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面对挚爱的亲人突如其来的死亡,都无法真正的冷静,何况这是一场由于空管调度员的意外失误而造成的飞机坠毁,无人生还,多少人在往后的岁月里都要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许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接受官方的赔偿,多少钱的赔偿,也换不来活生生的亲情。
内疚的人活在内疚中,比如那位空管调度员杰克,事故后的两年,那份自责同样伴随了两年,本来一家三口的幸福,也因这场事故分居两地。
痛苦的人逃不出悲愤的漩涡,比如那位一下子失去妻子与女儿的罗曼除了回忆就是伤心,面对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他无法沟通,悲愤交加,对于事件当事人的不道歉,他无法理解,怒火攻心,就这样,一切,情绪,不受控制地爆发……一边是另一个家庭的破裂,一边是无法逃避的牢狱之灾,这样的复仇,我们尽管知道是不理智的,却又是十分理解他在那样的情境下不受控制“火山爆发”,我无法判断谁的错,我想唯一错的是谁都没能勇敢站出来,说一句“道歉”,又或者是你的一声“原谅”,让这件事情从此翻篇。
失去亲人的罗曼,只要你们一个真正的道歉,他会努力放下情绪,走出痛苦;被复仇而死的杰克,也许你只要一句“对不起”也许换来的就是生活的重新开始。
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却不知不觉就是变得如此复杂,庆幸的是杰克的儿子懂得了原谅,因为罗曼的那句“对不起”才没有让悲剧再次发生。
是啊,因为道歉,所以原谅,愿现实中的我们能够多一些道歉,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原谅,少一些憎恨,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无法挽回我们要学会的是以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他就此翻篇,不再遗存在你的脑海中变成一个拔不掉的“铆钉!
PS:这部电影改编自“乌柏林空难”真实的事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大荧幕,我想,就因为真实,所以更值得去深思!
再PS: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出,罗曼是施瓦辛格演的,说真的,我是没看出,当我知道的第一反应,就是“岁月是把杀猪刀”,曾经在枪火中生存的硬汉,今就变成了一个温情的小老头,虽然也是健壮,但却失去了当年的的那股英气,唉,人老了,再上荧幕,也只能转型了,70岁了,打打杀杀不容易啊
导演:艾略特·莱斯特编剧:哈维尔·古隆施瓦辛格所饰演的罗曼在机场满心欢喜等待妻女归来,却最终等来飞机失事的不幸消息。
虽然一名航空管制人员承认了自己的工作失职并被警局保护性监禁,但这些仍不能阻止施瓦辛格的复仇行为。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Copyright ? 流量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诺·施瓦辛格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肌肉硬汉
但从不久前的暮狼罗根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心中的英雄们也已经步入了暮年阿诺也早已找不回当年的模样,68岁时,他躺在自己的雕像前自嘲岁月不饶人
4月7日,已经70岁的阿诺有一部新电影问世阿诺老矣,尚能饭否?
