实。
前11集绝对值得五星,情节真实感人,战争场面和武器都符合历史,连每个人的军装都看的出来导演用心了,老战士穿的是洗的发白的,解放战士穿的是新的。
那些列强们不用驳壳枪,那是因为他们有的选!
这段情节和台词说的是点睛之笔,对 他们有各种飞机大炮 就连轻武器也是随便挑,只有我们 是没得选!
但是最后我们依旧打的他们不得不乖乖停战。
看了看这个剧的拍摄背景,其实挺可惜的,资金不够 拍摄周期也不够,所以明显能看出来 情节不够连贯,转场转的很生硬。
如果这部剧能够再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绝对能够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经典剧,可惜了。
瑕疵也有点,比如过分突出了赵和。
但是最后两集中,被人压在山坡下的位置打,没有侧翼包抄,也没有放到周边的警戒哨以为足够距离处的侦查,打赢敌人都是靠着侥幸的打到迫击炮位置。
最后赵和做了代理连长,一番慷慨激昂之后,本来以为会用自己的经验打出一个漂亮仗,结果也只是在草丛里忽然成了拼刺刀,一番搏斗俩人都差点挂了,还是要靠手枪解决战斗,美国鬼子火力更强 怎么可能你拼刺刀他们就跟着拿着工兵铲跟你对拼,你拿手枪的时候人家还拿着工兵铲!?
美国鬼子更怕死 更依靠火力 志愿军战胜他们,靠的是战斗意志,以及灵活多变 而又扎实的技战术动作,战略藐视,战术重视,一直都是我军优良传统。
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这是我军的原则。
五次战役以后的上甘岭战役,坑道战斗模式也是因为为了最大程度限制美军的火力和空中优势,最大程度减少我军损失。
雨三湾,这个名字应该也有她的意义,三湾改编是我军重要的一次改编,从此以后 党指挥枪, 连一级单位建立党组织,官兵平等,从此战斗力得到了空前提高,而后我军都是一连队为单位投入战斗中去,抗美援朝中 经常会看到说投入多少个连队,而不是多少个排多少个营,这应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以上这些,才会知道为什么整部剧都是拍一个连队,为什么会有指导员,关键重要时刻会召开党员会议,以及火线入党和追授党员和烈士,因为这都是保证我军战斗意志和战斗力的关键。
因为我军从道义上 一直都在制高点,官兵平等 每个士兵都以军队为家,这也是赵和最后体会到的,他可以转业回国,但为什么要回来,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以及归属感认同感,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战。
当下的此时此刻,美国撕下虚伪的面具,开始处处打压中国,抗美援朝七十周年,重燃抗美援朝精神,仍然非常有当下的意义,七十年前,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 敢于世界第一的国家和军队较量而并不落下风,从此 无论是欧美,苏联,逃去台湾的 甚至改造中的国军将领 ,乃至国内外的所有人, 都重新认识到了这个崭新中国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 更有实力和信心 继续书写我们的事业。
因为我们知道,从秦汉隋唐开始一直到大明 我们都是这个地表上 最强的王者 今后,也一定会是
我就要给五星!
真的拍得很好,人物角度找得也非常好。
从要互相杀对方的敌人,到成为携手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
从男主的视角告诉我们,我们的军队再也不属于任何个人,再也不忠诚于某个个人,而是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我们的民族。
上战场大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消灭敌人,如何帮助友军,再也不会有人想着保存实力。
如果当时日本侵华时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团结的国家,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军队,哪怕我们当时工业实力,军事实力一样落后于日本,但肯定能把日本打得满地找牙,绝不可能落得丢失半个中国。
这样好的片子却被剪成了13集,而且剪得太明显,甚至都不连贯。
虽然我知道有些事情可能必须剪,比如最开始是斯大林授意金一胖去打南韩等等。。
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磨灭它是一部好片子!
PS:这部剧一点火的程度都没有,甚至讨论热度都不如那个发胶定型,住大别墅的亮剑3。
为什么会有人拍出亮剑3这种东西出来?
因为导演和投资方觉得这样拍有人喜欢看!
为什么导演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觉得很多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
看到有朋友说拍得像中国版的兄弟连,我也觉着说得挺对的。
我就想问问,编剧导演你们真的知道志愿军当年打得是谁么?
就你们拍的这个美军范儿的志愿军,能打赢美军么?
情节可以虚构,角色可以夸张,可是你要表现的剧情风格,那支创造了奇迹的军队的精神风貌,能不能真是一些?
