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这一次拍摄柳浪闻莺的小经历,在遇到柳浪闻莺之前,我从来没有拍摄过大银幕电影,这也是我的第一部。
在毕业之后,没有机会也没有拍过多少戏 ,直到遇见柳浪闻莺让我拍了一直想拍的文艺片儿,我刚接到柳浪闻莺试戏的时候,距离开机的时间非常短,短到我没有任何时间去提前准备越剧部分,以前也没有接触过,包括我看完剧本发现银心这个人物也很难与她产生共鸣,她是一个过于现实,非常爱自己,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一个人,而我又和她相反,身为普通的书迷或者影迷,我确实不太喜欢这个人物,但是作为演员,我很爱她,因为她能让我去塑造一个和我本身性格相反的角色,所以这也是银心吸引我的地方。
和导演视频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把这些顾虑告诉了导演,导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肯定,说对我有信心,我记得当时这个角色有俩个备选,挂视频之前导演说他要和团队再商量一下,我就坐在家里一直等消息等了大概半个小时,我收到了导演的一条微信,“欢迎银心进组”看到消息特别兴奋,当晚买好机票一大早就进了剧组,随之而来的压力来了,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就开始定妆,然后老师开始教我越剧,因为我们开机前一周也由于场景的时间问题必须要提前拍摄越剧部分。
巨大的压力还有崩溃也随之而来,只要一有休息的时间就反复的看视频,越剧老师也会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包括收工回到酒店,汪飏也会来到我的房间,帮我复习第二天要拍摄的越剧部分,很感谢她们对我的耐心能够让我顺利地完成越剧的部分。
除了越剧部分在演戏方面自己也有很多的不足,我和大龙是在拍摄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都是第一次拍电影,他在每一次拍摄前都会问我们对这场戏的想法,一起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刘丹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她会非常准确的去告诉你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我们几个演员随着这部电影的拍摄在一起进步,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团队,感谢监制大圣导演和青松老师,谢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今天电影正式上映了,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电影《柳浪闻莺》。
先看电影,后看的原著。
很可惜电影的接近两个小时的叙事中没能覆盖文本中的方方面面,甚至简单的说电影的问题就在于努力为戏曲电影留白,但是忽略了影像式微,不能指望观众无底线的挖掘影片内含信息。
电影是给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看的,不能停留在对于小说的复刻一般,依赖只言片语,妄想指点江山。
而小说三言两语便成一景“人影绰约的夜西湖,几分暧昧,桃柳无言,滚滚红尘装聋作哑。
”我们费劲所有力气 期望穷尽文学的感情小说以工欲善的视角写入,历尽江南风情。
他本身是一个很江南的小男子气概,缺乏北方人所谓的那种阳刚之气。
便像他的手中扇子一般,遮蔽住了果断勇敢的一面。
工欲善在生活中没有重大心灵创伤,他性格中更多的是优柔寡断。
在电影的塑造中,两个女性通过不同的行动线,将银心看做是向往物质丰裕的进取,而垂髫是单纯的偏安一隅。
但小说不是垂髫把扇子当利剑,在她身上是社会对她的残忍抛弃,她则选择以利剑防之而银心便若桃花本身,“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银心深受意识形态的侵染,屈服于男权社会的眼光,是社会的大多数,小王也在将她锻造为第二个自己。
电影中选择了一个意象,即裹胸,它是垂髫在登台前的仪式感,跟《霸王别姬》里面的勾脸像了,但不同于小豆子,蝶衣是以女性的态度侍奉的,而银心帮垂髫裹胸这一行为更像是上台前的温存手段,没有那么多的性别感。
导演创造这一环节,区分了台上与台下的垂髫。
可对于垂髫来说,台上台下应为一体。
垂髫的雌雄同体,更多的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是现行二元对立性别认知之外的第三性。
垂髫抚着扇子,圆满了祝英台的爱情;合上扇子,刺破工欲善的掩盖。
但可惜银心不是祝英台,工欲善不是梁山伯。
无人能成就她。
大狗屎来袭请闪开!