▼《劫数》2017Aftermath
电影根据2002年德国空难事件改编,阿诺饰演了一个复仇者剧情其实很简单由于航空管制的失误,两辆飞机相撞,乘客无一生还,阿诺的妻子以及怀了孕的女儿也因此丧生
一夕之间失去三个亲人的阿诺悲痛欲绝
因为这场灾难,阿诺仿佛丧失了工作能力,每日耗费大量时间在妻女的墓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妻女生前的录像,以及贴了满墙的照片
但不同于他的悲痛,航空公司只想尽快了结这个事故,之后投入新的工作而犯下错误的交通管制员也只是被辞退,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处分没有人向阿诺妻女的死亡道歉,在他们看来,16万的赔款足以解决这个无权无势的老人
航空公司的态度让阿诺对于妻女的死亡更加难以释怀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阿诺还是设法找到了那个交通管制员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虽然标榜着复仇电影,但本片更多地展现了灾难发生后,遇难者的家属以及犯下错误的交通管制员的心路历程先说阿诺扮演的这位父亲一位老人在圣诞节失去了自己的全部家人,就好像失去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在墓园,试图欺骗自己仍旧和家人在一起
但其实这位父亲的要求并不高,他只是希望能够得到那位交通管制员以及航空公司的道歉但资本家们并不能体会这种感情,他们要的只是这件事快点过去
得到一声道歉,这个信念支撑着这个孤苦的父亲度过一个个痛苦的夜晚
可是那位交通管制员是否真的罪不可恕呢因为搭档擅离职守,整个塔台只剩他一人值班,电话又正好在维修,需要5-6分钟时间而这时因为天气原因,一架飞机临时需要改变线路
一个人兼顾两个工作台,而电话线路又不通畅就在他焦头烂额时,意外发生了
被勒令回家休息的他因为心头巨大的负罪感夜不能寐
由于铺天盖地的报道,他的家也早已被愤怒包围为了安全,他的儿子被禁止一个人出门
他曾尝试过自杀,但为了家人,他还是活下来了
航空公司希望他能够拿着遣散费到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生活这意味着他要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离开这个熟悉的城市虽然不愿意,但是人微言轻,他并没有另一个选择
一年过去了,他换了名字,换了工作,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生活那场灾难似乎已经画上了终止符,但就在这时,阿诺来了其实事情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因为阿诺要的只是一句真心诚意的道歉
但交通管制员并不知道这个愿望,因为害怕阿诺对自己的家人不利,他急切地想要赶走阿诺推搡期间,他打落了那张家族照片
照片的落地彻底激怒了阿诺,因此他掏出了刀长期痛苦折磨的阿诺其实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他甚至将交通管理员的妻儿认成了自己的妻女,三人最后的姿势也与照片中一模一样
虽然这部电影让君君看到了不一样的阿诺,但上映以来,这部电影得到的评价并不好IMDb给它打了6分,烂番茄只有38%的新鲜度
大家对电影的节奏、剧情尤其是结局显得极其不满
诚然,这部影片用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铺垫两个不同立场的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心路历程不回避灾难对家属造成的创伤,但也试图讨论交通管制员在灾难中所担当的角色
但导演似乎只注重感情铺垫,应该成为高潮的复仇场面也显得极其平淡电影较有新意地选择以交通管制员儿子的复仇作为结局,但这场戏也结束地十分仓促
虽然电影剧本平平,但君君还是推荐给大家看一看,因为这应该是阿诺有史以来最有趣的一部电影了
导演: 艾略特·莱斯特主演: 阿诺·施瓦辛格 / 玛姬·格蕾斯 / 斯科特·麦克纳里 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真实故事,显然影片聚焦的是空难之后的“余波”,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人性的一次考量,那怕价值观上值得商榷,但故事所流露出的那份悲壮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的表达上并不能算得上淋漓尽致,人物塑造上有所欠缺,故事的展现没能将矛盾升华,以至于很多观众在不认同的前停下甚至无法体会到人物心理的焦灼,整部电影的没有给观众足够的共鸣,更谈不上感同身受。
毕竟在一场空难过后,遇难者家人的视角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表达途径,一直以来在同类型的作品中这个角度都不是主流,并且作为银幕前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导演从这点出发丰满人物的内心,构架出一个颇有悲情色彩的人物本该不是难事,可在本片中施瓦星格非常没有说服力的表演让这个人物从开始就显得呆板,一切的思念和悲伤都只能用一种沉思的状态来表现,情感上的爆发点很少,只是在看到家人尸体时那一次的痛哭还显得略微做作,之后那场与航空公司的对峙其实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戏,人物的坚持和决心应该在这场戏上明确的传达给观众,可这场戏处理的太过于草率,草率得就像是在演戏。
本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空管人员,似乎是因为他的失误才造成这场空难,但其实这其中有诸多可以讨论的点,而导演显然是有些推卸责任将这个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以此来有意的激化了他与罗曼的矛盾。
这样的做法只能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表现,而没能从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中找到矛盾点,就好像罗曼并不负责的迁怒于个人,本片也只停留在这个事件本身最肤浅的层面。
即便是在现实之中,事件过后对于航空管理的影响意义都非常深远,远非影片所展现的最后只是一次复仇和宽恕的戏码。
倒是施瓦辛格的老迈让观众看到了一丝感慨,昔日耀武扬威的英雄,如今已经成了苦闷惆怅的老人,英雄迟暮似乎成了电影的主旋律,或许导演用施瓦辛格出演本片也正有此意,但这显然是对于他和观众的一种消费,类似于对于情怀的滥用,让他在这样的电影中演出一种尴尬的状态无法令观众心满意足,到头来得到的是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真实空难题材,改编的,我是冲着施瓦辛格去看的,好老了!