就那几个总也不忘“亮相”的小鲜肉,看着难受。
不想白嫖,冲了会员看德云社。
顶部标题主推电影《蟑潮》,电影想法不错,可是剧情尬的要命。
幸亏来豆瓣看吐槽的时候,顺手瞅了一眼电视剧榜,在旮旯角落里发现了这部《战火熔炉》,8.7分,看过的很少,评论更少。
可有一位朋友的话勾起了我去看的想法,“有了完整版战火熔炉,团长可以排到第二名”。
14集,从弹幕知道有删减,可是真的是好电视剧,服化道精良堪比电影,细节真实符合史实,改编合理通畅,展现了我们是谁,为什么到朝鲜的坚定意志,让观众了解了志愿军的精气神,比什么金刚川强一万倍不止,相信评分会继续升高。
优酷独播,独播个鬼,一点水花都没有,宣传直接不存在,守着宝贝不识货,你多少年没有上八分的剧,自己不知道吗?!?!?!
还真能给金刚川补补钙!
纵然有剪辑方面的问题,但仍是一部震撼心灵的战争佳作。虽然是战争题材,但除了战斗场景,战间日常也很丰富,党支部会议、军事民主、文工团表演、围炉夜话、烤土豆……更重要的是,贯穿全剧的是一个质问“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而观众跟随着赵和的思想成长过程,在战火这个大熔炉下,最终明白了歌词所说的“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的含义。天放、赵和、三儿、鲶鱼等几个角色都很有个人魅力,拼刺刀天放重伤那场戏看得我眼眶湿润了。
前6集好看,后面赵和脑袋中枪之后就没意思了
对嘴型我不说了,没见过带装上战场的女战士,也不是歧视谁,那个时候什么条件大家不清楚?还有条件让你画眉毛抹口红?开集就给我两个字,油 腻。 不是用实地拍摄不扣图的就叫好剧,希望导演用脚趾头想想,什么是人民的样子。 跟隔壁孔笙导演好好学学啥叫拍戏。
剪辑是灾难性的……
态度就给五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不用说太多,这部剧把占据我心里多年第一的《团长》推到了第二。另外现在的13集版看完实在是不爽,我要看24集完整版,我把话放在这里,优酷你要是敢把24集完整版放出来,我就敢充你家会员。
顺着电话线咋就捋到团部了?靠那么近,打那么激烈,没一点察觉吗?
没有高级感,没有质感,看得出道具方面真的下了大功夫了,编剧要是能有道具的一半功力,这也是神剧了,强烈建议女角色都去掉吧,尬出了天际
整体还可以,配音感觉影音不同步,而且台词太差,没有战争的感觉,这就是最低成本的结果
开始四星 后面总是在战场上煽情 剪辑24变13导致很混乱抗美援朝打得太不容易了
两集弃
头两集战斗场面还可以,本来以为是《中国兄弟连》,后面剧情就有点瞎了、歪了、扯了。与《跨过鸭绿江》的宏观角度相比,该剧这是从一个连队微观的角度来看朝鲜战争的。可看出,我军的战斗素养非常高!特别是与空降特种兵那场较量,还算精彩!不过感情那条线,真的是挺尬的!
有点诚意,但还不够精致。
总感觉不知道演了什么,只是描述了一个小队伍的战斗,导演可能是想以小见大,但真的没有什么记忆点,制作倒是还可以。
8.5/10。挺不错的一部朝鲜战场相关的剧,很喜欢,剧情紧凑,人物鲜活,还了解了原来内战结束后对一些国民党官兵安排的这段历史。
电视剧的质感非常棒,表演道具都属上乘,通过一个小队的缩影反映了志愿军的战争历程,从胜利走向挫折都有描写,并暗示了小队悲剧性的结局。片子最有意思的其实是视角,叙事的主角其实是一个处于我们当中的“他者”,本质是将志愿军至于一个陌生的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设定下,主角甚至不是志愿军都是可以的,换成美国人,朝鲜人,本质没有区别,因为他的内心直到最后才被这个陌生的,非文明的,不熟悉的“”他者"所同化,其实这种视角的选择在中国战争题材影视里可能是我第一次看到,非常有新意。至于毛病,感情戏太多的通病不提,剪辑比较糟糕也是一个遗憾,精剪一下可以弄成一个很不错的迷你剧。
解释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穿越感,所以更能解释为什么!场面很细致,武器什么的表现的很好!
观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