没看过原著但几乎可以猜到必然浸满乡土的遗 精,点子对越剧女昏恋的yy。
那么本电影就在原作上精准提炼出“点子凝视”主线,处处都是点子的目光去呈现二女的形象、柔、 媚、弱、婉、对男人有不可止的狂热。
其实一挖掘,这些幻想之所以如此百发百中出现于每一个v基因,是因为这些对女人视角的幻想是转换了每一名男性的最终幻想,它们最希望的就是成为这样的东西,被同伴男性狠狠贯穿小屁洞。
因此在原著忠诚上达到百分百,影片主创对此这种点子意淫大感高潮,照本宣收。
作品的主角,不是越剧,不是越剧演员,不是“女”小生,其实是一部裹着狗屎的av呀。
但是呢,本片的劳动精神非常好,本片的大男主作为资源咖,一滴汗水也不用付出,就可以获得所有女人为他争风吃醋的待遇。
这是拍戏拍成皇弟了!
哪里还有这么宠的创作团队呢!
能创造出这么一堆狗屎的创作团队,少有地感到佩服,根据祸福平衡原则,希望以后不要碰到这么大坨的狗屎了。
忘了概括本片了,两个县城尖子生来到大城市参加竞赛,前途不说一派光明,至少安安稳稳。
但是龟公(故意用伥鬼女性形象扮演)一定要尖子生结昏,一定要二女争一男,比如鱼头男宝。
为了鱼头男宝,二女大打出手,大撕一场,小生变成绿茶,花旦脱衣卖身。
最后小生失败,丢了工作,丢了艾情,走之前还要当一次飞机杯❗之后流离失所,靠“老好人”接盘(给小生找按摩女996的工作🐶),完了被人说三陪。
花旦被鱼头虐,被工作虐,被同事虐,没本事的人虐得受不了,觉得只有结婚一条路!
再发生一系列的事,小生千里“被”送炮,花旦和浙老板远赴美国,用鱼头男宝自己说出来都不明白的一段话结尾,哎,那就是,———(开头)女人们,让我考考你!
主创,被你考到了!
好大的狗屎呀!
发掘出了n年前写的柳浪闻莺的特别装的影评的一小段(丢在我的电子笔记本里一下。
2022年3月5日观于xxxxx、xxxxxxxx。
含有剧透。
《柳浪闻莺》豆瓣开分6.4,和我的预期几乎相同的分数。
文艺片,西湖,越剧,朦胧的同性情谊,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这个片子想说的很多,有一些讲的不错的点,也有一些过浅过急的不足之处。
因为自己是粉丝,电影两遍刷下来,心底里涂涂改改,咂摸出来的优劣点也更加明晰。
整个电影最重强调的是氛围,做得最成功的也是氛围。
江南烟雨微风岸,歌尽桃花扇影风的温存一把握,可以说这个戏就已经成功了很多。
4:3的画幅复古有韵,很喜欢的是取景里生着浓浓淡淡青苔的那座宽大的楼。
银心练着戏,被阿姐唤出来让她别练了,抓男人最重要。
她不知所言、纠怨的身体,在那座楼外显得那么小,几乎让人觉得“伤逝”。
是很温柔的春的逝去。
西湖雨也拍的妙绝,断桥残雪、白娘子还情,这里从来有太多泪雨不尽。
银心垂髫在画舫的那一场《梁祝》,雨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是浑醇淡雅的闲愁。
而开头那场山脚别离戏,雨便泣诉得多,打在工欲善伞上似乎让他的驼背更深一分,更显他的羸弱无能。
似乎很多人不喜欢工欲善和垂髫的那场情欲戏,我却觉得是最显全戏暧昧与包蕴感的一场,文人戏人说话,就如银心所言,爱“藏着掖着”,用许多典故、许多戏里戏外的隐喻和互文裹成一颗糖衣,若是那人接住了还好极,若是接不住,二人海阔天空,也可以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看到豆瓣短评里有人说,这场情欲戏是“桃花账里挽春风”,画纸层层叠叠,委婉地露出情欲的底,令人起不了任何任何色心。