想想当年看终结者时,n年前的事情了。
这片讲述空难后,相关几个人的心里变化过程,导致空难发生,多少与塔台的人有点关系,塔台当事人也精神崩溃了,毕竟死了270多人,严重空难事件,后面公司要解雇他,赔钱他,让他去别的城市,换名字,换工作重新开始新生活,施瓦辛格演的罗曼,老婆女儿挂了,耿耿于怀,想要一个说法,要航空公司出来道歉,但是那边赔钱了事,比较冷漠的方式处理,后来罗曼还是把塔台的这个人用刀杀了,他老婆儿子看着,尖叫,而罗曼被判刑11年,出狱后,去墓地看他老婆女儿,有个年轻人跟着他,其实就是当初塔台那个人的儿子,掏出枪来指着罗曼的头,要杀他,但还是没动手,冤冤相报何时了,哎。
然后就结束了!
其实导演就是为了一句道歉,就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整个故事叙述很沉闷,不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但很考验演技,老诺真的不容易,整部戏,能看出一个美国前州长在70岁的时候还是这么努力,为老诺点赞。
喜欢看惯了国内小鲜肉片子的人,当然不会给高分,这样的片子,不是人人都会有耐心看完的。
我给四颗星。
整个看完就是两点,不要咄咄逼人,要知错就认,另外,好的演员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演好现在就对了。
人们常说“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痕”,然而只要刀子没有刺在自己的心口,所谓“感同身受”就是一句屁话;相比之下,狗屎还能滋润大地呢,狗屎都比圣母视角的说教安慰具有正能量。
只有心理够坚强的人才能够挺到“让一切重新开始”的时刻,心理稍微脆弱一点的搞不好就提前淹死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沼气池里面了。
已经70岁高龄的施瓦辛格在《丧家之女》后继续挑战外刚内柔的深度演技戏,老头子已经很努力了,而国内一些神身价“小鲜肉”的演技才真的让人一脸懵逼。
或许,老当益壮的施瓦辛格下次可以尝试一下续写川普的“美国梦传奇”第二季。
影片的主题:原谅。
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写一篇,毕竟熟悉空管事情的影友并不多。
再说阿诺加持主演,至少要给一次面子。
《空难余波》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就是这部影片的力量。
2002年7月1日深夜,瑞士和德国边境上空发生了乌伯林根空难,两架飞机空中相撞,71人殒命。
这是史上最惨痛的空中相撞事故之一。
《空难余波》基于这个真实事件改编。
或许是为了避免刺痛当事人,影片将故事从瑞士搬到美国,但情节和真实事件基本一致。
阿诺扮演的罗曼是建筑工地的工头。
而现实版的人物叫维塔利·卡罗耶夫,是俄罗斯北奥塞梯的建筑师。
电影中罗曼亲自到空难现场寻人。
现实中卡罗耶夫也是第一个抵达现场的家属,参与了空难搜救活动。
他发现了一串损坏的项链,是他的女儿戴安娜的;并亲自发现了由于坠落在一片树林被树枝缓冲而几乎完整的女儿的遗体。
妻子斯维特兰娜的遗体在一片麦田中找到;儿子康斯坦丁遗体在乌伯林根一处公交车候车厅旁边的沥青路上找到。
这和影片的情节非常相似。
有影评说电影太假,不太可能有完整的遗体,但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空难发生的过程和现实也高度一致。
我们知道一个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多个环节没有做好,单一环节通常不会导致像空难这样严重的后果。