《柳浪闻莺》是我在苏州隔离结束后看的第一部电影,评论难免夹杂了许久未踏入但影院的欣喜,但是在观影的过程中,特别是前中段,内心屡次有止不住地“完美”感叹。
柳浪闻莺的故事开始于1992年,来自柳浪闻莺嵊县的一个越剧团,主人公垂髫与银心即在其中,要到杭州参加选拔,选中的人即可留在杭州,于是所发生的的一系列的事件。
零散地说几个我记得的点。
一.命运 表姐是银心的家长力量的体现,表姐授意银心在舞台上让垂髫露出破绽,并且暗中运作让银心留在杭州的剧团,另外插一句,电影没有去用画面告诉观众银心是怎么完成这一事件的,我觉得并不是要给观众想象潜在的两人之间的抵牾,而是说银心做出了行动,但行动受到蛊惑,而其中主人公的主导意志脱轨,不是说为银心开脱,而是她心中存在长久不如人的抑郁必然导致一个爆发,这一爆发之后还有和其主意志的融合变体。
表姐安排稳定可掌握的工欲善和银心相亲,双重稳定了银心在杭州生活,在这样的安排下,我们也能看到,银心想留在杭州的决心和意志都很强,“杭州”这个城市就成了她衡量命运好坏的一个标准。
而同样的标准在垂髫那里是否存在呢?
垂髫是一个“戏痴”,有点社交障碍,又或者说,是一个普通社交能力而极高专业业务能力的人,因此备受团里的风言风语,众人仿佛在等着看一场由眼睛开始的,关于她职业与全部人生的溃败展演。
她孤独地站在她的能力所达到的高峰,将所有的温情施放在银心身上,而很不幸的是,她人生中的两次溃败也全都与银心有关。
这里说的命运是什么,银心在步步为营的家长布置下“更胜一筹”,比稳妥的小市民生活理想更“好得离谱”,我们可以想象,当表姐知道了银心的结局又是何感想?
大概是巴不得如此,又怕捧不住富贵。
艺术理想在银心的人生中从来不是必要的,而最后也确实不再存在。
二.谁的故事?
工欲善到底在这个故事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觉得是一个不完全是工具的工具。
对于“戏”的主题,他是一个看戏者,他是“最美的时代”里关于异性的一个最绮丽的梦。
所以为什么说银心借工欲善酒醉而做了点什么的剧情让我生不起“恨”,而只是“无奈”,是因为这里的工欲善太不是个“人”了(不是骂),他变成了某种符号,某种银心“自证价值”的工具,那场情欲戏让我看出了追求某个不可得的遥远价值的意味,而那个“崇高”,不在工欲善内部,而恰巧在垂髫身上。
工欲善让我觉得可悲的是在他提出要和银心结婚的时候,银心终于发现工欲善是个“假人”,他不会爱人,只会寻找稳定强健的他人,只会躲在“艺术”的背后“爱”。
这个“强健的”他人开始是垂髫,在婚礼的提议下,工欲善想要让自己成为表达的主体,成为戏台上(婚礼上)被关注的演员,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仪式的设计者,但是银心不愿意成为那个“被”装饰的他者。
于是银心出走了,一直以来作为家庭,垂髫附庸的银心玩够了符号的稳定游戏,第一次拥有主体地位,就在她识破了作为“伪主体”而其实是个软蛋的工欲善。
工欲善不是“洁癖式”的艺术家,而是“装饰式”的艺术家,谁都能来,做错了就覆盖一层,从他画画就能看出来,不想回答就重抹荷花的墨色,直到半面扇子几乎画满,银心带来金鱼他就养着,他很好相处,很好控制,但是不容易为谁失控。
开始是银心和工欲善在等待垂髫,是眼睛看不见了,沦落到盲人按摩店工作仍燃烧着主体的光亮的垂髫,不服输一点能登上舞台希望的垂髫。
到后来是工欲善和垂髫在等待,等待一个从“世俗化”的道路上面对了时代的变迁,真正担当起主体的责任,做出选择(或者要说“沉沦”,不过这样有倾向的词,用起来也没什么意思的)直视艺术和“稳定生活”之死的“新主体”的出现。
“银心来消息了吗?
”“还没有。
” 她已经醒过来,闭上眼睛,并且永不能再回来。
这是关于三个人的故事,当然,你可以看出这主要是关于谁的故事。
工欲善真是个好花瓶,电影里怎么说来着?
“小男人”。
赏心悦目的存在(褒义),多数时候有南方男人独有的孱弱和脆弱,然而一副宽大身板骨架戳在那儿,让人总觉得这男人在扮猪吃老虎。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的故事总让人想到《七月与安生》,男人叫工欲善,私以为其实和叫家明没什么区别。
都是女人欲望的承载工具,扁平得无药可救。
美景好看,绿山绿水绿雨,片尾的柳树叶子青翠欲滴,如波如海,让人心向往之。
梁山伯因祝英台另配他人导致抑郁而终,最终与祝英台双双化蝶,可以说是为爱而死,人物身上投射了太多理想和浪漫的想象。
就像电影中工欲善这个角色,被两个女人摆来弄去,毫无招架之力,没有一点自己的灵魂,然而在电影里就是美丽得不行,因为他所展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情人形象:文雅、英俊、痴情,能带给人爱情的幻觉,所以哪怕从头到尾他都没有任何用处,(开始没有留住女一,后来没有拒绝女二,连为了女一坐牢的都不是他),仍然让观众心向往之。
这就有点像台上的梁山伯,面对英台另嫁他人束手无策,人还未嫁他自己先撑不住病死了,然而因为他是为爱而死,依旧成了一桩佳话,为什么?
因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太稀有,只能存在于戏台上。
现实中的男人少有如此孱弱而痴心,而由女人扮演的男人不是现实中的男人或者女人,它不是普通的你我他,而是超脱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化的东西,终归只是艺术创作,是“第三种性别”,文艺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像是第三种性别,美好归美好,但仅仅是一种理想,就像工欲善一样,看看就算了。
哪怕世上真的有这种人,大多数人只会像女二一样消磨掉他所拥有的美而已。
一、主题:影片《柳浪闻莺》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戏曲和戏曲从业者的浮沉。
随着流行文化的强势登场和金钱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戏曲逐渐变得落寞和边缘化,两位戏曲女演员垂髫和银心也历经内心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
她们清高、倔强,尊严在时代的大潮中卑微而无用;她们对于自我的追求,在现实的落魄中无人喝彩。
这是戏曲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二、从影片时间跨度(4年)看主题影片的时间跨度只有1992年至1996年,影片似乎并不热衷于表现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起伏,甚至对于戏曲的尴尬处境也只有非常克制的渲染。
影片置于前景的是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超越性别、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灵交汇。
戏曲世界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要对抗的是封建礼教;现实世界中,两位女性显得更为独立,但她们的人生同样不自由。
她们不想认命,不想放弃尊严,却陷入更大的无助之中。
这是现实的反讽,同时也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迟豫和茫然所致。
这一点,从影片结束于垂髫在戏曲动作中定格,画面变成黑白也可见一斑。