这一系列问题环节形成事故链。
影片中塔台的设备正进行技术维护,导致设备进入备用模式、主电话系统故障。
真实事件发生在瑞士空管公司(SkyGuide),也是技术维护。
该空管部门安装有中期防撞预警系统,可以提前约2.5分钟发现飞行冲突。
由于例行检修,该系统关闭,值班管制员彼得·尼尔森并不知情,这是1号事故链。
相撞空域在德国和瑞士边境,德国的雷达已经发现大事不妙,但瑞士空管中心的专线电话也因检修工作而暂时切断。
德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相撞。
这是2号事故链。
电影里塔台只有一位管制员,他的同事交代两句就休息去了。
真实事件中瑞士管制中心也是一位管制员,同事在隔壁休息。
这并不符合规定,但却被长期默许。
这是3号事故链。
更糟糕的是这一位管制员要同时负责指挥两个空域,使用两个无线电频率,还要用有故障的电话协调特殊航班。
打电话的时候又听不到飞机呼叫,顾此失彼。
直到最后一分钟才发现飞机要相撞了!
这是4号事故链。
影片和现实的情节一致。
这里补充一个影片中没有展示的致命细节。
现在客机都装备有空中防撞告警系统,在即将发生空中相撞时会通知飞行员。
这是地狱门口最后一道防御。
管制员终于发现飞行冲突后,立即指挥俄罗斯客机下降。
这时飞机上的防撞告警系统提示飞行员应该上升避让。
上升还是下降?
生死一念间。
或许是因为战斗民族的天性,又或许规定如此,俄罗斯飞行员最后选择听管制员下降,毕竟出事的话责任在管制员。
于此同时,另一架德国的飞机也在下降高度,他执行的是防撞系统的指令。
两架飞机下降到一块去了!
这是5号事故链。
两机在相撞前3.8秒终于可以互相目视对方,俄罗斯机组立即爬升飞行高度,但为时已晚。
最终两架班机在10600米左右高空相撞,德国DHL波音757货机的垂直尾翼从俄罗斯图154机身划过,图154客机随即爆炸并解体为两段。
德国飞机则失去控制并继续飞行了7公里,其右翼引擎在坠机前爆炸并脱离机翼,两分钟后坠毁在一座山腰上,两架航班上共计71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数遇难。
令人不胜唏嘘,大多数乘客是来自俄罗斯乌法市最优秀的孩子们,他们在不同领域具备惊人的天赋,这次被选拔出来去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活动。
国际民航组织在空难后向各成员国发出指导意见,避免悲剧重演。
现今中国民航局要求设备维护必须先取得管制员同意;空管单位双岗制,一人指挥飞机,一人负责监督,打电话协调事务还另有专人;交接班要重叠10分钟,不能说两句就走;当管制员的指令和机载防撞系统的要求矛盾时,要听从防撞系统。
所以今天坐飞机还是安全滴。
不安全因素固然也有。
这几年国内航班量呈两位数增长,航空公司大量聘用台湾和外籍飞行员,可管制员数量并没增加多少。
因为空管是事业单位,没法从境外招人。
培训周期长补充慢,还有不堪重负离开的,情况雪上加霜。
本来空管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工作时间应少于普通工作,但据说在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方,超《劳动法》规定时间强度也不是没有……当然,总体还是很安全滴,毕竟有很多先进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措施。
管制员薪酬较高,欢迎报考空管专业巴拉巴拉……回到影片,阿诺把管制员捅了。
观众愤愤剧本不可理喻:无论是谁在当时都难保不出事好吗?