影片无法对两位女性的未来进行展望,只能让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住,并风情万种地回首过往。
影片也许想表现女性如何向往人生的自由,彰显自我的价值,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们的追求却落入男性织就的情感或金钱之网。
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性的因素变得虚弱而渺远,现实的许多逻辑被抽空之后,两位女性的人生得救似乎必须来自婚姻,全部精神突围只能寄托于戏曲。
这就可以理解,影片的时间跨度为什么只有四年,因为影片试图聚焦于两性情感之间的多元与暧昧,表现女性无措时刻的迷茫、成长与屈服,而不想在足够宽广的时空里表现命运的多种可能性,人生的多种诠释方式。
三、中国传统美学电影画面比例是4:3,而非传统的宽银幕,镜头缓慢、画面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加上戏服扮相,扇面、美景、诗词、戏词,情绪的营造皆是传统中国美学。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看到最后这个镜头,才缓缓味出片名中的「柳浪闻莺」。
尽管垂髫眼已盲,心愈加明亮,她说自己看到了最好的时候。
是什么时候呢,是她真正以“女小生”角色去定位自己,扮相婀娜、眉宇间英朗,着实是她口中的白马非马。
导演在开篇埋下的伏笔,最后赤条条地摆在你面前。
你可以说过于明显,但我更觉是女性对自己内心欲望的勇敢直面。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垂髫这个人物是在导演镜头中,是极有野心的。
从艺术追求上讲,她是草台都登得只为一演的戏痴;从胸怀来说,她又是愿意奉献的角色;再从末尾去借「扇中人」之谜,第三性的解释不冗不杂,两个镜头刚刚好。
我们从爱情的层面去说,她到底是钟情工欲善的工匠才情,还是爱朝朝暮暮的戏中英台,模棱两可,自由观众评说。
尤其是她看到自己最好的时刻,镜头缓缓地后移,在旁欣赏的,不是工欲善而是银心。
这个镜头让我体会到另一层面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垂髫不在舞台,而在西湖边的长廊中舞蹈。
隔断这面,是自始自终“远离”自己的银心,但她又是如此牵挂着对方。
从嵊州出发的那一刻,银心便只是想“留在杭州”。
垂髫心无旁骛只管好好场戏,便是这一心一意吸引了同路人工欲善。
工欲善出场的台词便是:“我没唱过戏,只懂扇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的出现绝非偶然,可以理解为是垂髫的一体两面。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工欲善的出场,不过是为垂髫的艺术追求验明正身。
他在众人前的羞涩,转而只对垂髫主动示好。
他的爱来得也是必然,只因为我在你身上看见了自己。
银心咄咄逼人地问,是不是世间只你一人能够得到这个位置。
垂髫不再争辩转身离去,她只留下一句“以后别演丫鬟”。
这句话是对银心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她的野心是时刻准备着做好主角。
银心,也是戏曲中丫鬟会有的名字,她没有读懂也没有珍惜,白白浪费了两个人的前程。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银心最终踏上去往美国的路。
她留下了自己的瞎子姐妹,抛下了口中的“小男人”。
在等待多时后,发现自己的努力始终比不上垂髫,她想想,不要也罢。
这个角色的野心,来自于对世俗的渴望。
她没有艺术上的求索,只想要物质上的满足。
从她告密到献身工欲善,她都用了最直接的方式设法得到目标。
但一切只是水中望月,最后一别,她依旧向那镜中的“爱人”抛出一句,:“你有没有爱过我?
”。
世间多少不自信的女子,用这句话挽留残存的爱情,来确定男人的心在不在自己身上,仿佛这就是价值所在。
这个镜头尤为深长,镜中人即是梦中花,一碰便消散。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戏中人是心上人,梦中曲是愿所得。
银心的离开,琴师的入狱,导演最终是给了这对苦命的人一个安心之所。
他们之间更多的是超越情欲的情感,知己足矣。
最后二人没有相拥、也无牵手,誓言抵不过海枯石烂,他们只是静静地坐着,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之音。
江南那忧愁的多雨,给这个故事添上刚刚好薄薄的哀伤。
这场戏设计得也恰好,是个三人镜头,垂髫背坐床边,工欲善侧听雨声,银心出现在乐曲中间,是那令人怜惜的“小九妹”。
曲中人不散,一切景语也是情语。
图片来源:优酷视频最后不得不说,镜头语言上的设计细腻,取景也别出心裁。
导演在影像的选取细腻程度不亚于文本的雕琢。
杭州本是水乡,谁能想到还可乘船来听社戏,着实另有一番美趣。
西湖边上杨柳最是密密,在柳絮纷飞里听到阵阵莺啼,那是妙人儿的酥酥南音。
女性该有的柔美,也都被导演一帧帧从小说里拽了出来,柔而不弱,美而不腻。
喜欢,喜欢,看完甚至欢喜!
是那种能放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电影🎦——服化道不错,有恰当的氛围感,取景和分镜设计巧妙,小众、文艺、有情调,有裸露的情感、有隐晦的暗线,等等等等,虽然也有很多bug,但不妨碍观影。
还是那句话,磨叽男、凤凰女和独树一帜刚烈自洁女的三角套三角故事,最终结果是各自有了各自的归宿,是个好结局。
整个故事因为男女以及“女小生”带来的多重复杂关系带来了几重来来回回的【回头草】🔁,复杂、矫情、磨叽。
几个比较亮眼的点:①演员:没见过的两个成年妹子,非越剧科班出身但架势很有感觉——垂髫,真的好爱她,没扮是清冷挂,扮相更是超惊艳;银心,第一眼看上去像蒋雯丽,现在少有年轻演员还有这么传统美丽的长相,各种小表情拿捏得准确。
两个演小时候小姐妹的演员也有着成年姐妹👭的各自特征,很难得。
②服化道和镜头:很有年代感,细节满满,几乎没有什么穿帮的点。
机位和分镜也颇具设计,各种借镜子反光和墙面等等角度拍出来的都很绝,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的。
③一些小设计:台词有些有点儿生硬。
但后台画眉那一段有张敞画眉那味儿了,暧昧的气氛比扇子看意中人和肌肤之亲那段更有感觉。
真的好美!
后台看梁山伯那段也很心动。
p.s.郑云龙很适合演这种台词不多还磨叽的角色啊哈哈哈,睁着大眼不怎么说话的感觉挺准确,就是到后边越来越像垂髫了——像个眼神不咋地的状态😂剧情和台词还是略微生硬,但因为越剧元素在,还是给个四星没问题
说实在的,虽然是为了小郑老师买票、而且他的表现让我觉得这票也不亏,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种小众文艺电影与其在影院看大屏幕,不如上流媒体或者视频网站、窝在家里泡茶开投影来得舒服。
杭州的景真的很好,好到导演的审美也能拍出不错的画面🚬非要说的话,我会感觉这电影是导演系本科毕业生或者全新手的作品。
作为文艺片而言,它没有太多新意,每个画面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就像我拼凑着写毕业论文一样的勉强。
剧情基本上等同于没有,非常、非常、非常平淡,除了两位女主角的故事尚且称得上通顺以外,男主和男配简直就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样,剧情需要他们的时候,好,出现/打人/为女主找工作/收留女主过夜;不需要的时候,简直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虽然是小成本电影,但我还是想看到比较丰满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尤其是琴师那个角色,根据剧情看上去像是一个默默守护和扶持垂髫的好大哥,结果一部剧里只有三四句话还是怎么,看不仔细以为他和垂髫一个盲人一个哑巴,实在是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剧本里的两次船戏……作为观众并没有感受到那种绝望的汹涌的爱意,说实话镜头语言挺俗的,像是往前倒几十年的香艳老电影?