工作量超出个人能力,该负责的是整个部门。
然并luan。
乌伯林根空难两年后,悲愤的卡罗耶夫将瑞士管制员刺死,他在死者妻儿的注视下,无助地挥舞着自己家人的照片。
现实就是不可理喻。
后话:出狱后的卡罗耶夫回到俄罗斯,受夹道欢迎,当地人称之为“真正的男人”。
瑞士对此持负面评价。
他后来还出任北奥塞梯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
在德国出席空难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卡罗耶夫遭德国警方逮捕,因其在瑞士入境监视名单上。
经俄罗斯领事交涉之后以俄罗斯外交官护送他为条件释放。
继2013年“金蝉脱壳”后,个人再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见年老色衰的阿诺·施瓦辛格,有些唏嘘,几多凄凉。
曾经风靡一时、号称钢铁之躯的“终结者”,现在年逾古稀。
往日动作片的旗帜,今日只能依仗自己不擅长的”演技“回归影视圈,转型的困难,众所周知。
Aftermath(劫数),阿诺主演的最新剧情类影片,讲述了一起由空难事件发酵出来的人性、道德、爱与宽恕的故事(特别提一下,影片原型是“乌柏林根空难”,曾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剧)。
作品时长一个半小时,没有动作戏,没有阴谋论,只有最纯粹的讲述人与人之间各种爱恨情仇。
初略谈了下作品的概述,接下来是点评阶段,个人会从两方面解析——“关注点”与“不足处”。
作品有几点值得关注1,揭示资本经济下的“蔑视人权”。
电影片段“16万美金赔偿金”——空管公司试图用钱来说服空难受害者的家庭收回上诉。
这种赤裸裸“金钱至上”、“金钱解决问题”的粗暴方案,将那些“理论上的公平、公义”击得粉碎。
也直击了“资本经济下,弱势群体难以维护‘自身人权’”的现状。
2,爱与仇杀(悲情篇)电影片段“Roman情绪失控,误杀Jacob”——Roman对于家人的爱,对于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对于事件当事人的愤恨,所有的情绪聚集在一起,怒火攻心,直接导致了他误杀了空管调度员Jacob。
这个结果对于Roman与Jacob都是悲剧,一个锒铛入狱,一个随风而逝。
看到这段剧情时,请不要盲目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这种行为,相反,应该去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缘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个错误动作的成因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一个利益集团的无作为、推卸责任、无视生命。
这才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这才拥有正常思维的民众应该声讨的对象。
3,爱与仇杀(宽恕篇)电影片段“Jack儿子放下了顶着Roman脑袋上的枪”——提前出狱的Roman遇见了Jacob的儿子,同样怀有愤恨,无法接受“杀人事实”的后者,想用枪杀死面前的杀父凶手。
这段情节与画面仿佛是“Roman对于Jacob所做作为”的翻版,但唯一不同的是,Jacob的儿子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宽恕”,接受了Roman的道歉。
这个迟来的”宽恕“不仅仅意味着后者原谅了前者,更表明后者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愤恨“,选择回归”平和心智“,开始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
作品有几处略显不足1,深度不够。
与同类题材作品“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主演)相比,这部作品对于美国司法、行业潜规则、人权等敏感话题的涉及与探讨,明显弱化了许多,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让观众对于导演执导这部作品的诚意与能力产生怀疑。
2,失败的演员组合。
作为一部依仗心理活动与肢体语言来推进剧情发展的影片而言,导演挑选演员的眼光相当”偏“。
尤其是身为主角的阿诺,老牌肌肉男的演技比较堪忧(虽然已经相当卖力了),大部分时间凭借着僵硬的面部肌肉演绎出的一颦一笑、流泪伤感,总有一丝”终结者“再临的既视感,颇为尴尬。
3,节奏羸弱。
最后聊一聊影片的叙事节奏。