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但又能看得出导演在努力往文艺片靠,最后整得有点四不像了。
据说小郑老师因为这个角色瘦了三十斤,体现在镜头上确实是值得的(而且确实好看,他骨架大,很适合大荧幕)。
工欲善身上,说懦弱又不完全妥当,我个人的理解是一种很颓圮的气质,即使他在笑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没来由的悲伤,直觉这个人背后有很多深不见底的故事。
如果背景换一个时代,比如说九十年代再往前二十年那会儿,他应当会更加契合。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在六、七十年代,他演一个学问很深、成分不好的知青教师,应当也是很合适的。
垂髫和银心演得都很好,垂髫的坚韧和银心的温弱,她们应当就是我想象中早几十年ntxl的相处状态,彼此依赖又彼此怀疑,最后一方远渡重洋,一方凭借往昔岁月里的零星爱意凑活一生。
最动心的一幕是垂髫和银心在乡下水边搭的台子上演社戏,下场后工欲善来后台找垂髫,垂髫不理他,他就弯着腰,小声地、慢慢地喊垂髫的名字。
他眼睛实在是太大了,瘦下来几乎占了半张脸,这样一双眼睛悲伤起来几乎是无敌的,他的嘴在叫垂髫的名字,眼睛里说的却是爱意,懦弱的、不断的爱意。
啧,好想抹布他。
总而言之就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挺悲伤的三角爱情故事吧,难得的是真·三角,一边都不缺的那种。
我妈觉得挺好,我的话,等它不要钱的时候应该还会再看一遍。
再看也完全是为了工欲善的眼睛,以及杭州的雨和雪吧。
突然想到,虽然电影很俗,但我实在很喜欢老工这个扮相———毕竟是当年因为吸烟上黑热搜,结果因为狗仔图氛围感太绝、吸粉吸到黑他的营销号要打码的程度。
小郑老师拍戏期间实在是瘦得太厉害,以至于一米八七的大骨架伶仃得不得了,整个人几乎不用讲话和进行过多的肢体语言,活脱脱就是一个潦倒的艺术家。
他脸颊两侧的肉消下去,眼睛在那张脸上就显得过分大和鲜明。
本来就很擅长用眼睛讲话的人可怜起来就太招人了。
杭州似乎一年到头全在下雨,他眼睛里于是也同样地氤氲着经年累月的水雾,露出恳求的神色时没有人能逃脱那双眼睛而不感到心痛。
我几乎无法在工欲善身上找到什么值得称颂的优点,似乎就像银心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小男人”。
但他所有的那些软弱、无生机和求之不得,这些特质又恰恰与杭州的烟雨天相契合,使得这样的一个角色在以悲剧作为主调的电影里显得尤为合理了。
暗淡的画室里只有画师工欲善的眼睛里有光的 实在动人
把梁祝揉开穿在剧里,越剧像拉链一样联结着两个女孩。加上了杭州画家,三个人的故事多出了很多变化的空间。文艺片的一切都有了,画面很美,节奏很慢…最喜欢画眉的那场戏,有crush欸。是女孩儿的电影,讲女孩的故事,还有大帅哥可以看。
1/2@曹杨 第三性白马非马直接首尾中心思想直念可还行,女性情愫拍得美但太收(看出了郑大圣监制风格),反显得扑闪着大眼睛的男性工具人弱小可爱(?) 后半剪刀痕迹明显,变成两倍速套路戏。90年代越剧女小生太好的题材,女导演来拍也特别合适,希望未来有更坦诚并高级的讨论。
影片中透露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色调清新典雅很有质感,郑云龙饰演的画师工欲善含蓄内敛气质如竹,在细腻电影镜头下这一角色让这个西湖边的爱情故事更动人心。
这个片子,让我说它好的话,着实就不够好,但要说它差,它又真的不算烂,卡在一种很尴尬的地方。就人物关系上,一个舞台性别倒置的女小生,和青梅竹马的旦角,被映入《梁祝》这个同样带有性别错位的爱情故事,两个女性之间多年的感情纠缠,可能会是个女性版的《霸王别姬》,但在这个角度上,两个女主暧昧又不够真的暧昧。两个女主和男主的感情戏处理又不失青春疼痛电影附体之嫌。在如越剧和杭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这些元素,但抽离这些元素或者换成其他元素,让人感觉也差别不大。再加上情节的递进和转折一场一场都没有渲染开,取镜虽然工整,可又略显呆板,气质拿捏了又没拿捏到位,可以说是各方面都半生不熟的一个电影。
台词写得太穿凿。第三性的讨论也很浅白。最后,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太专业但是,男主角真的不太适合演电影,特写镜头对他来说太残酷了,对我的眼睛则更为残酷……
郑云龙的银幕处女作,确实不辜负期待。工欲善已经从郑云龙的身体里长出来了。此时他就是江南一修竹,温润细腻。非常常值得推荐。
郑云龙出息了,还能演个小男人了!