前半段——紧凑,两条主线(受害者亲属一条线,导航员另一条线)交错进行,十分有看头。
后半段——松散、突兀。
从Roman误杀Jacob开始,到影片末了Jacob的儿子原谅Roman。
这段故事发展过快,以至于观众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已经”谢幕“了,没有足够的铺垫,太莫名。
写在最后,作为真实空难事件改编的作品,本片在叙事架构与人物刻画方面皆存在不少疏漏。
唯独一点,值得肯定。
那就是剧组对于作品主旋律的把握,尤其是引申出”宽容“,这个极富”宗教色彩“、”哲学思维“的行为,值得观众细心思考。
导演★★☆☆☆(构思性、执行力、思想度都有所欠缺)演员★☆☆☆☆(一星给老迈的阿诺)剧情★★★☆☆(有内涵,却过于浅表)视效★★★★☆(暗色调,与”悲情“的背景十分搭调)音效★☆☆☆☆(稍弱、不推荐)推荐人群:“阿诺”影迷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ipad里面有10部片子,当我在飞机上用十分之一的几率挑中了它。
老样子,看到狮门,看到老诺,有点兴奋,可是看着看着,就沉闷了。
两飞机相撞的情况是用调度雷达呈现的,当飞机在雷达上消失的时候,我坐的飞机刚好穿过气流,急剧颠簸,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后面老诺的悲伤,不平,无奈,我都能感同身受!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悲痛,你根本不知道找谁去理论,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老诺,根本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结束的,而对于那个儿子,他知道自己的悲痛源于老诺,所以他可以接受对不起。
“原谅”这个话题,我在当天晚上又看了一部,所以这是巧合1。
不建议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去看这部片...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每一个意图切入的角度都缺乏真正的力量
2星半。根据2002年德国空难事件改编,原型人物是一位名叫卡罗耶夫的俄国人,影片中施瓦辛格正是饰演这位“复仇者”。近年的空难电影不少,去年《萨利机长》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不过与萨利的救人相比,本片明显更具有悲情色彩,可惜后半部分处理的不好,两次复仇都草草带过,说服力不足,结尾也干瘪。
阿诺想演个普通人好难呐,这么壮,一直期待着他掏出一把什么枪扫射呢,这种感情深沉复杂的角色实在不是州长的强项,即使他演的已经很用力了,至于片中的其他演员,演技还不如号称没有演技的州长呢……用一个美国故事诠释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道理……
太悲伤的故事。又究竟只是一个人的过错么?在整个制度之下,任何人,事都可以被忽略不计。
【2.5星】叙事没重点a,空难的原因还是没说清楚,全部推给航空管制员肯定不对的,何况他因为同事擅自离岗,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
感觉州长拍苦情戏不太适合
喜欢阿诺这类转型之作
航空公司才是最大的该负责任的,惨痛的教训啊!
老瓦这把年级了,也就这样了,看到了他光辉不再的老年肚皮。曾经是一身肌肉的猛男。
70岁阿诺为领便当晚节不保
看了5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没有《空中浩劫》拍的好
演得太慢了,然后给两星是给演员的。
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 因为后来史泰龙来把他救了出去
题材好 州长演得不错 可惜剧情生硬 情节草率
州长演技还是可以的,虽然老了也没有动作戏,但是沧桑感还是演的到位的。
压抑,只看了一半
本来还同情那个空管,但死不道歉还说州长疯了,死有余辜。
既然是意外空难,遇难人员家属又只想要一个真诚的歉意,为什么航空公司和空管员就是不肯公开道歉,巨额赔偿都可以,一个简单的问候就那么难吗?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很不错的片子啊
文戏阿诺还不错,却还是杀错了人,本质是飞行公司管理和安全系统问题,但导航员承担了最大责任,最后以精神失常提前出狱面对导航员的儿子时,如何结局没有对错。当个人面对大群体导致的人祸时,毫无反抗能力,毫无公平可言,也是为什么实际复仇者在受够了扯皮推诿杀人出狱后在俄国当地获得英雄的待遇。