知音体电影
作为杭州人看到这个片名当然会去!但跟想的不太一样。柳浪闻莺是个多么春意盎然的意向啊,而这个片到处都是无奈和妥协的阴雨。镜头的运用和构图,都能看到导演的精心设计,然而用得有点太多了有点刻意。
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本挺无聊,但放在戏曲之中却打破了性别框架,反而颇值得玩味,而且也只有越剧的温婉流转能体现这种细腻又微妙的情感纠葛。郑云龙演技尴尬了一点,反倒演得像个瞎子,扣一星。
略显生涩,人物关系转变仓促,以致想借用梁祝等戏完成一些呼应也不够彻底。三人之间的情感没有特殊化,尤其是女小生,提出第三性问题,但没能抓紧。
大龙的银幕处女作,找到了一个挺适合他的角色。这两年越剧被带火,回头来看这部,想说当年不流行“燃冬”的说法,可这三人的关系明明是更高阶的“燃冬”。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却对“第三性”的探讨浅尝辄止、流入俗套,实在太遗憾了,戏和当下的人、事之间,也本该有更强的关联。
不能剧透 但是真的 🐂🍺这必须得得奖吧 (配乐也非常非常非常厉害! 🈶️非常非常多的细节 是需要2⃣️刷才能完全理解的🎬之前没有看过越剧 也并不感兴趣 但是现在有了想要了解一些的兴趣BTW 电影的几乎所有镜头全是在鄙人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取的景!真的每一个镜头出来我都知道在哪里!!!熟悉感Max💥❕❤️ all in all 是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以及二刷!!上映了的话,请大家一定要去看!
是在大屏幕上很难看到的性别书写(甚至在英文字幕里看到了transgender)如果没有审查应该能走得更远吧...加一星给两位女主,选得很灵。
现在发展的太快,拍年代剧实在出戏王旭烽老师起名字真有自己的特色但剧情实弱,导演也不给力《美姐》《霸王别姬》
关于社会学意义上gender的讨论挺好的,但郑云龙这个角色等同于霸王别姬里的巩俐,耽误了人家双女主走感情线……在电影院里看这种文艺片观感还挺好的,可以更多的理解镜头艺术和情绪铺垫。
真的如果没有越剧 完全看不下去 完全不连贯 都不能算一个完整的电影 连MV也不能算 郑云龙真的就是个跑龙套的渣男 主角还是2位女主 她们应该在一起
没看过小说文本,就电影影像而言,把工欲善的角色作为两个女人之间情欲投射的“载体”去理解,应该更有说服力。垂髫和工欲善都是“中性”的角色,彼此“吸引”的是对方身上同性性别特质。戏台之上,女小生的伴侣可以是祝英台,戏台之下,只有具有女性特质的“小男人”才能激发情与欲。垂髫对“绝对”男性-琴师没有情欲,工欲善对“绝对”女性-银心没有情欲。电影想探讨的还是太保守,一些情节和镜头语言也略显多余。
拍的非常有质感,女生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十八相送,和别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